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田东横山寨古城 茶马古道东线第一城

2020-09-2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田东横山寨古城 茶马古道东线第一城”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田东横山寨古城 茶马古道东线第一城”相关知识!

中国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是起源于唐宋时期、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千年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而很多人不知道,位于广西田东县境内的横山寨(百银古城)遗址,曾是茶马古道东线“茶马互市”的起点,被称为当时西南最大的贸易市场。

800多年过去,繁华一时的茶马古道已被历史风尘所淹没,横山寨昔日的风采也已随着悠悠江水东逝,只留下古城遗址。当年茶马古道的东线起点为何选择于此,古城的兴起及衰落又经历多少历史沧桑?记者日前走进田东,探寻这个已被沉埋在荒草中的古城。

探访篇

据考证,古城始建于宋代绍兴三年(1133年),是绍兴年间置马市于横山寨,并设置军事行政管理居所,是当时桂西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贸易场所。

古城遗址沉埋在一片荒草中

横山寨(百银古城)位于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百银村上寨屯西面,东距田东县城约6公里,南临右江,北临南百二级公路(即324国道),四周为平坦的水稻田。

12月4日,在田东县旅游局局长谢佩霞和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黄胜章及田东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言伟带领下,记者一行5人,沿着乡间小道,来到横山寨古城遗址。

眼前,横山寨古城已被一片片玉米地和芒果园覆盖。护城河也成为水稻田,沿路随处可见古残砖碎瓦和瓷片等。仔细寻觅,依稀可见昔日古城的雄姿。城墙底宽约20米,残垣高约4米。墙基下有许多残砖碎瓦,残砖宽度约为普通砖的两倍,可能是当年的城砖,而瓦片也要比普通瓦片硕大而厚重。

言伟指引称,古城遗址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址除西南面没有修筑城墙外,从地面上看东、北、南三面均保留有1—5米高的城墙,城墙顶宽约15米,底宽约20米,城墙上长有较大的树木,及茂密的杂草灌木。

遗址显示古城当年规模宏大

带路的当地人介绍说,城址东、北两面的护城河较明显,西、南面则不明显,护城河口宽15米,底宽12米,深3米。城北还有一道外护城河,城址内种有茂密的芒果树,东北部靠城墙处曾被挖作鱼塘,面积约1000平方米。

城址东部地层堆积保存较好,是唯一没被扰动过的。据专家推测,外城约两三公里,范围包括百银村现在的上寨、下寨、银匠三个屯,从地名就可看出这三个屯就是当年的城区,可能附近的十里莲湖就是外城的护城河。

根据当地传说,所谓银匠屯,就是当年打造金银首饰、铸造钱币的工匠集中的社区。而距百银村5公里的县城平马镇,就是当年马匹交易的场所。平马,即评马,评价马匹的地方,镇名由此而来。现在的平马镇上法村,应该是当时锻造马掌、制造兵器的铁匠集中的地方。因为“上法”,在壮语中就是铁匠的意思。

如果上述推测成立的话,横山寨外城应是南北宽4公里、东西长5公里的范围。在800多年前,方圆20平方公里的城区,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城市。cy316.COM

解密篇

早在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广西文物调查队对横山寨古城遗址进行田野调查就发现大量古代陶瓷残砖碎瓦。1983年,横山寨古城遗址被田东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迷题1横山寨古城建于何时?考古发掘确定建于宋代

去年3至6月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田东县博物馆,对古城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清理出灰坑、沟、窑、砾石堆等遗迹一批,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以及砖、瓦等建筑构件,另外还出土了‘皇宋通宝’、‘圣宋元宝’等宋代年号的铜钱。”据田东县博物馆馆长黄秋艳介绍,发掘出土的瓷器种类繁富、窑口众多。外来有景德镇、福建莆田窑、江西吉州窑、浙江龙泉窑或仿龙泉窑等,广西桂东南的藤县中和窑、北流岭洞窑、浦北土东窑等,桂北的严关窑、永岁窑、永福窑田岭窑等窑口的产品。

同时,作为建筑构件的砖、瓦也大量出土。砖主要为青砖,分方砖和方形条砖两大类。其中,方砖有两种规格。瓦有两种,板瓦和筒瓦。

此外,从城墙与城内堆积的叠压关系看,以城墙为界,将城内堆积隔成两个时段,对照地层的出土器物看,城墙以上地层出土的瓷器最晚可到南宋,城墙下地层堆积中出土的瓷器,均为北宋晚期。

而出土的“皇宋通宝”为宋仁宗时期的年号制钱,“圣宋元宝”、“元丰通宝”为宋神宗时期的年号制钱。宋神宗在位时间为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为北宋中晚期。据此推断,该城的年代不早于北宋中晚期,最晚不过南宋,筑城的年代应是北宋晚期或南宋初期。

迷题2因何成为茶马古道东线起点?商品流通战备需要

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西南通往印度、缅甸的一条重要的贸易线路,有几条分支,流通的商品以茶叶、马匹、盐巴、瓷器为主,被称为我国西南的“丝绸之路”。据专家考证,广西至云南的茶马古道东线的起点实际上是田东县的横山寨古城,在当时被称为西南最大贸易市场。

史书记载,1126年,北宋灭亡,康王赵构逃过长江,建都杭州。此后至南宋1279年灭亡的150多年间,赵家王朝与金国隔江而治。当时,江浙一带盛产的丝绸、茶叶原是运抵渭河流域后经河西走廊出口西域的,却因金国的阻隔而被截断了,迫切需要一条新的流通渠道。

同时,南宋为了抵御金国,要重整军备。当时南宋已不能从西北的新疆、蒙古征集战马,只能转而求索于西南。史载,南宋朝廷每年要在横山寨马市购买战马1500匹至3500匹,加上民间的需求,横山寨马市每年马匹的贸易量达4万匹之多。这些马匹大都来自西南的大理、自杞、罗殿、特磨道等番国,用于交换茶叶、盐巴、瓷器、铜器、书籍、丝绸等。江浙的商品经洞庭、湘水、灵渠,下漓江、郁江进入右江河道到横山寨,再渡河经德保、靖西、那坡,云南的富宁、昆明到达大理,再延伸到丽江,出缅甸、印度直到西亚,开辟了一条中国大西南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作为这条古道东线起点,横山寨因此崛起,至南宋绍兴年间更是盛极一时,成为南宋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商品交易的主要集市,也是南宋最大的马市。

横山寨还是文化中转站。据史书记载,大理“每贾人至横山,多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本草、王叔和脉诀、千金方等书”。可见横山寨在南宋还是一个重要的书市,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横山寨沿着茶马古道这条文化走廊,传播到西南各地。

有专家认为,德保、靖西两地的壮话与现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的民间语言相近,很可能是在南宋时期,通过这条文化走廊传入上述国家的。由此看来,那时的横山寨不仅是经济繁荣之地,也是文化昌盛之城。

迷题3繁华一时的古城为何湮灭?战事停息商道中断

曾经如此繁华的横山寨,后来又经历了怎样历史沧桑而最终导致衰落的呢?据史书记载,当年横山寨因战备而生,最后,也因战事而毁灭于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

据载,正当南宋与金国相持不下的时候,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勃然兴起。公元1234年,蒙古铁骑踏遍金国,然后又纵马南下攻打南宋。蒙古骑兵一部迂回作战,绕道川黔,一路过关夺隘,兵锋直指横山寨。公元1259年,蒙古大将乌兰哈达率骑兵3000人,“蛮、僰万人”从茶马古道攻打横山寨。

南宋横山寨守将向士壁、刘雄飞率兵6万与蒙古军激战,但在蒙古骑兵强弓劲矢之下,官军死伤惨重,横山寨最终陷落。一场大火,把一代名城夷为平地。

元朝统一中国后,北方传统的丝绸之路重新启动,江浙一带的丝绸、茶叶、盐巴、瓷器等商品,又可以直接运抵渭河流域,经河西走廊出口西域,再也不必绕一个大弯,经西南的茶马古道出口西域了。至此,繁华一时的茶马古道中断了。

