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tea””cha”都来自中国 美媒解读茶的叫法如何”全球化”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tea””cha”都来自中国 美媒解读茶的叫法如何”全球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tea””cha”都来自中国 美媒解读茶的叫法如何”全球化””相关知识!

"tea""cha"都来自中国 美媒解读茶的叫法如何"全球化"

美媒称,除了少数微不足道的例外,全世界的茶实际上只有两种说法。一种与英语说法tea类似,比如西班牙语中的té和阿非利卡语中的tee。另一种是cha的某种变化形式,例如印地语中的chay。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月11日报道,这两种说法都来自中国。看看它们是如何在全世界传播的,可以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词语前,全球化是如何运作的。读音与“cha”类似的词语是沿着丝绸之路通过陆上传播的。与“tea”类似的词语则是由荷兰商人通过海上传播的,这些商人将这种新奇的叶子带回欧洲。M.Cy316.COM

报道认为,cha这个说法是汉语,它是很多汉语方言所共同使用的。它来自中国,穿越中亚,最终在波斯语中变为“chay”。这无疑是因为丝绸之路贸易线路。根据最近的一项发现,两千多年前人们沿这条线路交易茶叶。这个说法的传播范围超过了波斯,在乌尔都语中成为chay,在阿拉伯语中成为shay,在俄语中成为chay。它甚至传到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斯瓦希利语中成为chai。日语和韩语中茶的说法也以cha为基础,但这些语言很可能在这种说法向西传到波斯前就采用它了。

报道认为,但这没有为“tea”提供解释。茶这个字在中国不同方言中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它读作chá。但在沿海省份福建所使用的闽南语中,这个字读作te。这里的关键词是“沿海”。

报道表示,在中国沿海地区方言中使用的te的说法经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荷兰人在17世纪成为了欧洲和亚洲之间主要的茶商。荷兰人在东亚主要使用的港口位于福建和台湾,这两个地方的人都使用te的读音。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欧洲大规模进口茶叶,这让人们有了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ee和英语中的tea。

但最先到亚洲的并不是荷兰人,而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进行贸易并不是通过福建,而是通过澳门,澳门使用的是chá这个说法。这就是为什么葡萄牙在欧洲是一个例外。

报道称,在谈到茶的时候,少数语言有自己的说法。这些语言通常是在茶叶自然生长的地方,这令当地人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关于茶的说法。例如,在缅甸语中,茶叶是lakphak。(编译李莎)

cy316.com延伸阅读

河姆渡人最早饮用TEA,最早的茶产自中国


唐代中叶,中国的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毫不夸张地说,各国有关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直接或间接都与我国的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西方各国语言中“茶”的读音,也或多或少有着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

茶树是起源于中国吗?人类最早饮茶的历史也是起源于中国吗?这些追根溯源的问题一直是热爱饮茶人士心中不解的谜。2004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掘出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茶树根,茶树起源之谜也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世界上最早的茶产自中国

35年前的夏天,浙江余姚的农民在建造排涝站时发现了一些深埋地下的木桩,他们没有想到,这些木桩的背后却隐藏着震撼中外的7000年原始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河姆渡遗址。

30多年后,在距河姆渡遗址直线距离仅有7公里的田螺山,考古专家再次发现了同属于河姆渡文化类型的一处原始聚落,距今约有6500多年的历史。虽属同一文化类型,但发掘出土的多层次的成片干栏式建筑柱坑遗迹以及有序的村落设施布局形态,为深入研究河姆渡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视角。田螺山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较为完整的史前村落遗址。

“我不知道这些在院落中留下的植物根是属于什么种类,但凭着考古的直觉,我觉得它们很重要,就仔细拍了下来。”回想起4年前来自历史、生物、植物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发掘田螺山遗址时的场景,考古专家孙国平仍然记忆犹新,“原来这些树根的确不简单,它们是茶树根,也是中国历史上发现的最早的茶树根。”

