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膏:时代快节拍的饮品

2019-12-05

茶膏是普洱茶五种形态“砖、饼、团、沱、膏”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速溶茶”。

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目前有大锅熬制、中药提取、低温萃取三种方法,一般认为,最后这种制作方式所产普洱茶膏,其品质优于前两种制作方式。

普洱茶作为农业文明形态下的饮料,其品饮方式较为复杂,“在当下,这是阻碍普洱茶走向世界的问题之一”。但是,普洱茶膏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换句话说,普洱茶因为品饮方式的障碍难以走向发达国家的问题因为普洱茶膏的出现而不复存在了。

普洱茶膏溶解于水的快捷性令人不可思议,开水倒进杯子里不到5秒钟,杯子里的茶膏便消融得无影无踪,变成了一杯和传统方式泡制的普洱茶汤,杯子里找不到一丁点儿残渣,令人啧啧称奇。

“用冷水,比如用矿泉水也可以饮用,溶解的效果与开水相同。”

普洱茶较为繁琐的品饮方式对工业化、信息化背景的国人来说,已经很不适应了,要走向世界,的确是一道坎儿。

元人张雨《竹枝词》云:“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一句“郎若闲时来吃茶”中的“闲”字,道出了茶与农耕文化天衣无缝的结合特点,号称“功夫茶”的普洱茶更是如此。

节奏悠闲缓慢,是农耕文化的特色之一,普洱茶饮的过程的悠缓闲适和繁复,正好和这个节拍吻合。

“那是啊,如果很忙,你喝矿泉水就是了,干嘛喝茶?”获得国家一级评茶师的范奕嫣然道,“正规场合,中国人不把饮茶叫喝茶,而叫品茗,是品饮,而非口渴了牛饮”。

普洱茶与农耕文化相生相宜,同时也决定了它在快节奏、高效率工业文化语境里的困惑,不少普洱茶人正在为之解困,“普洱茶膏和茶粉的出现,就是针对当下的快节奏来的,也是为了进入西方世界的一种变通方式。”

的确,单纯从扩大市场份额来说,普洱茶的品饮方式遭遇到了怎样从农耕文化慢节奏进入工业文化快节奏语境的问题。现在,普洱茶膏的出现,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小编推荐

不同时代普洱茶膏制作工艺


不同时代普洱茶膏制作工艺!作为茶中珍品,茶膏一直是茶界皇冠上的明珠,下面依照时代顺序介绍茶膏的制作的工艺变迁: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代。陆羽《茶经》中,用七个工序来总结制茶:采、蒸、捣、拍、焙、穿、封,在“蒸、捣、拍”三个工序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但是这种仅仅是“含膏”,外观上体现出“含膏者皱”。

2、茶膏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制茶业在宋代空前繁荣,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也就是通过榨取的方式提出独立的茶膏。

宋代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名茶录,比如“玉蝉膏”、“缕金耐重儿”等极品茶。

二是在龙团凤饼等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像宋徽宗赵洁的《大观茶论》的《鉴辩篇》就对此进行了描述,“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实”。大意就是,膏稀者,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膏稠者是好茶的代表。

3、茶膏在明代消失了,明代禁止龙团凤饼这样的紧压茶,推广散形茶,这个重大变故导致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至此,饮茶方式回归原始形态,把玩叶片,究极水的使用,开始偏离了茶的内涵,这种影响直至今天。

4、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作为边疆地带的云南,因为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和饼茶的生产,虽然没有宋代茶饼的精致,但是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代,伴随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最初是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茶膏工艺,借鉴了唐宋的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为“煮”,这种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

这种熬膏方式影响至今,市面上几乎都是这种方式的熬膏。从科学的角度看,熬制茶膏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一、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煮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像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开放性熬煮,大量营养物质随着水蒸气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成缺失。

5、清代宫廷普洱茶膏。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此把茶膏的制作迁入皇宫内的御茶房,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代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类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得出品的宫廷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命名。清宫廷还把茶膏差异化,形成“玉龙胜雪”、“红运当头”‘“黑珍珠”等若干品种,品质和外观差异都很大。其中,玉龙胜雪又称“普洱茶石乳”,表面呈现白霜,汤色宝石红,厚重感极强,是内含天然药物最为丰富的保健佳品,品饮和药用价值极高;红运当头是上投茶,可悬浮在水上端,极具观赏性。

今天故宫依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清代宫廷普洱茶膏,图案文字依然清晰可见,再次验证了宫廷精品茶膏的工艺确实精湛。清代著名药学家赵学敏对普洱茶膏的功效和价值大加赞赏,在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能见到很多关于普洱茶膏的描述。

