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穿过野象通道才能抵达的茶园,隐藏着勐海不可知的秘密

2019-12-09

西双版纳朋友曾经对我说,遇到野象,必有吉祥。

当决定要去曼糯的时候,朋友特意叮嘱说,那边有野象出没,要小心,去年澜沧有一个训象师还因此殉职。我并未在意听闻,小概率事件很多时候并没有参考价值,更何况就连住在这里的居民都极少见到野象,我们偶尔路过就自然不必当真。不过,嘴上虽这么说,内心全然没有期待则是不可能的,带着那种期待它来,又害怕它乱来的心情,我们上路了。

曼糯到底在哪里?周围居然一个人都没去实地考察过。张敏这个茶山通,也只知道在靠近澜沧的地方。人们要不没听过这里,要不只道听途说过这里零散的茶园。曼糯的确很偏僻,勐海的茶山主要集中在西南边,曼糯则独自处在最北边,靠近普洱市澜沧县和思茅区交界处,显得有些离群索居,若在地图上找,比起通过勐海的相对位置来定位,沿着澜沧县找更容易发现曼糯。

去往曼糯的路算是西双版纳民族与植物多样性的小小缩影,一路上经过勐阿、勐往,过了很多“勐”、好多“曼”、许多“景”,会穿过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寨子以及汉族居住区,甚至还遇见了只有90余人的景颇族寨子。沿途目光所及,坝子里是芭蕉林,山坡上是橡胶林,也会穿过一些甘蔗地,金黄的稻田以及茂密的杂树林。感觉这一路,更像版纳的经济作物之路,快要到曼糯的路边,每隔数百米就有路牌提示:前方有野象出没,请保持警惕。

如今名不见经传的曼糯并不是一直默默无闻,曾经的曼糯,正是依着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茶马古道上连接勐海和普洱极为重要的中转站,也一度车来人往,兴盛一时。西双版纳地区几乎所有的江外茶,从前都需要经勐阿到曼糯再运往普洱。1949年后,勐海至澜沧的公路修通,古道行人渐少,曼糯也就连同古道被渐渐遗忘。

我们到了曼糯才知道,詹英佩的《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一书的封面照片,用的就是曼糯寨子。曼糯村的村支书李志荣,我们今天的茶山向导,也曾是詹英佩考察曼糯时的向导,他一直想找詹英佩寻找当初寨子照片的原件。李志荣的茶室里,挂着从淘宝买回来的书法字画,也挂着曼糯过去的一些旧影,黑瓦干栏式建筑如今已经散落在众多蓝瓦的水泥房中,面目全非。他感慨,变化太快了,再不收集,真怕以后来不及。他说这个地方,茶一点不差,就是差点名气。

房屋日新月异,但茶树仍是当初模样。若是回到五六十年代以前,曼糯也是普洱茶的重要茶区,拥有5000余亩的茂密古茶园。曼糯大寨至今仍是布朗族聚居地,400多年前他们的先民沿着澜沧江从普洱迁徙过来,茶树人工栽种也从那时开始。李志荣说小时候村寨周围的山坡上全是古茶树,但在1949年后的统购统销,导致曼糯茶叶地位下降,许多古树被砍去改种了粮食,茶园生态也遭到了较大破坏。如今虽然只剩下了2500余亩的破败古茶园,他仍十分骄傲地说曼糯茶是最棒的。

一进寨子,看着村民房前屋后零零星星的茶树,竟然如此与众不同。

“这难道是藤条茶?!”

藤条茶,是一种通过特殊又极具智慧的茶树采养模式而出现的茶,以往我们只知道存在于昔归、坝糯、易武张家湾等小片区,没有想到勐海茶区居然有!藤条茶从外观上很好分辨,茶树整体通透,有流通感,主干和岔枝清晰可见,岔枝以细长绵软的藤条状,藤上无叶,只在藤条顶端留嫩芽和两到三片嫩叶。

藤条茶不是种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需要靠人工每年精密地修枝修叶,摘去分枝、老叶子,将茶树塑成藤条状。这种在其他寨子茶农眼中对茶树进行过度采摘,“会把树采死”的方式,在李志荣眼中却最值得推广。失去了分枝分叉,茶树的所有营养就直供顶端芽头;失去了花果,茶树也就专心于营养生长,一般而言藤条茶长出的芽头都更加肥壮饱满。

这个季节,我们走过的茶园都在酣睡,尚未发芽,曼糯的古茶园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茶芽又肥又壮惹人爱。又因其光热空气充足,制成的茶常常有特殊的香气。采茶时,工人们需要一边采一边抹去多余的叶片,站在树下,可以看到老叶稀稀疏疏落下,随着树上采茶人手里的嫩叶越来越多,树底的老叶也越积越多,一会儿功夫,树底周围已经落满了一地,而这些落下茶叶终将腐败,最终成为滋养茶树的肥料。

除了抹去老叶,采芽头也颇为讲究,一般的古树茶茶园,采茶考验的是眼力,你要去寻找茶芽,但是障碍物无处不在。而藤条茶园,考的是手力。“不是指尖掐,是指力掰”,李志荣为我们示范着,这真是一门手艺活。从采摘的芽叶比例来讲,整个勐海就曼糯最接近易武片区,都是一芽三四叶。采完茶,还需用力来回摇一摇这些柔软藤条的主杆,这样才能让他们彼此散开的枝条回到原来的位置。

茶园里,为了收集茶果,村民也会单独留下一棵茶树来不抹叶子,如此一来这样的茶树长势便与其他茶区的别无二致,远远望去,一棵茂密无缝,一棵清新透亮,像是全然两种植物。

我们走了不少茶园,但从未见过如此通透的茶园。是怎样一种通透?是充满光亮,有流通感,整棵树贯通,整座茶园贯通,每一条枝干都明晰,每一片叶子都清楚。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数出一棵树到底有多少叶子。重走版纳古茶山这一路上我们总是笑称古茶园是盘丝洞,在其间行走总是迎面就撞到蜘蛛网上。但在曼糯,我们连续走了三片茶园都没有遇见蜘蛛网,也因此一路上飞虫袭击不断,惊叫声不断。空气太通透了,风力无处不在,蜘蛛都难挂网。当然,藤条茶园人为干预程度也非常深,人常走动也是因素之一。

