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朱向东的“有机速溶普洱茶”

2020-11-30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朱向东的“有机速溶普洱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7月27日讯: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01年,看着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人是如何靠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博斗,直到最后他意外抓到生命的“诺亚方舟”,战胜了癌症病魔,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成就了一个品牌。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的代名词

何为有机速溶茶,朱向东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评判标准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产品生产中绝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和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有机食品的标准不同,尤其以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最为严格,经相关国家认可的检验审核机构评审通过后,由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有机产品证书,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据了解,在云南普洱茶产区中,有机普洱茶(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产量十分稀少,而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速溶茶生产技术在其生产过程中又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化学溶剂或食品添加剂,许多速溶普洱茶生产商也是应用这些技术工艺进行速溶普洱茶产品的生产,这些产品中含有化学残留物、农残或者食品添加剂,它们都不符合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要求。因此,这些名称不同的普洱茶膏、普洱茶珍和普洱茶粉等速溶普洱茶都不是有机茶产品。

目前,“醇润”牌速溶茶产品通过了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瑞士的SGS检测,是没有任何农残(检测了223项农药),茶有效成分含量儿茶素、茶多酚高达62.9%的茶产品,按照国际有机食品标准经过相关国际权威检测机构严格地检测和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及管理规范等现场审查,同时获得了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茶产品认证,是目前唯一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产品,填补了速溶普洱茶没有有机产品的空白。

有机茶国内国际蕴藏商机无限

据说,醇润速溶普洱茶当年刚生产出来,就得到了云南省商务厅一领导的高度赞赏,于是当年朱向东和他的“醇润”速溶普洱茶顺利地参加了广交会,在展会上,独特的有机产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客商极力热捧“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广交会后有来自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公司实地考察了益康公司的有机速溶茶生产线,以及茶原料基地,他们都为茶原料基地优异的生态环境感到震撼,经过洽谈,选择了一家香港的集团公司做海外市场的推广,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源于海外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的喜爱,海外市场销售量每年都以200%的速度递增。

与海外市场的有机速溶茶热销相比,由于益康公司还没有在国内(包括昆明市)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点等原因,国内市场认知度还很低,特别是传统有机茶产品。但朱向东坦言公司的传统茶产品品质与销售量是不相称的,而且通过国内一些展会了解到,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又不以为然。对此他也感到十分困惑。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有机茶产品不一定价格很高,比如他们公司的传统有机转换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春茶)由于是古树茶并由有名的制茶师傅制作,其茶香和味道都很好,而价格仅仅是每100克不到10元,这比许多含有农残的茶叶价格都低,但仍然不热销,象他们一样在偏僻的乡村中茶农生产的也是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但依然销售困难,难道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与当初想让有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相去甚远,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智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其实,有机茶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饮品。

小编推荐

朱权行茶破孤闷


在宋代十分兴盛的斗茶之风,到了元代日益衰落。其原因一方面是蒙古统治者对汉人文化的排斥,另一方面是这种饮茶方式过于烦琐,一种新的撮泡法取而代之,逐渐兴起。因此茶饼的制作开始减少,以此为基础的由斗茶之趣也随之消退。到了明初,朱元璋下诏取消了龙团饼茶贡奉,于是引起了饮茶方式的一大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倪瓒是“先驱”,朱元璋是“后继”,然而真正将这中新方式确立的则是朱权。

朱权(1378 - 1448年),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他被朱元璋封为“宁王”,在“靖难之役”中曾经起兵协助朱棣打败建文帝夺取政权。朱棣做了皇帝后,对朱权不放心将其兵权削夺徙迁至江西南昌。朱权自幼聪明好学,被称为“贤王奇士”。朱权为了避祸也只得韬光养晦,在南昌郊外建造了精庐,沉浸在戏曲、游娱、著述、释道当中,他所交往的也多是文人学士,因此他自号臆仙,又号大明奇士、涵虚子、丹丘先生。