随着清朝皇室的解体,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也随之终止。

6、近代普洱茶膏的制作还是延续了大锅熬制茶膏的方式,中国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曾经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熬制一批茶膏,供应援藏干部。本意是熬制三吨左右,实际仅仅生产了一吨多,就停止了,因为熬制茶膏品质太差,援藏干部普遍不愿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

7、现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于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对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的破译与复原,同时,科研部门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科技生物手段,成功地从云南临沧地区的晒青毛料中分离了普洱茶后发酵所独有的菌种,采用超临界萃取、超低温干燥等工艺,初步实现了普通级普洱茶膏的规模化生产;2006年,科研部门又成功分离了思茅地区普洱茶特有的菌种,完成了普洱茶膏的极品”玉龙胜雪”的研发工作,自此,标志现代普洱茶膏的第一阶段工作的基本完成,也预示着现代普洱茶膏开始走向成熟。

健康饮品普洱茶


普洱茶的功效,早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中医认为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功效。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故普洱一直被誉为一种攻补兼备的良药。

现代医学对茶的功效研究已有近20项:即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预防便秘、解酒等。其中普洱茶的 暖胃、 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 尤为突出。

许多医学实验证明,持续以恒的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尽 30% (当然视个体而不同),在克雷泰伊的莫道尔医院给 20 位血液脂肪过多的病人,一天喝3碗云南沱茶,一个月后,发现病人血液中的脂肪几乎减少了 1/4 ,而饮同样数量的其它茶的病人血液脂肪则无明显变化 [ 贝纳尔贾克托教授 巴黎亨利伦多医院 ]

普洱茶与脂肪的代谢有很深的关连。根据研究资料显示,因为它经过独特的发酵过程,可以提高酵素分解腰腹部脂肪的功能。普洱茶中的麴菌含有微量脂肪分解酵的脂肪酶,这对脂肪分解具有效用。【中國茶藝入門 - 12 頁,日本 · 柳澤彥著 章學儂編譯】麴菌后发酵普洱茶可抑制体重增加,減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健康 - 1985 年 12 月日本杂志】

越来越多的关于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在进行,基于几千年中国普洱茶的饮用经验,建议您常喝茶,但是要喝卫生及质量有保障的茶。喝茶要顺其自然,在您最舒适,最想喝的时候喝茶,才会促使您走向一个身与心都十分健康的生活。

普洱茶膏探秘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运。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掛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掛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既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怎样喝普洱茶减肥快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怎样喝普洱茶减肥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普洱茶属于后发醇型荼叶,也被所属到彻底发醇的黑茶中。青茶经过特殊的技术和微生物发酵,不仅能增加其自身所含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茶多酚物质的种类,还能改善新茶苦涩的口感和对肠胃的刺激。普洱茶依据配搭的茶方、食用的時间和量不一样,减肥瘦身的功效原理都不同样。怎样喝普洱茶才能快速减脂又暖胃养生?

普洱茶减肥:饭前喝普洱熟茶

功效:清肠排毒对便秘和肥胖最为有效。

发酵普洱茶通常被称为熟茶。人们记得普洱茶中的生茶,像绿茶和乌龙茶一样,不能空腹饮用。熟茶富含大量微量元素、多肽氨基酸和矿物质。正是因为它减少了生茶中的胃肠刺激,空腹喝煮好的茶不会引起身体不适。对于患有慢性便秘和解毒能力差的女孩来说,空腹喝普洱茶是喝茶和减肥的最好和最快的方法。

普洱茶的提取需要100度沸腾的水,洗3次后第4次的茶汤可以饮用。早起不要吃东西先喝一杯200ml的温热的普洱熟茶,1-2小时后你会有便意,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养成晨起排便的好习惯。之后,在午餐和晚餐前一小时空腹喝一杯温热的普洱茶,不仅有助于清肠排毒,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减肥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普洱茶减肥:饭后喝普洱生茶

功效:促进消化、加速脂肪燃烧代谢

生茶是普洱茶中发酵时间短或无发酵贮藏过程的一种茶。事实上,生茶的主要减肥成分是丰富的茶多酚,其效果与绿茶、乌龙茶等茶叶产品相似。专家实验表明,茶多酚能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和分化,稳定维持血液中脂肪和固体醇类的含量,有助于减少脂肪和预防肥胖。

