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拥有“清、敬、和、美”的茶德

2022-03-18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是无处不在的。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那茶存在道德吗?答案是:当然存在,但道德在茶中叫“茶德”,茶德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具体的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

唐代陆羽的《茶经·一之源》中对茶德的说法是:“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应具有的俭朴美德,不单纯仅仅只是将饮茶看成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而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提到:“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这就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同时,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

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则主张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同时,他们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以上知名人士对茶德的概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敬”、“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且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并且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清”:清有廉洁清白,清心健身的意思;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同时,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

“敬”: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

小编推荐

中华茶道精神 清 敬 怡 真


中华茶道精神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

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其它的说法:

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和敬清寂


就是饮茶之道,作为日本文化的代表,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和处世哲学,集中反映了大和民族的智慧,是了解日本大众文化,深入日本人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

与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有许多特出的地方:第一,艺术需要通过眼、耳、鼻、舌、身同时感受,才能在茶事过程中欣赏到多种艺术。可以从风声、雨点、点茶时的小声和主人出入茶室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到茶的意境;可以伴着花香、茶香和香炉的薰香品尝精美的茶食,在把玩拙朴淡雅,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色彩的茶具时,与古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第二,文化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在四个小时的茶事中包容了书法、文物、插花、历史文化等多种艺术形式。第三,在仪式中没有纯粹的观众,不能由个人和单方独自完成,他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配合主人表演,并且客人的举止、修养程度和对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表现出艺术的核心内容--和敬清寂的境界。和表现主人客人间的和睦;敬表现上下关系的分明,有礼有节;清表现茶室、茶具清洁,人心清净;寂所表现的是茶事上恬静的气氛和茶人们庄重的表情,这四点的结合展现出追求自然、无我、无为的根本思想。

正式的茶会以四小时为标准,拖长的话有可使茶事陷入世俗闲谈,冲淡了修行气氛,缩短时间又草草了事,礼节不周,破坏茶事的幽雅意境。而不足10平方米的茶室内的装饰因循古法,不能挂钟,又禁止配带手表。所以估计时间全凭修为高深的茶人们的知觉。时间大致分成初座、中立和后座三部分,初座时室内情调幽暗,后座时情调需明朗,主人再次入席前撤去竹帘。

为举行一次成功的茶会,主人要在多日前确定首席客人,在围绕首席客人选择陪客,并根据客人们的年龄、爱好、口味选购茶、水、茶食、茶点、插花、书法卷轴,还要将茶室、茶庭打扫的一尘不染。

在茶事当日,客人们到齐后,被主人请到茶庭的草棚中休息,欣赏茶庭的景观。随后移入茶室就座,称初座,主人表演添碳技法,整个茶事进程中要添三次碳,所以此次添碳叫初碳。之后,主人献上茶食,日语称怀史料理(相传源自禅宗,和尚坐禅时饥饿难耐,将烤热的石头揣在怀里以度难关)。用完茶食后,客人出茶室回到茶庭休息,这叫做中立。其后再次入茶室,即后座,这是茶事的主要部分,在严肃的气氛中主人为客人点浓茶,然后添后碳,接着为客人点薄茶,主人与客人互致离别之礼,茶事到此结束。

在各式礼仪中,主人客人间在欣赏一处景观或一件茶具后,客问主人的对话引起我的兴趣,这样的对话作为固定的模式贯穿与茶事的始终。例如在客人们逐一欣赏茶盒和茶勺后的情景:请问茶盒的形状?是利休(日本历史上集大成者)喜欢用的中型茶盒。那么漆匠是哪一位?中村宗哲。茶勺是谁制作的?鹏云齐家元制作的。茶勺的名字是什么?还没起呢。谢谢。--在这样的一次次进孚烦琐的对话中,客人通过精心准备的提问逐渐了解到主人为筹备茶事发费的一番苦心,恰到好处的夸奖主人在茶具搭配上的别巨匠心,会使茶事气氛更加融洽,同时也加深主客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且形式化的套话也固着与现代的日语中,成为人际交往中比不可少的润滑剂。