战事停息,马匹的需求量骤减,马市随之萎缩。茶马古道中断,茶马大集没有了,大小商贾风吹云散,茶马古道东线第一城的横山寨衰落了,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

如今,横山寨昔日的繁华已随悠悠江水逝去,古城遗址却成了田东县最宝贵的财富。目前,这一历史名城仍有许多秘密尚未被人所知,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

茶文化精选阅读

探访古城 游香格里拉 茶马古道上的月光城


日月城——藏民心中的图腾

是夜,打开搜集到的资料,就像是翻开古城尘封的岁月,它辉煌的历史便伴着千年茶马古道的马蹄声,渐渐向我们涌来。

古城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马古道的枢纽。

中甸即建塘,相传与四川的理塘、巴塘一起,同为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历史上,中甸一直是云南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千百年来,这里既有过兵戎相争的硝烟,又有过“茶马互市”的喧哗。这里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汉藏友谊的桥梁,滇藏川“大三角”的纽带。

唐代,滇西北(包括迪庆地区)为吐蕃王朝所属之地。唐676——679年,吐蕃在维西其宗屋大多是藏式风格建筑,偶尔也有几间汉式风格的。黄昏的阳光透过木屋,把斑驳的阴影投射在小巷深处。有些木屋铁锁把门,显然已废弃;有的木门木窗紧闭,灰蒙蒙的;有的墙院内传出孩子的嬉笑声和狗吠声。街上不时有穿藏服的人们三五成群地从身边经过。小巷弯弯,让我们辨不得西东,一路打听,终于来到龟山公园的小山丘下。见有一条石梯直通山顶,大伙便不管不顾地爬了上去。山顶有座叫朝阳楼的庙宇,庙的四周有一条一米宽的小路,大家沿着小路绕了一圈,没想到,不经意间就把中甸县城观赏了一遍,独克宗古城的全貌也就一览无遗了。夕阳的余辉中,木板覆顶、土木结构的藏式雕楼民居和远处野地里高大的青稞架,显得古远而神秘。

茶马古道上的风云世家

远远地,古城入口处两家装饰风格独特的酒吧就闯入眼帘。再往里走,发现古镇已少了些往日的沉寂,多了些热闹。沿街的许多幢古旧的木屋正在进行修旧如旧的工作,三条主要街道正在用旧石重新整修。虽然古城许多地方正在施工,但仍不断有旅游团队来参观。同行的州委宣传部的阿怀,每到一处都用手中的摄像机认真地拍摄着,他说要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古城的复兴。在阿怀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北门街66号,去拜访百年古屋的主人阿布旺堆老人。

阿布老人汉名叫松柏良。这是一幢有一定规模、保存相对完整的两层藏式木楼,一楼是柴房牲舍,二楼是主人居室,还有一个大的回廊和佛堂以及宽敞的正屋。回廊横梁上5条木龙雕刻精致,只是丹漆已斑驳。当我们问起古屋修建的年代时,阿布把我们带进一间经堂。他小心翼翼地从神龛上取下一个花扣边框,边框的正面雕刻着一对腾飞的金龙,而背面却刻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陕西焦氏几个字。这是当年建房木匠的做工记录。依此推断,这幢古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阿布告诉我们,花扣上雕刻金龙这在藏式经堂中并不常见,另外经堂的神龛上端还饰有汉族的八宝,也就是传说中八仙过海时所使用的八种器物,这一切隐现着古宅的先祖有着显赫的贵族身份。另外,经堂里还藏有一件非同寻常的“物品”,那是文革期间从松赞林寺大殿中拆下来的柱头。

沿着街道深深浅浅的石板路,我们走进了独克宗古城,街边古朴的木屋一幢接一幢,香格里拉古寺庙喝着浓香的酥油茶,我们听阿布讲起古宅的沧桑故事:历史上迪庆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地古城中现有北门、金龙、仓房三条主要街道,道路以大龟山为中心呈放射状展开。

香格里拉是个民族走廊的结合部。历史上各个民族在这里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以藏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共生并茂,充分体现了香格里拉文化内涵。如果每个人都从感情的角度出发去爱护传统,一座城市和集镇的面貌就能较完事地保护下来了。一个人的故园说到底不就是那些从小到大相濡以沫的环境?如果没了这些,不就等于没了故乡?街所属的古街--皮匠坡,是昔日古城茶马古道的主干道,说不出是有心还是无意,乌鸦--古城最早的酒吧之一就开在此,经营乌鸦酒吧是一对夫妻,美国人艾梅和英国人吉生。

说来也巧,和乌鸦相邻的榛子酒吧·客栈也是一对夫妻开的,他们来自中国的西北。和蔼可亲的男主人马哥是位退休干部,他美丽的妻子红姐却是辞去高级酒店管理工作来到香格里拉的。问起初衷,马哥淡淡地说:“这里好,地方宁静,百姓纯朴。大都市工作压力太大,想过一种轻松的生活。”榛子酒吧温暖的火炉、雪白的被单及女主人流利的英语使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在此找到回家的感觉。

位于金龙街和仓房街的紫外线青年旅舍和陋石酒吧是两对昆明青年开设的,紫外线主人王晓云把藏家的米柜变成了吧台,简朴而具特色;牛棚酒吧开在金龙街,这是一间设计理念很另类的酒吧,它利用了藏族房东家一楼的牛棚改建而成,酒吧装修颇有特色,置身其中,使人仿佛回到远古,有了“山顶洞人”的感觉。这是瑞典籍华人安先生经营的,瑞典人彼特和表弟安定是他助手,这是间真正的牛棚。在古城,最热闹的酒吧是阿纳作坊(也叫骆峰客栈)。酒吧是用藏家青稞酒作坊改建的,设计风格讲求古朴舒适实用,在这里,饮马槽做成的巨型灯罩特抢人眼,让人感受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作坊的男主人阿杜曾是一名教师,之前还在歌舞团呆过,萨克斯吹得很棒。他2002年到迪庆游走后,便爱上了香格里拉。

古城的“三里屯”

今天,在独克宗古城游走,你会发现它多了些时尚的色彩和活力,因为2003年以来,有10多家富有激情、乐于时尚、各具特色、个性突出的酒吧、客栈已悄然进入古城的怀抱。它们是榛子酒吧·客栈、阿纳作坊(骆峰客站)、中甸牛棚酒吧、乌鸦酒吧、紫外线青年旅舍+酒吧、陋石酒吧、康巴咖啡馆、滇藏驿栈、归栈隆藏式聊吧、最后的土司庄园客栈等,它们为古城提供的时尚生活方式和生活氛围,使古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钟爱,而不仅仅是寻幽访古的人来此驻足。极限一家人设神川都督府,在今大龟山建立官寨,垒石为城,城名“独克宗”,即历史上著名的“铁桥东城”。

传说当时的建城理念是缘于有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古城,发现大龟山犹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八瓣莲花,形成因自然变化的空间。在古城的兴建中,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种风格一直沿用至今。

月夜,银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做“独克宗”。“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明代,中甸两次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木氏土司在大龟山建“香各瓦”寨,藏语石山寨,其地即是原来的大龟山“独克宗”。后又在奶子河畔建“大年玉瓦”寨,藏语名为“尼旺宗”,意即日光城。两寨遥相呼应,构成中甸历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区有名的“日月城”。

独克宗古城历来为滇、川、藏茶马互市之通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达赖喇嘛请求互市于金沙江,清廷允准在中甸立市,独克宗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雍正、乾隆之时,境内矿业兴旺,四方商贾云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交通,大批援华物资只能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滇西北运抵昆明,县城又成为滇、藏、印贸易的中转站。

