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走进神秘的千两茶制作技艺现场

2019-12-17
壮哉千两,传世茶王,其形如柱,经久如故,篾篓为裳,馥郁陈香……

在众多黑茶产品中,千两茶以其紧实厚重的茶柱,古朴陈韵的花篾篓自成一派,而真正让这款茶出挑的,则是来自于工艺的张力。

【初制——七星上灶馥郁沉香】

走进安化茶厂车间,采摘自安化核心产区的优质大叶种茶青,正待巧工精制。炒青后的原叶经反复揉捻,形成条状,当茶汁溢附于叶表,进而开始渥堆发酵。流转间,茶叶褪去青涩,黑毛茶便初具雏形。

初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七星烘焙这一工序。《茶经》云“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意思是炙烤茶时,注意不要在有风的地方,因为火焰飘忽,会导致冷热不均,要靠近火且及时翻动。七星灶上有方形空间,下设热传导通道,将渥堆完毕的茶青置于竹席之上反复翻炒,内添松柴,明火烘焙,于是黑毛茶浓缩着松烟香进入库房。

【再造——人工踩制呈现大美千两】

经过初制、初藏的黑毛茶仍需经历蒸包灌篓、杠压紧形方才成为传世千两。

蒸包灌篓分五吊、五蒸、五灌、铺蓼叶、胎棕片,上“牛笼嘴”等步骤。将原料分次过称后,分别用布包好吊入蒸桶用高温汽蒸软化,装入花篾篓,内称蓼叶、竹叶、棕丝片各一层。经过人工踩实压紧,最后上“牛笼嘴”锁扣,这便完成了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杠压紧形,将灌好茶的花篾篓置于压制场地的特制杠杆下,一帮青壮年汉子短装绑腿上阵,一人前移杠五人齐心压,在压杠和绞小中反复交替中,茶便紧实如柱。力道与粗犷,大美千两茶浑然天成。【绽放——日晒夜露沉淀传世茶王】

最后,将千两茶置于晾晒场,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天,吸收日光之精粹,月夜之余辉。一款好茶,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中茶·黑茶园在完成了以上工序后,仍坚持悉心醇化,将定型的千两置于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纯木质结构仓库——百年木仓。一仓两藏,脱去多余的水份,沉淀微生物精华。

茶经网黑茶扩展阅读

神秘的千两茶制作


壮哉千两,传世茶王,其形如柱,经久如故,篾篓为裳,馥郁陈香……

在众多黑茶产品中,千两茶以其紧实厚重的茶柱,古朴陈韵的花篾篓自成一派,而真正让这款茶出挑的,则是来自于工艺的张力。

千两茶属黑茶类,其工艺发源、传承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境内,有140年历史。茶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独创出千两花卷茶,重量为老秤1000两。“千两茶,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益阳有,益阳只有安化有。”顾名思义,安化是千两茶的原产地。千两茶制作技艺是人类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制——七星上灶馥郁沉香】

走进安化茶厂车间,采摘自安化核心产区的优质大叶种茶青,正待巧工精制。炒青后的原叶经反复揉捻,形成条状,当茶汁溢附于叶表,进而开始渥堆发酵。流转间,茶叶褪去青涩,黑毛茶便初具雏形。

初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七星烘焙这一工序。《茶经》云“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意思是炙烤茶时,注意不要在有风的地方,因为火焰飘忽,会导致冷热不均,要靠近火且及时翻动。七星灶上有方形空间,下设热传导通道,将渥堆完毕的茶青置于竹席之上反复翻炒,内添松柴,明火烘焙,于是黑毛茶浓缩着松烟香进入库房。【再造——人工踩制呈现大美千两】

经过初制、初藏的黑毛茶仍需经历蒸包灌篓、杠压紧形方才成为传世千两。

蒸包灌篓分五吊、五蒸、五灌、铺蓼叶、胎棕片,上“牛笼嘴”等步骤。将原料分次过称后,分别用布包好吊入蒸桶用高温汽蒸软化,装入花篾篓,内称蓼叶、竹叶、棕丝片各一层。经过人工踩实压紧,最后上“牛笼嘴”锁扣,这便完成了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杠压紧形,将灌好茶的花篾篓置于压制场地的特制杠杆下,一帮青壮年汉子短装绑腿上阵,一人前移杠五人齐心压,在压杠和绞小中反复交替中,茶便紧实如柱。力道与粗犷,大美千两茶浑然天成。

【绽放——日晒夜露沉淀传世茶王】

最后,将千两茶置于晾晒场,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天,吸收日光之精粹,月夜之余辉。一款好茶,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中茶·黑茶园在完成了以上工序后,仍坚持悉心醇化,将定型的千两置于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纯木质结构仓库——百年木仓。一仓两藏,脱去多余的水份,沉淀微生物精华。

【千两茶小贴士】

千两茶素有“茶中古董”之美誉,因其合计老称一千两而得名。

当年,安化黑茶以量多、质好、价廉、适销“四大优势”主宰西北“引茶”市场。最盛时从安化输出的“引茶”达4000余吨,但由于引包体积庞大,内质疏松,运输不便,于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安化酉州,也就是后世安化茶厂所在地,制成第一支花卷茶(即百两茶)。延续到同治年间,山西茶商与江南江边刘姓兄弟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重为每支一千两制成花卷,“世界茶王”便应运而生。

