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滋味形成的因素

2020-09-08

茶的滋味一般指茶的口感,茶汤喝进口腔内,会产生多种感觉,包含了味道、水性、喉韵、生津、陈韵等茶滋味。关于普洱茶的滋味通常有甜、苦、涩、酸、水、无味等以上数种味道,这些味道可能单独存在某一泡普洱茶中,也可能同时有多种味道共同并存。那么茶的滋味是如何形成呢?

(1)茶色素

茶色素是茶叶中的水溶性有色物质或茶叶提取物经酶性或非酶性养化聚合而到水溶性有色物质的总称。茶色素含大量的活性酶羟基等化学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作用。茶色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保护心血管、抗过敏、抗菌、抗癌、防癌、甚至防治艾滋病等功效。

(2)茶多酚

茶多酚(Tea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许多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辐射、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抗突变、降血糖、降血脂、预防肝脏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清除自由基等。茶多酚作为一种新型无毒的天然抗氧化剂,1990年被列为食品添加剂(GB12493-90),并被广泛使用。

(3)茶多糖Cy316.COm

茶多糖(teapolysaccharide,TPS)是茶叶中的一种生理活性物质,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酸性糖蛋白的总称。茶多糖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增强免疫力、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凝血、抗血栓、防辐射、耐缺氧等作用。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天然产物。

(4)茶氨酸

茶氨酸(Theanine)是茶叶中的特征氨基酸,茶氨酸具有抗肿瘤、保护神经、增强记忆、抗糖尿病、降血压、抗疲劳、缓解抑郁症、保护心脑血管、减轻酒精对肝脏的伤害、增强对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免疫响应等功能。

(5)咖啡碱

咖啡碱(Caffeine)是茶叶中含量最高生物碱,咖啡碱具有兴奋神经中枢,消除疲劳,助消化、减弱酒精、烟碱、吗啡等物质的毒害,增加肾脏血流量,利尿和强身等作用。

小编推荐

普洱茶香气的形成有哪些决定因素?


我们所知道的普洱茶的香味起码有31种之多,有些人会通过普洱茶香味的高低,醇正,持久的程度,来决定了普洱茶的价值。

我们所知道的普洱茶香起码有31种之多,比如清香味、毫香味、鲜爽型花香味、甜醇型花香味、柔和型花香味、糖香味、焦糖香味、水果香味、梅子香味、干果香味、蜜香味、陈香味、枣香味、桂园香味、樟香味、木香味、霉味味、参香味、烟熏味味、烟焦味味、药香味、水焖气味、生青气味等等。有些人甚至通过普洱茶香味的高低,醇正,持久的程度决定了普洱茶的价值。那么普洱茶这么多的香气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生长环境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香气的前体物质主要是指茶鲜叶中所含萜烯类、芳香烃及其氧化物、类胡萝卜素、氨基酸类、糖类等以及加工过程中形成香气的必须酶类。此类物质种类和数量多寡,是影响茶叶香气的物质基础。而影响此类物质的因素主要为茶树的品种、地区差异、温湿度、光照强度、光质强弱、季节变化、生长环境、土壤环境、叶质的老嫩等等因素。例如阿萨姆种和中国种,南糯茶区与布朗茶区、帕沙与班章、正常芽叶与紫芽(绿色芽叶中挥发油的含量要高于紫色芽叶)。

二、不同的加工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A.不同茶叶的加工方法决定了茶叶香气的不同

例如:以同一片茶园的景迈茶制作出的普洱茶与月光白、古典美人这三种茶在香气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B.加工方法中制程的差异(温度、受热时间、萎凋时间、干燥方式、干燥温度)也影响了香气的不同;

例如:杀青(温度、时间),杀青温度过高、杀青不足、正常杀青在香气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杀青过高(类似绿茶的荳香)、杀青不足(青茶气)、正常杀青(清香/新茶香)。这是因为在杀青不足时顺-3-已烯醇(具有强烈青草气)保留过度,但顺-3-已烯醇能在酶或热的作用下起加成反应生成正已醇,也可以在酶和热的作用下发生异构反应生成反-3-已烯醇(清香/新茶香)。

