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关于普洱茶的“四喜四怕”

2019-12-04

茶树,孕育出我们杯中的茶叶,每一杯茶的不同滋味,第一取决于其生长环境的影响!我国有江南、江北、华南、西南四大茶产区,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茶树不断进化适应,生长发育。它们对环境的喜好要求,可以总结为“四喜四怕”,即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在土、光、温、水的共同作用下,决定了她们最终的滋味魅力。

一、土壤:喜酸怕碱

茶树,喜欢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虽然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都可成活,但以酸碱度值在4.5—5.5为最佳。

二、光照:喜光怕晒

光照强度不仅与茶叶的产量有关,对茶叶的品质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不论春茶或秋茶,在一定遮阴条件下,茶叶表现为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减少,有利于绿茶呈现苦涩降低、鲜爽度提高的良好滋味。

光带中的紫外线对于提高茶汤的水色及香气有一定的影响,高山所受辐射的紫外线较平地多,如此使得高山茶的香气多优于平地茶。

紫外线辐射多的散射光,多为我们带来香高水柔而清纯的茶滋味。

三、温度:喜温怕寒

温度,主要影响着茶树的生命力。

茶树喜欢温暖的环境,在20—25℃中,最适宜茶树生长,而不同茶树品种对于温度的喜好有所差别,一般,小叶种茶树,抗寒性与抗旱性均比大叶种茶树强。

另外,土壤的温度与茶树的生长发育也密切相关,10—25℃的土壤最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为茶树吸收营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水分:喜湿怕涝

茶树适宜年降雨量在1500mm,生长期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的环境。过旱会降低茶叶的产量,而降雨量大水量过多,则会使茶树烂根。一般茶树生长的土壤以含水量80%为最好,而空气湿度大于80%则能有力提高茶叶品质。

因此,大多终年云雾缭绕的高山,或是靠近江河湖泊、水汽交融的地域,多能喝到茶芽发育完整茶青品质优异的佳茗。

小编推荐

茶树生长环境大揭秘:普洱茶树的“四喜四怕”


茶树,孕育出我们杯中的茶叶,每一杯茶的不同滋味,第一取决于其生长环境的影响!我国有江南、江北、华南、西南四大茶产区,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茶树不断进化适应,生长发育。它们对环境的喜好要求,可以总结为“四喜四怕”,即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

在土、光、温、水的共同作用下,决定了她们最终的滋味魅力。

一、土壤:喜酸怕碱

茶树,喜欢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虽然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都可成活,但以酸碱度值在4.5~5.5为最佳。

茶树原产于中国云贵高原的原始森林地区,属酸性土壤,长期的系统发育使其逐渐形成了喜酸的遗传特性。同时,茶树根中有丰富的有机酸,茶树根液对酸性的缓冲力强,而对碱性的缓冲力弱,在茶树根中还共生着许多真菌类的菌丝或菌根,它们能帮助茶树根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而菌根本身也只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

这样就决定了在酸性土壤中,茶树能顺利的有效的吸收许多土壤养分,从而供给给每一片茶叶,我们喝到的茶汤才会醇厚。

二、光照:喜光怕晒

茶树和其他植物一样,是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辐射能中取得其生育所必须的能量的。

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部的深山密林里,演化发展中,形成了适应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育的习性。漫射光下生育的茶叶新梢内含物丰富,持嫩性好,品质优良。

光照强度不仅与茶叶的产量有关,对茶叶的品质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不论春茶或秋茶,在一定遮阴条件下,茶叶表现为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减少,有利于绿茶呈现苦涩降低、鲜爽度提高的良好滋味。

光带中的紫外线对于提高茶汤的水色及香气有一定的影响,高山所受辐射的紫外线较平地多,如此使得高山茶的香气多优于平地茶。

紫外线辐射多的散射光,多为我们带来香高水柔而清纯的茶滋味。

三、温度:喜温怕寒

温度,主要影响着茶树的生命力。

茶树喜欢温暖的环境,在20~25℃中,最适宜茶树生长,而不同茶树品种对于温度的喜好有所差别,一般,小叶种茶树,抗寒性与抗旱性均比大叶种茶树强。

另外,土壤的温度与茶树的生长发育也密切相关,10~25℃的土壤最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为茶树吸收营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水分:喜湿怕涝

在茶树的生育中,水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茶树体内越幼嫩的部位,含水量越高。在热量和养分满足生长要求的条件下,水分是影响茶叶产量的主导因子。

茶树适宜年降雨量在1500mm,生长期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的环境。过旱会降低茶叶的产量,而降雨量大水量过多,则会使茶树烂根。一般茶树生长的土壤以含水量80%为最好,而空气湿度大于80%则能有力提高茶叶品质。

