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宋朝茶书《茶录》著作介绍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宋朝茶书《茶录》著作介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朝的茶书,首推蔡襄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所著的《茶录》。

蔡褒(1012 -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今属福建省),北宋书法家。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圈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还曾出任过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的知事。蔡襄一生为人忠厚、正真,讲信义,具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书艺。在书法史上,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家之一。

此外,蔡襄对于植物学也很有研究,著有两部农艺名著《茶录》和《荔枝谱》。蔡襄是茶学大家,他在担任福建转运使时,精心制作了“小团茶”,在他的提携下,宋代建茶驰名全国,当时论茶的人没有人敢在他面前班门弄斧。特别地,他所著的《茶录》除了献给皇帝外,还勒石传世,对福建茶叶的发展,以及日本具有美学艺术的“茶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茶录》一书共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器,总共800多字。

《茶录》的上篇主要论述了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火螭盏和点茶。关于茶色他认为:“茶色贵白,而饼茶大抵于表涂膏泽,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关于茶香他认为:“茶有真香,而人贡者,微以龙脑和膏以助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这符合现代观点:茶叶在制作方法上不宜掺杂“珍果香草”,这会把茶的真香夺去。关于茶叶,他认为:“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场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与味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味,前世论水晶者,以此”。这是对茶味与产地、水土、环境等密切关系的论述。关1=藏茶,他认为:“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人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这是说茶叶有很强的吸异昧性,不要和香药放在一起,另外还要把握好温度和湿度。

《茶录》的下篇是关于茶器的论述,主要对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和汤罐进行了详细论述。

小编推荐

中国古代古茶书介绍


关于茶方面比较好的书给介绍:

◎《茶经》(唐陆羽)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大观茶论》(宋赵佶)

《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茶录》(宋蔡襄)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①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阳羡茗壶系([明]周高起著)

该书一卷,除序言外,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以品系人,列制壶家及其风格品鉴,并论及泥品和品茗用壶之宜。后附有周伯高诗二首,林茂之,俞仲茅诗各一首。该书是研究宜兴紫砂茶具有重要著作。

◎煮泉小品([明]田艺蘅著)

全书分十部分,记述考据并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大抵原本旧文,未能标异于《水品》、《茶经》之外。按,田艺蘅序《水品》云:余尝著《煮泉小品》,有取材于鸿渐《茶经》者十有三近游吴兴,会徐伯臣《水品》,其旨契余者十有三因知《煮》文在前,《水品》随后,岂可责之以未能标异于《水品》哉?

◎茶疏([明]许次纾撰)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明钱塘人。清历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著诗文甚富,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今失传。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嗜茶之品鉴,并得吴兴姚绍宪指授,故深得茶理。该书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茶录([明]张源著)

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苏震泽县)人。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顾大典《茶录.且引》)

◎岕茶汇抄([清]冒襄辑)

《岕茶汇抄》大半取材于冯可宾《岕茶笺》,还钞于许次纾《茶疏》和熊明遇《罗岕茶记》。刊本有昭代丛书本,张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种本,光绪乙酉(1885)刊;有冒氏丛书本,光绪己亥(1899)刊。

《茶录》


【原文】宋·蔡襄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襄上进(1):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转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2),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仅序。①:左旁:"人",右旁:"觅"下部换"再"

【注释】1.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朝奉郎、右正言,皆为北宋官职名。起居注,我国古代专门记录帝王言行的册籍。《隋书·经籍志》说:"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2.丁渭茶图:丁渭(966~1037),字谓之,苏州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福建漕使,督造贡茶,创制大龙风团饼茶。著有《北苑茶录》三卷。

上篇论茶【原文】

色 茶色贵白。

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1),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2),以青白胜黄白。

香 茶有真香。

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味 茶味主于甘滑。

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3)。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4)。

藏茶 茶宜箬叶而畏香药(5),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炙茶 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6),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碾茶 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罗茶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7)。