藤条茶园需要经常翻修,偷懒不得,不像其他茶园可以野蛮生长。曼糯村民对于茶园的养护格外细致,走在曼糯茶园,会感到脚下的沙土非常细软,除了采摘时的养护,每隔三个月,他们会对茶园进行翻土。甚至连砍去被虫蚀的侧枝,也不能随意用刀,需要用锯子锯成一个平滑的切面。cY316.COM

李荣华解释说,若是用刀,枝干切面不匀齐,雨水一旦累积在缝隙里,白蚁又会顺着蛀进去。这样特殊要求的养护方式导致了极高的用工成本,方圆几十里,就曼糯一个寨子是这样的采摘方式,每一年,李荣华不仅需要提前给采茶工做好培训,连工钱都需要比别处每天多付50元。

辛苦的付出也有了丰厚的回报。彼时其他茶园还在忧愁秋茶不发,曼糯茶园中已到处都是采茶忙的茶工,鲜叶俯首可得。采下来的芽头肥壮不说,更有特殊的光泽感,嫩绿的颜色和茁壮向上的样子无法不令人感到生的喜悦,拿在手里,厚实,看着溢出油光,像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让人想要一直赏玩。

曼糯茶园的特点,不到茶园不能体会:一是其茶树枝条柔韧,茶条不会轻易被折断。拉着枝条采摘,一个人可以从18岁摘到80岁。这也是民间叫这样的茶为藤条茶或柳条茶的原因。其次是其茶芽肥壮,叶面多泛油光。芽多、外型好、又压秤的茶叶是做单株的理想选择,曼糯今年就做了800棵单株。第三是香气高扬。藤条茶朝阳照得到,夕阳映得着,风吹得到每一片叶子,摇得到每一根枝条。做出的茶满齿含香、缠绵悠长,饮过一次便再难忘。

第一点一定要去茶园观摩才深有体会,第二点与第三点都是养护模式带来的品饮体验,我们分别品饮了春秋两季的茶叶,确实是满齿含香,缠绵悠长。

我们这一趟转了10多个茶园,只有在这里,觉得鲜叶标本俯首可得。大叶子拿在手里,厚实,看着溢出油光。

是的,我第一次迷上看叶子,就是在这里。

光看茶园不够,我们还想去拜谒曼糯茶王树。一路上有好几棵壮硕的茶树被竹梯钢架围起来,本以为这就是茶王树,没想到李荣华说还得继续往里走。此时已是十月中旬,路边的人们正在稻田里收第二季旱稻。第二季稻谷因饱满度较第一季低一些,常用来做米干、米线。

穿过几丛半人高的杂草,一座三层的观景台所在的地方就是曼糯茶王树。不过这观景台不是为了让人登高远眺,而是为了让人从低、中、高三个角度全方位来观察茶王树。

从最下一层可以近距离看到茶树主干,有四个分枝四散展开,单一个分枝树围都有60厘米以上,其分枝上又朝上分出数不胜数的柔软枝条。沿着钢架楼梯往上,第二层主要是看茶树的藤条,密密麻麻的枝条向外放射,像是魔幻电影里勾人魂魄的枝条,带着一些令人恐惧的生命力。站在观茶台的顶层可以看到茶树的宽大树幅,约有4米宽。与一般茶树相比,曼糯茶树枝条向外扩张的生命力更强更旺盛。从前茶王树只有竹栅栏围住,在曼糯却可以造出立体观景台,实在出乎众人意料。

曼糯的历史除了有茶王树见证,从寨子往南边开十余公里,还有传说中的“仙人脚”存在。据说这是佛祖路过此处时留下的脚印,每年还有泰国来的信徒来此处祭拜。顺着泥泞的小路往里走,树木就越发高大挺直起来。绕过树丛,一块巍峨巨石伫立在眼前,山壁上的纹理清晰可见,颜色亦是变化多端,粗黑墨绿相交,显得更加雄伟厚重。

巨石旁有千年榕树作伴,在深林中更显示出纵深感和神秘气息,树底有一口泉眼,供人以清洁身上污秽。李荣华在巨石下方就脱下了鞋,并舀出泉水清洗了双手。他站在榕树下,黝黑的皮肤和树皮融合在一起,显示出一股自在和洁净。

世界各地,总会有各式各样的能量点存在,在日本,凡有高树巨石之地,总被人们认为汇集了自然不可思议的能量,站在这样的能量之地上,内心不由自主会有被治愈的感觉吧。为了解决困难,我们尽量去适应社会,但这种解决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好像忘了在静谧的自然中可以找回一些踏实。

回程的路上,同行人员说朋友圈里看到消息说我们路过的那条路上有象群聚集经过,上午虽然擦肩而过,但说不定回程路上能重新遇见。我们平静的心突然起了一丝波澜,真的能见到吗?可开了好长一路都平静得可怕,失望的边缘,一辆野象观测车闪过眼前。观测车在,意味着野象也在附近!二话不说,停好车拿起相机就冲了出去。

站在贯穿森林的马路边,可以看到远处有一只野象正在稻田边悠哉悠哉,像是刚吃过晚饭在田埂边散步的样子,好不惬意。野象大概是最自在的生灵了,不用顾忌人类设下的种种阻碍。听寨子的人说,过年时候,野象群竟然闹到了市政府里,大概是想和人类一起庆祝新年吧。

路遇野象,必有吉祥。是夜,藤条茶佐酒。

cy316.Com精选阅读

普洱茶的叶底隐藏着哪些秘密?


不知道有多少茶友和老骥一样每次喝茶都是喝完了就倒,然后,都不仔细看看叶底!但是,老骥接触了一个朋友后,它告诉我,通过茶叶的叶底,其实,我们是可以看出茶叶的发酵,采摘的季节,焙火的程度等很多东西的。于是,老骥就非常后悔,曾经在喝茶的时候,不好好看一看叶底,如果仔细的看一看普洱,曾经在开始接触茶叶的时候,就不会吃很多亏,被一些茶叶店的老板给忽悠来忽悠去了!因为老骥已经吃过亏了,因此,也希望各位茶友,不要像老骥年轻的时候一样,也吃那么多亏。现在,老骥就带着大家来看一看,普洱茶的叶底,到底告诉了我们哪些秘密?

