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华南茶区茶叶产销现状

2019-11-13

位于中国南部地区,属茶树生态最适宜区。包括福建、广东的中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云南省南部及海南、台湾等地。该区气候温暖而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茶树品种资源比较丰富,在大山区至今还生存着野生大茶树,常与其他常绿阔叶树种混生。栽培品种主要为乔木类大叶种,区内大叶种到处可以种植,小乔木和灌木类中、小叶种也有分布。由于生态条件适宜,不仅可速生高产,而且品质优异,最适宜发展红碎茶。生产的茶类有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六堡茶,还有铁观音、凤凰单丛等名茶。名牌产品滇红驰名中外,在东欧和俄罗斯市场有很高声誉。普洱茶,茶味浓醇,回甘而耐冲泡,不仅国内畅销,在东南亚各国也是抢手货。闽南生产的乌龙茶铁观音品质优异,很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从生产的茶类结构看,中国是世界上茶叶品种最齐全的国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及边销茶等。据2005年统计,全年茶叶总产量93.4万吨,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绿茶63万吨,比上年增加2.8%;红毛茶4.2万吨,比上年下降4.5%;乌龙茶10万吨,比上年增产11.1%;紧压茶2.85万吨,与上年持平。绿茶和乌龙茶都呈现上升发展的势头,而红茶和边销茶呈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国内茶叶销售达到60万吨,比2004年增长9.1%;销售额达到170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9.7%。近年来,由于人们加深了绿茶对人体保健功能的认识,促使绿茶消费量持续增长。2005年,国内绿茶销售35万吨,比2004年增长16.7%;红茶受滇红减产影响,消费量下降,2005年红茶销售为1.4万吨,比2004年下降12.5%;乌龙茶销售量2005年为6.8万吨,比2004年增长23.6%;花茶因原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了销售,2005年的销售量为8.5万吨,比2004年下降10.5%;紧压茶及其他茶类的销售量2005年达到8.8万吨,比2004年增长18%。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升,名优茶的开发、生产蓬勃发展,产销两旺。以浙江为例,2000年时,全省名优茶产量仅为2.83万吨,产值17.95亿元;2005年名优茶产量已上升到4.7万吨,产值41.2亿元。5年来,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了0.66倍和1.29倍。名优茶的发展,促进了茶叶结构的调整,带动茶叶质量的提高,增加了茶叶生产的经济价值,支撑茶叶行业的稳步发展。预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这种上升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精选阅读

华南茶区土质环境与乌龙茶品质


不论在福建或台湾,生产良好乌龙茶与包种茶之地区,多属高山或通常之山地。优美高贵之武夷岩茶,系生产于海拔六百五十公尺高,称为八闽屋脊之武夷山。著名之安溪铁观音,茶以产自晓阳最佳。晓阳亦属安溪之高山。台湾乌龙茶包种茶著名产区,在台北县文山区,新竹县竹东、竹南、苗栗县之老田寮等处,茶树均栽培于山地,山之海拔都在四百公尺以上。足见适当高度的山地,可产优良茶叶。事实生于高山地带之茶叶,制成茶叶香气往往较高。产于山间倾斜地之茶叶,由于气候环境及地理所促成,其质柔软,制成乌龙茶或包种茶色、香、味、形均属优良。生于平地之茶树,制成茶叶,形状稍粗,香气不佳,滋味较薄,品质普通。故地势之影响茶叶品质是属显然之事。 土质与茶鲜叶之品质大有关系,粘土所生长之茶芽带黄色,叶柄较短,叶肉薄,而制成茶叶品质香味良好。瘠地生长茶叶叶小而质硬,制成茶叶品质有苦涩味过强倾向。肥沃地生长之茶叶,叶大而质软,制品滋味浓厚,但如氮肥过多之时,难免会影响制成品之色泽暗黑和香气不扬。大体说,土质属第三纪层,土壤属细红壤砂质粘土,生长茶树,其制成乌龙茶与包种茶品质均较佳。以台湾出产优良之乌龙茶区及包种茶区,如台北县之文山、南港、海山一带,以及接连中央山脉之地方,在新竹县由关西溪对岸经竹东、宝山、峨眉、苗栗、头屋、三义一带山地,皆属第三系第三纪层之土地,皆出产优良乌龙茶包种茶。火山岩系次之,如台湾淡水区基隆区之一部份土地属此,所产乌龙茶及包种茶,品质均较逊。属洪积层赭土,产茶品质鲜叶水分与制茶品质尤逊之,台湾台北县新庄区林口、坪顶高台地土地属之,在这一带地方,难以生长品质优良之乌龙茶。

中国四大茶区之“华南茶区”概况介绍


我国是茶叶大国,茶区幅员辽阔,目前分为四大茶产区,分别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还有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其中,华南茶区主产乌龙茶,同时出产白茶、特色红茶和六堡茶等,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下华南茶区主的概况吧!

