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
在茶界说起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太白顶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为何自1999年起遍获国际茶博会金奖的白茶在茶圣陆羽的《茶经》里毫无记载,为何在公元1979年林业工作者在黄浦江源所地之海拔800多米的深山密林间发现的白茶是当世唯一的一蓬树龄逾千年的再生型古白茶叶茶树呢?
传说,茶圣陆羽在写完《茶经》后,心中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虽已尝遍世上所有名茶,但总觉得还应该有更好的茶,于是他后来也不著书,带了一个茶童携着茶具,四处游山玩水,寻仙访道,其实为了再寻找茶中极品。一日,他来到湖州府辖区一座山上,只见山顶上一片平地,一眼望不边,山顶平地上长满了一种陆羽从未见过的茶树,这种茶树的叶子跟普通茶树一样,惟独要采接的牙尖是白色,晶莹如玉,非常好看。
陆羽惊喜不已,立时命茶童采摘炒制,就地取溪水烧开了一杯,但见茶水清澈透明,只闻清香扑鼻,令陆羽神清气爽,陆羽品了一口,仰天道妙啊!我终于找到你了,我终于找到你了,此生不虚也!话音末了只见陆羽整个人轻飘飘向天上飞去,竟然因茶得道,羽化成仙了……
陆羽成仙后来到天庭,玉帝知陆羽是人间茶圣,那时天上只有玉液琼浆,不只何为茶,命陆羽让众仙尝尝,陆羽拿出白茶献上,众仙一尝,齐声说到:妙哉!玉帝大喜:妙哉!此乃仙品,不可留与人间。遂命陆羽带天兵五佰将此白茶移至天庭,陆羽不忍极品从此断绝人间,偷偷留下一粒白茶籽,成为人间唯一的白茶王,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才被发现,真是人间有幸啊!
白毛猴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民国初。原产地为政和县,它以外形条索粗壮卷曲,白毫显现,犹如毛猴静伏而得名。内质毫香鲜爽纯正,滋味醇和微甘,汤水清绿泛黄,叶底嫩绿、完整、匀净、无杂。
白毛猴制法介于绿、白茶之间,当地亦俗称“白绿”。采制工艺中成茶外形重“保毫”与“做形”,内质着重萎凋适度,使戌品茶香清味醇。
采摘:要事先在春茶前期,选择壮龄的政大茶园,于清明后采其肥壮的1芽2、3叶嫩梢(不采对夹叶),切忌损伤芽叶,尽量保持完整。
萎凋采回鲜芽叶在微弱阳光下进行复式萎凋或直接用室内萎凋,薄摊于竹席或水筛上,历时很长,需16~18小时,使芽叶中多酚类进行部分酶性氧化,除去苦涩味,萎凋至水分失重25%~30%之时,叶色转暗绿,梗皮皱缩,白毫显露,毫毛如银,叶质柔软如棉,梗折不脆断为适度,过度易红变,不足则叶多青绿,失去传统风格,影响质量。
杀青:杀青锅温掌握在140~150度,先扬炒后闷炒,炒至叶色转青,梗带青黄,手握芽叶柔软,散发青香,无青臭味为适度,即可起锅。
揉捻:杀青叶摊凉散热后进行轻揉,与一般揉捻稍异,是揉搓和茶团旋转相结合,操作轻巧,注意保毫,并结合解决做形,搓揉至条索卷曲,历时约5~8分钟,揉好的湿茶团,每团约50~500克。
初烘:每焙笼可焙小茶团10~15个,将小茶团排列在焙笼中,温度100~110度,焙至五六成干,以茶条不粘手时为适度。
复焙整形:复焙刚开始时,温度掌握在50~60度,边焙边做形,使全部茶条卷曲似小猴。复焙温度不宜过高,以防止芽毫脱落,但也不宜过低,太低水分蒸发太慢,色泽闷黄不鲜,复焙到八九成干时,火温降至40~50度,一直焙至足干。最后经拣剔梗片,即可装箱。
茶叶选择:要选择一芽二叶初展,干茶翠绿鲜活略带金黄色,香气清高鲜爽,外形细秀、匀整的优质。
泡茶用水:冲泡太白顶芽选用境内黄浦江源头水是最佳选择。由于原料细嫩,叶张较薄,所以冲泡时水温不宜太高,一般掌握在80-85℃为宜。
茶具:冲泡选用透明玻璃杯或透明玻璃盖碗。通过玻璃杯可以尽情地欣赏在水中千姿百态,品其味、闻其香,更能观其叶白脉翠的独特品格。除冲泡杯外,冲泡还需要备有:玻璃冲水壶,观水瓶、竹制的本
色茶盘,茶托、茶荷、茶匙、茶枝、茶巾和白色瓷质漂盘等器具。
1.备具:冲泡时的用具逐一端到表演台上。
