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民国那些茶叶名人

2020-09-15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民国那些茶叶名人”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抛开政治原因不谈,民国初期还是涌现出一大批历史、文学、艺术、建筑、军事等大家的!而且这些大家之中不乏对茶热衷的茶人。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嗜茶之胡适

胡适生于茶商之家,一度曾嗜饮茶,任驻美大使时,曾多次要妻子寄茶叶到美国,他在信中对夫人江冬秀说:“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必要顶贵的。”但胡适很忙,他大概没时间去品烹茶之水来自三峡哪一段。

斟细呷茶之文化

梁实秋也写有《喝茶》,他在《喝茶》开篇就为自己定位:“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梁实秋

梁实秋《喝茶》记有亲历:“《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娈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工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举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

有人说,西方文化是咖啡文化,东方文化是茶文化。梁实秋在《麻将》中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麻将;梁实秋在《喝茶》中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

苦茶庵老人说茶道

周作人既为“苦茶庵”老人,应该很讲究喝茶。但周作人也写有一篇《喝茶》,文章开篇首先提到徐志摩:“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剎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鲁迅不喜徐志摩,周作人虽为徐志摩写过悼文,但他对徐志摩的“茶道”似也并不很热情。

鲁迅在《喝茶》中说:“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鲁迅所说的收梢,可能还远。生命,思想,压抑,痛苦,该敏感的地方不敏感,不该敏感的地方,仍越来越发达。

cy316.com编辑推荐

政界那些爱喝茶的名人,你知道吗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政界那些爱喝茶的名人,你知道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素有清香、平和、谦逊、平淡的内质。在政界,茶不仅作为名人们修身养性的佳品,也用作国礼巩固邦交。细数爱喝茶的政界名人们,看看有木有你的那杯茶。

孙中山

提倡生活简朴,在生活中他对“茶”非常喜欢,尤其爱喝西湖龙井和广东功夫茶,提倡身边人多饮茶,并且对茶大加赞赏,到虎跑泉观光,取水煮茗,称赞茶“味真甘美,天之待渐何其厚也!”还要推广茶,称茶是“不贵难得之货”也。

毛泽东

毛主席嗜好茶叶和香烟,尤精于品茶,终身不离茶水,曾写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咏茶名句。每天睡觉醒来,洗脸后就开始饮茶,一边喝一边看报,接待国内外客人也是沏茶相待。他喜欢喝杭州龙井茶,饮茶习惯很特别,不仅饮茶水,还将杯中茶渣放进嘴里咀嚼吃下去,总是吃得津津有味。

周恩来

周恩来总是沏龙井茶招待国内外宾客,一杯清茶在手,谈笑风生。有趣的是,有一次周恩来陪外宾到梅家坞,品尝龙井绝品“明前茶”,当他知道炒1斤“特级龙井”,茶农要采4万多个嫩芽时,不忍将茶渣倒掉,便风趣地说:“龙井味道好,要把它全部消灭掉。”说罢便将杯中茶叶全部咀嚼光,留下“啜英咀华”佳话。

刘少奇

刘少奇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民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朱德

朱德居家办公,常饮茶水。而且每次外出视察,凡遇茶园、茶场,必去参观。他在庐山植物园品尝庐山云雾茶,赞赏不已,赋诗一首:“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斯大林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平日最喜欢喝茶,就是在物资十分匮乏的卫国战争年代也离不开茶。

普京

普京最喜欢的饮料不再是啤酒(在德国时爱喝啤酒)而是绿茶,因此使绿茶在俄罗斯成为一种时尚。

卡斯特罗

这位古巴领导人原先既爱饮茶又爱抽哈瓦那雪茄,他爱喝不加糖的茶,认为原汁原味的茶汤才有韵味。

埃夫伦将军

土耳其共和国第七任总统埃夫伦将军养生之道便是每天喝绿茶,他喝绿茶还是缘于在总统任期内访问中国时喝了中国绿茶,感觉特别好。从此,他养成了爱喝绿茶的习惯,坚持每天喝绿茶,特别喜欢用中国盖碗冲泡绿茶。

关于本文《政界那些爱喝茶的名人,你知道吗》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述说茶叶改良期的民国茶


十九世纪末,南亚诸国茶业发展起来以后,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茶采取打击、排斥的策略,使我国茶叶生产每况愈下,产量下降,出口减少。民国以后,茶界以吴觉农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积极引进现代科技与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良改革,初步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总体来说并无大的进展,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通阻隔,茶区沦陷,茶叶生产陷于极度衰败的境地。(正宗安溪:中国茶叶网吴觉农是我国近代茶叶事业的奠基人,在茶叶的生产、贸易、科研、教育等方面实行和提倡了一系列科学措施,并为中华茶业的振兴兢兢业业奋斗达七十余年,被人们誉为当代茶圣。