俄国人顾彼得先生在他那著名的著作《被遗忘的王国》中这样叙述到:据估计,战争期间所有进入中国的路线被阻时,这场“马帮运输”曾使用了八千匹骡子和两万头牦牛。另外,1936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中甸,在独克宗古城藏经堂两厢房设指挥部,在此召开了重要会议。

历史上,独克宗古城还经历过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的艰辛过程。最惨痛的一次是在民国初年,中甸县城三次遭受来自今四川乡城的土匪和来自东旺的土匪的抢劫烧杀,中甸县被夷为平地。商贾们惊恐万状,四处逃散,茶马古道的商队来往日益稀少,昔日中甸繁华的市场也由此逐渐冷落,沉寂下去了。

茶马古道话松州古城


“古道西风瘦马”。

翻开尘封的历史,松州是四川一座非常古老的边陲重镇,松州在藏语中称为“茸曲”,意为岷江城。在《松理茂懋汶边务鸟瞰》书中记载:松州古道其间鸟道羊肠,千回百折,长峰巨岭。棋布星罗,水不可行舟、陆不可并辔。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的历史佳话。松州古道如诗一般的古老,也如诗一般的苍凉。历史是不会死亡的,即便它已陈旧,即便它已远去,即便它已消失,它都静静的躺在历史的书籍里,等待着后人来翻动,来阅读,来了解。

千回百转的羊肠小道中,马帮把平武、北川、安县、彭州、什邡的茶叶、瓷器、丝绸、布匹和盐从都江堰运往松潘集散地。在这古驿道上,一个马帮从灌县(即今天的都江堰)出发到松州(680华里)在崇山峻岭中要走20天。

松州古城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自古以来即为川、甘、青三省商贸集散地,有“川西北重镇”、“边陲重镇”、“高原古城”“战略要冲”之称。目前又是连接九寨沟、黄龙、大草原等重要景区的中继站。

古城海拔2850米,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以数千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各民族风格各异的风土民情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进入松州县城,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鄱一时。松州城内城外廓,瓮城(月城)女墙(雉谍)、马面、炮台规模完整,有觐阳门、延荤门、威远门、镇羌门、临江门、阜清门、小西门七道城门,每道城门施马面、嵌石门媚,门媚柱础雕石莲花。门洞用六面体条石拱券,门基条石为奔马流云浮雕。

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

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松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厘米,所有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用糯米、桐油、石灰混合熬制的灰浆粘砌。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传说修成如此规模的城墙,动用了上万军士民夫,用三分之一的人烧砖、三分之一的人修筑,三分之一的人采金以补修城费用。整体布局内城跨江沿山构筑,呈等腰三角形,并筑有外城和瓮城,与古城的地形、山势、水流非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今天,在松潘的“窑沟”、“窑坝”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窑遗迹。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此地置松州,两宋因之,元为松、潘、叠、宕、威、茂等处宣慰司,明置松潘卫,清改松潘厅。松州城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陲军事重镇,明王在松潘设立了专营茶、盐、马的茶马署,通过以茶马易法,在藏区换取大批良马以充实军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商贸集散地,是四川省现存城樯中首屈一指的古城遗址。

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钥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率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著名女诗人薛涛曾被流放到松州,她曾写下了具有政治远见的《筹边楼》史诗。[page_break]

“岷江有声万里滋润无私藏”。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古朴别致的古松桥跨越滚滚岷江,向大家讲述着松州城内“茶马互市”的历史。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地使得整个松潘古城屯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是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以四川古建筑形象为基础,引入了松州民居的穿斗结构的特色民居,一片连一片的平房和在平房中兀自耸立的城墙、体现和点缀了藏式和回式风格的特色仿古建筑,加上唐式风格的街灯,欣赏远山近水,非常的写意。茶与马的交易历经畜产品、中药材、布匹、五金及其他百货的交易发展到今天,更扩充到了繁荣的旅游业,让我们回到“大唐”,体验这古风古味。

松潘还是一处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清咸丰年间,税赋沉重,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义。起义历时六年,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额能作。起义军曾攻下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今松潘县城)两年,多次击败清军围攻,消灭清军数千人。

在漫长的历史风雨中,这里的藏、羌、回、汉民族与古城一道历经了无数的战乱兴裒,古城墙记载和显示着风云变幻的沧桑和深沉豪迈的民族风格。如今登临城头,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松州城已失去昔日攻防战守的用途,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的一大名胜,定会激发起无限的感慨与怀想。

自唐代开始,吐蕃便用马匹和唐王朝建立起了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文成公主和松赞干部成亲的塑像不仅成为松州古城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物,向人们述说着千余年前在此发生的促使文成公主入蕃和亲的“唐蕃之战”,而且城墙各点布置古战车、弓弩、抛石机、烟火、莽号、战鼓、唐代官兵石膏塑像,尽现边关战场历史风云。

高厚的城墙,严峻冷漠,铁壁似地横亘。圆形的城门洞,无门关,不分昼夜地敞开着,人车畜随时可以进进出出,城门洞上方,斗大“松州”二字,游客将在硝烟弥漫中感受远古战场的悲壮与宏大。飞阁流丹、画栋雕梁的南桥象一条玉带的扣子把南北两条大街紧紧相连。桥下的岷江把个松州城拦腰截断,据说是万鳌为破风脉,斩象腿而开凿的。“水打穿城过,月映古松桥”从此成了松州一景。现场融入藏族“酥油茶”、石磨手推糌粑、纺线、织地毯、编织氆氇等场景,再显唐代边塞古城藏汉各族人民共同生活,质朴善良,团结和睦的盛世局面,共同建设着美好家园。

在朦胧白亮的夜色中,明晰可见。城墙上的垛口,列列凸现。飞檐翘角的箭楼,轮廓分明地屹立。挂在箭楼角上的铜质风铃,微微地晃摆,发出串串清脆的铜质声响,让人恍惚地觉得,流淌的气流中,夹带着远古高原的韵律。 

多彩的服饰、独特的习俗、别致的建筑……古城内居住着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保持各自的个性,形成了独特、悠久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在各具特色的“逸情广场”、“松州广场”、“大唐松州广场”、“古韵广场”上,听一曲藏歌,跳一曲锅庄,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这浓郁的民族风情。

如今的古城松潘,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定位:与黄龙、九寨齐名的又一人文景观,以千年古城文化为底蕴,突出唐、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把松州古城打造成为九环线上与黄龙和九寨沟齐名的中国高原第一文化古城。

晚上的松潘城很热闹,这里的价钱较实惠,可以选购一些牦牛肉干、民族工艺品、藏刀什么的带回去。路边到处都有烧烤摊,小店和饮食店开到11点。如果喜欢牦牛头的话,根本无需用钱买。市场卖新鲜牦牛肉的地方到处都有丢弃的牦牛,带着肉丝和血迹。可以拿这些原始的牦牛头叫当地人加工,几十元钱就行了。如果不怕麻烦的话尽可以带回来做家居装饰。

松州街上,商店里大多经营着玛瑙、玉器、银具、金货、饰物、皮毛等藏区特有的物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各种物品发出或淡红、或碧绿、或白亮、或金黄等。

在松州的大街小巷,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成群结队的赶马人,听到他们的高声吆喝。这些马帮,已不是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了,他们驮的不是布匹、盐、茶,而是外地游人。这些客人一般来自东南亚或港澳,他们是来体味高原古老的民风民俗,骑马翻山看景来了。松潘顺江农民李贵权就是一个牵马的,仅有小学文化的他,1996年组建了“快乐的小路骑马旅游公司”。1997年7月,在河南洛阳师专任教的苏格兰姑娘罗娜·安妮·威尔金斯在松潘骑游,认识了李贵权,没想到李贵权竟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她交谈,两人在这茶马古道上点燃了爱火。1999年7月18日,一只由30匹马组成的马队迎亲来了,在松州古城依照中国传统形式,李贵权与这位苏格兰金发碧眼的姑娘举行了婚礼。

