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如何确定试茶的几大方向

2019-12-04

对一款茶的评价,各人都根据自身喜好和认识水平众说纷纭,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普通,有人说它回甘生津,有人说它香气迷人,那么如何客观系统地归纳一款茶的真实状况呢?我认为可以抓大放小,也就是把握重点就可以了,其余细微的随心所欲各自发挥。

试茶试重点,那么何为重点呢?

我把试茶的方向归纳为三点:1、香气;2、口腔内表现;3、身体反应。其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香气,香气又分为新茶香气和陈茶香气,新茶香气可以在试茶过程中在口腔直接体会,也能在器皿冷后通过嗅觉闻出,通常而言有花香等自然香的茶是要加分的,而有高温造成的工艺香意味着茶制程已出现问题。

陈茶转化的香气又和新茶的花香有所不同,新茶的花香扬而清爽,而经过岁月积淀转化而来的陈茶香沉淀又内敛。通常有香气的普洱茶更加容易打动大众消费者,它给大家带来的是最直接最扑面而来的好茶标志。口腔内的表现。通常我们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即可:a、苦涩度;b、生津回甘度;c、汤水粗细度;d、汤水浓薄度;e、耐泡度;f、饱满性和层次感;g、喉韵及刺激喉咙的深浅程度。

通常而言不苦不涩的茶更容易被市场接受,但也有说法“不苦不涩非普洱”,云南大叶种茶中茶多酚与儿茶素含量丰富,浸出物多,按传统晒青工艺制作完全没有苦涩的普洱茶很少,所以评价一款茶的苦涩度都是相对而言,也就是看谁的更轻,更容易化掉。对于同等地貌区域的茶,通常树龄越高,苦涩越低。

生津回甘是喝普洱茶群体里最喜爱和最乐意接受的一个特征,生津回甘越好代表原料素质越高,生津回甘的方式根据茶的不同表现区域也不同,有两颊生津,有舌底鸣泉,有齿缝回甘等方式。汤水粗细度也是衡量一款茶的优劣关键,通常,树龄老的普洱茶,其汤水更细,反之则粗。耐泡度,耐泡度通常是判断季节茶的一个关键指标,同样条件下的普洱茶,春茶最耐泡,其次秋茶,最不耐泡是雨水茶,耐泡度也是不同茶之间比试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千万不要小看耐泡度这个指标,行内公认不具备耐泡度的茶不管其他方面表现如何都够不上好茶,也就是好茶必须耐泡。试耐泡度很简单,相同冲泡次数内更易出现水味的茶意味着更不耐泡,反之亦然。饱满度和层次感都是指茶入口后在口腔的刺激区域和刺激方式,喝茶使整个口腔都能刺激到的会更舒服,而只刺激上颚前段,或者只刺激到咽喉等后端的总是让喝茶人感觉缺失点什么。

通常而言好区域的原料或者好的拼配方式都能让刺激口腔范围更为广泛。而相对纯的原料刺激口腔方式较为单一,好的拼配茶刺激口腔方式就更为有层次感和丰富性。而喉韵及刺激喉咙深浅程度是辨别树龄和生态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指标,喉韵是指茶汤入喉后反弹出的回韵或者气韵,实际也是香气在口腔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更隐约和委婉,稍纵即逝,刺激在喉头部位。

只有生态好、树龄高的原料才会使喉韵更明显突出持久。而刺激喉部深浅则是指茶喝到口腔里头能刺激喉咙位置的深浅度,越往下走或者说越深代表树龄越高,反之则树龄越低。试新茶大体如此,而试陈茶除去上述原料状况以外,还多出了仓储状况这一环节,通过观看叶底颜色,汤色和喉部舒适度就大体能判断出一款茶的存放干湿状况。

身体反应。很多人说喝好茶能让人愉悦,但愉悦这个词还是有些模糊,显然还不能直观反应人何样才为愉悦。静静地坐在室内茶桌旁喝茶突然出现手心出汗,面孔红润或者背后发热以及胃暖现象都是喝到好茶对人身体产生的一些反应,业内称之为“茶气”。酣畅淋漓喝完几泡茶,犹如打完一场羽毛球或者爬山后,汗水沾襟,整个人都轻松舒服下来。这些状况都是喝普洱茶对人身体除口腔咽喉外发生的一些奇妙状况,应该说能让人身体出现这种状况的茶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茶都只刺激在口腔方寸之间,但凡能让身体出现上述状况的茶,基本都是顶级茶的标志,而口腔里的表现也绝非一般。

小编推荐

普洱茶如何试茶,才能正确体现出真实价值?为什么要试茶?