1.焙火的程度

关于焙火程度,最主要看叶底是否平整,舒展,是否有一个一个像水泡的东西,而这样像水泡的东西,我们俗称“蛤蟆泡”。

如果叶底黄亮,舒展,焦条少,且无“蛤蟆泡”,则火工低;若叶底红褐,团缩,焦条多,有“蛤蟆泡”,则意味着火工较高。

2.发酵程度

当我们展开一片岩茶叶底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中央是绿色或者黄色,而叶片的边缘是红色的。那红色的部分就是发酵的部分,这些红和绿的比例,便显示了此茶的发酵程度。当然,如果遇到完全足火的茶叶,所有的叶片碳化,那我们的判断就失灵了。

3.老嫩程度

叶底大而发硬,说明采摘的片偏老,叶底小而柔软,说明采摘时的叶片柔嫩。

老骥在这里告诉大家,叶底还可以看出人工采摘的方式。因为,一般情况下,人工采摘的茶叶则叶片完整,若是机器采摘的,就能看到整齐的切口。

4.季节的秘密

春茶做青发酵红边大多均匀,叶质柔软。夏暑茶色泽大多较枯燥,红边多不匀呈褐红色、暗红色,叶张硬挺。秋茶色泽灰杂,叶底红边不匀。

老包说茶:御笔古茶山隐藏着银生府时代的古茶园


美丽神奇的景东素有“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银生古城”“大美景东”等美妙的称谓,景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很多,但有一个地方过去藏于深山人未知,直到2012年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才发现,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迎来它的新春天,它就是景东御笔古茶山(原名邦崴古茶山)。

御笔古茶山属于普洱的26座古茶山之一,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量山之中,距离景东县城9公里,海拔1700米—2150米,有古茶园面积1400多亩,生态茶园1200余亩。古茶园由五棵桩古茶园、菜子地古茶园、邓家古茶园、高老庄古茶园而组成。

这里是真正让人惊叹“银生福地、无量景东”的地方、是景东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最完美的地方、是景东县城进入无量山腹地距离最近的地方、是景东夏季避暑最佳的地方、是景东在同一个位置能欣赏到无量山、哀牢山美景和银生古城最好的地方、是景东最容易倾听到黑冠长臂猿鸣啼的地方。

五棵桩古茶园位于无量山深山中,海拔1960米—2150米,距离菜子地古茶园3公里,距离邓家古茶园2公里,距离高老庄古茶园4公里,面积200多亩,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200年前。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在景东设银生节度使,节度府衙设在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城。据说,它是银生节度时期,府衙的官办茶园,当时把犯罪的人发配到哪里进行开垦种植茶叶,为了限制囚犯的活动范围,就在不同的地方立了五棵石桩,后来人们就把这片茶山称为“五棵桩茶园”。

进入五棵桩茶园道路非常难走,从银生城出发需要一天的时间,沿着文果河而上,要经过亮石崖瀑布,瀑布高约60米,宽约6米-7米,从石崖的石曹喷泻而出,很远就能听到雷鸣般的声音,因石崖在月光下会发出亮光,得名“亮石崖瀑布”;瀑布再往前走的山路要从一个悬崖中间通过,稍有不慎就会坠人悬崖,这是进入五棵桩茶园的必经之路,被称为“思过崖”,有悔过自新,回头似岸的意思。

菜子地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右岸,总面积300多亩,由5片大小不等的茶地组成,海拔1900米—2120米,种植历史在800年左右。一种说法是当时发配的犯人,释放后留下来开垦种植的;一种说法是后来一些逃难的人开垦种植的。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荒废,成为原始森林。据当地82岁的高大爷讲“如今居住在邦崴村的高姓等人家从四川迁往昭通,后几经周折于清朝末期迁到菜子地开荒种大烟(罂粟),当时茶地已经荒废,有许多大茶树一个人都围不过来,发现后我们就进行采摘管理,也补植补种了一些茶叶,直到解放后才陆续迁出来到这里,但一直都去采摘茶叶,这里的茶叶品质特别好,今年每公斤卖到300多元”。

邓家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左岸,总面积500多亩,由2大片茶地组成,海拔1800米—2000米,种植历史在300年左右,是由当地一家邓姓地主在清代开垦种植的。

今天当你站在景东御笔古茶园的观景台上,能看到的基本是解放前种植和60年代种植的高老庄古茶园,面积有400多亩,海拔1700米-1800米。五棵桩古茶园、菜子地古茶园、邓家古茶园都隐藏在无量山的密林之中,周围生长着几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常年云雾缭绕,不走入深山是看不到茶地的,遗憾的是后来为了方便采摘,许多高大的茶树进行“低改”,这样很多栽培型古茶树遭到了很大破坏。

在2013国际茶业大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的称号,普洱成为世界唯一拥有一条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的地区。即景谷县3540万年宽叶木兰化石--景东县锦屏镇文旧小组的田心2500万年中华木兰化石--镇沅千家寨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有景东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澜沧邦崴1700年和景东文岔1200年的过渡型古茶树,以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为代表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及全市156万亩的栽培型生态茶园。而发现中华木兰化石的景东田心就在御笔古茶山的路旁,相离仅6公里。御笔古茶山是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主要茶山之一。

勐海班章古茶园产区


班章茶区,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其中最知名的当属老班章,老班章除了名气以外、价格、口感都是普洱茶界独树一帜的村寨。

新、老班章两寨合计有古茶园5870亩,老曼娥古茶园面积3205亩。近年来,班章(尤其是老班章)在普洱茶界迅速走红,收到众多茶友、茶商的热捧。

“班章”是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班章村委会的简称。班章位于勐海县南方约六十几公里,班章村委会下辖有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等五个自然村落。班章系傣语地名,“班”即窝棚,“章”即桂花树,班章村,意为挂花树窝棚村,因村委会驻班章寨而得名。1953年,新班章、老班章自然村属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管辖。1958年建立班章乡政府,辖新班章、老班章、坝卡囡、坝卡龙、戈布板。班章村委会位于乡境东北部,与勐混镇、景洪市接壤。1969年8月24日,老曼俄寨划归班仗大队。2000年改为班章村委会,辖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坝卡囡、坝卡龙5个自然村。

班章古茶园比较有规律地分布在班章的“环寨公路”两侧。这条“环寨公路”把老班章的寨子围在中间,长约8公里,通过其西北的出口一直通径勐海县勐混镇。

从西北村口进入,“环寨公路”西侧比较大的茶园主要有:

①朗朗丫(兔子很多的地方)——哇呀各脚(乌鸦过夜的山)——米棱罗(祭土地神的地方)——拉白沙拉驼塔各脚(汉人驼盐歇脚的山)。

②岩桥约(牺牲过很多村民的古战场)——墨色沙拉各脚(拉祜族的山寨)——老博利丫(长红茶的地方)。

③止嗄丫(止嗄树生长的地方)——“读玛乐果”(读玛乐果树的地方)——米拉仆吹(被火烧过的寨子)。

④八弄拔玛(八弄拔玛树生长的地方)——牛洛各度(放牛的地方)——老博呀玛(最大的茶地)。

⑤哈翁白(野熊扒东西的地方)——岩边各脚(蝌蚪山)——阿波帕入老博丫(阿波老人的茶地)。

此地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目前市场上有大量的班章普洱茶,消费者购买时需要鉴别,茶友归纳的班章茶的特点如下:

外观:条索粗壮、显毫,色泽油亮,除芽头显白毫外,芽叶色泽墨绿,油亮;

汤色:不同年份的有不同的变化,新茶汤色清亮,存放过程中逐步发生变化,存放三年的老班章茶汤色已呈皇亮油亮。且茶汤稠而厚。

香气:香气下沉,暗香突出,新茶明香更显,1至4年的香型总体呈花蜜香型,兰香感明显,且杯底留香。

滋味:茶气足,茶汤口感饱满,分布均匀,生津快,回甘长,很有厚度和刚度,入口即能明显感觉到茶汤的劲度和力度。苦涩味很协调,化得快,只停留在口腔上颚,至舌底、喉部一带时,已明显转化为甘味。

叶底:叶片相对细长,也有呈椭圆形的;叶片柔韧,厚实;颜色比较均一,叶片上毫毛明显。

勐海南糯山古茶园


南糯山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城东部,属勐海县格朗和乡,距勐海县城20多公里,东与景洪市接壤,南与勐混镇、西北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南糯山古茶山具有l700多年植茶的悠久历史!

勐海最大普洱茶产区南糯山古茶山拥有古茶园面积12000亩,古茶树长势较强,密度较大。古茶园土壤多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飞机草、叉叉草等,形成了植被丰富、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古茶山僾尼茶民在长期的生茶叶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的方法,使大面积古茶园保持了勃勃的生机。种属均普洱茶。

勐海县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茶叶品质极佳,自古至今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岸显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相传,南糯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茶种、栽培技术为诸葛亮南征时所传授,直到唐代南诏时期,南糯茶山—直是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濮蛮)在栽培利用茶树。1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南糯山,他们遗留的茶树被随后迁来的僾尼人所继承。据当地僾尼人世代相传,他们从墨江迁来南糯山定居已经有57代了。

千百年来,僾尼人对南糯山的茶树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南糯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至清代,南糯山茶园面积达15000多亩,每年产干毛茶300多吨,运往勐海、易武等地加工成各种普洱紧压茶,再销往海内外。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销路不畅、税赋沉重等诸多因素致使江北六大茶山逐渐衰败,同时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中心产地。其中,南糯茶山的地位日益突出,所产茶叶经勐海各茶庄收购加厂成各类紧压茶后,经缅、印等国销往西藏,或经缅、泰销往南洋。

1938年,回族商人白孟愚在云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在南糯山创办了“思普茶业试验场”。从省内外聘清一批技术人员,开展种茶、制茶试验,设立南糯山种茶场、制茶厂,新辟茶园1100亩,在云南首次从印度购进揉捻机、切茶机、烘干机等制茶机器,收购鲜叶或晒青毛茶,加工成红茶、普洱茶,销往境外。1951年8月,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南糯山成立,接管了原南糯种茶场和制茶厂,开展茶叶科学试验研究、利‘技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组织当地僵尼人对原有荒芜茶园进行复垦,迅速恢复了南糯山的茶叶生产。

1953年,南糯山茶叶产量恢复到62.5吨,1958年上升到193.1吨。同时,通过培训、示范,使僾尼人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系统栽培、植保、加工等茶叶生产实用技术。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省茶叶研究所、勐海县茶办等单位在南糯山先后实施了茶叶经济生态村、省茶叶综示区、国家级茶叶星火计划,新建立了密植速成高产茶园5000多亩,至2004年,南糯山村茶叶产量达800多吨,成为云南第一产茶大村,南糯山僾尼人也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南糯古茶山迄今保存有许多珍贵的古茶树资源。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30厘米以上、树高3-5米的大茶树,其中,1951年12月,省茶叶研究所周鹏举在僾尼猎人的带领下,披荆斩棘,深入山箐之中,发现了一株高5.5米、基部干径达1.38米的古茶树。这株古茶树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枝繁叶茂,被尊称为“茶树王。南糯山发现茶树王的消息在国内开始传播,但由于当时路途艰险,很少有人再去探访茶树王。

1954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由周鹏举的带路跋山涉水到了“茶树王”所在地考察。

1957年,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不远万里,不辞劳苦纷纷赶赴南糯山,与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树王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保守地认为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栽培利用茶树,对人类作出美好贡献的活见证。茶树王的威名也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通往茶树王所在古茶山的公路修通,慕名前往南糯山考察、探访、参观茶树王的专家、学者、游人不断增多,以亲眼目睹茶树王的风姿为荣。

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专程来到南糯山参拜茶树王,并在云南省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珍迹。

2002年5月8日,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勐海县茶办主任曾云荣等人在南糯山的深山密林之中又新发现了一株古老、较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其树高5.3米,树冠直径9.35米,主子基部直径76厘米,胸径40厘米,主干分枝6枝,树姿开张,树幅较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与茶树王相近。这是南糯茶山植茶悠久历史的又一活见证。

普洱茶外包装棉纸藏着这些秘密!


现在普洱茶越来越流行开来,用棉纸包装普洱茶,一些饮茶新人或者年轻人会认为很土气不高档,但懂行的老茶友都知道用棉纸包装的好处和门道。

棉纸具有哪些特点呢?会对茶起到什么作用呢?