松州茶马古道的历史是深厚的,它不仅仅是一条古道,一条供马帮行走的古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已成为一条连结大西北的纽带,是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重走松州的茶马古道,沿途可以领略玉垒关、雁门关、大石关、黄胜关……

在雪山中,在草甸上,在山梁上,四处可以寻觅到它的苍凉,可以抚摸历史深处的体温,可以聆听赶马人时而流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的吆喝声,不知不觉中在茶马古道上串起千年的历史。如今,松州的茶马古道已成为川西北高原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和黄金旅游线。(完)

旅游线路:

成都距松潘县320公里,自1998年以后,全程一级柏油路开通,1999年10月28日九寨沟环线路也全程开通,游客可在成都茶店子车站乘去松潘黄龙的专车;也可从成都乘火车或汽车至江油,经平武至南坪到松潘黄龙(全程640公里)。松潘县城至川主寺公路属国道213线一段,全段柏油路面。本段全程约17公里。松潘川主寺镇至九寨沟公路属四川省道,全段柏油路面,路面平坦。川主寺至九寨沟景区入口处88公里。松潘川主寺—松潘黄龙风景区川主寺至黄龙的公路比起以前已有很大改进,从川主寺到黄龙,翻越雪宝顶海拨4000只需1个多小时。但冬季由于路面积雪结冰严重一般不能通行。

松潘川主寺—若尔盖,全程约120km。川郞路起于若尔盖县郎木寺乡(川甘交界处),止于松潘县川主寺镇,接九环公路,途经郎木寺、日尔郎山垭口、万亩草场、若尔盖县城、尕力台。主线全长225公里,如今,朝离蓉城,暮宿九寨,途经松州,只需要半天时间,特别是“九寨黄龙”机场建在松潘川主寺的山巴乡,使古老的松州古城有了“高原航空港”的美称,乘坐飞机从成都起飞,只需40分钟即可到达。

茶马古道之松州古城


古道西风瘦马。翻开尘封的历史,松州是四川一座非常古老的边陲重镇,松州在藏语中称为茸曲,意为岷江城。在《松理茂懋汶边务鸟瞰》书中记载:松州古道其间鸟道羊肠,千回百折,长峰巨岭。棋布星罗,水不可行舟、陆不可并辔。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的历史佳话。松州古道如诗一般的古老,也如诗一般的苍凉。历史是不会死亡的,即便它已陈旧,即便它已远去,即便它已消失,它都静静的躺在历史的书籍里,等待着后人来翻动,来阅读,来了解。

千回百转的羊肠小道中,马帮把平武、北川、安县、彭州、什邡的茶叶、瓷器、丝绸、布匹和盐从都江堰运往松潘集散地。在这古驿道上,一个马帮从灌县(即今天的都江堰)出发到松州(680华里)在崇山峻岭中要走20天。

松州古城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自古以来即为川、甘、青三省商贸集散地,有川西北重镇、边陲重镇、高原古城战略要冲之称。目前又是连接九寨沟、黄龙、大草原等重要景区的中继站。

古城海拔2850米,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以数千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各民族风格各异的风土民情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进入松州县城,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鄱一时。松州城内城外廓,瓮城(月城)女墙(雉谍)、马面、炮台规模完整,有觐阳门、延荤门、威远门、镇羌门、临江门、阜清门、小西门七道城门,每道城门施马面、嵌石门媚,门媚柱础雕石莲花。门洞用六面体条石拱券,门基条石为奔马流云浮雕。

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

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松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厘米,所有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用糯米、桐油、石灰混合熬制的灰浆粘砌。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传说修成如此规模的城墙,动用了上万军士民夫,用三分之一的人烧砖、三分之一的人修筑,三分之一的人采金以补修城费用。整体布局内城跨江沿山构筑,呈等腰三角形,并筑有外城和瓮城,与古城的地形、山势、水流非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今天,在松潘的窑沟、窑坝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窑遗迹。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此地置松州,两宋因之,元为松、潘、叠、宕、威、茂等处宣慰司,明置松潘卫,清改松潘厅。松州城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陲军事重镇,明王在松潘设立了专营茶、盐、马的茶马署,通过以茶马易法,在藏区换取大批良马以充实军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商贸集散地,是四川省现存城樯中首屈一指的古城遗址。

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钥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率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著名女诗人薛涛曾被流放到松州,她曾写下了具有政治远见的《筹边楼》史诗。

岷江有声万里滋润无私藏。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古朴别致的古松桥跨越滚滚岷江,向大家讲述着松州城内茶马互市的历史。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地使得整个松潘古城屯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是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以四川古建筑形象为基础,引入了松州民居的穿斗结构的特色民居,一片连一片的平房和在平房中兀自耸立的城墙、体现和点缀了藏式和回式风格的特色仿古建筑,加上唐式风格的街灯,欣赏远山近水,非常的写意。茶与马的交易历经畜产品、中药材、布匹、五金及其他百货的交易发展到今天,更扩充到了繁荣的旅游业,让我们回到大唐,体验这古风古味。

松潘还是一处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清咸丰年间,税赋沉重,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义。起义历时六年,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额能作。起义军曾攻下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今松潘县城)两年,多次击败清军围攻,消灭清军数千人。

在漫长的历史风雨中,这里的藏、羌、回、汉民族与古城一道历经了无数的战乱兴裒,古城墙记载和显示着风云变幻的沧桑和深沉豪迈的民族风格。如今登临城头,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松州城已失去昔日攻防战守的用途,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的一大名胜,定会激发起无限的感慨与怀想。

自唐代开始,吐蕃便用马匹和唐王朝建立起了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文成公主和松赞干部成亲的塑像不仅成为松州古城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物,向人们述说着千余年前在此发生的促使文成公主入蕃和亲的唐蕃之战,而且城墙各点布置古战车、弓弩、抛石机、烟火、莽号、战鼓、唐代官兵石膏塑像,尽现边关战场历史风云。

高厚的城墙,严峻冷漠,铁壁似地横亘。圆形的城门洞,无门关,不分昼夜地敞开着,人车畜随时可以进进出出,城门洞上方,斗大松州二字,游客将在硝烟弥漫中感受远古战场的悲壮与宏大。飞阁流丹、画栋雕梁的南桥象一条玉带的扣子把南北两条大街紧紧相连。桥下的岷江把个松州城拦腰截断,据说是万鳌为破风脉,斩象腿而开凿的。水打穿城过,月映古松桥从此成了松州一景。现场融入藏族酥油茶、石磨手推糌粑、纺线、织地毯、编织氆氇等场景,再显唐代边塞古城藏汉各族人民共同生活,质朴善良,团结和睦的盛世局面,共同建设着美好家园。

在朦胧白亮的夜色中,明晰可见。城墙上的垛口,列列凸现。飞檐翘角的箭楼,轮廓分明地屹立。挂在箭楼角上的铜质风铃,微微地晃摆,发出串串清脆的铜质声响,让人恍惚地觉得,流淌的气流中,夹带着远古高原的韵律。

多彩的服饰、独特的习俗、别致的建筑古城内居住着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保持各自的个性,形成了独特、悠久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在各具特色的逸情广场、松州广场、大唐松州广场、古韵广场上,听一曲藏歌,跳一曲锅庄,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这浓郁的民族风情。

如今的古城松潘,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定位:与黄龙、九寨齐名的又一人文景观,以千年古城文化为底蕴,突出唐、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把松州古城打造成为九环线上与黄龙和九寨沟齐名的中国高原第一文化古城。