朱权晚年开始信奉道教,受道教的影响,他开始研究茶道,根据自己饮茶经验和体会写出了一卷对中国茶文化很有贡献的《茶谱》。

朱权对唐宋以来的团茶及其烹饮方法很不欣赏,于是发明了蒸青叶茶烹饮法。他在《茶谱》的序文里面说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他认为应当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应茶的自然之性。他所发明的叶茶不仅饮用方便,还可以享受到茶叶的色、香、味、形之美,品味到茶的本味。而且还能营造出清茶助清谈,清谈更品茶的雅意,朱权还构思出了一套完整的清谈开始前的行茶仪式: 先让一个侍童摆好香案,安好荣炉。然后再让另一侍童拿出茶具,打来清泉,碾茶末,烹沸汤,等到茶汤沸泡如蟹眼之时注入大茶瓯中,等茶味泡出时,分注到小茶瓯之中。然后主人起身,举瓯对客人说:“为君以泻清臆”。(意思是为您一抒胸臆)客人起身接过敬来的茶,也举瓯应道:“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之后宾主各自坐F,饮完一瓯后侍童接瓯退下,这样主客之间话久情长,礼让再三,期间有琴棋相娱。这种焚香弹琴、烹茶待客的礼仪就是明代的文人茶的生动写照,它追求的是品饮境界。

朱权对于茶的贡献和影响是深远的。他发明的蒸青叶茶促成了炒青的出现。自此叶茶开始走人生活,茶的饮法也随之演变成今天这种开水冲饮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朱权所发明的待客行茶仪式,对日本茶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明代著名茶人茶诗名人朱权介绍


朱权(1378—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晚号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宁王。谥献,故称宁献王。曾奉敕辑《通鉴博论》,撰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十种著作。

《茶谱》所署“仙”,故推论作于晚年,即在宣德四年(1429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万国鼎定其为约在1440年。

全书约2000字,除绪论外,下分十六则,即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其绪论中言:“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朱棣夺得政权后,将朱权改封南昌。从此朱权隐居南方,深知韬晦,托志释老,以茶明志,鼓琴读书,不问世事。用他在《茶谱》中的话说,就是“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养之道矣”,又说“凡鸾俦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表明他饮茶并非只是浅尝于茶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朱权对茶的饮品方式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式和茶具,提倡从简行事,开清饮风气之先,为后世立生一整套简便新颖的烹饮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朱权构想了一些行茶的仪式,如设案焚香,既净化空气,也是净化精神,寄寓通灵天地之意。他还创造了古来无有的“茶灶”,此乃受丹神鼎之启发。茶灶以藤包扎,后来改用竹包扎,明人称为“苦节君”,寓逆境守节之意。朱权的品饮艺术,后经盛、顾元庆等人的多次改进,形成了一套简便新颖的茶叶烹饮方式,于后世影响深远。自此,茶的饮法逐渐变成如今直接用沸水冲泡的形式。

朱汝奎嗜茶成癖拒赡养


朱汝奎是清代文学家冒巢民笔下的一位对茶有奇癖的老人,在冒巢民所著的《齐茶汇钞》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这位名叫朱汝奎的老人,嗜茶成癖,幼年时就已经对茶事产生极大的兴趣。据冒巢民所写,朱汝奎从十四岁就开始登齐山采茶制茶,每年春夏两次,从未间断。也就是说,六十年里,朱汝奎一共进山一百二十次。当时有位叫于象明的人对齐山茶颇为精通,有“精鉴赏甲于江南”的雅号。于象明率领全家移居齐山棋盘顶上,每年由其家人亲自采制齐山茶,先后制成了如庙后、棋顶、涨沙、本山等众多名品,冒巢民曾经亲自品尝过这些茶,认为虽然茶各有差等,但无论是何种茶,味道都极真极妙,以为是齐山茶中的极品。

然而,朱汝奎的到来让冒巢民大吃一惊。一年,朱汝奎老人也携齐山茶前来拜访冒巢民,冒巢民惊喜地发现,朱老焙制的茶水与于氏之茶在味道上难分高下,但他的茶叶却要多出一种叫“花香”的种类。通过进一步了解,冒巢民对这位嗜茶而轻家的老人更是感到分外惊奇。朱汝奎生有一子,于诸生中颇有名气,且儿子也颇尽孝道,对父亲悉心赡养,照顾有加。然而儿子的一点让朱汝奎非常不高兴,儿子不喜欢喝茶,因此他觉得儿子一点也不像自己的后代,忍无可忍的朱汝奎终于在一天离开家中,拒绝儿子的赡养。离开家后的朱汝奎常常以年逾七旬之高龄进山采茶,烘焙成千茶之后即在街市大声叫卖。这位老人对于茶的嗜好,完全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经常是整日洗茶涤器,不眠不休。此外,采茶供佛也是从朱汝奎开始的。他用采制的茶叶来供奉佛祖,精心治办所有佛事,以求死后能往生“香国”。