候汤(8)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9),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①盏(10)。"凡欲点茶。先须①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11);汤少茶多,则粥面聚(12)。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13)。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注释】1.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相工,以替人占相为职业的人。瞟,邪视。2.建安:汉时县名,唐称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其县境有建溪、凤凰山等,以产"北苑贡茶"闻名。3.北苑凤凰山:凤凰山在福建建安县西二十里,为"北苑贡茶"的主要产地。4.前世之论水品者:指唐代张文新撰《煎茶水记》。5.茶宜箬叶而畏香药:箬,读音ruo4,柔嫩的香蒲。畏香药,茶叶有很强的吸异味性,所以最怕和别的香料药物搁置一起。6.以钤箝之:钤,炙茶器具。见下篇:"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7.粗则水浮:水浮,指茶未粗大,水不能侵透,水和茶未不融溶。8.候汤:古人点茶专用木语。指掌握煎水的适度,则陆羽《茶经》"五之煮"中的"二沸之汤"。后世人说:"汤嫩则茶力不出,过沸则水老而茶乏"。可见,点茶水要煮到恰到好处,不老不嫩。9.前世谓之蟹眼者:唐代人多用"鱼目"、"蟹眼"比喻煎水的程色。如皮日休《煮茶诗》:"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浮"。10.)①盏,古人点茶专用术语。即在注汤前光用沸水或炭火给茶盏加热。①,《集韵)解释说:"火迫也"。11.云脚散:古人点茶专用术语。指茶少水多时茶末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漂浮水中,如同云脚一样散乱。12.粥面聚:古人点茶专用术语。指水少茶多时.茶叶未聚在水面,如熬的粥面一样。曰相去一水两水:古人斗茶,决胜负不止一次,例如斗三次有两次先见水痕者为负。宋晁补之有诗云:"建安一水去两水,相较岂知径与渭?"

下篇论茶器【原文】

茶焙 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1) 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2),不入用。

茶罗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3)。

茶盏(4)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5),其坯微厚,①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注释】1.砧椎:砧,读音zhen1,砧板。椎,捶击具,如木椎、铁椎。2.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钅生],《集韵》解释说:"铁衣也"。即金属的锈。3.授汤中揉洗以幂之:幂,覆盖、罩住。4.茶盏:茶杯。《方言》"盏,杯也"。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绀,深青带红的颜色。纹如兔毫,黑釉表面有细丝状白色斑纹,形如兔毫。按,此杯名叫"黑釉兔毫杯"为建安贡品,北宋时皇家专用。

后序 

臣皇柏中修起居注(1),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藁(2),不复能记。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然多外谬(3)。臣追念先帝顾遇之恩,揽本流涕,辄加正定,书之于石(4),以永其传。治平元年(5)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6)。

【注释】1.臣皇佑中修起居注:皇佑为北宋仁来年号,时在公元1049~1053年间。2.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稿,知,主持。知福州,即任福州大守。掌书记,府衙属官,掌管笺奏公文。3.多舛谬:舛,读音chuan3,错乱。4.书之于石:宋治平元年(1064),怀安令樊纪将蔡襄所书《茶录》勒石,真楷小字,被视为书中绝品。5.治平元年:治平为宋英宗年号。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三司使、给事中:俱北宋官职名。

茶书名著 黄儒《品茶要录》介绍


《品茶要录》成书于熙宁八年( 1075年)年前后,共约1900字。书的作者黄儒,字道辅,是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关于黄儒及其《品茶要录》,《四库总目》写道:“儒字道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道父者误也。建安(令福建瓯县)人。熙宁六年( 1073年)进士。此书不载于《宋史》艺文志。明新安程百二始刊之。有苏轼书后一篇,称懦博学能文,不幸早亡云。其文见阁本《东坡外集》,上元焦蟾因录附其后。然《东坡外集》实伪本,则此文亦在疑信间也”。按今本书录解题上也没有这本书,只是《文献考》转引说:“陈氏日,建安黄儒道父撰,元祐中东坡尝跋其后”。

《四库全书》著录的刊本有:明程百二刊本、说郛本、茶书全集本、夷门广牍本、五朝小说本、清古今图书集成本。

黄儒认为,过去议论茶事“论其采制之出入,器用之宜否,较试之汤火,用于缣素,传玩于时,独未有补于赏鉴之明尔”,因此他就茶叶采摘制造时的得失和茶叶品质的评审鉴别,提出十说:一采造过时、二白合盗叶、三人杂、四蒸不熟、五过熟、六焦釜、七压黄、八渍膏、九伤焙、卜辨墼源沙溪。另外书的前后各有一篇总论。其中一至九论述了制造茶叶过程中应当避免的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问题,第十篇讲的是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性。说壑源、沙溪的两块茶园,两地虽然只隔一岭,相距仅几里,然而茶叶品质相差却很大,这表明自然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是很大的。书中认为芽细如麦、鳞片未开、阳山砂地的茶是佳品。