因此,大多终年云雾缭绕的高山,或是靠近江河湖泊、水汽交融的地域,多能喝到茶芽发育完整茶青品质优异的佳茗。

茶友们在挑选茶品的过程中,不妨多关注茶叶的生长环境,在对茶品质量的评判中多能知其所以然!(参考书目:茶学概论)

什么是普洱茶树的“四喜四怕”?有哪些主要是


茶树,孕育出我们杯中的茶叶,每一杯茶的不同滋味,第一取决于其生长环境的影响!我国有江南、江北、华南、西南四大茶产区,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茶树不断进化适应,生长发育。它们对环境的喜好要求,可以总结为四喜四怕,即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在土、光、温、水的共同作用下,决定了她们最终的滋味魅力。

一、土壤:喜酸怕碱

茶树,喜欢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虽然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都可成活,但以酸碱度值在4.5~5.5为最佳。

茶树原产于中国云贵高原的原始森林地区,属酸性土壤,长期的系统发育使其逐渐形成了喜酸的遗传特性。同时,茶树根中有丰富的有机酸,茶树根液对酸性的缓冲力强,而对碱性的缓冲力弱,在茶树根中还共生着许多真菌类的菌丝或菌根,它们能帮助茶树根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而菌根本身也只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

这样就决定了在酸性土壤中,茶树能顺利的有效的吸收许多土壤养分,从而供给给每一片茶叶,我们喝到的茶汤才会醇厚。

二、光照:喜光怕晒

茶树和其他植物一样,是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辐射能中取得其生育所必须的能量的。

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部的深山密林里,演化发展中,形成了适应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育的习性。漫射光下生育的茶叶新梢内含物丰富,持嫩性好,品质优良。

光照强度不仅与茶叶的产量有关,对茶叶的品质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不论春茶或秋茶,在一定遮阴条件下,茶叶表现为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减少,有利于绿茶呈现苦涩降低、鲜爽度提高的良好滋味。

光带中的紫外线对于提高茶汤的水色及香气有一定的影响,高山所受辐射的紫外线较平地多,如此使得高山茶的香气多优于平地茶。

紫外线辐射多的散射光,多为我们带来香高水柔而清纯的茶滋味。

三、温度:喜温怕寒

温度,主要影响着茶树的生命力。

茶树喜欢温暖的环境,在20~25℃中,最适宜茶树生长,而不同茶树品种对于温度的喜好有所差别,一般,小叶种茶树,抗寒性与抗旱性均比大叶种茶树强。

另外,土壤的温度与茶树的生长发育也密切相关,10~25℃的土壤最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为茶树吸收营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水分:喜湿怕涝

在茶树的生育中,水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茶树体内越幼嫩的部位,含水量越高。在热量和养分满足生长要求的条件下,水分是影响茶叶产量的主导因子。

茶树适宜年降雨量在1500mm,生长期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的环境。过旱会降低茶叶的产量,而降雨量大水量过多,则会使茶树烂根。一般茶树生长的土壤以含水量80%为最好,而空气湿度大于80%则能有力提高茶叶品质。

因此,大多终年云雾缭绕的高山,或是靠近江河湖泊、水汽交融的地域,多能喝到茶芽发育完整茶青品质优异的佳茗。

茶友们在挑选茶品的过程中,不妨多关注茶叶的生长环境,在对茶品质量的评判中多能知其所以然!

关于普洱茶的四大未解之谜!


■文|小小发酵师

普洱茶的大发展满打满算不超过二十年,相对于以前知识和专业的贫乏,现在业界对普洱茶的深入算是可圈可点了。不过就算如此,一些问题和难题仍旧横亘在大家面前难以突破,这无可厚非,谁还没有点秘密,被窝里的悄悄话很多情况下都难以探听到,更不用说水深难测的普洱茶了!

一、熟茶为什么不影响睡眠?

与某些人臆想的不同,渥堆发酵后熟茶的咖啡碱是不降反升的,生茶的咖啡碱含量大致在2%以下,但是熟茶却可以达到4%,个别高达7%,这明显击碎了渥堆发酵后咖啡碱减少不影响睡眠的结论。

目前行业内有几种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1】咖啡碱在渥堆发酵过程中,发生了异构化,甲基转移,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下降,因此不影响睡眠;

【2】从熟茶的半成品即熟散茶压制成成品的时候,在蒸压、干燥工序中普洱茶的温度升高,咖啡碱同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在高温时各自呈游离状态,但随温度的下降,它们之间形成络合物,导致咖啡碱含量下降。照此来说,熟散茶的咖啡碱含量应该高于紧压熟茶,那么意思就是熟散茶影响睡眠了,这不扯淡?