这些年,笔者制作过上千吨茶,喝过上千种茶,阅茶无数,对茶的评价,越来越简单。值或者不值价,就是最终评价。而要评价一个茶,并不容易。即便千锤百炼,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评价茶的基本手段是试茶。而试茶,是一项专业活,许多时候,不是茶不对,是试茶的人不对,以及试茶的方法不对。

显而易见,如果试茶的人不够专业,那么得出的结论自然不那么可靠。多换几个人,在不同场合盲喝,是一个基本方法。有太多的人喜欢戴着有色眼镜来判断茶的好坏,或者根据品牌和包装先入为主,或者出于利益关系颠倒黑白,一群人在一起喝茶,许多杂音会误导你对一个茶真实的判断。

笔者提出一系列简单的试茶方法,来让你判断这个茶的真正价值。而其中最主要的要点,就是盲喝。

一、自己试茶

确定几个变量:投茶量、水、茶器、时间、身体状况、天气状况、地理情况。尽可能固定几个变量来测试。

例如,固定了投茶量、茶器、水,在某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上午、下午、和晚上喝同一款茶,得出关于这款茶的结论。以我个人经验,上午试生茶的结果,通常口感最差;晚上最佳。

曾经有茶友说过,我用同样的水泡茶,感觉最近不好喝了,非常涩。经了解,该茶友一直用本地品牌的桶装水,每年9月份后,当地的水质就会发生变化;换水后,茶恢复到原来的口感。对于使用地表水或者净化水的茶友,若发现同一款茶,在不同时期,滋味相差非常大的情况下,你需要考虑下水的因素。

如果你感觉无论怎样都泡不好茶,那么,换一个水试试。市场上通用的农夫山泉和怡宝,都可以换来试试;当然,最稳当的水源是恒大冰泉。因为农夫山泉来自不同水源地,而恒大冰泉只有一个水源地,相对可控。水为茶之母,对于泡茶而言,是除了茶本身之外,最重要的因素。

个人身体的因素也非常重要。上火、感冒都会非常影响你的茶的判断,所以,你感觉很苦的茶,在你正常身体状况下其实并没有那么苦。所以,一堆人都很诧异你的评价时,要注意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再说说地理情况:西双版纳是笔者喜爱的地方,基本上所有茶都能泡得比较出色;到了昆明,由于海拔上升到1900米左右,水温下降到了93-94度,通常口感没有勐海出色;而到了广东、广西等平原地区,又可以找到熟悉的感觉。而在北方很多地方,水质有比较大差异,容易造成口感的误解。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北方某茶商,在勐海试一款毛茶,觉得非常出色,然后购买压饼,回到自己家,再试,觉得受骗了。争吵不休,作为一个认真的茶商,又飞回了勐海,对照着样本喝,口感又对了。茶友可能会发现,从刚结束发酵的堆子里抓一把茶,就用勐海的井水喝,感觉堆味不明显,甜且滑,似乎非常不错;然而,同样的茶带到昆明,堆味非常重,且土腥明显。

因此,个人试茶的环节里,需要多重条件下反复测试,切忌轻易下结论,尤其是学大师状,铁口直断,最后弄巧成拙,徒增笑柄。不轻易下结论,不是耍滑头,而是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

用一周的时间,在不同的情况下测试,对一款茶来说,才是公平的态度。

二、群体试茶

群体很复杂,充满了人情世故和人生哲理。所以,正常情况下,不要轻易和很多人试茶。很多茶友习惯了笔者不评论茶的口感,只讲原料和制作工艺和仓储;因为,这些客观的东西任何人都驳不倒,哪怕喜欢抬杠的,也找不到抬杠的机会。然而,喝茶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很多人一起喝。所以,群体试茶又是一个避不开的环节。所以,我想说说关于群体试茶的一些要点。

1、盲喝

撕掉包装,不要留下任何信息,关于茶山、品牌、年份等资料。避开所有的望文生义和人身攻击。群体试茶的时候,有人不懂装懂,有人懂装不懂,有人跟风,不同的利益倾向下会有不同的立场,最可怕的是很多号称普通茶友的人,家里库存的茶比一般茶商还要多,为了在茶友圈树立权威卖自己存的茶,不惜歪曲打压别人。为了避嫌,请选用盲喝。

2、混合

把目标茶混合在其他茶里,观察茶友的反应。这些茶包括了某些茶友自带的茶,或者自己非常明确的茶,这样,你既可以试出评论人的水平,也可以得到真实的评价。

曾经,笔者把某人自己的茶混合在一堆茶里面,过了几天让某人自己来喝,某人自己评价说这个茶不像话,不纯等等。我也曾在某名山要了一点某人的样茶,过几天在厂里试喝的时候,某人也在场,某人问是哪里的茶,我告知是另一人家的茶,立刻嗤之以鼻,说那人专门从外面拉茶,这茶明显不是本村的茶。我举这个例子来说,只是说明,那些看似专业、底气十足的背后,对于茶的判断,并不是那么准确。

3、价格

当问及价格的时候,尽量往高处说。实际上你买300元的茶,你说5000元1饼,试茶的人会很客观地告诉你,你这个茶不错,但是买贵了,因为你这5000一饼买的茶,仅仅比他3000买的稍好,或者比他3000买的略差点,应该只要2500元。你就偷笑吧。

反之,你若告诉他这是300元的茶,他很可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300元的茶比他3000元买的要好或者差不多,本能上立刻要把你贬得一文不值,才能掩盖内心的痛。

所以,把价格报到5000,让他感觉你上当受骗了,让他快乐的同时,你也快乐!