2.备水:将沸水倒在玻璃壶中备用。
3.观水:取黄浦江源头水,高冲于观水瓶中,再插入太白顶芽鲜叶枝条,泉水清彻,枝条在水中漂浮,给人以动感。
4.赏鲜叶:鲜叶形似兰花,叶肉玉白,叶脉翠绿,鲜活欲出。
5.温杯:倒入少许开水于茶杯中,茶艺小姐双手捧杯,转旋后将水倒于孟。
6.置茶:用茶匙取少许置放在茶荷中,然后向每个杯中投入3克左右白茶。
7.浸润泡:提举冲水壶将水沿杯壁冲入杯中,水量约为杯子的四分之一,目的是浸润茶叶使其初步展开。
8.运茶遥香:左手托杯底,右手扶杯,将茶杯顺时针方向轻轻转动,使茶叶进一步吸收水分,香气充分发挥,遥香约0.5分钟。
9.冲泡:冲泡时采用回旋注水法,可以欣赏到茶叶在杯中上下旋转,加水量控制在约占杯子的三分之二为宜。冲泡后静放2分钟。
10.奉茶:用茶盘将刚沏好的奉送到来宾面前。
11.品茶:品饮先闻香,再观汤色和杯中上下浮动玉白透明形似兰花的太白顶芽叶,然后小口品饮茶味鲜爽,回味甘甜,口齿留香。
12.观叶底:太白顶芽其他茶不同,除其滋味鲜醇、香气清雅外,叶张的透明和茎脉的翠绿是其独有的特征。观叶底可以看到冲泡后的茶叶在漂盘中的优美姿态。
13.收具:客人品茶后离去,及时收具,并向来宾致意送别。
摊青:抄制东百春芽的传统经验。通过摊青,散失部分水分,有利于做形和色、香、味的形成。通过摊青处理的成品,茶味醇和,茶香鲜爽,色泽翠绿,叶底明亮。摊青时间因气温高低而异,一般春茶摊青7—8小时;夏茶3—4小时。春茶以失水减重10%左右为宜;夏茶以失水减重6—8%为宜。
杀青:锅温180℃左右,投入摊青叶100克左右,炒1—2分钟后,将锅温降至100℃左右。当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清香显露,即起锅揉捻。历时4—5分钟。
揉捻:手工揉捻,揉紧茶条。成条率达90%以上为宜。历时20分钟左右。
初炒:目的是做形和失水。当锅温60—80℃,投入揉捻叶400克左右,运用抖、翻、滚、拉、捺等手法边做形边蒸发水分。揉捻叶下锅后先翻炒至手感热时,再抖散水分。当干度达七成干时,改用滚、拉、捺手法,使条索紧细匀整。当干度达八、九成干时,起锅抖散,上筛烘焙。
烘焙:采用烘炉进行。烘炉上设置多层烘筛,筛面上垫上透气性的棉纸纸或纱布,将茶叶薄摊在纱布或纸上,摊叶厚度1.5—2.0厘米。烘温先高后低,开始温度约80℃左右,后降为40℃左右,烘至足干下烘冷却。拣剔筛分,拣去茎梗、分清粗细。按级别、大小分级贮藏。
复炒:复炒是高级东白春芽出售前的必需工序。通过复炒达到提香的目的。复炒锅温40—60℃,投叶量每锅250克左右,炒至茶香显扬,茶叶足干时起锅摊凉,包装出售。“春芽”与“顶芽”炒揉方式略有不同。前者投杀青叶0.25公斤,用手翻炒,使茶条自然弯曲呈兰花形;后者投杀青叶0.125公斤,以炒带揉,采用“抓、挪”手法,使茶条外形直而带扁。最后薄摊于烘笼上烘干,及时包装贮存。
分布范围
太白顶芽因产于东阳最高峰---海拔1193.6米的东白山,故名。据古籍记载,东白茶在唐代即闻名于世,至明代则列为贡品。东白茶有东白毛尖、太白顶芽、东白顶芽三个不同名号。它们的共同特色是:芽叶肥壮,芽毫显露,色泽嫩翠,滋味鲜醇,香气清新,叶底黄嫩匀齐,汤色清澈明净。春芽绿叶镶金边,带兰花香;顶芽叶形挺秀,茸毛明显,伴有兰花香,回味持久。
太白顶芽经生化分析,内质可与西湖龙井相媲美,1989年被授予“浙江省一类名茶”称号,东白顶芽曾获省名茶优质奖状。太白顶芽在清明到谷雨之间采制。一般是中低山茶园先开采,高山茶园稍后采。采时按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的标准采摘,芽叶长度不超过3厘米。太白顶芽加工工艺分摊放、杀青、炒揉、初烘、复烘等工序。
采下的鲜叶经拣剔后摊放,时间视天气、湿度和鲜叶情况而定。产于浙江省东阳市东白山和大盆山一带。据李肇所撰《国史补》记载,唐时已把此茶列为名茶之一。茶的特色是:茶叶饱满,色泽嫩绿,芽毫明显,滋味鲜醇,香气爽口。早在唐代就是朝廷贡品,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记载。太白顶芽2000、2001年连续两届获国际名茶金奖。