【3】冲泡熟茶时,咖啡碱与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络合,原理如同第2个说法,只是表现在了冲泡中,减弱了咖啡碱的作用,逻辑上说的通。但是疑问是在生茶内含物里面,咖啡碱和茶多酚皆有,也会络合,那么生茶也应该不影响睡眠啊,与事实不符。

【4】茶氨酸和GABA(在陈年熟茶中含量较高)对咖啡碱兴奋作用的拮抗和抵消,茶氨酸和GABA(即—氨基丁酸)有镇静作用,使人感到平静、舒畅、放松,特别是GABA能温神益智,镇静神经,抗焦虑,降低神经元活性,抑制咖啡碱带来的神经兴奋,促进睡眠,这个说法比较新颖,但是现在的接受度比较高。

至于那个最具解释力,呵呵,无从知晓!

二、生茶的烟味是如何转化来的?

烟味茶,特别是新生茶的烟味大家都明白不少,什么雨水茶水分没有散尽就杀青导致烟熏味,炒锅太薄温度太高致使茶叶炒焦出焦糊味,锅灶漏烟被茶叶吸附,茶叶干燥吸附农家烟火,雨季不好晒干直接拿柴火或者火塘烘干等等。

可是新茶阶段晒青气浓,没有烟味的茶后期是如何转化出烟味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此类生茶在3-4年甚至十几年左右都有一定概率出现烟味,与初制不当产生的烟味完全是两种风格,现在只知道这样的茶多出现在干仓存储的普洱茶里面,至于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原因,什么原理一概不清楚。

三、茶叶回甘的原因是什么?

茶叶回甘我们都清楚是苦后甘,但一旦涉及到深层次的原理时就抓狂了,何种内含物起作用,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业界有两种观点:

【1】涩感转化说,“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茶会有苦涩感。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即“回甘”是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的结果。

【2】“对比效应”,即“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极致的苦就是甜,过头的甜就是苦,大家应该深有体会,苦与甜本就是矛盾统一的,可以相互转化。

至于造成回甘的内含物到底是什么,有茶多酚与总糖、黄酮、有机酸、糖类等等说法,总归还是一笔烂账!

四、干仓陈化是微生物作用还是氧化为主?

比起渥堆发酵的高温高湿,干仓实在是太干了,没有一定的温湿度微生物是无法滋生和繁殖的,更加不会产生酶类催化内含物产生反应,虽然现在有干仓不干,湿仓不湿的说法,但现在仓储的温湿度是比较低的,基本上是以氧化为主。

但是这样的仓库存出来的普洱茶无论是香气还是内质,这些年都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且转化确实不错,虽然慢了点,这显然与普洱茶的后发酵、微生物发酵的理论是冲突的,但事实却支撑了干仓的大行其道。

普洱茶气味(四)


16、木香

木香是普洱茶中非常普遍的一种香气,在熟茶中尤为突出,通过某些选择微生物接种技术加工出来的普洱茶(熟茶)会具有非常突出的木香。木香与花香蜜香的高扬不同,给人的感觉低沉温和,是利于普洱茶品质的香气。

对普洱茶木香贡献最大的是α--紫罗酮、β-紫罗酮、α--雪松醇、α--雪松烯、β-愈创烯、二氢猕猴桃内酯等成分。

17、霉味

因茶叶发霉而产生的不良气味,嗅来刺鼻,令人不悦。通常见于存放不当的茶,比如在温湿度过高环境下长时间存放而腐败变质的茶。

在普洱茶中与霉味相关的主要物质是3,4-二甲氧基甲苯。

18、参香

类似于人参的香气,常见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存放过的熟茶。

在普洱茶中香气成分有和人参香气成分类同的部分,比如具有泥土气息的棕榈酸和具有木质气息的金合欢烯均可在人参的香气成分中找到。普洱茶中人参香特征的构成除了这些物质外,还有部分木质香气和甜香的参与。

19、烟熏味

烟熏味并非茶之本味,乃是在加工或贮藏中受浸染而成。属于茶叶中常见的异味,对普洱茶品质没有积极影响。

因晒青毛茶制作的特点,在雨季时节时常需将茶移入室内干燥以避免雨淋,从而容易受到山区农家室内的烟熏浸染。因此夏秋茶更容易带有烟味。

烟味的相关物质很多,最主要的是愈创木酚和4-甲基愈创木酚,这些物质的沸点高散逸慢,因此通过存放使得烟味消散难度很大。

20、烟焦味

烟焦味是普洱茶中常见的不良气味。其产生源于杀青温度过高,部分叶片被烧灼而得。因此烟焦味往往在加工很粗糙的普洱茶中才出现。

关于喝普洱熟茶的四点常识


寒冬季节,在艳阳高照的南方也会遭遇大雪覆盖。此时一杯暖暖的普洱熟茶瞬间会让你像活过来一样,可是关于普洱熟茶,你可能还不知道它的四点常识哦。接下来就边喝茶边学习吧。

1.夏天喝熟茶合适吗?

