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生物农药在茶叶上的应用

2020-11-12

当前茶叶市场、尤其是茶叶出口对茶叶的质量安全要求 很高。而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等,它们对茶叶和环境不会构成污染,对人、畜的毒性也很低,不会构成残毒,因而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叶的适用农 药。在当前生产A级绿色食品茶叶、特别是有机茶和AA级绿色食品茶叶上,以下生物农药的使用值得推广。

鱼藤酮。又名鱼藤精,是一种应 用历史悠久的植物源杀虫剂。在空气中易分解,低残毒,对环境友好。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其杀虫谱广,持效期短,一般为5~6天,夏季日光下仅2~3 天。可用于A级绿色茶叶的生产,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蚕、卷叶蛾类、蓑蛾、刺蛾、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蚜,每667m2用2.5%鱼藤酮 EC150~250mL,加水稀释成300~500倍液喷雾。本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鱼藤酮对鱼类高毒,使用时应防止污染鱼塘。

苦参碱。又名苦参素,是由中草药苦参的根、果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制成的生物碱制剂。在环境中易降解,基本无残留。防治茶黑毒蛾、茶毛虫,在1龄、2龄幼 虫期,或卵孵化高峰期,每667m2用0.2%苦参碱AS50~75mL,加水50~75L,稀释成1000~1500倍液喷雾。可用于有机茶园防治茶尺 蠖,在3龄幼虫前,每667m2用3.2%虫杀净EC?苦参碱醇、氯氰菊酯混剂?40~50mL,加水75kg,稀释成1500~2000倍液喷雾,适用 于低残留茶园和绿色食品茶园。有机茶园可用不含化学农药的纯苦参碱制剂800~1000倍液喷雾。苦参碱的药效缓慢,应提前3~5天施用。

苏云金杆菌。对害虫主要是胃毒作用,通过昆虫取食进入消化道后,产生伴孢晶体?内毒素?和外毒素,伴孢晶体是主要的毒素。一般施药后2~5天才能见效。 对茶毛虫等鳞翅目幼虫防治效果好。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等鳞翅目幼虫,在1龄或2龄幼虫期,每667m2用100亿个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WP, 或100亿个孢子/mLBtEC75~150g,加水稀释成500~1000倍液喷雾。适宜于有机茶园中使用。

白僵菌。白僵菌是一种 真菌杀虫剂,杀虫作用是靠孢子接触虫体,在适宜条件?温度24℃~28℃,相对湿度90%~95%,中性或微酸性?下萌发,侵染虫体,大量繁殖,分泌毒 素,影响害虫血液循环,干扰害虫新陈代谢,3~7天后虫体死亡,体上长满白色茸毛状菌丝,又名"白僵虫"。防治茶小卷叶蛾、茶毛虫、小绿叶蝉在1龄和2龄 幼?若?虫发生初期用药,每667m2用含50~70亿个孢子/g菌粉0.5kg,加水50L,喷雾;防治茶丽纹象甲,在蛹发生盛期,每667m2用球孢 白僵菌每克含孢子量为50~70亿个的菌粉1~2kg,拌入细土,撒施于茶树根际土面;或在成虫发生盛期,将菌粉加水稀释后,在阴天、雨天或早晚湿度大时 叶面喷雾。

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类病毒杀虫剂,核型多角体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在寄主体内复制增殖,形成蛋白质结晶状的多角形体。昆 虫经口或伤口感染,病毒进入虫体被胃液消化,游离出杆状病毒粒子,通过中肠上皮细胞进入体腔,侵入血细胞、脂肪和体细胞等处,包埋在结晶蛋白之中,形成多 角体,在细胞核内增殖,然后再感染健康细胞,直至昆虫化脓而死亡。病虫粪便和虫尸表皮破裂后释放出多角体,通过风、雨、昆虫、鸟类携带而广泛传播,使病毒 病在害虫种群中流行。主要寄生于鳞翅目幼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药效缓慢,但持效期长达2年以上。防治茶尺蠖在第一、五、六代1龄和2龄幼虫期,虫口密度低于 防治指标时,每667m2用19~20亿个PIB(蛋白质结晶状多角体病毒)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S50mL,对水1000倍喷雾。在虫口密度超过防治 指标时,可用茶尺蠖病毒和化学农药?如辛硫磷WP增效型?50mL,加水1000倍喷雾;防治茶毛虫,于1龄和2龄幼虫期,每667m2用10~20亿个PIB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AS50mL,加水1000倍喷雾。或每667m2用25~30头虫尸,捣碎,对水喷雾。

粉虱真菌制剂。是一种真菌杀虫剂,在潮湿的条件下,对黑刺粉虱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黑刺粉虱、蚧类,在1龄和2龄幼虫期,在潮湿条件下,用菌粉加水 稀释成每毫升含0.1亿个孢子的溶液喷施叶片?蚧类尚需喷湿枝条?。由于黑刺激粉虱主要分布在茶树中、下部叶片的背面,喷药时应将叶背喷湿,在适宜条件 下,粉虱真菌寄生率在70%以上,持效期2~3年。

茶叶生物农药批发中心淘宝店teabio.taobao.com产品有鱼藤精、鱼藤粉、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粉虱真菌制剂、芽孢杆菌系列,所有销售的产品,均是目前国际上公认,高效、无毒、低残、空气中易分解、对环境友好的茶叶专用生物农药。

