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阮殿蓉说茶:普洱茶的熟茶工艺

2019-12-04

与世界上的其它名茶相比,普洱茶也许是制作工艺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

清朝初年,普洱茶的初制往往是由茶农完成的。通常,六大茶山的茶人们将春天最好的茶加工成芽茶、蕊茶上贡给皇家,然后将采摘下来的茶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形,制成形状不一的紧茶。这种茶含水量一般较多,在运往集散地前,为了防止茶叶在装筐时被挤碎,常常又要喷一些清水。

这样经过10天左右的路途到达目的地以后,茶叶已完成了初步的发酵。在集散地的茶庄,经严格挑选,一部份散茶内销,其余的蒸压成茶饼,七饼一筒,外包笋叶,然后通过马帮千里迢迢运往藏区,这一程又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于是茶叶又经过了一个缓慢的发酵过程,并最终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后发酵茶——普洱茶。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无法用精密的仪器探究出普洱茶在运输途中变得越来越可口的本质,只是凭味觉、凭口感、凭品茗之后的浑身舒泰,逐渐坚定了这独特的制作工艺,从这个层面来说,普洱茶的制作实在是“模糊学”的积大成,是中国文化中重感悟重实际在制茶上的具体体现。

传统普洱茶与现代普洱茶的制作,从晒青毛茶那儿开始分野。与传统的普洱茶制作不一样,现代普洱茶有了一道革命性的工序:渥堆发酵。随着传统普洱茶越来越被茶人认可,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逐年加大,然而又由于云南的大叶种茶茶性强,新茶不易入口,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探索用各种办法,希望能够使刚生产出来的普洱茶就有像存放多年的传统普洱茶那样有柔软滑口的“老陈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一把开启“老陈味”的钥匙。

《云南省茶叶出口公司志》中有一段文字披露了这个秘密:“历史上,普洱茶的后期发酵(或称后熟作用、陈化作用)是在长期的储运过程中,逐步完成其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而形成的普洱茶特有的色、香、味风格,有越陈越香的特点。

1973年,昆明茶厂采取速成发酵的办法来达到上述品质形成的目的……”这一后发酵工艺的发明,对广大的普洱茶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1983年,云南省经贸厅将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工艺定为技术保密项目,并由省科委拨出专项经费进行科学试验,经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两年半时间的反复试验研究,得出了普洱茶采用人工接种,缩短发酵期是可行的这一结论。

渥堆发酵的原理,是提供给毛茶适度的环境,并且控制温度的变化,在一定的时间之下,透过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使茶叶的发酵加速进行。它的实质是以微生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生化动力——胞外酶,物化动力——微生物热,茶叶内含化学成分分解产生的热以及微生物自身代谢的协调作用,使茶的内含物质发生极为复杂的变化,在温度、湿度等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品质。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在1983年到1985年的三年间,“省茶司”委托相关单位研究“渥堆发酵”,得到如下结论:

“通过反复试验研究,认为普洱茶发酵是微生物和植物酶类综合发酵的过程,而发酵结束后,是一个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逐渐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陈香风格,其陈香随后期酯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存放时间越长的普洱茶,其陈香风格越浓厚,质量也越高。酯是有机化合物一类,低级的脂是香气的挥发性的液体,高级的酯是蜡状粘稠液体,是动植物油脂的主要组成部分。”

“实验认为,普洱茶发酵是微生物及其酶系与茶体酶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中起主导作用,而茶体中酶的作用缓慢,占次要地位,这就为人工接种、缩短发酵期提供了依据”。

普洱茶的发酵,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因此,必须掌握好发酵温度、堆温,密切注意环境的变化,适时翻堆。

发酵室内要求安装温、湿度计,茶堆四周要插温度计,由专人负责记录温湿度的变化。新发酵堆成堆后第二天必须进行翻堆,俗称“翻水”,再成发酵堆,以便水分分布均匀。

如第一天加水不足,第二天翻堆时须补水,然后再拌匀成堆。一般来说,完成发酵需翻堆5—8次。当然,可根据毛茶的嫩度、发酵场堆温、湿度及发酵程度灵活掌握翻堆的次数。翻堆时要求茶叶无团块,而且得掌握好温度。温度低于40°C,难以达到理想的发酵效果,而高于65°C,则会出现烧心茶叶,造成叶底不展开,味淡,汤色暗。因此,掌握好温度、湿度是生产普洱茶的关键。经过几次翻堆后,当茶叶显现褐红色,茶汤滑口,无强烈苦涩味,汤色红浓具陈香时,即可开沟进行摊凉。

渥堆发酵工艺的发明,丰富了普洱茶的品质,是我国普洱茶生产技术的重大改革与创新,也是中国茶人继17世纪发明红茶技术之后,对世界茶业的又一项重大贡献。现在人们常说的“生茶”、“熟茶”、“轻度发酵茶”、“中度发酵茶”及“重度发酵茶”,往往都是以有无渥堆发酵工艺及渥堆程度来确定的。m.cy316.com

通常我们把经过渥堆发酵转熟的普洱茶称为熟茶,如果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贮放,其品质会变得稳定;而毛茶不经过渥堆发酵工序而完全靠自然陈化的茶称为“生茶”,其陈化转熟的过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成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cY316.com延伸阅读

阮殿蓉说茶:普洱茶与健康有哪些主要是如何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全是民生不可缺的东西。而茶之所以被发现并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迄市民商贾,贩夫走卒每日的饮品,最初的原因,是它所具有的医药效用。史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认为“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可以说,正是我们的祖先在了解茶和认识茶的过程中,发现茶可以增进身体健康,于是便“煮作羹饮”,使茶逐步由汤药变为饮料,成为维系生命的饮品,故在中国古代有“无茶则病,有茶则安”之说。

作为地地道道的“国饮”,茶在中国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人们对茶的推崇,使得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每一页都弥漫着浓浓的茶香。饮茶可保健,更有助于长寿,古往今来多有记载。三国时的名医华佗认为“苦茶久食益思意”。明代顾之庆在所著的《茶谱》中把茶的保健功效归纳为“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而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更是将茶的保健效用演绎得淋漓尽致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凊,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唐代群星璀璨的诗人中,卢仝才华平平,然而他却是一个品茗的高人,《七碗茶诗》,把饮茶者物质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描绘得栩栩如生。卢仝也因此茶诗获得了“茶中亚圣”的称号。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茶叶的这种保健作用,是因为其中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及药用物质:茶多酚咖啡碱、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由于茶叶是全社会人人一日不可缺的饮品,因此那些隐含在一片片绿色叶片中的药用物质,数千年来,不动声色地滋养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命,并着力维护着他们的健康。事实上,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延续中,茶是居功至伟的。