不一定。夏天不适合喝熟茶其实是一个想当然的看法,因为夏天天热,熟茶是红的,从感官上就觉得热。但事实不一定这么直观。首先熟茶不是热性的,茶本来是寒性的,通过发酵,熟茶只是不寒了而已,顶多算温性。所以喝熟茶也不会更热。此外,现在的环境随着空调的普遍使用而改变,夏天人的衣着单薄,但很多人的家里、办公室、餐厅、汽车里面都装有空调,环境温度很低,这种情况下再喝一些比较寒的茶,其实更不合理。所以夏天是不是适合喝熟茶,一定要依据各人的体质、生活和工作环境而定。

2.喝熟茶上火或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确有存在。但上火未必是坏事,中医有“表出来”和“压下去”的说法,上火、长泡、起个小疮都算是“表出来”,这也是一种治疗和调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这非但不见得你不适合喝熟茶,你还得坚持喝才对。“表出来”了,毒素排完了,身体和谐了,自然也就不会再上火了。有人新接触熟茶的时候也会出现轻微的腹泻,这个和上火是一个道理,调整一两天后症状就会自然消失。

3.熟茶有什么养生功效?

熟茶有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预防便秘、解酒等20多项功效,而其中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的功效尤为突出。

4.熟茶发酸是什么原因?

首先是原料选择,较嫩的茶容易出现酸味,春茶中全芽或一芽一叶较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二,潮水过度;第三,发酵程度较轻,发酵程度低于7成,出现酸茶的概率就很高;第四,发酵温度低,堆子温度上不去,茶不容易发熟,所以很容易导致轻发酵。

发酸的熟茶,可以尝试存储一段时间,在自然后发酵过程中有可能酸味会消除。时间不好说,也许是3年、5年、10年,而且这只是存在可能性,不代表一定。

关于普洱茶的四大神话,你听过吗?


云南聚集着大约50种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间也因其多姿多彩的生活习惯、人文风俗等流传千年,它更是作为普洱茶的故乡而被人们所熟知。

普洱茶具有敬献、养心、解渴、提神、消食、明目、解毒、保健等功能,在各种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于是普洱茶在宗教中派上了好用场。

茶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思茅普洱普是普洱茶之乡,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居住著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诺、回、瑶、傈僳、白、苗、壮、汉等十四种世居民族。

思茅哈尼族与普洱茶

思茅的哈尼族认为龙神最大的保护神,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为最隆重。

农历一月,各村寨都聚集在龙树林中杀猪祭祀,并供献酒、茶、饭、花、果等,祈求龙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礼要献“五供品”,茶是其中之一。

澜沧江傣族以茶祭神灵

澜沧傣族傣绷支系人相信人有魂魄护佑,人生病、体弱是丢魂落魄的原因,要请老人把魂叫回来,叫魂时用蜡烛一对,鸡蛋一个、米一碗、沙子一碗、芭蕉一个、糖、茶、菜各一些摆设在小篾桌上作为贡品。

佤族吃“神餐”

西盟佤族在佤历九至十月份,相当于新历7至8月间,要举行迎新谷节,佤语称“列伯耿奥”,既是节庆活动,也是宗教祭祀,它源于佤族对谷魂、棉魂和祖魂的崇拜。

迎新谷节要吃“神餐”,要摆祭坛,祭坛上放置有茶叶、棉线、钱币、米、米酒、老鼠头、鱼头、蟋蟀、鸡头和少许的碎肉,由祭司虔诚地进行祈祷。

布朗族的叭岩冷英雄

澜沧布朗族崇拜他们的种茶祖先叭岩冷,是叭岩冷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在布朗族地方史《奔闷》中有记载。

在布朗族《祖先歌》中也有唱段,“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拐棍。”

听过了这些民俗传统,身在云南的你,以后和少数民族朋友喝茶的时候,是不是更有聊头了?

平生足未践思茅,普洱名茶是至交。炼字未安吟苦处,一杯清洌助推敲。

“普洱茶四奇”指的是?


(一)第一奇——奇在木本,独有的乔木大叶种茶树

1、乔木大叶种表现为多区域、成片状的存在,为云南独有;

2、乔木大叶种茶相比其他产区的茶叶营养成分更高、更丰富;

3、具有特殊的“长寿基因”;

4、多样性的特征。

(二)第二奇——奇在工艺,独特的加工技巧

1、独有的晒青工艺

2、独有的拼配工艺

3、独有的发酵过程——自然发酵

(三)第三奇——奇在陈化,品质再造的过程

1、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活”的产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过程的渐进,又体现出“变”的特性。这种“变”,不是数量的增减,而是“质”的改变。这其中,体现最明显的是茶汤颜色的变化。

2、普洱茶陈化过程中香气的有续变化。

(四)第四奇——奇在功效,独特的养生机理

1、普洱茶具备食品的“第三功能”