1932年,吴觉农先生组织和参加了在东南各主要茶区的调查工作,并先后在江西修水,安徽祁门、浙江嵊县三界等地建立茶叶改良场,对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进行了改良与研究、示范、推广,为振兴华茶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造就茶叶专业人员,在吴觉农先生的努力下,1940年复旦大学设立了茶学系。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茶叶专业系科,其中大多数人都成为我国现代茶叶专业事业的骨干。

茶叶从中国西南的莽莽丛林进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曲折。自茶与人类结合开始,茶就以其优良的品质体现出与人类自然亲和的关系,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人生理想。

名人与茶故事


名人品茶故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有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

唐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经》,流传千古,后世尊为“茶圣”。陆羽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他将煮水分为三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认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当锅边缘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 

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有个奇特的规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则就会喝醉。他在《饮茶歌》中曾这样描绘:“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明代湖州司马冯可宾一生茶壶不离手。他喜欢自斟自饮,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出其中乐趣。即使是客人来了,他也是每人发一把小壶,任他们自饮。 现代文学家中,爱好饮茶的人颇多,其中不少人对茶文化很有兴趣。

鲁迅妙论茶 鲁迅爱品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曾经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因此,当年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郭沫若题咏名茶 郭沫若从青年时代就喜爱饮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长沙品饮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创制的名茶———高桥银峰,大为赞赏,写下《初饮高桥银峰》诗: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当代著名文学家老舍是位饮茶迷,还研究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多次说过这样精辟的话:“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他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茶馆》,通过对旧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成为饮茶文学的名作,轰动一时。

品茶行家秦牧 当代作家秦牧的故乡广东澄海县属潮汕地区,当地“功夫茶”习俗名播中外。他从小接触功夫茶,练就过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当时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的秦牧与广州各报总编一起,被集中在广州一座干校接受审查,“老总们”都有饮茶习惯,大家突发奇想,要对各自所带茶叶评出高低,推举秦牧为评茶师。秦牧还写有《故乡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怀着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传奇的茶俗,广为传诵。

当代著名作家叶君健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饮茶,在重庆大学教书时,常与友人去茶馆喝茶聊天,特别喜欢品四川的沱茶。他说:“中国美好的东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种。它既高雅,又大众化。中国人的生活,除柴、米、油、盐、酱、醋以外,还必须有茶。”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民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解放后家乡人给他捎上一包茶叶到北京,他如获至宝,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当代作家秦牧的故乡广东澄海县属潮汕地区,当地“功夫茶”习俗名播中外。他从小接触功夫茶,练就过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当时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的秦牧与广州各报总编一起,被集中在广州一座干校接受审查,“老总们”都有饮茶习惯,大家突发奇想,要对各自所带茶叶评出高低,推举秦牧为评茶师。秦牧还写有《故乡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怀着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传奇的茶俗,广为传诵。 

当代著名作家叶君健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饮茶,在重庆大学教书时,常与友人去茶馆喝茶聊天,特别喜欢品四川的沱茶。他说:“中国美好的东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种。它既高雅,又大众化。中国人的生活,除柴、米、油、盐、酱、醋以外,还必须有茶。”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民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解放后家乡人给他捎上一包茶叶到北京,他如获至宝,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泽东同志也喜欢喝茶还有吃茶渣的习惯。当年曾与诗人柳亚子在广州茶楼里一边品茶,一边探讨革命真理,后来他的诗中便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句!

名人的茶情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我国饮茶,素有喝茶和品茶之分。所谓品茶是以茶为对象的品饮活动,是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高度统一的生活艺术。

乾隆皇帝嗜茶成癖,朝野人士皆知。当他85高寿时,向御前一位老中医透露了隐退之意,老中医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风趣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是中国帝王中长寿者之一。他高寿的原因很多,其中经常饮茶是一个重要因素。乾隆不仅饮茶成癖,且尝遍神州名茶,寻遍各地名泉。有一次,朝中一位大臣呈献一份名茶,乾隆尝后,觉得此茶非同寻常,其味甘醇爽滑,具有特殊的浓郁兰花之天然香气,他便问谁知该茶产于何地。一位大臣奏上:“此茶发现于福建安溪南岩观音石下,其色褐绿,身重似铁,气香形美赛观音。”乾隆据此赐其茶名曰“南岩铁观音。”