作为中国茶叶大家庭中重要一员的普洱茶,在健康中华民族的过程中,自然担当起了重要的角色。凊朝时期普洱茶成为皇家最为喜欢的贡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所具有的保健作用。至于藏族、满族等中国西部北部的游牧民族对普洱茶的依赖,也是因为普洱茶关系到了他们的健康。熟悉茶叶的人都应该知道,普洱茶是采用云南大叶种茶制作而成的,而云南的大叶种茶所含的各种营养和药用物质较高,这也使得以其作原料的普洱茶天生的就具有强大的药用和保健功效。清人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曾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中国的茶史上,关于普洱茶药效作用的描述不胜枚举,而其强大的药效,也正是普洱茶在明清以来“名重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些年来,国内外各大医学机构通过流行病菌学调查、动物实验、临床验证等方法,对普洱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又发现了其降血脂、减肥、预防糖尿病、前列腺肥大、抗癌以及抗菌消炎等一系列保健功效。这使得普洱茶成为人们竟相选择的保健饮品,从而在国内外掀起了股弥久不衰的普洱茶热。法国一些科学家就认为,中国云南的普洱茶不仅完全符合法国药典的要求,可以作为人们的日常饮料,而且还是一种良好的药物。因此,在法国,普洱茶被列为医药用品,多由药房出售。日本著名的自然疗法医学专家饭野节夫、增山一郎教授等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普洱茶健康活用法”。

有一则统计,似乎可以看作是普洱茶健康人体的一个有力佐证:1999年,广东人均寿命为77岁,位居全国第三。本来,生活在热带的人寿命往往不及寒带人长,广东地处热区,能进入全国的长寿地区人们认为与他们普遍喝普洱茶有关。至于人均寿命位于世界第二的香港,多年来就养成品饮普洱茶的习惯,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接近两公斤,是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的近6倍,因此进入世界上10个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世界最长寿的国家—日本,1996年人均寿命就高达80岁,之所以能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也与日本人大量饮茶有关,并号召2岁以上小孩每天饮茶2杯。

可以说,普洱茶对人体的健康作用,从古至今早已被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明,而现代社会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科学试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确认。然而,普洱茶一系列医药效用的被发现,只是它健康人类的一个方面,属于物质层面的健康。另一个方面,普洱茶对人体的健康作用,是体现在其精神的层面上的。

品饮过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当我们面对着一饼累积着时光的普洱茶,当我们静静地品尝着它的芳香,当我以那散开的叶片作为媒介去体会自然的味道,我们的内心,就会在品饮的过程中充满一种清淡、平和,从而获得身心的超脱与放松。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有诗:“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临阶花笑如歌妓,傍竹松声当管弦。虽未学穷生死诀,人间岂不是神仙”。有这样的心态,何愁身体不健康?因此,品饮普洱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调节过程,在品饮中,茶心、人心道心,相互交融在一起,于是造就了一个健康的心灵。

有了一个健康的心灵,也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阮殿蓉说茶:普洱茶的品质如何因素怎么样


没有优质的茶菁,科学的生产工艺和合理的贮藏,即使是时光再久,也不可能让劣质普洱茶脱胎换骨。

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茶,普洱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普洱茶以自身独特的品质,滋养了无数的苍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其医药保健功能被一一发现,普洱茶受到了越来越多茶人的喜爱,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共同话题。

在方兴未艾的普洱茶热中,有一种“唯时间论”正在流行母些不良商人混迹于普洱茶界,他们利用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以次充好随意改变普洱茶生产日期者有之,以内飞和票号等商标偷梁换柱者有之,将新茶做日伪称陈茶者有之,冒老号欺世盗名者有时间在他们的手中仿佛成了一根魔杖,只要任意贴在一饼普洱茶上,都可使其身价倍增。

其实影响普洱茶品质的因素很多,首先应该是茶菁,作为制作普洱茶的原材料,茶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普洱茶的品质。我们知道,普洱茶选用的原料是生长在云南的大叶种茶,这是云南特有的优良茶种,据云南茶科所化验测定:在同一地区同一条件下,茶叶“水浸出物”大叶种比小叶种高;“茶多酚”大叶种比小叶种茶高;“儿茶素”大叶种比小叶种高……

由此可见,云南大叶种是名副其实的优良品种。可以说,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优良的茶树品种,为普洱茶的生产提供着最优良的原料,没有这样的原料,普洱茶将会大大逊色。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当年英国人为占领西藏地区的茶叶市场,曾派人盜窃普洱茶种,在大吉岭种植,并秘密仿制佛海(今勐海)紧茶,伪制佛海茶商标,运至科伦坡混售,但是“橘生于准北为枳”,离开了特定的土壤、气候和自然环境,即使是同为大叶种茶,即使是采用了同样的生产工艺,但生产出的普洱茶品质就有了很大的差别。

在普洱茶史上谱写下辉煌篇章的那些老茶庄,它们之所以留下了令人称奇的普洱茶精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选用的是最为优质的茶菁。以精制高级普洱茶闻名的同兴号茶庄,制作普洱茶的茶菁都采自六大茶山的易武、倚邦等;而曾被道光皇帝钦赐“瑞贡天朝”的车顺号茶庄,生产出的那些让皇家赞不绝口的普洱茶,原料也是取自六大茶山。因此可以这样说,茶菁的好坏,是关系到普洱茶品质最基本的因素。

关系普洱茶品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的工艺、技术与环境。与世界上的其他名茶相比,普洱茶的制作工序十分烦琐,其间涉及到许多生产环节,而每一个生产环节,又都关系到普洱茶品质的好坏。无论是毛茶的付制、发酵、翻堆、干燥、分筛、拣剔、拼配,还是普洱茶的压制、包装与贮运,都有极强的技术因素。其中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掌握得不好,都会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因此,对于优质的普洱茶来说,不是谁都可以生产的。近年来在普洱茶热中,许多厂家和个人都挤进来做普洱茶,可是由于没有过硬的技术作支撑,要生产出优质的普洱茶只能是天方夜谭。更有无良厂商,将从各地收购来的低价散茶,在恶劣的环境和潮湿的作坊中,通过加高温和高湿做起发水普洱茶来,那样的所谓“普洱茶”,即使给你一千年的光阴,也不可能修成正果。