于我而言,我早已习惯自己的试茶方法,背着同一款茶,在不同地方,用不同水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试茶;不考虑任何名山效应和商业利益,只看这个茶是否能够有一定的特点,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铭记于心,记录在字里。日积月累,多重条件下反复测试,成为改进的依据。试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要学试茶,你得背着同一款茶,在不同地方,用不同水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试茶;不考虑任何名山效应和商业利益,只看这个茶是否能够有一定的特点,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铭记于心,记录在日志里。日积月累,多重条件下反复测试,成为改进的依据。试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普洱茶你能弄明白,其他的茶类也就触类旁通啦!

【多图】简便的试茶方法(二)


茶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如吃饭饮水般,是人生活最基本的东西。但人有了追求之后,他又变得不简单了,便有了茶文化。当进入到商业利益中,更是混淆好坏,优劣难辩,茶就变得更复杂了。在相对较混乱的茶市中,茶友想找款好茶的确不容易。换另一句话说,普通茶友辨别茶质量的好坏;或者从几款茶中鉴别出其中较好的一个,是不容易的。毕竟普通茶友不是专家。茶从其生态,生长,制作,经过很多步骤,很复杂的过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长时间研究,是很难对茶有透切了解的。但作为普通茶友,不是说没有这种可能,就是没这种必要。不就是喝杯茶,喝杯好茶而已,干嘛要这样复杂呢?

但要喝质量好价格合理的茶,又必需会鉴别才行。

那么有没有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呢?

古圣贤说,大礼必简,大乐必易。好茶也是相通的。一款茶大致从其色,香,味三个方面鉴别。色:看茶汤油亮、通透、清澈的程度。香:闻其香是否自然,有没有杂味。味:尝其味,滋叶,甜、苦,回甘程度。最后看看叶底,肥厚、舒展、油润、弹性程度。下面介绍一种非常简便的试茶方法给茶友。准备几个约250毫升的通透玻璃杯。可鉴别一款茶,或几款不同茶同时对比。称3克待鉴别的茶,放入杯中,用大开水,冲泡入杯,约五分之四水位。观察:

1.茶叶舒展快慢程度。茶叶舒展越快茶就越好。

2.伸缩度(茶叶未展开与完全展开的对比度)。伸缩度越大茶就越好。

3.看茶汤。茶汤越通透、油亮、清澈,茶就越好。

4.闻香。香气越自然并没杂味,茶就越好。

5.品味。浸泡5分钟可试其味,滋味越厚,甜、苦平衡,回甘强而持久,茶就越好。

6.看叶底。叶底越肥厚、油润、富弹性,茶就越好。新茶友刚开始时,最好用2款以上的茶作对比。熟练后,就算单独试一款茶,都会清晰。

用通透的玻璃杯,可集看茶叶舒展快慢,伸缩度,茶汤,叶底及试茶于一身,省时省力。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方便;既直观又容易;既客观又准确。用盖碗技巧冲泡,尤其用紫砂壶冲泡,都会改变或提升茶性。如烹饪食物,可根据食材的特性,将其发挥到极处。但我们试食材时,可去除所有烹饪技巧,用白开水将其灼熟,试食之,就可以试出其真味了。这种试茶方法的道理正是这样。希望能给茶友,鉴别茶之优劣,带来一点帮助。

称3g待鉴别的茶

放入杯中

质优的茶特写

质劣的茶特写

用大开水,冲泡入杯(质优的茶)

用大开水,冲泡入杯(质劣的茶)

质优的茶迅速舒展,质劣的茶舒展较缓慢

观察茶叶舒展快慢程度

质优的茶

质劣的茶

质优的茶

质优的茶

质劣的茶

茶叶未展开与完全展开的对比

未完全展开的质优茶

未完全展开的质劣茶

完全展开的质优茶

完全展开的质劣茶

质优的茶茶汤

茶汤通透、油亮、清澈

质劣的茶茶汤

质劣的茶茶汤

茶底对比

质优的茶底

头道茶能喝吗?江湖几大说法如何分辨?