此书详细研究了茶叶采制得失对品质的影响,对茶叶欣赏鉴别的标准有所建树,对于审评茶叶具有参考价值。

明代茶著作钱椿年编著《制茶新谱》介绍


从元代到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固型茶逐渐被散形茶而取代,《制茶新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制茶新谱》为明代钱椿年编著。钱椿年,字宾桂,人称友兰翁,江苏常熟人。关于钱椿年及其《茶谱》,赵之履《茶谱续编·跋》写道:“友兰钱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昧,列以品类,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之”。

关于《制茶新谱》的撰写年代,明代顾元庆《茶谱》(1541年)序中写道:“顷见友兰翁所集《茶谱》……”据此可知应在1541年之前。又赵之履《茶谱续编》(钱椿年《制茶新谱》的续编)时间为1535年前后,可知钱椿年《制茶新谱》应在1535年之前,而且比赵之膜《茶谱续编》早。万国鼎认为钱椿年“嘉靖间续修《钱氏族谱》,此书大概也是作于嘉靖中”。

关于《制茶新谱》的版本,最早的是钱椿年之子钱奚川刊本;叉万国鼎考证说:“《文艺丛书》中有钱椿年的《制茶新谱》,未见,不知是否就是此书”。

《制茶新谱》包括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主要是根据陆羽《茶经》、蔡襄《茶录》两本书,另外又夹杂了其他一些著作,并无新的内容。在“制茶诸法”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主张,重点是末茶和叶茶的制法。比如说烹茶时,提出先用热汤洗茶叶,去除茶叶的尘垢、冷气,然后再烹茶,这种说法比较现代。

《制茶新谱》特别地叙述了“煎茶四要”、“点茶三要”,非常简洁实用。“煎茶四要”就是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要甘美,否则会对茶的香味有严重的损害;烹茶之前,茶叶要先用热水冲洗,去除尘垢和冷气,如此烹出的茶味道才会甘美;煎汤要以小火烘、活火(有焰的木炭火)煮,煎汤的时候不要把水烧得过沸,否则茶的精华将不能保存;茶瓶应选小点的,以利于控制水沸的程度。点茶注水之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最好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就是涤器、茶盏、择品。点茶之前先把茶器洗净;茶盏为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应当杂之以珍果香草,因为松子、柑橙、杏仁、莲心、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能夺香,而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橘之类能夺色,所以要想饮好茶,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只有去掉各种花果。如果饮茶时一定要佐食些茶果,那么核桃、榛子、瓜仁、枣,f_-、菱米、榄仁、栗子、鸡头、银杏、山药、笋干、芝麻、莒蒿、莴苣、芹菜等或许可以用些,不过还要经过特别精加。

宋·蔡襄《茶录》


《茶录》

宋·蔡襄

【原文】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襄上进(1):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转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2),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仅序。①:左旁:"人",右旁:"觅"下部换"再"

【注释】1.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朝奉郎、右正言,皆为北宋官职名。起居注,我国古代专门记录帝王言行的册籍。《隋书·经籍志》说:"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2.丁渭茶图:丁渭(966~1037),字谓之,苏州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福建漕使,督造贡茶,创制大龙风团饼茶。著有《北苑茶录》三卷。

上篇论茶

【原文】

色 茶色贵白。

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1),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2),以青白胜黄白。

香 茶有真香。

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味 茶味主于甘滑。

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3)。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4)。

藏茶 茶宜箬叶而畏香药(5),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炙茶 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6),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碾茶 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罗茶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7)。

候汤(8)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9),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①盏(10)。"凡欲点茶。先须①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11);汤少茶多,则粥面聚(12)。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13)。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注释】1.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相工,以替人占相为职业的人。瞟,邪视。2.建安:汉时县名,唐称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其县境有建溪、凤凰山等,以产"北苑贡茶"闻名。3.北苑凤凰山:凤凰山在福建建安县西二十里,为"北苑贡茶"的主要产地。4.前世之论水品者:指唐代张文新撰《煎茶水记》。5.茶宜箬叶而畏香药:箬,读音ruo4,柔嫩的香蒲。畏香药,茶叶有很强的吸异味性,所以最怕和别的香料药物搁置一起。6.以钤箝之:钤,炙茶器具。见下篇:"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7.粗则水浮:水浮,指茶未粗大,水不能侵透,水和茶未不融溶。8.候汤:古人点茶专用木语。指掌握煎水的适度,则陆羽《茶经》"五之煮"中的"二沸之汤"。后世人说:"汤嫩则茶力不出,过沸则水老而茶乏"。可见,点茶水要煮到恰到好处,不老不嫩。9.前世谓之蟹眼者:唐代人多用"鱼目"、"蟹眼"比喻煎水的程色。如皮日休《煮茶诗》:"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浮"。10.)①盏,古人点茶专用术语。即在注汤前光用沸水或炭火给茶盏加热。①,《集韵)解释说:"火迫也"。11.云脚散:古人点茶专用术语。指茶少水多时茶末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漂浮水中,如同云脚一样散乱。12.粥面聚:古人点茶专用术语。指水少茶多时.茶叶未聚在水面,如熬的粥面一样。曰相去一水两水:古人斗茶,决胜负不止一次,例如斗三次有两次先见水痕者为负。宋晁补之有诗云:"建安一水去两水,相较岂知径与渭?"