华南茶区

地理位置:位于福建省大漳溪、雁石溪,广东省梅江、连江、广西壮族自治区浔江、红水河以南,是我国最南部的茶区。

茶区范围: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茶区。

生态环境:该区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境内高温多雨,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19℃-22℃,最低月平均气温为7℃-14℃;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在2000毫米以上,茶树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属茶树最适宜生长区。

土壤类型: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茶树品种: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有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部分地区还有乔木型大叶种。

生产茶类:生产茶类以乌龙茶(如武夷岩茶、铁观音、冻顶乌龙等)和红茶(如正山小种)为主、还有黑茶(如六堡茶)、白茶(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花茶等。

茶叶分布华南、江南、江北及西南四大茶区介绍


目前大部分学者,主张尽可能把自然环境、茶树品种及茶叶种类等因素结合,合理规划茶树分布,逐步使生产区域化与科学化,故将全国划分为岭南(或华南)、江南、江北及西南四大茶区:

一,华南茶区

华南的福建、广东、广西及台湾等地,气候高温多湿,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2℃,雨量冠于全国,年降雨量多在1500毫米至2000毫米之间,多时达2600毫米,全年采茶期长达九个月,品种丰富,性状奇珍。闽北的武夷岩茶、闽东白茶、闽南铁观音、广东的凤凰水仙,台湾的东方美人的风茶、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以及闽台花茶香片及星村小种等,早已驰名全球,再如台湾鱼池、广东英德以及海南岛等地的大叶种红茶,其品质堪与印、锡红茶相比较。

二,江南茶区

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浙江、湖南、江西、安徽以及江苏南部的茶区,年平均温度15~18℃,雨量在1400毫米至1600毫米,也有达1800毫米者,均宜植茶。此茶区冬季受北方黄山毛峰冷空气的侵袭,温度多降到℃以下,故不适于大叶种茶树的种植,但适合中型圆叶种及小叶种的栽培,尤适于制造绿茶。绿茶的花色品名繁多,最负盛名者,如浙江省的惠明毛尖、西湖龙井、平水珠茶、雁荡毛峰、天日青顶、普沱佛茶、苏州碧螺春、南京雨红茶、江西庆山云雾、婺源珍眉、安徽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湖南的高桥银峰,以及湖北的恩施玉露等。红茶方面如安徽“祁虹”、湖北“宜红”、江西修水“宁红”、浙江绍兴“越红”等也不逊色。再如湖北羊楼洞的砖茶、湖南安化的黑茶和君山的银针黄茶等也已名闻中原。

三,西南茶区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及西藏的察隅、黑脱、易贡等地。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气候温和,无强风烈日,冬无严寒,夏不酷热,年平均气温15~19℃,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沿河密布高大的野生西藏易贡茶园茶树,现已公认为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惟西南茶区,地形崎岖,各地气候不同,品种均有差别,产茶种类也有差异,如川东南和滇西南,气温较高,适于云南大叶种的栽培,所产“川红”、“滇红”品质优良。其他地区气温稍低,茶树属中型叶,适宜制绿茶,如川西生产的朦胧顶峰、峨嵋绿、贵州的都匀毛尖等均是名茶,西南地区与康藏毗邻,也是外销茶的主要茶区,云南省首推方茶、沱茶、紧茶等普洱茶。

四,江北茶区

长江中下游以北包括陕西、河南、甘肃南部,安徽及江苏的北部以及山东东部等茶区。地区气温12~15℃,冬冷夏热,温差很大,最低温达℃以下,茶树易遭冻害,年降雨量常在1000毫米以下,茶园多分布于地势较低,避风向阳之处,以种耐寒、耐旱的小叶种为宜,只可生产绿茶,如河南信阳的毛尖,亦甚有名。但在陕西及甘肃南部,也有部分生产紧压茶。

参考最近美国及英国国际茶叶委员会以及日本茶界人士佐野敏男、向笠芳郎、增泽武雄诸氏的考察报告,1980年我国共有茶园面积67万公顷左右,生产量34.25万吨,浙江、湖南、福建、安徽及四川五省的产量占全国75%。目前全国生产量中红茶占80%,绿茶约占20%。1971年,绿茶的比率增加。七十年代外销91.968吨,比前一年减少,其中绿茶占47.510吨,近三年平均红茶输出48.689吨,占总输出量的47.6%,其余20余万吨均内销,但目前全国平均每人的年消费量只200克。浙江省有茶园面积17万公顷,目前幼木茶园约5万余公顷,占31%。生产量7.54万吨中,绿茶占92%,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一输出外销。其余8%为红茶。