喜欢喝茶的茶友对于泡茶流程想必都不陌生。泡茶的时候,头道茶倒掉,这个动作似乎都变成了一个习惯。

但到底要不要倒?为什么要倒?却是众说纷纭。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解析“头道茶”,看看头道茶究竟是去是留。

辩一辩江湖上相传的四种“倒掉头道茶”的说法:

头道茶用来洗掉灰尘杂质?泡沫不一定是脏东西,可能是茶皂素

在泡茶的时候,茶汤会起一些泡沫,不少人认为这是灰尘或者杂质。

这时候,要注意观察它的色泽。如果是干净透亮的泡沫,这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茶皂素”造成的现象,并非是茶脏。关于“茶皂素”,这里有一篇详尽说明:【茶百科】茶汤里的“泡泡”究竟是什么?

而如果是浑浊的、看起来并不干净的泡沫,则确实要质疑茶的制作流程是否存在为什么问题。

尽量深入了解你喝的茶叶的“前世今生”,了解该茶的生长及制作厂家,以及购买地的储存环境等。杜绝卫生隐患。

头道茶口感差?鲜嫩的茶叶头道茶是精华

还有一些茶友认为,头道茶因为茶叶没有泡开,口感不好,所以倒掉,这同样也不是完全正确。

对于一些比较鲜嫩的茶叶,内含物质浸出速度极快,茶毫也会在第一泡时,就尽析入茶汤中,如果倒掉头道茶,就会失去很多有益的物质。

头道茶可以洗去农残?农药难溶于热水中,注意购买合格产品

先否认,这是不可能的。根据农业部2014-2016连续三年的调查结果来看,市场上销售的绝大多数茶叶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只要消费者购买的茶叶是合格产品,茶叶的卫生指标就值得信赖。

由于茶叶的特殊性,无法像果蔬食品那样清洗,因而无论是农药残留物,还是灰尘杂物,单靠热水浸泡很难真正全部去除。所以为了干净倒掉洗茶说法不够专业,只是起心里安慰的作用。

其次,农药残留大多是脂溶性物质,热水很难将其溶解到茶汤当中。所以说利用头道茶来洗掉农残,一是不必要,二是不可能。

倒掉头道茶是必须的泡茶仪式?要根据所泡的茶做出判断

这种说法常见于待客的时候。不管什么茶,温杯洗壶之后,再把头道茶分入各杯,紧接着又倒入废水盂。但如果是一泡精品好茶可能就有所浪费了。

遵循这个原则的泡茶人大概这样认为:这样一来显得干净;二来茶叶经过第一道水,开始激发出茶香,让客人生出一种期待之情,营造出品茶的氛围。

还有的人是出于从众,看大家都倒于是他也倒,并没有根据所泡之茶做出分析判断。

所以头道茶是否需要倒掉,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

鲜嫩或者新制生茶:可以不倒(多数绿茶、红茶、生普新茶阶段)

对于鲜嫩或者新制的生茶,喝的是茶叶本身的味道,所以不必将头道茶倒掉。像一些名优绿茶,和还在新茶阶段的普洱生茶,茶叶最美的香气与鲜爽感全在第一泡茶汤里。

当然,前提是出产茶品的厂家和存放环境可靠。尤其是普洱生茶,好的茶品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等级,这样的头道茶一定是不容错过的。

做形程度较高的茶:建议倒(如沱茶、砖茶)

因为特殊的紧压工艺,茶叶在浸泡时会有一个“慢慢舒展”的过程。因此往往会采取头道茶温润茶叶,而这一泡是完全可以喝的。

只是由于茶汤并没有达到品饮的最佳状态,温润泡通常我们都不饮用而已。

有陈化时间的茶:应该倒(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陈茶、老茶)

老茶在长久存放中难免集尘,头道茶首先起到了冲洗作用,再者就是“醒茶”。陈化了的茶,通常是紧压形制,只有通过高温的水唤醒茶叶,去处陈味,才能真正开始释放茶的滋味。所以老茶的第一泡从卫生和滋味上来说都应该倒掉。

但也不能就说陈茶的头泡茶是没用的一泡。因为它作为第一泡茶,还是具有这款茶的质量信息表达。老茶客往往能从第一泡茶中品尝到仓储、山头等重要信息。

看了这篇

简便的试茶方法给茶友


介绍一种非常简便的试茶方法给茶友。准备几个约250毫升的通透玻璃杯。可鉴别一款茶,或几款不同茶同时对比。称3克待鉴别的茶,放入杯中,用大开水,冲泡入杯,约五分之四水位。

观察:

1.茶叶舒展快慢程度。茶叶舒展越快茶就越好。

2.伸缩度(茶叶未展开与完全展开的对比度)。伸缩度越大茶就越好。

3.看茶汤。茶汤越通透、油亮、清澈,茶就越好。

4.闻香。香气越自然并没杂味,茶就越好。

5.品味。浸泡5分钟可试其味,滋味越厚,甜、苦平衡,回甘强而持久,茶就越好。

6.看叶底。叶底越肥厚、油润、富弹性,茶就越好。新茶友刚开始时,最好用2款以上的茶作对比。熟练后,就算单独试一款茶,都会清晰。

用通透的玻璃杯,可集看茶叶舒展快慢,伸缩度,茶汤,叶底及试茶于一身,省时省力。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方便;既直观又容易;既客观又准确。用盖碗技巧冲泡,尤其用紫砂壶冲泡,都会改变或提升茶性。如烹饪食物,可根据食材的特性,将其发挥到极处。但我们试食材时,可去除所有烹饪技巧,用白开水将其灼熟,试食之,就可以试出其真味了。