C.加工中新香气的形成

维生素A源-类胡萝卜素经过酶和空气的氧化转化为新的茶叶香气物质。

三、不同的储存方式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茶叶具有很强的吸湿和感染异味的特点,与普洱茶而言温度、湿度、异味对茶叶的香气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茶叶内的多酚类物质、氨基酸、脂类、芳香物质等有机物质在氧的作用下极易氧化。不同仓储条件将决定这些香气类物质的变化方向。

例如:高温高湿、低温低湿、高温低湿、低温高湿对茶叶香气的影响和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在高温和有氧的情况下,脂类会发生水解生成过多的游离脂肪酸);通风、密闭对茶叶香气的造成的结果也会不同。

四、不同的冲泡方式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以新生茶为例:香气浓淡与水温成正比,高冲有利于香气的突出等等。好的香气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茶汤的滋味和香气是茶的命脉,从茶的香气中我们亦能感受到茶从鲜叶、制程、仓储中的种种不同。

看完了上边的解析,接下来列举几个现实的例子吧:

焦糖香的普洱茶:这往往是在普洱茶加工不得要领的时候出现的特色,颇受人关注的巧克力香亦属此类。这种香气给人的感觉如烤面包、饼干等烘烤而成的食品中的甜香,在食品工业中这非常重要,是积极的。但是放到普洱茶里面,却适得其反,它意味着茶叶经历过高温的烘或炒,导致茶叶活性下降,一些与后期转化密切相关的物质如残余酶等会被大量杀死,这就严重伤害了普洱茶该有的特色品质,所以从这种观点上来说,从长远来看,这种焦糖香的茶不适宜于长期存放。

毫香味的普洱茶:这在普洱茶级别很高的时候会表现出来的香气特色。顾名思义就是“毫”所表现出来的香气,与“粗”相反,这种小芽未展的鲜嫩也独具一种特色之香,让人更觉清新可人。

木香的普洱茶:木香是普洱茶中非常普遍的一种香气,在熟茶中尤为突出,通过某些选择微生物接种技术加工出来的普洱茶(熟茶)会具有非常突出的木香。木香与花香蜜香的高扬不同,给人的感觉低沉温和,是利于普洱茶品质的香气。

酸菜气的普洱茶:在新制的生茶中,时常会有与酸菜类似的酸气。很多老厂的加工师傅制茶时,会在杀青之后将茶堆起捂一段时间,有了这样的一道工序,茶叶在干燥之后色泽会显得更深,口感会更醇和,香气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如果捂得稍有过度,就会出现类似酸菜的气味。与这种气味相关的物质主要是低级脂肪酸,易于挥发散逸,因此对于打算长期贮藏的普洱茶品质没有太大影响。

兰香的普洱茶:新鲜的普洱茶青那股青叶香,经过长期陈化后,由青叶香而转为青香,那些种植在樟树林下的茶树,得到樟香的参化,樟香较弱者而融合青香成为兰香,兰香是普洱茶中最珍贵的茶香。

普洱茶的品质和口感滋味由哪些因素决定?


常喝普洱茶的茶友们都知道,普洱茶除了茶质上乘之外,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无非是其中滋味。茶叶的内含物质是茶叶品质的基础,茶汤的滋味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内含物质的影响。我们品尝到普洱茶茶汤中的苦涩、鲜爽等滋味,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这三类内含物质的作用。

1、氨基酸

我们都知道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却对氨基酸不甚了解。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机体所有重要的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质的参与。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没有氨基酸就没有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氨基酸就是一切生命之元。

普洱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且极易溶于水,我们喝普洱茶时所感受到的鲜、爽、甜、腥、酸,都是茶叶中氨基酸所表现出来的,部分氨基酸还会有腥甜、鲜甜、海苔味、紫菜味等良好香气。普洱熟茶经过发酵不太有鲜爽的感觉,新生茶未经发酵,所保留的氨基酸含量最多,滋味也较为鲜爽。在普洱茶的存储和后期转化中,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会大幅下降,所以老茶的茶汤不若新茶那般鲜爽。