华南有好茶


四大茶区之一的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了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是四大茶区中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茶资源种类极为丰富,茶树品种主要有: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

天时地利最适宜

茶树喜温喜湿,多种植在丘陵,酸性土壤上。在华南茶区,除了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0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00毫米。且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华南茶区名茶辈出

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永春佛手、黄金桂、闽北水仙、白牡丹、白毫银针、贡眉、政和功夫、正山小种

广东:潮汕功夫茶、潮州凤凰茶、凤凰水仙茶

广西:桂平西山茶、象棋云雾、桂林毛尖、凌云白毫茶、南山白毛茶、六堡茶、金花茶

台湾:阿里山高山茶、富贵牡丹茶、冻顶乌龙、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阿里山露珠茶、高山茶、日月潭红茶

海南:鹧鸪茶、兰贵人茶、苦丁茶、五指山雪茶

重点说说这些名茶中最接地气的苦丁茶,苦丁茶名为茶,实为药,具有“药”的特点,成品茶清香有苦味、而后甘凉,对于有胃寒疾病的人而言,在冲泡时可以和红茶、乌龙茶等热性茶或与人参、桂元、红栆、枸杞、冰糖等热补药材一并冲泡,这种冲饮方法虽然对苦丁茶的药性有一定的中和作用,但也能具有其他茶、药的优点。夏天还可以与蜂蜜一起冲泡制成苦丁茶甘露,口感极佳,清凉解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苦丁茶性寒,因此虚寒体质、风寒感冒者、慢性肠胃炎患者、产妇等均不宜饮用苦丁茶。

茶与名山呼应最闪亮

华南茶区的名茶多,茶山多也,且多与名山相结合,例如武夷山、凤凰山、五指山、阿里山,这些都是闻名遐迩的茶山。因此华南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也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广东有凤凰山,有潮汕工夫茶,还能体验广州茶楼的精致茶点;广西壮族的茶歌茶舞;福建的武夷山、安溪茶古迹等;台湾的阿里山、高山族的特色茶俗等,成为了华南茶区有别于其他三大茶区的一大亮点。

茶叶产销新领域:超微绿茶粉


一、抹茶概念和起源

抹茶不是指一般市场上销售的绿茶粉或绿碎茶,而是用茶叶细嫩原料,经过蒸青、冷却、脱水、复合干燥、组合粉碎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超微粉末。1999年9月,南京维尔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用高新技术研制的超微绿茶粉末——中国抹茶,经专家鉴定认为:“制作技术精细优良,抹茶品质优异”。用冷水或热水开汤审评,汤色碧绿、鲜活、明亮,滋味醇和淡雅,具清香。维尔康抹茶经生化成分分析,氨基酸含量超过日本抹茶50%,叶绿素含量超过日本抹茶两个百分点。维尔康公司在南京新街口(长江路与中山路交会处)开设了招牌为纺锤树的茶食馆,零售兼批发茶饮料和茶食品,受到了不少顾客青睐。

据历史记载,蒸青抹茶起源于中国宋代,后来为烘青绿茶取代。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禅师将中国蒸青抹茶制作工艺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制作抹茶工艺,是以嫩叶为原料,先将其捣碎作成团或作成饼,然后烘干或晒干,饮用时再将其充分烘干,碾碎成粉末,以供饮用。日本开始制作抹茶的粉碎过程是用石磨人工加工。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机械,才开始用机械生产抹茶。

今日的日本抹茶仍是日本人民广泛饮用的主要茶类,并形成了日本茶文化——日本。日本分抹和煎两大“门派”,但抹最具代表性,其“弟子”之多是煎无法比拟的。现在日本最具影响力是抹的“表千家”和“里千家”,流传面极广,盛行全国,促进了日本饮茶风俗民众化,因而促使日本人民广泛用茶。日本全年人均饮茶达1.09公斤(中国人民年日均饮茶只有0.38公斤)。日本是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与他们广泛饮茶、食茶和用茶不无关系。

二、抹茶品质风格及其对茶树品种和栽培条件要求

抹茶粉的色泽干看要鲜活翠绿,开汤后汤色要鲜艳嫩绿明亮,香味要清香淡雅,而不能浓烈苦涩。制作抹茶的茶树品种有特殊要求,即在生化成分上,要求叶绿素、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低。为发挥抹茶茶树品种的特异性,在田间管理方法上要采用覆盖措施,即采用遮阳网高平棚遮阴,为使田间管理方便,棚高不低于1.8米。在春季茶树芽叶萌发至1芽1叶开展达70%时,即开始覆盖遮阴;遮阳网的遮光率为65—70%为宜;覆盖遮阴时间长短根据气温高低和日照强弱决定,一般为15至25天。