中国有机茶产地分布


有机茶是指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方法生产出鲜叶原料,在加工、包装、储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品污染,并经有机茶认证机构审查、颁发证书的茶叶。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月,全国共有500多家生产企业进行了有机茶认证,获得认证的500多家有机茶生产企业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区),其中以浙江省数量最多,占1/3,其次是云南和江苏,接着是湖北、福建、安徽;第2至第6位之间的差距很小,其所占的比例都没有超过10%。其中浙江省无论是有机茶面积还是产量都大幅领先其他省份,居第1位,分别占29.20%和36.87%。在认证面积上,四川、云南、贵州和安徽进入了前5位;在产量上,云南、四川、安徽、福建、湖北进入前6位。

福建安溪

福建素有茶树良种王国之称,全省国优良种19个,省优良种13个,堪称全国乌龙茶品种资源库。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达95%以上,为有机名优茶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07年,福建茶园面积约255万亩,茶叶产量22.4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一位。很多茶园处于山区和半山区,远离工业污染,为发展有机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省已有23家企业,36个茶叶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认证茶园面积达l万hm2,这些茶园及产品能较快地转换为有机茶生产。福建茶叶出口量在全国所占位次排名第二,乌龙茶、花茶、白茶等特种茶生产占全国特种茶生产的90%,特种茶出口占全国的50%以上。福建发展有机茶把发展名优茶与有机茶结合起来,大力开发有机名优茶、有机特种茶。实施品牌战略,发挥福建的地方优势。

云南普洱

云南省茶叶资源丰富,优势突出,但综合效益不高。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利用绿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等,促进茶叶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换代升级的发展思路成为各主产茶区的选择。云南省政府决定在绿春、思茅、澜沧等12个主产茶县建设2万亩有机茶示范园,并通过示范园辐射带动15.7万亩无公害茶基地建设。政府的引导,迅速掀起的绿色浪潮,促使各地加快了有机茶、无公害茶的建设步伐。示范县在有机茶建设中,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龙头企业统一育苗、统一技术规程,带动农户按有机茶生产要求改造老茶园、建设新茶园,一年间建成有机茶园2万多亩,大大提升了云南省茶园的档次。这标志着云南省茶叶生产向优质无公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云南省的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达10余万亩,产量约5200多吨。

浙江武义

浙江省无论是有机茶面积还是产量都大幅领先其他省份,一枝独秀,与浙江省政府实施有机茶工程推进工作分不开。早在2000年,浙江省农业厅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发展趋势,组织实施全省有机茶工程,为此浙江省有机茶产业发展迅速,浙江省有机茶生产的快速发展,对浙江省茶叶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促进效应。一是促进了茶叶产业结构向绿色、有机方向调整;二是提高了广大茶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促进了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三是提高了茶叶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四是促进了名优茶的发展,达到量减值增。浙江省武义县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全县现有茶园面积近10万亩,是浙江省产茶重点县和全省实施有机茶工程的试点县之一,成为全国有机茶开发最早、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县,获得了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称号。

贵州风冈

贵州是全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宜茶面积大,生态环境良好,工业污染小,是发展绿色、生态、安全、健康茶的天然理想区域。全省通过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的茶园面积分别达12万亩、6万亩和7.3万亩,有机茶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位。贵州茶叶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茶、生态茶、安全茶、健康茶。振兴黔茶,恰适其时,进一步发挥茶产业优势和潜力,着力打造500万亩生态茶园,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凤冈县是贵州省十大产茶重点县,产茶历史悠久,目前发展茶叶生产的定位放在大力发展富锌富硒有机名优茶上,计划201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其中有机茶园5万亩,因此凤冈县被授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荣誉称号。

四川马边

四川省的有机茶在2001年开始获得认证,目前有机茶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6家,有机茶基地面积超过1.8万亩,年产量约1200吨,市场售价高出同等级茶叶50%以上。马边彝族自治县素有茶叶之乡之美誉,是四川省农业厅命名的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基地,又是四川省南茶工程重点县,茶叶是该县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地处该县袁家溪乡境内面积达3268亩的森业雪茶场通过有机茶基地认证,成为全国一次性认证面积最大的有机茶基地。近年来,该县农业部门认真按照有机茶园转换认证的技术质量要求,大力实施传统茶园向有机茶园的转换工作,使有机茶园面积达到不断扩大。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2.17万亩,其中有机茶园2万多亩,投产7.8万亩,茶叶总产量3067吨,总产值达1.1亿元,成为四川有机茶第一县。

