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浅论中国孔子茶道存在的必然(三)

2019-11-13
m.CY316.cOM国是茶的故乡。茶的身上有着深深的民族情结,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平凡的物质存在,却有一个庞大的文化载体,是寻常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有是国家的“经国大事"。历代的文人巨匠、高士大隐无不将其作为遣情逸心的人间尤物,茶所承载的文化内蕴也绝不是一个茶字所能言尽。故“孔子"理论的精神内涵正是孔子文化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其主旨在一个“和"字。中国孔学研究权威骆承烈教授经过多年研究最终把孔子思想的核心定在一个“和"上,他说:孔子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盛世,是致力寻求社会矛盾的统一,简单归纳为一个字就“和"。而茶德中的“和"也是借助“茶",极力宣扬人与人之间的亲和作用,以茶来软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杯清茗使人警醒,使人们共同处于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中。这正是孔子文化与茶文化的共通之点。而“孔子"的主题是:仁、德、和、乐,其中每个字都浓缩了孔子文化的精髓,为孔子的发展供给文化营养。所以孔子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必然。孔子一经产生,就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文化性引起了茶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女士高度赞扬了鲁明先生创始的孔子,并期待着“孔子"作为中国第一茶品牌走向世界。著名学者张岱年、杜牧野等仁人贤士也在呼吁广大同仁和热心者尽己所能从不同角度推动这项事业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孔子,势在必然!!

Cy316.com延伸阅读

煮茶存在的三大误区


围壶而坐,倾心而谈,听着茶水沸腾的声音,享受煮茶的乐趣,是一件极为写意的事情。

但是许多人在煮茶上还存在着错误的做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煮茶的一些误区,别把好茶变坏茶了!

误区一:直接用铁壶煮茶

一般铁壶的材质中是有气孔的,“会呼吸”。煮茶叶时,铁单质和茶叶中的鞣酸反应,会生成鞣酸铁,这也是蓝黑墨水的主要成分,所以茶汤会变蓝黑色。这种成分倒不会有毒,只是可能会刺激胃粘膜,引起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建议:铁壶煮水可以,但如果是煮茶叶,还是用银壶、陶壶、玻璃壶等味道更佳。对新购买的铁壶,我们使用前要开壶,只用清水煮进行开壶,切勿用茶水煮,每天煮3至5次,烧开后3分钟把水迅速倒掉,高端壶建议煮10次左右,普通壶最少要煮20次以上。如果想把茶直接放入铁壶煮,可以使用茶包袋,别直接放茶叶煮。

误区二:任何茶都适合煮

煮茶虽好,但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煮。煮茶一般选用两种茶,一种是发酵重的茶叶,如熟普、六堡茶、老茶头、老茶婆、红茶等。还有就是年份较长的陈年老茶,比较适合用煮的方式品饮,比如老白茶、老普洱、陈年岩茶、陈年铁观音等。

至于绿茶类,特点就是“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水温太高容易破坏茶中维生素C,咖啡碱容易析出,导致茶汤变黄,味道较苦,所以芽叶细嫩的绿茶不宜煮。高级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绿茶冲泡时,甚至不能用过烫的水,水温应控制在80℃~90℃左右。

建议:煮茶可以分为直接煮和冲泡后再煮两种方式。滋味较轻的老白茶、陈年铁观音等就适合直接放进煮壶里面煮,而普洱茶之类滋味比较浓的茶叶则适合先使用盖碗冲泡五六遍后再拿来煮。这样可以避免煮出来的茶汤过于浓烈。

误区三:茶叶可以反复煮

煮茶的时间不能过长,以3至5分钟为宜。因为茶叶在壶中泡制太长时间,有益成分不会增多,反而会减少。所以建议煮茶的投茶量减至平时冲泡量的2/3,接着在煮茶器中投入2/3水。把水煮至微微冒泡还未沸腾的状态,再把备好的茶放入煮茶器中,沸腾后即可饮用。这样,大家可以喝完一壶的2/3水以后再煮,而非反复沸煮。至于,一道茶到底能煮多少次,只能说“因茶而异”了。