其实,影响普洱茶品质的因素很多,就拿贮藏来说,一饼普洱茶,选用的是优质茶菁,采用的是科学的生产工艺,但如果贮藏不好的话,它的品质同样难以保证。古人说:“种茶之家,芟锄备之,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说的是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对于普洱茶,古人也有“或与他物同器,则杂其气而不堪饮矣”的警句。因此,贮藏普洱茶一般要有专门的贮藏室、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湿度控制在75%左右、室内通风、不能和有异味的物品一起摆放、每隔3个月翻动茶叶一次、并用紫外线灯消毒贮藏室等,但这些条件,只有那些有实力的普洱茶生产厂家,才有能力做到。

如今普洱茶市场流行的“越陈越香”,只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的一个原因,并且这个越陈越香,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的越陈越香。每一种普洱茶,都有一个最佳的陈化期,在这个时间内,普洱茶的品质会与时光一同成长,但当茶叶的品质在时间的帮助下抵达最佳以后,接下来它的品质反而会随时光的流逝而下降。而且我们说的在一定时间内的越陈越香,是建立在优质茶菁基础上的越陈越香,是依托科学生产手段的越陈越香,是满足合理贮藏环境的越陈越香,没有优质的茶菁、科学的生产工艺和合理的贮藏,即使是时光再久,也不可能让劣质普洱茶脱胎换骨。

阮殿蓉说茶:为什么说山高雾大出好茶?


对于万物的生长,大自然有着自身神秘的法则,只是其中隐藏着太多我们人类难以破解的秘密。当原产于云南的茶被人们发现、认识并成为世界著名的饮品之后,我们只能将它理解为上苍对云南尤其是对西双版纳和思茅的厚爱。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茶组植物有37个茶种和3个变种,而云南就占了33个,占世界茶组植物的82.5%,占中国茶组植物的84.6%,其中有25个茶种为云南独有,而多数茶种又集中在北纬21°至25°地带上。

经过数以千年漫长的进化及演变,在云南茶组植物的博览园里,普洱茶星光灿烂,一支独秀。然而当我们对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进行分析以后,你会发现普洱茶的出现,其实并非偶然。

一、普洱茶的种植地

历史上的普洱茶种植地,以“六大茶山”最负盛名。可以说,“六大茶山”是传统普洱茶的核心种植区。以这个核心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在一个地理环境相近的范围内,是普洱茶最为古老的传统种植区域。包括今天西双版纳的勐腊、勐海和思茅的澜沧、景东、镇沅、景谷、普洱等县,也就是《蛮书》中所说的“银生城界诸山”。

明清以后,普洱茶的种植地由于消费的需要而不断地向四周拓展。除了西双版纳和思茅外,临沧、大理及昆明等地也都成为了普洱茶的产地。茶树并不是一种娇柔的植物,虽然说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影响茶叶的品质,但这并没有阻止普洱茶的种植区不断扩展的脚步停下来。

二、普洱茶生长的地理环境

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的普洱茶传统生产区,是一个山水相连的自然整体,大体处在东经99°01ˊ至102°19ˊ、北纬20°08ˊ至24°50ˊ之间。这一地区大部份县市处于北回归线以南,海拔300—3400米之间,山地面积占95%以上,在地质历史上的第四纪冰期,这里成为植物的诺亚方舟,为我们人类保存了大量的物种。这里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受季风影响的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地球北回归线附近稀有的一片绿洲。这里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较高,通常在18°C至20°C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mm左右,平均湿度在80%以上,具有典型的温热湿润的气候特征。这一区域内的哀牢山、无量山横亘绵延,而澜沧江、李仙江由北向南奔流不息,构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海拔1000至2000米的广大山区,可以说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有雾日多。

大雾常常从午夜开始弥漫,悄无声息,转瞬间铺天盖地,笼罩了这里的山冈和河谷,让大地一片混沌,常常是只有那林间露珠的嘀哒声,才会让人感到这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植物博览园。而当正午来临,骄阳又直上中天,原本笼罩四野的浓雾,在灿烂的阳光下消失得无影无踪。可以说正是因为阳光的朗照,浓雾的轻裹和雨水的滋润,才使得这里成为了茶树,尤其是云南大叶种茶树的最佳生长地。

三、普洱茶的土质环境

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思普茶区的土质高度风化,原生的花岗岩、紫砂岩和砂岩等原生母岩的矿物分解,黏粒含量增加,钾、钠、钙、镁等盐基流失,硅被迁移,铁铝富集,形成土层深厚的酸性红壤土体,再加上这一带覆盖良好的各类植被,生物生长的累积量大,又形成了高有机质(一般在5%左右)和养分富集的腐殖土表层,土壤的PH值一般在5.0左右,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的养分分解快,积累也快,而且土壤中有较多的沙粒,使得土壤轻重适度,松软得宜,富含水分,透气性能良好。据有关专家测量,树龄60年的茶树,其主根可以深入地下3.7米,这使得传统普洱茶生长地的茶树能充分吸取养分,从而长势良好,生机勃勃。

四、普洱茶的生态环境

在普洱茶的栽培过程中,它的个体发育是一个系统发育的重演。系统发育的环境包括了光、热、水、动物、植物等各种生态因素。在全国的茶区中,西双版纳和思茅的生态系统最完善、最平衡。当然这是指普洱茶生长的大系统而言。同时西双版纳和思茅的茶区,地形又比较复杂,海拔、纬度、土质、气候等因素的微小差异,又在这里的茶区内形成了一个个小范围的生态系统,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的杂交、自然的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种具有独特植物学特征的地方群体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种优势是除此之外的其它茶区难以具备的。由于品种与自然条件的统一难以割分,所以即使有些茶区引进了普洱茶种植区的大叶种茶,但由于带不走这里独特的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因此茶质当然不如原产地了。

五、普洱茶的优良品质

普洱茶属大叶种茶,这是为云南特有的优良茶树品种,具有叶肉厚实,芽头肥大,发芽早,白毫多,育芽力强、生长期长、内含物质丰富等特点。科学测定表明,云南大叶种茶优于小叶种茶,生长在低纬度地区的大叶种茶又优于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据云南茶科所的测定,在相同条件下,衡量茶叶品质的主要指标“水浸出物”,大叶种茶比小叶种茶高3—5%,“茶多酚”高5—7%,“儿茶素”高30—60mg/g。云南大叶种茶在云南境内北纬25度以北地区生长的“水浸出物”为41—48%,“茶多酚”为30—33%,“儿茶素”为135—150%mg/g。而在西双版纳六大茶山,各种内含物质分别为“水浸出物”47—48%,“茶多酚”33—36%,“儿茶素”170—190mg/g。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云南大叶种茶被全国各地广泛引种,有些省份在大面积种植的同时,还将其作为新品种选育的原始材料,通过驯化、杂交、选择等手段,培育出云杭、蜀永、黔湄、福云等系列品种和品系。据《中国茶树品种志》记载,我国77个国家级良种中,含云南大叶种种质成分的有29个,110个省级良种中,含云南大叶种种质成分的有21个;而云南选育的5个国家级良种、11个省级良种均为普洱茶。可以说普洱茶不仅在云南茶树育种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在中国茶树育种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阮殿蓉谈易武茶山·普洱茶历史的转折点