湖南石门

湖南目前有茶园面积近140万亩,茶叶产量超过8万吨,茶行业总产值30亿元,由全国排名第七位上升至全国第四位;出口茶叶2.5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由全国排名第七位上升至全国第二位;边销茶产销占全国50%,居全国第一。在湖南有机茶开发面积已达8万亩以上,年产茶5000吨,其中,有21个茶场获得有机茶场证书,认证面积2万亩以上。有机茶打破了欧盟的绿色壁垒,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湖南茶叶出口欧盟市场总量也是全国第一。湖南茶叶总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全省建立了12个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15810亩,出口创汇450万美元。截止2006年,湖南石门县已有8家茶场先后获得有机茶认证,认证总面积达到1.1万亩,转换面积达到3万亩,成为湖南省有机茶认证面积最大的县。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南有机茶第一县。

湖北鹤峰

截止2008年,湖北省茶园总面积18.44万hm2,茶叶产量13万吨,茶叶农业产值33.1亿元,系列产值达到68亿元,出口2046吨,出口额946万美元。茶园面积和产量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位列第四位,规模效益为中部地区第一位。全省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质量的安全水平大提高。全省达到无公害茶叶要求的茶园12.87万hm2,其中经省无公害产地认定的面积3.66万hm2。全省已有84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二位。鹤峰是湖北省茶叶大县之一,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创建县之一,2003年1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先进县,5月又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之一。到2004年10月,全县茶园总面积11万亩,年产量12.8万担,年产值1.2亿元。

安徽休宁

安徽是全国茶叶主产省之一,已形成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两大茶区,具有较好的生产基础和明显的地域优势。大力推广茶树良种和无公害、有机茶叶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培育知名品牌。目前全省已发展有机茶园5万多亩。其中休宁有机茶取得了很大成绩,2008年休宁有机茶出口700吨,占安徽省出口总量的80%,占全国的20%。2009年力争出口有机茶1000吨,比上年增长30%,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有机茶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7年,全县实现茶叶产值1.8亿元,其中名优有机茶的比例高达67%。有机茶的迅猛扩张带动了传统茶叶的长足发展,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9.5万亩,年产干茶达到400多吨。全县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发展到8家,其中3家获得自营出口权,3家跻身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进入黄山市百强企业,并有1家进入全省出口创汇50强。

紫砂收藏家朱银木和他的明清老物件


“这些好东西一直都没有受到重视,被埋没了。如今,它们在宜兴是没有了,我跑遍全国各地收集而来。”来自宜兴的紫砂藏家朱银木所说的“好东西”指的是挂着釉的老紫砂器物,茶叶罐、酒壶、画缸、花盆、笔筒、水盂、花瓶、灯具、油壶、蛐蛐罐、水仙盆、香炉……这些来自明清的紫砂老物件,在美丽釉彩的装点下,依然流光溢彩,光彩照人。

一只“清中期粉绿冰纹釉菊花纹紫砂茶叶罐”分外夺目,绚烂奔放的粉紫色菊花在翠绿的冰纹釉面上摇曳生姿,独占秋色。这只茶叶罐是分两次烧成,首先由宜兴的紫砂匠人做好壶胎,然后再由景德镇的绘瓷高手上釉和绘画。朱先生介绍,“‘紫砂挂釉’工艺难度很大,且时代特色非常明显。这种工艺只出现在明末到清中期,其中以清中期最盛。”这只茶叶罐从工艺上说是纯手工上弦接,肩部饱满大气,釉色温润雍容,“过去的老釉都是原矿的,不是化工的,因而经历百年依旧光华夺目,历久弥新。这只茶叶罐不论是从用料,还是工艺上,都是极罕见的上乘之作,应该是宫廷所用的观赏器。”