【营养功能】——即具备茶叶所需要的基础营养素,可以涵盖所有的茶类;

【感官功能】——侧重人们对茶叶中的色、香、味、形等主观偏好,满足人们品茶中的美感和愉悦的享受。

【特殊功能】——即在满足营养(第一功能)又能满足感觉(第二功能)之外,并具有对人体产生调节生理机能的茶品。称为“功能性茶品”,也称“第三功能”。

2、普洱茶“第三功能”的核心是天然植物药用成分的生物转化

普洱茶与“四夷”


要说普洱茶膏,不能不说普洱茶,而要说普洱茶,又要先从茶这种植物饮品说起。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早,宋人寇宗奭撰《本草衍义》称“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明末学者顾炎武据此认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但此时饮茶尚未蔚为大观,至唐人陆羽著《茶经》后,饮茶始得大行天下,《新唐书·陆羽传》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

所以,陆羽的功劳,不仅是推出一部中国最早的专业茶著,而且是藉此把饮茶的生活方式全面推广,使得中国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体更加健康。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开始把茶作为一种对游牧民族的羁縻手段,“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历史上,古人对茶也有微词,唐玄宗朝右补阙毋煚对茶深恶痛绝,他说“释滞销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宋人黄庭坚《煎茶赋》则云“呕酸寒胃,令人失睡……寒中瘠气,莫甚于茶。”顾炎武据此认为,“今南人往往有茶癖,而不知其害,此亦摄生者之所宜戒也”。

茶的减肥去脂功效,在农业社会,吃肉都是很奢侈的时代,这种指责有其合理性。但到了今天,人们摄食油腻过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普遍出现的今天,正是茶的“释滞销壅、瘠气侵精”等减肥降脂功能为平衡人体营养摄入,居功至伟。

也正是茶,尤其是普洱茶的这种保健乃至药用功效,如前所述,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政权对边地少数民族政权的羁縻方略,普洱茶,成为羁縻手段,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拓了疆域。

普洱茶具有解毒、助消化、增加维生素的附带功能被发现后,曾经作为战略物资,被专制王朝用以羁縻游牧民族,于是政治视野中的普洱茶出现了。

《明史·食货志四·茶法》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宋史·食货志下五·茶法》说:“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于西北,利尝至数倍。”这里所以特别说把茶千里贩运至西北获利颇丰,就是因为西北皆游牧民族,其日常生活以牛羊肉食为主,普洱茶“解油腻牛羊毒”的特性在此演变为巨大的利润兴奋点。

历史上曾经发生因为中原王朝不与游牧民族交易茶马而发生战争。史称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蒙古人和明朝发生了一场持续3年的清河堡战争,起源就是明朝断绝与蒙古人的茶马互市,断茶就等于断了蒙古人的命,于是,发生一场为茶而战的战争。

“茶对于边地游牧民族而言,是血,是肉,是生命,茶有助消化,分解牛羊肉毒的功能被发现后,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中原王朝控驭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当时开设茶马互市,主要就是这个目的。”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茶马古道”的主要命名者木霁弘说,“到清代的康熙,才认为没有必要沿用这种手段”。

四问普洱茶膏


1、什么是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是从普洱茶中提取的精华物质,在没有干燥之前呈粘稠的糊状,所以称之为“膏”。普洱茶膏不是糕饼点心,而是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颜色黑褐色或褐黄色;熟茶普洱茶膏外形呈规则块状,表面为自然收缩后的纹路,生茶普洱茶膏外形呈不规则的块状,表面光滑;晶体状普洱茶膏则为颗粒均匀的晶体。

2、贡润祥普洱茶膏和市售的其它品牌有什么区别?

贡润祥普洱茶膏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原茶,产自世界著名的黄金茶产区——五度空间。在清代,该区域是御用茶园旧址,百年以上古茶树生长状况良好。每年清明节前,采摘古树芽叶,经过严格挑拣后才能作为普洱茶膏的原料。以手工等传统加工工艺制成原茶,在湿度适中、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陈化。经过四年以上陈化才可以制作普洱茶膏。而且贡润祥普洱茶膏承传了清代御制茶膏的制作技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经72天,186道工序才能制成。

3、贡润祥普洱茶膏运用的专利技术是什么?

贡润祥普洱茶膏自有的专利技术是“加热回流法提取普洱茶膏加工工艺”,这项专利也就是常说的“常温仿生浸提工艺”。在这项专利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该项技术的特点是在常温条件下,第二是通过仿生的手段,从而提取普洱茶中的精华物质。该项专利是中国第一个普洱茶膏的工艺技术发明专利,为云南贡润首创,首次运用于贡润祥普洱茶膏的生产制作中。

4、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工艺价值?

