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乌溜溜的边茶 溜溜的情

2020-11-18
[摘要说明]乌溜溜的边茶 溜溜的情

古之边茶,曾名动天下,载入正史,天全县因制茶以供大明朝廷与西藏“茶马互市”而免了徭役;

今之边茶,如久在深闺,在许多人眼中是最神秘的黑茶,一种亟待保护的国家级“非遗”。

古之边茶,造就了一条以雅安为起点的茶马古道,文化交流、安邦定国之功不逊“丝绸之路”;

今之边茶,不再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专属饮品,还多了从砖茶变身为“茶砖”的新颖装饰品——一个边茶的新时代正徐徐而来……

6月2日,走进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主会场,走进成都非遗国家公园,记者在雅安展厅前看到两根特殊的方柱子——茶柱。

阵阵茶香四处弥散。各边长0.7米、高2.5米,用无数茶砖砌成的两根黑褐色的茶柱,就这样静默典雅地将“久在深闺人未识”、甚至常被误解的边茶,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专家介绍,眼前这紧压制成的茶,属于绿、红、黄、黑、白、青(乌龙)茶这六大类茶叶之中的黑茶,可总称为四川边茶。由于产地雅安,更准确地说,它是四川边茶中的南路边茶,又叫雅安藏茶。(清乾隆时代,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所产的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而灌县、崇庆等地所产的边茶专销松潘、理县等地,称西路边茶。)

静静坐下来,闻茶香,品茶韵,与行家谈古说今,南路边茶的辉煌过去,它流传千年的制作秘技,似乎一一生动了起来。它今天该如何“跨越”茶马古道,从延续千年的销售区一步步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呢?

传承千年的技艺,道不破的秘密

绿茶与边茶的“苹果定律”

制茶风格的“馒头定律”

《汉之茶》唱出对雅安的情意

端起色如琥珀的茶汤,甘玉祥这位边茶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开始感慨:南路边茶作为黑茶的一种,其制作技艺2008年1月就被国家文化部公示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加以保护。但实际上,“很多古老的制茶设备都被现代机器取代了,比如我小时候当滑梯玩耍的茶甑溜板。”

南路边茶的制作工艺,在清代已相当完善,从采摘、杀青、蒸揉、渥堆发酵、拼配关堆,一直到设架筑包,整个工艺流程经千百年无数工匠的改进,早已炉火纯青。“技艺是代代相传,口授心记,甚至只能是察言观色中才能心领神会。”

甘玉祥是制茶世家甘家的第五代传人,制作设备已今非昔比,可技艺却是历史的积淀。传统边茶制作需要32道工序,把握好原料、发酵、拼配三个最关键的环节,传统品质就能通过现代手段得以原汁原味的保存。

原料自有讲究。在绿茶中,世人爱追求一年里早出的春茶,“明前茶”奉为上品;而边茶偏偏要选成熟的叶片,以保证叶片里有充足的有益成分。它们都是茶树上叶片舒展定型的,通常为一芽五叶的成熟叶片。

由于边茶不采明前嫩尖,又是国内外少有的使用“茶刀子”采“割”的茶,所以千百年来总被人误解为“粗糙之茶”。对此甘玉祥有一个形象的“苹果定律”,来区分边茶和绿茶:成熟茶叶的有益成分远比芽茶要丰富,两种茶好比两样苹果,边茶犹如成熟的红苹果,口味好营养也好,不会比青苹果差。

中国古人想来是会赞同甘玉祥的“苹果定律”的。在清代,为了保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明令“不得采芽头”,偷采芽头是“杀头之罪”。

要让原料中的养分得到充分释放,需要一些特殊的工艺环节。上世纪60年代末,采摘下来的鲜茶要经过杀菌、杀青的过程,然后送上茶甑溜板。溜板是木制的,宽1.2米,长约10米,如同滑梯一样呈30度倾斜摆放,茶叶被装进长条形口袋,两边有人牵着慢慢从溜板顶端往下滚,上边有一个人也顺势踩着口袋下来。