“这只酒壶,造型淳朴自然,是非常有文人气息的作品。”朱先生拿出心爱的“明末老紫砂黑料泥浅黑酱釉酒壶”介绍道。酒壶由手工围片,镶片相接,整个造型上宽下窄,随意中透露着一种含蓄、收敛之美。壶身并没有挂满釉,而是从肩部往上挂釉,在壶身正中形成一道有流动感的波浪,朴拙之中又有一丝率性的神态。“这只壶在造型上传承了宋代的鸡头壶,它的身上体现着民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一只底款“惠孟臣”的大高圆壶,造型爽朗大气,绘图繁复华丽,朱先生爱若珍宝。惠孟臣是清乾隆年间的紫砂名家,民国的《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对他有着这样的评价:“所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各擅胜场,亦大彬后一名手也。……‘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泥质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出品则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朱先生得意地说:“像这样的大品,十分难能可贵,几乎没有见过的。”壶胎选用深紫色泥料,壶口随意又不失规整,造型古朴、厚重,充满气势。壶身以灰蓝釉描绘着喜狮图,狮子栩栩如生、憨态可掬。朱先生介绍,灰蓝釉是清中期最名贵的釉色,因此,这把壶可算得那个时代的“高档壶”。

清中期紫砂名家华凤翔的粉彩大汉方壶流光溢彩、精巧异常。粉绿的冰纹上描绘着繁复的心字纹,正面一幅精彩的山水画,夺人眼球。天心半弯残月,石上一泓清溪。小楼幽窗里,高士正悠闲地执棋落子。静夜空山上,松间的古刹仿佛传来阵阵梵铃。精妙的技艺让人对画中的图景心向往之。壶的背面绘着一幅“山石菊花图”,山石遒劲,菊花娇媚,亦堪称妙极。在壶盖、壶把之处,前后都绘有青翠的瘦竹,在细节之处也不见懈怠,可谓难能可贵。

“这些明、清的老紫砂器上都沾染着时代的气质,朴拙而真诚。现代人的制作工具有300多种,是那个年代不能想象的。工具多了,工艺也做到了极致,却反而失去原汁原味的意境。”言尽于此,朱先生似乎有些怅然若失。

更多紫砂壶知识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朱徽宗以贡茶赐官 郑家父子贡茶得官


随着茶文化的日益发展,在唐朝时开始出现贡茶一事。皇帝尚饮好茶,当时的一些官吏便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和重用,每年都争先向朝廷进贡新茶。然而到了宋徽宗时期,由于政治上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对饮茶极为钟爱,导致朝廷贡茶者越来越多,对于贡茶有功者宋徽宗都重加录用。因此有人竟然将贡茶当成是一种加官进爵的“敲门砖”,专程搜寻研制各种好茶借以谋求升官发财之道。

据说,宜和二年(1120年)时,负责漕运的郑可简Fl制成一种银丝冰芽贞茶,做成方寸大小的茶团,因其色白如雪,故名为“龙团胜雩”。郑可简将此茶进贡给皇帝之后,宋徽宗龙颜大悦。郑可简也因此茶而备受隆恩,官升至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转运使,专营“肥缺”。

此后,郑可简派遣自己的侄子郑千里四处搜寻各种名茶。郑千里常常不远万里,翻山越岭,找寻香茗。终于有一天,郑千里找到一种名为“朱草”的名茶。

郑可简本就是个心狠手辣、无情无义的人。为了让儿子郑待问也能够获得一官半职,当他听说侄子郑里找到名茶“朱草”后,便派人巧取豪夺,将“朱草”据为已有,由郑待问上贡宫中。果然,宋徽宗也赏赐了郑待问一顶乌纱帽。当时有人暗地里讥讽父子俩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被夺“朱草”的郑千里深感不平,对郑家父子心存忌恨,痛骂他们心黑手辣,无情无义。

一日,郑待问贡茶得官后衣锦还乡,在府上大摆筵席以示庆贺,众人虽然心里都以为不齿,表面上却都为之称赞道喜。得意忘形的郑待问酒酣耳热之际,洋洋自喜地说道:“一门侥幸”。未等众人反应,只听宴席中突然出现一个愤愤不平的对答声:“千里埋冤”。众人表面不说,内心却无不暗暗叫好。

朱徽宗以贡茶赐官,荒唐至极。而郑家父子竟然夺人之茶,据为己有,只为借此获得官职。茶在这这人手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变成夺取功名利禄的一件工具。

你能分清朱泥、红泥、大红袍吗?