建议:先泡后煮是许多老茶友喜欢的做法。一道好茶,先用冲泡的方法把它的内含物质一泡一泡均匀地释放出来,在最后的时候还可以再煮一壶,可以把这道茶的全部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完全展现出来。

煮茶,不失为一大趣事和美事。把握好煮茶的一些小细节,避免煮茶的几大误区,科学、合理地煮茶,才能享受到煮茶的妙处和茶的美味。

知识经济下中国茶叶的必然选择


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实质上就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简言之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当今一种新型、最富生命力的经济。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对它的内涵可理解为:

(1)知识是一种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知识的使用价值表现在知识要素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的巨大杠杆作用表现在使劳动者素质高级化,劳动工具智能化,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本身就是劳动者体力和智力输出并有机结合的运动过程,是知识的使用价值表现的过程。知识的交换价值表现其一是知识的载体具有交换价值;其二是知识的运用结果具有交换价值。知识价值的根本在于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进步。

(2)知识经济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它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专家们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人类经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社会,又称劳力经济阶段;二是18世纪末至20世纪90年代,人类经历了以资本、机器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社会,又称自然资源经济阶段,三是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阶段,又称智力经济阶段。

(3)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经济形态是指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综合体。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不仅是以科学水平为标志,而更多的是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也就是以科技??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标志的,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科技与经济结合紧密度的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就显而易见,也正是由于知识这种生产要素导致了新的生产方式改变,才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

(4)知识经济是知识全民化的经济。在这个时代里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更重要的取决于科技现代化水平,即公众对于知识和科技的理解与支持。要加强科普教育和科技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科学和文化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养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挑战,这是十分重要的。

知识经济主要特点是:一、知识与技术的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二、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处中心地位;三、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和灵魂;四、服务业、咨询业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担任重要角色;五、人才素质和技能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决条件。

知识经济的特征概括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资本投入的无形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经济决策的知识化,其中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化是知识经济最主要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茶业的挑战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是当今高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基因育种工程、信息网络、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尽快迎头赶上。近年来这两大技术在我国农业方面的研究应用有了快速发展。 茶业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在我国已有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茶业,必将毫无例外接受各种挑战,发生重大变革。引进和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来改造发展这一古老的产业,是茶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呈现出巨大活力。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克隆羊、克隆牛、克隆鼠的相继诞生,以及酵母、线虫、拟南芥、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各类生物基因组研究工作的展开,新基因不断被发现,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涌现,生物技术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并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第二个热点领域。可以预言,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将会对世界技术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十六年来共有58种植物,获得新基因植株,大约几千例已进入田间试验,其中转基因蕃茄、抗虫棉等进入了推广阶段;在美国应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整个生物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12%。在我国,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资料报道,90年代初我国一度为世界上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1998年我国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67万公顷和1%。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29和中棉所30等),已推广面积13.3万公顷,减少防治棉铃虫用药60%-70%,增产20%-25%。间接经济效益1亿元,安徽省使用抗虫棉面积达7万余亩,铜陵、和县、无为等地均有一定面积。

1989年中科院等离子所与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把离子束注入技术应用于作物品种改良,用离子束辐照育成己审定作物8个(水稻6个、小麦1个、蕃茄1个),在安徽省应用面积达140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2亿元,其中育成优质稻D9055,生产上已推广500万亩,省农科院运用离子束注入茶树新品种改良也取得一定进展。离子束注入技术应用于作物品种改良,创造了一批有特点的新型基因材料,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利用氨离子注入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使后代无融合生殖率从14%提高到48%,这对水稻杂交优势一系法是新的突破;离子束应用于植物转基因与远缘杂交,由于在离子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粒子的注入、动量的传递和电荷的交换可导致植物细胞质表面刻蚀,引起细胞膜透性和跨膜电场的改变的原理,安徽农业大学与省农科院利用该法将GUS基因导入水稻和棉花带壁细胞,并将外源潮霉素抗性基因导入水稻种质细胞,获得此法首例新基因植株;此后安农大生物系又用此法把对生叶基因注入玉米植株获得多种具有对生基因并具有良好抗性基因的多功能玉米植株。