普洱茶中的氨基酸不仅仅是决定茶汤滋味的主要成分,而且对普洱茶的品质影响极大。相对来讲,氨基酸含量越高,茶汤喝起来就越鲜爽。春茶是一年中第一次萌发并第一次采制的茶,芽叶细嫩多白毫,富含氨基酸,品质为一年中最好的,由优质春茶制成的普洱茶往往鲜爽而富有质感,广受茶友们喜爱。

氨基酸有助于大脑进入状态,对人的思维、记忆、学习等脑力活动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还能促使注意力集中。烦躁的时候,先喝杯普洱生茶缓和一下心情,实为不错。

2、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几十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又称茶鞣酸或茶单宁,其中以儿茶素含量最多,占多酚类化合物总量的百分之七八十。茶多酚具有直接杀灭或抑制有害菌繁殖的作用,茶多酚含量越高,茶叶的抗霉变能力越强,因此普洱茶得以长期保存,离不开茶多酚的作用。

茶多酚是形成普洱茶茶汤滋味的主要成分,普洱茶的浓度、刺激性、收敛性、苦涩与回甘都是由多酚类物质引起的。一般来说,茶汤含有的茶多酚浓度越大,茶汤滋味越浓,收敛性、刺激性就越强,苦涩度和回甘也都更好。大叶种茶树中的茶多酚含量普遍比小叶种要高得多,所以以大叶种茶叶为原料制成的普洱茶相对耐泡。

在普洱茶的后期存放中,茶多酚会被逐渐转化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从而使得茶汤刺激性口感变弱,更显顺滑醇和;茶汤颜色会从黄到红、从明到暗发生变化;香气也会由最初高扬的香气转变为陈香等。

普洱茶之所以如此受人们喜爱,还离不开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茶多酚是赋予茶叶保健功能的主要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防辐射、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抑菌抑酶等多种生理活性,喝茶时能够被人体充分吸收和利用,所以普洱茶可以说是最健康的饮品之一。

3、咖啡碱

普洱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含量最多,一般含量为2~5%,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之一,普洱茶的苦味就是咖啡碱带来的。

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从而使头脑清醒,帮助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茶叶经沸水冲泡后,约有80%的咖啡碱溶解在茶汤中,有的人喝了茶会睡不着觉就是因为茶叶中咖啡碱的作用。?

咖啡碱虽然是茶叶滋味的重要组成物质,但并非是越多越好,咖啡碱含量太多会使茶汤苦味太重而难以下咽,还会产生副作用,比如利尿、兴奋的作用,会影响睡眠,刺激肠胃。普洱熟茶在渥堆发酵时,咖啡碱的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多了一个氢键,当咖啡碱与其他成分以络合状态存在时,其对神经系统的刺激性影响会大大减弱,所以熟茶比生茶更为温和。不同的茶品所含的咖啡碱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的口味和体质来做选择。

说到咖啡碱不得不提一下“冷后浑”,这是咖啡碱与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等形成络合物的大分子从茶汤中析出,从而出现茶汤冷后变浑的现象,冲泡红茶和绿茶时容易出现,不过冷后浑并非茶叶质量欠佳,相反,出现冷后浑现象的茶更好,这能说明茶中这几种主要的滋味成分含量较高。

4、其它微量元素

除了以上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这三类物质以外,普洱茶还含有多种有益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例如普洱茶内含的皂甙和维生素P高于其他茶类,对化油腻、降血脂、减肥有独特的作用;普洱茶中的氟化物对防龉齿有重要作用;茶氧酸在人体中可以使血液免疫细胞对外界侵袭产生抵御反应等。

总之,普洱茶是一款大众饮品,它有着丰富且较为复杂的内含物质,能够满足人们错综复杂的味觉感官,同时又对人体健康有保健功能,适合长期饮用。

普洱茶膏的形成


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

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

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据海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普洱茶膏其保健功能包括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醒酒、抗疲劳、缓解亚健康等。鲁迅茶膏的收藏者周海婴回忆说,每逢过年过节吃完大餐后,只要感到肠胃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泡给他喝,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已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普洱茶的滋味