低成本,高效果的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小卷叶蛾、茶小绿叶蝉、茶叶瘿螨、茶橙瘿螨。

cy316.cOM编辑推荐

特效叶面肥在春茶上的应用效果


绿茶感官品质及与品质密切相关的有效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均有提高且效果显著。茶叶专用特效叶面肥值得在茶叶生产上推广应用。叶面 肥 已 成为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型肥料之一,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叶面肥改变了传统的根部施肥,采用叶面喷施,使作物所需养分得以补充和完善;能与氮、磷、钾肥等基础肥料配合使用,达到用地养地、高产优质的目的。与土壤施肥相比较,叶面喷施有作物吸收快、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据文献报道,它能提高作物产量5-10%,还具有改善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叶面肥的种类很多,但大多数不具有刺激作物的生物活性,加速有机质的分解,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消除板结等功能。从目前国内外肥料的发展趋势来看,肥料的研究主要倾向于生态协调肥料,即有利于高效增产,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土壤的改良。本实验采用的茶叶专用特效叶面肥就是其中的一种。该肥料是四川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研究产品,具有抗菌、抗逆功能,融合了“营养、调节、促进”的特点,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为探讨该产品在茶树上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生产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在春茶上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试验材料与方法

供试 茶园峨边沙坪茶场,海拔1200 m,品种为中小叶群成龄改造茶园,茶树长势均匀。

供试肥料的研究产品;商品肥(市售产品)。

试验方法

微波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


茶叶加工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为了提高茶叶的加工质量和产业现代化,有必要在茶叶初加工业和深加工业应用新的科学技术,而先进的微波技术在茶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微波是指在3OMHz-300000MHz介于无线电和光波之间的超高电磁波.目前,应用在食品工业中的微波装置的中心波长0.328m(频率915MHz)或0.1225m(频率2450MHz)。

一、微波在茶叶杀青中的应用

生产绿茶、乌龙茶,均需要加热杀青处理,以钝化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蒸发部分水分,挥发青草气味,软化组织。目前生产上常用炒青方式进行杀青处理,少数地方采用蒸汽杀青方式。

试验结果表明,微波杀育与炒青方式加工的茶叶品质良好,无明显差异,但微波杀青的时间短(为炒青时间的1/8)可以连续进行。而蒸汽杀青由于蒸汽含水量高,原料外层受高温影响,因此杀青后的茶叶几乎无减重,部分叶绿素受破坏,原料所含营养物质随冷凝水而部分流失,品质不太理想。

微波在茶叶杀青的应用主要是其产生的热效应。当磁控管产生微波,照到茶叶对,茶叶内部的极性分子受微波周期性变化的影响,随微波进行周期性活动。由于微波的频率很高,使茶叶内部分子高速碰撞而产生了大量的摩擦热量迅速提高物料的温度,从而达到快速升温的效果。

二、微波在茶叶干燥中的应用

一般的热风干燥过程中物料外部受热,表面干燥,热量向内传递,其方向与水分扩散传递的方向相反,影响了水分的向外蒸发。而微波是内部加热,含水量高的部位升温较快。因此在微波干燥过程中,水分由内层向外层的迁移速度快,干燥速度明显快于热风干燥。在茶叶干燥中应用微波干燥具有以下优点:(1)干燥速度快;(2)产品质量好;由于茶叶表面温度不太高,叶绿素变化少,色泽绿翠而耐藏,香气损失少,干燥均匀;同时由于水分蒸发速度快,容易形成多孔性,产品的复水性好,泡茶时内容物易溶出。

三、微波在茶叶杀虫和防霉中的应用

茶叶在贮运过程中易生虫,在黑茶的渥堆过程中也常发生昆虫污染的现象。过去常用药物熏蒸的杀虫方法,但存在药物残留的问题。采用微波处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杀虫效果、茶叶中昆虫的杀虫效果与茶叶和虫体的介电性质密切相关,当茶叶的含水量小于12%时,有利于增强杀虫的效果。

茶叶在加工贮藏中极易受潮发霉而降低品质。王盛良等通过试验证明微波技术对茶叶霉菌具有优异的杀灭效果。

四、微波在茶叶汁萃取中的应用

茶叶软饮料(加茶饮料、茶冲剂)的加工离不开萃取工序。目前茶叶萃取的常规方法是用热水浸提,微波萃取技术在国外发展迅速,到1995年,国外已授权给两家中国公司发展工业规模微波萃取技术的应用。用微波萃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萃取速度快、时间短(比常规方法缩短1/3)、萃取得率高的特点。一般萃取步骤是:将一定量的茶叶置于微波萃取器内,加入适量的水,然后把设备控制在所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下,开始加热萃取,最后经过滤得到茶汁。

五、微波在茶叶饮料杀菌中的应用

茶叶饮料在常规热力杀菌中,由于高温长时,使茶叶香气受到较大损失。采用微波杀菌,具有较好的效果.

微波杀菌是微波的热效应和生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微波对微生物的热效应是使蛋白质变性,导致微生物死亡;而微波对微生物的生物效应使微波电场改变了细胞膜断面的电径分布,影响了细胞膜周围电子和离子的浓度,从而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能,使微生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死亡。此外足够强的微波电场可以导致做生物的DNA、RNA中的氢键松弛、断裂和重组.从而诱发遗传基因突变。由于微波杀菌利用了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生物的破坏作用,因此,其杀菌温度低于常规方法,这有利于茶叶饮料香气的保持。

六、微波技术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的微波技术与设备已较成熟,连续式、大功率、不同用途的微波设备已基本定型。但微波干制茶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投资大,耗电量高等。实际上,微波干操与热风干燥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好。

茶叶在医药上的功能


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

<<神农本草>>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据前苏联资料报导,曾对8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有32名患者在用茶叶进行治疗后五天内动脉搏血压恢复正常,血液中胆固醇下降,茶叶的这种功能早已被古人发现<<本草拾遗>>中就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这也是茶叶的减肥作用.

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治疗痢有奇效.据研究,茶多酚对大肠菌/葡萄球菌/肺炎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霍乱菌放在浓茶汤里浸六分钟以上,多数细菌就失去活动能力.茶叶还有明目功能.在古医书和单方中记载很多.民间偏方中就有用茶水洗眼,医治暴发火眼等.