贡润祥普洱茶膏通过“常温仿生浸提工艺”,将普洱茶中的精华物质提取出来。常温状态下,普洱茶中的有益物质不会被破坏,香源物质也不会漂溢,而且促进普洱茶陈化的有益酶也不会失去活性。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普洱茶膏的原香原味,而且还可以在适宜条件之下继续陈化,真正成为“可以喝的古董”

普洱茶四大价值|特殊工艺价值(四)


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价值

加工过程温度的特性

在普洱茶“晒青”工艺中,温度的掌控是其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云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普洱茶制作方式,其温度的掌控十分严格,一般都不超过60℃。也就是说60℃是普洱茶的品质在未来走向好与坏的“临界线”。

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很简单:茶叶中内含的各种化学“酶”,在超过60℃后,立即“失活”。而这些“酶”往往有“催化剂”的效能,是普洱茶发醇过程中必需具有的“活性因子”。在这方面,普洱茶界也存在一些争论:

一是认为普洱茶“杀青”工序与绿茶的“炒青”相似,都是在铁锅高温状态下完成,其温度都是90℃----100℃之间。一些人认为,晒青毛茶,甚至普洱茶生茶就是绿茶。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一过程,我们会发现,普洱茶鲜叶在高温铁锅里的“杀青”是翻炒的过程,当茶叶接触到高温的铁锅壁时,停留的时间极“短”,几乎是瞬间,又通过翻炒的方式将茶叶抛向空中,让空气的温度迅速使茶叶降温,其叶片的温度始终不超过60℃。而且整个的过程大概在三----五分钟内即告完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鲜叶迅速脱水,茶叶变得柔软,为下一道工序“揉捻”做准备。这与绿茶的“炒青”绝然相反,绿茶是将鲜叶在铁锅内“高温炒制”,其茶叶始终不离铁锅,铁锅的温度一般在100℃左右,茶叶的温度也在75℃以上。如绿茶经典茶品龙井茶的炒制,虽然分“青锅”和“辉锅”两种工艺,但无论是青锅还是辉锅,都是动作连贯,一锅到底,并一气呵成。绿茶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两点考虑:一是绿茶的主要工序(除包装以外)必需在铁锅内完成,是鲜叶到成品一锅到底,一气呵成的过程,是成品的完成,不是半成品的概念;二是高温的过程,破坏茶叶固有的“酶”,使其失去活性,不使成品产生变化,将茶叶的品质“定格”。同时,这种高温过程也可提高茶叶的香气(俗称高温提香),使成品茶带有明显即饮性特征,愈是新出锅的茶叶品质愈好,反之,品质会迅速下降。

二是对茶叶中的“酶”认识不足。很多人清楚普洱茶是发酵的技术,但对发酵过程,尤其是发酵底物内含多种物质所能达到的发酵“动能”认识不足。一些普洱茶企业干脆抛弃“晒青”做法,采用“烘青”手段(茶叶的温度在75℃以上)。他们认为“烘青”工艺的采用不仅可以解决普洱茶规模化生产问题,因为“晒青”工艺毕竟受场地、天气等因素的制约,产量及生产周期受到局限;同时,“烘青”工艺也使得新生产的普洱茶在香气方面好于“晒青”茶,品尝起来较“晒青”茶柔和。但是他们不知道,“烘青”这种高温的手段恰恰对茶叶中的“酶”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而普洱茶缺少这些“酶”做催化剂,其发酵是不成立的,而没有发酵机理的普洱茶不是普洱茶。目前市场上很多普洱茶存在一个现象,新出品的普洱茶,试泡之后,品质尚可,但存放几年后,品质却愈来愈差,存在“形存质次”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烘青”造成的。

由此,我们可以说,60℃是普洱茶的“生死界”,这不仅体现在晒青中温度的掌控,同时,在普洱茶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尤其是进入到“自然发酵”与“人工发酵”阶段,这一界线的把握更为严格。

好的普洱茶有四要


好的普洱茶有四要:

一、要清(味道要清,不可有霉味)

二、要纯(茶色红黄适亮,不能像墨汁)

三、要正(存放干仓,不可潮湿)

四、要气(口味温和,不可五味杂陈)

普洱茶的好坏不能完全以年代来评比,好的普洱茶喝了喉头生津,喝了才知。

云南大叶种茶的普洱茶,内含生物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类物质等含量丰富,因其普洱茶特殊的制茶工艺,茶叶中队人体有益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充分氧化形成了独特的风味而具有药理保健功能,云南医学专家梁明教授研究,经测定普洱茶含有多种丰富的抗癌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C、E等,用电子检测法观察,普洱茶共有三十多种化学元素)发现含有多种极为重要的微量元素,经有关部门鉴定,普洱茶含有茶色素,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成分,没有什么副作用,不过普洱茶的饮用很讲究,饮用不当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反应。