晚上的松潘城很热闹,这里的价钱较实惠,可以选购一些牦牛肉干、民族工艺品、藏刀什么的带回去。路边到处都有烧烤摊,小店和饮食店开到11点。如果喜欢牦牛头的话,根本无需用钱买。市场卖新鲜牦牛肉的地方到处都有丢弃的牦牛,带着肉丝和血迹。可以拿这些原始的牦牛头叫当地人加工,几十元钱就行了。如果不怕麻烦的话尽可以带回来做家居装饰。

松州街上,商店里大多经营着玛瑙、玉器、银具、金货、饰物、皮毛等藏区特有的物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各种物品发出或淡红、或碧绿、或白亮、或金黄等。

在松州的大街小巷,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成群结队的赶马人,听到他们的高声吆喝。这些马帮,已不是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了,他们驮的不是布匹、盐、茶,而是外地游人。这些客人一般来自东南亚或港澳,他们是来体味高原古老的民风民俗,骑马翻山看景来了。松潘顺江农民李贵权就是一个牵马的,仅有小学文化的他,1996年组建了快乐的小路骑马旅游公司。1997年7月,在河南洛阳师专任教的苏格兰姑娘罗娜安妮威尔金斯在松潘骑游,认识了李贵权,没想到李贵权竟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她交谈,两人在这茶马古道上点燃了爱火。1999年7月18日,一只由30匹马组成的马队迎亲来了,在松州古城依照中国传统形式,李贵权与这位苏格兰金发碧眼的姑娘举行了婚礼。

松州茶马古道的历史是深厚的,它不仅仅是一条古道,一条供马帮行走的古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已成为一条连结大西北的纽带,是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重走松州的茶马古道,沿途可以领略玉垒关、雁门关、大石关、黄胜关

在雪山中,在草甸上,在山梁上,四处可以寻觅到它的苍凉,可以抚摸历史深处的体温,可以聆听赶马人时而流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的吆喝声,不知不觉中在茶马古道上串起千年的历史。如今,松州的茶马古道已成为川西北高原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和黄金旅游线。

西藏太昭古城重现茶马古道


见证中原内地和西藏千年往来历史的“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太昭古城”,经过近四年的修建已重现昔日风采,并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即将正式向游客开放。

“太昭古城”位于工布江达县境内,原名“江达”,藏语意为一百个村庄的第一个村庄,清末时改名为“太昭”。历史上这里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以及唐蕃古道中路、东路的交汇点,唐代时就成为西藏的重要城镇和驿站之一,商贾云集,来自藏、汉、回、纳西以及尼泊尔等地的商人络绎不绝。清代更是清兵镇守西藏边疆的重要驻军之地。

工布江达县旅游局负责人边巴说,太昭以太昭古城、唐蕃古道、茶马古驿站、清朝古墓群四大古景点闻名区内外,它记载了自唐朝以来西藏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因此利用古城现存的大量历史遗存,打造旅游景点,可以让游客了解西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历史融合和浓厚情谊,以及西藏工布地区藏族民俗风情,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

作为林芝地区重点开发的旅游景点,工布江达县政府在对太昭村进行农房改造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现在太昭村的农民住房及整体环境与太昭古城的历史相符合,兴建了景点旅游公路、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对小八廊街、农家客栈、以及对古桥遗址、寺庙、古民居进行了修旧如旧的维修。5年间,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索朗央金是经过选拔培训的9名景点讲解员之一,记者随同这位刚刚上任景点讲解员游览,看到景区已全部进入试营业。索朗央金说,据传太昭是因慈禧太后下诏当地清军得名。然而,交通要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相传,藏王松赞干布就从这里到柏海(扎陵湖)迎请文成公主。

为更好地展现“太昭古城”昔日风采,同时,增加农牧民收入,太昭村还成立了20名村民组成的农牧民歌舞表演队,县旅游局专门培训农牧民讲授旅游知识、家庭旅馆管理、旅游礼仪等,政府提供免息贷款53万元鼓励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45户群众开办家庭旅馆、经营特色旅游制品、组建马帮等,参与当地旅游业。

滇西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位于凤庆县东北部,澜沧江与黑惠江中间,素有“夹江”之称。历史上是凤庆通往巍山、下关、昆明乃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被称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青石板上的马蹄,隽刻着一串串驮茶马帮的铃声,岁月的风雨斟满蹄印,任何一位游人,都能在马蹄踏出的杯盏里品得到普洱茶的诱人清芬。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被一棵红线栓着,一理就理出大马帮不尽的传奇。当暮春的阳光铺在楼梯街抽旱烟老人脸上,从那一脸粗粗细细的皱纹包裹着的平静与清心,你当然无法想到,这个叫鲁史的古镇竟是普洱茶进贡的重要要道。上锈的栓马桩,牵着现代人不尽的思绪,饮马池里清泉,滋润着还在楼梯街来来去去的马嘶,极富南昭建筑文化的三坊一照壁,飞翔着千年的鸟语。

随《中国普洱茶》电视艺术片摄制组顺着茶马古道,在顺宁府(今凤庆县)驱车向北,跨过澜沧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铁索公路桥,来到鲁史。时间是五月的一个鲁史街天,农民的粮食、茶农新上市的春茶、驮货的马匹拥堵在一条新建的水泥大街上,堵车的时候从车窗往下看,四面绿树成林的鲁史古镇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青瓦白墙的民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别在大山的胸襟,淡淡的炊烟点缀着古镇,一条坡度很陡的街子从公路边一直向下延伸,此刻有大马帮的铃声金属味道很浓地传来,接着是马哥头的小调沙痖地跟着,马背上是不轻的货物,这其中有准备上市的新茶。“今年茶价不错,我家已经收入三千多元了,这是一批古山茶,也是你们说的野生茶叶,每公斤一百多元呢。”赶马的小伙子见到车头上“中国普洱茶摄制组”的字样,向我们侃了起来,他身后的马共有5匹,都是驮着茶叶。

镇党委很重视,当即派出了一位地道的鲁史通给我们当向导。他叫曹现舟,从小在鲁史长大,喝过饮马泉水,住过马店,给过往的商人端过洗脚水喂过马,帮镇上写过志书,他只要步入鲁史古镇,他脚下的每一片青石板他都会告诉你一段真实的昨天。老人年近七十,却还十分健谈,硬郎的身影在摄制组前面一会儿指点古屋,一会儿抚摸石级,得益于他的指点,当我悠然地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小巷,走着走着竟走进了一步普洱茶的历史,耳边的响铃向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普洱茶从六大茶山向普洱府聚集,在那里完成交易,再通过思茅到临沧,路就分成了两股,一股是从临沧的云县经南涧到大理,高高的无量山虽然盘旋着细细的山路,大马帮走起来却很费力,于是另一条到达大量的路便在商人的脚下形成,那就是从当时顺宁府(今凤庆县)通过澜沧江上的青龙桥到达澜沧江以北地区,而鲁史是这条道上的饮息处。

据《鲁史镇志》记载,鲁史镇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设巡检司,辟为街场。民国2年(1913)设区团地方管理结构和警察分局,民国18年(1929)年,建鲁史镇,历史上一直是顺宁府、县设于澜沧江北地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随着清乾隆二十六年(1716),享誉海内外的澜沧江青龙桥的建成,交通条件改善,商旅与日俱增,鲁史也随之成为顺宁、云州、缅宁、耿马、镇康乃至缅甸、通往蒙化(巍山)、下关、省城昆明以及中原地区的重要住宿驿站和丝绸驿道。即便时光之水流淌到今天,仍能从历经沧桑的四合院建筑样式;已经磨得光亮滑溜又有些残缺的石板街,寻常人家的土木结构的老屋和木雕的旧窗棂,依稀能听到历史的回音。

