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饮茶境界饮茶有道,道在何处?

2019-12-23

大道无痕茶道自然

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有人说:道在屎橛;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太过高深叫人一头雾水。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来看,茶是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够了。到了此种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饮茶之乐趣,或许也就在于此。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饮者的最起码功夫,要一尝便知什么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区别。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优劣。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同是绿茶,龙井与碧螺春有差别;同是龙井,特级与一级有差别;同是乌龙茶,岩茶与铁观音有差别;同是岩茶,本山与外山有差别。虽然不必如专业茶师那么精确,至少也要闻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浅薄,这才能品出韵味。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样能喝得出江中水与江尾水的区别。今天情况已有许多变化。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江水则污染得不能饮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有了好水后,还要懂得冲泡的方法。一般来说,绿茶比较简单,八十度左右开水即可。乌龙茶的温度要求则较高,既要现烧,又不能沸滚太久。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这便是识器。

中国的茶器,是一门洋洋大观之艺术。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价值胜过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识器的还一重意思是要能识大器。即饮茶时的外部环境。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可在陈设典雅的茶室中边饮边听若隐若现的轻音乐;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饮,随心所欲,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树旁水边,席地持壶,与自然为伍。不管什么环境,当以清静、洁净为上,方有情趣。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若要使这茶饮的身心两畅,选择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为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所以人多一些,杂一些不要紧。而茶呢,一般来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饮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

cy316.cOM编辑推荐

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国茶道“四谛”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 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 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 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1.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 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 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戴昺的《赏茶》诗: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 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


酒如诗,而茶如道。以品茶的心去品味人生,会发现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茶,种类繁多;人生,丰富多彩。茶,有优劣之分;人生,有艳阳天和阴暗天之别。茶,先苦后甘;人生,需经历风雨,方可见彩虹。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芬享贡茶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芬享贡茶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人有道,茶有道,人道似茶道;人有品,茶有品,人品似茶品。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品茶,是要讲心情的。一段真正闲暇的时光,一个完全放松的心情,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茶就像人生的缩影,绿茶是青年,铁观音是壮年,单枞是中年,普洱是老年。一杯好茶,还要配上精致的点心,品茶才更有趣味。 品茶,始于绿茶。绿茶正如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就像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泡绿茶,如果用太烫的水,只会让茶变得焦黄苦涩,就像对待年轻人,如果方式不对只能扼杀才华。所以泡绿茶,最好的水温是85℃左右,浇的时候手法要柔和,这样冲出来的茶呈黄绿色,茶叶翠绿,口感温和,甘中回甜。绿茶带有豆香味,解渴又滋润,最适合感性的年轻人。

铁观音有着天然的花香味,提神效果很好,还有开胃的作用。喝过几转茶,顿觉神清气爽,这时再开始品茶点是再好不过的。

铁观音茶,就像30岁的人,正是人生最鼎盛的时候。泡铁观音,如果水温不够,它会以为你藐视它,粘在杯中一动不动。而如果你用100℃的沸水招待它,茶叶会迅速胀开,就像喜遇知音一样。而且出茶要慢一点,紫砂壶:知壶要领识壶要诀稍微闷一下,这样它的精华才会充分释放出来,所以用保温效果好的紫砂壶冲泡效果最好。

单枞,如同40岁的中年人,有力量,有深度。冲泡单枞,要水温高,出茶快。单枞口感清爽,层次丰富,有天然兰花香,清新怡人。宋种单枞是香气最清淡的一种,似有似无,若远若近,这也许是最受男士欢迎的茶吧。

芬享贡茶,就像人走到50多岁,看尽人生百态,已经宠辱不惊。普洱的包容性很强,冷饮热饮均可,冷饮则甘甜,热饮则醇厚。但是陈年的普洱茶必须用沸水才能调出骨子里的陈味,就像与长者交流,要有相称的智慧,才能相谈甚欢。喝普洱暖胃、发汗,它的成分对于降低血脂也有独到功效。

饮茶“治未病”,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黄帝内经》说:“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不亦晚乎。”