生物技术在茶业中同样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拟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转基因的茶树优良品种,提高茶树的防虫、抗病及抗逆能力,同时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十五"期间可望选育出2一3个抗虫优质茶树品种,年产优质种苗3000万株,十年内推广种植抗虫优质茶树新品种十余万亩。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新品种的培育前景已经被许多专家看好。

当今社会正迅速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对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正在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以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主要手段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在给各行各业带来重大变革,并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信息技术在工业、商业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已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它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国际上正在掀起热潮,它将对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产生重大的影响。面对加入WT0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引进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茶业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全面引进各种信息技术,实现茶叶生产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及资源信息的快速获取、处理和传播应用,才能大幅度提高茶叶生产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将是我国茶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际上,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己受到世界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持。在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即3S技术和智能决策、控制系统相集成,为农庄进行精确播种、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精确喷药以及产量预估等。通过计算机网络,农户在家或办公室可实时查询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状况,适应市场需要,生产市场对路的农业产品;政府和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获知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欧洲共同体已将信息与通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列为重要发展规划,将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图象处理、模式识别、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机器人等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规划、管理、监测、控制、分析等,以应对欧洲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也正掀起高潮。我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纷纷创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方向,如中科院合肥智能所成立了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农林科学院成立了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等。这些单位研制的各类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创建的用于传授农业技术、提供远程决策咨询的网站,已贯穿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建立国家级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二十多个。

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大国,在世界上园面积排列第一,产量第二。茶因分布较为分散,茶农种茶、制茶水平普遍不高,并且基层缺乏大量茶叶技术人员,针对国情,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充分利用已经逐步趋向成熟的专家系统技术。将专家系统应用于茶业,建造茶树栽培管理、质量检验等各类专家系统,可有效模拟茶业各研究方向的领域专家针对特定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因此将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技术引入到茶业中来是很有必要的。与其它作物相比,专家系统技术在茶业中的应用还比较滞后,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林刚、袁红春等同志在此项技术应用于茶园施肥、茶叶审评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工作,但还没有进入实用化阶段。中科院合肥智能所指导云南省研制的茶叶栽培管理专家系统已在云南思茅地区得到应用,收到群众好评。

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为核心的精确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农业中得到研究和推广。它是多种信息技术与农学、农业工程技术集成而获取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它站在农业整体化高度,根据预先确定的适当要求,对作物目标投入、作业、以致决策都进行精确控制,力争在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它的本质是获得更多关于生产过程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变为可用于管理及控制这些过程的信息。它在茶业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已有报道。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定点、定时、定量进行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

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市场信息,实施电子商务,是信息社会茶叶生产、贸易的必然选择。通过网络开展国内及国际间的贸易活动正逐步走向成熟。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已有农业网站近千个,其中与茶叶相关的网站有十几家。这些网站为茶业各类信息特别是市场信息的快速获取及贸易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是针对入世挑战最强有力的工具。

除上述提到的几种信息技术外,还可将神经网络、模糊推理、遗传算法、基于案例推理、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于茶叶生产管理。如神经网络可用于茶叶品质评定,模糊推理可用于确定茶园的肥料使用量,遗传算法可用于茶叶的拼配,基于案例推理可用于茶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虚拟现实可用于进行茶叶的各种虚拟实验等。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将给茶业注入新的活力,带动茶叶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除上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外,其它一些切实有效的新技术也将对茶叶生产管理经营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为了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在幼龄茶因可采用茶稻间作技术。这种间作方式对茶树的生长有益而无害,因为翻地和施肥等管理可同时促进茶树的生长,特别是稻类抽穗后至成熟阶段,其植株高度高于茶树,可适当遮挡7、8月份强光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又可发挥喜光作物稻的边行优势。