茶的滋味五味皆蕴,我们用自己的味觉来感知茶味。舌尖最能感知甜味,舌根于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于酸味尤为灵敏,舌头的表面着重于涩味。茶的滋味就是生活的滋味,亦是人生的滋味。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自中唐时期陆羽的时代开始,中国茶脱离中药的范畴转投饮品的怀抱,美味成了共同的追求。

绿茶引领下的古典茶美学“贵新”,向以新鲜自然为上。我们暗自猜想,或许是远离茶产地的缘故,越是不易得,尤为珍惜的缘故。

翻看茶史,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一直深受人们的宝爱,自唐及今,已逾千年。如今,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虽然与名优绿茶绿茶同属一类,滋味都以“涩、苦、鲜”为主,滋味的强度上却有天壤之别。或许是饮食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滋味清淡的名优绿茶深受青睐。与之相比,大叶种的普洱生茶苦涩感强烈,远超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而在鲜爽度上与其相比,亦无明显优势。是故几百年以来,普洱生茶一直无法跻身于名优绿茶的行列。

当今名山头古树普洱生茶的风行,科学家以为其内含物质与名优绿茶相若的缘故。茶美学途径的探寻更具趣味性,独具个性风格的普洱茶引人入胜。

普洱生茶被邓时海先生划分为阳刚性与阴柔性两大风格,普洱茶由此独具茶美学风格。

阳刚型的普洱生茶滋味苦重,苦的类型千姿百态,苦的强度各不相同。小勐宋苦茶的苦比黄连,苦后无甘;大勐宋的苦感尖锐,回甘迅猛;老曼峨的苦干凝重,回甘较慢;新班章的苦感较重,回甘较快;老班章的苦甜平衡,入口有苦,迅疾回甘。

阴柔型的普洱生茶滋味甜美,香甜的类型各异,风格绝不不同。易武的兰花香味,香甜柔美;贺开的果蜜甜香,甘甜醇美;景迈的花蜜香味,甘甜纯正;冰岛的花样芬芳,冰糖甜美。

我们禁不住赞叹,没有任何一种茶,犹如普洱茶这般具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和各具特色的个性风格。

普洱熟茶所代表的是一种现代主义的茶美学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因为产地气候、原料、发酵工艺等原因,昆明茶厂、勐海茶厂和下关茶厂国营三大厂出品的熟茶各具风格。2004年以前的市场熟茶主流,是以下关系(7663)、勐海系(7572、8592、7262)、还有早期昆明系(7581)为代表。

将熟茶按照风格划分,以勐海茶厂出产的熟饼7572、8592和7262为例,有着广为世人所知的“勐海味”。茶文化视野下的绿茶滋味审美,向以“淡中品至味”为主流。

由此不难理解,明代普洱茶被士人鄙薄为“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到了清代,上贡皇帝的芽茶“味淡香如荷。”极力向名优绿茶滋味靠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作为一种边销、侨销的茶品,仍然不为名优绿茶所容,给予晒青茶以绿茶中品质最差的评价。这显然是主流文化思维下的一种傲慢与偏见。

清代诗人陆次云形容龙井茶:“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这一点被邓时海巧妙的借鉴过来,描绘普洱茶:“大多数的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并上承明代士人李元阳赞誉普洱:“藏之愈久,味愈胜也。”提出普洱茶“愈陈愈香”,由此普洱茶大行其道。这一点可以视为普洱茶美学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普洱茶膏形成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已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普洱茶的茶滋味


人们品普洱茶时,最先品陈味,以辨别其陈韵新旧,随后再品尝其他的茶味、茶性、茶气等。比如,陈韵的新旧差异,会影响同等度的茶香,给品茗者不同的感受,以陈韵越陈旧者,越是能书强茶性所带来的感受力量。所以在茶滋方面,考虑的是味道、水性、喉韵、生津等茶滋味。

茶的真味又称“茶滋味”,从广义来说,指口感。不同的茶汤会产生多种口感,有不同的特色表现,包含了昧道、水性、喉钧、生津、陈韵等茶滋味。其中有的是舌头的感觉,有的是喉头的感受,也有的是齿颊的反应所产生的感觉。一般品茗高手都多注重茶滋味的要求,尤其普洱茶在这方面的表现更加突出。