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业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常年过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评审的准确星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

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宜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如人的嗅觉分辨力易受外界异杂气味的干扰,人的味觉敏感度易受其他刺激性食物及温度的影响,人的视觉涉及到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的人辨别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别。审评人员感觉器官的领密度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地域差别、性别不同、精神状态及身体状况等因素。由于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结果的准确性。为了在茶叶生产流通过程中有一个严格、一致的标准,采用仪器测定茶叶,用科学计量上的品质指标来评价茶叶品质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新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1.在茶叶外形评价方面 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有对象映射成数字图象,并模仿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象和识别图象,进而对所摄图象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象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

林刚研究探索茶叶品质因子形状的数量化途径,他应用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系统,以屯炒青毛茶标准样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1项形状特征系数,并分析了这些形状系数与茶叶品质(等级)的相互关系。他的研究结果表明11项形状特征系数中的7项形状特征值与品质的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按相关系数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平均幅度、面积、短径、周长、最多出现径、最大径和长径,其中平均幅度和面积两个特征值的相关系数最大,因而可选这7项形状特征做定量表述长条型茶外型品质的特征值。蔡健荣选择机器视觉系统和HIS颜色系统描述茶叶颜色,并对颜色描述系统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能更好的模拟理想颜色。他的研究显示,当年新茶和隔年茶叶的色泽变化最大,新茶色调值更绿,储存年代越久,基本越向棕褐色靠拢。明度和饱和度随储存年代增加呈下降趋势。他得到的结论是计算机视觉模拟只要样本稳定,检测结果就一致,评定标准客观,评定结论稳定。可以预见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在茶叶外形和色泽评价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在茶叶香气评价方面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因此,历来受到茶叶研究者的注重,分析茶叶香气的第一部是茶叶香气的提取。由于茶叶香气含量低微、组成复杂、易挥发、不稳定,在提取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聚合、缩合、基团转移等反应,需采用特殊的分离提取技术。朱旗等以绿茶为原料,同时对蒸馏萃取法(SDE)、顶空吸附法(HAS)和减压蒸馏萃取法(VDE)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MS分析,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并进行了感官评审。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其中SDE法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较高,但对分析茶样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热敏性的香气成分;HAS法虽有锁改进,其影响依然明显;VDE大法对茶样的影响较小,能较好的反映茶叶的香气特征。

近十年来,电子鼻技术的兴起,让我们的看到了一种通过气味评价等级的新方法。气味的成因和构造非常复杂,全面和快速的检测气味的整体信息几乎不可能,而电子鼻技术让人们认识到综合评价气味整体信息的巨大潜力。电子鼻利用几个或几十个不同的传感器产生的物理变化而进行数据处理,他的敏感性和选择性达ppm-ppb值。电子鼻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由仪器“嗅觉”对产品进行客观分析。由于这种智能传感器阵列系统中配有不同类型传感器,使它能更充分模拟复杂的鼻子,也可以通过它得到某产品“真实”的身份证明,从而辅助专家快速的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气味监测、鉴别、判断和分析。Ritaban Dutta等对5种不同加工工艺(不同的干燥发酵和加热处理)的茶叶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了更好的得到挥发性化合物,他们采用在5L的容器中放入10mg的茶叶样品,加入200ml的60℃开水,用电子鼻检测其顶部空间的空气样品。电子鼻由费加罗公司产的4个涂锡的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组成,数据采集和储存用LabVIEW软件,数据处理用PCA、FCM和ANN等方法。他们的结论是:采用RBF的ANN方法分析时,可以100%地区分五种不同制作工艺的茶叶。可以预见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在茶叶汤色评价方面

茶叶品质色差分析方法始于70年代的日本,其原理是应用亨特-Lab表色系,以标准C光源和1~4。小视场来测定颜色的三个分量L、a、b。陆建良等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他们的结论是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茶汤色泽与干茶外形色泽及叶底色泽也有密切关系。

梁月荣等用光谱分析测定12种浙江名茶的茶汤。他们的研究表明在400nm和440nm处的透光率分别与茶汤得分呈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他们得到用光谱分析名茶茶汤的部分测定指标可以反映茶汤的优劣。

蔡健荣采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分析了不同品质的茶汤。他们的研究表明采集得到汤色的颜色特征各参数均值,都反映出茶叶随存储时间的增加由绿色向褐色逐渐变化,时间越久变化越慢的特征。他们的结论是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描述茶汤色泽变化是可靠可行的,它解决了定性描述的模糊性、随意性问题。梁月荣等分析了不同品质红茶的汤色差异,并结合它们的化学成分,建立了用红茶的汤色检测指标和化学成分来预测红茶品质的模型。他们得到的评价模型为:评价总分(TQS)=49.63+0.43amino acids +0.47 caffeine + 0.19?L+0.46TF,3G。其中暗度表征量,评价模型与化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R2=0.918。

4.在茶叶滋味评价方面

由于国内外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电子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液体饮料分析种中,电子舌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食品分析技术。电子舌应用味觉传感器阵列和模式识别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模拟人和生物概念的舌,实现了由仪器“味觉”对产品进行客观分析。当电子舌与被检测的液体饮料接触时,味觉传感器表面敏感两侧的电势将发生变化,从而对味觉物质产生响应,且可检测出各味觉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并具有类似于生物味觉感受的方式。