《普洱茶膏》第二章:普洱茶的“四奇”之第四奇


《普洱茶膏》第二章:为什么是普洱茶膏。之普洱茶的“四奇”之第四奇:奇在功效,独特的养生机理

1.普洱茶具备食品的“第三功能”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习惯对茶叶按照感官颜色进行简单分类,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缺少对茶叶功能性划分。目前国际最前沿的茶叶研究,侧重点在茶叶的功能性方面上,并以此将茶叶划分为三大功能:

第一是营养功能——即具备茶叶所需要的基础营养素,可以涵盖所有的茶类;

第二是感官功能——侧重人们对茶叶中的色、香、味、形等主观偏好,满足人们品茶中的美感和愉悦的享受。如绿茶、乌龙茶等;

第三是特殊功能——即在满足营养(第一功能)又能满足感觉(第二功能)之外,并具有对人体产生调节生理机能的茶品。称为“功能性茶品”,也称“第三功能”。

这种划分,并非笔者独创。而是源于现代社会对食品功能的划分。

“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Foods),也称“第三功能”,首先是由日本在1962年提出,1989年又经日本厚生省进一步明确其定义:“其成分对人体能充分显示身体防御功能、调节生理节律以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等有关的身体调节功能的加工食品”。美国后来将这一类食品称为“健康食品”(HealthFoods)或“营养食品”(NutritionalFoods)。德国称这类食品为“改良食品”(ReformFoods)。

食品“第三功能”概念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造成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长寿的关注;二是工业现代化及城市化给人们生存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如空气、水源、食品等,导致各种疾病及流行病的不断上升。这就迫使人们自发地寻求一种既能满足营养和感官功能,又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促进康复的具有特殊价值与用途的食品,即具备特殊功能性的功能食品。

依据目前国际上对功能食品的研究,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①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活化免疫功能,降低变应性;

②调节人体节律、调节神经系统、调节消化功能;

③预防高血压、高血脂、抗癌等;

④延缓衰老、保健美容,增强体质。

食品“第三功能”最关键的因素是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其核心在于食品中“活性”成分对人体产生的诸多生理调节。而这种“活性”成分又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紧密联系。因此,当将这种“活性”成分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分子生物学去分析时,就会发现功能食品中存在诸多的药用成分与药用机理。所以,发达国家始终将发酵类或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食品作为“功能性食品”重点研究领域。即使在中国,近些年来,也对具备“第三功能”的食品加大研究力度,并提出“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来新型营养保健的生物工程化食品”的产业方向。

茶叶属于食品的范畴,也是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之一。或许,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对茶叶的分类,更多的是从“发酵”的角度对茶叶进行功能性划分。如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茶(如绿茶)、轻发酵茶(如乌龙茶)、全发酵茶(如红茶)、后发酵茶(如普洱茶)等门类。

目前,国际上对“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包括茶叶制品的研究,其最前端的科技分为三项:一是天然药物的微生物转化;二是天然药物的酶法生物转化;三是天然药物的植物细胞生物转化。

显然,普洱茶作为生物发酵的产物,虽然其制作工艺与手段相比现代生物工程而言,有原始与落后的成分,但都能追寻到这三项技术最原始的雏形,是目前各类茶叶中最具备“功能性食品”特点的饮品。

但是,有一点也是我们必须明确的,虽然普洱茶内含一些药用成分,甚至也存在部分药用机理,但把普洱茶简单地“上升”为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药”,也是一种误解。因为“功能性食品”与“药品”有本质上的区别。“药品”的“靶向”非常明确,其适用人群较为严格。“功能性食品”没有治疗疾病的“靶向”,是以补充营养、保健和调节生理机能为主。我们承认普洱茶存在诸多的药用成分与我们认定很多食品中含有一定的药用成分是一样的,如大蒜、辣椒、红薯、番茄……,它们内含的某种物质可能都是一种“药源”,但当食用它们时,却不能等同于“吃药”。普洱茶也是如此。而且,我们也必须看到,普洱茶具有的“第三功能”的特性,也不是今天的科学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有关普洱茶具有的特殊功能就已经被写入药典。虽然那时候没有“第三功能”的提法,其描述的内容与“第三功能”基本一致。如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就将普洱茶视为“中药”纳入《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

需要提醒的是,赵学敏在评价普洱茶时,则是将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普洱茶一个特殊的产品——“普洱茶膏”上。其有关普洱茶的功能性描述主要围绕“普洱茶膏”进行。如“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等等。之所以如此,不仅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一个特殊的品种;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的产品,其功能指向更为明确,体现的“第三功能”效果更为明显。

2.普洱茶“第三功能”的核心是天然植物药用成分的生物转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茶叶内含的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等同于“第三功能”。因为茶叶中不仅含有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色素、果胶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同时还有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茶色素等功能成分。但是,这些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都属于茶叶的基础功能,与我们说的“第三功能”还有一定距离。