在诸多与河姆渡遗址几乎一模一样的骨角牙、陶、石、玉、木类等器物中,茶树根的发现无疑又将人类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今年11月26日至27日,中国绿茶探源暨余姚瀑布仙茗研讨会在浙江余姚举行。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及茶界人士,通过实地考察,一致认为,具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有出土樟科植物遗存,经上世纪90年代专家学者研究考证,樟科植物叶片为最早原始茶的主要成分,是原始茶遗存,而近年来发现的茶树根为人类最早种植的茶树物种。

樟木古代称“檀”,上古书《桐君录》中记载:“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而且根据当时河姆渡气候考证为温暖期古气候特征,暖热潮湿,河姆渡先人寿命较短,疾病较多,喝茶不仅能解渴,也具有某些药用价值,以利身体健康。从求生的本性出发,饮茶解渴尤为显得重要。与樟科植物同时出土的,还有与后来的茶壶很接近的“罐形盉”和“圜底单把盉”。“罐形盉”,器身呈罐形,腹上部有一侧有一管流嘴,流嘴后两侧各有一环耳供系绳,其高、口径、腹径及形状与以往农村使用的土罐茶壶几乎一样。

余姚茶文化历史悠久

余姚与茶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在余姚的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深山一老茶农家,有一只奇特的杯子,不放一叶茶叶,只要把滚烫的水往杯子里一冲,喝起来便有甘醇的茶香,客人忙问这是什么空杯,老茶农笑答是大茶(茗)树根雕凿的。

何谓“大茗”?又是否真有这种甘甜可口,一喝便让人陶醉的奇特植物?余姚市志上有这样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中,引录了《神异记》关于余姚瀑布山有大茶树的记述(译文):“余姚人虞洪到了瀑布山,遇见一位道士,牵着三头青牛。这个道士带着虞洪到了瀑布山,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常想请你送给我品尝,这山里有大茶,可以供你采摘,以后你有多余的茶水,请给我一些品尝。’虞洪就用茶来祭祀,后来经常叫家人进山,果然采到了大茶。”

陆羽记载名茶产地的《茶经·八之出》中,还有余姚产大茗的记载:“越州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但由于没有其他史籍记载,余姚产大茗一事一直未能得到证实。

2008年7月,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的几位会员上梁弄镇道士山考察,发现了两棵高度超过三米的古茶树,长在坡度超过60度的近山顶处。由于受年初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古茶树虽然已倒地,但是依然鲜活,这两棵古茶树根部直径大于13厘米,主干高度达3.55米,比通常灌木类茶树高好几倍,而在古茶树左侧十余米处还有一个古茶树树根遗存,断口处抽出了新芽。据河姆渡博物馆馆长熊巨龙介绍,茶树长这么大,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

道士山大茗的重要发现,充分证实了《茶经》中瀑布岭有“仙茗,大者殊异”的记载的真实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今,在余姚,无论是产茶区还是不产茶区,家家户户几乎都备有绿茶确是不争的事实。家里来了客人,泡一杯茶是最基本的礼仪,而自家闲时也养神品茶,独特其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制作工序也更为讲究,分为杀青、轻揉、二青理条、炒干四道工序。这四道工序原本是梁弄白水冲村保留的民间传统的制茶工艺。前不久,余姚的瀑布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中国茶叶影响了全球文化习俗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漂洋过海后,演变为日本的抹茶、英国的红茶,还进入中国市场,随处可见抹茶糕点、抹茶饮料、英式红茶等饮料及食物。

中国是茶叶的故土,茶文明源源不绝。跟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展,茶叶作为中国文明的代表传播到国际各地,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

茶叶与日本国粹

日本原先既无茶树,也无喝茶的习气。在唐代,日本掀起学习中国文明的高潮。现在有了自己的喝茶办法,即先将茶叶加工成茶饼进行保管,喝茶时将茶饼碾成粉末,放入沸水中烹煮,并且加盐等调味品。