乾隆饮茶用水也十分考究。他遍尝北京各处的井水和泉水后,最后选中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赐名为“天下第一泉”。乾隆游江南时,随从专门用车拉着玉泉水供乾隆沏茶饮用。可是途经济南时,无意间品尝到趵突泉水,觉得其甘冽胜过玉泉水,就把带来的玉泉水倒掉,全部换为趵突泉水,并亲笔题“激湍”两字勒石于泉边。

孙中山以茶代酒孙中山先生一向倡导“以茶代酒”,他生前多次到杭州,登六和塔,尝虎跑泉,掬泉品茗,留下千古名言:“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他十分关心兴旺祖国茶叶,为此,他颇有兴趣地写道:“譬如就饮料一项说,中国人发明茶叶,至今为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国皆争用之……”

鲁迅饮茶着迷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喜欢饮茶,而且还颇有研究,曾是昔日广州陶居、陆园、北园、妙奇香等茶楼的座上客。他品茗还有独特功夫,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

老舍视喝茶为艺术著名作家老舍生前曾多次说过:“喝茶本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的前面了。”老舍对祖国茶艺术之落后不无遗憾。

苏轼嗜茶成性。他认为晚上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差;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足迹遍及各地,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借民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未办报群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是“月兔茶”;“浮石已士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是“焦坑茶”。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写诗近万首,内容涉及茶的就有近二百首。并且他还谙熟茶的烹饮之道,他总是以自己动手烹茶为乐事,一再在诗中自述:“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名泉不负吾儿意,一掬丁坑手自煎”,“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前”。

袁枚也是品茗高手,他最喜欢家乡的龙井,每次品到其他茶,都爱和龙井作比较,如他这样评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对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以一幅墨竹图而家喻户晓,他也是一个爱茶者,茶是他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他的一首“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得到了不知多少文人的共鸣。

曹雪芹也是个品茶好手,他善于把自己的诗情与茶意相融合,在《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茶的妙句,如写夏夜的:“倦乡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写秋夜的:“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写冬夜的:“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鲁迅先生对饮茶也颇有研究,曾写作《喝茶》一文,无情地剖析着那些无病呻吟的文人们。题虽为《喝茶》,而其茶却别有一番滋味,鲁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种追求真实自然的“粗茶淡饭”,而决不是斤斤于百般细腻的所谓“工夫”。而这种“茶味”,恰恰是茶饮在最高层次的体验:崇尚自然和质朴。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

从唐代开始,我国古人已用细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饮,并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能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和表现自我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茶是人们运用审关美观对茶叶进行鉴评和欣赏,是中华民族纯洁清雅风尚的一种体现。

清与民国茶叶发展及饮茶的风气


清代之初,就废除了一切禁令,茶叶被允许自由种植。然而进入封建来世的清代,在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就不可挽回地走向了式微之路。受此大格局影响,饮茶虽然更加平民化、普及化,然而在清代的260多年间,茶的著作仅有10余种,其中的一些还下落不明,这和明代的盛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究其原因在于清代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多次大兴“文字狱”,汉族文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禁锢,吟咏品茶的积极性大大受挫。虽然如此,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也并没有完全自甘禁锢,而是发挥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力将一些关于茶的真知灼见融入到诗歌、小说、笔记小品和其他著述当中。

其中《清稗类钞》丰富地载录了清代的茶事。此书为清末民初的徐珂集录数百种清人的笔记,并参考了报章的记载编辑而成,主要内容是反映清人的思想与日常生活。在此书中关于清代茶事的记载比比皆是,有“京师饮水”、“烹茶须先验水”、“吴我鸥喜雪水茶”、“顾石公好茗饮”、“杨道士善煮茶”、“以花点茶”、“邱子明嗜功夫茶”、“祝斗岩咏煮茶”、“以松柴活火煎茶”、“明泉饮普洱茶”、“叶仰之嗜茶酒”、“茶肆品茶”、“李客山与客啜茗”、“茶癖”、“宋燕生饮猴茶”、“某富翁嗜功夫茶”、“静叁品茶”、“茗饮时食肴”等,是清代茶道和清人“茶癖”的全景写照。

到了清末,自鸦片战争以来,民心士气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伤。因此终清一代,民间饮茶的风气反不如明代盛行,而关于茶的书册在坊间很少见到。在上流的达官贵人间交往中,逐渐形成了“端茶送客”的陋规,即宾主之间交谈不融洽时,主人就令仆人献茶,意味下逐客令,访客如果知趣就会尽快告辞离去。这与以前的“客来烹茶”、“敲冰煮茗”、“以茶待客”的情况已是天壤之别。

民国成立之后,饮茶之风和浓厚的商业气息混合在了一起。各地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茶肆,如福州茶馆还做浴池生意,贵州茶馆里面提供说书服务,江西茶馆前有道情等,都颇具地方色彩和独特风味。

茶与名人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与名人》内容,感谢阅读!