鲁史古镇,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总面积为43万平方米。澜沧江把顺宁府和鲁史镇一隔两半,历史上内地派流官到顺宁,或顺宁官商入内地,只能靠漭街渡、犀牛渡渡船往返。清乾隆26年(1761年)顺宁知府刘靖督土民修建青龙桥于镇南金马明子山脚下的澜沧江上,这是清代顺宁第一宏伟建筑,也是澜沧江三大古桥中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唯一铁索桥。因为小湾电站建设的需要,青龙桥只是陈列在凤庆城里供人观赏的几段铁索几块石头。然而不能忘记,正是青龙桥建成后,交通进一步得到发展,促进了鲁史地方经济的繁荣。鲁史古镇门市林立,商号增加。绸缎、洋纱、棉布、盐巴等内地的产品和本地的茶叶、核桃、木耳等土特产品以此作交易的集散地。当地人把内地物资运往边疆;内地人到凤庆赶春茶会,购买茶叶后从鲁史返回故乡。昆明、大理一带茶商又将凤庆的茶叶贩卖到丽江、迪庆、西藏等地,鲁史作为茶出凤庆运向各地,同时各地的文化又通过鲁史向滇西深处发散。

所谓顺下线,就是从顺宁(今凤庆)到下关的这条线。马帮走这条线是很艰难的。那马道虽然也不窄,大多都达五、六尺宽,但山高谷深,崖悬壁峭,林间猿啼鸟呜,夜晚虎豹出没,多少马锅头的壮举轶事流传至今。山道艰难,江河也险恶,在横渡澜沧江和黑惠江时,只能用竹筏或木舟将骡马和驮子分别渡过,要是遇上水涨浪激,筏翻舟沉马驮覆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双江、临沧(现临翔区)、云县、凤庆的茶叶调拨运输到下关,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使用马帮,要经过8个马站,需8天时间,而鲁史是必经之路,而且除了在鲁史吃住歇息,再也找不到其它合适的马站。

鲁史不仅是茶马古道第一镇,还是正宗的大叶茶的故乡,茶叶再次交易的市场。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还有出自段逸甫茶园的“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之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俊昌号”和“凤山春尖”都消失了。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据初步统计,凤庆野生古茶树群落现有5800亩,生长在海拔2170米香竹箐山坡上的香竹箐古茶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栽培型最粗壮、最古老的大茶树。树粗5.82米,树干直径1.85米③,树型乔木,树姿开张,树幅7Ⅹ8米,经中国农业博物馆专家初步鉴定,树龄高达3250年。

鲁史镇以四方街为中心点,和四方街连接的横街是鲁史古镇的主要街道。形成“三街七巷”的格局。走进鲁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迹。这里四合院的营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格局。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宽敞的院落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在临街或靠路的墙体上,有画有诗。过去,临街的人家总有一个很宽的石板走廊。鲁史镇是临沧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这条古道上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镇。据说这条古道开辟于1328年,距今已近七百年。公元1639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就与驮茶马帮一道投宿鲁史,第二天,天未明便悄然离去。后来我们从他的日记中知道,徐霞客在高枧槽就喝上了“太华”名茶。

走在鲁史的每一条小巷,都会遇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抽着本地产的旱烟,想着往事,那一脸皱纹除了略露一点苍桑,更多的是自足的悠闲。他们烤着他们的孙女采回的新茶,土茶罐里泛起的除了一点点苦涩,更多的是生活的甘甜。

寻找茶马古道的第一桥


千百年来,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间,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生息,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海拔最高、地势最险的文明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的神奇通道茶马古道。悠悠古道上的、在横断山脉最深处的澜沧江上曾经谜一样存在过、又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一架古桥让我们有了探询究竟的冲动。

芒康县作为西藏东南大门,是茶马古道在西藏境内的第一站,是川、滇、藏文化的交汇区。近年来,随着茶马古道旅游黄金线的兴起,这里的盐井盐田、曲孜卡温泉、澜沧江峡谷等独具特色的景点景区一一被人所熟知,而在这众多的景点中有一条茶马古道重要通道却被人渐渐遗忘,这里就是连接茶马古道澜沧江两岸的惟一一座古桥─措瓦乡境内的扎西达桑桥。

茶马古道作为与丝绸之路齐名的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汇的重要通道,不管是自云南普洱、丽江起,经中甸、德钦,进入西藏境内的南线,或是自四川成都、雅安经康定、巴塘、竹巴龙渡口的北线,都在芒康县境内汇合。这里是横断山脉腹地,山高谷深,古道悠悠,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被遗忘的古道重镇

作为隘口、要道,茶马古道进入芒康县后,依马帮帮头的习惯和目的地共有4条出县线路:在盐井渡澜沧江经左贡县到达察隅县境内;盐井往北经帮达乡、嘎托镇(现县政府所在地),向西入如美镇,从如美进入左贡县;由南北两线进入嘎托后,往北入措瓦乡,在措瓦渡扎西达桑桥进入察雅县境内;由嘎托向西北方向经洛尼乡、宗西乡,避开澜沧江进入贡觉县或察雅县境内。

岁月沧桑,当年的悠悠古道如今或被现代化的柏油马路替代,或早已被人遗忘,消失在萋萋荒草中。竹巴龙乡如今是318国道必经之处,当年金沙江上的溜索早已变为现代化的桥梁;如美镇的竹卡大桥也把澜沧江天堑变为通途;曲孜卡的盐井更是因其保留完好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早已蜚声在外。只有措瓦乡、洛尼乡这两处当年茶马古道重要通道,却因境内没有温泉、雪山、古刹等现代人喜好的景区景点,又偏离318、214等国道,似乎被茶马古道旅游黄金线所抛弃。无独有偶,这两个乡也是芒康县2镇14乡中最为贫困的乡镇,自治区扶贫办安排西藏日报社和自治区民宗委分别对口扶贫。记者正是趁开展扶贫工作之机来到了措瓦乡。

被遗忘的古道名桥

措瓦乡地处芒康县北部,与左贡县、察雅县接壤。从县城到乡政府所在地有57公里。公路虽穿行在较为平缓的山谷中,但由于路基不稳,土质松软,泥泞不堪,汽车只有颠簸前行。交通不便,偏居一隅,制约着措瓦乡的经济发展,这也是乡领导的最大心病。

我们西藏日报社扶贫工作组进驻以来,与乡政府的干部职工每天工作生活在一起,迅速建立了友谊,彼此无话不谈,在一次闲聊中,副乡长土登达瓦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记者眼前一亮。原来,措瓦乡一带过去是茶马古道重要通道,该乡仲日村境内的澜沧江上有一座全木结构的桥梁,过去非常著名,但在解放前夕,当地反动武装为了阻止解放军进军,竟将桥付之一炬。记者后经多方打听确认仍有遗迹尚存后,决定实地前往采访。

离开乡政府所在地措瓦村往北20余公里,一路连绵的高山草甸和稀稀落落的森林中,依山而建的仲日村就在眼前了。能通车的公路就此结束,我们只有骑马前行。

骑上村里准备的马匹,在新奇、兴奋的心情中,果吉拉山就此翻过。眼前沟壑明显深邃起来,澜沧江两岸山高谷深的典型地貌地形,让我们以为目标近在咫尺而喜悦不已。沿着羊肠小道穿过无数个灌木丛,一大片绿油油的庄稼地装点着一块山坡台地─这里是仲日村所属的综依自然村。村长加塔次仁一家热情接待了我们。加塔次仁的父亲拉巴次仁今年68岁,听说我们要去采访扎西达桑古桥时,格外热情。他说,解放以前因为有了扎西达桑桥,综依村这一带经常有马帮经过,非常热闹。在他的印象里,马帮帮头身背长枪短枪,最是威武。每每有马帮经过,整个村子就象过节一般热闹起来。