普洱茶工艺演进的必然方向——拼配


每一种茶叶制程的精制化程度往往与这种茶叶的市场价格成正比。当普洱作为一种廉价的、以边疆少数民族为主要消费群体的茶品存在时,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是必然选择,这种目的相对于其定位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当普洱茶的价值被发现后,必然从市场消费端对于茶品工艺产生精制化的要求。按照目前趋势,工艺的进一步精细化已是必由之路,而拼配无疑是这种精细化制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纯料的天然不完美特性以及拼配的科学性,经过优质拼配之后茶品方能完成从“食材”到“菜肴”的转变。

中国茶叶能够演进至如今的面貌,是千百年来前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在生产者、流通环节与消费终端无数次循环互动间完成的。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原主流文明的地域面积、人口数量、文明发达程度、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潜移默化的提升了文明自身演进的速度,之于茶叶领域亦是如此。历史上云南文化与地理位置上与中原文明的隔阂加之其自身文明的演进速度,放慢了普洱茶制作工艺的革新。从“散收无采造法”,到后来杀青、揉捻等制茶工艺传入云南,古代普洱茶工艺的演进历程是极为缓慢的。近现代的历史发展改变了这一局面,从普洱茶销往香港到应市场需求研制渥堆熟茶,都是消费终端的反馈对于普洱茶生产和工艺革新拉动作用的明证。

当代普洱茶已愈发为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消费群体所接受,这为普洱茶工艺的进一步精制化提供了强大的拉动力。云南天然无污染的古树茶资源,经科学合理的低温制程最大程度的保存其天然活性,再藉由拼配将茶品推向更高层次,是普洱茶茶品精制化的一种可预见方向。

泡茶的几大误区


正确的泡茶方法不仅能够冲泡出茶叶的好滋味,还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而错误的泡茶方法不仅破坏茶叶本身的美妙滋味,还会对身体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搜集了一些常见的泡茶误区,不知道你有没有中招呢?

一、直接用手抓取茶叶

直接用手抓取茶叶不仅会使茶叶沾上手中的细菌或是微生物而影响健康,更是会在取多了茶叶需要放回的时候,改变茶叶的储存环境,不利于茶叶的保存。所以尽管用手抓取茶叶只是一个很小的“小节”,尽管这样的取茶方式很是方便,我们依然需要避免犯这种错误。

二、一壶滚开水,冲泡所有茶

像乌龙茶、普洱茶等较为粗老的茶叶须用100度的沸水冲泡,而对于细嫩的绿茶则选用80度的水进行冲泡。所以说茶叶的种类不同、茶性也不一样,那么用来冲泡茶叶的水的温度也应该有所差别,所以说不论什么茶都用开水冲泡,则极有可能因为温度过高而将茶叶烫坏、烫熟,泡出来的茶叶不光颜色不美、滋味也可能充满苦涩。

三、长时间浸泡茶叶

一般来说浸泡五六分钟的茶叶,茶中的可溶性有益物质基本已经析出,如果长时间将茶叶浸泡在水中,会使茶汤的苦涩味道加重。

四、用保温杯冲泡茶叶

一般在寒冷的冬季,为了保持茶水的温度,很多人喜爱用保温杯来冲泡茶叶,可是这样的做法不仅会损失茶叶的营养成分,还会减少茶汤的香气、增加茶汤的苦涩味。

五、习惯泡浓茶

有的人喜欢泡浓茶,可能因为口味较重、也可能因为投茶量大显得豪气……可是不论什么原因,茶水太浓的话会含有更多的咖啡因以及鞣酸,对肠胃刺激性与对神经系统的刺激性都会变大,并且会影响身体对于铁元素的吸收。所以对于泡浓茶的习惯,我们也是要尽力改正的。

怎样确定普洱茶茶膏的资质


怎样确定普洱茶茶膏的资质!消费者在购买与饮用某企业产品之前,首先要审核企业的生产资质。因为普洱茶膏属于茶叶深加工产品,与生产茶叶要求不同,有更高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设备的要求。具体如下:

①企业的工商执照,看经营范围是否有加工与销售“固态速溶茶”的内容。

②企业生产卫生许可证,看许可的范围是否有“固态速溶茶”的项目。

③企业生产许可证(即我们通常说的QS)。并依据QS的批准文号,到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定的“中国QS查询网”查询,