茶叶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新技术也是使茶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由于传统茶叶市场日趋饱和,出现卖茶难局面,造成茶园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茶农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严重挫伤了茶叶生产者的积极性,在不少茶区甚至出现大面积茶园荒芜和毁茶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茶叶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力度,利用我国丰富的制品茶资源进行饮品、茶药物、茶食品等新产品开发,大力拓展茶叶新产品市场,已成为当前推进我国茶叶产业化进程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主要产茶省为顺应国内外茶叶消费的发展潮流,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投入进行茶叶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相继涌现出一大批茶制品生产企业集团,如福建大闽食品有限公司、湖南金龙集团、江西绿色工业集团、江苏太湖水集团、湖北归真集团等,开发了许多茶叶新产品,且部分产品已挤身于国际市场。全国现有大中型茶饮料生产企业30余家,2000年产量已近100万吨。为了茶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还必须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引入现代高新技术,通过技术整合和技术创新,带动茶叶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向深层次发展。如采用膜分离技术和新型灭菌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发纯茶风味的茶饮品;采用茶鲜叶悬浮发酵技术生产高香红茶饮品;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生产脱咖啡碱茶;采用微生物技术进行小包装茶的保鲜贮存;利用逆流色谱技术精提儿茶素与茶黄素单体;利用酶工程技术和双液相发酵技术生产茶色素;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生产茶多酚、咖啡碱和茶叶香精;利用生物技术和膜技术生产高纯度茶皂素等。

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来改造茶业传统产业是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就如何发展我国茶业谈几点建议:

1.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知识经济社会里,茶叶经济也必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任何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才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利用信息技术等各种手段,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各项技能。

2.联合攻关难点问题。目前还有许多技术难点问题阻碍着茶业前进的步伐。各研究单位应该联手协作,充分发挥多学科结合、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的优势,重点攻关,全力突破,尽快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3.结合生态农业,发展有机茶园。随着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兴起,一种无污染、纯天然、高品味的有机茶应运而生。现在世界上有机茶销售量为6000吨左右,而我国有机茶销量为200多吨,仅占世界销售量的3.3%,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对有机茶的需求,特别我国即将加入WT0,我国更要加大力度发展有机茶园。

4.拓宽门路,寻求新的发展。一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武装和改造茶业产业;二要研制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各类消费产品。使茶业能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三要将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工艺学、茶叶微生物学的技术和设备,运用药葛根、银杏、中药材等特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茶叶生产现代化和山区资源综合利用开拓新路。

喝茶、泡茶存在三大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喝茶和泡茶普遍存在三大误区。

1.茶是越新鲜越好吗?

说茶越新鲜越好,其实主要是指绿茶。因为绿茶过去保鲜比较困难,常常过了夏天后,茶叶就会慢慢变黄,口感也相对差一些。现在茶叶的保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往往会用冷库保鲜,可以延长新茶的保鲜期,因此,随喝随买,一般都能保证新鲜。

2.泡茶最好两个小时一换?

在茶叶农药残留问题上,春茶的农药含量要少得多,夏秋茶的农药残留相对较多。光看茶叶的形状、色泽、气味,几乎是不可能辨别出茶叶是否有农药的,只能通过专业检测才行,因此品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嚼吃茶叶,二是不要一杯茶从早泡到晚不换茶叶。

3.用开水冲茶时,第一杯常会有很多泡沫,是怎么回事?所有茶的第一杯都不该喝吗?