需要说明的,覆盖遮阴不起决定性作用,不是所有茶树品种经覆盖遮阴后都适合制抹茶。适制抹茶的茶树品种生化成分是遗传决定的,是内因起主要作用,覆盖遮阴只是外因,只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关于适制抹茶的茶树品种,经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与南京维尔康公司合作,初步解决了适制抹茶的茶树品种问题。

特别要提出的,抹茶是嫩芽嫩叶、嫩茎全用茶(全部为人食用或饮用)或称全茶。全茶制成超微粉末,如作为饮料要全部被人喝掉,如作成食品要全部被人吃掉。因此,生产抹茶的茶园管理,要绝对禁止施用化肥、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剂,保证抹茶是纯天然的有机茶。从这里可以看出,再有了适制抹茶的茶树品种以后,也不是任何地方均可以生产抹茶,只有能够生产有机茶的地方才可以生产抹茶。

三、抹茶(超微绿茶粉)广泛用途

抹茶(超微绿茶粉)由于其色泽翠绿,滋味清香淡雅,粉质细腻,溶解性能好,因而用途广泛。作为饮料无论冷水或热水均可冲饮,还可做固体饮料、罐装饮料,牛奶饮料。在食品方面用途更广,可作月饼、饼干、糖果等;冷饮类可作冰淇淋、雪糕等;速冻食品类可做汤圆、面条等;保健品类可做复合茶、茶胶囊等。在日用化工品方面,也有广泛发展空间,将超微粉末加入到各种化妆品中,如制作美容产品不仅能美容,因茶能杀菌消炎,所以能真正起到护肤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茶叶的饮用、使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超微绿茶粉的问世,正迎合这一时代发展要求;给中国抹茶的生产和销售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日本茶叶机械化生产现状


茶园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水平高

日本茶树栽培管理的技术水平非常高,茶园规范、茶行笔直、茶蓬整齐,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茶园由农户分散经营,每户约2公顷左右,但茶园集中成片,规模化程度非常高,蓬面、蓬侧、蓬顶修剪得非常整齐。

日本茶树栽培主要茶行行距1800公分,茶蓬高度在1米左右,便于机械操作;每行标准长度30米,即用手持式采茶机采摘一个来回的鲜叶基本可装满集叶袋。茶园行间普遍采用秸秆或修剪下的茶枝覆盖,既防止杂草生长,又起保湿作用,覆盖后免耕;有机肥料一般采用机械撒施。茶园内外道路完善,车行道基本是沥青路面,部分茶行间还设有轨道,适应早期的机械化作业。茶园作业机械经过多次换代提高,已能满足生产要求。

茶园耕作、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已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日本早期的茶园耕作机械都是小型的,有浅耕机、中耕机、深耕机、施肥机。修剪和采摘机械有手持式、轨道自走式、机械传动乘用式。鲜叶运输均采用厢顶覆盖金属膜(反射阳光、起隔热作用)的微型货车。

目前,乘用型茶园管理机使用比较普遍,田间不需要铺设轨道,采用履带液压行走装置,全液压驱动,通过不同的配置可以完成深耕、施肥、植保、修剪、采摘等作业,具有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操作安全方便等显著特点,1台乘用型茶园管理机常年可以承担40公顷茶园管理作业量。

日本主要茶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茶树,一般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加上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茶园灌溉设施运用很少,仅有少量示范茶园有滴灌和微喷灌设施,根据生产需要可以随时提供足够的水分。

日本茶区在3月份常出现霜冻,为防止茶树受害,普遍采用了风力防霜技术。防霜扇安装在茶园中离地6米的高度,自动测温控制启动,向茶蓬吹风,防止霜害。一般降霜时的地表温度为0℃,而此时地面以上6—8米处存在着2—6℃的暖气层。根据气温垂直分布的逆温现象,在气温下降到3℃时,自动测温系统就会敏感地测出地面降霜温度,立即通过控制系统自动启动防霜扇,通过防霜扇将地面以上6—8米处的较暖空气吹送下来,为茶树驱散降霜并提高树冠层温度,达到防止茶树遭受霜冻的效果。日本古田电机公司是一家有70多年历史的、生产各类工业和农业生产用风扇的专业生产企业。他们针对茶叶早春防霜冻有深入研究,日本的大部分茶园都装有防霜扇,经不断完善技术性能其防霜冻的效果稳定,并且已在韩国、西班牙及我国台湾等地的茶园、果园成功推广应用。