药疗暴烈、食疗温和。日常生活中只要饮食得当,就可以吃走疾病、吃出健康。

很多人平时不注意养生,等生病了才去治疗,就像口渴了才开始挖井一样,为时晚矣。

饮茶就是食疗的一种科学养生方式。

说到茶寿,自然会联想到茶疗。说起“茶疗”,古往今来流传着不少十分有趣的故事。

相传神农为了普济众生,尝百草,采草药,曾日遇七十二毒,因得茶而解。神农距今已四五千年,这说明茶能祛病益寿这一点很早就为我国先民所认识。

从前,为老人祝寿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天地同寿,日月齐光”等吉言吉语;此外,还有用米、白、茶祝寿的。

“米寿”指八十八岁,因为“米”字上下两个八,中间一个十字,合起来就是88;“白寿”为99岁,百字少一横即白,百与白还谐音;“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是二十八,下面是八十,加起来便是108。

饮茶养生乃中华传统,汉末名医华佗说“苦茶久食,有益”;晋代杜育说“茶能调神和内,倦解慵除”;南朝陶弘景云“茗茶轻身换骨”;《本草纲目》也载有“茶,清头目、醒昏睡、化痰消食、利尿止泻……”

茶疗起源于唐朝,上至皇朝下至百姓,无不借助“茶疗”这一最中国的养生方式来强身健体,很多延年益寿的茶疗茶方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唐代陆羽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他精于茶道,一生嗜茶如命,以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文人所钟爱,盛赞其为茶叶开创之功。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热、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陆羽在饮茶祛病健身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饮茶可以修身养性的观点。

孙中山先生盛赞茶“最合卫生,是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他说:“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穷乡僻壤之人,粗茶淡饭,不及酒肉,常多上寿”。林语堂先生好饮擅饮、精通茶道,他说:“我毫不怀疑茶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

鲁迅在其杂文《喝茶》中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朱德《品庐山云雾茶》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茶,色如翠,香如兰,没有酒的浓郁,不似水的平淡,宁静中归真生活。

当然,茶说成能治万病之药,且有返老还童之功效,这未免太玄,难以置信。不过,茶能治病却是人们的共识。

饮茶能健身长寿,史书上也有记载。《旧唐书·宣宗纪》载,洛阳有位一百三十多岁的僧人,宣帝问他:“服何药如此长寿?”僧人答:“贫僧素不知药,只是好饮香茗,至处唯茶是求。”

现代科学也证明,茶对人体保健十分有益。日本科学家发现,茶有抗衰老的作用,“中国人患动脉粥样硬化和患心脏病的比例比西方低,与爱饮白茶、绿茶有关。”

养阴、清热、除湿,治未病,是中医养生智慧的精华所在,也是茶疗的中医药理。

喝茶既延年益寿,又享清福,何乐而不为也!可以说,茶饮是目前世界上消费群体最大、日消费量最多、最受国人喜爱的饮品,没有任何一种饮品能与其相媲美。

以茶疗代替药疗,有助于自己和家人远离疾病,健康生活。

茶香有美味,饮茶有巧道!饮茶之道有哪些讲究?


自古国人便有喝茶的习惯,除了茶香的美味外,茶还是健康的饮料。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茶的某些成分有助于身体保健。虽然喝茶有许多好处,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茶友们更应该了解,怎样喝茶才是聪明的做法。

儿茶素(catechins)是茶叶中最主要的多元酚类成分。研究报告指出,儿茶素有抗氧化、抗发炎、降低心脏病机率、预防癌症、降低血脂肪、减少体脂肪形成、抗菌、改变肠道菌丛生态、消除臭味等多项功效,目前市面上标有健康食品标志的茶饮,主要引用的就是儿茶素的生理功能。

多元酚的含量会因发酵的程度增加而削减,但也有研究指出,发酵茶所含的儿茶素虽不多,但降血脂、延缓氧化作用仍高,显示可能还有其他的抗氧化成分尚未被确定。喝茶虽然有许多的好处,不过日常茶友们在饮茶时分还需要注意一些小细节。