许多普洱茶爱好者多是一开始时只喜欢它的滋昧,而后才慢慢地完全接受普洱茶的整体晶味口一旦养成饮普洱茶习惯后,对其他茶汤会有难以下咽的感觉,主要是普洱茶的茶滋味与众不同,入口时感觉圆满滑润、细柔甘甜,不是其他茶所能比的。

普洱茶的味道通常有刮、苦、涩、酸、水、天味等数种味道,这些味道可能单独存在某一走普洱茶中,也可能同时有多种味道共同并存。其中甜是普洱茶品茗者所梦寐以求的: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味道,尤其老茶手多半喜欢有适当的苦涩味道;酸味和水味却是大家所不喜欢的,普洱茶应尽量避去酸、水的味道;大家习惯性地将淡而无味视为普洱茶的味道,也是无味之味了。

普洱茶:关于普洱茶的滋味


茶为国饮,但喝茶若不单纯是为解渴时,“喝”就常常称为”品”。品茶,品茶的滋味,品茶的香气,品茶的故事,也品品茶的心绪……绿茶的鲜爽回甘,乌龙的香高味浓,茉莉花茶的淡雅清香,普洱茶的醇厚甘滑,陈韵悠长……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滋味和香气,每一种茶都有一份独特的感受。

对一般茶而言,喝茶都喝个鲜,当年的新茶,滋味、香气和品韵都是品饮者最为认同的。普洱茶却喝个“陈”,而且”越陈越香”。常有初喝普洱茶的朋友问:何谓“越陈越香”?这”越陈越香”的滋味因何生?

所谓“茶滋味”,是指茶汤喝进口腔内所产生的多种感觉,包括味道、水性、生津、陈韵等茶滋味。茶汤的滋味在很大程度上受化学成分的影响。普洱茶采用云南特产大叶种晒青毛茶经陈化后发酵而制成,多年的陈放,使普洱茶的成分不断转化,茶中的啡咖碱和儿茶素含量减少,茶黄素、茶红素氧化聚合,因此普洱茶茶性温和,口感温润、甘滑、醇厚、陈香。

甘,茶多半先苦后甘,但普洱茶中却有不苦而甘的好茶。普洱茶属大叶种茶,成分相对饱和浓厚,经过长期陈化,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而糖分仍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在普洱茶汤里。普洱茶的糖类物质单糖、双糖及多糖类物质,多糖类物质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物质等,对预防和缓解糖尿病有着积极的保健作用。

滑,是普洱茶汤入口后一种湿润柔和的感觉,似丝绸般顺滑。水性醇滑是普洱茶的一大特色,这是其他茶类不具备的。这种醇滑感往往与普洱茶的贮存时间有关,陈化时间越长,醇滑感越优异,品茗时越感舒顺亲切,这往往是许多普洱茶爱好者所钟爱的。

厚,是普洱茶在口腔中的茶味饱满感。普洱茶的厚度与它质地相关,茶汤在一定强度,溶于水中物质成分较多的,在口感上比较温厚稠密,这种稠密感即是老茶客们所说的”厚”,茶味饱满的茶汤入口后有一种坦荡舒张气势,醇厚而实在。与“厚”相反的是”薄”,水性薄茶汤喝到口腔里,水质感受轻且萧条。

润,“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普洱茶之喉韵是一种喉部温润舒适、回甘和香气交织的感觉。普洱茶经陈化发酵,去掉了绿茶浓烈的青叶香和苦涩味,茶性变得温润饱满,入口无刺激感,喉韵润化,丝滑舒顺,许多人都因此而爱上普洱茶。一般乔木老树的普洱茶,经过适当陈化后,都能达到”喉吻润,破孤闷”的润化境界。

品普洱茶的滋味,关键要静心品茗。也许您总是忙,忙里偷闲吧,静心品茗的时候,能品到一份怡然自得的好心情。

普洱茶渥堆技术的形成


史籍记载“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功用”,传统普洱茶虽有对人体立即性的正面功效,但比起一般绿茶,其强烈的口感有些令人却步。为因应效率时代,用人工以纯化强烈口感,普洱茶在“文革”时期有了重大改变。