Larisa Lvova等研究电子舌在茶叶滋味分析中的运用。对立顿茶、四种韩国产的绿茶和咖啡的研究表明,采用PCA分析方法的电子舌可以很好的区分红茶、绿茶和咖啡。并且也能很好的区分不同品种的绿茶。他们的还研究了采用PCA和PLS分析方法的电子舌技术在定量分析代表绿茶滋味的主要成分含量上的分析能力。他们的结果表明,电子舌可以很好的预测咖啡碱(代表了苦味)、单宁酸(代表了苦味和涩味)、蔗糖和葡萄糖(代表了甜味)、L-精氨酸和茶氨酸(代表了由酸到甜的变化范围)的含量和儿茶素的总含量,他们的结论是电子舌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茶叶的品质。可以预见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中的将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

5.茶叶品质评价的其他方法

龚琦等探索用茶叶电特性参数等级的方法。他们以茶叶C值R值两个电特性参数作为主要因素,同时进行茶汤电导、干茶容重等物理性状方面的探索。他们的研究表明,茶叶电容值随茶叶等级的升高而增大,同时也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对其进行数理分析后证明。二种因素的影响都是极显著的。他们的结论是通过测定1-2个茶叶电特性参数来评定茶叶品质的方法是可行的,其中尤以电容参数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其结果反映了茶叶外形、内质的综合品质,通过测定茶叶特性参数可以正确评定茶叶等级。J.Luypaert等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PLS运算方法检测茶叶的品质,并建立用于预测咖啡碱、抗氧化成分总含量(TEA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EC)含量的模型。与化学分析的结果比较,他们的结论是用他们的模型预测咖啡碱的含量相关性R>0.90,预测TEAC的含量相关性R>0.85,预测EGCG R>0.80。他们的结果也显示,用他们的模型预测EC的含量不是很理想,他们认为这和绿茶中有较多相似的儿茶素和EC的浓度过低有关。在叶底评价方面还未见用仪器进行检测评价的报道。

茶叶在「香气」上常见的缺点


菁味:

萎凋不足,发酵程度不够。(下雨菁,制茶环境气候不良)。

生叶炒菁未熟透。

生叶或梗未炒熟。

火焦味(火味):

炒菁温度太高,炒菁程度不均,部分生叶炒焦。

茶叶经高温(140℃以上)长时间(4小时以上)烘焙。

干燥温度太高,茶叶烧焦。

烟味:

热风炉内层,出现裂缝或小孔,燃烧油或柴木之烟气,渗入热风,进入干燥机。

炭焙时,茶末,茶角或茶叶,不小心掉入焙炉,起烟,被茶吸收。

杂味:

采茶(尤其剪采)不注意,将具有浓烈恶臭之杂草,一并采摘制作。

工厂卫生未注意,夜间制茶时,具恶臭之昆虫,掉入揉捻机内,与茶叶混揉。

制茶用具,不清洁,带异味。

制茶环境,不清洁。

泡茶用具,不清洁,带异味或手带异味,(如抽烟,涂有护手霜)抓取茶样。

闷味:

生叶委凋时,高温闷制。

热团揉时,闷制太久。

初干时,投入量超出干燥机排气量,茶叶在高温,高湿下受闷。

油味:

制茶机械,润滑油脂,不注意掉入茶叶中。

陈茶味(油耗味):

茶叶贮放不当,油脂氧化引起。

茶叶在「色泽」上常见的缺点


带黄:

炒菁温度太低,时间过长。

炒菁时,水气排除不良(未适时送风或炒菁机构造不良)。

初干时,投入量超出干燥机的容量,或干燥层太厚,致水气排除不良而闷黄。

团揉温度高,时间长。

滚筒整形,投入量过多,致水气排除不良而闷黄。

短期贮存不当,色泽劣变(包装不良,高温,高湿下,短期贮放,此类茶样多带轻微陈茶味)。

暗墨绿:

含水量高的茶菁(如下雨菁,露水菜,幼嫩芽叶)萎凋不足。

炒菁时,芽叶中的水分含量,未适当藉热蒸散而降低。(炒菁后,茶叶水分含量仍高)。

黑褐(俗称铁锈色):

萎凋不足,而大力搅拌,致使芽叶严重擦伤或压伤,强迫茶叶异常发酵所致。(若萎凋与发酵正常进行(缓慢进行)则叶缘转成红褐色,即所谓的绿叶红镶边)。

带灰:

茶叶热团揉过程,水分含量控制不当,茶叶已达七,八成干(含水量12-20%)仍进行强力团揉或温热(50-80c)长时间圆筒覆炒。

滚筒整形时间控制不当,茶叶已达七,八成干,仍继续滚筒整形。(但眉茶,珠茶因要求带银灰光泽例外)。

暗褐带黑:

