茶经网

茶树虫害--褐边绿刺蛾

2020-12-10

学名 Latoia consocia (Walker)鳞翅目,刺蛾科。异名Parasa consocia Walker。别名青刺蛾、褐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洋辣子。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西从甘肃折入四川。

寄主 茶树、桑、油桐、核桃、苹果、梨、柑桔、桃、李、樱桃、山楂、枣、柿等。

为害特点 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致叶片呈不规则黄色斑块,大龄幼虫食叶成平直的缺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mm,翅展38—40mm。触角棕色,雄彬齿状,雌丝状。头、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1棕色纵线,腹部灰黄色。前翅绿色,基部有暗褐色大斑,外缘

为灰黄色宽带,带上散有暗褐色小点和细横线,带内缘内侧有暗褐色波状细线。后翅灰黄色。卵扁椭圆形,长1.5mm,黄白色。幼虫体长25—28mm,头小,体短粗,初龄黄色,稍大黄绿至绿色,前胸盾上有l对黑斑,中胸至第8腹节各有4个瘤状突起,上生黄色刺毛束,第1腹节背面的毛瘤各有3—6根红色刺毛;腹末有4个毛瘤丛生蓝黑刺毛,呈球状;背线绿色,两侧有深蓝色点。蛹长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长16mm,椭圆形,暗褐色酷似树皮。

生活习性 北方年生1代,河南和长江下游2代,江西3代,均以前蛹于茧内越冬,结茧场所于干基浅土层或枝干上。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一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9月,8月为害最重,8月下旬一9月下旬陆续老熟且多入土结茧越冬。2代区4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始见,第l代幼虫6—7月发生,第l代成虫8月中下旬出现;第2代幼虫8月下旬一10月中旬发生。10月上旬陆续老熟于枝干上或入土结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数十粒呈块作鱼鳞状排列,多产于叶背主脉附近,每雌产卵150余粒,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少数9龄,1—3龄群集,4龄后渐分散。天敌有紫姬蜂和寄生蝇。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参见茶卷叶蛾。

小编推荐

茶树虫害--茶树桑褐刺蛾


学名 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 鳞翅目,刺蛾科。别名褐刺蛾。分布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寄主 茶、桑、柑桔、桃、梨、柿、栗、白杨等。为害特点 幼虫取食叶肉,仅残留表皮和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mm,翅展3l一39mm,全体土褐色至灰褐色。前翅前缘近2/3处至近肩角和近臀角处,各具1暗褐色弧形横线,两线内侧衬影状带,外横线较垂直,外衬铜斑不清晰,仅在臀角呈梯形。雌蛾体色、斑纹较雄蛾浅。卵扁椭圆形,黄色,半透明。幼虫体长35mm,黄色,背线天蓝色,各节在背线前后各具1对黑点,亚背线各节具1对突起,其中后胸及1、5、8、9腹节突起最大。茧灰褐色,椭圆形。 生活习性 年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附近土中结茧越冬。3代区成虫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出现,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多成块产在叶背,每雌产卵300多粒,幼虫孵化后在叶背群集并取食叶肉,半月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 参见青刺蛾((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

茶树虫害--茶树丽绿刺蛾


学名 Latoia lepida (Cramer)异名Parasa lepida (Cramer)属鳞翅目,刺蛾科。别名绿刺蛾。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起国境线,西自陕西、甘肃折入四川。寄主 茶、油茶、油桐、苹果、梨、柿、芒果、桑、核桃、咖啡、刺槐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害叶片,低龄幼虫取食表皮或叶肉,致叶片呈半透明枯黄色斑块。大龄幼虫食叶呈较平直缺刻,严重的把叶片全部吃光,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质量、产量。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一17mm,翅展35—40mm,头顶、胸背绿色。胸背中央具1条褐色纵纹向后延伸至腹背,腹部背面黄褐色。雌蛾触角基部丝状,雄蛾双栉齿状。雌、雄蛾触 角上部均为短单相齿状,前翅绿色,肩角处有1块深褐色尖刀形基斑,外缘具深棕色宽带;后翅浅黄色,外缘带褐色。前足基部生一绿色圆斑。卵扁平光滑,椭圆形,浅黄绿色。末龄幼虫体长25mm,粉绿色,背面稍白,背中央具紫色或暗绿色带3条,亚背区、亚侧区上各具一列带短刺的瘤,前面和后面的瘤红色。蛹椭圆形。茧棕色,较扁平,椭圆或纺锤形。 生活习性 年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5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并产卵。一代幼虫为害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二代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虫有趋光性,雌蛾喜欢晚上把卵产在叶背上,十多粒或数十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上覆一层浅黄色胶状物。每雌产卵期2—3天,产卵量100一200粒。低龄幼虫群集性强,3—4龄开始分散,共8—9龄。老熟幼虫在茶树中下部枝干上结茧化蛹。天敌有爪哇刺蛾寄蝇。防治方法 参见青刺蛾。

茶树虫害--茶树黄刺蛾


茶树黄刺蛾

学名 Cin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 鳞翅目,刺蛾科。别名刺蛾、八角虫、八角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台湾。

寄主 麻类、桑树、茶树、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桔、榆等多种果林及药用植物、花卉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mm,翅展33mm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边缘色较深。卵椭圆形,扁平,长1.4—1.5mm,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黑褐。数十粒块生。幼虫体长16—25mm,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头较小,淡黄褐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

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1节者较大。气门红褐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黄褐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蛹长11—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上有灰白和褐色纵纹似鸟卵

生活习性 东北及华北多年生1代,河南、陕西、四川2代,以前蛹在枝干上的茧内越冬。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一7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卵期7—10天,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8月,8月中旬后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二代区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6月中旬一7月上中旬发生,第l代成虫7月中下旬始见,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开始老熟结茧越冬。7—8月间高温干旱,黄刺蛾发生严重,麻田四周越冬的寄主树木多,利于为害麻类的刺蛾发生。天敌有上海青蜂和黑小蜂。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2)在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一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疏磷乳油13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4800.html

上一篇:贵州晴隆制定地方标准高起点发展茶产业

下一篇:怎样饮用才能发挥洛神花茶的功效和作用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