避免饭后即喝茶。因为茶单宁会降低铁质吸收,饭中或饭后喝茶容易降低饮食中铁质的吸收,影响的比例可能高达65%。

不宜以茶配药茶。单宁会与某些药物产生沉淀作用影响药效,例如补铁剂、氟化恩菎类抗生素与四环霉素抗生素会被茶品中的单宁酸、生物碱所吸附,使得人体对此类药物的吸收减少。

对咖啡因敏感者、孕妇、儿童、心脏病、溃疡患者不适合饮茶。但有研究显示,冷泡12小时后的茶汤,其咖啡因含量只有热泡5分钟的三分之一。若真想喝茶,不妨试试咖啡因含量较少的冷泡茶。

减少糖分。市面上流行的茶饮料,有加糖、半糖、无糖的,饮用时,要特别小心。喝加糖茶饮料,热量随之增加,糖尿病、高血脂、减重的人不建议饮用。

适量摄取。根据防癌效果研究指出,只要每天喝150㏄的茶饮就具有健康效益。目前认证通过保健食品的罐装茶饮料,分别建议喝650至1200㏄可达标示的功效。但最好视个人情况决定摄取量,如果喝茶会影响睡眠或有不适现象,就不要勉强喝茶。

茶虽好,也要适量饮用,如果掌握饮茶之道,那么茶不仅能够带来清香口感,还能养生哦!

准妈妈在孕期饮茶要注意


人类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水,我们天天喝水,你每天喝水喝的健康吗?哪些准妈妈喝水,喝了能对宝宝更健康吗?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学习孕期如何喝水。

孕妇负担着母子两人的代谢任务,新陈代谢旺盛,主要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容易出汗、排泄增加等,机体的物质消耗量大大增加,因此不能忽略饮水。

孕妇正常饮水的标准是什么

是否需要饮水,单以口渴与否来衡量是靠不住的。因为人感到口渴时表明已十分缺水。再说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对缺水的耐受性不尽相同,如不渴就不饮水,就会一直处于缺水状态中。当然,饮水过量也会增加身体负担。

孕妇每日的饮水量和尿量都稍多于一般人,每日的饮水量应以保证尿量不少于2000毫升为佳,故每日约需摄入水分3000毫升左右。孕妇可根据季节及自身情况加以调整,这是孕妇饮水的注意事项之一。通常饮用白开水就可以了,不习惯者可饮淡茶水、糖水或果汁兑水,便秘者最好饮用蜂蜜水。但不可过量饮用浓茶和咖啡等。

孕妇为什么不宜饮茶水

茶叶中含有30%以上的鞣酸,它在肠道中易同铁离子结合产生沉淀,妨碍铁离子的吸收而造成缺铁性贫血,而且茶叶中也含有丰富的咖啡因,孕妇饮用后心跳速度加快,肾血流量增多,加重心、肾负担,不利于腹中胎儿的发育,特别是处于临产期,饮茶可引起心悸、失眠,从而导致孕妇精神疲惫,体力下降,发生难产的可能性增大。

在炎热的“夏天”如何健康饮茶


中国资讯:世界万物博大精深,总所周知,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由于太阳的光热昼夜交替,所以地球上也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气候都大不相同,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温暖湿润;夏天万物间歇的季节,炎热难耐;秋天是万物丰收的季节,清凉幽静;而冬天是万物冬眠的季节,寒风凛冽。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我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也是有所改变的,如“喝茶”,也讲究四季有别,曾有“夏饮绿,冬饮红,一年到头喝乌龙”的说法。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应该如何健康喝茶呢?

夏季应喝绿茶: 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绿茶为不发酵茶,性味苦寒,冰镇后更寒,所以喜爱冰镇茶饮料、女性及胃寒的消费者不宜喝绿茶,建议喝乌龙茶;红茶为全发酵茶,味甘性温,夏天饮用容易上火。

夏季应喝明目护眼菊花茶: 夏天由于气候闷热,影响睡眠,白天就易出现眼疲劳。而菊花对治疗眼睛疲劳、视力模糊有很好的疗效;平常每天泡一杯菊花茶喝,能使眼睛疲劳的症状消退,如每天喝三到四杯菊花茶,对恢复视力也有一定的帮助。菊花的种类很多,但是又小又丑且颜色泛黄的菊花是最好的选择。