茶叶贮存不当,色泽劣变(包装不良,高温,高湿下,长期贮放,此类茶样多带陈茶味)。

高温(130c以上)长时间烘焙。(此类茶样多带火味)。

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种植茶树的国家。茶树作为药用和饮料植物大约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茶学。茶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艺术。茶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而且还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这是由茶叶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茶树本身和特点所决定的,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为此,本文就茶树在园林中的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茶文化与园林艺术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茶的栽培、加工、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上,为人类文明和进步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早在唐代,陆羽对茶树的生育条件和栽培技术,茶中加工和品饮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茶叶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高雅的艺术口和文人墨客咏唱的对象。唐朝卢仝的《走笔射孟谏议寄新茶》把饮茶感受的全过程从“喉吻润”到“两腋习习清风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传颂到至今,成为茶诗中脍炙人口的诗句。刘松年、唐寅、赵孟頫等以茶为题材所作的《仕女烹茶图》、《煎茶图》、《斗茶图》名画已成为我国国画艺术中的珍品。戏剧、舞蹈、音乐、雕刻等艺术门类也无不涉及茶事,茶还与宗教、哲学、历史、经济、旅游等紧密结合。如佛教将茶作为“清、净、和、寂”的化身,僧人每天饮茶。所以,在茶树适栽区域的寺庙附近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茶园。茶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自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的向外传播入与世界各国风俗民情、道德伦理的结合,又形成了各国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如日本的“”,韩国的“茶礼”,英国的“午后茶”等均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国外,人们甚至把茶作为中国的代名词,如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巴伦称茶是“中国的泪水”,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感动了,为你,中国的泪水——绿茶女神!”。弗朗西斯大林索尔塔兹在茶诗《瓶与壶》中赞道:“美而神奇的茶叶啊,你生在东方的伊甸园吧?山野中的芬芳啊,你散发自东方的中国。”很多人这样说:“每当尝一口芬芳的清茶时,就好像在品中华文化。”可见,将茶树作为一种园林植物,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更是中华文化的体现。 中国园林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茶树和茶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茶虽然主要作为药用和饮料植物,但也是观赏植物。如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公元前1066年)时已有茶叶作为贡品,并有“园有芳蒻、香茗”的记载,可见三千多年前已有人在“园”中人工种植茶树,将其作为观赏植物了。斯里兰卡最早引进的茶树,也是首先种植于植物园内的。我国有许多名茶,这些名茶常常与著名的园林景点有关。如我国“十大历史名茶”中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南京雨花茶、蒙顶甘露等均产自著名的历史风景名胜地。茶不仅是珍贵的特色商品,也是重要的风景资源。 茶树及其制品和文化已成为很多地方重要的风景资源。武夷山风景区,栽培有大量的茶树,茶园周围的岩石和亭台楼阁上有大量以茶为题材的诗词和名人题词,生产的乌龙茶珍品“武夷岩茶”不仅使当地的景色锦上添花,而且为当地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张家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的黄石寨是以一块茶园为中心的高地。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则有专门的茶园展区,以造型和种类不同的茶树为背景,配之以茶文化史、制茶工艺技术和茶的综合利用等,展示茶树作为风景园林植物的魅力及其所拥有的文化和经济内涵。杭州西湖风景区内的茶树、茶园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茶“西湖龙井”更是西湖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极大多数茶树是作为经济林种植的,但随着西湖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茶树已成为一种半观赏的植物了,而“十八棵御茶”则完全是观赏植物了。在长沙的烈士公园和杭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内,茶树则是生机盎然的赏绿篱笆。在云南思茅的第十六医院,茶树已和榕树、大花紫薇等传统的园林植物一起错落有致地种植在绿化带上。 二、茶树作为园林植物的特点 茶树与山茶、滇山茶、油茶和茶梅等常见的园林植物同属山茶属。茶树经过长期的自然变异和人工选择,产生了丰富的品种、品系,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和形态特征,赋予了茶树丰富的观赏价植。茶树作为园林植物主要有以下特点。 1、种类丰富,形态多样 广义的茶树包括山茶属茶组植物中的5个种: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秃房茶和茶。茶种又可分为茶、普洱茶和白毛茶3个变种。前4个种主要是分存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和海南等省的野生大茶树,树冠高大,有数百年的树龄。如我国云南省镇沅县和平乡千家寨的野生大茶树千家寨1号(大理茶),主杆直径达1.2m,树高和树幅分别达25.6m和22.0m。茶种是分存于世界各地的栽培种,其形态特征各不相同,如不人为修剪,高大的乔木型大茶树树高达20m,而灌木型茶树可能不足2m。 茶树叶片的叶形、叶色类型更多。叶形常呈椭圆形和长椭圆形,少数呈卵形和披针形。叶色有淡绿色、绿色、浓绿色、黄绿色和紫绿色。叶面有隆起、微隆起、平滑之分。茶树叶片叶缘有锯齿,呈鹰嘴状。茶树叶片的寿命长达300天左右,茶树常年郁郁葱葱。 茶树的花芽生长在叶腋间,粗短呈微圆形;营养芽细长而前端微尖,背后生有茸毛,使加工后的茶叶,特别是幼嫩的名优茶满身披毫。广西博白大茶树的芽似梨果状,芽长2.2cm,甚至可以当水果食用。 有些茶树还有特殊的形状和色泽,如奇曲种,枝条细软如藤,弯曲有序,呈规律的“S”形,整个植株曲折多姿,盘旋若龙。筲绮种的芽有双芽和多芽合一,叶有双叶型和三叶型,同一茶树的叶形有椭圆形、卵形、扇形,也在奇缺不全的,这些特性可通过有性或无怕繁殖得以保持。又如佛手叶,树姿呈开张状,分枝稀疏,叶片大,呈下垂或水平着生,中面扭曲不平,隆起,芽有紫红和淡绿两种。这些特性在其他园林种植中不多见。 2、秋冬季开花,花期长 茶花为两性花,花轴短而粗,属假总状花序。花萼位于花的最外层,由5~7个萼片组成,萼片近圆形,呈绿色或绿褐色。花瓣光滑,呈椭圆形或卵形。花冠分两层排列,上部分离,下部联结,与外围的雄蕊合生在一起。雄蕊数目多,一般每朵花有200~400枚,雌蕊的花柱自上部1/3处分叉成柱头,柱头3~5个不等。茶花的大小与品种有关,大的直径达50~55mm,小的为20~25mm。茶树花芽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分化,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始花,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盛花,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终花,花期长达60~80天。更重要的是,此时对于极大多数园林植物来说,并非开花的季节。因此,如将茶树作为园林植物,还可弥补园林中冬季花少的不足。另外,由于茶树花期和果实成熟期较长,在同一株茶树上,常常既可看见茶花,又可看见茶果,可花果共赏,这在其他植物中也不是多见的。 3、再生能力强,易造型 茶树枝条上着生有大量的不定芽,并有明显的顶端优势。茶树修剪后,枝杆上的不定芽能很快萌发,从而塑造出不同形状的树冠。茶树作为经济作物,修剪是保持茶树具有一定树型和旺盛生命力的常规技术措施,树冠的形状有水平形、弧形、层脊形、斜坡形和马鞍形等。如茶树作为园林植物,则完全可根据需要将茶树树冠塑造成球形、杯形等。 4、育苗能力强,繁殖系数大 茶树易于繁殖,可用茶籽进行有性繁殖,也能通过扦插、压条、嫁接等方法进行无性繁殖。其中扦插成活率高,繁殖系数大,茶树扦插的成活率一般可达70%以上,高的甚至达90%左右,一亩母本园剪取的插穗可满足2~3亩苗辅的扦插用材,每亩苗圃可产合格茶苗10万~20万株,扦插的技术要求不高,多数农民能够掌握,而且成本较低。 三、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 由于茶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茶树有别于其他园林植物的诸多特点,赋于了茶树多种园林用途。 1、观花植物 如前所述,茶树在秋冬季开花,花期特长,可持续2~3个月,而冬季除腊梅等少数花卉时,处于自然花期的植物很少,因此,茶树可以弥补园林中这一时期花少的不足。茶树的花虽不大,但花数多,白色的花瓣、黄色的雄蕊、珍珠般的花蕾,嵌于透亮的绿叶之间,吸引的不仅仅是蜜蜂,更多的是游人的眼球。茶树作为观花植物,可种植于公园绿地、街旁绿地和风景林地区,或丛栽,或条植,可孤栽,也能成林。 2、观叶植物 茶树是常绿植物,老叶深绿,新叶嫩绿,从春季到秋季还常常伴随着大量萌发的新梢,给人一种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感觉。除常见的绿色茶叶外,有些茶树品种还有特殊的色泽和形状。如安吉白茶种的白叶、黄金菊种的黄叶、紫娟种的紫叶,以及筲绮种的多芽和多叶,佛手种扭曲不平的大叶等均是茶树作为观叶植物良好的选择。茶树也是切叶的良好材料。据骆耀平等的研究表明,冬季将剪下的茶树枝条插于盛水的花瓶中,仍能正常孕蕾、开花,叶色亮绿,一个多月不落叶。 3、盆景 茶树耐荫、再生能力强,易通过弯枝和修剪造型,使茶树具有盆景植物良好的条件。某些品种特殊的色泽与外形更增添了茶树作为观赏植物的价植。如奇曲种盆栽,其自然的“S”型枝条,现配之以下人工整株,可使树形千姿百态,别有风趣。 4、绿篱 茶树是常绿植物,且有很强的分枝一再生能力,适于修剪和造型,是绿篱植物的良好材料。茶树对环境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只要不是极度干旱或寒冷,一般生长良好。茶树作为绿篱,可种植于人行小道的两旁,花坛的四周,既可单独成行,也可与其他园林植物间作或混栽,但须注意的是栽茶的土壤必须呈酸性,且有一定的深度。 5、古树名木 作为茶树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我国有很多茶树久负盛名,是不可多得的古树名木。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的许多野生大茶树被列入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如千家寨1号、澜沧大茶树、巴达大茶树和广西博白大茶树等;福建武夷山茶区和广东潮汕乌龙茶时制茶风格独特,具特殊韵味,品质优异的名枞或单株,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妖、宋种芝兰香和八仙过海单枞等;浙江杭州龙井的“十八棵御茶”,也是承载丰厚文化内涵古茶村的典型代表。这些茶树对于弘扬茶文化,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气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茶树在园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餐饮、旅游将进一步得到发展。茶店、茶馆、茶楼正日益成这人们休闲、社交的高雅场所;茶文化风情街和旅游线等也不断成为特色旅游品牌。将茶树作为园林植物之一,不仅能增加园林植物的种类,而且对于增加园林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大“微生物降解农药”效益惊人