在民国时期,有很多名气甚大的人都与茶有不解之缘,其中很多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比如周作人、胡适等。

胡适原本就是出身茶商之家,自幼就有饮茶的习惯,后来功成名就,做了驻美大使。在这段工作期间,胡适曾经多次写信给妻子,要她寄茶叶过去,吩咐说,不需要很贵的茶,只要可吃即可。

梁实秋先生喜欢喝茶,曾经写过《喝茶》,他在文中写道,自己不通茶经,不懂茶道,从来没有腋下凉风习习生的感觉。他在文中更多的是写道喝茶时的随意与欣喜,我们知道,其实这就是茶道。返璞归真,可见梁实秋先生是真性情之人。

周作人先生也写过一篇《喝茶》,在文中他提到自己的喝茶观,认为茶道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个人觉得这是有道理的,“忙里偷闲”,闲暇时候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品一壶茶,悠哉乐哉,这算是得了茶趣。“苦中作乐”,茶叶总是先苦后甜,喝茶的时候,将所有的俗事抛开,可以得大自在。

鲁迅先生也是喜欢喝茶的,他曾经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可见鲁迅先生对好茶十分推崇,鲁迅先生提到的好茶,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喝贵茶,而是要能在茶中喝出一份自己的独特感悟来,这样才不会将喝茶仅仅当做消遣,而是能喝出一份清福来。

我们喝茶,也应该如鲁迅先生一样,喝出一份清福来。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与名人》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若君子“寻找名人”


当接受了为芜湖文化名人撰写小传的任务时,我还在窃笑:芜湖有名人吗?耳熟能详的不是匆匆过客,就是籍在他乡。连文友也说芜湖没出大家。但是,名人少负担也少,于是领命,2007伊始启动寻找工作。

文化名人靠文化传播,多是公众人物,声名远扬,一搜索,土生土长的、外地来发展的、在芜湖工作过学习过的文化人的也不少啊:东晋历史家、晚唐大诗人、北宋大学士、明末大画家、清朝方志家……更有后来的国学家、文学家、出版家、书画家、语言家、翻译家、电影制作家、宗教名人……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都如群星灿烂,辉映了芜湖、安徽、乃至全国的天空。

资料丰富也是难题,颠三倒四的、三重四复的、彼此矛盾的……收集、整理、归纳、考证还不行,许多史实往往只有当事人才能说得清楚,如何取舍呢?

而今文化人风起云涌,名人,以什么为标准?写谁不写谁?演艺明星是浮在水面上的莲花,而知识名流往往低调如埋在水下泥中的湖藕,“名”的价值如何比较?数易其稿,反复讨论,难分难舍,我是坚决主张“活人不列专”的,不是说他们没有以前的人有名,而是有的名人没文化,有的名人没品位,即使有德艺双馨的,何必与英灵争书面?也还是留待日后专门为他们出一本专辑为好。

文化名人刚完工,又接到更艰巨的任务——收集军政人物资料!亲朋好友劝告我不要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但自己心太软,本事不大毅力大。想想,谁能否认军政人物是名人呢?在政治集权年代,他们一跺脚能使地动山摇,即使实行民主集中制领导,也经常在公众场合露面,传媒的发达更让他们家喻户晓、妇幼皆知。

尽管,有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长期的政治磨练,也塑造了一批具有卓越胆识与智慧贤达的政治家,他们不仅有叱咤风云的气势,更有光芒四射的才华,为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芜湖的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这工作总要有人做吧?

另方面,通过翻阅资料、上网搜索、走亲访友,我被浓厚的历史氛围包裹感染,更认识到——记录他们不是为个人树碑立传,而是通过展示领导的建树,可以对一个时期地区政治文化形态包括生存形态检索,对廉政建设也是有利的。

原以为有档可查,工作时才发现,除了进入中央的领导公布了简历,地方志的年鉴仅仅有十几个一把手的资料,其他没有可以依靠的查询方式。盖了地方志公章的信函发出近百封,没有部门回复,个别领导邮来一点情况都让我感到喜从天降。

好不容易找到家属子女,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的,其余的都只能自己找。一年来的时间,不可能像以前写报告文学那样逐一采访(那样十年也完不成任务),但几乎每天都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里搜索,在堆积如山的故字堆里查询,在茫茫人海里找人提供线索,甚至打许多长途电话寻问……