泡茶最好用软水,如纯净水。茶叶的泡沫并不是脏东西,泡沫与茶叶的质量也无关,例如说冲泡黑茶时会有泡沫,但这正是黑茶经渥堆后发酵,在渥堆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为主体的一系列复杂而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但使其色香味物质更具独特风味,而且营养价值更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

韩国茶道与中国茶道


韩国与中国唇齿相邻,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韩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朝鲜半岛。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中国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当时朝鲜半岛可能会接触中国的饮茶,但无可靠的文字记载因而忽略。下面从新罗统一、高丽、朝鲜、现当代四个时期来叙述韩的形成和发展。一、新罗统一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普及,中国——煎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兴盛,茶具独立发展,茶书画初起,茶馆萌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一个高峰。(一) 新罗饮茶之始 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三国遗事》中收录的金良鉴所撰《驾洛国记》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 。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茶作祭祀之用。由此可知,新罗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二)新罗饮茶的发展 在宫廷,新罗大多数国王及王子与茶相依,茶为祭祀品中至要之物。三十五代景德王(公元741-765年在位)每年三月初三集百官于大殿归正门外,置茶会,并用茶赐臣民;在宗教界,与陆羽同时代的僧忠谈精于茶事,每年三月初三及九月初九在庆川的南山三花岭于野外备茶具向弥勒世尊供茶,忠谈曾煎茶献于景德王;仙界人物花郎饮茶以为练气之用,花郎有四仙人在镜浦台室外以石灶煮茶。曾在大唐为官的新罗学者崔致远有书函称其携中国茶及中药回归故里,每获新茶必为文言其喜悦之情,以茶供禅客或遗羽客,或自饮以止渴,或以之忘忧。崔致远自称为道家,但其思想倾向于儒家,被尊为“海东孔子”。(三)新罗茶风的兴盛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载:“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命植于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于此盛焉。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已有茶。唯此时方得盛行。” 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三年(公元828年)新罗使者金大廉,于唐土得茶籽,植于地理山。韩国饮茶始兴于九世纪初的兴德王时期,并且开始种茶,这时的饮茶风气主要在上层社会和僧侣及文士之间传播,民间也开始流行。(四)新罗的饮茶法 新罗当时的饮茶方法是采用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茶经碾、罗成末,在茶釜中煎煮,用勺盛到茶碗中饮用。崔致远在唐时,曾作《谢新茶状》(见《全唐文》)其中有:“所宜烹绿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瓯”,描写的便是煎茶法。崔致远为创建双溪寺的新罗国真鉴国师(公元755-850年)撰写的碑文中记:“复以汉茗为供,以薪爨石釜,为屑煮之曰:‘吾未识是味如何?惟濡腹尔!’守真忤俗,皆此之类也。”真鉴国师曾于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学,“为屑煮之”乃将茶碾罗成末煎之,且用石釜煎茶。崔致远于唐僖宗时在唐,正是唐代煎茶法盛行之时,故回国后带回大唐的煎茶法。 新罗统一初期,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是新罗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且用茶祭祀、礼佛。新罗统一后期,是新罗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时期,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总之,新罗统一时期, 新罗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二、高丽王朝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点茶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茶馆兴起,茶书画始兴,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二个高峰。 