“李老师,我们是福建莆田的一个茶场,买主说我们的茶叶磷酸聚酯超标了,怎么办?”、“李教授,我们是北京大兴的果园职工,农林局说我们果林土壤里有DDT残留,有什么办法解决吗?”这些天,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李顺鹏教授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电话。令他在全国名声大震的,是他背后的微生物实验室里的500多种可降解不同农药物质的高效微生物菌株。这些不为肉眼所见的微生物,为绿色农业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6年来,全国300多万亩农田的使用表明,6000万元的投入,为农户增加了5个亿的收入。李顺鹏和他的课题组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农药降解菌技术”,刚刚荣获“2005年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菌株库规模世界第一

南京农业大学的农业部重点微生物实验室里,拥有500多种菌株的菌株库,规模堪称世界第一。但是,寻找这些农药高效降解菌株,却需要去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小化工厂、小造纸厂周边的河流、土壤,正是他们寻觅农药降解菌株的好地方。因为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得最严重,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能够存活的细菌,大多可以产生“酶促反应”,降解对自身生长有害的化学物质。

20多年来,每一批新学生来李顺鹏这里上专业课,入门作业就是去荒郊野外寻找菌株,然后带回实验室来培育。截至目前,在这个微生物实验室里,已经分离并提纯了500多种适合不同化学物质的细菌。实验室的60多名研究人员积年累月地研究,不仅搞清了相关农药的降解方式、酶的种类和基因定位,还掌握了农药残留降解菌剂批量生产的技术。李顺鹏教授说,这一套菌株分离、培育和大批量生产的技术,在全世界也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农民眼中的“增收福星”

依托实验室的科技成果,李顺鹏带领的课题组在南农建立了国际上第一条高效降解菌剂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吨。这条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成了农民眼中的“增收福星”。

