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的制作有闷黄工序吗?普洱茶如何制作?

2019-12-04

中国有3000多种茶叶,其中有1000多种名优茶,按照工艺和地域差异工被分为:绿、白、青、红、黄、黑六大类,工艺不同,做出来的茶口感风味也各不相同,但是你听说过吗?普洱茶中竟然也有黄茶的制作工艺?!

黄茶与绿茶相比,多了一道捂黄的工序,时间大约在1~5小时不等。有了这道工序,做出来的茶甜香、软水、挂杯。因此,现在很多人在制作普洱生茶的时候,也会加上“捂黄”这一工序。捂黄时间比黄茶要短,约在15~60分钟之间。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采用了捂黄工艺制作的茶,喝起来会头闷、呼吸热、眼睛发雾。尽管我们大多数人体感不明显,哪怕喝到捂黄的茶叶,也不会出现上述不适症状,但它在无形中已经损害了我们的肝胆内脏。

采用了捂黄工艺的普洱茶,是通过人为干预使茶叶内的物质快速转化,第一年品饮时,不苦不涩,蜜香诱人,很得一些茶友的喜欢,存放几年后,口感就会转为寡淡,失去了品饮价值。

还有人说,易武茶都采用了闷黄工艺,我觉得这个认知过于武断,因为易武茶梗长叶大,杀青时为了避免杀青过度,火候就会稍稍欠一点,因此叶片就会发黄,有轻微茶黄素,这种茶黄素的产生不等同于闷黄,闷黄工序是在茶叶杀青出锅后、揉捻前进行的一个步骤,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不能看见汤色金黄就认为一定是捂黄。

小编推荐

唐代如何制作普洱茶膏


唐代如何制作普洱茶膏!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古人是如何制作普洱茶的?


由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潮水、渥堆、陈化及干燥工序精制而成的后发酵茶,这是慨念性理解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也是现在的普洱茶工艺,而普洱茶是历史悠久的茶品,其文化深远,那么古人是如何制作普洱茶?

1.甄选出已经前期加工好的毛茶,称好重量后,放到铁桶里,插手茶标。

2.将铁桶在木质蒸气机上蒸十五秒,直到喷香气溢出。

3.在铁桶口套上布袋子,然后迅速翻转,让蒸过的茶叶倒进布袋子里,然后拍一下袋子。压、揉,将袋子里的茶叶压紧。

4.将布袋口扎紧,全围起来,但注重不能太高,不能太紧(会导致饼型过高)或者太松。

5.轻轻揉一下布袋子,让茶叶在琅缦沔购置平均。

6.将布袋子放进定型机,放置进去的时辰,手要扶着袋子口,将其居中。

7.在定型机的踏板处跳几下,让布袋压紧。

8.将布袋子掏出,放到石磨处,脚踏石磨上,顺时针磨边。

9.将布袋子放置20分钟后,拆袋(也可选择自然风干十天)。

10.包装建造好的普洱茶,传统的普洱茶包装有十八个褶子。

普洱茶的制作流程


好的普洱茶,首先原料要好,什么才是好的原料茶青呢?个人认为,好茶一定是在一个适合它生长的高海拔茶区里,它对生长的生态环境、土壤,昼夜温差,雨水量等都是有要求的。好山好水出好茶。

再就是要有好的工艺!晒青,杀青等环节都影响着制作出来后茶叶的品质。工艺到位,原料好的普洱。才具备收藏价值

因为茶气和茶韵不是时间能给予的。时间只是会让茶变的柔和,更佳完美!如果存的本就是品质低的没什么内涵的茶,那多年后,也只是在茶汤上更加柔和一点。

今天就简单讲讲普洱茶·生茶的工艺流程,让大家更加了解茶:

一、采茶

每一年最佳的采茶时期是明前雨后,明前(即火前)指的是清明前采制的茶,雨后指的是谷雨之后采制的茶,而不是雨水,还有雨前茶就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

采茶的时候,通常茶农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新长出的芽叶或者一芽二叶,小心用力掐下来。有的茶树比较高,需要攀爬或者借助扶梯来完成采摘。采摘茶叶特别是古树茶,每棵树都有一个量的把控,过度采摘会影响茶树后面的生长。

经过一整个冬天的修生养息,茶树吸收了足够的天地灵气和日月精华,所以明前头春的茶品质是最好的,当然价格也是最贵的,其次是雨后采摘的茶。

二、萎凋

摊晒萎凋是为了让刚采摘的茶叶鲜叶丧失一些水分,这样茶叶就会变得柔软,在后面的杀青过程中,茶叶就不容易折断损坏,当然也是为了后期大家在品饮成品茶叶的时候,叶底是完整的。

萎凋工艺,同时也影响着成品茶叶的一些香气物质形成,以及大分子酯溶性糖水解变成小分子可溶性糖。

三、杀青

杀青现在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锅炒杀青,鲜叶经过萎调以后,还是有很高的含水量,所以茶青就是为了让茶叶鲜叶在铁锅中均匀的失去水分,铁锅的高温快速钝化茶中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物质氧化,利于揉捻成条。

杀青是一门手艺活儿,人工杀青的老师傅杀青时手速快,翻斗结合,温度均匀,杀青出来的茶失水程度、杀青时间都把控的非常精准。

四、揉捻

揉捻也是技术活儿,主要目的是为了破坏茶叶的细胞壁,让茶叶在浸泡的时候能够把内含物质充分浸出。揉捻需要根据茶叶原料的新老嫩度和杀青程度灵活掌握。

通常嫩度高的鲜叶要轻揉,且时间短,老叶用力重揉,时间长。揉捻最终把鲜叶揉成条,以便后面的工序。

五、晒青

在揉捻之后,把揉好的茶叶放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把破碎茶叶细胞壁流出的内含物质封锁在茶叶中,最大程度保留了茶叶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晒青的茶叶表面细胞细孔最大化,利于后期与空气接触,产生良好的后期转化效果。

六、称重

一般情况,一饼茶的重量约为357克,因为早期的普洱茶大多是边销茶,走的是现在所说的国际贸易,而为了是便于统计、征税、交易,则把每桶定为5斤重,一桶七片,平分得357克。

而在马帮进京时期,为了让马匹托运合适的重量,统一给马匹定为30公斤,因此“一筒重7片×357克/片约等于2.5公斤;一篮重12筒×2.5公斤/筒=约等于30公斤。

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而称重,有100克的小茶饼,也有250克的沱茶,还有1公斤的大茶砖,根据产品需求来选择。

七、蒸压

根据要求把晒青好的茶叶称重足够之后,用蒸汽蒸湿,放入固定的磨具中压制成型,根据需要的形状的不同,采用传统石磨压制,也有用机器压制。紧压茶方便运输和存储,但紧压茶转化比较慢,不过利于长期保存,对于茶叶香气的存留也更安全一些。

八、晾干与包装

把蒸汽压制之后的水分控制在安全储藏的含水量一下,根据不同原料的特征和等级,一般情况下含水量在13%以下。晾干与晒干不同,晾干只需处于避光通风的地方即可。

现在有极其循环风道吹干,当然如果比较遵循传统工艺,还是自然风干比较好一些。一般情况下采用传统晾干,357克的饼需要在自然通风的环境下呆上一个星期左右。

普洱茶的包装为白棉纸,再用笋壳包扎成一提(7饼),通常一件茶有6提茶。

制茶流程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在茶台前的我们,手捧香茗,且喝且珍惜。

古人制作普洱茶有什么独门秘籍吗?