比如:“点茶”不再将茶叶放在水中直接烹煮,而是先把茶叶末放于茶碗中,然后倒入沸水,再用茶匙拌和。此外,社会上还盛行评论茶叶质量及烹茶技艺的娱乐活动,称为“斗茶”。

中国的茶、喝茶办法、斗茶习尚、茶具等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本乡文明相结合,16世纪,形成了日本共同的茶文明——茶道,数百年来持续开展,现已变成日本文明的一个标志。

茶叶与英国风俗

英国人爱好饮茶,从英格兰的多佛到苏格兰的阿伯丁,几乎全英国都流行喝茶的风俗。

在英国,茶叶最初在咖啡店中出售。1717年,第一家专门的茶馆在伦敦诞生。因为茶叶非常稀罕,一直以来都被英国人视为尊贵豪华的标志”。18世纪前期,茶叶由奢侈品转为群众饮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喝茶成了英国人的平常习气,英国变成“喝茶王国”。不过,英国人更偏心经过发酵的红茶。他们还爱在茶中添加糖和牛奶,然后调制出别具英伦风味的茶饮。

英国人喜欢喝下午茶,也叫荤茶或饱茶,喝茶时附带吃鱼、肉等菜肴,代替正餐。英国还有五时茶,是妇女的社交活动,与其说饮茶,不如说约朋友茶叙,见面谈心。

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饮用英国早餐茶及伯爵茶。其中英国早餐茶又名开眼茶,系精选印度、锡兰、肯亚各地红茶调制而成,气味浓郁,最适合早晨起床后享用。伯爵茶则是以中国茶为基茶,加入佛手柑调制而成,香气特殊,风行于欧洲的上流社会。

茶叶之路 中国茶叶向全球的传播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漂洋过海后,演变为日本的抹茶、英国的红茶,并且重新进入中国。在当今中国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抹茶糕点、抹茶饮料、英式红茶等饮料及食品。面对着琳琅满目的茶叶制品,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一个道理:文化只有经过交流,才会更加丰富多彩。茶叶与日本国粹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到了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兴起,茶叶成为生活日用品。在此基础上,唐代名士陆羽写出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茶叶的著作《茶经》。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原先既无茶树,也无饮茶的习惯。唐代,日本掀起了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大批日本使节、僧侣扬帆渡海,前来中国学习文化,并把中国文化带回到日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饮茶的方法和茶树的种籽也就传到了日本。崇尚唐朝文化的嵯峨天皇(810年—824年,年号弘仁)就非常喜好饮茶,他不仅下令种植茶树,而且还像唐朝士人那样品茶作诗,抒发雅兴,留下了“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的诗句。当时日本人饮茶的方式,也与陆羽在《茶经》中所介绍的一样,即先将茶叶加工成茶饼进行保存,喝茶时将茶饼碾成粉末,放入沸水中烹煮,而且往往要加入盐等调味品。所以诗中有“捣香茗”之句。在嵯峨天皇的大力推动下,日本贵族中出现了模仿中国人品茶的风潮,后人称其为“弘仁茶风”。

但弘仁茶风仅在上流社会中盛行,而没有扎根到社会底层,所以嵯峨天皇去世后,饮茶之风就在日本急剧衰退了。300多年后,一个名叫荣西的日本僧人来到宋朝统治下的中国。此时的中国,不仅饮茶之风已经广泛普及,而且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不再将茶叶放在水中直接烹煮,而是采用“点茶”的方法,即先把茶叶末放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匙搅拌。此外,社会上还流行品评茶叶质量及烹茶技艺的娱乐活动,称为“斗茶”。在这样的背景下,荣西于1168年、1187年两次渡海入华,到过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天台山等地。荣西离开中国时,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在好几个地方。

中国的茶、饮茶方式、斗茶风气、茶具等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到了16世纪,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文化——茶道。