阮殿蓉,196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回族,毕业于云南政法专科学校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生班。资深茶商,普洱世界杰出女性,勐海茶厂前厂长,大益集团前董事长,百年俊昌号传承人,普洱茶国标参与制订者,开创普洱茶纪念饼先河,业界尊称“普洱茶皇后”,现任云南六大茶山茶叶公司董事长。

提到普洱茶,易武应是一段无法逾越的历史。尽管在古典文献里,易武并未被纳入“六大茶山”的范畴,但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却是无法回避的。清道光年间,当倚邦、莽枝等茶山逐渐衰退之际,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和茶马古道之源头,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的易武时代。因此,易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为了普洱茶史的一个转折点。

《滇海虞衡志》曾谈到,“普洱五大茶山,相距不远,以易武为中心集散。”产量最大的易武茶山,在清朝光绪年间,是江北六大茶山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地。一时间,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商业繁盛,马帮络绎不绝”就是对那一时期易武的写照。而易武也因为拥有最为丰富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云南最为著名的古镇之一和茶人梦想的天堂。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在易武最为繁华的年代,一队队的马帮沿着青石铺就的古道踏着夕阳而来,带来了遥远他乡的布匹、铁器和传说,而在清晨的鸡鸣声中,运走了他乡翘首以盼的普洱茶和发财的梦想。那些从易武古镇延伸出去的一条条古道,很多年了,仿佛还在传来大队马帮踏道而来踏道而去的声音。

易武当年的兴旺,甚至浓缩在了一块“瑞贡天朝”的木匾上。这块木匾现存于易武老街车顺号后人家里。据说,因为当年车顺号祖上向清朝皇帝敬献贡茶,皇上喝着那喷香的普洱茶,不禁心怀感动,于是特赐“瑞贡天朝”四个字并制成匾额以嘉奖。这不是一块简单的木匾,而是作为清朝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京城与云南极边之地相连的见证。

易武地区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传说中易武茶山在汉朝已有茶,孔明来时才交给采茶饮茶的方法,因此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他们在每年农历7月23,举行孔明生日集会纪念,称为茶祖会。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年产的干茶已达7万余担。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使易武成为一座著名的茶山。因茶而兴,因茶而旺,茶叶让易武商贾云集,也让易武产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号极响的茶庄,留下了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珍品。

当然,易武之所以后来居上,超越江北六大茶山,并非只是仰仗产量。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天生的就是产上等茶叶的好地方。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设厂制茶,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自然就生产出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茶品。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一些资深的普洱茶品尝家都清楚,若从越陈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山大叶种普洱茶实属最佳。也正因为易武茶的天生丽质,古六大茶山贡茶大都产自于易武乡周围,一些茶商在制作茶叶时,常常在包装上注明易武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方面都一跃为古代版纳的茶山之冠。

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置了“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管理茶叶、粮食的购销贸易,而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随着普洱茶被立为贡茶,易武茶区(易武、曼撒两茶山)每年必须解决贡茶66666斤,贡茶未完成前茶叶不许上市买卖。可以说正是借助产量与茶叶卓尔不群的品质,当年的易武成为了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并被称为“利润城”。

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那一时期,以易武为中心的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的有易武—老挝的乌德—丰沙里—越南的奠边府—海防—香港;易武—尚房—老挝的南塔—万象;易武—勐腊—老挝的勐百察—泰国的米赛;易武—思茅—景谷—大理—中甸—拉萨;易武—江城—扬武—昆明—昭通—宜宾—北京。

阮殿蓉谈《贺开记》:天人合一古树茶


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贺开古茶山,当我置身于那数以百万计的古茶树之间,我突然感觉到时间停滞了。那些浓缩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光阴的古茶树,宛若时间的活化石,向我呈现着这座古茶山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秘密。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古茶树,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作为世界茶叶最重要的原产地,云南可以说是茶叶最为古老的故乡。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沿着时光深处物种繁衍生长的蛛丝马迹,无数的线索将茶树的原生地定位在了中国云南。普洱市镇沅县千家寨约2700年的野生型古茶树、澜沧县邦威村过渡型千年古茶树、勐海县贺开山上数百年的栽培型古茶树,我们仿佛能跟随时间的延伸,看到茶树在云南生长演变的历史。我一直觉得,上苍把茶叶的种子播撒在云南这块土地上,一定有它深刻的用意。为了给他的子民提供一种绿色的、安全的饮品,上苍一定费尽了心思。此前,他也许考察了世界的许多地方,费尽周折,最终选定了云南。的确,云南这块土地太适合种植茶树了,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严寒酷暑,相对湿度较大,它的光、热、水、土构成了茶树生长绝佳的襁褓。

我们也可以从物竞天择来看待这一秘密。人们常说,良禽择木而栖。事实上,植物也一样。千万年的寻找与试探,就为找到一块适合自己成长的理想之地。无限包容的云南,成为了茶叶最初的居所。陆羽在其《茶经》里曾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云南就是茶圣陆羽所说的“南方”。如果我们有兴趣研究云南的茶叶地图,还会发现这个“南方”有更具体的指向。今天云南的一些产茶大县:凤庆、昌宁、景东、镇沅、澜沧、普洱、勐海,几乎都是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澜沧江两岸。这显然不只是一种偶然,它是大自然优化组合的结果,表明了云南这块土地,成为茶树的原生地,纯属天意。天人合一,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看作是人顺应天意而为。在植物学上被划分为“茶科”的茶树,共约23属380余种,其中有260余种分布在云南。将茶作为特殊的植物个案来考察,不难发现贺开山上的那些古茶树的确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因为生活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迅速领会了上苍的好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早从事野生茶树驯化的一个群落。把野生茶树驯化为栽培的茶林,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数十代人不间断的接力,才能够将野生茶树的大乔木驯化为灌木,再由大丛灌木驯化为小丛灌木;野生茶树的叶片也由大变小,色泽由浅变深,分枝由稀变密,新梢增长加快。在终年温暖,阳光充足而又湿润多雾的贺开山,透过那些生长有序的古茶树林,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民族忙碌的身影,他们是这个地球上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布朗族。据说,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有资料显示,早在商周时期,生活在云南元江流域和澜沧江沿岸一带的濮人已经开始种植茶叶。《华阳国志?巴志》里也曾提到,周武王率南方的濮、苴、共、夷等八个小国讨伐纣王,濮人已经把茶叶当作贡品,奉献给周武王了。而周武王伐纣大约是在公元前1066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