综依村的北面横亘着雄伟的帕堆拉山,云雾缭绕的山顶看似高不可攀,而扎西达桑桥就在这座大山的背后。简单吃过饭,换过马匹,加塔次仁村长亲自带着我们向帕堆拉山进发。

上山的路异常陡峭,好在是有加塔次仁带路,这里的马匹也走惯了山路。2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山顶,4匹马浑身被汗水浸透了。到了山顶,以为澜沧江就可见到,扎西达桑也不远了,谁知一条狭长的山脊等着我们。也许是为了考验我们,这时天空也下起了雨,不多一会,浑身湿透,我们各自牵着马,艰难地行走在若有若无的山路上。

目的地遥遥无期,雨没有停歇的意思,饥寒交迫的我此时又犯了老毛病─膝伤疼痛难忍。由于下山的路更加陡峭险峻,无法骑在马背上,而每走一步膝盖撕裂般的疼痛,让我恨不能变作一只球,滚落下去

在凄风苦雨中经历了5个小时刻骨铭心的下山之路后,终于来到了嵌在河谷深处的扎西达桑─掩映在巨大核桃树、苹果树中间,只有4户人家的小村落。赭红色的澜沧江水浪花飞溅,对岸的大山直插云天。此时天色暗下来,夹在两座大山的最深处,有种山峰随时压将过来的压抑感让我透不过气。

被拾起的沧桑记忆

第二天一早,村里年龄最大的洛松老人带着我们去看古桥遗迹。在一条宽不过6070米的江面对岸,用巨大的原木层层捆绑、搭建的木制遗迹赫然在目:底座较窄,深陷在陡峭的砾石中,越往上越宽,顶端最宽处的木条明显指向左面已经断开的羊肠小道,很象是当年的引桥部分,而它的右面江边突起的岩石上,明显有建筑痕迹,可能是石块搭建的桥墩,正对着它,就是我们脚底下已经坍塌的建筑遗迹─江这边的桥墩无疑。

这里的江面虽不宽阔但水流湍急,对岸山势十分陡峭,很难想像当年是凭着怎样的一种决心,或者说是在怎样的一种机缘巧合之下,在此修筑这样规模的桥梁?要知道,旧西藏的江河之上除了唐东杰布所修建的几处铁索桥之外,藏政府家门口的拉萨河上也没听说有什么桥梁。由于财富和精英集中在了寺庙,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藏政府是如何在如此偏远的大山深处组织修建了扎西达桑桥?

洛松对扎西达桑桥的记忆有些支离破碎。从他记事起这座桥就在这里,有无数的马帮由此经过。他只依稀记得听老辈人说起为了修这座桥,砍了周边山上无数树木,征调了芒康十八土司所有木匠和铁匠。他也听老辈人说当初这里只有两户人家,种地放牧之余负责守桥,因此不用向藏政府和头人支差纳税。而对大桥烧毁的那一天,洛松记得一清二楚:那天像往常一样他到对岸山上放羊,回来时桥梁已经被烧毁,害得他在对岸野地里睡了一晚,第二天绕道几十里外的竹卡溜索回了家。他也确信烧桥的是当时留守在这一带的藏军无疑。

被期待的古道名片

记者回到拉萨以后,拜访了自治区社科院、档案馆、西藏大学、区建筑设计院古建所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试图了解扎西达桑桥的前世今生,还原扎西达桑桥的来龙去脉,但没有一位学者对此有所了解,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扎西达桑桥的文献资料。只有在百度里搜索出了一篇回忆昌都解放的文章里找到了这样的只言片语:逃向拉萨路上的必经之路扎西达桑桥已因多卡失守而被解放军控制。

洛松今年65岁,1950年解放军进军西藏解放昌都时他应该8岁左右,正是当牧童的年龄,所以桥毁于那个年代的兵燹应该是事实。只是该桥何时由何人如何组织修建等已无从考证,但从当地人的采访了解中可以确信一点:扎西达桑桥是因茶马古道的兴起而修建的。

对此,综依村的拉巴次仁老人确信不疑。他曾在乡(区)供销社工作了一辈子,目前在家颐养天年,在当地颇具威望,对扎西达桑和茶马古道措瓦段十分熟悉。据他介绍,马帮在措瓦境内大概要走5天左右,当年马帮习惯宿营点现在仍可以指认。他说,茶马古道在芒康县境内的多条出境线路中措瓦一线是最为热闹的一条,因为其它线路要么为了避开大江大河而绕远道,要么通过溜索付出损失骡马、货物的代价。而且,过了扎西达桑桥,翻过对面大山,便可到达察雅县境内水草丰美的西布大草坝,这对于在大山深谷中艰难行进多时的马帮来说是个十分理想的休养生息之地。

除此之外,在将近半年多的时间里记者再没有找到对扎西达桑桥有所了解的第二人。难道扎西达桑桥谜一样存在过,又将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曾经作为汉藏两地经济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的茶马古道,如今却以另外一种形式重现繁荣和盛况─川、滇、藏大三角跨省区联合开发茶马古道旅游大业的格局正待形成,茶马古道成为它所经地区共享的品牌;数千年间各族人民以生命、以精神铺就的茶马古道,将成为后人们今天所共享的遗产。相信见证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地势最险的古商贸通道所有辉煌与沧桑的扎西达桑桥也必定会像古道上其它众多名胜古迹一样,会不断探寻、不断发现,最终会被世人关注。

有一天,扎西达桑桥就像盐井、曲子卡温泉、加加面一样成为芒康县乃至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又一张名片。

茶马古道于西藏太昭古城重现


见证中原内地和西藏千年往来历史的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太昭古城,经过近四年的修建已重现昔日风采,并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即将正式向游客开放。

太昭古城位于工布江达县境内,原名江达,藏语意为一百个村庄的第一个村庄,清末时改名为太昭。历史上这里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以及唐蕃古道中路、东路的交汇点,唐代时就成为西藏的重要城镇和驿站之一,商贾云集,来自藏、汉、回、纳西以及尼泊尔等地的商人络绎不绝。清代更是清兵镇守西藏边疆的重要驻军之地。

工布江达县旅游局负责人边巴说,太昭以太昭古城、唐蕃古道、茶马古驿站、清朝古墓群四大古景点闻名区内外,它记载了自唐朝以来西藏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因此利用古城现存的大量历史遗存,打造旅游景点,可以让游客了解西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历史融合和浓厚情谊,以及西藏工布地区藏族民俗风情,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

作为林芝地区重点开发的旅游景点,工布江达县政府在对太昭村进行农房改造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现在太昭村的农民住房及整体环境与太昭古城的历史相符合,兴建了景点旅游公路、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对小八廊街、农家客栈、以及对古桥遗址、寺庙、古民居进行了修旧如旧的维修。5年间,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索朗央金是经过选拔培训的9名景点讲解员之一,记者随同这位刚刚上任景点讲解员游览,看到景区已全部进入试营业。索朗央金说,据传太昭是因慈禧太后下诏当地清军得名。然而,交通要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相传,藏王松赞干布就从这里到柏海(扎陵湖)迎请文成公主。

为更好地展现太昭古城昔日风采,同时,增加农牧民收入,太昭村还成立了20名村民组成的农牧民歌舞表演队,县旅游局专门培训农牧民讲授旅游知识、家庭旅馆管理、旅游礼仪等,政府提供免息贷款53万元鼓励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45户群众开办家庭旅馆、经营特色旅游制品、组建马帮等,参与当地旅游业。

滇缅茶马古道第一镇


图/文为《国家人文地理》供稿,不得转载

文/图/杨永平

茶马古道让鲁史拥有茶叶的繁荣,茶叶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成就了茶马古道的辉煌:一拨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商贾马帮,驮着黑色的茶砖,带着一身疲惫到达鲁史,稍作休息后,又沿着古镇不宽的石板路面,浩浩荡荡沿南丝绸之路直至川蜀大地或东南亚诸国……