生茶最好的饮用时间是饭后1小时,身体加速食物的消化吸收分解,促进体内毒素在第一时间排出体外。生茶具有独特的去油腻效果,对长期附着在肠道内壁的有毒废弃物有很好的深度清洁效果。虽然普洱茶生茶的功效与绿茶相似,但奇怪的是它天生不冷,但它的制作工艺不同于熟茶,所以减肥时的饮用方法和功效也不同。

本文《怎样喝普洱茶减肥快》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后消费时代”的普洱茶


前些天与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以前茶商卖茶都叫“订购会”,现在叫“茶会”,可不少茶商抱怨,自从叫“茶会”以后,茶叶就不好卖了。这位朋友一针见血回复:“市场不好,叫什么都不好卖,还不如搞点茶会显得雅一点。”细细思量,真的是这样吗?当前普洱茶的市场确实不如前两年热络,也不如过去赚钱快了,也许与当前经济形势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们试着从更深的层面去观察,从消费心理的角度去思考,或许普洱茶的“后消费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而茶商们的营销思维还未跟上。

普洱茶的传统营销思维是基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质所带来的陈化空间和升值空间,以及普洱茶的健康功效与生态价值。然而在“后消费时代”里,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出更加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科技进步带来生产能力极大提升,商品的种类极大丰富,商业消费早已脱离纯商品竞争阶段,商品的主要功能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外,非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普洱茶的复兴时间虽然不过10多年,但是因为它出现在对的时间、对的环境,所以哪怕经历过2007年的重创,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迎来新的热潮。发展至今,我们可以看到,普洱茶在传统的品饮需求和收藏投资需求之外,又增加了一种非物质性的需求,这也正暗合了“后消费时代”下消费者重视体验式消费、个性化消费、愉悦性消费的心理。体验式消费要求商家重视顾客的情商,关注顾客购买行为发生全过程中的非真实购买需求,顾客所关注的不只是品牌或产品本身的单方面的物化的价值,更多的时候,需要以超出顾客现实的既有想象,开创并传递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以此建构顾客全新的生活体验。普洱茶可以成为多种生活方式的外化,而如何将普洱茶渗透在各种生活体验中,是“后消费时代”普洱茶营销需要思考的重点。

“后消费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经济时代,社会越是发达,物质越是丰富,社会里的个人价值观念就越是表现为个性的,而对商品的需求也越与众不同。这几年普洱茶山头茶概念的兴起,由此带来的无数小微企业开始展现活力,手工制茶坊的复兴,都是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产物。所以,未来小微企业依然需要“小而美”,而不靠做大做强,才能维持稳定的、有个性化需求的客户。现代人愈来愈重视健康,“后消费时代”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内涵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仅重视“身体”健康,而且讲求身、心、灵的健全。这样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消费者内心深处对一种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体验更精彩、心灵更愉悦的生活的渴望。普洱茶本身的所带来的形式之美,带来了在消费领域中茶席、茶空间的精致化、茶人服的流行等等;而云南普洱茶山的原生态环境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茶山旅行者的纷至沓来,这些都是愉悦性消费需求的表现,而这种在普洱茶上的消费需求仍待更多的表现形式。

普洱茶的“后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您做好准备了吗?

细说新普洱茶时代的特点


什么是新普洱茶时代?新普洱茶时代是相对于旧时代所提出的新概念。在新普洱茶时代里,相比以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特征包括:

1、大资金的进入

以前基本上为小资金运作,但现在因为普洱茶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吸引了许多大资金的进入。大资金的介入,冲击了原有秩序,也带来了一些争议,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普洱茶的发展。

2、注重品牌打造

以前品牌小而杂乱,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非常少。但现在,普洱茶正成为品牌化程度最高的茶种。普洱茶消费者品牌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上也助推了普洱茶品牌的塑造。有条件的茶企纷纷投身于开创品牌、打造品牌,提升品牌竞争力,不再只局限于茶叶的买卖交易。市场上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

3、出现古树茶为代表的品质追求

与以前相比,茶的“品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的愿望不再只是简单品饮或收藏到普洱茶,而是希望拥有高品质的普洱茶。以古树茶为代表的品质追求,被认为是普洱茶价值回归的体现。

4、品牌营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以前是传统模式,销售为主,现在是营销为主。随着企业的变大,品牌营销变得更加关键。用有效的营销去推动销售,去推动市场发展,这已经成为茶企共识。品牌营销正成为市场竞争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5、新媒体时代的应用推动普洱茶

以普洱茶传统的交流传播相比,微博、

普洱茶膏探秘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编者按:陈杰老师的《拾起悠远的记忆----普洱茶膏探秘》一文在文献梳理考证和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展示了茶膏由唐至清起落浮沉的历史,尤其从实验和工艺制作的角度考辨了清代“宫廷普洱茶膏”的来龙去脉,并在厘清茶膏发展史的基础上,论及现代茶膏的特点及鉴别,实为现代茶膏行业的奠基之作,对现代茶膏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陈杰《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一书。