由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潮水、渥堆、陈化及干燥工序精制而成的后发酵茶,这是慨念性理解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也是现在的普洱茶工艺,而普洱茶是历史悠久的茶品,其文化深远,那么古人是如何制作普洱茶?

1、甄选出已经前期加工好的毛茶,称好重量后,放到铁桶里,插手茶标。

2、将铁桶在木质蒸气机上蒸十五秒,直到喷香气溢出。

3、在铁桶口套上布袋子,然后迅速翻转,让蒸过的茶叶倒进布袋子里,然后拍一下袋子。压、揉,将袋子里的茶叶压紧。

4、将布袋口扎紧,全围起来,但注重不能太高,不能太紧(会导致饼型过高)或者太松。

5、轻轻揉一下布袋子,让茶叶在琅缦沔购置平均。

6、将布袋子放进定型机,放置进去的时辰,手要扶着袋子口,将其居中。

7、在定型机的踏板处跳几下,让布袋压紧。

8、将布袋子掏出,放到石磨处,脚踏石磨上,顺时针磨边。

9、将布袋子放置20分钟后,拆袋(也可选择自然风干十天)。

10、包装建造好的普洱茶,传统的普洱茶包装有十八个褶子。

普洱茶膏的制作


普洱茶膏自清朝结束后,其制作方法也随之失传。我们现在除了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能看到那个被静静放置一角的普洱茶膏外,其他的则很少了解。我们只知道它大体的年代,却不知道它详细的“出生”过程。我们从史料中及逃出宫中的太监口中获得一点它的信息,但也是很零散的,只是片言只语。

在这中间也有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如果说宫廷普洱茶膏伴随清朝解体而失传的话,那么云南“大锅熬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不应中断,应继续在民间流传。遗憾的是,它也失传了。

我们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但这几个企业仅生产了一部分后,就停产了。很多人认为停产的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我们不知道,这次给援藏干部熬制的茶膏是严格按照云南“大锅熬膏法”的规程,还是当时中茶公司的独创?

但不管怎么样,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2004年,媒体突然爆料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要将自己收藏的几十克普洱茶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并拿出一小块(约3克重)在广州拍卖。一个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并当众冲泡品尝。受邀的专家在品尝后给出了一个结论:此块茶膏为清朝宫廷流传下来的茶膏。

自此,新的一轮“普洱茶膏热”旋即出现。与历史上不同的是,此次的“普洱茶膏热”融进了更多的现代技术。

2005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发与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在昆明落户,结束了普洱茶膏有产品名称而没有生产企业的历史。随后,又在2006年1月6日向云南省博物馆捐赠了普洱茶膏最顶级产品(也是非卖品)——普洱茶母,成为云南省博物馆2006年第一号收藏品。

普洱茶母

至此,现代普洱茶膏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启。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打破了过去单一模式,可谓集各路英豪于一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虽然很多的制造商都在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向传统靠拢,向清朝皇宫靠拢。但纵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没有脱离三种生产模式。

一、大锅熬膏——云南传统工艺的延续

“大锅熬膏”是目前云南普洱茶市场中仍然保留的一种加工方式。

由于这种加工方式操作简单,对加工器具与场地要求不严,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特别适合个人或小作坊的生产。所以集聚了庞大的生产人群。

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生产人群”,而不是企业,是因为这些产品几乎都具备“三无”特征:无厂房、无设备、无检测手段。在淘宝网上搜索,会发现很多类似这种产品。虽然它制作的人群最多,但市场份额却最少。在现代普洱茶膏的市场中基本处于弱势,不是主流。

其实,在这些人群中,很多人是抱着玩茶的心态,尝试着制作一些茶膏,主要目的是用于朋友间交流,而不是将它视为商品。

皇印茶膏之表章经史之宝

我们之所以说它不代表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主流,其主要原因是这种生产工艺落后所致。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茶膏的生产会依靠“大锅”,而不是通过一组先进设备就能创造出的入口(饮用)产品。况且,这种生产方式始终没有规范的标准,更没有检测的标准。因此,当我们向这些仍然坚持用“大锅熬制”方法的人索要他们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时,很多人竞是一脸的茫然。甚至都不知道到哪儿检测,应当检测什么?因为他们只知道“熬制”,至于熬制出的茶膏是什么?保留有哪些茶的特征?有哪些营养成分?都一无所知。

因此,我们说,这种方法“玩茶”可以,但作为商品却差距太远。不具备保留的价值。另外,虽然“大锅熬膏”方法简单,人人都可操作,但毕竟加工手段落后,生产量也是极低的。这种加工方式只适合个人和小作坊,不适合企业规模化生产。

有关这种方法的叙述,本书在前面章节已涉及过,这里不再赘述。

二、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对大锅熬膏的改进

如果说,“大锅熬制”是一种落后工艺,只适应个人或小作坊生产的话,那么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则是对“大锅熬制”的一次改进与提升。

其实,目前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都是委托中药制药企业代加工,即我们通常说的委托加工。采用的就是中药制膏的手段。在这些企业中,虽然个别企业仍然打着“大锅熬制”的旗号,但工艺的路线基本参照中药制膏的途径。他们之所以坚守“大锅熬制”的说法,是误认为中国古代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也是这种制作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规避中药制膏的工艺,毕竟这种方法透明度太高,容易模仿,缺少神秘性。

但是,不管怎么说,采用中药制膏的方法相对“大锅熬制”而言,应当是一种进步。其隐蔽的说法只能视为一种说辞或者文字游戏。仅就“提取”而言,“大锅熬制”所使用的“锅”与中药“提取”所使用的“提取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锅”是厨房的一种工具,而中药“提取缶”是一种制药设备。

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是目前中国大陆加工中药制剂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很多关键技术及设备也是借鉴了国外的发明和成熟的经验。

在普洱茶深加工中,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生产出品质好于“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还可生产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

这种工艺的制备方法是:

茶叶(普洱熟茶)—提取(水提)—过滤(过滤网)—浓缩(三效浓缩或膜浓缩)—喷雾干燥—回水压型—阴干—包装

具体工艺详尽说明:

①备料:普洱熟茶。原料为特级或一级。

②提取:中药提取罐,为水提。茶与水比例为1:10。一次投料可反复提取4 ~ 6次。提取温度为90℃以上,每次提取为60分钟。

③过滤:100 ~ 200目过滤网。将过滤完的茶汁泵入储液罐。

④浓缩:浓缩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中药三效浓缩蒸发器,也可二效浓缩,达到波美度(溶液浓度)1.12 ~ 1.14即可。二是采用膜浓缩,最好采用超滤+反渗透(UF+RO),效果较为理想。

⑤喷雾干燥:高速离心干燥机,可将浸膏去水制成粉状。

⑥回水压型:将茶粉按一定比例加水,一般为1:0.25 ~ 0.30。使茶粉复原为稠膏状,加压制成型或切割小块。

⑦将压制成型或切割的小块放置阴凉处风干。

⑧包装。

至此,采用中药提取与喷雾干燥工艺加工的普洱茶膏就算完成。

这种制作方法有三大好处:

①加工技术简便可行,没有技术壁垒。无须投入研发费用。

②几乎所有中药制药企业都可加工。节省建厂投资与设备成本。

③成本低廉,收膏率较高。目前中药加工企业对每千克干茶收取的加工费最多不会超过15元,而每千克干茶的得膏率为30%。以100千克干茶为例,如果茶叶价格每千克30元,付给中药企业的加工费为每千克15元。共计4500元,按收膏率30%计算,共出30千克茶膏,其每千克茶膏的成本为150元,每克茶膏的成本仅为0.15元(不含包装费);是目前茶膏类产品中制作成本最低的,在市场运作中,有价格上竞争优势。

这种制作方法也有三大缺陷:

①持续的高温,从提取到浓缩,再到喷雾干燥,使普洱茶中最为宝贵的“酶”失活。因为茶叶中的“酶”在温度超过60℃以上就失去活性。这就势必造成茶膏没有后续转化的“动能”。因为“酶”是茶膏后发酵的“催化剂”,有了“酶”,茶膏依然是“活”的物质,没有“酶”,茶膏便变成了“死物”。必然造成保质期缩短和品质的下降;同时,这种持续的高温也损伤了茶叶很多营养物质。

②这种加工方式属于“混提”模式。造成所有的产品趋向一种品质,甚至一种口感,缺少差异性。所不同的,只有产品包装与名称的不同,内部的产品都一样。稍好一点的,有“生膏”与“熟膏”区别,但这种区别是原料的原因造成,与加工手段无关。同时,这种“混提”的模式造成产品黏性很大,因为多糖的物质占据很大比重,很难压制成尺寸一致的块状茶膏,更不要说在那上面再压制精美的图案。

③茶膏冲泡后,水气味较重,缺少茶味。这是高温制膏的必然。因为茶叶中芳香类物质较轻,随着高温的蒸煮,大量芳香类物质随蒸气挥发。这是工艺的原因,与制膏技术无关。因此,面对这种方法制作的茶膏,无味倒是正常的。如果是有味,倒要引起我们的怀疑,有可能是添加了某种香精所致。

因此,这种方法也不是现代普洱茶膏的主流。

普洱茶膏“三绝”之一——红运当头,是独一无二的“上投茶”

但是,这种方法却可以加工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也可以这样说,茶粉相对中药制膏手段制成的普洱茶膏而言,是一种进步或提升。

怎么理解呢?

很多人会立即提出一种质疑:茶粉怎么能与茶膏划为一类?

实际上,这是因为茶膏特殊性造成的。虽然中国有生产与品饮茶膏上千年的历史。但到今天,茶膏的生产与检验都没有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这就使国家权威部门依据茶膏生产的特点与品饮的特性,将茶膏纳入“固态速溶茶”的范围。

很多人提出“茶膏是18世纪的速溶茶”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速溶茶粉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速溶茶粉的出现源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即喷雾干燥技术。这项技术问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1865年出现了对蛋液的喷雾处理方法 。

1872年美国人赛谬尔·珀西 (Samluel Percy)申请了关于喷雾干燥技术的专利。

1885年英国J.W.Browm申请第一项浓缩茶提取物的专利。

1888年喷雾干燥首次商业化应用于奶粉、葡萄糖的干燥。

由于喷雾干燥具有“瞬时干燥”、“干燥产品质量好”、“干燥过程简单”等特点,并迅速在多领域扩展。如医药、食品、工业品等。

1943年第一个用喷雾干燥技术生产的速溶茶在国外诞生。

速溶茶是一种干粉状茶产品,它100%溶于热水或冷水,它最大的优点是方便,每千克速溶茶可冲泡2000~3000杯,而传统茶叶只可冲泡350~500杯,它的出现还丰富了饮茶方式,如美国的冰茶,欧美国家的药茶和保健茶,也由此增加了茶叶的世界消费。

在2005年之前,几乎所有的茶类都有自己的速溶茶,只有普洱茶是个例外。

但在2006年,这一情况得到改变。云南龙润茶叶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一款普洱速溶茶。这家企业的母公司曾推出过“排毒养颜胶囊”的知名产品。

这款产品给我们的冲击不在于它的品质如何受推崇,而是它的诚信。更准确地讲是企业的诚信。

为什么这么说呢?

凡是搞过速溶茶生产与技术的人都知道,茶叶在中药提取及后续的喷雾干燥中,使茶叶中的香气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大量逸散,这就造成用速溶茶泡制的茶汤其香气远不如用茶叶直接泡制的茶汤。也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加工速溶茶的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或者说谁也逃避不了的问题。企业要想制作出具有茶味且具备茶叶同等营养物的产品,就必须向产品添加一定比例的辅料、营养物等物质。我们不排斥这种做法,其主要的原因,是当这种工艺无法避免对茶叶营养物造成损耗时,与其死板地恪守不添加任何营养剂的原则,向消费者提供一款色、香、味及营养成分都欠缺的产品,倒不如采用科学的调配方法,向市场提供既具有茶的特色,又能满足消费者营养需求的产品。

这实际上是对企业的考验。对企业考验什么?

一是科学的工艺流程及配料的规范性。这种规范不仅体现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企业责任,实际是企业质量标准的规范。只有标准才能确定对消费者负责。

二是真实标注产品的配料。这是对企业诚信最大的考验。有的企业这样做了,如龙润。但有的企业则不敢公示,甚至是公开的造假。我们不知道这些企业到底向速溶茶粉中添加了什么,添加了多大的剂量?

让我们将中药制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与速溶茶粉做个比较。

前者给人一种新的体检,让人们知道茶叶还有这样一种外观形态(也可称作物理形态),启发人们去考虑如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的分离,创造一种更便捷、更具有营养价值的茶品。因此,这种制作模式更多的是赋予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是一种尝试。但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

茶粉相对先进了许多,属于食品工业的范畴,具有极强的普及性和推广性。虽然它也有持续的高温过程,但又通过添加辅料和营养剂等,弥补了部分营养物的逸失。况且,它又能够调配出多种口感的茶饮品,属于充满了时尚,又普及性极高的产品。它注重的是即饮性和饮用的便捷性,产品的关键点是满足时尚、营养、品饮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速溶茶粉这种加工方式本身就来自国外。如果不是国家把普洱茶膏纳入“固态速溶茶”的范畴,我们很难将这两种茶品归为一类。因为无论从技术设备与工艺手段而言,“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都可视为现代工业的杰作。我们看到很多国外知名品牌如立顿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当国人对立顿这样的企业还心存猜疑,甚至是一种抵触时,这个植根在连一棵茶树都没有的英国的企业,竟悄悄地将速溶茶粉推向世界产茶第一大国——中国。并在短时间内占据速溶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

什么原因呢?是现代食品工业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的使然。

因此,我们说,凡是采用高温提取与高温干燥方法的,一定要有更高的调配技术相匹配。这不仅是工艺的要求,也是制造好的产品质量的需求。否则,如同这种工艺生产的普洱茶膏一样,滋味欠乏,香气没有,更缺少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

也许,有些人会提出异议,认为只要是添加除茶叶以外物质的都不是好产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食品添加剂如同我们炒菜所放的盐、酱油等调味品一样,只要是适量或达到最佳值,不仅是安全的,可能还会对人体有益。这几年,我们对添加剂“谈虎色变”,甚至有一种惧怕心理,是因为社会上有一些企业将违禁的工业用途添加剂当做食品添加剂使用。

因此,不仅中国,包括世界各国对食品企业使用添加剂都采取申报制度,并要求在产品说明书及配料栏中注明,让消费者有知情权。

由此,我们说,采用中药提取和喷雾干燥的方式加工的茶粉,面临最大的问题,除了技术与工艺外,更重要的是添加了什么?添加了多少量?