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矿料,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黏土岩,分布在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嫩泥矿层的底部,有一种坚质矿石,开采时须用硬器掘之。

古文献说它是“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这种矿石就是红泥矿,其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氧化铁、石英和白云母。

因含铁量多寡不等,红泥矿烧成后的色泽或红中略带黄,或黄中略带红,或红中略带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基色,朱红中透着橘黄,色艳而不妖。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紧密关联,使用越久越现沉稳气息。

拍摄于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红泥

红而不艳,红得柔美,是红泥色泽特点。色泽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红粉。窑温烧足,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红泥可以分为朱泥、小红泥,大红袍泥,其区别是原矿层的不同及风化程度、炼制拼制的差异。

红泥(因烧制温度不同等因素颜色有所差异)

朱泥

朱泥因泥性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由生坯至烧成,收缩率达10%-25%之间,一般成品率仅约7成。故常用来制作小件器物和作为化妆土,作为紫泥坯件表层的装饰用。

“朱泥”壶主要特性有哪些?

1、结晶度高。泥的断面接近瓷质。

2、泥色如橘。泥料未烧前为橘黄色,烧成后红色中透着橘黄,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嫩的鲜红色,氤氲中有紫光游移。

3、收缩率高。成型较难,收缩率大的高达30%,烧造过程中极易变形,生坯烧成率仅约7成,从古至今多制小品。

4、含铁量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析出铁质,出现火疵点。(提示:冬季已到,一定要温壶,防止壶惊裂)

中国陶瓷博物馆展示赵庄朱泥

大红袍

大红袍泥料低张力,收缩比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

大红袍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塌陷、变型、窑温轻者偏黄易还原,重者变形起泡,成品率低。

大红袍烧成后质感绵密、紧实细致,持之扎实沉重、红润艳丽,泥中极品,无以伦比;泥胚含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色变极大,呈红中带紫,养壶易现“包浆”之美。窑温约1080度,收缩比约30%。

大红袍泥料

机器普洱茶和手工普洱茶的不同


很多茶友又开始准备今年的普洱新茶了,手工茶和机器茶的选择是任何人都迈不过的一个坎,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手工茶的品质是高于机器茶的,但从生产实践中,认为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手工茶确实可以出极品,但大多数的情况品质不如机器茶。

首先一泡茶的品质是由树种、山场、种植采摘和制作加工四个方面决定的,特别在绿茶方面,我们传统上更多是在追求某种茶类,而忽视了树种、山场这方面的因素,当然片面追求某一点都是不可取的,非常有趣的是本人前几天的一次经历再次验证了偶的这一观点。

总的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点:

一、做茶师傅对茶的理解:做茶实际上最能体现师傅的个性,即一个做茶师傅将茶做成什么风格,完全取决于这个师傅对茶的理解,看茶做茶是手工茶核心,比如师傅如果喜欢香气比较高的茶,在杀青和炒制过程中可能就会采用比较高的温度。

二、做茶师傅的经验:由于手工制作,要求做茶师傅的经验非常丰富,每个环节都能把握的十分到位,以蒙顶甘露为例,在杀青阶段,锅温过高,做出的茶香气较高,不够优雅幽长;锅温过低,做出的茶就会带有青味。在揉捻阶段,揉捻过重,则叶底破碎,水好香差。因此每个环节上这种度的把握都是相当困难的。

三、对于机器茶:厂里一般都会安排经验最丰富的师傅进行关键环节的操作,大规模生产,老板最怕生产出垃圾茶来,再者机器茶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参数(主要是温度、时间的掌握),师傅做茶时也会尽量往中庸的方面去靠。

另外就目前国内的绿茶来看,不同的工艺下制作出的茶口感差距甚大,比如扁炒青,工艺相对简单,茶口感直接反应茶青的品质;再如曲卷型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序,做出的茶要醇的多,茶汤厚滑,使茶融入了更多的风味元素。所以在茶叶的审评标准里,扁炒青茶的滋味常用鲜、甘、爽等字眼;而曲卷型的茶常用鲜、醇、厚、爽等字眼。

对于国人来讲,喝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在这点而言,手工茶的文化内涵确实也远高于机器茶。若单从茶本身而言,机器茶优点:高效、外形好,品质中上;缺点:品质相对中庸,不容易出极品。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3238.html

上一篇:发展无公害茶园的必要性

下一篇:东莞十大茶艺师评选冠军出炉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