这样在溜板上反复、充分的揉捻,茶叶的表面和叶内组织破坏,叶内物质渐渐渗透出来,茶叶就被制成了半成品。甘玉祥小时和同伴最喜欢这溜板,趁大人不在就坐到它上面往下滑。

逐渐长大,父亲才将溜板背后的秘密传授给他。茶叶怎么发酵,该有什么温度、什么湿度、多长时间,都很关键,一一被甘玉祥藏于心底。

“发酵的时间如何确定呢?”记者好奇地问。甘玉祥并不直接回答:“曾经有一位黑茶专家说,边茶发酵期是一个月。我当时就笑了,如果单照这句话来发酵,茶早就腐烂了。”

渥成一堆的茶叶,要保持一定的水分,而发酵中茶堆温度是不断上升的,这个时候,仪器上只会显出准确的数字,掌握火候还要靠人工经验来判断。“当天的气温和空气湿度是必须参照的。除了用温度计,还要鼻闻、眼看、手摸。”甘玉祥说,不是他想卖关子,真的没有一个数字标准可用。“真想探清奥秘,只好委屈你们来这里当徒弟了。”

这就是甘玉祥有关制茶的第二定律——“馒头定律”:同样的面粉发酵,不同的师傅做出来的馒头,并不是一个口味。所以好的边茶,各自有独特风格。

就算是按照“一芽五叶”的标准,茶叶的叶片还要细分出几十种不同的号数。一份好的边茶,是由至少五种茶叶配置的,不同的边茶厂家都有自己不同的配置方式。“拼配”,也是边茶生产中“不能为外人道”的环节。

而无论怎样发酵、拼配,边茶的制作最终都只有一个目的:保健。“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句流传在藏族同胞间的古谚,道出了边茶的千年之功。

四川当代著名作曲家罗念一在西藏采风时,发现了一首传唱了三百多年、用藏族古乐谱成的歌曲《汉之茶》。歌词唱到:“乌黑的汉茶,乌黑的茶垛,高过江边绿色的山坡。雅安姑娘深深的情意,赛过蓝色的江河……”这歌曲,正道出了藏族同胞千百年来对雅安制茶人的深深感激。

“边茶内销”,连着历史也连着新途

茶马古道第一站离城10公里

《明史》载天全县产茶免徭役

喝绿茶、产边茶的习惯可以改变

沿108国道西去,离雅安市区10公里处,滔滔青衣江边,有一处行政地名叫“大深村7组”的地方。不过,当地的人更习惯叫它“新开店”——宋熙宁七年(1074年)在名山新店设茶马司,这是目前我国唯一有遗址可考的茶马司。此处正是茶马古道的第一站,离城10公里——正好是一名背茶人一天能走完的里程。

茶迹处处,难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王庆曾多次造访雅安,“寻找世界茶源,必去雅安。寻找唐宋茶世盛景,必去雅安。”

在古第一站,记者见到了甘玉祥88岁的父亲、甘家的第四代边茶传人甘绍郁。曾经大名鼎鼎的古道,如今只剩下三两块青石板、一间木板房,再也找不到过去的痕迹,好在老人就是一本活的史书。

老人叼着长长的烟斗开始讲述,千古风云就这样从口中奔涌出来。

关于边茶,五代《茶谱》就有记载。叫做“火番饼”,书中还列举了雅安名山茶。史学界公认的边茶入藏的记录,见于《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时在贞观十五年,距今足足有1300多年了。

盛于唐,茶市盛于宋。唐代,我国的第一部茶法“榷茶制”出台。规定茶叶只能官营官办,用于同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史称“茶马互市”。

雅安地处入藏交通要道,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其高品质边茶犹如汉藏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为藏族同胞与历代朝廷所共同看重。明《严茶议》载:“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而历代朝廷也对雅安的南路边茶,屡出专策治理。宋神宗曾经颁布诏书“立为永法”——“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明代更进一步,免了产茶地的徭役,明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见于《明史·食货志·茶法》)乌茶就是边茶、黑茶,天全即今雅安市天全县,因产茶而百姓徭役都被免除了。

甘绍郁老人的记忆中,千百年里,直到70多年前,茶马古道都未建起公路,许多狭窄的山路连骡马都无法通行,原始的人力背负一直是古道上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成为千古难易的一道风景。正是沿着百里山路,产自雅安的南路边茶到了跑马溜溜的康定,然后再从这个旧称“打箭炉”的茶叶贸易重镇,沿着漫漫数千里的茶马古道,传布到祖国的广大西南疆域。

然而,往祖国西南边疆走了1300多年的边茶,如今想走出古道,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是甘绍郁的儿子、第五代传人甘玉祥的理想。