茶叶与英国习俗

欧洲人是在16世纪开始获知茶叶的,但最初向欧洲介绍茶叶的并不是那些初到中国沿海的葡萄牙人,而是一位名叫拉木学的意大利学者,尽管他本人并没有见过茶叶。拉木学在1559年出版的一部书中写道,根据一个波斯人的说法,中国出产一种被称为茶的植物,用水烹煮,可治多种疾病。而最早将茶叶输入欧洲的则是荷兰人,时间大约在1610年。茶叶引入荷兰后,饮茶随之而起。荷兰是欧洲最早开始出现饮茶之风的国家。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人通过翻译其他欧洲人的著作而开始认识茶叶。16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驻日本的一位职员,写信给澳门的一位同事,请他代购“一罐上等好茶”。这可能是最早提到茶叶的英国人。17世纪中期,茶叶已通过各种途径输入英国。1657年,英国伦敦的一家咖啡店打出这样的招牌:在英国,由于茶叶“非常稀罕,十分珍贵,每磅售价高达6—10英镑,所以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高贵奢华的象征,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从现在起,本店首次向公众出售茶叶及茶叶饮品”,“价格仅为每磅16—50先令”。

正当饮茶之风在英国盛行起来的时候,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凯瑟琳是英国第一位喜好饮茶的王后,她使饮茶成为宫廷生活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64年特地精选了一批茶叶进献给英国国王。在凯瑟琳的倡导下,英国女子也以饮茶为时尚。这样,饮茶之风以更快的速度风靡英国。

18世纪前期,茶叶已由奢侈品转变为大众饮品,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饮茶成了英国人的日常习惯,英国因此而成为“饮茶王国”。19世纪中期,饮用下午茶的风尚在英国蔓延,最终发展成英国人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不过,由于自然及文化的原因,英国人更偏爱经过发酵的红茶。他们还喜欢在茶中添加糖和牛奶,从而调制出别具英伦风味的茶饮。

茶叶与美国革命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人、法国人、荷兰人等纷纷横渡大西洋,踏上北美洲,建立起殖民地。英国人是从17世纪开始大规模移居北美洲的。到了18世纪前半期,形成了13个英属殖民地。来自英国的移民,不仅带来了母国的饮茶习惯,而且开始经营茶叶贸易。由于茶叶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日用消费品,英国政府因此而将茶叶视为重要的税源。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汤姆逊税法》,决定在北美各港口对众多从外国进口的货物进行征税,其中包括茶叶。该税法引起了北美殖民地居民的激烈反抗。1770年,英国议会被迫废除《汤姆逊税法》,但保留对进口茶叶征税。结果导致茶叶走私的猖獗,大量茶叶从荷兰被偷运到北美殖民地。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东印度公司先将茶叶从中国运到英国,然后由英国或北美的中间商转运到北美殖民地,并向政府交纳高额税收。而在全球茶叶贸易的竞争中,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劲敌是荷兰人。177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库存的茶叶大量积压。为了挽救东印度公司,英国议会于1773年通过了《茶叶法》,允许东印度公司不通过中间商,直接向北美销售茶叶,并对每磅茶叶仅征收3便士的进口税。《茶叶法》出台的目的,是要降低茶叶在北美市场的销售价格,从而击败来自荷兰的茶叶。按理说,《茶叶法》可以使北美殖民地人民享受到更加便宜的茶叶。但北美殖民地人民却担心,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垄断茶叶销售为开端,进而逐步垄断其他商品在北美的销售;更加重要的是,英国议会通过诱使殖民地人民接受《茶叶法》,进而接受英国议会对殖民地的立法权和征税权。

这样,《茶叶法》引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1773年12月16日夜,一群波士顿居民化装成印第安人,登上三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将船上所载茶叶全部倾入海中,使波士顿港成了“茶海”。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波士顿倾茶事件,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宣布脱离英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这样,在太平洋的东海岸,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来自太平洋西海岸的茶叶在其中起了独特的作用。