最初,布朗族是把茶叶当作佐料和清热解毒的良药来加以使用的。而更早的“神农”,已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功能。《神农本草》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的“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茶”。随着岁月的推移,居住在云南的濮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茶叶的广泛用途,他们开始了野生茶树的人工驯化过程,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穷尽了无数人的光阴,方才有了今天迷藏在云南大地的万亩古茶山。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类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由云南人驯化而来的茶自然也是。世界上很少有一种树能像茶这样,如此深切地介入中国人的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又说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足以见到茶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难怪苏东坡要把茶叶称为“叶嘉”,并留下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

在万绿之宗的云南,当无数植物借助丰沛的雨水和炎热的气候疯狂生长的时候,茶树依旧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奏,缓慢地生长着。因此,同样粗大的树干,茶树要比其他植物积攒更多的时间。通常,我们能够从茶树地表上的高度,估计到它的根须伸入大地的深度。树有多高,根就有多长。很少有植物,像茶树这样,将向上的力量和向下的力量,作如此精确的划分。不偏不倚,茶树的这种面对天地的态度,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即中庸,平和,不极端。

因而,在贺开山,那些历经沧桑却依旧葱绿的古茶树,的确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见证。

普洱茶的熟茶工艺


与世界上的其它名茶相比,普洱茶也许是制作工艺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

清朝初年,普洱茶的初制往往是由茶农完成的。通常,六大茶山的茶人们将春天最好的茶加工成芽茶、蕊茶上贡给皇家,然后将采摘下来的茶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形,制成形状不一的紧茶。这种茶含水量一般较多,在运往集散地前,为了防止茶叶在装筐时被挤碎,常常又要喷一些清水。

这样经过10天左右的路途到达目的地以后,茶叶已完成了初步的发酵。在集散地的茶庄,经严格挑选,一部份散茶内销,其余的蒸压成茶饼,七饼一筒,外包笋叶,然后通过马帮千里迢迢运往藏区,这一程又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于是茶叶又经过了一个缓慢的发酵过程,并最终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后发酵茶——普洱茶。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无法用精密的仪器探究出普洱茶在运输途中变得越来越可口的本质,只是凭味觉、凭口感、凭品茗之后的浑身舒泰,逐渐坚定了这独特的制作工艺,从这个层面来说,普洱茶的制作实在是“模糊学”的积大成,是中国文化中重感悟重实际在制茶上的具体体现。

传统普洱茶与现代普洱茶的制作,从晒青毛茶那儿开始分野。与传统的普洱茶制作不一样,现代普洱茶有了一道革命性的工序:渥堆发酵。随着传统普洱茶越来越被茶人认可,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逐年加大,然而又由于云南的大叶种茶茶性强,新茶不易入口,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探索用各种办法,希望能够使刚生产出来的普洱茶就有像存放多年的传统普洱茶那样有柔软滑口的“老陈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一把开启“老陈味”的钥匙。

《云南省茶叶出口公司志》中有一段文字披露了这个秘密:“历史上,普洱茶的后期发酵(或称后熟作用、陈化作用)是在长期的储运过程中,逐步完成其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而形成的普洱茶特有的色、香、味风格,有越陈越香的特点。

1973年,昆明茶厂采取速成发酵的办法来达到上述品质形成的目的……”这一后发酵工艺的发明,对广大的普洱茶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1983年,云南省经贸厅将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工艺定为技术保密项目,并由省科委拨出专项经费进行科学试验,经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两年半时间的反复试验研究,得出了普洱茶采用人工接种,缩短发酵期是可行的这一结论。

渥堆发酵的原理,是提供给毛茶适度的环境,并且控制温度的变化,在一定的时间之下,透过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使茶叶的发酵加速进行。它的实质是以微生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生化动力——胞外酶,物化动力——微生物热,茶叶内含化学成分分解产生的热以及微生物自身代谢的协调作用,使茶的内含物质发生极为复杂的变化,在温度、湿度等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品质。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在1983年到1985年的三年间,“省茶司”委托相关单位研究“渥堆发酵”,得到如下结论:

“通过反复试验研究,认为普洱茶发酵是微生物和植物酶类综合发酵的过程,而发酵结束后,是一个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逐渐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陈香风格,其陈香随后期酯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存放时间越长的普洱茶,其陈香风格越浓厚,质量也越高。酯是有机化合物一类,低级的脂是香气的挥发性的液体,高级的酯是蜡状粘稠液体,是动植物油脂的主要组成部分。”

“实验认为,普洱茶发酵是微生物及其酶系与茶体酶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中起主导作用,而茶体中酶的作用缓慢,占次要地位,这就为人工接种、缩短发酵期提供了依据”。

普洱茶的发酵,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因此,必须掌握好发酵温度、堆温,密切注意环境的变化,适时翻堆。

发酵室内要求安装温、湿度计,茶堆四周要插温度计,由专人负责记录温湿度的变化。新发酵堆成堆后第二天必须进行翻堆,俗称“翻水”,再成发酵堆,以便水分分布均匀。

如第一天加水不足,第二天翻堆时须补水,然后再拌匀成堆。一般来说,完成发酵需翻堆5—8次。当然,可根据毛茶的嫩度、发酵场堆温、湿度及发酵程度灵活掌握翻堆的次数。翻堆时要求茶叶无团块,而且得掌握好温度。温度低于40°C,难以达到理想的发酵效果,而高于65°C,则会出现烧心茶叶,造成叶底不展开,味淡,汤色暗。因此,掌握好温度、湿度是生产普洱茶的关键。经过几次翻堆后,当茶叶显现褐红色,茶汤滑口,无强烈苦涩味,汤色红浓具陈香时,即可开沟进行摊凉。