甘玉祥1992年在父亲的技术支持下,凑了3万元,开起了私营茶厂。

边茶走向新市场,究竟有多难?“刚开始,大家都是一边捧着绿茶喝,一边生产边茶。”在传统观念里,边茶是汉人专为藏族同胞生产的,汉人一般不喝。

这观念一定要变。移风易俗,甘玉祥从自己的厂做起。

于是,他每天一大早就煮上一大缸边茶,站在厂门口,逼着进厂的每个人喝,不喝不让进。老总说喝,谁能不喝?员工们喝上了边茶,慢慢觉出了好来。口口相传,边茶开始为当地人接受。

心里装着边茶的,不止是这位传承人。面对现代市场,边茶的研究者们发现,雅安藏茶的营养价值不仅适合在青藏高原上生活的各族同胞,也适合生活节奏很快的现代人。于是,“藏茶汉饮、边茶内销、粗茶细作”的发展思路,改变了千百年来边茶只供藏区的历史。

2007年12月25日,由雅安市茶业协会、四川农业大学及茶界专家携手组建的第一家藏茶研究中心成立。它以“同饮一壶茶、共爱一个家”的民族责任为核心,致力于提高雅安藏茶的品质。随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雅安市“中国藏茶之乡”的美誉。2008年,南路边茶即雅安藏茶制作技艺,与其他黑茶一起,成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市场目标的引导下,更好地传承独特制茶技艺——南路边茶就此走上“非遗”传承的新途。

新意迭出,边茶正走近平常人生活

茶包冲泡含着两大创新

陈茶并不更好喝但更值钱

砖茶变“茶砖”开启时尚

今天饮用南路边茶,只需要取出小方块茶包,开水冲泡。这简单的两个步骤中,就包含了两大创新。

第一个创新是:过去边茶都是熬着喝的,为了方便现代人,才研制出了可直接冲泡饮用的茶。第二个创新是:传统边茶一般是紧压成砖形,故名砖茶,最小的500克,大的2500克。如今,小方块边茶重量只有6克,精致美观且便于携带。

正是不断追随时尚,今天的藏茶“饮品家族”正不断壮大。散藏茶在去年已经面市,传统的两个品种“康砖”和“金尖”也一举增加到现在的50多种,“边茶内饮”“藏茶汉饮”等产销新思路指导下,雅安的10家藏茶生产企业已年产藏茶近3万吨,占到全国藏茶市场总份额的40%左右,茶路通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及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世界各国各地区。

边茶还在以更新颖更丰富的方式,走近平常人的生活,带着它与生俱来的独特魅力。“比如这块茶,如果标上十万元的价签,很快就会被收藏者买走。”甘玉祥指着一块不足一公斤的金尖说。因为这块茶叶产于1955年,是荥经县茶厂生产的“民族团结”牌金尖茶。“当然,这块茶值价,并不是因为越陈就越好喝,而是再也找不到当年生产的第二块了。”

按用途不同,边茶已被划分为健康饮品、旅游收藏、房屋装饰三大类型,档次多多,用途多多,因而也市场大大广阔了。

在成都非遗国家公园的雅安展馆,记者看到了藏茶拼成的装饰,高大的两根茶柱,香飘四方风味独具。“我不想金屋藏娇,就想试试金屋藏茶。用茶砖拼一面漂亮的电视墙,大概会花多少钱?”记者忍不住向甘玉祥发问,开始陷入对与众不同的“茶装修”的遐想中……“如果用茶砖拼一面电视墙,也不贵,大约就一千多元吧。”甘玉祥对以茶代砖的新创意非常自豪,不是“砖茶”而是“茶砖”,砖茶是“茶”,茶砖是“砖”,茶砖装饰房屋,肯定会因健康环保而在今后渐渐多起来,甚至成为一种时尚。

原料、发酵、拼配,这一边茶的生产过程,是不是正暗示着一个绝好的“非遗”传承路径?记者看着奇趣横生的茶砖拼成的茶柱,陷入思索中:拥有千年美誉的南路边茶,本是发展成一个好产业的好原料;传承之后的更多创新,贴近更多平常人的平常生活,也许就是它的“发酵”;拓展出更多样化的市场,也许可以叫“拼配”?

愿南路边茶馨香四海,没有疆界。

精选阅读

边吃饭边喝茶可行吗?