茶叶生产加工高度自动化

日本茶农的生产组织方式有2种:一是栽培、加工一体化的个体生产;二是农协联合生产。农协毛茶加工厂是由茶农联合,在政府扶持下建立的。农协的茶农将鲜叶交给工厂加工,茶叶出售后按其鲜叶数量、等级分成。毛茶生产线,从鲜叶进厂开始,整个加工过程全部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我们参观寺田制作所时,2条生产线只需2名工人坐在计算机前监控。

茶叶加工生产标准化程度高,特别是加工过程管理的工业化,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茶叶原料不落地,使产品卫生得到了可靠保证。

产销联盟力促茶产业规范化


如果作为对茶叶没什么研究的普通消费者,恐怕进入茶馆前心里总会有些没底,因为不知道兜里该带多少钱。在从20元一杯、到几千元一罐的各类茶中进行选择之后,这茶到底好不好?有没有药残?恐怕又会成为接踵而来的疑问。这和目前我国茶叶产业没有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茶叶没有可有效实施的标准,质量、价格不稳定,茶叶安全等问题不无关系。

日前,为期1周的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圆满落幕。在其系列活动之一———产销两地战略联盟专题论坛上,北京市宣武区政府与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江西婺源、广西昭平、四川雅安、湖北宜昌、云南普洱等共10家茶产地政府联合签署《产销两地战略合作协议》,结成“产销联盟”。茶叶销售地如此大范围与茶产地建立产销两地战略联盟,在我国茶叶行业中尚属首次。与会专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茶叶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工作正式启动,它将进一步推进中国茶叶标准体系的建立,推动中国茶产业走上规范化轨道。

茶叶质量和标准化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位居全球第一的茶叶产量,这固然值得称道,但国内茶叶行业竞争比较混乱、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也很突出。这除受国际茶叶市场消费习惯及茶叶交易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外,茶叶质量和茶叶标准化的问题是重要的原因。

中国人品茶讲究“色、香、味、形”,而“国外更在乎品质,而不太追求外形等”。北京贵士伟业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曙光说:“英、法、瑞士等国对茶叶的检测标准都非常严格,国内很多茶叶由于药残超标而出不了国门。贵士基地设在江西婺源县,之所以婺源绿茶是出口畅销商品,正和山区茶园多在海拔800米以上,植被保护完好,土质肥沃,无任何污染有关。”

然而,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并不会成为茶产业普适的发展方式,要想有效促进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加快国际化进程,尽快建立中国茶叶标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才是硬道理。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认为,长期以来,中国茶产品一直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因为茶叶标准包括茶的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标准、产品卫生标准等具体内容,涉及到产销两地相互衔接问题,因此产销联盟将极大推进茶叶标准体系建立。而为了提高中国茶的整体品质,为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建立一套完善的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已迫在眉睫。茶叶质量追溯体系以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为核心,包括包装、标签、索证、检测、认证等多个环节。该体系的建立将推动中国茶产业走上规范化轨道,进而从源头上提高茶产品质量。

科技+品牌运营模式备受关注

要想在茶产区和销区之间实现市场繁荣和茶农致富“双赢”,有一部分人的作用至关重要,那就是活跃在产销两地的大量茶商。他们一手牵引着广大茶农,一手指引着广大消费者。“在马连道地区,马连道、京马、京闽、更香、茶缘等10个专业茶城已经建成,吸引了来自全国的1000多户和海外的10余家茶商在此落户,茶行业年交易额已超过18亿元。”宣武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刚介绍道。在马连道众多的茶商中,陈昌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最初进驻马连道时只是个租柜台的小人物,老家的茶产业也处于低端状态。但短短几年间,他却建立起了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茶具、茶叶衍生品开发、生产、销售;加盟连锁经营、网上购茶、茶文化研究推广及茶叶深加工为一体的茶叶综合性集团企业,不仅迎合了消费者的需要,也带动了家乡茶产业的发展。

这离不开他将科技、品牌与现代化的管理相结合,创建的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陈昌道说:“以前家乡的茶叶种植很粗放,一家一户想咋种就咋种。再加上众多的小茶厂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品质跟不上。当地所有的小茶厂都无品牌,管理落后,小茶厂又没有销售通路,所以当地整个茶产业收入都不高。那时的茶青叶的收购价每公斤才一块五。”

他的做法是在北京打通销售通路,再回去发展基地,带动茶农增产又增收。“回去后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摆脱落后的生产与加工模式。”陈昌道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自己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种植高标准、无公害的茶叶,包括建设生态茶园。然后进行品种改良,淘汰附加值低的品种,种植如玉观音、铁观音等‘新’品种。同时采用先进的茶园管理技术,施有机肥、采用先进的灌溉、防虫等技术固然会提高成本,这就要求卖出较高的附加值来。”在加工方面,陈昌道更是不惜血本,他在家乡建起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引进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杀青机、冷冻脱水干燥机等设备,所有车间全程电脑跟控。他还与离公司仅20公里远的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全面合作,装备了各种茶叶品质审评、农残卫生、理化检测仪器和设备。