渥堆发酵工艺的发明,丰富了普洱茶的品质,是我国普洱茶生产技术的重大改革与创新,也是中国茶人继17世纪发明红茶技术之后,对世界茶业的又一项重大贡献。现在人们常说的“生茶”、“熟茶”、“轻度发酵茶”、“中度发酵茶”及“重度发酵茶”,往往都是以有无渥堆发酵工艺及渥堆程度来确定的。

通常我们把经过渥堆发酵转熟的普洱茶称为熟茶,如果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贮放,其品质会变得稳定;而毛茶不经过渥堆发酵工序而完全靠自然陈化的茶称为“生茶”,其陈化转熟的过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成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清·阮福(普洱茶记)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

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当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

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酉归附,旋叛伏诛,遍隶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

福久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俩,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叶时,须以三四斤鲜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尤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杂草,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不堪饮矣。

普洱茶熟茶发酵工艺的流程


熟茶的渥堆发酵对于普洱消费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谜,神秘之神秘。首先是因为熟茶渥堆发酵历时较长,一般在45天左右,一般性的参观很难观察到发酵的全过程;再者,很多茶厂将熟茶发酵车间视为禁地,严禁参观。笔者不止在一家茶厂的熟茶车间外看到“涉及国家商业机密,严禁参观”之类的字眼。熟茶发酵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技术活,但又不同于制造业之类的技术,有标准的规格和流程,因为在渥堆发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常有人说熟茶发酵是“三分靠人,七分靠天”。因而发酵的场所,空气的温湿度,潮水、翻堆、开沟等程序的时间都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可循,而是充满了经验色彩,对于一个茶厂来说,一个熟茶发酵师傅技术与经验的好坏,对厂家出品的熟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熟茶微生物发酵的微观世界中还有着许多未解之谜,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了解一些熟茶发酵一般性的工艺流程,对于进一步认识熟茶、品鉴熟茶确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熟茶发酵工艺的流程

1、选地

选什么样的场地,对发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新的发酵房不能马上拿来发酵用,需要进行养地,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去新地面的异味,保证发酵茶的品质。养地的过程是这样的:把熟茶的碎茶、茶末等,铺在地面上,大约1cm高,然后浇透水。接下来每隔2-3天洒一次水,保持表面湿润。直到水泥地面变黑,茶末没有茶味为止。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这个养地的过程得重复几次,才可以进行正常发酵。地养好后,用水冲洗干净地面,等地面干透就可以试发酵了。一般来说,起初几批茶很难发酵出较好的效果,所以都会用较廉价的茶来发几批,即便失败,损失也不大。所以,为了可靠起见,最好选择经常发酵,已经用了多年的熟地发酵。

直接在水泥地板上,或者是在用水泥瓷砖砌出的发酵池里发酵是目前大多数传统茶厂的发酵场地。现在也有些新兴企业出于更加卫生的考虑,采取离地发酵的方式,一般是在离地几公分处铺上一块有无数小孔的夹层不锈钢板,把茶堆在钢板上进行发酵。

2、堆茶

通常把晒青毛茶堆成50-70厘米高,进行发酵准备。至于是50Cm还是70cm,就跟茶叶的等级有关系了。一般,越是粗老的茶,堆高也就越高。从外形看,堆子上面是平坦的,边缘呈梯形。堆子有100多公斤的小堆,也有10-20多吨的大堆,根据各厂的技术标准和需要掌握。

3、洒水

水质的好坏对发酵茶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勐海地区的茶厂都抽取地下水来发酵。由于勐海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性,构成了勐海熟茶的优势。从口感来说,勐海地区井水清澈甘甜,一般直接泡生茶就有不错的口感。据检测,勐海地区的水多为酸性。所以,在发酵普洱茶时时候,大多数参考勐海地区水的酸碱度,来选取发酵用水。洒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一般是每100公斤毛茶需要加30~50kg水。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到底是30kg还是40kg,还是50kg,就取决于经验了。所谓看茶做茶,一般嫩茶洒水要少一些,粗老的茶菁洒水较多。洒水均匀以后就盖上发酵布开始发酵了。

4、翻堆

茶洒水堆高后用发酵布盖住,让温度上升。堆温一般在50~65℃之间,大约两周的时候翻第一次堆。每次翻堆后,堆高逐步降低,从60cm逐渐往下降。通过堆子上插的温度计来检测堆温,以控制温度不要超过65℃。接下来差不多每周进行一次翻堆,如果温度高的话就要翻得更勤。每次翻堆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块,为平衡茶堆的温度、湿度,增加透气性,解散“结团”茶条。如果温度过高,翻堆不及时,就容易引起“烧堆”,致使茶堆碳化而报废。

5、开沟

几次翻堆后,堆高继续下降,通常不超过40cm。一周后,即发酵周期的第35天左右,堆子温度降为35℃左右,就可开沟,让茶冷却并干燥。每隔3-5天开一次沟,交叉开沟,如此循环往复至茶叶含水量低于14%,普洱茶的干燥切忌烘干、炒干和晒干,否则将会影响到普洱茶的品质。

6、养茶

堆置一周左右,这个过程叫做养茶。大约45天左右,得到了渥堆后的毛茶,一个渥堆发酵流程完成。当然,这个周期的时间是可以变化的。因为温度是变化的,堆子高度也会变化的。所以根据原料、气温等各种环节来调节。

渥堆完成以后还只是熟茶的毛茶,最后要成为流通的商品还需要几个步骤——

分选:很多厂家会将一堆中不同级别的茶分筛出来,拉开价格档次,按不同级次销售,也就有了宫廷普洱和普通普洱的区别。一般使用分筛机进行分选,同时,剔除非茶类夹杂物,如石头、谷壳等,剔除老梗、花、果等茶类夹杂物。

灭菌:一些卫生要求高的茶厂在压饼前会对熟茶的毛茶进行灭菌或微生物灭活处理。

最后当然就是蒸压成型,包装出厂了。但是熟茶刚刚渥堆出来多少都会些堆味,有些茶厂会将毛茶在仓库中存放1-3年,待堆味散去才压饼出厂。

这只是一般流程的介绍,各厂还有自己保密的技术细节,就不得而知了。

解读普洱茶熟茶的制作工艺


1、原料的聚集——大叶家族的大聚会

普洱茶(熟茶)散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经后发酵(渥堆)工艺加工形成的茶类,按其形状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大类。晒青原料,通过筛分、挑剔、干燥,检验合格后,即可付制。