我们曾经看到一些企业生产的普洱速溶茶粉,其产品配料栏中只标注原料为普洱茶,其他的则什么也没标示。意味该产品为纯茶制品。但此款产品的香气非常浓郁,有较明显的沉香味(也叫陈香,普洱茶特殊的香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怀疑。因为仅就喷雾干燥过程而言,其进风口可达285℃,出风口为80℃,势必造成茶叶中大量营养物质与芳香类物质的逸散。怎么可能将普洱茶这一典型的芳香类物质保留呢?当然相关的疑问还有很多。

这实际都与企业的诚信有关。

我们在百度专利搜索中,曾看到一项龙润专利申请。我们把它转载下来,共同体会企业遵循规范与诚信的细节。我们想,这些细节就是我们经常倡导的,企业应当遵守的科学精神。一种速溶普洱茶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

申请号/专利号: 200610163855

本发明是一种速溶普洱茶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速溶普洱茶颗粒的制备方法是:将普洱茶熟茶和/或普洱茶生茶置于组合提取浓缩罐,加入茶叶重量0.1%~10%的β-环糊精,用10倍于茶叶重量的90℃以上的热水循环浸提1~6小时,提取液常压或减压浓缩得到密度为1.1~1.4克/毫升的浸膏,加入浸膏重量1~10倍的麦芽糊精,制粒,再过40 ~ 100目筛得到普洱茶颗粒。其应用是:可以直接作为固体饮料冲饮;另外,用速溶普洱茶颗粒(重量比)0.1~5,左旋肉碱和/或其衍生物0.01~3,木糖醇0.5~10,低聚果糖和/或其他双歧因子0.1~10,将它们混合均匀得到速溶保健普洱茶固体饮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制得的速溶普洱茶饮料能量低,且有解渴、通便、减肥等保健功效,并且能制成橙味、蓝莓味等各种口感。

那么,这种加工方式的好处是什么?

一是茶粉具有饮用方便,携带便捷的特性;打破了现有品茶繁琐的用具及过程,符合城市快节奏一族的生活习惯;

二是可实现大规模生产,且生产成本不高,售价也不高;同时可实现包装规范,杜绝手工包装,实现了茶料与手不接触,完全是机械化加电脑控制的流程,避免产品的二次染菌,其安全性极高。

三是可调配出多种时尚口味的茶品。如菊普、普洱枸杞茶、普洱姜茶等,满足不同人群对口感和特殊营养物的需求。

三、低温萃取制膏 ——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对清代宫廷茶膏的模拟

从历史的角度看,茶膏的研发始终是两种思路:

一是高温提取、高温干燥的模式。云南的“大锅熬膏”与现代的“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都属于这种思路。只不过是“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相比“大锅熬膏”更先进一些,饮用安全性更强一些,调配的口味更灵活一些。

二是低温(或常温)榨取、低温(或常温)干燥的模式。中国清朝皇宫创造的“压榨制膏法”就是这种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代表。

就这两种思路而言,显然后者优于前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道理非常简单:它没有持续的高温过程,充分保护了茶叶中的营养物质与必备的生物“酶”。同普洱茶一样,按照这种模式加工出的普洱茶膏,同样具有“持续转化”的功能,其品质的曲线是逐年向上的。

但是,它的最大一个弱点,或者说至今也令我们头痛的依然是产量偏低,成本太高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也就是清朝时期,因为科技落后而造成的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在客观上又赋予了茶膏的神秘性与贵重性。至于成本,这本身就不是清朝宫廷关心的问题,因为普洱茶膏在皇宫本身就不是商品。

那么在现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产量偏低与成本太高同样是普洱茶膏发展的“瓶颈”。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真正代表普洱茶膏主流的工艺“路线”就是清朝皇宫的这种思路。而现代普洱茶膏的发展,同样不能脱离这种思路。

详解普洱茶生茶的制作工艺普洱茶的制作流程?


普洱茶(生茶)是以普洱茶原料,经蒸压成型工艺制成的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普洱茶(生茶)的毛茶来自云南省各地茶区,主要集中在大理、西双版纳和昆明等地生产,产品有紧茶、七子饼茶、方茶、圆茶、沱茶等花色品种,主要内销、侨销和边销,也有少部分外销。

云南普洱茶(生茶),因消费者饮用习惯的不同,对普洱茶(生茶)的花色品种有着不同的要求,从而对普洱茶原料嫩度要求不一。边销普洱茶(生茶)较粗老,并允许有一定的含梗量;内销、侨销和外销的普洱方茶,以较细嫩的普洱茶原料做主要原料。普洱茶(生茶)的加工,先把加工好的普洱茶原料经拼配、筛分、形成半成品,再按茶叶品质的要求拼配、蒸茶压制、烘房干燥和检验包装即成。其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原料拼配

原料进厂后,对照收购标准样复评验收,按验收等级归堆入仓。同时,检测含水量,如普洱茶(生茶)原料1~8级含水量在9%~12%即可入仓。

(二)筛分

普洱茶(生茶)的筛分除沱茶比较细致外,其余均较简单,但必须分出洒面茶(又称盖面、面茶)、里茶(又称底茶),剔除杂物。一般采取按产品单级付制、单级收回,经风选、拣剔后分别拼成面茶与里茶。

(三)半成品拼配

普洱茶(生茶)的压制,一般分为面茶和里茶。经过筛分后的半制品筛号茶,分别对照普洱茶(生茶)加工标准样进行审评,确定各筛号茶拼入洒面茶和里茶的比例。

按比例拼入洒面茶和里茶的各筛号茶,经拼堆机充分混合后,喷水进行软化蒸压。

(四)蒸压成型

蒸压成型一般有称量、蒸茶、压制、退模或去袋等几道工序。

1.称量

为了保证成品茶出厂时单位重量符合规定标准,避免半成品的浪费,在付制前根据晒青毛茶原料的含水量,成品标准干度结合加工损耗率,应先计算确定称茶的重量。

计算公式:

成品标准干度=1-成品标准含水量

付压茶坯干度=1-付压茶坯含水量

例:用含水量12%的某批半成品茶加工成单位重量为340g,标准含水量为10%的普洱生茶饼,假设加工损耗率为1%,则称茶重量应为:

如洒面茶比例为30%,则所需称取洒面茶和里茶的重量分别为:

洒面茶=386.36×30%=115.9g

里茶=386.36﹣115.9=270.46g

为了保证品质规格,称量要准确,误差尽可能控制在±1%范围内。

称茶技术要求:动作要熟练、准确、快速;先称里茶,后称洒面茶,然后倒入蒸模,先倒里茶,后倒洒面茶,放入标签后蒸茶。

2.蒸茶

蒸茶的目的是使茶坯变软,便于压制成型,兼有消毒灭菌的作用。当前,普遍应用锅炉蒸汽,通过管道输入蒸压作业机,用高温(100℃左右)水蒸汽迅速蒸热、软化茶叶,待蒸汽冒出茶面,茶叶变软时即可压制。蒸后水分增加6%~8%,含水率达到15%~18%。