高丽王朝时期,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兴盛时代。高丽的——茶礼在这个时期形成,茶礼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百姓中。(一)王室及朝廷茶文化 每年两大节:燃灯会和八关会必行茶礼。燃灯会为二月二十五日,供释迦,八关会是敬神而设,对五岳神、名山大川神、龙王等在秋季之十一月十五日设祭。由国王出面敬献茶于释迦佛,向诸天神敬祷。 太子寿日宴,王子王妃册封日,公主吉期均行茶礼,君王、臣民宴会有茶礼。朝廷的其他各种仪式中亦行茶礼。(二)佛教茶文化 高丽以佛教为国教,佛教气氛隆盛,禅宗中兴,禅风大化。中国禅宗茶礼传入高丽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中国唐代怀海禅师制订的《百丈清规》,宋代的《禅苑清规》、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和《禅林备用清规》等传到高丽,高丽的僧人遂效仿中国禅门清规中的茶礼,建立韩国的佛教茶礼。如流传至今的“八正禅茶礼”,它以茶礼为中心,以茶艺为辅助形式。表演者席地而坐,讲究方位与朝向。 高丽王朝时期与新罗时期的明显区别不仅以茶供佛,而且僧侣们要将茶礼用于自己的修行。真觉国师便欲参悟赵州“吃茶去”之旨,其《茶偈》曰:“呼儿音落松罗雾,煮茗香传石径风。才入白云山下路,已参庵内老师翁。” 著名诗人、学者、韩国精神集大成者李奎报(1168-1241)也把参禅与饮茶联系在一起,其诗有:“草庵他日扣禅居,数卷玄书讨深旨。虽老犹堪手汲泉,一瓯即是参禅始。……”表现了禅茶一味的精神。(三)儒道两家的茶文化 高丽末期,由于儒者赵浚、郑梦周和李崇仁等人的不懈努力,接受了朱文公家礼。在男子冠礼,男女婚礼,丧葬礼,祭祀礼中,均行茶礼。著名茶人、大学者郑梦周《石鼎煎茶》诗云:“报国无效老书生,吃茶成癖无世情;幽斋独卧风雪夜,爱听石鼎松风声。” 流传至今的高丽五行献茶礼,核心是祭祀“茶圣炎帝神农氏”,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是韩国茶礼的主要代表。 道家茶礼,焚香、叩拜,然后献茶,其源出于宋。(四)庶民日常用茶 高丽时代百姓可买茶而饮,在冠礼、婚丧、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典礼中均用茶。 (五)饮茶方法 高丽时期,早期的饮茶方法承唐代的煎茶法;中后期,采用流行于两宋的点茶法。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宋朝使者徐兢一行访问了高丽,徐后来著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但图已佚失,惟文流传。其《茶俎》条记:“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锡赉之外,商贾亦通贩。故迩来颇喜饮茶,益治茶具,金花乌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制度”。其时以中国团饼茶为贵,茶具、饮法皆仿效中国制度。徽宗时,是中国点的高峰时期,赵佶本人就是点茶高手,亲撰《大观茶论》。高丽接受中国点当不会晚于北宋徽宗时。 李奎报在《谢人赠茶磨》诗中说:“琢石作弧轮,回旋烦一臂。……研出绿香尘,益感吾子意。”用石制的茶磨研出绿色的香茶粉。李仁老(1152-1220)《僧院茶磨》诗:“风轮不管蚁行迟,月斧初挥玉屑飞。法戏从来真自在,晴天雷吼雪霏霏”。唐代煎茶用茶末,碾即可;宋代点茶用茶粉,非磨不可。故知当时的高丽流行点茶法。 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兴盛之时,初期流行煎,中晚期流行点。茶具文化也极辉煌,并影响日本。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就是代表。 总之,宋元时期,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便是代表。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的最辉煌时期。三、朝鲜李朝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明朝后期、清朝前期,弃团饼而用散茶的泡形成并流行,紫砂茶具独领风骚。茶文学艺术兴盛,茶馆繁荣,形成了以泡为中心的中华茶文化第三个高峰。清朝中期以后,中华茶文化由盛转衰,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茶文化衰落。 朝鲜李朝时期,前期的十五、十六世纪,受明朝茶文化的影响,饮茶之风颇为盛行,散茶壶泡法和撮泡法流行朝鲜。始于新罗统一、兴于高丽时期的韩国茶礼,随着茶礼器具及技艺化的发展,茶礼的形式被固定下来,更趋完备。朝鲜中期以后,酒风盛行,又适清军入侵,致使茶文化一度衰落。