普洱茶膏作为云南普洱茶五大系列品种(即普洱团茶、普洱饼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普洱茶膏)之一,有着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与普洱茶前四个系列品种(团、饼、沱、砖)不同,普洱茶膏从诞生之始,就始终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光环,极少被外界所知。即使在当今,云南普洱茶大红大紫之时,各种关于普洱茶的专著与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泛滥成灾”。但仔细研读发现,关于普洱茶膏的介绍极为罕见,即使有,也只局限陈述古人的话语,对其产生、演变、特性、工艺及生产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剖析,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学术空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四种茶品,从一出现到现在,同属于“雅俗共赏”的茶品,即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乃至普通百姓,都可品尝品质不同的茶品,而唯有普洱茶膏不同,则是“非雅不能赏”,是皇家的专属贡品,非平民百姓所能得到。它不仅具有特殊的营养功能,同时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没有普洱茶膏的普洱茶家族,是不完整的。而且,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中最高贵的成员。

我们从现今能够查阅的历史资料证明,普洱茶膏的名称是与普洱茶同时定名的。即1729年(雍正七年)。当时,清朝皇室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统管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样就使在普洱府地区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因此茶叶史专家们认为,普洱茶名称是以地方名称定名的。也就在这一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茶团、普洱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做为贡品。这里指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1729年之前,即普洱茶及普洱茶膏正式确定名称之前,普洱茶及普洱茶膏就已经存在,否则,清朝皇帝不会在圣旨中明确点明。

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亇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绞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嗄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风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风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独有情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的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迷。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溫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官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消声匿迹。

普洱茶膏探秘三:现代普洱茶膏的特点


三、现代普洱茶膏的特点

伴随近几年普洱茶的“热销”,很多科研工作者及相关部门也注意到古代普洱茶膏的“失传”。并相应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与云南传统的大锅熬制思路不同,他们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利用现代生物科技的手段,去破译和复原这一古老的产品。

现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于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对清朝宫廷御茶膏的破译与复原。同时,科研部门采用当今最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成功地从云南临沧地区的晒青毛料中分离了普洱茶后发酵所独有的菌群,采用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初步实现了普通级普洱茶膏的规模化生产;2006年,科研部门又成功分离了原云南思茅地区(现为普洱市)普洱茶独有的菌种,完成了普洱茶膏中的极品“玉龙胜雪”的研发工作,自此,标志现代普洱茶膏第一阶段工作的基本完成。也预示着现代普洱茶膏开始走向成熟。

那么,现代普洱茶膏与古代普洱茶膏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呢?

1、制作更科学、更简便、更卫生

古代普洱茶膏(主要指清朝宫廷御茶膏)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乏先进性。这与当时科技落后有关。因为受时代的局限,必然造成制作普洱茶膏的工艺极其复杂,且出品率低,并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带来饮用上的不安全性。

而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则采用当今最为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其冷等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干燥等技术的运用,使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过程更科学、更简便、更卫生,相比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品质更高。

2、更侧重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

我们知道,天然药物是人类长期以来用于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应用历史悠久,至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仍把天然药物作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普洱茶就属于具备天然药物特性的一种饮品。具有近千年的饮用历史。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普洱茶膏的药用价值几乎是“夸张”式的描述:“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可见,他认为普洱茶膏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我们说天然药物具有防治疾病的功能,其物质基础在于其中的有效成分。恰恰是这些有效成分,促进人体增强免疫能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康复的特殊的药理机能,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具备特殊用途的功能。但是,它也有一亇缺陷,就是其含量很低。这不仅是普洱茶,几乎凡是天然药物,其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都很低。如紫杉醇、喜树碱、人叁皂苷Rh2等在植物中的含量仅为万分之几或更低。这是因为天然产物一般结构复杂,结构中常含有多亇不对称中心,既使想对其采用化学合成都是难度极大。就如普洱茶中所含有的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简称EGCG),具有明显的抗癌效果,但也存在含量极低,并无法采用化学法或结构修饰合成生产。

现代普洱茶膏是采用的生物科技手段,遵循普洱茶原有的后发酵机理,从普洱茶中分离某些优势菌种,加之有意识提取普洱茶中特有的纤维素酶及果胶酶等,对制膏的普洱茶原料在作业环境要求较高的条件下进行二次接种与发酵,并在温度与湿度上严格控制,使普洱茶原料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酶法转化阶段;再通过低温萃取(注意: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中药提取),低温干燥获得。其茶膏的成品率为15%。使普洱茶膏更具天然药物的特性。