蒸茶的技术要求:在实际操作上,防止蒸得过久或蒸汽不透面,过久易造成压制过紧、外形茶条模糊不清晰和干燥困难,而蒸汽不透就难于压紧,造成脱面掉边,影响品质。

3.压制成型(压模)

压制成型分为手工和机械压制两种。压制成型的技术要求:掌握压力一致,以免成茶厚薄不匀,装模时要注意防止里茶外露;加压适中,松紧适度。

4.退模或去袋

压制后的茶叶需在蒸模内冷却定型,冷却时间可视定型情况来定,如果机压定型较好,蒸压后稍加放置即可退模或去袋;手工压制的茶叶冷却定型需相对较长的时间。退模后的普洱茶要进行适当摊凉,散发热气和部分水分后,入烘房进行干燥。

5.干燥

传统制法分为室内风(晾)干和日光晒干两种。室内风(晾)干是把已蒸压成型的普洱生茶置于晾架上,让其自然失水干燥达到成品标准含水量。但是,室内风(晾)干的时间较长,一般需1周左右才会干燥至成品标准含水量,易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烘房干燥是目前普遍应用的干燥方法,它是利用锅炉蒸汽余热,通过输热管道输入干燥室,室内设烘架,下面排列加温管道的方法进行干燥。烘房干燥的技术要点:烘房温度要控制在低温40℃,高温60℃之间,温度过高易出现龟裂、剥落、外干内湿、余热烧心的现象。在烘干过程中,如果烘房内的湿度超过室外空气的相对湿度,2~3小时应打开通气窗排湿一次。烘干时间依加工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出烘房的普洱茶(生茶)紧压茶含水量须控制在13%以内。

6.检验包装

经过干燥后的成品茶,进行抽样,检验水分、单位重量、灰分、含梗率等,并对品质进行审评,合格后包装入库。

7.仓储陈化

普洱茶的特性在于它的耐储存性。新制的普洱茶(生茶),滋味浓强,香气馥郁,特点突出,别有风味,被部分消费者喜爱。但对于多数消费者,其滋味仍太过浓烈,苦涩味过于明显,香气显青涩,因此部分茶企也会将普洱茶(生茶)在仓库中存放一段时间再投入市场或边存边卖待增值。普洱茶(生茶)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滋味会向着醇厚适口的方向转化,部分茶多酚被氧化降解,茶多酚含量降低,苦涩感减弱,茶汤显得更加醇滑,香气中的青涩开始隐去,逐渐向着陈香方向发展。普洱茶(生茶)的存储也十分重要,它要求储放环境清洁,无异味,温湿度控制在25±3℃和65~70%以内,防止其发霉变质与污染。

普洱茶膏只有普洱茶才能制作


普洱茶膏只有普洱茶才能制作!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论证看到唯有普洱茶具备诸多转化为“茶膏”的基础。很多人也曾对绿茶、乌龙茶进行过“茶膏”的深加工研究,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因为:

一是原料本身的局限。绿茶与乌龙茶分别为小叶种与中叶种,其茶叶本身内含物质太少。绿茶不耐泡是茶人皆知的事实。乌龙茶强于绿茶,但可提取与浓缩的物质仍然与大叶种的普洱茶不能相比,实际上是差别很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云南茶人用大叶种茶制作的龙井、碧螺春及铁观音,虽然外观没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漂亮,或者说做工尚属粗糙,但耐泡度绝对超过它们。以至很多的福建茶商跑到云南采购部分大叶种茶制成铁观音,拼配到他们的原料中以提高品质。

二是缺少发酵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茶膏”的产生没有发酵的基础,是很难生成的。因为发酵的过程是大分子被逐步降解而转化为小分子的过程。未发酵的茶或发酵不充分的茶,其内含大多是大分子物质,而这些大分子物质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将其“提取”出来,其品质都是极差的。绿茶是不发酵茶,甚至忌讳发酵。因此将绿茶硬性做成“茶膏”,其汤色必然浑浊,苦涩味极重,失去了绿茶原有的“鲜爽”。同样铁观音虽然进行了轻发酵,但也由于发酵度不够,其制成的“茶膏”也同样是汤色浑浊,味觉极差,脱离了原茶的本质。其实就发酵而言,同样适用于普洱茶。如果普洱茶不经过发酵的过程,同样制作不了“茶膏”。近几年,很多人尝试将未发酵的普洱茶(即生茶)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制成普洱茶膏,称之为“生膏”。但也同样面临汤色浑浊,滋味怪异难以入口的问题。

因此,能够做成普洱茶膏的原料只有两种:一是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二是陈化50年以上的“老普洱”。除此之外的普洱茶,都很难制成真正意义的“茶膏”。

所以,普洱茶膏的制作,不是为了制作“膏体”物质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以浓缩茶叶精华,为人体的健康服务。

我们之所以关注普洱茶的发酵,甚至坚持用发酵到一定程度的普洱茶做原料,也是基于发酵食品对人类健康产生的积极意义。

以日本为例,日本人的长寿是国际公认的。他们在总结自身长寿秘诀时,归功于发酵文化。日本的科研人员经过对发酵食品的长期研究中得知,发酵食品与药品有诸多相似的奇特功效。因此,很多日本的保健医师们建议:现代人应该每天摄取最少二种以上的发酵食品。这是因为:

1、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地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通过发酵使食品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在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就像一台台小小的加工机,对实物的每个细胞挨个进行处理,增加一些有营养的物质、去除一些没营养的物质,顺便改变味道和质地。

2、发酵的微生物分泌的酶能裂解细胞壁,提高营养素的利用程度。如微生物能合成一些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动物和植物自身都无法合成这一维生素,只有微生物能“生产”。发酵食品一般脂肪含量较低,因为发酵过程中要消耗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是减肥人士的首选健康食品。

3、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保留了原来食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多糖、膳食纤维、生物类黄酮等对机体有益的物质,还能分解某些对人体不利的因子。微生物在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不少代谢产物,多数有调节机体生物功能的作用,能抑制体内有害物的产生。

普洱茶膏就属于发酵食品。没有发酵这个载体,恐怕会早已退出茶叶家族,不可能成为皇宫贡品的角色,更不可能担当“国礼”的大任。因此,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原料与发酵的特殊要求,必然造成后人对唐宋时期研究成果的自然抛弃。我们中国人是一个特别务实的民族,也特别重视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所以,当宋代的“茶膏”失传后,其工艺却被巧妙地保留下来。今天我们应当看到,宋代茶膏的彻底失传,其真正的原因还是与品质有关。

普洱茶:现代普洱茶工艺制作流程


现代普洱茶工艺制作流程:

摊鲜:散失鲜叶中一部分水分。在走水过程中有一些香气物质形成,部分大分子酯容性糖水解为小分子可容性糖。

杀青:普洱生茶的加工原料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晒青毛茶多采用锅炒杀青,因大叶种含水量高,杀青时必须闷抖结合,使茶叶失水均匀,高温快速钝化酶活性,制止多酚氧化。蒸发一部分水分,利于揉捻成条。