品牌是产品的生命,质量是品牌的保证。陈昌道用3年时间将冠以“御茶园”字号的店铺发展到60多家,另外还设立了3家大卖场。现在老家的茶青叶也卖出了每公斤3元至50元不等的好价儿。

打造品牌要讲科学不搞玄虚

一直以来,各地宣传自己的品牌往往会首先讲一段动人的故事或者美丽的传说。本次活动的承办方负责人张普随说:“玄虚的、无从考证的东西太多往往令人不能信服。纵使有些茶打出贡品的旗号,但曾经的贡品并不代表现在就没有农药残留。宣传品牌还要实实在在地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汪曙光也说:“茶的有机成分可以鉴定,哪些茶包括哪些氨基酸、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以进行量化。”

在陈昌道的经营理念中有一条叫“科学说茶”。他说:“由于茶的历史性、品质不确定性和无法比拟性,加之别有用心的茶商宣传迷信传说,使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任何一种茶都可以科学地分析它的内在成分,由此推断它的品质,从而为消费者提供适合自己的茶叶,正确引导消费者。”

也许现代茶商们不再去说神女或仙人的故事,而是真正脚踏实地地研究怎样让人们喝到放心茶、健康茶,因为玄虚的故事不但老外不买账,就连咱们自己,恐怕关注点也不在于此了。

茶叶产销新领域超微绿茶粉——中国抹茶问世


一、抹茶概念和起源

抹茶不是指一般市场上销售的绿茶粉或绿碎茶,而是用茶叶细嫩原料,经过蒸青、冷却、脱水、复合干燥、组合粉碎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超微粉末。1999年9月,南京维尔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用高新技术研制的超微绿茶粉末——中国抹茶,经专家鉴定认为:“制作技术精细优良,抹茶品质优异”。用冷水或热水开汤审评,汤色碧绿、鲜活、明亮,滋味醇和淡雅,具清香。维尔康抹茶经生化成分分析,氨基酸含量超过日本抹茶50%,叶绿素含量超过日本抹茶两个百分点。维尔康公司在南京新街口(长江路与中山路交会处)开设了招牌为纺锤树的茶食馆,零售兼批发茶饮料和茶食品,受到了不少顾客青睐。

据历史记载,蒸青抹茶起源于中国宋代,后来为烘青绿茶取代。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禅师将中国蒸青抹茶制作工艺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制作抹茶工艺,是以嫩叶为原料,先将其捣碎作成团或作成饼,然后烘干或晒干,饮用时再将其充分烘干,碾碎成粉末,以供饮用。日本开始制作抹茶的粉碎过程是用石磨人工加工。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机械,才开始用机械生产抹茶。

今日的日本抹茶仍是日本人民广泛饮用的主要茶类,并形成了日本茶文化——日本。日本分抹和煎两大“门派”,但抹最具代表性,其“弟子”之多是煎无法比拟的。现在日本最具影响力是抹的“表千家”和“里千家”,流传面极广,盛行全国,促进了日本饮茶风俗民众化,因而促使日本人民广泛用茶。日本全年人均饮茶达1.09公斤(中国人民年日均饮茶只有0.38公斤)。日本是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与他们广泛饮茶、食茶和用茶不无关系。

二、抹茶品质风格及其对茶树品种和栽培条件要求

抹茶粉的色泽干看要鲜活翠绿,开汤后汤色要鲜艳嫩绿明亮,香味要

清香淡雅,而不能浓烈苦涩。制作抹茶的茶树品种有特殊要求,即在生化成分上,要求叶绿素、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低。为发挥抹茶茶树品种的特异性,在田间管理方法上要采用覆盖措施,即采用遮阳网高平棚遮阴,为使田间管理方便,棚高不低于1.8米。在春季茶树芽叶萌发至1芽1叶开展达70%时,即开始覆盖遮阴;遮阳网的遮光率为65—70%为宜;覆盖遮阴时间长短根据气温高低和日照强弱决定,一般为15至25天。

需要说明的,覆盖遮阴不起决定性作用,不是所有茶树品种经覆盖遮阴后都适合制抹茶。适制抹茶的茶树品种生化成分是遗传决定的,是内因起主要作用,覆盖遮阴只是外因,只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关于适制抹茶的茶树品种,经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与南京维尔康公司合作,初步解决了适制抹茶的茶树品种问题。