夏季应喝祛暑消炎金银花茶: 金银花茶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金银花为清热解毒之良药,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痈肿疮毒、热毒血痢及温热病等。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合长期饮用,仅适合在炎热的夏季暂时饮用以防治痢疾。特别注意的是,虚寒体质及月经期内不能饮用,否则会出现不良反应。

夏季应能喝减肥的乌龙茶: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油腻的食物可以配茶食用,而乌龙茶较为适宜;乌龙茶中的茶多酚能吸附油脂排除体外, 还含有脂酶能够分解油脂,因此乌龙茶有能够“溶解脂肪”的说法。据调查数据显示,饮用300毫升乌龙茶,相当于连续跳绳7分钟,坚持饮用一年,可减重2公斤以上。

普洱茶的饮茶有九道程序 故名“九道茶”


云南普洱茶,泛指利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而制成的晒青茶,也包括晒青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藏销紧茶、团茶、竹筒茶等。

普洱散茶外形条索肥硕,色泽褐红,呈猪肝色或带灰白色。普洱沱茶,外形呈碗状。普洱方茶呈长方形。七子饼茶形似圆月,寓多子多孙多富贵之意。

普洱茶的饮用以中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在云南昆明一带更是接待宾客的必备之物。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为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欣赏其色香味形,同时大略讲述普洱茶的历史文化。

二为洁具:迎客茶具以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利于茶叶香味透发;又可清洁茶具。

三为投茶:按茶水1∶50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

四为泡茶:将全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三分之一。

五为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略微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为匀茶:打开壶盖,再注开水,使茶汤浓淡相宜。

七为斟茶:从左到右依次,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均匀至八分满。

八为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先闻茶香,再细细品味。

1,赏具2,净具3,置茶4,涤茶5,注水6,淋壶7,出汤8,分茶

茶之四美,在何处?


自陆羽集《茶经》以来,茶便得到了上至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的广泛推崇,无论是喝茶、爱茶还是懂茶之人,皆赞茶之美。茶美在何处?静坐一杯茶,惴惴以作答,曰:一美在形,二美在味,三美在韵,四美在境。

茶美在形

当一撮茶从郁郁深山来到小小的茶杯,看到那条索状的茶叶在沸水的冲灌下翻滚奔腾,小小的叶片慢慢舒展开来,简直就是一种欢愉的跳跃,心儿也随之绽放。

慢下来,是茶与水相遇,一芽一叶在慢慢回旋中随水上下沉浮,鲜嫩得如同枝头再生,仿佛是整个茶之生命的释放,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感染着你,整个身心便也飘在那种被无限生机滋润的空气里。

茶美在味

“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可以说,茶之味一品香馥,二品醇厚,再品淡远。记得儿时,家中每有客人来,家父就在大茶壶中放入少许茶叶,热水注入时,清新的茗香满屋流淌。及至成年到京求学,炎炎夏日下,端起一碗大碗茶,沁入心脾,大呼解渴过瘾,更觉其味香馥无比。

待到有了更多时间品茶时,茶的醇厚慢慢渗透舌尖,其味浑然天成,让人回味久久。时事境迁,当心渐归于平淡后,再复去朋友茶馆饮茶,在那宁静的午后,茶之味又是那么淡而平和,真的是“淡茶温饮最养人”,一杯茶里竟然飘出了生命的淡泊与宁静。

茶美在韵

茶之韵在清心,在随性。茶“可以清心也”,一杯清茶在手,便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情;千山万壑在眼前,白云清风入心中,万千气象一壶茶,从来烦恼何处寻。

茶可随性也,可大口喝,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可小口饮,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正所谓,清心一杯茶,随性到天涯。

茶美在境

茶是一种禅意的味道,一种无言淡然的境界。茶境在内为心,从泡茶、倒茶到品茶,无一不是心境,无处不是身安。静静中,听茶的声音,与心的对话,世界便因你而生。

茶境在外为缘,与几个好友小聚,一杯清茗便是整个时空。有句话说得好:不在于喝什么茶,而在于和谁喝茶。相对而坐即茶,此处无语即禅,人生因你而安然。

此是茶之四美,与君把盏来细品,如是如是。

吃茶、喝茶、饮茶还是在品茶?其实大有区别!