云南西部的崇山峻岭深处,澜沧江平缓沉静地向南流去,一路留下无数迷人的风景和动人的故事,在流经一个叫做鲁史的小镇时,江水微微一“逗留”,居然成就了一种充满奇迹的古镇文化……而那条从大理一路而来的古驿道,到了这里更成了一部独具风格的文明史……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鲁史镇一度成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从凤庆县城驱车向北,跨过澜沧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铁索公路桥,到达鲁史镇时已至晌午。四面绿树成林的古镇在阳光照射下古色古香,青瓦白墙的民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一条坡度很陡的古道一直向下延伸,农民的粮食、茶农新上市的茶、驮货的马匹拥堵在一条新建的水泥大街上……

鲁史镇原名“阿鲁史”,是由历史上的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成,位于凤庆县东北澜沧江与黑惠江之间,距凤庆县城84公里,建于明万历25年(1579年)。

茶马古道开辟后,鲁史镇交通条件改善,商旅俱增,成为顺宁(今凤庆县)通往蒙化、下关、昆明,北上丽江、西藏、印度,南到缅甸的重要住宿驿站和货品中转站,是中原文化向边缘地域渗透的必经之地。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鲁史已成为顺宁、昌宁、永平、蒙化四县的商品交易中心,内地的商号随之而来开设分支机构;抗日战争期间,鲁史至顺宁驿道一线又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大量的军民用物资都从这里进出。由于鲁史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曾一度成为滇缅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号称“茶马古道第一镇”。有人说:要了解真正的鲁史茶马文化,只有把自己融进鲁史的巷市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切体会。

漫步古镇,感觉旋动的茶香在流淌,耳边是时重时轻的马蹄声、铃铛声、赶马汉子的吆喝声……

穿梭于鲁史的三街七巷中:街巷纵横交错,铺面鳞次栉比,打铁的、酿酒的、染布的、照相的、压面的、熬酱油的等等手工作坊应有尽有。贯穿古镇的“楼梯街”尤其显得热闹,驮柴的毛驴、担菜的农妇从四面八方的小路上聚拢来。山里人赶集虽然不善叫卖,但也不乏讨价还价。那石板镶嵌的街道你来我往,倒也热闹。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农舍可作商,是对鲁史再确切不过的概括。

行走在楼梯街,小心地迈过深浅不一、大小不同的马蹄印,脚踏着这岁月的痕迹前行,仿佛这样就能走进深远的历史,在街道两旁,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孩童在嘻闹耍乐,也有满脸皱纹白发苍苍胡须飘逸的老人悠闲地坐在自家门前石阶上,宁静地看着来往人影,孤独地咀嚼心思。

自茶马古道开辟以来,鲁史人的生活便与茶息息相关了

信步迈入巷道深处一古老破旧的四合庭院。

院内正对大门的厢房屋檐下,一白须老人正围炉独坐。炉上铜壶在烈火的熏烤下呼呼呼冒出白气,老人右手却在不停地上下抖动着一个灰黄的土制茶罐,罐里不时泄出股股茶叶焦黄时的煳香。我们没有打断老人,悄悄拿了椅子挨着老人坐下,静静地欣赏老人的"表演"。老人虽然年纪大了,手脚没有了年轻人的灵活精巧,但老人对完成这一项“茶道”的虔诚却是舞台表演者永远也领悟不了的。

冲上滚烫的山泉水,吮吸足了清茶的芬芳。老人并没因我们的冒昧而惊讶,他热情地邀我们进屋,捧出了他家珍藏的已经发黄的照片,打开了往事。

老人祖辈生活在鲁史,同大多数鲁史人一样以种茶、卖菜为生,其父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茶人,先后开挖种植发展茶园400多亩,并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的精制和贸易。回忆父亲的往事,老人娓娓道来:初次生产茶叶时,父亲靠的是民间善用的传统人工揉茶法,支口大铁锅,将新采的茶叶用火来杀青,然后将热茶倒入自制的竹簸箕不停地揉晒。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费时费力。后来通过来往马帮,茶庄引进了木制的揉茶机,方才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当时由骆英才带领茶民研制的“明前春尖”和“雨露谷花”两个茶叶品种曾成为民国时期云南红茶的极品,美名传遍省内外甚至邻国。

后来在鲁史镇政府,记者找到一份鲁史境内的茶叶调研报告,报告中详尽记录了鲁史古茶园状况。鲁史野生古茶树群落现有1000多亩,其中人工栽培的古茶园有500多亩,分布在鲁史镇金鸡、古平、永发等村社。茶史可鉴,茶俗可见,鲁史人民种茶制茶喝茶,更将茶融汇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不断常来客,围炉消夜寒;有茶堪对饮,无酒亦盘桓。”远道而来,好客的主人定会泡出杯杯热情洋溢的茶饮款待你,浓郁的芳香、温情的话语为你消暑解渴,驱净远途的苦累;亲戚朋友礼尚往来、小伙子上门说媳妇,大包小包的礼品中茶叶是必不可少的,而评价一个小伙姑娘是否“成才”,不看外貌长相,而是看他种茶、制茶的质量如何。

鲁史,之所以至今还能如此充满魅力,就在于它的内在里依然灵动着一种魂

晚饭是鲁史镇党委政府接待的,他们还特意请来了一位地道的“鲁史通”给我们作陪。

“鲁史通”名叫曹现舟,从小在鲁史长大,喝过饮马泉水,住过驿站马店,给过往客商端过洗脚水,喂过马,也为镇党委政府编写过志书资料。老人七十多岁了,提及古道,他能从每一块石板每一个马蹄印中给你讲述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茶马古道的馈赠让鲁史拥有茶叶的繁荣,茶叶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成就了茶马古道的辉煌,老人至今仍然记得当年古镇繁荣的景象:一拨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商贾马帮,驮着黑色的茶砖,带着一身疲惫到达鲁史,稍作休息后,又沿着古镇不宽的石板路面,浩浩荡荡沿南丝绸之路直至川蜀大地或东南亚诸国……老人最深处的记忆被打开,讲得如数家珍,头头是道……

饭后,镇党委政府还别出心裁地为记者安排了精彩的节目,节目地点在古镇四方街的古戏楼上。

镇党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鲁史四方街的露天广场可容纳3000多人,旁边的戏楼初建于民国28年,当时每年节庆都由街绅富户出资点戏,邀请外地戏班子唱戏而民众可自由入场观看。后来历经浩劫,戏楼屡遭损害,但整体模样却得以保存。近几年,当地党委政府对其进行了重修,戏楼再现了当年的雄姿,还时不时邀请县文工团来演出。

那晚,镇党委为我们准备的是三出滇剧:《铡美案》、《杨门女将》和《打金枝》。演出开始前,人们早早就放下手头的活计聚集在了戏台前,那积极劲绝不亚于球迷对世界杯的钟情。

随着锣鼓声敲响,人们立刻停止了说笑,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戏台中央来回穿梭的演员身上,并跟着情节的起伏或喜或悲或笑或怒。随着清脆的锣声、铃声响起,随着浑厚的鼓点,所有人眼前都出现了一副奇妙的画面,古道、马帮、马嘶、栓马柱、饮马泉……人们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历经长途跋涉,终于在驿站得以稍事休整,突然黑夜里响起振奋人心的旋律,这旋律犹如久违的乡音,犹如悬崖峭壁间叮咚的山泉,犹如母亲的召唤,几天的劳苦疲惫、孤独寂寞、惊心动魄顿时烟消云散,浑身舒畅精力充沛欲望喷吐……

事后,人们抑制不住这戏曲带来的兴奋,自发地围聚在广场,燃起篝火,吹起竹箫,弹起弦子,打起了歌来。大直歌、小半翻、二退四、箐鸡摆尾、毛朝里毛朝外,各种舞型交叉变化,男女老少闻声舞动,声势雄伟壮观,一种不可抗拒的感染力,让不胜舞蹈的我们也加入其中,享受着鲁史的夜晚……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342.html

上一篇:“东白和品”红茶品鉴

下一篇:红碎茶的几种主要制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