1.棉纸透气性强

用嘴吹棉纸,都能够觉得到能把气吹进来。用棉纸来包装普洱茶,既不会大面积直接与空气接触,又能够达到不密封的状态,少量的空气接触反而能够促进普洱茶的后期转化。

2.棉纸能吸异味

棉纸有着很好的吸异味功能,能够一定限度地将异味隔绝在外,保持茶饼香味纯正。

3.棉纸利于长期储存

棉纸有经久耐放的特点,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以保存几十年。普洱茶是一种越陈越香的茶,棉纸能能够让茶很好地存放下去。

总结,棉纸的柔韧性极好,抗张力更强;它的漏气性和防虫性,对于茶叶的存储益处多多,纸张纤维丰盛,纸质厚实,韧性地道,防虫蛀,漏气性较好,绿色环保。

茶饼包装纸小百科

云南西双版纳特有的一种植物,当地人称之为“马三”。使用过程中,得先把外面的皮剥净(只留中间白白那一层)、晒干,然后经2-3小时沸水煮,再用榔头把煮好的树皮捣碎,做成纸浆,再经过加工,印上各大品牌的印章、标志后,就成为我们包茶叶的饼纸了。

现在的棉纸也不是那么单调了,从外观上看,各种设计感十足的棉纸包装已经一点不比其他材质包装逊色了。

“勐海味”的生物学研究(2):细菌沟通的秘密


接上文《“勐海味”的生物学研究(1):解读普洱茶勐海味的成因》。只跟同种细菌沟通是不够的,它们还有一个秘密:它们有某种跟周围其它种细菌和平共处的方法。细菌有多种语言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它们有一个菌种特制识别系统,用特别分子来辨别同类。但是,我们又发现,它们同时还有另一种系统,那是一个通用的系统。因此,它拥有极特殊的一种催化剂,能产生第二种信号,这种信号是细菌们的共同语言。它被所有不同的细菌所共同使用,是一种菌种间的语言。细菌能够计算并区分自己周围同种与异种细菌的数量。它们传递这些讯息到细胞内,然后决定改怎么做,它们的行动取决于在整个群体中,谁占多数,谁占少数。我们又使用化学方法,搞清楚这个通用分子的构造,它是一个非常小的五碳分子。重要的是,每种细菌都是完全一样的催化剂,可以制造一模一样的分子。它们都使用这个分子,作为细菌间交流的语言,这是细菌的世界语。

细菌因为有这些集体行为,完成最初一些“攻坚战”。如果是单枪匹马是永远无法完成任务的。这在食品发酵中极为普遍,换句话说,渥堆最初的发酵,微生物进入发酵底物(茶叶),开始分泌它的聚量感应分子,当积累到足够数量时,细菌能够识别并开始发动攻击。这时,我们会发现渥堆的茶叶附着大量的菌丝体,有白的、黑的、灰的、绿的、黄的,形成杂菌的“集团军”。它们对茶叶的一次次的“攻击”,使我们明显观察到茶叶外观颜色产生的变化,它能在短的时间使茶叶(晒青毛茶)由黄灰色向褐色转化。这个过程是由微生物“聚量感应”完成的,尤其是体现在前五次的翻堆与复堆上。

但是,在“聚量感应”的后期,另一种特殊现象出现了,即发酵过程中出现的“发聚量感应”。特殊环境下,菌种会产生突变现象,它们之间只有一点点不同——它们会自动锁住这些受体,并且干扰受体辨别真正的分子,锁住这个系统,从而可以制造针对菌种“反聚量感应”分子,菌种自身做了一些更改,产生了一些拮抗剂,它们都是针对菌种间的通讯系统,出现跨菌种分子。它会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质,也是新一代的化合物。

微生物发明了这个机制,也是微生物自我调节的机制。生物医药恰恰运用这个原理发明了生产抗生素的方法。抗生素也是发酵产生的,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射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康病原体或其它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与细菌生物自我调节机制不同,它在发酵过程中被人为添加了“强化聚量感应分子”人工干预模式,控制发酵过程与结果。都是运用“聚量感应与反聚量感应”的生物学原理,只是这个过程是被锁定的系统,目的让反聚量感应分子运作得更好。

就渥堆而言,同属“聚量感应”的原理。可能的情况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发酵,到“聚量感应”这个过程就可以完结了。绝大部分食品发酵,尤其是无需特殊风味与口感,或者对发酵认识不足,加之经验欠妥,都会在“聚量感应”结束后终止发酵进程。它属于普通发酵,杂菌很多、异味较重,属于很粗糙的产品。但是,云南有经验的茶厂有意识将渥堆发酵的周期延长,不是四十五天,而是六十五天,甚至更长。也有企业将渥堆后的熟茶经过分筛后,放到库房进行“静置”。这时,跨菌种分子充分发挥它们的“拮抗”作用,抑制了杂菌的“肆虐行为”,使特殊环境中独有的微生物开始形成优势菌群,虽然这种菌群在发酵的最初就存在,但一直处于弱势(最初是黑曲霉唱主角),只是在“拮抗”开始发生作用后,宿主(茶叶)已被微生物“集团军”一次次攻陷,攻坚战的双方力量消耗殆尽,茶叶也“由生转熟”,才顺势占据了发酵的主导位置。其实,这种微生物属于“小部队”,是在特殊环境中寄生的很弱小,也很脆弱的菌群,如果不是特殊环境的呵护,它也不复存在。因此,在发酵的最初根本担当不了“攻坚”的大任。但是,在发酵的后期,如果给它预留一段时间,让它发挥作用,恰恰能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效能,它在后期的发酵中能形成一组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强化某一些能够通过“味觉”体验到的一种特殊性的物质。这也就是“勐海味”产生的生物学路径。

当然,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演变过程。绝非这点文字能够表达清楚。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特殊环境是由自然生态环境(外部环境)与发酵场所(内部环境)两部分构成。其实质是直指特殊环境独有的微生物。那么,产生“勐海味”这种独有的微生物到底是什么?