特别要提出的,抹茶是嫩芽嫩叶、嫩茎全用茶(全部为人食用或饮用)或称全茶。全茶制成超微粉末,如作为饮料要全部被人喝掉,如作成食品要全部被人吃掉。因此,生产抹茶的茶园管理,要绝对禁止施用化肥、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剂,保证抹茶是纯天然的有机茶。从这里可以看出,再有了适制抹茶的茶树品种以后,也不是任何地方均可以生产抹茶,只有能够生产有机茶的地方才可以生产抹茶。

三、抹茶(超微绿茶粉)广泛用途

抹茶(超微绿茶粉)由于其色泽翠绿,滋味清香淡雅,粉质细腻,溶

解性能好,因而用途广泛。作为饮料无论冷水或热水均可冲饮,还可做固体饮料、罐装饮料,牛奶饮料。在食品方面用途更广,可作月饼、饼干、糖果等;冷饮类可作冰淇淋、雪糕等;速冻食品类可做汤圆、面条等;保健品类可做复合茶、茶胶囊等。在日用化工品方面,也有广泛发展空间,将超微粉末加入到各种化妆品中,如制作美容产品不仅能美容,因茶能杀菌消炎,所以能真正起到护肤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茶叶的饮用、使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超微绿茶粉的问世,正迎合这一时代发展要求;给中国抹茶的生产和销售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外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印度:目前印度居全球第二产茶大国的位置,也是世界茶叶出口的第四大国。在印度,全国60个茶树种植场的茶叶产量占全部总产量的60%,因而产品质量易于控制,市场容易开拓。印度政府对茶叶拍卖有规定,即茶园生产的茶叶,70%以上要进入拍卖市场。国外公司的经纪人和国内零售商一般都从拍卖市场中进货。印度作为茶叶出口大国,受西方茶叶消费偏好改变的影响,以及肯尼亚等国茶叶出口的冲击,近年来茶叶产量持续下跌,从1998年的8.7亿公斤减少到2004年的8.2亿公斤,为15年以来的最低点。加上国内消费的增加,出口量也逐年下滑,茶叶出口量也从2002年的2亿公斤下降到2004年的1.45亿公斤。1公斤高品质的阿萨姆茶5年前售价100卢比(约2.3美元),现在跌到75卢比(约1.72美元)。除去不利天气的因素,茶叶价格下降、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也是重要原因。

为挽回印度茶叶昔日的辉煌,印度茶叶企业一面不断开拓新兴红茶市场(包括中国在内);一面也在改变其产品结构,适应正在发生变化的西方社会的茶叶消费习惯;同时印度茶商纷纷采取措施降低生产成本,让优质茶叶能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出售。一些茶叶研究机构也正在加紧开发降低生产成本的新技术并帮助茶厂进行生产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

印度政府于50年代通过了《茶叶法》,该法是茶叶生产、流通环节的法律依据。印度商业部代表政府依据《茶叶法》对茶叶的生产、流通领域实施监督。商业部下设国家茶叶局,茶叶局是实行具体行业管理的机构,具有管理生产、出口和制定发展计划等行政职能,并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技术研发和推广。茶叶局在国内主要茶区都设分支机构。国外在莫斯科、汉堡、伦敦、纽约、迪拜等设立代表处或常任代表。茶叶局官员由政府任命,经费都由政府提供。但总的来讲茶叶局职能在慢慢弱化,而茶叶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职能在加强。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茶叶产业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斯里兰卡国内每年大约消费茶叶2万吨左右,斯里兰卡一直在与肯尼亚开展激烈竞争,争夺国际茶叶出口霸主地位。尽管2004年实现出口茶叶29万吨,不及肯尼亚茶叶出口量(32.6万吨),但斯里兰卡仍处世界茶叶出口市场的主导地位。据统计,2005年,斯茶叶出口达30.8万吨,同比增长2.83%,并呈现出三年连续小幅稳步增长的态势。期间,斯里兰卡还进口茶叶719万公斤(占其茶叶产量的3%),主要用于拼配茶和再出口。俄罗斯及前苏联各国仍是斯茶叶出口的最大市场,占出口总量的近两成。

肯尼亚:茶叶是肯尼亚的第一大出口商品,每年为肯尼亚带来约6亿美元的出口收入。茶产业在肯尼亚为50万人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相关行业为2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连续十年来一直居斯里兰卡之后。排世界茶叶出口第二位的肯尼亚,2004年茶叶出口量较上年猛增了21%,跃居出口第一。根据肯尼亚茶叶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肯尼亚出口茶叶34.9万吨,仍是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肯尼亚蒙巴萨市是非洲茶叶的出口港市。蒙巴萨茶叶拍卖中心聚集了来自马拉维、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津巴布韦以及非洲其他产茶小国的茶叶。因此,在这些国家生产的茶叶可能就被统计在肯尼亚的茶叶出口中。