一书里的说法

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转发这张图片,标题是“边吃饭边喝茶可行吗?”

我点开图片看了一下内容,开头是说:

"有茶友问:‘不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能喝茶吗?’其实,我们过去说的‘不能边吃饭边喝茶’不是指普洱熟茶,而是指绿茶。”

接着的解释是:

“有一个小实验,茶友们平时在家也可以做:把普洱熟茶倒进牛奶中,茶和奶会融合得很好,加点蜂蜜,就能得到一杯香甜可口的奶茶;而将浓浓的绿茶倒进牛奶中,则会看到杯中出现沉淀物。这是因为绿茶中较多的茶多酚和蛋白质结合产生沉淀的原因。因此边吃饭边喝绿茶会使食物中部分营养成分流失,对人体吸收有一定的影响。当然,绿茶也是好茶,茶友们正确认识它,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即可。”

这图片中的说法,据说是来自某位茶叶“科学家”的书籍。

其实,类似的说法,在许多网络文章中并不鲜见。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二茶叶中有什么

(一)一般情形

到目前为止,茶叶中已经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达700多种,主要为:一是茶多酚,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类;二是糖类,包括酸性多糖或酸性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三是蛋白质和氨基酸;四是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

表1茶树鲜叶成分

及主要有机化合物的干物质占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常而言,干茶中,茶多酚的占比大概在20-35%之间。

(二)更进一步的情况

有人选择市面上销售的29种不同类别茶叶,分别测定了其茶多酚总量、儿茶素及其组分、茶黄素总量、没食子酸、总黄酮等多分成分,以及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等生物碱成分,并总结了各类茶叶成分特点。研究发现,绿茶和普洱生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但绿茶的儿茶素单体以EGCG为主,而普洱生茶EGC、ECG、EGCG3种单体含量相近;乌龙茶咖啡碱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种类茶叶;红茶、普洱熟茶的儿茶素总量占茶多酚比例显著低于其他茶类,但红茶的茶黄素含量较高,普洱熟茶具有较高的没食子酸含量。

表2不同品种茶叶多酚类物质含量

(陈然等,不同种类茶叶多酚及生物碱含量特点分析,食品科技,2018年第43卷第05期)

以上数据更进一步显示了不同茶类茶多酚种类的差异,以及结构的差异。大家可以同样去做相关假设和推算。

三背后的疑问

所以,当笔者看到上面的说法和解释,有如下疑问:

第一,吃饭的时候,可能有喝一大杯牛奶的场景,但肯定是不会多的。举这个例子,无非是要说明“绿茶中较多的茶多酚和蛋白质会产生沉淀”。但是,这样就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吗?

第二,有没有在用绿茶和餐桌上的鸡鸭鱼肉的蛋白质再实验一下?也出现“沉淀物”了吗?

第三,有没有考虑和研究人体内的情况?茶汤不同内质成分,在体内的吸收情况,与体外的直接实验,差异很大。研究显示,主要的绿茶多分成分——EGCG,仅有较低的综合性生物利用度。这方面的更多信息,有兴趣的朋友可查阅陈宗懋院士的《茶叶的保健功能》一书。

第四,人体对于茶多酚的吸收和利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也是在得出前面的结论时需要考虑的。

第五,但最为基本的是,有没有稍微算一算,通常的一泡茶中有多少茶多酚,这一杯茶的茶汤中有多少茶多酚,又大体可能结合多少蛋白质呢?

一泡绿茶如果用4克茶叶,则其中的茶多酚含量大体在0.8-1.4克。

即便假设这些茶多酚全部浸出,又会结合多少克的蛋白质而降低蛋白质的吸收和消化呢?而实际上一顿饭又将摄入多少克蛋白质呢?

即便假设的情形是,吃饭时每人冲泡了一杯4克绿茶,那又大概会是如何呢?

还可以假设,10人用餐时,以每泡8克的量冲泡了3泡普洱生茶,按照表2种多大体24%的茶多酚总量来计算,则总含量为5.76克,人均为0.576克。在全部浸出的情况下,这些茶多酚又可以结合多少蛋白质呢?经常喝茶的朋友们应该不难看出,这种情形,应该属于用量很大的一种情形了。

所以,根据这样一个“小实验”,然后就说,“因此边吃饭边喝绿茶会使食物中部分营养成分流失,对人体吸收有一定的影响”,是否就可以得出图片开头的结论呢?