只有具备这三证内容相一致,且都有“固态速溶茶”项目的,才可确定生产普洱茶膏的资质。

我们之所以强调“固态速溶茶”项目的审核,是因为国家目前将普洱茶膏纳入“固态速溶茶”的审核类别。很多企业以生产茶叶的QS证替代,是不规范的商业行为。相对普洱茶膏生产而言,只具备茶叶生产的QS证,而没有“固态速溶茶”的QS证,等同于无证生产。只是消费者对此不甚了解,误认为茶叶与茶膏是一类商品,让个别企业钻了空子。

同时,消费者也应注意,很多企业因不具备生产条件,更不具备QS生产许可证时,可委托具备相关条件和手续的企业(指必须有“固态速溶茶”生产许可手续的企业,即QS证)委托加工。但在产品说明书上,其生产加工一栏必须注明该企业名称和生产地址及联系电话。

国家之所以这样要求,是想搭建一个食品安全生产规范的框架。相对普洱茶膏生产而言,我们无法相信一个连QS生产许可证都不具备的企业,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何况,QS生产许可证对企业审核的主要项目是针对食品安全而言,还没有过多涉及品级的问题。

因此,我们说,消费者对普洱茶膏“三证”的审核与确认,是第一位的鉴别,也是最基本的鉴别。毕竟,普洱茶膏是入口的饮品,只有具备这种资质的企业才能确保食品安全第一位的要求。

解读|普洱茶的两大品饮方向


现在品饮普洱茶的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发酵茶,一种是零发酵茶。

葡萄汁大家可以理解是不发酵的,葡萄酒大家可以理解是发酵的,但是,普洱茶和葡萄酒不同,发酵与不发酵,往往消费者搞不清,甚至茶学专家也模糊。

青茶不发酵,大家可以理解,划归为绿茶则不能理解。

其实绿茶分为烘青、炒青、蒸青、晒青,区别只是在于干燥环节的不同,晒青茶是通过太阳晒干,晒青毛茶就是晒青绿茶,不能说晒青毛茶压成饼,茶性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化,尚需通过长时间的存放,才可能发生变化。

有些专家认为毛茶经过蒸压就发生了变化,其实,茶类与茶类的区别,在于程度,程度达不到,茶类就不会发生转化。否则,毛茶制作阶段,揉捻后稍微渥黄,难道就可以称为黄茶?

青茶通过渥堆发酵转熟,大家都可以理解。

然而,青茶通过存放发酵转熟,很多人就不能理解。现实的情况是,的确因为存茶的区域不同(其实是给予的温度湿度等等条件不同),青茶存放未必会转熟,或者说转熟的时间消耗过长,超出现在存茶人的经验所知。

之所以概念模糊,究其因,普洱茶在国内市场算是一个“新”茶类,大部分人又非茶学专家,而且,现在市场各种存放区域都有,各种存放手法都有,消费者品饮的习惯各异,青茶从未熟到半熟到成熟,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品饮人群,这让消费者对于定义比较模糊。

而茶类的命名和划分,往往又结合了历史,历史上茶叶的分类往往又是按地名命名,未必涉及分类。比如普洱茶,比如龙井茶,比如武夷茶,其实是三个茶类。

龙井茶,武夷茶,没有普洱茶这么复杂,从命名之日开始就是与茶类相关。

而普洱茶则不同,命名之日可能是绿茶,而其后,茶类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命名还是普洱茶,并没有随着茶类的变化而另择名称,一样还是沿用地名命名的方法,由此,带来其后很多人对于普洱茶的定义的争论。

关于命名、分类,我们可以暂且抛开,来谈一谈市场,毕竟任何名称,任何分类,都需要庞大的市场作为支撑,然后,量变引发质变,未必不会演变成另一种茶类。

毕竟,普洱茶与其他茶类,甚至黑茶类都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普洱茶是成品茶的再制造,其次,转化的方式也存在有仓储和渥堆两种,这在所有茶类中绝无仅有。

所以,所谓争论,所谓探讨,前提还是要这个市场的存在,才有意义。如果市场都不存在了,任何争论都是白搭。

普洱茶现在市场存放有两大典型市场,一个是昆明,一个是华南,昆明算是产区,华南一带是销区,昆明的气候干燥,湿度很难达到80%,即使偶尔下雨达到80%以上,温度往往又不够,所以,很难有发酵现象产生,直观地辨别,就是汤色不易发红。

华南一带则不一样,夏季高温高湿,冬季干燥,这样,等于几乎每年发酵,转化(翻堆)一次,随四季之变化而变化,两三年,汤色即可转红。待到7、8年,实际上已经成熟。其原因在于,现在的茶手工石磨饼居多(指中高端),这样饼压制不如机器压制的铁实,透气性更好,变化要比机压饼要快。如此,华南一带存放的青茶,实际茶类已经发生变化。