我们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分析,发现普洱茶膏内含的很多化学成份对人体产生药用机理。如普洱茶膏内含的类黄硐物质具有明显的降低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功效。同时,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减少血清胆固醇以及胆固醇在血管内膜上的沉积。并且,它还可以通过增加前列腺环素,减少血栓素合成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促纤溶作用,预防血栓形成。根据近两年的实验发现,普洱茶膏内含的这种类黄硐物质还可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起到降血压作用。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

而且,普洱茶膏内含的茶碱通过增加人体肾脏血流量,刺激小肠分泌钠离子素起到利尿作用,加快人体内酒精、烟碱、吗啡等有害物质的排泄。难怪《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膏的茶碱的含量是普洱茶的2倍,是绿茶等其它茶类的3-4倍。

当然,普洱茶膏的药用机理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陈述。

虽然普洱茶膏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对它的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清楚的,即我们对普洱茶膏特殊功能的挖掘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只是冰山的一角。尤其是对普洱茶膏后续陈化过程中内含的各种化学成份的转化,及这种转换后的物质对人体产生的种种作用尚存有很多空白,还有大量实验分析留待我们及后人逐步完成。

普洱茶时代的品味教养普洱茶如何品饮?


据某些权威专家统计,约10年前,大陆喝普洱茶的人口仅有一两千人,随着近些年坚持不懈的普及和推介,普洱茶在国内几乎已家喻户晓,特别是近几年,大约已有上亿人将普洱茶作为日常饮品。也就是说一个普洱茶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样的时代,需要我们有一双孩童般清纯明澈的眼睛。

这样的时代,需要我们有“教”而“养”之的高尚“品味”。

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不很难,但提高一个人的教养,而且还包括了品味,却很有些难度,有的终其一生却不能达到。正如人们说: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这说明教养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的教养升华着文化气质,教养也决定这品味高低。

普洱茶的品味教养,并不是要求你一下弄懂多少专业名词,尝遍多少古董老茶,游历过多少古树名山;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敬畏自然,热爱文化的谦恭的心。因为大千世界的平衡是由各种制约构成的,没有任何单一的事物能够支配一切。知敬畏,才能有底线,知敬畏,才能谈教养。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产生于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那里的热带雨林中呈现着大自然的本底,是地球物种的基因库;那里大山的褶皱中还居住着众多的兄弟民族,那些古老的茶树、茶园是他们世代种植、传承,那里是人类学、民族学的天然博物馆,普洱茶从一出生那天起就深深地带着这些令人敬畏的胎记。

普洱茶的品味教养,“察颜观色”是必修的一课,“赏色”,是因为普洱茶因不同的贮存年份变幻着众多的汤色,从百年以上的古董茶、近百年的号级茶、到半个世纪前后的印级茶,十几或二十年的中生代茶(也称中期茶);在整个生茶或熟茶仓储后发酵的过程中,茶汤都呈现着不同的迷人而令人遐想的颜色,从青绿、嫩黄、深黄、橙黄、橙红、如花的深红到晶莹透亮的酒红色。而在生茶的转化中,在有些环境,一种颜色的变化有时可以比人的一生还要长。仅杯中变幻多姿的颜色就可能大大刺激你大脑中的多巴胺,让你产生山野森森、百草依依,岁月的交替,四季的轮回,或是有形世界的喧嚣,或是微观世界的神奇等无尽联想。

“品”和“味”的教养当然要有“品味”的实践过程,而对茶最优雅的教养当然离不开口的实践,离不开舌、腭、喉、鼻的细闻慢品,人的嗅觉和味觉是人类感观中最细腻,最微妙,最不可把握而又最可体验的部分。在普洱茶的体验中汇聚了最多、最丰富的名词,如“杯底花香”“兰花香”“樟香”“草木香”……“两颊生津”“舌底鸣泉”“喉韵悠长”“舌面感”“体感”……等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能一一罗列了。而当口中的味觉和杯中的颜色引导思绪跨过时间、空间,接通更广阔的维度时,其中人生的变幻,生命的流逝,山河的巍然,宇宙的浩瀚都会触发你无尽的想象和思考。而当身体静下来,思绪的波涛却澎湃和奔涌,有时也会让你思接千载,神游八极。在与茶的同行或神游中,常常会使大脑中灵光闪现,偶尔还会出现生命的中“高峰体验”,那是一种“登顶感”和“成功感”。