以上是笔者对于图片中说法的一些疑问。这些疑问,仅针对一般情形,而不是某些特定情形或具体个案的讨论,另外,关于茶叶的其它内含物质的情形,就不在此展开讨论了。实际上,也是有相关的研究可供认真琢磨的。

您怎么看?您吃饭时喝茶吗?您吃饭时经常喝茶吗?

毕竟,除了前面简单的数据推算,大家日常的品饮习惯,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呢。

边吃饭边喝茶对身体好吗?


中国14亿人口其中就有约5亿人在喝茶,看到这些数据大家会觉得我们国家时茶叶产量第一喝茶人数也是世界上喝茶就多的国家了。其实不是的,我国不是喝茶最多的国家,而是排在近20的位置上。

虽然喝茶在世界上排不上一个好的名次,但喝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许多人都养成饭前饭后喝茶的习惯,更有甚者喜欢边吃饭边喝茶,像蒙古族和藏族等以肉食为主的民族,一边大量吃肉、喝牛奶,一边喝大口大口的茶,不亦乐乎。

喝茶

但传统的知识和经验却告诉我们,边吃饭边喝茶不利于身体健康。事实果真如此吗?接下来,我们看一场正反双方的辩论吧:

正方:一边吃饭一边喝茶对身体不好

1、一边吃饭一边喝茶会把胃酸冲淡,这样的话会影响消化,会造成消化不良;

2、茶叶中尤其是浓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鞣酸对铁的吸收起到了抑制作用,长期如此会造成缺铁性贫血;

3、一边吃饭一边喝茶时,因为大量的饮水,是事物咀嚼不够就匆匆下咽,这样的话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因此,一边吃饭一边喝茶对身体是不好的 。不仅如此,饭前饭后喝茶也不好,饭后若想喝茶,得饭后约1~2小时,胃排空后,再喝咖啡或茶较合适。

反方:边吃饭边喝茶,身体照样健康如常

事实上,一边吃饭一边喝茶的人依然很多很多,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放心地边吃饭边喝茶吧朋友,只要掌握茶艺基础知识,一定能使生活更有品味,一定能吃喝出健康,吃喝出好心情。

时代在发展,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常常觉得“今是而昨非”,这就是进步!

一切都要不唯书、不唯上、更不为权威之言所惑,要对照活生生的现实去判断是非。牧区群众、茶区群众、英国等嗜茶国家的群众都习惯边吃东西边喝茶,如果自身器官没毛病有人喝坏了身体吗?

香港群众更是嗜茶好茶,一早起来便是“一盅两件”,到餐厅吃饭,都是点一壶茶和几样茶点边吃边喝,结果去年香港的人均寿命男性81.2岁,女性87.3岁,超过了日本,居于世界第一。

结合茶人“林治老师”,看看林老给出的一些建议:他认为一边吃饭一边喝茶对身体不好的意见者,第一个理由是其理论根据是茶中含有草酸,草酸别称乙二酸,化学式H2C2O4,它能和食物中的钙结合生成草酸钙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长期会造成骨质疏松,还容易导致结石症。

这种理论把实验室的试管化学等同于生命化学,并且忽视了量的计算,所以根本经不起深入剖析,更经不起实践检验。

首先,在各种植物中普遍含有草酸特别是绿色蔬菜、甘薯、芋头等,其中菠菜、苋菜、芹菜等草酸的含量是茶的多倍,我们喝茶一杯投茶三克左右,而吃蔬菜一餐通常要吃数百克,如果不可以边吃饭边喝茶,那么能不能边吃饭边吃菜?

其次,牧区的牧民、茶区的茶农,林治老师说,采访过的许多百岁老人都有边吃饭边喝茶茶的习惯,例如116岁央视直播无人扶着能健步登上长城的刘彩容老太、110岁下地锄棉花的新疆于田县老大爷艾买提……都习惯边吃边喝茶,他们怎么没有骨质疏松?