但是,昆明的气候条件不一样,温度湿度都不及华南一带,即使存放30年,茶汤也不会转红,只是苦涩消退。当然,氧化也是一种变化,由于没有昆明存放茶叶更长的经验可循,只能猜测,昆明存放的茶叶估计需要时间更长才能发生茶类变化。

这就带来了实际上的现实市场,普洱茶品饮的两大方向,一个是昆明仓,一个是华南仓。昆明仓,香气高扬,易于保持“山韵”,汤色黄亮,口感鲜爽。华南仓,香气低沉,溶于茶汤。山头特征消失,茶汤红浓明亮,口感滑润。这两者评判的标准也不一。

有人喝山头味,有人要陈香味,有人喝鲜爽,有人喝醇滑。你让云南人喝老普洱,觉得是一股老木头味,你让香港人喝昆明存放的老生茶,他说根本不能喝。

这两者没有优劣,只是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有人喜欢A,有人喜欢B,你不能相互指责对方都是错,只是转化程度的不同,这与习惯有关,与周围的氛围有关,与当时的文化传播理念有关。

总体来说,两种存放的方式都是向发酵茶在努力,万宗归一。

试谈普洱生茶转化的因素


普洱茶转化的物质基础是依靠云南大叶种自身丰富的物质含量。普洱生茶出厂时的含水量在10%左右,这是保证工艺正确的生普正常转化的内在条件。

当环境的相对湿度处于50-70%之间时,原料紧压状态下的普洱生茶,含水量能够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保持不进不出。在湿度过低的北方,长时间的干燥环境,会使普洱茶失水,含水量的下降,不仅减慢了陈化速度,同时也会在失水的过程中,带走一些物质。在湿度过高的南方,环境中的水气会被普洱茶吸收,含水量升高给细菌及霉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带入杂味。

所以,保持好这个含水量,简称“保湿”,是普洱茶存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目标。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存储的手段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全力以赴。

如果说适当的含水量是普洱生茶转化的内因,那么氧气和温度就是辅助普洱生茶陈化的主要外因。

普洱生茶的转化是一个氧化过程,氧气在此起到的是加快转化的作用。因此空气的微循环可以帮助提高转化的速度,但过量的通风会使普洱茶脱水,劣化。以往所说的存储环境“通风”,在实践过程中已经被大量事实否定,这一点是特别需要关注的。

温度对普洱茶转化的作用比较简单,高温时节,转化速度快,低温时节,转化速度慢。

综上所述,一个内因含水量,两个外因氧气和温度,是影响普洱生茶转化的主要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遵从普洱茶转化的条件,不同地区的正确仓储就会形成各具地方气候特色的茶品。观察和体会这个过程,也正是普洱茶品饮收藏过程中的乐趣之一。

【多图】简便的试茶方法(一)


常听说,香浓的酒,清淡的茶。很少说,香浓的茶。为什么呢?追问这个问题,就是进一步了解茶的开始了。茶到浓时,通常会伴随着涩重,苦重,令人很难接受。涩和苦都是人不大喜欢的。茶要避免苦、涩,只有选择清、淡。这也是绿茶、铁观音走俏市场的原因。但绿茶、铁观音通常都是飘香,滋味不足,层次单一。我们平时冲泡茶,也充分注意到这点,技巧地选择投茶量,水温,浸泡时间,力求冲泡一杯适中可口的茶。过浓时,会太苦涩;未到,会茶、水分离。这都是冲泡的功效。在冲泡中,发挥了茶的好,回避了不好。

如果能让茶完全地表现原本的真性,这样对分辨优劣就客观了。本人得出一个简便的方法。先此声明,这是本人以身试法,得出的经验,并没有科学验证。有兴趣的,可试之。试过好的,可继续。没有强加于人之意,只是说说个人的心得而已。

方法:称6g待试的茶,用1300毫升纯净水。冷水连同茶,一起煮。待煮滚后,再煮15—20分钟。茶味基本完全释出。将茶汤、叶底分开倒出,可看汤色、叶底、闻香、试味。这样可一步到位,茶的好、坏,优、缺点都全部展现出来。会更客观、全面辨别该茶,是否值得喝,是否值得存放。茶能否可以煮?我没有科学的证据。只能说点客观的现象,供大家参考。我们的祖先开始都是煮茶的。茶山上的茶农到现在,大都还是喜欢煮茶这个习惯,只不过他们用老叶黄片来煮,好的茶留着卖钱。看不出他们有任何不妥。我自己也长期煮茶喝,也没有感觉副作用。根据个人经验,冲泡跟煮茶对比,无论怎样冲泡,茶内质的释出,都达不到煮茶的三分之一,煮茶可以更全面,更客观的鉴别茶。