现在云南地区茶商、消费者与学界所称”普洱茶”者,即为台湾市场所称的普洱熟茶;而普洱生茶则称之为“晒青茶”或“滇青”,甚至在2006年之前在六大茶类中归类为绿茶。

现代普洱茶渥堆技术形成,是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2O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期,吸取广东省与香港茶商人工加温加湿、快速陈化的湿仓观念,加上原先内地炒青后、干燥直接竹篓装的微湿后发酵做法,不断加以改进,利用微生物促进茶叶人工发酵的工序。

普洱熟茶与滇青最人的差别在于渥堆,渥堆工序也左右着质量优劣的关键。每次取用青毛茶十公吨为一渥堆单位,潮水量(洒水)视季节、茶箐级数与发酵度而定,通常是茶量的30%~50%左右,毛茶堆高度在一米左右。茶堆内部温度不可过高,视制作当地的温湿度与通风情况来进行翻堆,使茶箐充分均匀发酵,若堆心温度过高会导致焦心现象,即茶叶完全变黑焦炭化。经多次翻堆后,茶箐含水量接近正常时,便不再继续发热。整个渥堆工序时间,视所需发酵度状况不同而异,一般传统做法约四至六周。近几年厂家为减轻堆味、增加口感而改良工艺,低温、少量多次潮水、长时间发酵,已将渥堆时间增长至八至十二周。

渥堆人工熟化除了氧化作用外,其发酵基本上是利用湿度来培养微生物,再藉微生物产生大量的热能与分泌的酶来进行化学反应,使儿茶素与多醣类氧化降解,除了让茶汤有特殊香气与口感醇化外,许多抗氧化性成分更有益人体健康。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温度、湿度及酸碱值,会产生不同的菌种,也因此对普洱茶质量会有绝对性的优劣影响。

目前,在云南某些民间茶厂利用特定微生物进行渥堆发酵,与国营(国有)厂使用传统潮水方式不同,其产品差异性甚大,发酵后半成品与红茶的香气口感有些类似,而没有明显堆味。未经潮水增湿,直接以菌类发酵的制作工序,至今仅少数厂家与个人在少量生产,并未普及,市场接受度与质量优劣还待后续观察。

越来越多现代医学研究文献证实,普洱生茶因含高比例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癌效果,而渥堆熟茶有降血脂尿酸、减肥、预防糖尿病及前列腺肥大、抗菌消炎等等重大人体健康功效。且对湿仓、渥堆茶品做急性毒性的安全研究也有重大进展,结果证实完全符合WHO检验安全标准,在摄氏八十度以上水温冲泡下,对人体健康无害.还有保健效果,饮用安全上无顾虑。

普洱茶芳香物质的形成


普洱茶的香气特点是陈香显著,其形成过程很复杂。众所周知,茶鲜叶中的芳香物质的含量为O.03%~O.05%。但经过普洱茶特殊工艺制造后,鲜叶的芳香物质,不但在含量上有了较大变化,而且在种类上也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普洱茶的香气产生于普洱茶的制造过程,特别是渥堆工序。在渥堆中,酶的作用、儿茶素等多酚类物质的氧化还原,以及水热和酸性等条件,都能引起或促进芳香物质的产生。从物质的变化反应来看,常见的有氧化——还原、化合、分解、酯化、异构化、环化、脱氨、脱羧等。

茶叶中的香气是茶叶本身内部处于优势状态的香气物质决定的。这与我们所栽培的茶树周边生长着什么样的香气植物没有直接的关系。经常有不少人把品饮普洱茶中所感觉到的带有樟香气味的普洱茶说成是因为茶树种在樟树林中吸附樟树发出的气味所致。那么,带有枣香、桂圆香、藕香和其他香的普洱茶其生长的环境就得离开云南了,这样的话普洱茶也就没有地界了。因此,从以上对普洱茶的香气原理的介绍,我们得出结论,普洱茶的香气是普洱茶的原料品种、加工工艺和云南的独特生态气候所致。