更多内容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解读中国“茶马古道”的涵义与起源


茶马古道的涵义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泥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茶马古道的起源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康藏属于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骡马,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种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皮毛、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日本茶道是“去中国化”的结果


日本茶道

“茶禅一味”是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简素质朴,返璞归真。茶汤之中有禅心。在摒除了源自中国的华丽的斗茶仪式之后,村田珠光才终于首创了“侘び茶”。“侘び茶”的“侘び”,日文念为“わび”(哇比),日文汉字也可写为“和美”——在日本传统的和歌世界里,“わび”所代表的,正是“闲寂·简素·枯淡”的和风之美。“侘び”是和美,是侘寂,是清静无垢的内心世界。侘寂的和风之美,与禅宗要求静虑、要求证悟自我心性的本源可谓惺惺相惜——当人在拂去覆盖在心头的一切虚妄、一切污垢、一切烦恼之后,进入清静无垢的状态,才能重新看到自己最本真的初心,才能在回归自然中重新汇聚消散的灵性。而铃木大拙说:“禅与日本的灵性一致。”

村田珠光开创了“侘び茶”,而村田珠光的后辈茶人千利休,则通过“侘び茶”领悟并梳理了和风之美的精神内涵,才最终得以发展为现在的“茶道”,成为最具日本格调的传统文化。日本的茶文化源自中国,但日本的茶道文化却正是日本历代茶人“去中国化”的结果。日本茶道并不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而是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新生。它与中国茶文化有渊源,但并无血缘。

这就像日本的樱花:樱花也是源于中国的,但樱花能成为日本的象征,并不是因为日本人千百年来持之以恒大量种植源自中国的樱花种子,而是因为日本人研制开发出了与源于中国的野生樱花完全不同的新品种“染井吉野樱”。140多年前江户末期的日本园艺师,通过将野生的大岛樱与江户彼岸樱进行杂交培植,栽培出可通过嫁接与插枝来反复克隆、在完全不改变遗传基因的前提下大面积延伸种植的全新樱花品种“染井吉野”,人们才终于能在短短十来天的花期之内,看到樱花排山倒海地同时绽放,又排山倒海地同时坠落的撼人景象。

中国茶叶消费方式走向多元化


茶不仅仅可以饮用,还可以在医药保健、日化产品、服装行业应用——在我国茶叶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茶叶消费的方式正日趋多元化。

长期关注茶叶产业的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朱志泉说,茶除了作为饮料外,还可以作为药品与保健品。以绿茶为例,现代高科技生产提取的茶多酚在医药保健上正得到广泛应用,以“心脑健”为主的药用产品已正式用于临床,其他的保健品消费群也在近年来大量增长。

在中国市场上,还有含绿茶粉的食品出现。茶叶加工企业已开始生产超微绿茶粉作为食品辅料,而目前的抹茶酸奶、茶糖、茶饼干、茶面食、茶冰淇淋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超市货架上都已出现。

“现在茶叶正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比如茶枕头、茶鞋垫等!”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有专家这样说。事实上,茶叶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日用化工品上,比如茶化妆品、茶叶香波、绿茶香水、茶T恤等。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介绍说,茶叶深加工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2006年茶多酚生产量约为2000吨,产值约5亿元。研究表明,目前,在茶叶天然产物提取制备技术方面,茶多酚的提取工艺日益成熟,并且无溶剂残留和不含咖啡因。

“中国的茶氨酸提取制备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产生了从茶多酚工业废液中提取制备茶氨酸的专利技术,工业化产品的纯度达40%以上。”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说,此外,茶黄素的生产工艺也进一步得到开发,目前,中国已申请专利的茶黄素生产工艺共有四类,可以通过多种技术制备4种高纯度的茶黄素单体。

专家指出,当前中国茶叶消费多元化,其背景是中国近年来茶叶生产增长势头迅猛。到2007年,中国茶园面积达153万公顷,总产量达114万吨,毛茶总产值近300亿元。茶叶产品多元化的开发,尚不会对其作为饮用的主要消费方式构成冲击。