下篇论茶器

【原文】

茶焙 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1) 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2),不入用。

茶罗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3)。

茶盏(4)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5),其坯微厚,①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注释】1.砧椎:砧,读音zhen1,砧板。椎,捶击具,如木椎、铁椎。2.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钅生],《集韵》解释说:"铁衣也"。即金属的锈。3.授汤中揉洗以幂之:幂,覆盖、罩住。4.茶盏:茶杯。《方言》"盏,杯也"。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绀,深青带红的颜色。纹如兔毫,黑釉表面有细丝状白色斑纹,形如兔毫。按,此杯名叫"黑釉兔毫杯"为建安贡品,北宋时皇家专用。

后序 

臣皇柏中修起居注(1),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藁(2),不复能记。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然多外谬(3)。臣追念先帝顾遇之恩,揽本流涕,辄加正定,书之于石(4),以永其传。治平元年(5)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6)。

【注释】1.臣皇佑中修起居注:皇佑为北宋仁来年号,时在公元1049~1053年间。2.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稿,知,主持。知福州,即任福州大守。掌书记,府衙属官,掌管笺奏公文。3.多舛谬:舛,读音chuan3,错乱。4.书之于石:宋治平元年(1064),怀安令樊纪将蔡襄所书《茶录》勒石,真楷小字,被视为书中绝品。5.治平元年:治平为宋英宗年号。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三司使、给事中:俱北宋官职名。

明·张源《茶 录》


茶录

(明·张源)

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苏震泽县)人。“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顾大典《茶录。且引》)作序者,顾大典,字道行,号衡寓。为降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副使,工书画、音律,诗宗唐人。其“引”中云:“余乞紧十载,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故可知此书成于万历中,约在1595年前后。

该书刊本仅见茶书全集本(乙本),《茶书全集》目录题为“茶录”,而正文题为《张伯渊茶录》。

此以茶书全集(乙本)为底本,参校以其他资料。

洞庭张樵海山人,志甘恬澹,性合幽栖,号称隐君子。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故所诸《茶录》,得茶中三味。余乞归十载,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可谓纤悉具备。其知者以为茶,不知者亦以为茶。山人盍付之剞劂氏,即王[氵蒙]、卢仝复起,不能易也。吴江顾全典题。

正文

采茶采茶之候,贵及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茶芽紫者为上,面皱者次之,团叶又次之,光面如筱叶者最下。彻夜无云,[氵邑]露采者为上,日中采者次之。阴雨中不宜采。产谷中者为上,竹者次之,烂石中者又次之,黄砂中者又次之。

造茶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她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撤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焙干为度。中有玄微,难以言显。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

辨茶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优劣定乎始锅,清浊系乎末火。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顺那则甘,逆那则涩。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藏茶造茶始干,先盛旧盒中,外以纸封口。过三日,俟其性复,复以微火焙极干,待冷贮坛中。轻轻筑实,以箬衬紧。将花笋箬及纸数重封扎坛口,上以火煨砖冷定压之,置茶育中。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

火候烹茶旨要,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轻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过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要旨也。

汤辨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不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

汤用老嫩蔡君谟汤用嫩而不用老,盖因古人制茶造则必碾,碾则必磨,磨则必罗,则茶为飘尘飞粉矣。于是和剂印作龙凤团,则见汤而茶神便浮,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故日汤须五沸,茶奏三奇。

泡法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两壶后,又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罐熟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稍俟茶水冲用,然后分酾布饮。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

投茶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日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日中投。先汤后茶日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饮茶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日神,二客日胜,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

香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纯香,不生不熟日清香,火候均停日兰香,雨前神具日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气。

色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雪涛为上,翠涛为中,黄涛为下。新泉活火,煮茗玄工,玉茗冰涛,当杯绝枝。

味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

点染失真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经点染,便失其真。如水中着咸,茶中着料,碗中着果,皆失真也。