普洱茶的滋味介绍


滋味可以鉴别茶的茶种、树龄、茶园类型、茶区、制作工艺、存放年份与存放方式条件。

茶种。制作普洱茶的原料是大叶种和历史上的小叶种,小叶种由于内含物不如大叶种,因此虽生长于普洱茶区且有百年以上树龄,但一般都具有苦涩、甜滑、回甘、耐泡度不如大叶种,香近于或略高于大叶种的特点。

树龄。一般而言树龄越长苦涩度越低,甜滑感越强、耐泡度也越强。

普洱茶园类型。

台地茶苦涩较突显而且苦中基本无甜或少甜,质感薄,苦得直接而无层次,类似中药的苦,一般苦涩会稍长久,回甘一般。老树茶多数苦涩低于台地茶,苦中带甜,汤质较厚滑,苦得有层次,其苦感类似于一些有苦味的蔬菜或野菜,虽然苦但会觉得很受用。而且老树茶多数苦涩时间短,回甘快而明显、持久。

茶区。

一般而言茶区越往南则茶气茶味越强,茶气茶味强的茶多在澜沧江外的勐海、澜沧。但如果加上苦涩的长久度,回甘的程度,汤质甜滑感等因素综合评价,有的江外茶又不如江内茶。如易武茶其茶气茶味逊于江外很多茶山,但因其甜滑感、回甘度等原因,其身价又超过了好多江外茶山。同时的纬度更北的困鹿山、黄草坝、海塘、马邓、老仓、昔归、东旭、迷帝等虽茶气茶味逊于江外茶区,但综合口感滋味的各方面评价,仍是很好的茶。

制作工艺。如果杀青温高炒糊了,汤中就会有焦味。如果烟子卷入或存于烟熏得到的地方会有烟味。如果杀青温度低炒得过久或揉后没及时干燥会有闷味。鲜叶是否萎凋会与苦涩度有关,而烘干时的高温和干燥过度则会延长茶滋味的转变时间,使苦涩时间延长,严重的会有烘青味。

存放。

自然存放没受潮霉变的茶,随着时间推移,内部物质的分解,茶气不断降低,苦涩也逐步降低。

一般而言一年内苦涩明显且有新茶生味,一年后新茶生味消失但苦涩度会持续到5、6年,5~10年苦涩逐步下降,10年后有会一种向老茶转化的转化味出现,是一种不舒服的类似于烟味的味,这种转化味的强弱与存放干燥程度有关,干燥则轻,湿度大则重。20年后转化味会基本消退但苦涩仍在,30年后苦基本退去但涩仍有,涩度要基本退完要50年以上。在此过程中茶汤会有较好的甜滑感。如果存放湿度大让茶发生了外分解作用,发生了轻发酵则这个变化过程会缩短1~3倍但转化味的程度也会提高1~3倍,而且饮后口腔、咽喉会有不同程度的干、苦感,俗称锁喉。如果用密封仓闷存且加除湿设备变化速度会比自然存放还要慢,但可以有越沉越香。

普洱茶知识·普洱茶的陈化因素


普洱茶受到了一度的追捧,对于品质好的普洱茶,被追捧的程度更是惊人的,而好品质的普洱茶,与陈化是必不可分的,下面为您讲解普洱茶的陈化因素。

“陈化”是普洱茶发展香气、巩固和完善品质的重要工序,普洱茶特有的品质,香气与陈化有关,因为品质与香气是在陈化过程形成的。影响普洱茶陈化的因素有温度、湿度、氧气等。

普洱茶的陈化因素:

(一)、场所

普洱茶陈化场所十分讲究,一般要有专门的陈化室,室内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雨淋,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为宜,湿度控制在75%左右,室内要通风,透气、干燥、无污染、无异味、清洁卫生,切忌与其它有异味的物品摆放在一起。陈化室周围应无异味气体污染。

(二)、不同类型普洱茶陈化的时间

1、普洱生茶:普洱“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不经过渥堆发酵,而完全靠自然缓慢氧化而成普洱茶,生茶自然陈化过程相当缓慢,视陈化环境条件,至少需要10~15年,在一定的期限内,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

2、普洱熟茶:普洱“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视陈化环境条件,需要3~5年,其陈化后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

(三)、措施:

新老茶品、生茶熟茶间杂堆放,以老促新;定期翻动,使其陈化均匀;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混放。