感谢陈寿,写下了《三国志》,一下推出三个春谷长与一个芜湖侯。而后近两千年中,还有多少领导过地方的名人?他们大多在历史的尘埃中淹没了。仅仅是老街残留的古代官衙,就工作过许多任“一把手”。当黄墓渡、欧阳河等以地名的方式缅怀地方官吏时,就是树立起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丰碑。虽然在历史的误区中,既有受命运捉弄、毫无道理地被剥夺了行政权利的;也有人性沉沦、道德坠落、提前出局的;更有抓住历史长河中的机缘,超越时代局限的……他们多数功成名就,在人生舞台的高潮谢幕。

岁月每天都在抹去生命的流痕,千古留名的往往是两个极端的人,只是,有的是千古留英名,有的是千古留骂名。

我们不能还原历史,但有价值的历史人物应该在文字中永生。检验历史的正误靠时间,检验文字的正误靠读者,只能说,一年来我尽力了,不仅付出了时间精力,耽误了自己出书,连报刊也少见我的文章,而且一向引为自豪的视力也在这一年中急剧恶化,双目竟然生出了阴翳……但是,能让后人清楚地看见为这片土地带来影响的名人,我想,付出也就有几分值得了。

东至茶叶与三位名人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东至茶叶与三位名人》内容,感谢阅读!

东至是个老茶区,早在唐代官港的茶叶就火爆商邦,白居易笔下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据史料记载,东至的茶叶有三个鼎盛时期,一是元代,官港的仙芝、嫩蕊名列《文献通考》十大名茶;二是清代,东至出产的“千两珠兰茶”,名扬西欧,被誉为上等货,曾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1916年“祁红茶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三是近年来推出的“东至云尖”系列茶,有5种品牌,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东至茶叶出现这三次鼎盛时期,是与历史上的三位名人的关心、扶持、推动分不开的。。

宋景佑年间,著名诗人梅尧臣任建德县令,自称为“采茶官”,并著《南有佳茗赋》,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建德南边的山峦,通天地之灵气,春雷响过,吐乎纤萌,做成佳茗。雀舌露掇的,进贡朝廷;鸟啄长撷的,献给公卿;枪摩而炕的,市场卖钱;嫩茎茂团的,充乎赋征。当时,女的放下蚕织,男的放下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摘取一叶而至一掬制之,士农工商日饮不厌,富贵贫贱不啜而不宁。……由此可见,梅公对东至的茶叶是推崇备至的,而后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后建德的茶叶就已负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

清光绪元年(1875)黟县人余干臣由福建罢官回籍,鉴于红茶畅销利丰,便在至德县(即今东至县尧渡街)设立茶庄,采摘官港山上的茶叶,仿照福建方法试制红茶,使东至成了祁门红茶的发祥地。次年他又在祁门设茶庄,扩大红茶生产,以后又扩展到石台、贵池、黟县等地,所制红茶统以“祁门红茶”称之,简称“祁红”。这种茶叶外形紧秀鸟润、色泽鲜亮、香气清鲜而持久,似果香又含兰花香,故被国际市场誉为“祁门香”。冲泡后汤色红艳,饮之醇和,回味隽厚。主要销往欧美,销售旺年达300多万公斤。

20世纪80年代末,当代“茶圣”——安徽省农业大学教授陈椽,根据当时市场上出现的“绿肥红瘦”,即红茶滞销,绿茶走俏的情况,专程从合肥赶到东至茶区考察,登上石城乡民主村的大王山顶,但见云雾缭绕,茶树葱绿,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他十分高兴地说:“好一个适应优质名茶生长的好地方!”兴之所至,亲自采摘茶叶,亲手为茶农示范制作出外形成条,色泽葱绿,清香鲜醇的绿茶,并定名为“大王云尖”。随着“大王云尖”的诞生,接鍾而来的是“天鹅云尖”、“紫石剑兰”、“玉露银锋”、“云雾雀舌”等绿茶品牌纷纷问世。在1994年首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会上,“甘露青峰”、“龙泉玉剑”获特等奖,“神泉珍珠绿”、“香山云尖”获一等奖。从此,东至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机遇,攥紧五指成拳头,众星捧月树“云尖”。陈椽教授获悉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铺纸研墨,为“东至云尖”题字,使“东至云尖”迅速打出了品牌,推向了市场。

东至茶区人民,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为东至茶叶作出重大贡献的三位名人。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东至茶叶与三位名人》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7454.html

上一篇:饮茶的起源说有4种,你偏信那种?

下一篇:史料记载婚嫁用茶的习俗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