揉捻:破碎茶叶细胞,保证茶汁在冲泡时充分浸出。揉捻要根据原料老嫩灵活掌握,嫩叶轻揉,时短;老叶重揉,时长。掌握揉至基本成条为宜。

晒干: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而其晒干的茶叶表面细胞孔隙最大,有利于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

干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储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拼配:根据茶叶各花色等级的质量要求,将不同级别、不同筛号、品质相近的茶叶按比例进行拼和,使不同筛号的茶叶相互取长补短、调剂品质、提高质量,保证产品合格及全年产品质量的相对稳定。

渥堆:渥堆,是普洱茶熟茶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工艺,也是决定熟茶品质的关键点,是指将晒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通常在70CM左右)后洒水,上覆麻布,促进茶叶酵素作用的进行,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24小时左右,待茶叶转化到一定的程度后,再摊开来晾干。

筛选分类:筛选茶叶分级的步骤,一般则细分为十级,按照茶品及茶型之茶菁级数,依要求而分级分类并无固定或特别的要求。

紧压成型:把晒干的茶叶用蒸汽蒸湿,放在不同模具里压成形。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


濮人尋茶開先河,匠人傳承古法製。茶馬古道啟商路,一壺甘露蕩世人。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根据普洱茶的特性分为生普和熟普两种制作方法,但这两种茶的毛茶制作部分工艺是一样的。

毛茶:鲜茶采摘,经杀青、揉捻、晒干之后,成为普洱毛青。生茶:经毛茶晒干分拣后成为散茶;经蒸压成型,晾干成为不同形状的生茶。熟茶:经毛茶分级、渥堆、灭菌、拼配、蒸压成型,干燥后成为不同形状的熟茶。

采茶

普洱茶有以下几种采茶的方式:

1.手采采茶

掐采:又称折采,凡细嫩的标准采摘包托顶、撩头都应用这一手法。

提手采:这是适中标准采摘的手法,大部红绿茶区均用之。

双手采:这是提高采茶工效的先进手采方法,比单手采效力提高50-100%,一般每人每天少的可采20-25kg,多的可达35-40kg,但茶树必须具有理想的树冠,采摘面平整,发芽整齐。

2.割采

边茶的采收因原料粗大,多用工具进行采割,各地所用工具有月形小铁刮刀、镰刀或采摘铗等,工具要求刀刃锋利,采割要迅速,避免将枝条割裂而影响下轮新梢萌发。

3.机采

主要是往复切割式采茶机来采。由0.6~14瓦的小汽油机或40瓦左右的微电机驱动,动力由软轴传至手携采摘装置,驱动切割器和集叶装置作往复运动。采下的茶叶在风机或扫叶轮作用下送入集叶袋。机采,在机采前数日用手采掉一批达到标准的鲜叶,这样机采鲜叶质量基本可以满足加工中、低级条茶的要求,工效比手工提高10倍以上。芽叶完整率可达80%左右,茶园连续机采三、四年后,芽叶逐步变小,密度增加,叶片变薄。

杀青

杀青又叫“炒青”是将新鲜的茶叶在一定温度的锅里翻炒,用高温快速钝化酶活性,制止多酚氧化,起到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

炒青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

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内,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促进粗老叶成条,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揉捻

揉捻的作用主要是形的改变。在揉捻过程中,揉捻叶在揉桶内受到平压和曲压两种力的作用,使茶团滚动,叶团内部叶子受到挤压力,发生皱褶,由于主脉硬度较大,叶片皱褶纹路基本上与主脉平行,并向主脉靠拢,卷曲成条,揉捻叶在轮流通过揉捻量最大压力区时,部份叶细胞扭曲破裂,挤出茶汁,附在表面上,增加了叶子的粘结性,其中水溶性物质组成茶汤浓度。欲得香气多之茶汤,则揉捻须较轻,时间需较短。欲得味浓之茶汤,则揉捻时间须较长,压力需较重。

晒青

揉捻完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2-3次,日晒加热幅射,一般不会超过摄氏40度。如果干燥不完全,将会使茶青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干燥完全的滇青毛茶,色墨绿或深绿,叶身较薄者为略带黄绿色。此即俗称「晒青毛茶」。

毛茶分级:将晒青毛茶依芽毫多寡、心叶比例,或以单叶大小筛分等级。一般野生茶以人工方式挑选,台地茶(茶园茶)则多以筛分机处理。

渥堆

每次取用青毛茶十吨为一渥堆单位,潮水量(洒水)视季节、茶青级数与发酵度而定,通常是茶量的30-50%左右,茶堆高度在一米左右。茶堆內部温度不可高于摄氏65度,视制作地的温湿度与通风情况来进行翻堆,使茶青充分均匀发酵,若堆心温度过高会导致焦心现象,即茶叶完全变黑焦炭化。经多次翻堆后,茶青含水量接近正常时,便不再继续发热。整个渥堆工序视所需发酵度状况,约时四至六周。

蒸压与干燥

将青毛茶铁筒之中,以蒸气蒸软后压制。有渦轮蒸压之蒸压时间,100g沱茶或小方砖约三秒、250g沱或砖茶约五秒、357g饼茶约七秒;传统煮水蒸气蒸压法,100g沱茶或小方砖约二十秒、250g沱或砖茶约三十秒、357g饼茶约四十五秒。紧压摊凉后,解外套棉布,进行干燥。传统干燥方式有二种,一为自然阴干,在旱季约2天,或是正反面日晒二小时后,再阴干一天。刚制成的茶品水分含量通常在9%以上,而在静置存放二日左右后,水分含量会渐减(蒸发)至9%左右;但在自然环境存放后,水分含量随环境水分增减而自然调整。现代干燥工序则多以烘房干燥,如果干燥温度过高,则容易破坏茶质,直接影响茶品香气口感,且不利于陈化。这也是目前现代普洱茶制程中,最关键与矛盾的一环。

包装

普洱茶除了原料

普洱茶制作工艺:普洱茶生茶


普洱茶制作工艺之采茶

普洱茶制作工艺之一“采茶”的起源,“采茶”原是中国一种民间歌舞体裁,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

采茶的发展历程:采茶的发展历史有很多阶段,如:单纯的“茶歌”,为茶农劳动时唱的歌。载歌载舞的“茶灯”,即茶农将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边歌边舞。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如赣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板腔体音乐。等等还有其他就不细讲了,普洱茶制作工艺中采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这就为你介绍以下几种采茶的方式!