当然,审美、礼节也会随着这种教养的提升而提升。当你带着艺术、人生,甚至是茶的丰厚阅历重新审视生活的时候,会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淡泊和宁静。在经历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两个层次之后,上苍会还你“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一双眼和一颗心。

这是一双清澈的“纯真之眼”和一颗澄明的“纯真之心“,这就是有教养的眼和有教养的心。

有人说:“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普洱”,说的是一种境界,也是关于茶的教养,我想,其中就包含着这个道理。

普洱茶膏的陈化机理: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


我们知道,普洱茶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陈化周期,才能使品质趋向“成熟”。这是一个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过程。

普洱茶膏也需要陈化的过程,与普洱茶不同的是,它不是“巨变”的过程,而是内部的成分组合产生“细化”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普洱茶膏的陈化也属于“变的艺术”,只是这个“变”不似普洱茶那么“剧烈”,犹如“脱胎换骨”。一饼生茶在自然存放50年之后,其外观颜色与冲泡后的汤色口感都与50年前截然不同。普洱茶的“变”,则是在原有物料基础上逐渐拔高的过程。它最初的汤色也是红色,但是呈褐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汤色越来越红亮、通透,口感更加醇厚,香气更丰富。当然,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作一个说明:我们这里探讨的普洱茶膏陈化机理只涉及现代普洱茶膏,即靠低温过程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而“大锅熬制”与“速溶茶粉”之类凡是高温过程生产的普洱茶膏,由于“酶”及茶叶中的一些营养物质被破坏,缺乏陈化的基础,更没有陈化的“功能”。它们只有保质期的概念,但陈化是缓慢发酵所需时间的特殊表达,它不仅包含时间概念,还有陈化方法与品质提高的综合内容。而保质期表达的时间概念相对单纯,是纯粹的时间界限,过了规定的时间,就意味着保质期概念的失效。

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

普洱茶膏的陈化,就其内部的化学变化而言十分复杂。它是分子的一次次分解、聚合、再分解、再聚合的过程。说得通俗点,是大分子物质向小分子转化的过程。普洱茶膏中的多种生物酶参与了这个过程,并成为这个过程的“主力军”。

以茶多糖为例。

所有茶叶及茶叶深加工的产品,包括各种方法制成的普洱茶膏。其最初的多糖成分一般都是粗多糖。粗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酸性糖蛋白。绝大部分是由多糖、蛋白质、果胶、灰分和其他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粗多糖具备人体需求的部分营养源,但对儿童、老人而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粗多糖是禁忌的。

茶多糖是由粗多糖纯化的精细多糖,优于粗多糖。其蛋白部分主要约有20种常见的氨基酸组成,糖的部分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及果糖等,矿质元素主要由钙、镁、铁、锰等及少量的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等组成。它的营养成分较高,可谓老少皆宜,对糖尿病也有辅助治疗功能。

普洱茶膏,无论是低温还是高温,其加工制成的最初,都具有粗多糖的组分。但不同的是:前者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多糖,后者则是没有生物活性的粗多糖。

普洱茶膏的粗多糖向茶多糖(也称精茶多糖)转化,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一是制备过程必须是低温或常温的条件,保证粗多糖这种复合多糖的生物活性,这是粗多糖向茶多糖的转化基础。反之,如是高温的过程,像“大锅熬制”,会使茶膏内含的复合多糖失去生物活性。同时也失去转化的“动能”。我们常见“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黏性很大,含糖量较高。只要是在多雨季节,空气中湿度加大,茶膏的黏性也会加大。如果裸露在空气中,就会滋生细菌而生成绿毛菌与黄褐色霉斑。其原因是粗多糖在高温中已被“恒定”,没有转化基础。容易变质。

二是陈化。低温过程制作的普洱茶膏在经过一段时间陈化后,一般最短为三个月(必须是厌氧环境),利用粗多糖的生物活性,加上生物酶一次次将其降解,自然纯化,才能纯化出茶多糖。没有纯化的过程或是陈化的基础,茶多糖是很难出现的。这与普洱茶的陈化如出一辙。因此,无论是一款陈化时间较长的普洱茶,还是陈化一段时间的普洱茶膏,我们都会在品饮中发现其特有的润滑,好的产品有入口即化的感觉,这个“滑”是果胶类物质“放大”的结果。

同样,我们在品饮这类产品时,会感到一种醇厚,杂气味不重或者说没有杂气,是因为茶多糖本身就是影响茶品的滋味与香气物质之一。

再以茶红素为例。

茶红素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包括多种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极大的异源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00~40000,至今还未能分离纯化出单体。我们现在说的茶红素实质是茶红素的分子团,是茶色素中的某种混合物。