2、固态发酵——大叶种的涅槃

晒青原料经适度潮水发酵是普洱茶熟茶风味特征形成的必要条件。普洱茶后发酵前在普洱茶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拌匀后即可发酵。潮水量的多少直接关系着微生物的滋生环境、叶温高低及湿热作用的强弱。潮水量要根据气候、晒青毛茶的级别来定,总的原则是高档茶的潮水量少些,低档茶的潮水量多些;气候干潮湿水量要适当增加。

后发酵是普洱茶熟茶加工技术的重要工序,也是形成普洱茶熟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形成普洱茶熟茶品质的实质是以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原料的内含成分为基础,在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呼吸热及茶叶的湿热作用使其内含物质发生氧化、聚合、缩合、分解、降解等一系列反应,从而形成普洱茶熟茶特有的品质风格,由青涩变甜醇,由清香到陈香。

普洱茶香气成分的重要特点在于固态发酵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芳香族化合物,而甲氧基及其衍生物、醛、酮、醇及萜类物质是普洱茶的主要陈香成分。不同优势菌发酵的普洱茶在主要陈香分组成上有一定的差异,这反映了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普洱茶独有的陈化机理。用黑曲霉发酵的普洱茶滋味醇和,香气陈香透花果香;酵母菌发酵的普洱茶滋味浓醇甘滑,香气陈香较显;根霉发酵的普洱茶滋味醇甘滑,陈香显;木霉发酵的普洱茶滋味醇厚回甘,香气陈香透花木香。

翻堆技术是影响普洱茶熟茶品质和制茶率的关键,也是生产中人为控制较容易的技术部分,必须掌握好,根据发酵程度、发酵堆温、湿度及发酵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翻堆。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要经过4-5次的翻堆,整个发酵过程需时30-40天。后发酵过程中,水分含量是逐渐减少的,而温度是逐步升高的,最高温度以控制在65℃以下为宜。控制水分和温度的变化,对可溶性成分的变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在后发酵过程中的氧化速度与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有关。随着后发酵温度的升高,氧化加剧,故后发酵温度不能高,时间也不能长。否则茶叶会“碳化”,将致使茶叶香低、味淡、汤色红暗。反之,后发酵温度太低,时间也短,也会造成发酵不足,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不足,则茶叶香气粗青,滋味苦涩,汤色黄绿,不符合普洱茶熟茶的品质要求。

3、筛分——普洱自身品质的分水岭

筛分是普洱熟茶散茶加工中,将茶叶进行粗细长短分离的重要环节。筛分主要是分出茶叶的粗细、长短、大小、轻重的重要环节,也依此确定茶叶号头。根据各级别对样评定后,分别堆码;同时通过筛分整理后可确定紧压茶的洒面茶与包心茶。

以筛分要求定普洱茶各号头,一般按照茶叶老嫩决定圆筛、抖筛及风选联机,使用的筛孔配置按茶叶老嫩而决定,即“看茶做茶”。根据筛网的配置把普洱茶分筛为正茶1、2、3、4个号头和茶头、脚茶。正茶送拣剔场待拣,茶头进行洒水回潮后解散团块,脚茶经再分筛处理后制碎茶和末茶。

各级别对样评定,进行分别堆码。筛分好的级号散茶可以分装,也可以蒸压后做成紧压成型茶。拣剔是吧茶叶中的杂质除去。要求对各级各号茶进行拣剔,剔出茶果、茶花、老梗等茶类夹杂物,头发、树叶等非茶类夹杂物。验收合格后,分别堆码带拼配。(参考文献:周红杰、李亚莉教授《第一次品普洱茶就上手》,

为什么说制作熟茶工艺很重要?


这两年熟茶也开始追求原料、产区、树龄,甚至也要春茶发酵。但是呢,这些都是在原有熟茶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东西,在购买熟茶的时候,如果盲目去追求这些新概念,很容易就会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花大价钱买到不好的产品。

熟茶发酵技术才是第一位的,同样的原料技术成熟的厂子跟技术不成熟的作坊加工出来的熟茶会是两种不同的产品。前者品质优异,后者很有可能是垃圾。

发酵工艺对熟茶品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几十元一公斤的台地料如果发酵得当,加工出来的熟茶品质同样优秀。但是如果在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达不到要求或是出现烧堆的现象,哪怕是老班章古树纯料,这样的熟茶也是垃圾。贵则贵矣,喝起来全无味道。

选熟茶的时候,一开始先别问原料。如果得知是台地料,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再去品茶,潜意识里就会将其当做劣质品。

喝熟茶,醇厚第一,渥堆味越小越好。满足这两点之后,再去追求其他的东西,比如香味,枣香、糯香、樟香还是药香。等很满意了,才可以研究产区、树龄、是不是春茶发酵这些。因为这些因素加进来,就可以去判断一款熟茶能好到什么程度,是否还有提升的余地。

喝熟茶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要博采众家之长。喝熟茶要多试品牌,多试产品。虽说有7572这样的标杆,但是7572所能反映的就是大益的熟茶味道,也是大益最具代表性的熟茶味道。可是在今天熟茶区域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只喝7572是不是有点故步自封了呢?

很多人在选购熟茶的时候,经常会对比生茶。但实际上熟茶价格自成一个体系,比如三五百只能买一款很大众化的生茶,但三五百已经能买到很好的熟茶了。至于原因么,熟茶在选料上不会有生茶那么精细,这样成本自然也不会有生茶高了。

当然,以上所谈的一切有个前提,那就是以好的原料为基础的,无论大树茶小树茶,无论临沧茶还是勐海茶,如果原料先天有问题,工艺再牛掰也不会出好熟茶。

SO,原料和工艺一样重要,只不过原料的选择不像生茶那么苛刻罢了。

总之熟茶与生茶同属普洱茶,但彼此各有特点,决不能混为一谈。至于要诀,那就是工艺大于产地与季节因素。

为什么说普洱茶“贵生不贵熟”?


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

在普洱茶市场里,不管是生产者、茶商,还是消费者,都存在一个观念,那就是生茶比熟茶来得珍贵,这就是茶圈流行的“普洱茶贵生不贵熟”的说法。

普洱茶为何贵生不贵熟?

这个贵有两层意思:一是价格高;二是更受欢迎,更被看重。

价格方面原先的解释是:生茶在原料的选择上比熟茶好,原料成本高,故成本价格也高些。

价格高的东西自受欢迎,被看重,当然,反过来也成立:因为被看重,所以选择的原料好,原料成本高,所以价格就高。

权且认为这个观念是正确的吧,那么生茶为何又被如此看重呢?