安化千两,特点显著: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是中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安化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

第二,千两茶的包装奇特。它用篾片捆压,讲究新鲜楠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

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工艺复杂、温湿把控,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

中茶黑茶园【天 地 人 和】走进千两茶踩制现场


中茶黑茶园【天地人和】走进千两茶踩制现场

壮哉千两,

传世茶王,

其形如柱,

经久如故,

篾篓为裳,

馥郁陈香……

在众多黑茶产品中,千两茶以其紧实厚重的茶柱,古朴陈韵的花篾篓自成一派,而真正让这款茶出挑的,则是来自于工艺的张力。

【初制——七星上灶馥郁沉香】

走进安化茶厂车间,采摘自安化核心产区的优质大叶种茶青,正待巧工精制。炒青后的原叶经反复揉捻,形成条状,当茶汁溢附于叶表,进而开始渥堆发酵。流转间,茶叶褪去青涩,黑毛茶便初具雏形。

初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七星烘焙这一工序。《茶经》云“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意思是炙烤茶时,注意不要在有风的地方,因为火焰飘忽,会导致冷热不均,要靠近火且及时翻动。七星灶上有方形空间,下设热传导通道,将渥堆完毕的茶青置于竹席之上反复翻炒,内添松柴,明火烘焙,于是黑毛茶浓缩着松烟香进入库房。

【再造——人工踩制呈现大美千两】

经过初制、初藏的黑毛茶仍需经历蒸包灌篓、杠压紧形方才成为传世千两。

蒸包灌篓分五吊、五蒸、五灌、铺蓼叶、胎棕片,上“牛笼嘴”等步骤。将原料分次过称后,分别用布包好吊入蒸桶用高温汽蒸软化,装入花篾篓,内称蓼叶、竹叶、棕丝片各一层。经过人工踩实压紧,最后上“牛笼嘴”锁扣,这便完成了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杠压紧形,将灌好茶的花篾篓置于压制场地的特制杠杆下,一帮青壮年汉子短装绑腿上阵,一人前移杠五人齐心压,在压杠和绞小中反复交替中,茶便紧实如柱。力道与粗犷,大美千两茶浑然天成。

【绽放——日晒夜露沉淀传世茶王】

最后,将千两茶置于晾晒场,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天,吸收日光之精粹,月夜之余辉。一款好茶,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中茶·黑茶园在完成了以上工序后,仍坚持悉心醇化,将定型的千两置于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纯木质结构仓库——百年木仓。一仓两藏,脱去多余的水份,沉淀微生物精华。

安化千两茶,中国看湖湘,湖湘观安化,安化选中茶!

【千两茶小贴士】

千两茶素有“茶中古董”之美誉,因其合计老称一千两而得名。

当年,安化黑茶以量多、质好、价廉、适销“四大优势”主宰西北“引茶”市场。最盛时从安化输出的“引茶”达4000余吨,但由于引包体积庞大,内质疏松,运输不便,于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安化酉州,也就是后世安化茶厂所在地,制成第一支花卷茶(即百两茶)。延续到同治年间,山西茶商与江南江边刘姓兄弟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重为每支一千两制成花卷,“世界茶王”便应运而生。

安化千两,特点显著:

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是中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安化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

第二,千两茶的包装奇特。它用篾片捆压,讲究新鲜楠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

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工艺复杂、温湿把控,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

走进神奇的千两茶世界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探索千两茶的今昔,我们可以发现:在一种奇特的事物身上,经济、文化、历史怎样令人惊奇地交织在一起。

千两茶之缘起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

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

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

茶叶重镇黄沙坪

资江在平口由新化进入安化,途经百十里高山峡谷,到东坪一带湖面开阔,风光大霁。黄沙坪在东坪以下,是历史上资江下游第一个商埠重镇。明末清初期间,此地制茶业兴起,其声誉响遍全国。在清朝后期,黄沙坪已有了“黄市”之称,南至广州,北上汉口,船舶来往,络绎不绝。

据可靠的记载,清末民初,“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黄沙坪,已聚集了至少50家茶行。茶行的兴隆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钱庄、绸店、当铺、药房、米店以及各类作坊、曲艺、唐班,街市繁荣,经济发达。当时黄沙坪年产红茶十多万箱,引茶2万余包。加工花卷3万支左右,几乎集中了安化全部的“千两茶”销售,是最大的花卷茶集散地。这里商铺百余家,茶号52家,差不多全国所有的大茶号都有分庄(子公司或办事处)设在此处,仅仅1平方多公里的面积里聚集了4万多常驻人口,民国时期有“小南京”之称。

据80岁以上的老茶农回忆,黄沙坪资江沿岸不到约1.5公里沿线就有13个船码头,其中9个主要用来装运茶叶,有源生昌码头、三德玉码头、梅蓝货运码头、永泰福码头、福音堂码头、谦益盛码头、琦公码头……专门从事搬运的工人成立脚帮,帮众120人,常年靠此营生。