中国茶叶博物馆:解读茶的前世今生


杭州于西湖之外,还有一张名片,那就是茶。茶对于很多人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神秘的。熟悉的是它的口感,神秘的是它的渊源它的历史。地处西湖龙井茶产区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占地4.7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于1991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以它20余年的用心积累,为公众全面解读茶的前世与今生。

茶,是有故事、有文化的。博物馆收藏有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茶具、茶样、茶书画、茶文化碑帖、茶包装广告等近4000余件(套)文物。

内设序厅,茶史厅,茶萃厅,茶事厅,茶具厅,茶俗厅,临时展厅,品茗厅等8个展厅,以茶史钩沉、名茶荟萃、制茶科技、茶具艺术、饮茶习俗、茶益健康等为专题,都在一一讲述着茶从苍莽走进市井百姓的一个个生动篇章,解读着有关茶的一切。只要观众感兴趣,便可逐厅去了解关于茶的历史文化,可以带上耳机,看着陈列格内的茶样,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若是喜欢,还可以了解制茶历史和制茶工序、鉴赏精美茶具、以及中国各地不同的茶俗。

杭州人对茶博并不陌生,即使不喝茶,闲时也会到茶博逛逛。博物馆外有漫山遍野的茶园,内有溪泉叠石,在茶博漫步,触摸到的一切都与茶有关。走在双香径游步道上,上面刻了100多个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中的著名茶字。看到的雕塑,是写下茶经的与手持农具的茶圣陆羽。连满园的植物也都是与饮用有关的植物,它们不是茶,却可以被当做茶来喝,桂花、枸杞、杜仲、杭白菊、茉莉、野山楂,被有致地点缀在园内,充满浓浓的茶文化氛围。

茶博与观众的互动,也从一杯茶开始。有适合本地市民的品茗休闲场所,有适合国际友人的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有适合普通茶友的中国十大名茶品鉴,有适合普通观众的周六免费茶文化讲座,有适合青少年朋友的茶文化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围绕茶,一年一度的西湖国际茶会已经举办了16届,在茶会上,能看到姿态优雅的茶艺表演,见证名茶之间的较量,追陪雅集,猜猜茶谜在这青山绿水间识茶、辨茶、品茶、爱茶,让茶成为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有效载体,成为一品精神佳饮。

茶名探源茶与“TEA”


在古代汉语中,用来表示茶的文字有很多个。陆羽在《茶经 一之源》中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但“茶”才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做“荼”。“荼”是一个多义字,其中有一项就是表示茶叶。

“茶”字是由“荼”字直接演变而来的,在汉代的印章中,有的“荼”字已被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了。一直到了陆羽著《茶经》之后,“茶”的字形才进一步得到确立,一直沿用至今。

雅致别称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在语言和文字上异彩纷呈,对同一物品往往会有多种称呼,而同一称呼又有很多种写法。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在陆羽的《茶经•七之事》里面,收集了大量的唐朝以前的关于茶的记录。虽然其中称谓不一样,但都是指“茶”。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槚、蔎都是偶见,茗、荈比荼少见。其实茗是荼芽,是荼老叶,因此荼、茗、荈其实是一种叫法了。从以上看来,“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其他的都是别称了。

茶的读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为方言的原因,同样的茶字,在发音上也有差异。

广东是中国重要的港口,从古代起,茶叶便从广东出口。广东话中把“茶”读做“cha”,因此,茶经广东传至中东,再由中东传播到东欧国家,这一传播线路上的很多国家都把中国茶叫做“cha”。英国、荷兰从福建的福州、厦门进行茶叶贸易,将茶传到西欧各国,“茶”就被读做带有福建方言口音的“tai”。当茶叶出口从内陆港口汉口开始,俄罗斯人将茶读做“chai”,是从“茶叶”的发音转化而成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2967.html

上一篇:云南彝族的火塘茶艺

下一篇:普洱茶的传说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