1、手采采茶

①掐采:又称折采,凡细嫩的标准采摘包托顶、撩头都应用这一手法。

②提手采:这是适中标准采摘的手法,大部红绿茶区均用之。

③双手采:这是提高采茶工效的先进手采方法,比单手采效力提高50-100%,一般每人每天少的可采20-25kg,多的可达35-40kg,但茶树必须具有理想的树冠,采摘面平整,发芽整齐。

2、割采

边茶的采收因原料粗大,多用工具进行采割,各地所用工具有月形小铁刮刀、镰刀或采摘铗等,工具要求刀刃锋利,采割要迅速,避免将枝条割裂而影响下轮新梢萌发。

机采:在机采前数日用手采掉一批达到标准的鲜叶,这样机采鲜叶质量基本可以满足加工中、低级条茶的要求,工效比手工提高10倍以上。茶园连续机采三、四年后,芽叶逐步变小,密度增加,叶片变薄

3、机采

主要是往复切割式采茶机来采。由0.6~14瓦的小汽油机或40瓦左右的微电机驱动,动力由软轴传至手携采摘装置,驱动切割器和集叶装置作往复运动。采下的茶叶在风机或扫叶轮作用下送入集叶袋。采摘质量好,芽叶完整率可达80%左右,是非选择性采茶机发展的主要类型。同安科技[1]生产的采茶机,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可作为专业商业采茶使用,与普通采茶机相比,启动非常轻便,操作十分简单方便,适用范围广泛,可配各种刀具。采茶机是水泥园林整理的好帮手,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强而有力,是职业爱用中的第一指定品牌!

4、采茶铗采茶优点

(1)、工效较高。据调查,一把采茶铗在高产茶园一天可采100多公斤鲜叶,在一般茶园一天可采50多公斤鲜叶,比一般手工采摘提高工效1-2倍。

(2)、质量较好。使用采茶铗采茶,只要掌握住技术要领,则不论在芽叶的完整率方面还是对茶树的留养方面都比当前手采的好,而且由于工效高,比手工采茶容易抓住农时,有利选择最佳时间采茶,保证鲜叶质量。

(3)、成本较低。一般而言,购买一台采茶机要5000元以上,农民难于承受,而一把采茶铗只要10多元钱。户户都能买得起。

(4)、适用性广。采茶铗使用简便,妇女及文化水平低的人都能操作使用。此外,使用采茶铗对茶树采摘面的平整度要求没有采茶机那样高。因此,采茶铗特别适合山区及家庭式经营的生产者使用。

普洱茶制作工艺中采茶时的注意事项

1、要适时剪茶。使用采茶铗采茶最好与采制名茶结合起来,春茶早期萌发的芽叶应先行手采制名茶,以后按大宗茶的采制标准及时使用采茶铗剪采。并可实施分批剪采。

2、要适度剪采。春茶掌握在修剪面上3厘米左右的部位下剪,即要达到留1叶剪采。夏秋茶要在上一次剪采面上略提高一点距离下剪,切不可一次比一次剪得重,否则会影响茶叶质量与茶树生长。

3、要刀口锋利。剪采必须一刀成功,切不可在同一处连剪两刀,否则会影响芽叶的完整率,同时也易造成对茶树剪采过重。

4、要增施肥料。使用采茶铗剪采的茶园,施肥量应比手采茶园多些。一般可按每采100公斤干茶,增施2-3公斤纯氮来计算。增施肥料不但能提高芽叶的持嫩性,有利于增产提质,而且对提高采茶铗的剪采工效和芽叶的完整率也都有利。

5、要实施茶树正常修剪。使用采茶铗采茶虽比采茶机对茶树采摘面平整度的要求低些,但不等于不要有一定的采摘面,因此,需要对茶树作正常的轻修剪。对于茶树高低不一的茶园,仍要通过重修剪或深修剪措施,将改造成为平整的采摘面,以便于实施采茶铗采茶,这不但能提高采茶工效,而且剪下的芽叶完整率较高,茶梗少,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在采摘的过程中,为防止鲜叶变质,应注意:

①采摘时要使芽叶完整,在手中不可紧捏,放置茶篮中不可紧压,以免芽叶破碎、叶温增高;

②采下的鲜叶要放置在阴凉处,并及时收青,运往茶厂每天至少中午、傍晚各收送一次;

③运青的容器应干净、透气、无异味;

④运送鲜叶过程中,容堆放时不可重压。

普洱茶制作工艺之摊晾

茶青采下来后,首先要放在空气中,让它消失一部分的水份,这个过程称为摊晾,为了下个工序的杀青作准备。摊晾分为在室外进行的为室外摊晾;在室内进行的为室内摊晾。

摊晾的过程:水份的消失必须透过叶脉有秩序的从叶子边缘或气孔蒸发出来。每部分的细胞都必须消失一部分的水份,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发酵作用。

普洱茶制作工艺之杀青

普洱生茶的加工原料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晒青毛茶多采用锅炒杀青,因大叶种含水量高,杀青时必须闷抖结合,使茶叶失水均匀,高温快速钝化酶活性,制止多酚氧化。蒸发一部分水分,利于揉捻成条。也有部分用滚筒式杀青

1、用锅杀青:这个方法是最古老的,对炒茶人的技术就很考究了。对锅的温度和翻炒的手势、速度以及时间的掌控都要很有经验。如果杀青时间过久,普洱茶冲泡出来会有明显的熟香或者焦香味。

2、滚筒式杀青:这个方法是在对锅杀青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的一种迅速快捷的杀青方式,因为这个方式有一定的定性,比较容易掌握些,只要滚筒的长度规格做好了,可以把它固定起来。在滚筒的一端烧火,另一端铺上凉席,茶叶鲜叶从滚筒烧火这端投进去,然后慢慢摇动滚筒,等茶叶慢慢在滚筒里反复的接触滚筒的温度,反复摇摆茶叶会从滚筒另外一端出来。

普洱茶制作工艺之揉捻

揉捻的作用主要是形的改变。在揉捻过程中,揉捻叶在揉桶内受到平压和曲压两种力的作用,使茶团滚动,叶团内部叶子受到挤压力,发生皱褶,由于主脉硬度较大,叶片皱褶纹路基本上与主脉平行,并向主脉靠拢,卷曲成条,揉捻叶在轮流通过揉捻量最大压力区时,部份叶细胞扭曲破裂,挤出茶汁,附在表面上,增加了叶子的粘结性,其中水溶性物质组成茶汤浓度。

品种:品种愈劣则所需之揉捻愈重。

气候:气候状况影响茶树之生育,结果,对茶之香与味均有影响,故揉捻亦应随之而异。

海拔:海拔高之地,香气较显著,气温较低,可行轻揉或短时间揉捻。

萎凋:萎雕叶若含有定量之水分,而茶叶之组织及柔软度均可一致者,则揉捻方式无需改变。然而由修剪时期,品种与气候状态各异之茶树采摘,萎雕结果因此而受影响,故揉捻必需有多少改变。

茶汤:欲得香气多之茶汤,则揉捻须较轻,时间需较短。欲得味浓之茶汤,则揉捻时间须较长,压力需较重。要之,揉捻时间与压力应视年中冬季节及所求之目的而定。例如年中某月份香气较显著,则时间既不能太长,压力亦不宜太重。反之,某月份,生育迅速,缺乏香气,则应以滋味为主要目的。

普洱茶制作工艺之晒青

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因此:

1、绿茶的制程,破坏了大叶种鲜叶中的“酶”。

2、绿茶的制程,消除了茶叶的苦涩味。

3、绿茶的制程,使得干茶中的水分大量减少。

其实,这一切正好是普洱茶所需要的,和绿茶的要求恰恰相反。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鲜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必须得到充分保存以外,鲜叶中的酶也必须存活下来。但酶的活性必须降低,在成品茶中,最好处于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在随后的漫长时间里,普洱生茶中的多酚类和酶之间的氧化聚合作用即酶促作用,以十分缓慢的方式产生。这就是普洱茶的后续陈化。

之前,我们提到了“苦涩味”和“水分”,也在后续的陈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普洱茶的生茶中的水分,超过一般制成的绿茶。水分的存在,使得“酶”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得以发挥作用。多酚类是苦涩味的主要

制作普洱茶的主要茶种有哪些?