很多人偏重茶叶化学成分的静态分析,忽略动态分析。因为茶叶是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其不同的处置(工艺)方法,使茶叶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产生急剧的变化。我们目前看到很多茶叶质量研究报告,其披露的指标基本上是静态的,很少用动态指标去揭示茶叶品质的走向。换句话说,只有动态指标的出现,才有可能绘制出茶叶品质演变的“路线图”。而且,不同地区的茶叶由于内含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工艺的不同,其动态模型(即“路线图”)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拥有一系列茶品的动态模型,就可将不同的茶类按照特有的动态模型去化验和比对,鉴别出不同产地的茶叶原料及工艺的优劣性和规范性,推断其茶品“最佳品饮时间”和“最佳品饮区间”。这种以化学分析为基础的动态模型远比感官审评来的更科学。就中国目前茶叶而言,无论是绿茶、乌龙茶,还是普洱茶,都缺少这种动态模型。其不同茶类所产生的品质争论,基本源于“经验”方面的辩论,仍然缺少化学分析为依据。如近几年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争论,绿茶及乌龙茶的学者依据绿茶与乌龙茶的经验,直接否定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因为绿茶与乌龙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品质逐渐下降,并最终导致“霉变”。按照这一“经验”,普洱茶也应是“霉变”的趋势,怎么可能是“越陈越香”呢。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拿出化学分析检测报告做依据。仍然维持在“经验”对“经验”的博弈上。

更有甚者,一部分学者只关注茶叶中几种物质,以偏概全,盲目夸大。很多人一谈茶,必是茶多酚含量是多少。认为茶多酚含量高的茶才是好茶。很多茶叶界的专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就认为普洱茶无论是人工发酵的熟茶,还是陈年普洱茶其茶多酚含量都低于绿茶及乌龙茶,其品质无法与绿茶与乌龙茶相媲美。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我们说,茶多酚是所有茶类的必备的基础物质,但不是鉴别茶叶品质的唯一标准。很多人将茶多酚“神化”,说它不仅能去除人体的自由基,还能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冠心病,甚至抗癌等等。这种自20世纪80年代始于绿茶界有关茶多酚诸多“研究报告”,至20世纪90年代愈演愈烈,将茶多酚推捧成能治百病的“良药”,并以此捆绑绿茶,宣称绿茶有针对几十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功效。但这些说法却在后来被国际上的一些权威机构一一否定。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简称FDA),于2006年5月9日在其总局的网站上公布的一项声明:“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结论认为无可信证据可以支持绿茶或者绿茶提取物能够降低与心脏疾病有关的风险”。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称,它对所提交的105篇文章和其他出版物进行了评估,但是没有找到支持喝绿茶可以减少患心脏病风险的证据。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之前,FDA也曾宣称,绿茶不太可能会降低患乳癌、前列腺癌或者其他类型癌症的风险。直接否定了绿茶抗癌的种种提法。

也许,我们不必迷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简称FDA)的结论,甚至也可忽略其在国际中的权威性。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看到一篇反驳文章去挑战这一结论。

有一个事实,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茶多酚摄入人体后,尤其是进入人的肠道后,对人体内的微生物区系和代谢活体产生的影响,到目前都没有定性的结论。目前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在内,只将茶多酚列为食品添加剂中的抗氧化剂,而不是食品营养强化剂,更没有被列入药典的原料药。茶多酚更多的价值除了它具备天然抗氧化功能外,更多的则是它在发酵后产生的衍生物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红茶的青睐与台湾、香港对普洱茶的追捧,并不在于红茶和普洱茶内含的茶多酚指标有多高,而在于茶多酚降解的衍生物质所具备的营养价值。

换句话说,茶多酚及其他功能成分与营养成分只有在一定制备(工艺)的前提下,在微生物与各种酶系的参与条件中,衍生出具备药用价值的物质,才有达到“第三功能”的可能。

因此,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是普洱茶具备“第三功能”核心所在。离开了“生物转化”或不具备“生物转化”的条件,“第三功能”的提法只能是概念炒作或“水中捞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生物转化所需要的几个要素,普洱茶都是具备的。即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本身属于天然植物,而这个天然植物中本身就含有多种药用物质,再加上特有的微生物与生物酶及非高温状态下的制备工艺,使得这些植物中的药用物质在一定的固化发酵中得到极好的生物转化,出现针对性更强(医药学更习惯用“靶向”一词)的药用成分,产生诸多功能的药用机理。         

《关于普洱茶的“四喜四怕”》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四川普洱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53932.html

上一篇:普洱茶是怎么做成的?普洱茶为何要晒青,晒青的作用是?

下一篇:品饮普洱茶的几个要点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