好的茶煮出来,汤色稠浓,但清澈,通透,油亮;口感,浓厚,但清爽,细滑柔润,回甘生津,但不涩,甜、苦平衡,层次丰富,回味无穷;香气,幽沉,入水,口齿长时间留香;喉韵,咽喉甘凉,滋润,畅通;身体,温暖,松散,安神,但不亢奋。令人念念不忘。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好茶,你会时常想到她。想起她,心里就甜滋滋乐悠悠地高兴,总要喝到她才舒服。她成为身体与精神的需要。不好的茶煮出来,汤色浑浊,涩、苦难喝。简直喝不下去,永远都不想再喝。

好茶是不怕煮的,但不好的茶,是经不起煮的。这里顺便说一下,煮好的新茶香浓,润厚,平衡,不刺激,不生涩,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茶既香浓又好喝,身体又感觉舒服。恭喜你!你找到了一款很好的茶,这是一种缘分。这跟人钱多、钱少;喝茶时间长、短;茶贵和便宜,没多大关系。好茶不是人人都遇上的。请珍惜,感恩吧!爱茶的人,找到一款好茶,是一种幸运与幸福。新茶友学会试茶的方法,可走少很多弯路,也可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好茶,增添可能性。

称3g待煮的茶(甲、乙两款)

倒进壶里

先把煮茶的酒精炉点着

冷水和茶一起煮

待煮开之后,再煮15——20分钟

煮好了,(左边是茶甲、右边的是茶乙)

先把酒精炉的火熄灭

把茶汤倒出来(茶甲)

把茶汤倒出来(茶乙)

茶汤(甲)

茶汤(乙)

煮过后的茶底

喝普洱茶的几大误区


普洱茶清热利水,化痰消食,温养脾胃,有很好瘦身功效。可是许多人都会喝普洱茶进入到误区,下面就讲讲喝普洱茶的几大误区。一、空腹喝普洱茶

空腹喝茶可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加水吸收率高,致使茶叶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发头晕、心慌、手脚无力等症状。

二、发烧喝普洱茶

茶叶中含有茶碱,有升高体温的作用,发烧病人喝茶无异于“火上浇油”。

三、经期喝普洱茶

在月经期间喝茶,特别喝浓茶,可诱发或加重经期综合征。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与不喝茶者相比,有喝茶习惯发生经期紧张症几率高出2.4倍,每天喝茶超过4杯者,增加3倍。

四、喜喝新茶

由于新茶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易诱发胃病。所以新茶宜少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应忌喝。 

五、喝头遍茶

由于茶叶在栽培与加工过程中受到农药等有害物的污染,茶叶表面总有一定的残留,所以,头遍茶有洗涤作用应弃之不喝。

六、饭后喝普洱茶

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可以与食物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时间一长引起人体缺铁,甚至诱发贫血症。正确的方法是:餐后一小时再喝茶。

七、溃疡病人喝普洱茶

茶叶中的咖啡因因可促进胃酸分泌,升高胃酸浓度,诱发溃疡甚至穿孔。

普洱茶的几大误区有哪些?


有茶友对普洱茶存在一些误区,对喝普洱产生了很多禁忌,今天就一起来揭穿这些谣言。

1、当年新茶不能喝?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普洱茶的熟茶是文革后期的发明,之前的普洱茶都是生茶,清朝皇帝又以喝当年春尖为主,而且冬喝普洱夏喝龙井成为宫廷的传统。新生茶能不能喝,一目了然。

再重引一些古籍来证明普洱茶的性温驱寒。

(1)“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滇南见闻录》

(2)“消食散寒解毒”——《普洱茶记》

(3)“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思茅厅采访》

当然我们说,刚刚加工好的新普洱茶,从口感和茶气来说,未臻理想。以存放数月,最好是一年以上的茶再饮用为佳。

2、空腹不能喝?

空腹不能喝茶的说法不能说完全空穴来风,因为空腹饮茶会让肠道吸收较多的咖啡因,从而有可能导致肠胃不适等反应。但是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不同人的生理状况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并不需要担心。第二,古树普洱咖啡因含量低而茶多酚含量高,茶多酚会中和绝大部分咖啡因的不利影响,而保健作用则要好得多。

事实上,并没有严格的科学研究支持空腹无法喝茶,很多茶友都有早上空腹喝茶的习惯,日本研究的结果,长寿老人中反倒有不少人有这个习惯。

3、隔夜茶不能喝?

这条完全来自以讹传讹,央视也已经澄清过。实际上,只要没有因为污染而变质,隔夜茶可能更加有利于健康,因为茶多酚释放更加充分。

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注意两点:

(1)要用泡过多次的茶加水隔夜,这样避免浓度过高影响口感。

(2)以没有变质为限。实际上普洱茶有一种喝法是将茶泡到较淡,然后加水闷入紫砂壶中,隔多日后再开口感极佳,当然这还和空气质量和气温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4、经期和孕妇不能喝?

这个的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如何确定试茶的几大方向》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几款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55636.html

上一篇:观其型,闻其香,尝其味,是鉴别普洱茶好与坏的三大法宝

下一篇:普洱铁饼,普洱玩家非喝不可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