课题组成员、南农微生物系崔中利教授说,某地区的土壤或是农产品里残留什么类型的化学物质,技术人员必须对症下药,在菌种库中寻找最合适的菌剂,然后在生产线上迅速进行大规模培育,这些菌剂被撒到土壤里,就能达到高效快速降解农药残留的目的。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耕地农药利用率普遍在20%左右,大量农药残留在土壤里。南农的降解菌剂对土壤中有机磷、氮、菊酯等主要农药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对甲胺磷的去除率超过95%。而降解菌本身并无二次污染,降解产物不过是二氧化碳和水。

1999年,李顺鹏带领的团队开始在江宁的土桥镇连续使用自己配制的菌剂,3年后,这里生产的无公害大米经中国绿色食品测试中心检测,无农药残留,达到出口标准,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眼下,使用了微生物降解菌剂的绿色大米,市场售价高达每公斤6元。其他的农产品也因为菌剂的使用而身价陡增。江宁区农业局农艺师傅力斌介绍,以前农户家里的草莓一斤只能卖3块多,现在用了微生物降解菌,有了绿色品牌,一斤卖十几块还有人抢着要,一亩地的收入也从原来的五六千元一下子上升到了两三万元。测算数据显示,农户每投入1元去降解农药残留,就能带来超过8元的高额回报。

助推生态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部分农产品因农药残留等问题,屡屡遭遇出口壁垒,全国去年有100多亿元的出口农产品受到限制。李顺鹏教授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广泛使用的DDT、666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眼下依然残留在田间地头,自然降解需要48年!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高效低成本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李顺鹏教授说,明年开春后,年产量3000吨的新微生物发酵工厂将建设完成,未来还将考虑和有资金、有市场优势的企业合作,共同将微生物农药降解技术推广到每一家农户中。

茶叶在「香气」上常见的缺点及原因


菁味:

原因:(1)委凋不足,发酵程度不够。(下雨菁,制茶环境气候不良)。

(2)生叶炒菁未熟透。

(3)生叶或梗未炒熟。

火焦味(火味):

原因:(1)炒菁温度太高,炒菁程度不均,部分生叶炒焦。

(2)茶叶经高温(140℃以上)长时间(4小时以上)烘焙。

(3)干燥温度太高,茶叶烧焦。

烟味:

原因:(1)热风炉内层,出现裂缝或小孔,燃烧油或柴木之烟气,渗入热风,进入干燥机。

(2)炭焙时,茶末,茶角或茶叶,不小心掉入焙炉,起烟,被茶吸收。

杂味:

原因:(1)采茶(尤其剪采)不注意,将具有浓烈恶臭之杂草,一并采摘制作。

(2)工厂卫生未注意,夜间制茶时,具恶臭之昆虫,掉入揉捻机内,与茶叶混揉。

(3)制茶用具,不清洁,带异味。

(4)制茶环境,不清洁。

(5)泡茶用具,不清洁,带异味或手带异味,(如抽烟,涂有护手霜)抓取茶样。

闷味:

原因:(1)生叶委雕时,高温闷制。

(2)热团揉时,闷制太久。

(3)初干时,投入量超出干燥机排气量,茶叶在高温,高湿下受闷。

油味:

原因:(1)制茶机械,润滑油脂,不注意掉入茶叶中。

陈茶味(油耗味):

原因:(1)茶叶贮放不当,油脂氧化引起。

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现状及趋势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业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常年过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评审的准确星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

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宜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如人的嗅觉分辨力易受外界异杂气味的干扰,人的味觉敏感度易受其他刺激性食物及温度的影响,人的视觉涉及到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的人辨别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别。审评人员感觉器官的领密度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地域差别、性别不同、精神状态及身体状况等因素。由于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结果的准确性。为了在茶叶生产流通过程中有一个严格、一致的标准,采用仪器测定茶叶,用科学计量上的品质指标来评价茶叶品质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新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1.在茶叶外形评价方面 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有对象映射成数字图象,并模仿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象和识别图象,进而对所摄图象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象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

林刚研究探索茶叶品质因子形状的数量化途径,他应用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系统,以屯炒青毛茶标准样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1项形状特征系数,并分析了这些形状系数与茶叶品质(等级)的相互关系。他的研究结果表明11项形状特征系数中的7项形状特征值与品质的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按相关系数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平均幅度、面积、短径、周长、最多出现径、最大径和长径,其中平均幅度和面积两个特征值的相关系数最大,因而可选这7项形状特征做定量表述长条型茶外型品质的特征值。蔡健荣选择机器视觉系统和HIS颜色系统描述茶叶颜色,并对颜色描述系统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能更好的模拟理想颜色。他的研究显示,当年新茶和隔年茶叶的色泽变化最大,新茶色调值更绿,储存年代越久,基本越向棕褐色靠拢。明度和饱和度随储存年代增加呈下降趋势。他得到的结论是计算机视觉模拟只要样本稳定,检测结果就一致,评定标准客观,评定结论稳定。可以预见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在茶叶外形和色泽评价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在茶叶香气评价方面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因此,历来受到茶叶研究者的注重,分析茶叶香气的第一部是茶叶香气的提取。由于茶叶香气含量低微、组成复杂、易挥发、不稳定,在提取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聚合、缩合、基团转移等反应,需采用特殊的分离提取技术。朱旗等以绿茶为原料,同时对蒸馏萃取法(SDE)、顶空吸附法(HAS)和减压蒸馏萃取法(VDE)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MS分析,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并进行了感官评审。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其中SDE法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较高,但对分析茶样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热敏性的香气成分;HAS法虽有锁改进,其影响依然明显;VDE大法对茶样的影响较小,能较好的反映茶叶的香气特征。