云南澜沧江流域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区域性、特色化的优良材料众多。剔除云南境内中叶种、小叶种茶树和水浸出物低于38%的茶种地域以后,适合制作云南普洱茶,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地方性茶树良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勐库大叶种

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原产于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冰岛公弄村,主要分布在临沧市境内。是我国1984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编号为“华茶12号(GSCTl2)”。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4—30米,树幅3-12米,树姿开张或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稀疏,叶片稍向上斜状着生长,叶特大,叶形椭圆、长椭圆或呈卵圆,叶色绿或深绿,有光泽,叶面强度隆起,叶质柔软肥厚,部分革质,叶边缘平展或呈微波浪状。嫩芽黄绿色,肥壮,茸毛张显,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21.4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1.7%,茶多酚33.8%,咖啡碱4.1%,儿茶素总量18.2%,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2.凤庆大叶种

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原产于临沧市凤庆县大寺乡、凤山镇等地,明代《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太华茶”。主要分布在凤庆、昌宁等滇西茶区。是我国1984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编号为“华茶13号(GsCTl3)”。树姿直立或开张;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色绿润,叶面隆起,叶质柔软,便于揉捻成条。嫩芽绿色,满披茸毛,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00克左右,较勐库大叶种轻,没有勐库种肥壮。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9%,茶多酚30.2%,咖啡碱3.2%,儿茶素总量13.4%。故成品茶条秀毫显,鲜爽度优于勐库种,但收敛性(茶气)强而弱于勐库茶,滋味浓而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3.勐海大叶种

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原产于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河乡南糯山等地,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等滇南茶区。是我国1984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编号为“华茶14号(GSCTl4)”。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茶树高可达2~20米,树幅1.8~5.2米,树姿直立或开张,主干明显,分枝稀疏。叶特大,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色绿,富有光泽,叶面隆起,叶质柔软肥厚。嫩芽黄绿色,茸毛多,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53.2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3%,茶多酚32.8%,咖啡碱4.1%,儿茶素总量18.2%,故收敛性(茶气)强,滋味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4.景谷大白毫

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原产于思茅市景谷县民乐乡苦竹山。植株较高,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4,5米,树幅3。9米,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稀疏。叶特大,叶形椭圆。叶色浓绿,富光泽,叶面隆起,叶质厚软,叶缘平。嫩芽绿色,肥壮多茸毛。一芽三叶百芽重163.8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8%,茶多酚29.9%,咖啡碱5.2%,儿茶素总量15.3%,水浸出物46.7%。故收敛性(茶气)强,滋味浓强甘甜,该品种是上世纪我国晒青毛茶国家标准样制作的指定品种,能比较全面地代表云南大叶种茶树原料的风格特点,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5.邦东大叶茶

亦称“邦东大黑茶”,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原产临沧市邦东乡曼岗村,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9.3米,树幅7.8米,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叶特大,叶形椭圆。叶色浓绿,富光泽,叶面隆起,叶质厚软,叶缘平。嫩芽绿色,肥壮多茸毛。一芽三叶百芽重118.9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8%,茶多酚29.3%,咖啡碱4.4%,儿茶素总量18.5%,水浸出物49.4%。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滋味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6.冰岛长叶茶

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原产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冰岛是今临沧市最早种植茶树的地方,勐库大叶茶种就是从这里向外传播的。冰岛长叶茶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8.2米,树幅4.6米,树姿直立,主干明显。叶特大,叶形长椭圆。叶色绿稍黄,富光泽,叶面微隆起,叶质软。嫩芽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37.6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4%,茶多酚35.1%,咖啡碱4.9%,儿茶素总量16.7%,水浸出物48.1%。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7.漭水大叶茶

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原产保山市昌宁县漭水乡黄家寨。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5—9米,树幅4.0—5.5米,树姿直立,主干明显。叶特大,叶形长椭圆。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微隆起,叶质软。嫩芽黄绿色,肥壮,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10.9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2%,茶多酚34.9%,咖啡碱4.9%,儿茶素总量26.7%,水浸出物50%。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滋味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8.易武大叶茶

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原产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镇。树姿直立或半开张,主干明显。嫩茎稍红,披毛。叶特大,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身平,叶质厚。嫩芽绿而带紫色,肥壮,多茸毛。一芽三叶百芽重129.8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9%,茶多酚31%,咖啡碱5.1%,儿茶素总量24.8%,水浸出物48.5%。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滋味浓烈甘滑,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9.小古德大叶茶

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原产大理市南涧县新政乡小古德茶场。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8.2米,树幅5.3米,树姿直立,主干明显。叶特大,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质厚脆。嫩芽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90克。春茶一芽一叶含氨基酸1.3%,茶多酚32.1%,咖啡碱3.4%,儿茶素总量26.7%,故收敛性(茶气)较强,滋味浓强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了解普洱茶的制作流程


导语:

普洱茶的完整制作过程,是一种回归传统的工艺流程。它以茶树鲜叶为原料,以薪火的动力,以日光为温度,以双手为工具,最终成就一饼能够“越陈越香”的普洱茶。所以,要懂得普洱茶应该基本了解普洱茶的传统制作流程。

从初制到精制——普洱茶诞生记

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包装、扎筒,这几个词对很多茶友来说,可以说是一点都不陌生。特别是已经去过茶山的茶友,更是有切身的感受。然而,在这一连串简单的词语背后,是对每一片茶叶的态度和对“越陈越香”的承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片好的普洱茶在每一个制茶环节中,都有特别的要求,从而保证出品茶叶的品质。

采摘:以一芽二叶或三叶为主,既有鲜嫩的芽叶,也有粗壮的茎干,带来丰富的内涵物质和糖类。

摊晾:适当走水,为杀青做准备,而不是放任鲜叶发酵,带来不同的风味。

杀青:铁锅、柴火和制茶师协调配合的手工杀青方式,看茶制茶,根据茶叶细微的变化来调整杀青程度。

揉捻:适度揉捻,太重则导致茶汤浑浊,太轻则不利于内涵物质析出。

晒干:日光并不稳定,需要时时观察,调整等待。

蒸压:圆润均衡的茶饼来自娴熟的手法和严格的标准。

包装:严整、紧实,匀称的折痕,来自反复的练习和自我要求。

扎筒:仍旧使用纯天然的笋壳与竹篾,不仅沿用传统方式,更加精益求精。

以非常简单的语言,从头整理一遍整个普洱茶的制茶流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普洱茶从鲜叶到茶饼的过程,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灌注的心血却绝非简单。

一句话总结:

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包装、扎筒就可以概括普洱茶制作的全部流程。其实,在每一个环节中特别细致的琢磨和研究,才是成就一饼普洱茶的根本。

《普洱茶的制作有闷黄工序吗?普洱茶如何制作?》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制作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49195.html

上一篇:喝茶有哪些错误方式?你中了几条?

下一篇:你知道哪些知名普洱茶唛号?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