茶变不可用茶始造则青翠,收藏不法,一变至绿,再变至黄,三变至黑,四变至白。食之则寒胃。甚至瘠气成积。

品泉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井水不宜茶茶经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最下矣。第一方不近江,山卒无泉水。惟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

贮水贮水瓮须置阴庭中,覆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曝于日下,则外耗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饮茶惟贵乎茶鲜水灵,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则与沟渠水何异。

茶具桑苎翁煮茶用银瓢,谓过于奢侈。后用瓷器,又不能持久。卒归于银。愚意银者宜贮朱楼华屋,若山斋茅舍,惟用锡瓢,亦无损于香、色、味也。但铜铁忌之。

茶盏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

拭盏布饮茶前后,俱用细麻布拭盏,其他易秽,不宜用。

分茶盒以锡为之。从大坛中分用,用尽再取。

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书与茶


想了解《书与茶》知识吗,丰富的《书与茶》内容等你来看!

一卷书,一杯茶,这就是我闲暇时光的全部,有了它们的陪伴,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是华灯初上,繁星满天。

茶是淡淡的,香的不是那么明显,书是情节普通的书,讲了一个人的一生,有挫折,更多的也是平淡,平淡中有故事,虽然是平淡的故事,却感动了自己。

书就是作者讲故事给读者听,好的书是不急不缓的,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表达节奏,书中讲到的事依稀自己也经历过,一些心情自己也有过,书中描写的阳光自己也曾记忆深刻过,所以这本书于我而言很亲切,像桌上的茶一样。

曾经在很小的时候,设想自己的人生应该轰轰烈烈,可当真正经历过社会之后,才发现大多数人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轰轰烈烈是外在的奢华,对于一般人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平淡与从容。

从容饮茶,从容梳理一路心得体会,对很多事有了不同的看法,以前在乎的成败得失,渐渐的就不再记在心上,以前觉得得意的事,现在看来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人生有起起伏伏,这一刻得意了,下一刻或许就得意不起来,这一刻郁闷了,下一刻或许就是柳暗花明,起起伏伏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平常心。

多看书,多思考,多饮茶,多品悟,书看的多了,茶喝的多了,就会把握住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就会按照这个节奏,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文《书与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史漫谈——宋朝


宋朝

茶税是从唐代开始,至宋代则将茶税改称茶课,并且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份。宋史.食货志云:自唐建中时,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又宋史记载:程之邵主管茶马,市马至万匹得茶课四百万纸

自从陆羽生人世,人间相学事新茶。两宋时期茶叶生产飞速发展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大观茶论茶叶着作也是空前活跃,大约有三十多种茶较具代表性的茶书,详细记载了这一时代茶叶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

由相对开放、相对外倾、色调热烈的唐代文化向相对封闭、相对内倾、色调淡雅的宋代文化转型,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宋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创造出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象。面对历史提供的大好机遇,宋代茶业和茶文化自由伸展,形成昌盛的局面。

饮茶之风始於唐,盛於宋。随着茶业的兴盛,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皇宫欢宴到友朋聚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到处洋溢着茶的清香,到处飘浮着茶的清风。如果说,唐代是茶文化的自觉时代,那麽,宋代就是朝着更高级阶段和艺术化的阶段迈进了,如形式高雅、情趣无限的斗茶,就是宋人品茶艺术的集中体现。

斗茶又称茗战,是以竞赛的形态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斗茶对於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要想斗茶夺魁,关键在於操作:一是点,即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二是击拂,即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入心头的内在感受,该给心态更为内省、细腻的宋代人士,带来多少的愉悦和慰藉啊、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家学范仲淹曾以满腔的激情、夸张的手法、高绝的格韵、优美的文字,写下《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述了当时的斗茶风俗和茶的神奇功效。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被人们认可与卢仝的《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媲美。斗茶艺术至迟在南宋年随着饮茶习俗和茶具等一起传入日本,形成了体现禅道核心的修身养性的日本茶道。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先生认为: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茶史漫话》)。

宋朝的茶,朝廷已想国营,并且用茶来控制敌人,不使茶来资敌;同时为了要维持财政,所以实施茶叶专卖。北宋因要防备辽、西夏、金的侵略,在边疆驻扎很多军队,於是就派商人负责运送军粮,做为补偿,就交给他们一种贩卖茶叶的特权。这种作法以后却成为重要的问题。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622.html

上一篇:茶书名著 黄儒《品茶要录》介绍

下一篇:茶诗张籍作品《赠姚合少府》赏析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