勐海访茶:难忘的贺开的古茶园(上)


初进勐海,走访贺开茶园

此前,我与勐海多次擦肩而过。一次是去缅甸,在打洛住了一晚,那算是与勐海最初接触,独树成林的奇观,打洛江的清波,构成了我的作品“版纳行”最重要的篇章。然后是去年去泰国自驾游的途经勐海,在景真寺拜过佛祖。真正深入勐海,是这次勐海第九届茶王节,从凤庆到勐海470公里路不算遥远,但我感觉仿佛是在接近梦的地方慢慢穿行。

一场秋雨先我抵达贺开,清理了古茶园的积尘,把一条路“洗得”油光发亮。万亩古茶林,我不能对它们逐一问候、拜谒,我只能站在最古老的一棵老茶树前,抚摸是比语言还地道的交流。皲裂的树身,有凌虚而至的螃蟹脚,抓住古茶的枝杈生根,并迅速覆盖整棵古茶树的脊椎与胸脯,愚公难移般坚强地活着。正是这些寄生植物,收储了每晚的露水,把它变成古茶树十分喜欢的甘饴,最后自己也变成了与茶树一样秉性的饮品,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可消渴止咳。寄生的螃蟹脚一踩到古茶树上,就够它们在一起和谐地再活千年不成问题。

每个到贺开看古茶园的人,都会在停车场一侧,看到一间别具一格的茶室。茶室的主人是景洪人,在这里经营贺开古茶已经十多年了。紫檀架上的古玩被各个年份的贺开古茶“挤簇”着,无法正式亮相。横着的一截老木头上,摆放着泥土一样拙朴的茶碗。

主人说,勐海的每个产茶的山头都有他想拜的茶神,最后他选择贺开,就是冲着这连片的古茶园独一无二风采。我们喝的是三年前的贺开古树茶,这时暴雨急至,伴随雷声,在彩钢瓦的屋顶踩出雪崩一样的声响,这样大的声响也没能影响我们沉浸在一杯古茶中的兴致。

主人再泡一壶茶花,就是贺开古茶树开出的白色花朵,刹那间芳香清冽,沁人心脾。茶花花味清苦,但茶香袭人,那些洁白的花朵游弋在壶里,有飞天的欲望,却贪恋着水的清碧,它们在舞,无端地想到路上遇到采茶的拉祜族少女。对一棵茶树的看法,我居然误解了那么多年,以为只有芽叶可以泡出春天的滋味,到这把年纪才意识到,茶花居然可以冲出让心臣服的饮品。

口小肚大的瓶器,插着贺开山上的野花,而青花瓷坛中则盛着新收集的雨水。如果没有机遇,你永远无法理解藏在美好背后的内容,访茶讲究一个缘,就像这次勐海茶王节之行,如果不是一座山头一个古寨地深入寻访,路过勐海那么多次,我对勐海的茶叶仍旧只会道听途说,一知半解。

贺开古茶园,完全是园林式的景观,古茶树与寨子的民居混杂一起,有种胶着状态,似是谁也离不开谁。贺开古茶敢称老,是由它生长状况决定,它往山坡一站,除了顶天立地的雄姿,还有一派仙风道骨的苍桑。茶香恬淡的气息扑鼻而来,好像它们久久荡漾在古茶园里不得归踪。而古茶树下,是散步的公鸡,酣睡的肥猪。虽已是深秋,仍然有勤劳的茶农在采摘,把一片茶叶含在嘴里,老人们可吹奏一个民族的来路,女孩子清清嗓子,就是茶香一样醉人的情歌。

在古茶园里穿行,仿佛穿行在贺开古寨的过往与曾经,走走停停间,茶的香息勾起我喝茶的欲望。在贺开村一个叫岩相的拉祜族人家,水早已烧开,就等着我的到来。主人泡茶之前,我认真端看了采自贺开古茶园的茶叶,尽管经过数道工序,但这茶还能还原它在山间的姿容。而此刻,这片绿叶已经摇身一变,变得条索肥壮,芽毫尽显,仿佛就看到它在烧锅里的翻卷,主人手里的揉捻,摊晾在篾笆上“晒”日光浴。当主人手起水落,刹那间山野气韵扑面,每一片茶叶都像是整个人生的浮沉。

端起这碗山间佳饮,初尝有泥土的香气,再品就是神仙的回甘。不要与我说起人生的苦涩,这种滋味最好的遇见就是喝贺开古茶,随着生津的过程,苦变得细腻甘淳,随着苦涩淡去,绵润持久的回甘就占据上峰。喝贺开古树茶,得在第三泡后才能领略它的凛冽霸气,才能品尽它的层次与持久。五六泡之后,甘润清甜的茶汤开始透出隐藏的苍劲。

贺开古茶园是勐海种茶历史的一幅高度浓缩的画,也是一卷民族茶文化的新篇。如何让古茶园成为脱贫的推进器,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的考虑重点。再不用泥泞里跋涉,也不必担心好茶烂在深山,在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正在修建古茶山旅游环线,贺开古茶加扶贫,贺开古茶加生态,贺开古茶加旅游,推动贺开经济发展,人民富裕。

贺开古茶的质量上乘,除了气候原因,茶农们对管理的措施也十分到位。茶园从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仅除去茶园中的高草,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贺开古树茶的滋味才能有大自然的清芳。贺开的茶有多老,村里人都说是祖上就种植了,事实上谁也无法把一棵贺开古茶树的前世今生说得清楚,说不清楚就有故事。一棵古茶树一旦与故事搭边,就衍生出了属于它的文化。

离开贺开前,与村支书就贺开古茶园的保护与开放进行了交流。真理也会蒙尘,古茶也会被误会,市场是双刃剑,既可以茶价推到浪尖,也能在价格的杠杆下促成孵化假货的温床,诡异的改变,就会破坏一个产品该有的正道与轨迹,从而让人怀疑早已铁板钉钉的结论。

60年前的这一天,也是在这条从凤庆到勐海的路上,一群凤庆茶人踏上了寻梦勐海的路。

解放初期,原勐海茶厂的国民政府厂长离开后,眼看一个茶厂就要关停,新政府采取措施,决定接收勐海茶厂,让其起死回生。云南省茶叶公司就把谭庆阳从凤庆茶厂派到勐海茶厂任厂长,并给他下死任务,勐海茶厂与凤庆茶厂一样重要,恢复不了生产就拿他是问。谭庆阳到勐海茶厂后,才发现这哪里像一个茶厂,荆刺占道,野草蔓生,荒凉中多了几分寂寥。再向原来的人员打听,原来因为时局原因,勐海茶厂的工人已全部走散。谭庆阳想了想就二话不说回凤庆了,如果说他还有一线希望拯救勐海茶厂,凤庆茶厂是他的后盾。