喝茶

这些现象说明,有的物质含量并没有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的地步,只要注意正确的饮用方法,不用太担心。

认为一边吃饭一边喝茶对身体不好的意见者,第二个理由是认为茶中的茶多酚会和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结合影响消化吸收。确实如此,大量的小白鼠实验也表明这个说法正确。

实验时两组小白鼠喂同样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饲料,一组的饲料中掺入茶粉,对照组不掺茶粉。饲养一段时间后不掺茶粉小白鼠身材滚圆肥胖并普遍患有脂肪肝,而掺了茶粉的小白鼠体重较轻,肝脏正常。

做糞便化验发现喂茶的这一组小白鼠食入的脂肪和蛋白质有一部分与茶多酚结合没有被吸收,而是随粪便排出了体外。

这种现象如果在食物不足时,由于降低了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率自然会造成营养不良而影响健康,但是,对目前营养过剩特别是脂肪、蛋白质、糖类摄食量过剩的成功人士而言善莫大焉。

边吃饭边喝茶既饱了口福,也有效降低了过量营养素的消化吸收率,这样可以避免体重激增,预防脂肪肝和“三高”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说养生的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在目前大部分人营养过剩的情况下(请注意,是脂肪、糖类物质、蛋白质过剩,但是总体上营养尚不平衡), 以营养不良时代的理论谈“边吃饭边喝茶”有些落伍了。

另外,茶与餐的巧妙配合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能提升餐饮的品味和质量。例如吃罢海鲜后啜两口高山乌龙茶,可祛腥味并激活舌面的味蕾,吃下一道菜一定更可口。

吃重口味的肉类宜品武夷岩茶,吃肥腻菜的宜喝热的熟普洱茶或黑茶,患有“三高”的人宜边吃边喝金花茯砖茶……总之美好的生活靠自己打破束缚思想的我执和法执去创造。

结语:写在后面的话

边吃饭边喝茶,这个话题我们也没有完全找到答案。

对于每一位爱喝茶、无茶不欢的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综合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还是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来看,譬如有些情况下,本身是不宜多喝茶的:

1、溃疡的人群,浓茶可引起胃酸分泌量加大,增加对溃疡面的刺激,影响愈合。同时,服药期间喝浓茶会降低胃药的疗效,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2、妇人群,尤其是不宜喝浓茶,避免茶中的咖啡碱等对胎儿的过分刺激,孕妇可以少饮或不饮茶;

3、脏病人群,若肝脏有病,饮茶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就会有损于肝脏组织;

4、烧生病人群,一边吃药一边喝茶,也会降低药效,等等。

终究,喝茶不仅让人学会懂得:拿起和放下;在喝茶的交流中学会懂得:知道和知足;在喝茶的过程中,也会渐渐明白:什么时候该喝,什么时候不该喝。

一道茶情 悟茶,悟情,悟境,悟人生


喝茶的时候给人的一种感悟,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回味,犹如岁月在脑海里慢慢的浮现。看似飘忽千里,却近在眼前。稍纵消逝,却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种感悟……

喝茶,品茶,就像做人做事一样,朋友之间的友情一样淡淡清香。

人生要把茶泡好,不一定要有百年普洱、明前龙井、至尊大红袍,但一定要有足够的人情味。

朋友如茶,一句简单的问候表达无尽的牵挂,品茶的氛围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安静,远离浮尘的喧嚣。

喝之历久弥新,品之淡然,有茶一样的朋友,有朋友一样的茶。

一壶茗茶,满屋馨香品茶不像喝酒那般,一杯入口,激情顿起,越喝越热闹。

品茶,是越喝越安静,让人心灵沉淀,精神升华。

生活像水,友情如茶,没有茶的水依然是水,没有水的茶,就不知茶为何味了。

茶道是生命中永久的财富,真诚不可亵渎。

适量的茶配适量的水,茶水遇到懂她,品她的人。

这茶、水、人因缘而得以交织相融。

飘飘然,淡淡然,喝茶之余,是一种感悟。

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回味,犹如岁月在脑海里慢慢的浮现。

看似飘忽千里,却近在眼前。稍纵消逝,却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种感悟。

珍惜现在的一切,友情,爱情和亲情,也包括生活的点点滴滴。

不要留下人走茶凉,茶色干涩,仰空长流泪的缺憾。

一道茶情,乃乎茶的随和与平常。小登大雅之堂而不娇淫、入茅棚草舍而无卑贱。由此洗浇人生旅途中的轻浮。

一道茶情,更是一道人生,悟茶,悟情,悟境,悟人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0398.html

上一篇:安化黑茶真的有功效吗

下一篇:黑茶的健康保健作用有什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