许多大的茶号,如三德玉、晋记、宝聚昌、宝聚庆、天顺长、天一香、阮远长、裕通永、大拥裕、兴隆茂、竹巴松茂、大昌川等,都踩制千两茶。当时一个踩卷师的工价是一天4个银洋,一个银洋时可购一担白米,薪酬之高,不输今日的高级白领。由于千两茶是安化茶传统的也是主打的产品之一,市场从来不成问题,许多人靠薄本微利起家,做成了大老板。一个茶号的资本金多则几万十万光洋,少则几千元,都做得热气腾腾。山西人、陕西人、甘肃人,久已到此生根发芽,福建人、广州人也越过南岭北上,由湘江入资江沿水而溯到黄沙坪开铺立肆,经营茶叶。这些茶号在发展过程互相渗透和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的年份,你出一份资金,我入一个股份,雇请人工做几千支千两茶,然后按成本摊分支数,各自经销。“老抠儿”的山西人、操着福建官话的闽南人,与宝庆人、安化人一道,共兴公益,建立带有家乡色彩的庙宇、楼阁,福建印迹的天后宫、山西风格的关帝庙、江浙倾向的洞宾楼……妆饰了一个盛大的茶市。

黄沙坪依山傍水,狭窄而修长,沿街全是青石板,修建于雍正三年(1717年)。街道两旁屋接屋,檐连檐,街中心开挖了一条1米深1米宽的下水道,上用1米长、50公分宽、15公分厚的青石板盖住。一到雨季,两边檐水一直流下来,汇聚到各家各户台阶前的石孔,流入下水道,再通过涵孔注入资江。不管雨有多大,都不会积水。这些青石板共有4万余块,3千多立方,全部从远处运来。工程之浩大,所费之不菲,没有雄厚的民间财力,根本无从想象。街道两旁飞阁连檐,有的店铺楼上楼道相连,鳞次栉比,景象壮观。每到收购季节,处处门户大开,茶香满街,连茶商会馆、吉安公馆、山西公馆也会敞开中门。街上摩肩接踵,只能从人缝里挤,那是黄沙坪最繁忙的季节。

1920年,湖南茶叶讲习所由长沙岳麓山迁往安化小淹、再迁黄沙坪;1938年,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湖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因日本侵略者侵略长沙,迁往黄沙坪附近的褒家村,为当地培养了大量茶叶人材。中国当代的茶叶史,从此留下了黄沙坪的印迹。

老茶今日得新生

千两茶恢复生产,是市场的牵引。安化白沙溪茶厂1983年生产过300支,1997年开始批量生产。目前安化较大的千两茶生产商有两三家,估计年产量在3-5千支。在销售上,由传统的边销,已逐渐扩大为内销和外销,北京市场、广东市场也比较火。在价格上,一般新卷买到1200-1800元一支。

千两茶的踩制全是手工,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有23道工序。其干燥定型则采取日晒夜露的办法,晾置50多天,使其具有特殊的香气、滋味,经久耐泡。因为工艺和原料讲究,“卷王”即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不易制作,每年最多能产100余支。这种茶要有纯高马二溪茶(全安化品质最好的原茶)火焙一级黑茶做原料,要选取十米长的老竹用于加工和包装。千两茶制成后,愈陈愈香,年代愈久远价值愈高,一支50年代的千两茶,价值已达100万元;1983年白沙溪茶厂生产的那一批千两茶,每支售值在8万元以上。

茶叶市场是个风云变幻的市场,东边日出西边,何处晴阴说不清。前几年盛极一时的乌龙茶,如今被普洱茶取代,乌龙茶厂商经营亏本,十不存九。这几年普洱茶大盛,和普洱茶同属二道发酵茶的千两茶也是时人最欢迎和拥戴的藏品。千两茶独特的成茶机理形成自身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很受一些茶道中人的追捧。和过去主要西北牧民不同,如今千两茶四处开花,一些厂商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在工艺处理上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地方的营销。

广州坊间饮用千两茶,是因其消滞去腻,久放不溲。新鲜的千两茶有一种“霸气”,涤烦闷,扫腥膻,非凡茶可比。陈年的千两茶醇酽隽永,善饮者将其开卷敞放一段时间,待其“睡醒”再畅饮,有琼浆玉液不易之妙。陈年千两茶对付一般的肠胃毛病,可以说手到病除,这和益阳民间用老砖茶治腹胀腹痛如出一辙,可能这种茶对肠胃内不同菌种的平衡有特殊的作用。

跟砖茶相比,千两茶有自身独特的地方。它独特的历史造就了自身的魅力,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它一度被花砖所替代,但“重出江湖”之后,并不是试图夺回自己的“旧河山”,而是另辟蹊径开创新天地,这是安化茶和益阳茶可喜可贺可以自豪的地方。一些更利于开拓和占领市场,并稳固市场的制造方法和营销战略,使千两茶在茶叶市场、饮料市场攻城略地,创生财富的做法,也值得我们传统的茶业加以借鉴和吸收。