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作了很好的回答。

在这一节中,乃至性格爱好,选用不同的茶,进而因人、因茶不同,配置不同的茶器。

如此这般,泡出来的茶自然赏心悦目,怡情可口了。

为此,妙玉还借机说了一句与饮茶有关的妙语,说饮茶是:“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

“吃茶”

在华东一带盛产品质好的茶叶,所以华东地区的人们喝茶时,不小心把茶叶喝到嘴里,是不会吐出来的,而是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

吃茶一义由此而来。

我国古代的南宋讲究吃茶,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

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

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偶说“喝茶”,味道就变了。

伟大领袖毛泽东,他喜欢喝杭州龙井茶,饮茶习惯很特别。

他不仅饮茶水,还将杯中茶渣放进嘴里咀嚼吃下去,总是吃得津津有味。

他的吃茶习惯,是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农村养成的。

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

“喝茶”

喝茶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补充人体水分的不足,其目的是为了解渴。

喝茶是采用大口畅饮快咽,如在田间劳动、车间操作、剧烈运动后,大口大口的急饮快咽,直到解渴为止。

因此,喝茶,对茶叶质量、茶具配置、茶水选择,以及周围环境并无多大要求,只要能达到饮茶的卫生标准就可以了。

例如北方的大碗茶,南方的凉茶,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过路行人解渴消暑。

喝这种茶,除了要求清洁卫生之外,并无多大讲究。

一桶水,几个大碗,在人们口渴舌干之际,喝上一大碗,既可养神,又能止渴。

尽管这种饮茶方式,并无品茗雅趣,但它与当代生活节奏比较合拍,而且对茶的冲泡和饮茶方式,也没有较高的要求,具有简便实惠的特点,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

喝茶也是大家的普遍说法,待客的时候问一声“要不要喝茶?”

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解渴的目的,我们的选择似乎很多,比如水、可乐、牛奶、甚至是酒。

“饮茶”

饮茶和喝茶是人们常说的两个词,但饮茶似乎比品茶更文艺一些,已经隐约有了品饮的感觉在里面。

如果深究饮茶这一说法的根源,大部分认为是从神农开始的。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其中,神农氏也就是上古三皇炎帝。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古代传说,有一次,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

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

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广东和香港地区的人都喜欢去茶馆饮早茶,饮早茶的风气也最盛。

“品茶”

品茶重在精神,把品茶看做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生活的享受。

品茶要在“品”字上下工夫,要细细体察,徐徐品尝。通常两三知己,围桌而坐,以休闲心态去品茶。

通过观形、察色、尝味,从中获得美感,达到精神升华。

品茶,并非为了补充生理需要,其主要目的在于意境,不在多少,随意适口为止,“解渴”在品茶中已显得无足轻重了。

品茶,茶要优质,器要精致,水要美泉,周围环境最好要有诗情画意。

茶好、水灵、器精和恰到好处的烹茶火候,自然造就成了一杯好茶;加之,有一个幽雅的品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茶已不再是单纯的茶了,它已是综合性的生活艺术了。

悦目的茶色,甘美的茶味,清新的茶香,精湛的茶具,再配以如诗如画的环境,可谓一个完整的美学境界。

道茶真境 饮茶能静心,已达悟道境


平时业余爱好甚少,唯喜喝茶,并且最爱绿茶,特别是西湖龙井茶,所谓“香色味形皆茶道,尽成文化;狮龙云虎处梅家,各有风情”。 喝茶时常常喜欢翻阅禅书,或晴窗,或秋夜,或春雨,或冬雪,茶香初发,书卷才开,以茶伴禅,以禅入茶,往往自成佳趣。周作人在《喝茶》中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与光阴一样耐人寻味,茶味只在一时,琼浆玉液,转眼即逝,总成梦幻空华。参禅也是如此。禅机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箭。