至朝鲜朝晚期,幸有丁若镛、崔怡、金正喜、草衣大师等的热心维持,茶文化渐见恢复。 丁若镛(公元1762-1836年),号茶山,著名学者,对茶推崇备至。著有《东茶记》,乃韩国第一部茶书,惜已散逸。金正喜(公元1786-1856年)是与丁若镛同时而齐名的哲学家,亲得清朝考证学泰斗——翁方纲、阮元的指导。他的金石学和书法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禅宗和佛教有着渊博的知识,有咏茶诗多篇传世,如《留草衣禅师》诗:“眼前白吃赵州菜,手里牢拈焚志华。喝后耳门软个渐,春风何处不山家”草衣禅师(1786-1866年),曾在丁若镛门下学习,通过40年的茶生活,领悟了禅的玄妙和的精神,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成为朝鲜精神伟大的总结者,被尊为茶圣,丁若镛的《东茶记》和草衣禅师的《东茶颂》是朝鲜复兴的成果。 在《世宗实录》(公元1454年)里记载庆尚道有6个地方和全罗道28个地方产茶,在《东国舆地胜览》(公元1530年)记载庆尚道有10个地方及全罗道有35个地方产茶,庆尚道有3个地方和全罗道18个地方产贡茶。高宗二年(公元1885年)中国茶二次大规模渡海传入。朝鲜时期产茶遍及朝鲜半岛的南部。 朝鲜李朝时期,中国的泡传入,并被茶礼所采用。但煎茶法和点茶法同时并存。朝鲜茶文化通过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之后,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在民间的饮茶风尚走向衰弱后,反而茶精神发展到了高峰时期。朝鲜的茶文化由盛而衰,由衰而复兴。四、现当代时期 现当代是指二十世纪以来,这个时期,韩国茶文化走着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韩国在日本统治下,全国47所高等女子学校中的大部分学校中都开设了课,但茶文化发展缓慢。1945年光复后,茶文化复苏,饮茶之风再度兴盛,韩国的茶文化进入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韩国茶人出版了《韩国》(1973),建立了大学,创立了多种茶文化团体,今年又创办了《茶的世界》杂志。 韩国“茶学泰斗”韩雄斌先生不仅将陆羽《茶经》翻译为朝鲜文,还积极收集茶文化资料、撰述中国茶文化史,奠定韩国茶文化向中国寻根的观念; 百岁茶星、韩国茶人联合会顾问、陆羽茶经研究会会长崔圭用先生,早在1934年就到中国并侨居8年,深入中国主要茶区,潜心致力于中韩茶文化的研究,出版了《锦堂茶话》、《现代人与茶》、《中国茶文化纪行》等书,翻译了明代许次纾的《茶疏》和当代庄晚芳的《饮茶漫话》等书。崔圭用先生特别重视与中国茶文化界的交流合作,90高龄后,仍四次来中国,令人敬佩。 精于、成就卓著的韩国国际协会会长郑相九先生译著《中国茶文化学》,内含中国精神、中国茶文化概观等十二章,内容丰富。近年来,常来中国,率团表演韩国传统茶礼。 还有韩国国际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释龙云法师、韩国茶人联合会会长朴权钦先生、韩国茶文化学会会长尹炳相先生、韩中茶文化研究所所长金裕信先生、韩国佛教春秋社社会长崔锡焕等韩国茶人也纷纷前来中国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茶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当代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茶人、茶文化学者如王家扬(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文华(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江西省民俗研究中心主任)、董淑铎(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童启庆(浙江大学教授)、夏涛(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等亦到韩国访问、进行茶文化交流。中国的主要流派和机构也和韩国保持密切友好关系,如太极、中国茶叶博物馆每年都组织许多中韩茶文化交流活动。 旅居韩国的中国籍茶文化学者、韩国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姜堉发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在韩国弘扬茶文化,多次率团来大陆参加各种茶文化活动。鉴于他对中韩两国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被聘为“2002年世界杯韩国外交大使”。 在当代,中韩两国的茶文化交流不仅频繁活跃,而且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现当代,中韩两国茶文化互动交流。韩国茶文化独立发展并回传中国,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959.html

上一篇:中国人的茶道

下一篇:中庸与茶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