诚然,千两茶要恢复到历史的鼎盛和辉煌,恐怕为时过早。甚至,就像京剧一样,不可能再有梅兰芳、杨小楼和余叔岩的时代,能够有一个健康而长远的生态环境,能够长久地葆有这块民间智慧和历代能工巧匠心血铸成的玉璧,将是千两茶之大幸。相比于当时4万人口的黄沙坪,如今这里常居居民不过2000人,千两茶的今天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2020国家级名录:千两茶制作技艺


国家级名录-千两茶制作技艺

千两茶制作技艺

千两茶属黑茶类,其工艺发源、传承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境内,有140年历史。该地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优质的土壤和优良的气候,适宜于茶树生长。安化素有“中国茶乡”之称,唐朝中期,所产“渠江薄片”茶成为朝廷贡品。宋朝熙宁年间置县时,“惟茶甲于诸州市”。明朝万历年间,安化黑茶定为销往西北的官茶,占据欧美市场,曾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道光元年(1821),当地茶商为了便于运输,把收来的黑茶踩捆成小圆柱形,每支定为100两(16两老秤),故称“百两茶”。同治2年,江南镇边江村的几家茶农在百两茶的基础上,独创出千两花卷茶,重量为老秤1000两。当时,千两茶工艺传内不传外,三、四十年后才收徒授术。新中国成立后,其工艺得到了一定范围的传承。目前,正在积极抢救这项工艺。

安化千两茶制作属手工操作,实行土法生产。使用的工具有锯子、剖刀、刮刀、茶杈、湿布、灶炉、筛子、风车、蔑篓、抽屉、木棒、压杠、扎蔑等。其制作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制作黑毛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焙等5道工序,然后进行千两茶精深加工,黑毛茶经过筛分、拼配,再采用软化、装篓、踩压、扎箍、锁口、冷却、干燥等工序,日晒夜露55天,遂成成品。

安化千两茶的主要特征是手工技艺精深,选茶准、烘茶干、装茶满、踩茶紧……等等这些流程,一环紧扣一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质优取胜。其重要价值在于科技含量很高,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安化千两茶是中国最正宗的黑茶品种,享有“世界茶王”的盛誉,堪称我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安化是千两茶原产地。该县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部,资水中游,是一个山区,又是一个库区。东与桃江、宁乡接壤,南与涟源、新化毗邻,西与溆浦、沅陵交界,北与桃源、常德相连。其地理座标,界于东经100°43′07″至111°58′51″,北纬27°58′54″至28°38′37″之间。东西长123.764公里,南北宽73.461公里,总面积4950.25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第三大县。总人口96万。安化还是中华祖源文化——梅山文化的中心发源地和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独特,底蕴深厚,为世人所瞩目。千两茶是梅山文化中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一种很具代表意义的载体,经过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复兴五个曲折而辉煌的历史时期。

安化有“先有茶,后有县”之说。唐朝中期,此地所产“渠江薄片”茶成为朝廷贡品。唐朝末年,统领湖南的马殷称王建楚后,大力鼓励农民种茶,既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又用黑茶向西北游牧民族交换战马,安化成了当时湖南黑茶的主产地,黑茶便是后来千两茶精制加工的原料。宋朝熙宁五年(1072)设置安化县,朝廷对安化的认识就是“惟茶甲于诸市”。当时,官方就已建立茶马交易的茶马司机构。熙宁七年(1074)设有收购茶叶的茶场司和向西北少数民族买马的买马司。元丰四年(1081),合两司为一,称为茶马司。朝廷司茶机构的设置,极大地促进了安化黑茶业的发展。

千两茶的功能性成分是茶复合多糖类化合物、儿茶素和氧化产物黄烷醇类氧化基合物,能促进血液循环、控制动脉硬化、帮助消化、防治糖尿病、平衡血脂血栓。这些特殊功能,是其它茶类不可替代的安化的黑茶,分散茶、紧压茶两大类。散茶类中有引茶、天尖、贡尖、生尖等多种;紧压茶类中有花卷、花砖、茯砖、黑砖茶等。见于文献记载的《明会典•茶课》说:“弘治三年(1490),令今后进贡番僧该尝食茶……不许于湖广等处收买私茶,违者尽数入官”。番僧,指西藏喇嘛。他们常组成上百人的朝拜团至京师礼服朝贡。回藏时,绕道湖广收买私茶。这种私茶就是黑茶,而湖广黑茶又主产于安化一带。安化黑茶滋味浓厚醇和,而且产量多,价格又便宜,在吸引西藏僧人绕道来收购的同时,还吸引了陕西、山西等地的茶商争来安化收购,以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形成弛禁之争。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御史李楠以湖南茶叶行销西北妨碍茶法马政为由,请朝廷禁运。另一御史徐侨则提出相反的意见说:“汉川(汉中和四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销,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认为安化黑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万历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批准颁布《黑茶章程》,安化黑茶正式定为销往西北的官茶。

历史悠久

清代道光元年(1821)制作的百两茶,就是千两茶的前身,以此为起点计算,至今已有186年的历史。正宗千两茶产生时间晚于百两茶40多年,足足走过了140年。从时代划分看,经历了中国封建帝制社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其间,历经坎坷,有兴有衰,兴衰与共,世间沧桑见证了它的变迁过程。这种源远流长的历史,意寓着博大深厚的茶文化。