谭庆阳回到凤庆茶厂,谈起勐海茶厂的情况,很多人都劝他回来算了,凤庆这边基础好些,更重要的是听说勐海还是个瘴疠之地,弄不好会染上无法根治的瘴毒,他们都以为谭庆阳打了退堂鼓。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答应了组织,就必须要做到。谭庆阳要做的就是请求带一些茶厂的工人过去。这一天的会议虽然叫动员,实际上就是谭庆阳的勐海宣传,他把勐海的云说得像马上就会有仙女下凡,把勐海的茶香说得活灵活现。

其实,最终让凤庆茶厂的工人跟着他走,就是革命的理想主义。可谭庆阳对跟他过去的人却很挑剔,有人又在背后说他了,能跟你过去就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你还挑三捡四的有点过分了。事实上,如果带到勐海那边的都是一般工人,那他还是起不到能让勐海茶厂机器转起来。经过层层筛选,经公司同意,最终跟着谭庆阳上路的是14对年轻的夫妻。

到勐海茶厂后没多长时间,员工们没有辜负谭庆阳的厚望,发明了第一台机械揉茶机,这在当时就是勐海茶厂最大的科技成果,机械解决了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也让勐海茶厂从此进入了机械时代。

许多年后,陈真、王席林、杨森等一群在勐海茶厂退休的凤庆人小聚,纷纷感慨万分。让他们在勐海安身的除了这里四季如春的气候,还有这里的茶香。勐海与凤庆两个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个县都有千年古茶树在山上“撑腰”。1962年,云南省茶科所张顺高、刘献荣两位科技工作者在巴达贺松寨背后发现了野生茶母树。勐海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凤庆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在普洱茶的发展历史上,凤庆与勐海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两个王城。除了人才的支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凤庆作为普洱茶的原料基地,默默地做着成就普洱茶事业的幕后工作。

是不是高山茶园才能做出好茶?


高山的条件的确适合茶叶的生长,但是高山也并不是茶树唯一适合生长的环境,也不是高品质茶唯一的评价条件。

否则,又如何解释我国海拔平均在300米左右的西湖龙井能成就绿茶门类中的神奇?又如何解释武夷山坑涧中,海拔仅300-600区域内产出身价不菲的正岩茶?又如何解释那洞庭湖中一叶君山小岛,海拔不超过100米,却产出了著名的君山银针茶?所以迷信海拔高度显然就是传达的错误的信息。

我国茶树的生长条件,海拔高度高的确是条件之一,因为我们的品种研发和种植水平不高。何况湿度、温度、日照、土壤、气候……这些都会影响最终茶青,甚至于茶叶的品质呢。

日本静冈县大片茶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乘坐新干线和在高速路上行车,经常能看到当地的丘陵缓坡以及平地上种植的大片茶树。静冈大部分茶园都在海拔50~100米平原和丘陵地带,却产出日本最多最好的茶,这归功于采取称为“茶草场农法”的传统种植方法。这种独特的种植方法已经在2013年5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世界农业遗产。静冈茶无论是从质量、数量或销量已经成为日本第一。

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只有高山才能生产出好茶吗?

国家已经认识到高品质农业的重要性,开始全面布局,不久的将来,日本静冈的茶景象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茶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不会倒退滴。

勐海普洱茶的特征


勐海茶,滋味浓醇,苦涩皆厚重。实际上,这种韵味可以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协调性,苦涩味的协调性。勐海茶,苦涩味的协调性是好的。滋味浓,苦涩俱佳,但苦味稍占上风,在口腔里的余味是苦味为主,即通俗说的勐海茶是‘苦底茶’。

苦为余味,往往带来清凉的感觉,回甘的感觉。涩为余味,由于收敛性的刺激作用,口腔会有失水的感觉,带来燥感,及其不舒服。

有些地域的茶,滋味也浓,耐泡。但许多茶友喝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好像没有‘韵味’,为什么?

实则,这种茶的‘协调性’不够好罢了。

往往这些茶,有的苦味不够,偏甜,而涩味又来得太长,没有韵味由此而生。有的只有苦,没有涩,没有生津,显得空荡,给人与寡水般的感觉.还有的苦涩皆薄,微甜,没有力道,自然其韵味只能是无味之韵味了。

从茶品的内含物质来说,主要是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显涩,见有一定的苦味),生物碱(咖啡碱为主,显苦),以及氨基酸类物质(鲜爽度的来源)的配比,决定茶品的‘协调性’,即韵味。配比合理,独具韵味。

这里说配比,好像说的是人为似的,实际上,是茶区,茶种,天时,地利,人和诸般条件综合使然。

当然,通过合理的拼配技术,解决普洱茶的韵味问题,这是普洱茶精制加工厂的使命。有优秀韵味配方的普洱茶,受到茶友的青睐,这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

国有林的秘密


国有古树茶因为它独特丰富的口感表现,越来越受广大茶友的喜爱,那么什么是国有林,什么又是国有林微小产区呢?

在百度上对国有林的解释是这样的:国有林,山林权属于国家所有的森林,是我国林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有林所有制是单一的,即山林权属于全民所有。说到这里,大家想必也明白了,国有林并不指茶园,它本身就是片森林,森林里什么都有,当然也包括茶树。而我们说到的“国有林”微小产区,则是指山林权属于国家所有的森林里的那些茶树。

国有林保留了原始雨林的全部特征,植被覆盖率高,土地肥沃,茶树在森山野岭中自然生长,并且与环境共生,用完美来形容这种生态环境并不过分,而且由于在这些杂生林的茶树生长速率并不快,管理起来很困难,同样的也是因为所有权属于国家,所以茶农也仅仅有采摘权,茶地可以除草,但除此之外,修剪枝条是不被允许的,所以相比而言生长在国有林中的这部分茶树在滋味的表现上也更为丰富、强劲。

易武现在的国有林包括瑶族丁家寨的弯弓、白茶园、马拐塘、凤凰窝、高山寨的芭蕉林、蛮秋摆,上中山的铜箐河,布龙河的百花潭。以及大家都知道的刮风寨,刮风寨再进行细分有茶王树、白沙河、冷水河、茶坪地。还有黑水梁子,而其中又以薄荷塘的价格为最高,几乎所有的国有林古树茶都是瑶族人在进行管理,因为瑶族以前喜欢打猎,经常在森林里到处转,也正是由于瑶族这样的特性才能够发现这些茶数百年前前人所开发而留下的茶地,再加上天然幅射形成的杂生林,这样环境下的茶树生长更为分散,所以这部分茶的摘采难度更大,采摘所需要的劳动强度也更大,同时由于生长缓慢产量也不稳定,造成了茶叶能够采摘的数量也并不多。这些区域都是以原始国有林的多样化植被生长环境和原野茶味取胜。由于茶地本身并不大,所以相对产量也没有那么高,故而称之为国有林微小产区。