禅门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茶与禅门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结果。茶禅一味之说由来已久。史载降魔大师叫人坐禅,“皆许其饮茶”,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禅门茶风兴盛一时。据传宋临济宗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茶匠代代相传之瑰宝。珠光禅师曰:“茶道之根本在于清心,此乃禅道之根本。”“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之见地,可谓洞彻茶中禅机。另外,禅门典籍《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中多有“茶汤”字句,亦此为证,此时的茶汤已超越了茶的物质层面,直达心愿,直面真我,直接体现茶道精髓。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药山惟严禅师某日饭后在院子里散步,看到寺里烧饭的饭头,就问:“你在寺院里多长时间了?”饭头规规矩矩地回答说:“三年了。”老禅师看了他一眼,说:“我怎么一点也不认识你?”饭头莫名其妙,以为老禅师参禅参糊涂了,便走开了。药山禅师问饭头的话,全是一片拳拳之意,只是为了点悟他,只是要启发他一点灵根,说至“我怎么一点也不认识你”时,禅机已如狂风骤雨,劈头盖脸打来,无奈饭头愚钝,竟然“饭头惘测,发愤而去”。千载后读此,深为此僧无法顿悟而叹息。

普愿禅师也是位得道高僧,一天在园里喝茶,看到一位小和尚从旁边走来,就将茶杯中的茶泼向小和尚,小和尚回头看看禅师,便向其笑笑,禅师也回以一笑,并翘起一只脚,小和尚不明白其意,禅师便起身回到禅房。这小和尚很是聪明伶俐,大概是有所悟吧,晚上一个人来到禅房,方丈的门没关,没有入睡,正在坐禅,看见小和尚便问,“你来做什么?”小和尚行了礼,垂首道:“师父今天在园子里用茶泼我,是不是要提示我什么?”禅师看了他一眼说道:“那么我后来翘起一只脚又是什么用意?”小和尚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退下。在这两则禅宗公案里,禅机乍现,不迟不早,不紧不慢,只在刹那,参的透便悟,参不透便“驴年也钻不出去!”那个被禅师泼了一身残茶的小和尚事后或许有所顿悟,却是错过了大好禅机。

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在道家典籍中,“大道”代表的是道家思想和理念,是道家的精髓,它也融入到茶文化中,为中华茶文化注入了深厚的道家理念,一杯茗茶,触手可及的清新,游心太玄,余香袅袅,掩卷太息:人生天地间,以无为有,以变为常,四时转换,悲欣交集。

尊道贵德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道德主张无为、无私、无欲、无争,茶能契合道家的道德和品行,在冲泡和品饮中体现禅、道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并将道家的养生、佛家的超脱与儒家的贵和有机结合起来。

读书与煮茶最相宜。“琴里知音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算是一种“道”吧。赵州曾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答:“平常心是道。”

茶之香、味,只在一时,随生随灭,过舌即空,若心有所执,觉茶香氤氲满杯,觉茶味甘淡滑爽,因而心生欢喜,便会沉溺于茶汤中,为茶所惑,哪能悟道?

但如果能生有慧根,心眼顿开,悟得法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雪水云绿,如梦幻泡影;云华富贵皆是前尘往事;甘苦浊爽,如露如电。此时万缘俱息而心生清净,壶与佛则近在咫尺。因此,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说法,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即以正法眼藏付之,虽是陈年典故,仍使人向往不已。

因此,喜欢喝茶的人,饮的是一种“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经世岁月的一种平淡,是一种历久弥香的一种淡然和豁达,是道法自然的清欢。只有参禅悟道的人才能知晓这点滴的滋味和真意。饮茶至极淡处,方得真香、真味,方有“般若味重重”,方可因茶入道。古德曾作诗一首:“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茶人经过茶道修持锻炼,心境会逐渐趋于平静,即使身处闹市,也如同隐居山林一样,心中清净无比。特别是现代人由于外界各种压力和诱惑,使人心烦意乱,此时如果能静坐茗茶,领略茶味的美妙,可以息心静虑,自然对身心有益。饮茶能静心如此,已是达到悟道境界,最堪入茶。

以茶修身养性,已逐渐成为中国人独有的养生方式,茶道则成为道家重人贵生思想的载体。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1114.html

上一篇:初入茶圈,听不懂茶人间高大上的对话怎么办?

下一篇:“茶德”茶是有德之物品德修养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