民俗独特

千两茶源于梅山腹地,这里的民俗淳朴而独特。千两茶一旦面世,就紧紧地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制茶、饮茶蔚然成风,一直延续至今。当时,土著居民“不求大碗吃肉,唯求小碗喝茶”,尤其爱喝本地特产千两茶,达到淡泊清新、甜中略苦的茶生活境界。喝前,用铁锯将千两茶切片,然后用茶刀将切片再切细,放于茶具中,最后加热开水沏泡。可见,千两茶茶俗是安化最具特征的民俗。

工艺精深

制作千两茶,使用简陋的工具,进行手工操作,算得上土法上马。其外观也并不华美,几近土气土色。然而,它的制作工艺很讲究。选茶准、烘茶干、装茶满、踩茶紧……等等这些流程,一环紧扣一环,以质优取胜。只要细细研究,就能发现千两茶工艺的博大精深。

传承顺畅

毋庸讳言,千两茶制作工艺中确实藏有奥秘。产生一段时期来,从不向外泄露半点机宜。而在内部,总是一代接着一代地传承下去。数十年后,正宗传人才向外传授技术。新中国成立后,千两茶工艺从广度上打破了禁锢,开放式地传播,使之发扬光大。

效益可佳

古往今来,千两茶以其自身的优势和无法替代的作用,赢得了可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现行市场价,去年产品每支销价为3000元左右,利润率高。特别是,国际社会称誉安化千两茶为“世界茶王”(出自台湾茶学专家曾至贤《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一书)。国内外一批专家学者一致认定千两茶:“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益阳有,益阳只有安化有”。安化千两茶在各级行政区域里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得以充分凸显出来。

千两茶踩制技艺惊呆海南观众


千两茶踩制技艺惊呆海南观众

在海南冬交会B馆内响起阵阵雄壮的号子声,一群壮汉伴随着号子声,由湖南白沙溪千两茶(黑茶)号子表演队带来的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千两茶踩制技艺表演,惊呆了众多现场观众。不少观众被感染,一同跟随表演队喊起号子。

中国—国际海南冬交博览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四部门共同主办,由海南人民政府、海南仲?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博览会,是唯一以中国制造、养殖.种植.加工.消费产业为主题,以促进国家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为宗旨的国际经贸盛会,每年定期在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其前身为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国有),1953年3月安化砖茶厂更名为“安化第二茶厂”,1954年元月“安化第二茶厂”改为“安化茶厂白沙溪加工处”,1957年“白沙溪加工处”与“安化茶厂”分开,恢复“安化第二茶厂”,1958年后经省政府批准原“安化第二茶厂”迁益阳市,更改名为“湖南省益阳茶厂”,由益阳茶厂安化白沙溪精制车间负责加工天尖、贡尖、生尖、黑砖、花砖。1964年,随着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益阳茶厂与白沙溪精制车间正式分离,原益阳茶厂白沙溪精制车间于1965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南白沙溪茶厂”,两厂均直属省外贸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

2020湖南黑茶:走进神奇的千两茶世界


湖南黑茶:走进神奇的千两茶世界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探索千两茶的今昔,我们可以发现:在一种奇特的事物身上,经济、文化、历史怎样令人惊奇地交织在一起。千两茶之缘起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