在普洱茶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熟茶算是新面孔,至少从官方记载来看,生茶早已出现而熟茶需要等到公元1973年才正式研发试制成功。

而从口感来看,由于普洱茶是一种讲究后期变化的茶,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仓储条件下,生茶的后期变化比熟茶来得明显,且口感上要富于变化,茶汤活泼许多。

而熟茶,其研发初衷就是因为生茶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才能变得适口,所以熟茶就是通过人工方式;

使得其在出厂之时就具备一定的发酵度,改变了生茶在新茶时期生利的口感,使得熟茶口感醇厚,茶性温和。因此,创造熟茶的目的就是为了马上消费。

受邓时海等台湾茶人的影响,以“存生茶、喝熟茶、品老茶”为理念,熟茶一直以“即饮品”和替代品的身份深入人心。

但是后来,茶商及消费者又发现,早期熟茶刚出厂之时,口感依然不够理想,熟茶也存在后发酵的空间,只要存放一段时间,熟茶的口感依然有提升空间。所以,一样有人存放熟茶。

但是,制作熟茶比较考验技术经验,虽然原料成本低,但损耗却比较大,长期以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形成了贵生不贵熟的观念,从而也影响了普洱茶生产厂家,往往最好的原料都用来生产生茶而非熟茶。

即饮口感不好,用心做熟茶的人少,市面上做得好的熟茶不多,与生茶相比,熟茶的后期转化空间相对较小。

普洱茶好坏鉴别

甜度:

此种甜说的是入口后在舌面上的直接表现,千万不要和回甘混为一谈。其甜为高雅清甜,往往被回甘所掩盖,喝茶有一定年限之后,能够将各项滋味分离品味,既能领略,新茶客很难品出,甜度也是鉴别好坏之处,但不是关键。

茶汤:

茶汤是鉴别内质丰富度关键之一。茶汤粘稠度的鉴别请勿一点点茶汤喝入口中就来判断,应该将茶汤稍试大口一些喝入口中,在口中迂回一周再咽下,一能感受其茶汤粘度,二能感受茶汤厚实饱满度及其顺滑感。

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为茶的基本滋味,比如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此项滋味体现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苦涩: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但表现较重的茶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茶树龄较小,吸收土壤的养分较少;

其他滋味表现较弱,此时这种原性就体现的尤为突出;另一种则为茶树施肥,特别是尿素能迅速催长,但它会很快改变土壤结构,所以就会造成苦涩增加;

根据这两点原因可以告诉大家,苦涩绝对不是茶气,也不是说茶很刺激,放久了就不刺激了;还有人说不苦不涩不成茶这些均为错误观点,苦涩是原性,也可说成是茶的缺点。

喉韵:

喉韵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二,也是非常之重要,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此感会使您呼吸都尤为的顺畅,舒爽度较高;

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喉部也能尝到甘甜,香韵。

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时,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有的古树茶在喝完茶后均能持续20-30分钟之久,喉韵越久就代表内质越足。

耐泡度:

在品饮时,如果发现其中一项滋味在任意一泡发生减弱时,就证明此茶的耐泡度就只有到达于此,台地茶一般6泡之后就会开始减弱,古树茶都能持续至8-10泡以上,较好者能持续至12泡以上;

所以千万不要说您的茶能泡20几泡,20几泡您喝到的是茶的回甘,生津感觉;

而且泡法不标准时,只要把茶量多投,水煮沸后停止加温,能泡的更久,那都是茶店忽悠茶客专用语;耐泡度决定了茶的稳定性,耐泡度越好,稳定性越高。

解读普洱茶熟茶的制作工艺(二)


续上篇《解读普洱茶熟茶的制作工艺》。

4、拼配匀堆——普洱群英显雄姿

拼配匀堆指根据茶叶各花色等级筛号的质量要求,将不同级别、不同筛号、品质相近的茶叶按比例进行拼合,使不同筛号的茶叶取长补短、显优隐次、调剂品质、提高质量,保证产品合格和全年产品质量的相对稳定,并最大限度地调剂普洱茶口味和实现茶叶的经济价值。拼配是保持和发扬云南普洱茶的独特特性的重要环节。

紧压茶则需根据紧压茶加工标准样进行审评,确定各筛号茶拼入面茶和里茶的比例。对筛分好的级号茶,根据厂家、地域、品种、季节的不同,结合普洱茶市场的要求,拼配出所需的茶样,再根据茶样制定生产样和贸易样。

5、润茶

润茶,即根据茶叶含水量状况,按一定比例提前向茶坯洒水回潮。使茶叶含水量达15%-18%,是为了保持茶叶芽叶的完好,防止茶叶在压制时破碎的前处理。润茶水量的多少依据茶叶的老嫩程度。空气湿度大小而定。润茶后的茶叶容易蒸压成型,但润茶后的原料应立即蒸压,否则茶叶可能会变质。

6、蒸压

蒸茶的目的是使茶坯变软便于压制成型,并可使茶叶吸收一定水分进行后发酵,同时可消毒杀菌。蒸茶的温度一般保持在90℃以上。要防止蒸的过久或蒸汽不透面,过久造成干燥困难,蒸汽不透面造成脱面掉边影响品质。

压茶分为手工和机械压制两种,在操作上要掌握压力一致,以免厚薄不匀,装模时要注意防止里茶外露。压制后的茶坯需在茶模内冷却定型3分钟以上在退压,退压后的普洱紧压茶要进行适当摊晾,以散发热气和水分,然后进行干燥。

7、干燥

云南普洱熟茶干燥办法有室内自然风干和室内加温干燥两种。干燥的时间随气温、空气相对湿度、茶类及各地具体条件而有所不同。温度不可超过60℃,过高会产生不良后果。

8、包装

云南普洱熟茶包装大多用传统包装材料,如内包装用绵纸,外包装用笋叶、竹篮,捆扎用麻绳、蔑丝。各种包装材料要求清洁无异味,包装要扎紧,以保证成茶不因搬运而松散、脱面。

9、仓储陈化

普洱茶贮藏一段时间,逐渐形成普洱紧压茶特有的风格,其陈香随后期转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成品茶必需贮藏于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的仓库,避免成品与原辅料、半成品混杂堆放,防止被沾染串味。贮藏环境要求湿度低于70%,温度25℃左右,清洁、通风、无异味。(参考文献:周红杰、李亚莉教授《第一次品普洱茶就上手》,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阮殿蓉说茶:普洱茶的熟茶工艺》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55011.html

上一篇:古树红茶和普通红茶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它们俩?

下一篇:关于普洱茶的七大误区,需要注意什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