东阳东白山,位于会稽山南端,主峰太白尖,海拔1195米,茶园多辟在山腰之间、离山顶200~300米的坡地。这里林木葱郁,兰花争艳,春、夏时,常有雷雨和夜雨,东白夜雨与巴山夜雨齐名。这里所产茶叶,茶芽粗壮,氨基酸含量特别高。
主要价值
早春季节采摘的太白顶芽叶制作而成的。此时,茶叶和茶芽都比较稚嫩,绿色的叶子外表披满白茸毛,所以叫“白茶”。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
白茶比红茶、绿茶在制作方法上更为简单,它在采摘下来后,只经过轻微的、约10%至30%程度的发酵,不经过任何炒青或揉捻动作,便直接晒干或烘干制作而成的。由于制作过程简单,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因此,白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专家指出,和绿茶、乌龙茶相比,白茶中茶多酚的含量较高,它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可以起到提高免疫力和保护心血管等作用。白茶中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活性酶,可以促进脂肪分解代谢,有效控制胰岛素分泌量,分解体内血液中多余的糖分,促进血糖平衡。
太白银毫的制作,要求技术精湛、采摘精细、工艺严谨,其工艺流程是:采叶、摊放、杀青、揉捻、搓条、显毫和烘干。
太白银毫的制作工艺:1、采叶及摊放
必须选用同一良种茶树的芽叶、要求一芽一叶初展,叶芽长度4厘米、而且叶芽肥瘦一致,鲜叶色泽一致。以清明前后采制的茶品质最佳。鲜叶采回经过3小时摊放后进行加工,摊放时间最迟不能超过12小时。
2、杀青
杀青是形成绿茶品质特点的关键。鲜叶经过杀青,破坏了酶的结构,酶促作用被抑制,从而保持了绿茶、绿色、绿汤的品质特点。杀青锅温度为150- 160℃,投叶量为0.4-0.5公斤。杀青坚持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使杀青叶温度在1-2分钟达到70℃,从而让酶的活性迅速钝化。太白银毫茶所用原料芽叶肥嫩,含水量较高,应在杀青中采用多抖、不闷的炒制方法,杀青除去鲜叶的青气、使杀青叶发挥茶叶中低沸点的芳香物质。闷杀出的茶叶黄绿,香气低闷,则是太白银毫杀青工序所禁忌的。闷黄的叶子不可能恢复绿色,这样的杀青叶要想制出香气清高、滋味醇爽、清汤绿叶的优质名茶是绝对不可能的。杀青中,鲜 叶要抖扬开,挑抖均匀,要看茶做茶,靠熟练的双手和敏捷的嗅觉密切配合操作完成这道工序。
3、揉捻搓条显毫
杀青后,稍作 揉捻,将茶叶卷紧,初步成条,然后改作搓条显毫。太白银毫的制作功夫就在这道工序。揉捻锅温110-120℃、揉时要揉抖结合,用力要轻。揉抖2-3次后作搓条显毫,锅温80-90℃,用双手抱拳将锅中茶叶抓入手中,再双手前后推拉错开达到搓条显毫之功,并用手碗弹力将茶叶甩入锅中,此举反复进行,直到成条、色绿、银毫满披即止。
4、烘干
烘干的目的是使茶叶进一步散发水分和增加茶叶的香气。烘干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烘干(初烘)(以烘头)温度70-80℃,每烘摊叶量为揉搓叶的5-6锅。时间约30分钟,每隔6-8分钟翻一次。第一次烘后茶叶要摊晾4小时,即摊晾,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利于足干。第二次烘干温度50-60℃,时间约30分钟,每隔10分钟翻一次,每烘摊叶量为初烘的2倍。烘至茶叶手捏成粉、含水量4-6%,到此时太白银毫已制成。太白银毫茶有色绿、香高、味爽之绝称,用透明的杯子冲泡,展开的芽头像朵朵的花儿,从杯底浮向水面、活像整齐的生长在茶蓬上一样,细细品味,另有一番情趣。
太白银毫的生长环境:太白银毫茶产于淮河发源地的河南省桐柏县。这里海拔800-1000米,山峰层叠,树木苍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茶园土镶肥沃,有机质达 1.74%,茶树生长旺盛,芽叶柔嫩肥软。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