茶红素在红茶、黑茶及普洱茶中普遍存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茶叶中最宝贵的营养物质之一,未来可能对治疗癌症都会有突破性的医学发现。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依照红茶的发酵模型研究红茶素形成的“路径”: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这个演化过程告诉我们,红茶的发酵是先产生茶黄素,然后是茶红素。但茶红素极不稳定,随即向茶褐素转化。因此,目前对红茶的检测中,只能检测到茶褐素。不能检测茶红素。因为目前还没有建立检测茶红素的方法,更没有这方面的标准。红茶中的色素演化到茶褐素时就完结了,再往后的演化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很多茶叶专家都以红茶的色素演化为标准,进而提出普洱茶不存在越陈越香的概念。更不赞同普洱茶存在陈化一说。

但普洱茶(包含普洱茶膏)的茶红素生成机理与红茶不同,它的前半段色素的演变与红茶相似,可后半段却与红茶的色素演化不同,是经过了一个“回车键”再析出的过程,即: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红素

这是笔者的一个观点。也是笔者和几个研究人员正在做的课题。这种观点的依据有两个:

①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其色素的演化过程与红茶不同。红茶的发酵在进入到茶褐素后就终止了,再往后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红茶的保质期相对很短。但普洱茶却不同,普洱茶由最初的茶黄素(汤色为橘黄)到发酵一定程度演变为橘红色、玫瑰红色,然后进入褐色阶段,汤色呈暗红色。随后,伴随陈化时间的延长,其汤色竟一点点红亮起来,通透度及红亮度都明显提高。实际上市茶褐素经氧化析出的茶红素所致。因此,普洱老茶,汤色的红亮度一定高于年份低的普洱茶。这一现象为我们提出普洱茶独有的色素演化机理提供了实物基础;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化学证据。

②普洱茶膏的色素变化也证明这点。普洱茶膏最初的制成,其汤色也是偏暗,茶褐素的含量在色素检测中高达66.6%。但随着陈化时间延长,短的在半年左右,其汤色的红亮度明显好于最初。同普洱茶一样,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汤色的红亮度愈来愈高。也与普洱茶的陈化机理趋同,呈现品质整体向上的趋势。

实际上,这一切都与陈化——这一特有的后发酵有关。

这个陈化机理再一次证明,低温萃取的方法使构建现代普洱茶膏品质的基础,而陈化的过程则是提升品质的关键。

普洱茶膏的欣赏《普洱茶膏》第十一章


普洱茶膏的欣赏《普洱茶膏》第十一章

目前市场上虽然普洱茶膏的产品很多,但能够做到具有欣赏价值的产品还很少。蒙顿茶企业是业界的先行者,也尝试制作了一些较为精美的产品。本章就以蒙顿茶膏为例,将部分产品展示给读者,但愿能给您带来愉悦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更希望通过这种欣赏,引起更多人对普洱茶膏的关注,以期创造未来更有价值的产品。

一、普洱茶膏的“三绝”

蒙顿茶膏的三款特殊产品:玉龙胜雪、红运当头、普洱黑金,被业界奉为普洱茶膏“三绝”。它们的制作工艺、外观形态、汤色、口感各有特色,为蒙顿茶膏的经典作品。而且,这些制作工艺内含的生物技术水平较高,目前仅为蒙顿企业一家掌握与生产。因此,这三款产品也被业内称为“茶膏三绝”。

玉龙胜雪(珍品级)

“玉龙胜雪”的名称是沿袭古代宋朝著名的一款名茶“龙园胜雪”的称谓。“龙园胜雪”,产自福建,为宋朝时期三十八款名茶之一。这两款名茶其外观具有颜色上的相似性,为加以区别,依据云南著名的玉龙雪山这一“圣景”,故将这种特殊的普洱茶膏取名为“玉龙胜雪”。虽然“龙园胜雪”早已失传,但“玉龙胜雪”却延续至今。是“茶膏三绝”之一。       

“玉龙胜雪”又称茶石(也有称石乳),其外观显出重度白霜,为茶膏长时间后陈化所致。这种白霜,是茶膏自身的儿茶素与咖啡碱天然络合物,有极高的营养与品饮价值。如能发现其白霜向茶膏内部浸透,更是稀有。由于它陈化条件要求极高。古时候生产全凭偶然性,出品率极低。十分难得,基本上只用于观赏。即使在现代,高品质茶膏能转化为“玉龙胜雪”品级的也只有15%,出产量极低,属于十分难得的产品。