日本:日本全国现有茶园面积5万公顷,总产量8.98万吨,茶农约24万户,主要分布在静岗、鹿儿岛、三重等8个县。茶树品种比较单一,薮北种占83%。日本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日本茶叶几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绿茶,只是依据档次不同从中分出玉露、玉绿、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园90%属于农户所有,生产技术主要由茶叶指导者协会提供服务和协调。由农协统一购置生产机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组织化程度很高。茶园管理现代化,园貌整齐划一,树势健壮,单产高,效益好。

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简单的精揉机用于茶叶加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制茶机械已很先进,不仅台时产量大,而且产品质量稳定。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一般每套蒸青机1年仅开工40~50天,由于造价高,茶农以每15~20户联合购置一套。极少量的高档玉露茶由熟练工人手工制作。手工茶每100克卖价高达3万日元,是机制茶价格的10~100倍。

近年来因茶饮料的倍受关注,使日本茶叶行情一路飘红。但根据日本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今后一段时间,茶市场却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绿茶加工厂、茶商都将因库存量多大而一筹莫展。主产地之一的鹿儿岛县茶市场的平均价格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成。最大产地静冈县预计下跌300日元左右,跌幅为3成。在日本进口绿茶中,95%来自中国,5%来自越南等其它国家和地区。乌龙茶完全依靠中国大陆及台湾省供给,红茶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茶叶保健功效被广泛认可,日本国内茶叶消费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越南:越南现在拥有600家茶叶生产和贸易公司,其中包括234家出口企业。由于越南茶叶缺乏长久性贸易伙伴,因此易受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所引起的贸易变更也较多,最近一些进口国(商)例如印度制定的新管理条例,对茶叶进口施加了严格的限制性条例,就使越南茶叶出口受限。

缬草茶市场现状


由于中国国内缬草市场尚未拓开,目前众多经营者力图将中国缬草导入国际市场,但成功者极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了解进口国的具体要求。在欧洲颁布有缬草国标的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俄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美洲有:美国、阿根廷、巴西、智利;亚洲有:日本、印度。各国标准均有自己的专属性检识项目,洲际间差别更大。欧共体国家大都承认欧洲药典标准。

就缬草的研究与剂型的沿革而言,在百余年的化学成分研究及产品开发过程中,世界各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成功经验,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失败教训。问题的核心是缬草功效成分的稳定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产品开发的曲折过程。由于缬草功效成分极易氧化、聚合、水解、热降解,出现有效成分制剂受到质疑。例如由德国、荷兰等国联合研制的缬草有效成分制剂“维尔马利”(音译)因存放期水解而遇上问题。纵观缬草制剂的百年变迁,各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剂型由最初的缬草粉剂,经历了酊剂、有效成分制剂,如今又回到生药粉剂。在此沿革过程中,走弯路最少,损失最小的要数日本。这是因为他们迅速吸收他国经验教训的结果。由于无法获得稳定的对照品,故缬草标准中有效成分定量一直未能实现。近来,美国以缬草烯酸作为对照物,对美产缬草粉进行了准定量分析。中国缬草出口可能在该项指标上遇到麻烦,尤其是出口美洲。虽然缬草粉国际价格上涨(英国市售每公斤190~195英磅),但中国原料进入国际市场尚需时日。

由于中国处于高海拔地区且地域宽广,中国缬草自东而西分布极广,共28个品种及一个变种。经药理、临床验证,中国缬草同样具有良好的的镇静、解痉功效。储量大,质地优,再生产潜力强是其特点,但在缬草资源的工业开发与利用方面与世界各国差距较大。周边国家俄罗斯、日本、印度均有六十年以上的工商业开发史。中国目前尚无缬草产品上市。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川、滇、粤、津即有地方标准,所载“缬草酊” 可能译自1949年英国药典,但英国缬草酊中生药含量为12.5%,而上述地方标准所载缬草酊生药含量为1.25%,相差10倍。以此计算,每次用量仅为十几毫克生药,其疗效可想而知,继而引起对中国缬草的有效性的质疑。进入20世纪90年代,湖北、山东曾有两家机构分别申报缬草产品的生产及临床研究。其中“缬草胶囊”是参照英国现行国标进行的,且完成了全部法定研报程序;另一产品则以挥发油及提油后药渣浸膏混合为制剂。

概言之,世界缬草经济早成规模,中国虽暂无产品上市,但就资源及市场而论,应居世界前列。若能及时吸取国际成功经验,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在合理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考虑资源再生,中国缬草完全可以形成品牌,并首先占领国内市场。应引起注意的是,英、美缬草产品已进入香港,开发和利用中国缬草资源时不我待。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1948.html

上一篇:中国主要茶类红茶基本品质特征

下一篇:中国主要茶类绿茶基本品质特征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