(四)、普洱茶陈化的条件

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应注意含氧量、异味、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普洱茶的影响。 

1、水分:普洱茶陈化的条件最主要的是水分,水分会直接影响普洱茶品质。

(1)茶叶含水量:是影响品质变化的首要因子,含水量越高,对品质不利的变化速率越大。陈化过程是非酶促氧化过程,水的介质作用仍然十分重要。所以,应保持10%左右的水分。

(2)空气湿度: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因子。良好普洱茶品质的形成需年平均湿度控制在75%以下。所以普洱茶的陈化更应注意及时开窗通风,散发水份。

2、温度:普洱茶的陈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故温度不可太高或太低,较好保持在25℃—30℃之间,太高的温度会使茶叶氧化加速,有效物质减少,影响普洱茶的品质。 

3、光照:光照能使茶叶内部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因光线中的红外线会使茶叶升温,紫外线会引起光化作用,当茶叶受日光照射后,其色泽、滋味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失去其原有风味和鲜度。所以,普洱茶陈化必须避免光线直接照射,一定要避光。 

4、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普洱茶品质的形成和保持,因此陈化普洱茶的环境非常重要;流通的空气中有较多的氧份,有利于茶叶中一些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普洱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5、忌异味

普洱茶中的茶滋味


在网络、杂志上看见有人提及“那些说茶具、水有影响茶汤的,都是想做茶具、水生意的,而说冲泡方式应该如何的根本是在误导。喝茶就应该很随兴,就应该根据自己心情、环境,想怎么泡就怎么泡,不要管那些骗人的说法。”这类说辞已经不是见到一两次,最早2005年在网络看到时,我觉得很好玩,真的应验我常说的一句话“茶,是镜子。”从一个人泡茶、喝茶态度、细节可以知道一个人的个性,从品茶、论茶能了解一个人的品行。

如果您喝茶只是因为身体需求,解渴、健康是主要目的,不用去管所喝茶品为何、滋味如何,自己喝得下、能接受就可以,茶区、茶种、制程、茶具、冲泡方式都不用在意,因为您只是因为身体需求而喝有颜色、有滋味的“健康水”。如果您喝茶是想了解“茶”为何物、各种茶滋味如何、有何区别,那么您就是在“品茶”,品茶应该具备对茶的基本知识,以及一套稳定(非标准化)的冲泡方式,否则您将永远没有对茶的评判标准来比较,只是瞎喝,还不如“喝茶”的人的轻松自在与无所求。

如果您喝茶时,希望花相同的钱能得到更高价值与品味,对茶知识、茶具、水、冲泡方式、品茶氛围等您都要样样具备并达到一定水准,否则您只是在装模作样,喝“好看的茶”而已。如果您对所有茶品、意境都无所求,所有茶品到您手中样样是好茶、款款是精品,此时茶与茶艺对您来说都是您生活中的点缀,也可能是您的精髓;此时当茶是茶,人亦是人,当茶非茶,人亦非人。

茶在您的心中、生活中是怎样的位置?您是因人而茶,还是因茶而茶?您要的是什么?茶,是镜子,因人的价值观与个性、品行而有不同的意义。当自己选择对茶的态度时,茶也凸显出您的个性、品行、社会观、价值观、文化背景等所有素质。喝茶该严谨还是随兴,并没有对错可言,但当您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刻意排斥、否定、批判别人的观点时,茶已经告诉您与别人,您的素质,比一个喝简单茶、解渴的人都还不如。所以,再想想,茶对您的意义是什么?您因为茶而怎样突显自己的立场与素质?回想起那些叫人喝茶简单、喜欢就好,不需在意茶区、茶种、制程、品牌、年份、仓储、茶具、用水、冲泡方式等的人,其用心可能才是最可议,因为当消费者都不在意、不懂这些信息时,只要消费者喜欢,那么就随便他们开价格了,您如果要当这样的消费者,也是您自己的选择。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普洱茶滋味形成的因素》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普洱茶滋味形成的因素》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茶叶香气形成因素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6776.html

上一篇:正宗的金骏眉产地

下一篇:怎样看普洱熟茶汤色?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