书剑古茶的论剑产品里出过的国有林的品种有:薄荷塘、茶王树、弯弓、铜箐河、黑水梁子、白茶园,而且今年还新推出了冷水河,这类茶属于高端小众玩家级古树茶,数量非常稀少。

图记茶人出没的地方—勐腊象明


在云南省的勐腊县,

群山的包围之中的象明,

承载着茶人向往的梦想。

那是最近好几百年的事情了……

历史遗载,古六山。

倚邦、易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

其中最富盛名的倚邦皇家贡茶,

还有茶产量最大的蛮砖都在象明。

甚至高贵少产的革登、莽枝都在其境。

如此讲来,脑海中构建的象明街该是什么样子?

象明街最著名的——李铁号

或许是茶人最有共同话题的开始

它位于街头之外,还有一家魏家老板开的宾馆。

瓦竜、倚邦毛料出售的牌子到处都有。

象明街虽然只有一公里多的单行道

可是最附近最热闹的集市

象明存在很多,所有的小孩都集中在这里上学

热闹非凡

不过象明街最吸引我的事今天遇到的一份美食

不是酸鱼,小米辣牛肉

而是一碟酸乳腐

玩笑说,肉掉了见不着。

乳腐掉了非来个“落地不沾灰”不可

街看起来不繁华,

附近曼松、曼庒、八总寨、曼迁等等的存在

在我看来确是茶人出没

风云际会之地

“勐海味”是什么味?详解普洱茶“勐海味”的成因


勐海味,这个曾经的名词,现在已很少听到。何为勐海味呢?从广义角度理解,勐海味就是勐海地区的普洱茶味道,从狭义角度来讲,勐海味就是勐海茶厂特有的普洱茶味道。

其实,就勐海茶厂的普洱茶来说,他们的勐海味一直在变化,变化得有点让人不喜欢。从前的勐海味,还是那么的熟悉,更可以说是不可复制。勐海味真的那么特别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也有朋友近来喝了杯301的金大益,猛地说有臭青味,非常的不喜欢,那样的随性,茶趣非常喜欢,朋友就像是小孩喝茶,全凭爱好,至于什么传统的勐海味的,就是那么不以为然。

至于301的金大益好喝吗?勐海味有吗?茶趣感觉还是挺好喝的,有勐海味,而且差不多十年时间的转化,现在已经非常好喝,感觉到那种布朗山特有的味道。至于勐海味够过瘾吗?这就另当别论了,茶趣还喝过更好的勐海味。想必大家一定会想到88青饼的勐海味,但茶趣不是说88青,但也是一款勐海内飞的中茶,茶味亦是布朗山的,茶味比金大益好一倍,如何说呢,金大益主要是爽口,爽香,而那款中茶,是沉香、沉味,看来是更纯的料之缘故吧,味道就想大益一首词,但比一首词更加好,回想起来,已不能再品之,实在遗憾。

近期都是古树茶为主线的,茶趣一位朋友专售纯料古树茶,一款新班章山旁的古树纯料茶,带给茶趣沉思。这款纯料茶的试品,第一泡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是那种纯料茶的茶气,茶趣马上断定,这款茶有潜质,首先,是没有下农药和肥料,第二是制作工艺恰到好处,造就了一款难得的好茶,而且感觉类似易武,只是8泡过后,开始感觉到涩感,不知道转化会如何呢。

越是往后的勐海茶厂,生产的普洱茶越是没有那种勐海味,或者说,是勐海茶厂的勐海味在不断变化之中。旧有的勐海味已不复存在,新的勐海味不以布朗山为主线,偶尔还会拼配外州茶,令茶的转化受到很大影响,本来几年过后就能转化的苦涩感,特别是苦感,现在的勐海茶,苦感几年之后仍然存留居多。

一直以来,勐海茶厂的拼配技术,是茶厂的灵魂,绝对的高度秘密,真的很神奇,很多曾经在勐海茶厂工作过的高级茶师,退休或者出走之后,自立茶厂,但就一直造不出勐海茶厂的勐海味。这是为何呢?难道是勐海茶厂有厂规,绝不能在厂以外的地方使用厂内的拼配技术?又或者是这些人才,都不是绝对的高手?真的很难说,茶趣也曾经喝过这些高手门立厂后所制之茶,真的无那种狭义的勐海味。其实茶趣不是不知道,只是这么核心的问题,还是不直言为好,原因主要是阳光、料和水,特别是水。

在茶趣看来,阳光的作用是令一片茶更有活力的原因,但是由于晒青之茶在现时大批量的生产下,很难能出那个量,既要看天气,又需地方大,耗时又长,只能小规模生产几件纯料茶,才派用场。至于料和水,由于毛茶价格的高企和生产量太大,要勐海茶厂保留原有的勐海味,真的很难很难,而水,就是特别的水,秘密。所以大益近几年不一定是选取以往地区的茶原料,而是选取一些性价比高地区的茶原料,近几年有些新茶就有了苦而不化之感。

为何还是会收藏勐海茶厂的茶呢?“金”“银”“黄”“红”“圣”“龙”“虎”“高”“军”,这些字眼已经成为主角,一款有题材有寓意的大厂普洱茶,是不可多得的,在今天看来,还是送礼的佳品,难道金大益不好吗?答案是否定的,难道龙印不好吗?答案亦是否定的。

勐海茶厂之茶,特别是高端茶,用料还是不错的,更能为日后摆放、收藏、品饮达到平衡。这几年来,传统的7542、7572逐渐走下波路,特制茶逐渐成为主角,看来市场还是非常欢迎高端茶的,就如为何别人愿意花1000元买一斤大红袍一样,喝茶都是追高不追低的。

《穿过野象通道才能抵达的茶园,隐藏着勐海不可知的秘密》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野象红茶价格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8910.html

上一篇: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特点,一山一味。

下一篇:普洱茶十大名产区之“昔归”“麻黑”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