蒙顿企业生产的“玉龙胜雪”,选用云南省普洱市(原思茅地区)乔木大叶种茶叶,在遵循清朝宫廷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经过筛选与特殊的后陈化工艺所得。在品质上,它注重内质丰富厚重,汤色呈宝石红色,回甘持久,没有任何杂气,有百年茶膏的灵秀与韵味。好似一部历史沉积的书,有沧桑巨变,也有曲径通幽,让人回味无穷。

红运当头(珍品级)

“红运当头”是选自云南省临沧市、普洱市(原思茅地区)乔木大叶种茶叶,采用最先进生物技术精制而成,为目前国内外唯一“上投茶”产品。       

“红运当头”的特点是,在冲泡时,先放水,后放入茶膏,且茶膏始终漂浮于水上,让茶膏红色的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似天赐福运,又似独中头彩,是祝福,也是期盼。

品饮时,更是沉香浓郁,口感醇厚,为茶中难得的珍品。被尊称为“茶膏三绝”之一。

普洱黑金(珍品级)

“普洱黑金”外观呈“煤精”般的乌黑油亮,其断面的“亮”度更为明显,可谓普洱茶中的“黑金子”;在品饮中,它打破以往茶膏“淡薄”的口感,在普洱茶特有的“厚、滑”基础上,具有普洱老茶特有的“药香”,基本上可与陈化七十年以上的普洱老茶相媲美,可视为普洱茶中的“金子”,被称为“茶膏三绝”之一。       

本品选用云南勐海地区乔木大叶种茶叶,在遵循清朝宫廷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经过特殊的后陈化工艺所制成。在品质上,它注重内质丰富厚重,汤色呈宝石红色,回甘持久,茶味具有独特的普洱老茶特有的“药香”。

二、普洱茶膏的“三杰”

蒙顿企业自2005~2009年先后制作了上百种块状压模茶膏,其中三款产品最受消费者喜爱,即:二龙戏珠、吉祥凤凰、吉祥孔雀。它们最突出的特点是版形漂亮,图案精美,线条流畅,其外观堪比艺术品。被业界及收藏者奉为“茶膏三杰”。       

二龙戏珠(珍藏级)

原料:临沧市、普洱市(原思茅地区)乔木大叶种茶叶,品级一级。

外观:选取中国古代图腾“二龙戏珠”,线条优美,有立体雕刻之美,细节逼真,色泽光润。

汤色:呈葡萄酒色,通透明亮。

口感:厚重滑润,茶味纯正,有淡淡的沉香,回甘悠长。

特点:寓意喜庆,龙运持久。观之赏心悦目。

同时,本品另装有20克散块茶膏,选用精美象牙白开片瓷瓶包装,与二龙戏珠的品质一致,供鉴赏者品尝。

吉祥凤凰(珍藏级)

原料:易武正山乔木大叶种茶叶,品级特级。

外观:选取中国古代凤凰图案,线条极其流畅,形象逼真,立体感极强,色泽光润。

汤色:宝石红,通透红亮。

口感:厚、滑、浓、润,有淡淡的药香。

特点:为大块膏体,净重700克。同时又是寓意吉祥,观之赏心悦目。

本品由于制作复杂,成品率极低,至今不公开销售,只向超级普洱茶膏发烧友提供,每年生产不超过50块。

吉祥孔雀(珍藏级)

原料:勐海布郎山乔木大叶种茶叶,品级特级。

外观:选取云南西双版纳特有的孔雀图案,羽毛丰满,形象逼真,立体感极强,色泽光润。

汤色:宝石红,通透明亮。

口感:厚重,滑感极强,回甘持久,具有特有的韵味。

特点:为大块膏体,净重700克。寓意吉祥圣洁,赏心悦目。

本品由于制作复杂,成品率极低,至今不公开销售,只向普洱茶膏超级发烧友提供,每年生产不超过50块。

三、“七十二先生”普洱茶膏

蒙顿企业自2006年就开始了普洱茶膏一款特殊产品“金瓜”的试制。由于这款茶膏近似半球形状,其茶膏的堆积与成型十分困难。到2009年,该工艺经历上千次试验终于成功。但美中不足的是,仍然存在成品率极低的问题。

“七十二先生”普洱茶膏只向普洱茶膏超级发烧友提供。

这款茶膏有两大特点:

①原料是选用云南特有的18个茶区的原料拼配而成。

②每年仅生产72个。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普洱茶膏:时代快节拍的饮品》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膏制作”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66364.html

上一篇:茶膏:茶的另一种形态

下一篇:茶膏制作简介和冲泡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