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茶叶重镇黄沙坪资江在平口由新化进入安化,途经百十里高山峡谷,到东坪一带湖面开阔,风光大霁。黄沙坪在东坪以下,是历史上资江下游第一个商埠重镇。明末清初期间,此地制茶业兴起,其声誉响遍全国。在清朝后期,黄沙坪已有了“黄市”之称,南至广州,北上汉口,船舶来往,络绎不绝。据可靠的记载,清末民初,“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黄沙坪,已聚集了至少50家茶行。茶行的兴隆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钱庄、绸店、当铺、药房、米店以及各类作坊、曲艺、唐班,街市繁荣,经济发达。当时黄沙坪年产红茶十多万箱,引茶2万余包。加工花卷3万支左右,几乎集中了安化全部的“千两茶”销售,是最大的花卷茶集散地。这里商铺百余家,茶号52家,差不多全国所有的大茶号都有分庄(子公司或办事处)设在此处,仅仅1平方多公里的面积里聚集了4万多常驻人口,民国时期有“小南京”之称。据80岁以上的老茶农回忆,黄沙坪资江沿岸不到约1.5公里沿线就有13个船码头,其中9个主要用来装运茶叶,有源生昌码头、三德玉码头、梅蓝货运码头、永泰福码头、福音堂码头、谦益盛码头、琦公码头……专门从事搬运的工人成立脚帮,帮众120人,常年靠此营生。许多大的茶号,如三德玉、晋记、宝聚昌、宝聚庆、天顺长、天一香、阮远长、裕通永、大拥裕、兴隆茂、竹巴松茂、大昌川等,都踩制千两茶。当时一个踩卷师的工价是一天4个银洋,一个银洋时可购一担白米,薪酬之高,不输今日的高级白领。由于千两茶是安化茶传统的也是主打的产品之一,市场从来不成问题,许多人靠薄本微利起家,做成了大老板。一个茶号的资本金多则几万十万光洋,少则几千元,都做得热气腾腾。山西人、陕西人、甘肃人,久已到此生根发芽,福建人、广州人也越过南岭北上,由湘江入资江沿水而溯到黄沙坪开铺立肆,经营茶叶。这些茶号在发展过程互相渗透和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的年份,你出一份资金,我入一个股份,雇请人工做几千支千两茶,然后按成本摊分支数,各自经销。“老抠儿”的山西人、操着福建官话的闽南人,与宝庆人、安化人一道,共兴公益,建立带有家乡色彩的庙宇、楼阁,福建印迹的天后宫、山西风格的关帝庙、江浙倾向的洞宾楼……妆饰了一个盛大的茶市。黄沙坪依山傍水,狭窄而修长,沿街全是青石板,修建于雍正三年(1717年)。街道两旁屋接屋,檐连檐,街中心开挖了一条1米深1米宽的下水道,上用1米长、50公分宽、15公分厚的青石板盖住。一到雨季,两边檐水一直流下来,汇聚到各家各户台阶前的石孔,流入下水道,再通过涵孔注入资江。不管雨有多大,都不会积水。这些青石板共有4万余块,3千多立方,全部从远处运来。工程之浩大,所费之不菲,没有雄厚的民间财力,根本无从想象。街道两旁飞阁连檐,有的店铺楼上楼道相连,鳞次栉比,景象壮观。每到收购季节,处处门户大开,茶香满街,连茶商会馆、吉安公馆、山西公馆也会敞开中门。街上摩肩接踵,只能从人缝里挤,那是黄沙坪最繁忙的季节。1920年,湖南茶叶讲习所由长沙岳麓山迁往安化小淹、再迁黄沙坪;1938年,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湖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因日本侵略者侵略长沙,迁往黄沙坪附近的褒家村,为当地培养了大量茶叶人材。中国当代的茶叶史,从此留下了黄沙坪的印迹。老茶今日得新生千两茶恢复生产,是市场的牵引。安化白沙溪茶厂1983年生产过300支,1997年开始批量生产。目前安化较大的千两茶生产商有两三家,估计年产量在3-5千支。在销售上,由传统的边销,已逐渐扩大为内销和外销,北京市场、广东市场也比较火。在价格上,一般新卷买到1200-1800元一支。千两茶的踩制全是手工,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有23道工序。其干燥定型则采取日晒夜露的办法,晾置50多天,使其具有特殊的香气、滋味,经久耐泡。因为工艺和原料讲究,“卷王”即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不易制作,每年最多能产100余支。这种茶要有纯高马二溪茶(全安化品质最好的原茶)火焙一级黑茶做原料,要选取十米长的老竹用于加工和包装。千两茶制成后,愈陈愈香,年代愈久远价值愈高,一支50年代的千两茶,价值已达100万元;1983年白沙溪茶厂生产的那一批千两茶,每支售值在8万元以上。茶叶市场是个风云变幻的市场,东边日出西边,何处晴阴说不清。前几年盛极一时的乌龙茶,如今被普洱茶取代,乌龙茶厂商经营亏本,十不存九。这几年普洱茶大盛,和普洱茶同属二道发酵茶的千两茶也是时人最欢迎和拥戴的藏品。千两茶独特的成茶机理形成自身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很受一些茶道中人的追捧。和过去主要西北牧民不同,如今千两茶四处开花,一些厂商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在工艺处理上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地方的营销。广州坊间饮用千两茶,是因其消滞去腻,久放不溲。新鲜的千两茶有一种“霸气”,涤烦闷,扫腥膻,非凡茶可比。陈年的千两茶醇酽隽永,善饮者将其开卷敞放一段时间,待其“睡醒”再畅饮,有琼浆玉液不易之妙。陈年千两茶对付一般的肠胃毛病,可以说手到病除,这和益阳民间用老砖茶治腹胀腹痛如出一辙,可能这种茶对肠胃内不同菌种的平衡有特殊的作用。跟砖茶相比,千两茶有自身独特的地方。它独特的历史造就了自身的魅力,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它一度被花砖所替代,但“重出江湖”之后,并不是试图夺回自己的“旧河山”,而是另辟蹊径开创新天地,这是安化茶和益阳茶可喜可贺可以自豪的地方。一些更利于开拓和占领市场,并稳固市场的制造方法和营销战略,使千两茶在茶叶市场、饮料市场攻城略地,创生财富的做法,也值得我们传统的茶业加以借鉴和吸收。诚然,千两茶要恢复到历史的鼎盛和辉煌,恐怕为时过早。甚至,就像京剧一样,不可能再有梅兰芳、杨小楼和余叔岩的时代,能够有一个健康而长远的生态环境,能够长久地葆有这块民间智慧和历代能工巧匠心血铸成的玉璧,将是千两茶之大幸。相比于当时4万人口的黄沙坪,如今这里常居居民不过2000人,千两茶的今天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千两茶的制作工艺