近十年来,电子鼻技术的兴起,让我们的看到了一种通过气味评价等级的新方法。气味的成因和构造非常复杂,全面和快速的检测气味的整体信息几乎不可能,而电子鼻技术让人们认识到综合评价气味整体信息的巨大潜力。电子鼻利用几个或几十个不同的传感器产生的物理变化而进行数据处理,他的敏感性和选择性达ppm-ppb值。电子鼻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由仪器“嗅觉”对产品进行客观分析。由于这种智能传感器阵列系统中配有不同类型传感器,使它能更充分模拟复杂的鼻子,也可以通过它得到某产品“真实”的身份证明,从而辅助专家快速的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气味监测、鉴别、判断和分析。Ritaban Dutta等对5种不同加工工艺(不同的干燥发酵和加热处理)的茶叶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了更好的得到挥发性化合物,他们采用在5L的容器中放入10mg的茶叶样品,加入200ml的60℃开水,用电子鼻检测其顶部空间的空气样品。电子鼻由费加罗公司产的4个涂锡的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组成,数据采集和储存用LabVIEW软件,数据处理用PCA、FCM和ANN等方法。他们的结论是:采用RBF的ANN方法分析时,可以100%地区分五种不同制作工艺的茶叶。可以预见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在茶叶汤色评价方面

茶叶品质色差分析方法始于70年代的日本,其原理是应用亨特-Lab表色系,以标准C光源和1~4。小视场来测定颜色的三个分量L、a、b。陆建良等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他们的结论是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茶汤色泽与干茶外形色泽及叶底色泽也有密切关系。

梁月荣等用光谱分析测定12种浙江名茶的茶汤。他们的研究表明在400nm和440nm处的透光率分别与茶汤得分呈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他们得到用光谱分析名茶茶汤的部分测定指标可以反映茶汤的优劣。

蔡健荣采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分析了不同品质的茶汤。他们的研究表明采集得到汤色的颜色特征各参数均值,都反映出茶叶随存储时间的增加由绿色向褐色逐渐变化,时间越久变化越慢的特征。他们的结论是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描述茶汤色泽变化是可靠可行的,它解决了定性描述的模糊性、随意性问题。梁月荣等分析了不同品质红茶的汤色差异,并结合它们的化学成分,建立了用红茶的汤色检测指标和化学成分来预测红茶品质的模型。他们得到的评价模型为:评价总分(TQS)=49.63+0.43amino acids +0.47 caffeine + 0.19∆L+0.46TF,3G。其中暗度表征量,评价模型与化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R2=0.918。

4.在茶叶滋味评价方面

由于国内外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电子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液体饮料分析种中,电子舌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食品分析技术。电子舌应用味觉传感器阵列和模式识别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模拟人和生物概念的舌,实现了由仪器“味觉”对产品进行客观分析。当电子舌与被检测的液体饮料接触时,味觉传感器表面敏感两侧的电势将发生变化,从而对味觉物质产生响应,且可检测出各味觉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并具有类似于生物味觉感受的方式。

Larisa Lvova等研究电子舌在茶叶滋味分析中的运用。对立顿茶、四种韩国产的绿茶和咖啡的研究表明,采用PCA分析方法的电子舌可以很好的区分红茶、绿茶和咖啡。并且也能很好的区分不同品种的绿茶。他们的还研究了采用PCA和PLS分析方法的电子舌技术在定量分析代表绿茶滋味的主要成分含量上的分析能力。他们的结果表明,电子舌可以很好的预测咖啡碱(代表了苦味)、单宁酸(代表了苦味和涩味)、蔗糖和葡萄糖(代表了甜味)、L-精氨酸和茶氨酸(代表了由酸到甜的变化范围)的含量和儿茶素的总含量,他们的结论是电子舌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茶叶的品质。可以预见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中的将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

5.茶叶品质评价的其他方法

龚琦等探索用茶叶电特性参数等级的方法。他们以茶叶C值R值两个电特性参数作为主要因素,同时进行茶汤电导、干茶容重等物理性状方面的探索。他们的研究表明,茶叶电容值随茶叶等级的升高而增大,同时也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对其进行数理分析后证明。二种因素的影响都是极显著的。他们的结论是通过测定1-2个茶叶电特性参数来评定茶叶品质的方法是可行的,其中尤以电容参数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其结果反映了茶叶外形、内质的综合品质,通过测定茶叶特性参数可以正确评定茶叶等级。J.Luypaert等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PLS运算方法检测茶叶的品质,并建立用于预测咖啡碱、抗氧化成分总含量(TEA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EC)含量的模型。与化学分析的结果比较,他们的结论是用他们的模型预测咖啡碱的含量相关性R>0.90,预测TEAC的含量相关性R>0.85,预测EGCG R>0.80。他们的结果也显示,用他们的模型预测EC的含量不是很理想,他们认为这和绿茶中有较多相似的儿茶素和EC的浓度过低有关。在叶底评价方面还未见用仪器进行检测评价的报道。

结论和展望

新技术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电子鼻技术和电子舌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进行食品品质检测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与人们的期望还存在距离,导致它们的应用只有少数实现,而大多数只是潜在应用,其原因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主要有: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如何建立起完整的检测数据库。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使机器视觉技术、电子鼻技术和电子舌技术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用。

食品由多种复杂成分组成,其品质表现在色、香、味等方面,仅用某个单一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品质,不能很好的表述食品的总体品质。因此在食品检测中,采用多个仪器共同进行检测,对他们的数据进行融化分析,这种方式能更好的评价食品的品质。在近几年中,应用传感器阵列和根据模式识别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出现了电子鼻与电子舌的集成化,这对茶叶香气和滋味联合检测识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是21世纪分析仪器的主导方向。在茶叶品质的检测中,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对外形和汤色进行检测)、电子鼻技术(对香气进行检测)和 电子舌技术(对滋味进行检测)来共同检测茶叶,并把他们的数据进行融化处理来评价茶叶品质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今后茶叶品质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9110.html

上一篇:普洱茶沱茶的泡法

下一篇:普洱茶与红茶的区别在哪儿?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