千两茶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初制、半成品加工和成型工艺三大步骤。初制工艺是对采摘的初步加工,制成半成品后再通过补发酵、筛分等工序,进入最后一步成型工艺。

千两茶的制作工艺:

一、初制工艺

1、鲜叶采摘:千两茶生产原料一般采用大叶种,采摘标准为一芽四、五叶及成熟对夹叶,此类鲜叶制成的干毛茶一般为二级6等,三级7、8等。黑茶鲜叶采摘不忌讳雨水叶,不采虫叶、病叶。

2、摊放:鲜叶需要进行适当摊放。

3、洒浆:由于鲜叶的含水量一般较低,为保证杀青效果及后期的渥堆发酵,一般需要进行洒水,俗称洒浆。一般5千克鲜叶约洒水0.5千克,但雨水叶不需补浆。

4、杀青:采用滚筒杀青机作业,当筒体温度达230℃左右时,均匀投入鲜叶,杀青程度以叶片暗绿无光泽,有清香气,叶缘稍有鱼眼泡。

5、揉捻:采用50型揉茶机作业,杀青叶装到揉筒3/4位置时为宜,遵行"轻-重-轻"的原则进行揉捻,揉茶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视细胞破碎情况而定,以茶汁附在叶表,无碎末为最佳。

6、渥堆:茶坯趁热渥堆,不需要解块直接码堆,成堆一般为圆堆或方堆,重量250千克以上,便于发酵起温。渥堆时间16~35小时,视发酵情况而定,当茶坯发出酒糟香,稍带酸辣味,茶叶手抓不粘手,叶表有水分,俗称"发汗",即完成渥堆。

7、干燥:将完成渥堆的茶叶采用烘干机或日晒进行干燥。烘干机干燥的黑毛茶清香味明显,叶张卷曲,色泽黄绿,汤色金黄,日晒干燥的黑毛茶有日晒味,色泽乌黑油润,叶张微卷,汤色橙黄浑,以烘干机干燥为佳。

二、半成品加工

1、补发酵:将黑毛茶放置在干燥的地方进行渥堆,按照拼堆的茶叶数量要求,按比例淋上热茶汁,使茶叶含水量在28%~35%,温度80℃以下,渥堆24小时后,进行茶叶翻堆,翻堆后保持堆温60℃左右,再堆放24小时,即渥堆完成。

2、烘焙:完成发酵的毛茶需经过七星灶进行烘焙,这是安化千两茶加工工艺的特别所在,当茶叶全部烘干,略微变色时,即可下焙,下焙后进行加水补浆,水分控制在12%左右,打包放好。

3、筛分:烘焙后的茶和未烘焙的茶叶分批分等级进行筛分,除去非茶类物质(即砂石等杂物)、粗老梗和黄叶、飘叶等,筛出来的茶叶分等级打包放入拼堆车间。

4、拼配:筛分完成后的不同等级的黑毛茶,根据千两茶制作加工要求,按照比例进行拼配,普通千两茶的黑毛茶原料为二级茶、三级火焙茶及一定下身茶,拼配比例依据毛茶不同的产地、年份、等级和季节等进行调整,以达到成品品质稳定的目的。

三、成型工艺

1、司称汽蒸:分5次称茶,每次称7.25千克,称好后用布装好,用蒸气气蒸4分钟左右,使茶叶含水量在20%以下。

2、装篓:装篓前先把篾篓半成品编好,最外层用三年以上的楠竹编制成花格篾篓,中间一层为棕片,最里层为蓼叶。茶叶蒸好后,马上提包将茶叶放入篾篓中,动作必须迅速,勿使蒸气散失。

3、踩压整形:把装好茶叶的篾篓及时锁口,抬至踩场,然后将篾篓踩匀,抽篾,进行踩制,用绞杠紧身,压杠压实,绞杠压杠交替进行。每支花卷茶必须压重杠4~5次,每杠压牢压实,使茶体外观匀称笔直,如果压完轻杠还有"鼓包"、"弯曲"等现象,用木锤敲平敲直,因敲打松动的捆箍,必须绞杠锁紧。

4、锁篾:踩制好的花卷茶冷却定型后,才允许开始锁篾。一般要求冷却12小时以上。锁篾必须紧结、匀称、集中,发现露茶的地方必须补篾修复。

5、凉置:千两茶的干燥,采取日晒夜露自然干燥,时间一般为49天左右,翻边两次,倒头1次,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做到晴晒雨遮。茶叶在自然凉置下,散发水分,茶叶再次发酵,形成千两茶独特品质特点。

千两茶的价值功能:

1、千两茶选用安化云台山野生大叶茶树品种的优质黑毛茶原料和古朴的加工方法使其产生特殊的饮用价值,安化千两茶的儿茶素和氧化产物黄烷醇类氧化基合物是一类复杂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如增强人体血管壁的韧性,抑制动脉硬化,具有维生素P的类似功能,抑制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能力是维生素的5~10倍,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防止致癌物质--亚硝酸铵等硝基化合物的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形成积累等。

2、饮用千两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滋味甜润醇厚、提神、解腻、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对缓解腹胀、止泻有明显功效。并具有抑制肥胖的功能,因而千两茶受到了国内外的消费者的青睐。千两茶的功效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清脂肪、清肠胃、清血管、清毒素。

千两茶制作工艺


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粗制形成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蒸、装、勒、踩、凉置,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独有的高香。

一、初制工艺

1、鲜叶采摘:千两茶生产原料一般采用大叶种,采摘标准为一芽四、五叶及成熟对夹叶,此类鲜叶制成的干毛茶一般为二级6等,三级7、8等。黑茶鲜叶采摘不忌讳雨水叶,不采虫叶、病叶。

2、摊放:鲜叶需要进行适当摊放。

3、洒浆:由于鲜叶的含水量一般较低,为保证杀青效果及后期的渥堆发酵,一般需要进行洒水,俗称洒浆。一般5千克鲜叶约洒水0.5千克,但雨水叶不需补浆。

4、杀青:采用滚筒杀青机作业,当筒体温度达230℃左右时,均匀投入鲜叶,杀青程度以叶片暗绿无光泽,有清香气,叶缘稍有鱼眼泡。

5、揉捻:采用50型揉茶机作业,杀青叶装到揉筒3/4位置时为宜,遵行“轻—重—轻”的原则进行揉捻,揉茶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视细胞破碎情况而定,以茶汁附在叶表,无碎末为最佳。

6、渥堆:茶坯趁热渥堆,不需要解块直接码堆,成堆一般为圆堆或方堆,重量250千克以上,便于发酵起温。渥堆时间16~35小时,视发酵情况而定,当茶坯发出酒糟香,稍带酸辣味,茶叶手抓不粘手,叶表有水分,俗称“发汗”,即完成渥堆。

7、干燥:将完成渥堆的茶叶采用烘干机或日晒进行干燥。烘干机干燥的黑毛茶清香味明显,叶张卷曲,色泽黄绿,汤色金黄,日晒干燥的黑毛茶有日晒味,色泽乌黑油润,叶张微卷,汤色橙黄浑,以烘干机干燥为佳。

二、半成品加工

1、补发酵:将黑毛茶放置在干燥的地方进行渥堆,按照拼堆的茶叶数量要求,按比例淋上热茶汁,使茶叶含水量在28%~35%,温度80℃以下,渥堆24小时后,进行茶叶翻堆,翻堆后保持堆温60℃左右,再堆放24小时,即渥堆完成。

2、烘焙:完成发酵的毛茶需经过七星灶进行烘焙,这是安化千两茶加工工艺的特别所在,当茶叶全部烘干,略微变色时,即可下焙,下焙后进行加水补浆,水分控制在12%左右,打包放好。

3、筛分:烘焙后的茶和未烘焙的茶叶分批分等级进行筛分,除去非茶类物质(即砂石等杂物)、粗老梗和黄叶、飘叶等,筛出来的茶叶分等级打包放入拼堆车间。

4、拼配:筛分完成后的不同等级的黑毛茶,根据千两茶制作加工要求,按照比例进行拼配,普通千两茶的黑毛茶原料为二级茶、三级火焙茶及一定下身茶,拼配比例依据毛茶不同的产地、年份、等级和季节等进行调整,以达到成品品质稳定的目的。

三、成型工艺

1、司称汽蒸:分5次称茶,每次称7.25千克,称好后用布装好,用蒸气气蒸4分钟左右,使茶叶含水量在20%以下。

2、装篓:装篓前先把篾篓半成品编好,最外层用三年以上的楠竹编制成花格篾篓,中间一层为棕片,最里层为蓼叶。茶叶蒸好后,马上提包将茶叶放入篾篓中,动作必须迅速,勿使蒸气散失。

3、踩压整形:把装好茶叶的篾篓及时锁口,抬至踩场,然后将篾篓踩匀,抽篾,进行踩制,用绞杠紧身,压杠压实,绞杠压杠交替进行。每支花卷茶必须压重杠4~5次,每杠压牢压实,使茶体外观匀称笔直,如果压完轻杠还有“鼓包”、“弯曲”等现象,用木锤敲平敲直,因敲打松动的捆箍,必须绞杠锁紧。

4、锁篾:踩制好的花卷茶冷却定型后,才允许开始锁篾。一般要求冷却12小时以上。锁篾必须紧结、匀称、集中,发现露茶的地方必须补篾修复。

5、凉置:千两茶的干燥,采取日晒夜露自然干燥,时间一般为49天左右,翻边两次,倒头1次,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做到晴晒雨遮。茶叶在自然凉置下,散发水分,茶叶再次发酵,形成千两茶独特品质特点。

千两茶选用安化云台山野生大叶茶树品种的优质黑毛茶原料和古朴的加工方法使其产生特殊的饮用价值,安化千两茶的儿茶素和氧化产物黄烷醇类氧化基合物是一类复杂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如增强人体血管壁的韧性,抑制动脉硬化,具有维生素P的类似功能,抑制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能力是维生素的5~10倍,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维生素C的吸收。

《走进神秘的千两茶制作技艺现场》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黑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黑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黑茶相关的专题,如:黑茶千两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12997.html

上一篇:安化黑茶千两茶茶缘

下一篇:千两茶素有“茶中古董”之美誉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