高中赴日交流期间,负责接待的日本学校为我们准备了一次简易的茶会,我有幸参加。第一次喝道所用的泡饮米茶。色泽清脆新鲜,我当既举杯牛饮一口,谁知茶汁苦涩难当,勉强咽下后随口说好苦!犯了茶事中客人不能妄语的大忌,幸好日方的老师早有准备,微笑着拿出可口的茶食为我们化解了一场尴尬。

近日再读介绍文化的书籍,眼前又浮起几年前的一幕,不觉哑然,随手敷衍成文,为院报补白。

中国的茶道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


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国的茶道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清是指:“清廉”、“清洁”、“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的清洁,更求心境的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

敬,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自己谨慎,记得朱子说过:“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

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悦也、桨也、和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俭德行事,淡泊明志,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和、敬”精神的自然流露


“和、敬”之为茶德,古今中外皆同。

客来敬茶,以共青团示礼,增进情谊,互爱同乐,是茶德的基础。但是,这种“和敬”的情调,在普通饮茶法中,只能借助外在形式予以体现,难于融入茶艺本身。正如明冯可宾《(山+介)茶笺》中所言:“茶壶,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方得其趣。”用茶壶如此,用大杯、盖碗亦一样。一人一器,各自为饮,趣是得了,但在体现“和敬”精神方面,难免带来某些局限。

《茶经.六之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意思是说: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爽浓烈,较次的是煮五碗(因为“茶性俭,不宜广”)。如坐客为五人,就煮三碗分饮;坐客有七人时,则按五碗均分。可知在陆羽的时代,社会上通行的是“差额品饮法”。既然有差额而不是人手一碗,品饮时就必须互相谦让,故“和敬”精神就很自然地贯串在整个品饮的过程中。

古人饮茶,喜清静面不喜杂沓。明屠本畯《名(草头名)笈》谓:“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陈继儒《岩栖幽事》云:“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得名施茶。”潮人亦有谚曰:“茶三酒四‘踢跎’(借音,意谓游玩)二。”因为饮洒往往要行令、赋诗,每人一句,四人正好凑成一首绝句:游耍时人多意见难一致,故以两人为宜,既不寂寞,又可免去无谓纷争。而饮茶时确以三人为宜:因为茶性不宜广,三、四轮后,茶味渐薄,人如太多,后饮者只能享用淡茶汤,有失礼客之道。人太少了,每轮必饮,又觉孤寂寡欢。但这公仅是就一般情况而论,并不意味着工夫茶座有只限三人的规定。

工夫茶的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这样,当每一轮茶洒罢,总有一位座客要轮空。因此在斟完首轮茶之后,小辈必敬长辈,主人要让客人,便成为不成文的品茶规范。其后,则主客互让、长幼互让,谦让之声不绝于耳,和融气氛充溢茶座,“和敬”的精神得到最充分又非常自然的体现。

饮茶往往能造成一种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良好氛围,营造宁静祥和的境界。这是茶文化中的共性,不是工夫茶所独有,故此处不详加讨论。

茶德与石德


茶有茶德,石有石德。茶以灵山秀水为宅,明月清风为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早在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到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当代一些茶学家也相继提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在晚年归纳各家之言,明确提出中国茶德:“和,廉,敬,美”。以此四字涵盖了中国茶德的基本精神,得到茶学界的普遍认可。和:要和睦相处,搞好人际关系;廉:勤俭之意。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体现俭朴的精神;敬:敬人、爱人,助人为乐,同时讲究器净水甘,环境幽静(谐音));美:饮茶要饮名茶、真茶,追求完美。

有关石德的阐述方面,日本永平寺熊泽禅师提出“石德五训”:一奇形怪状,无言而能言,石也。二沉着而有灵气,埋土而成大地之骨干,石也。三雨打风吹耐寒,坚固不移者,石也。四质坚,而能完成大厦高楼之基础者,石也。五默默伫立山中,庭园,增加生活情趣,并能抚慰人心者,石也。清代赵尔丰说:“石体坚贞,不似柔媚取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石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笔者认为,中国石德也可象中国茶德那样概括为四个字。这四字可以是:“坚,雅,静,朴。”

坚:奇石要经历烈日曝晒,风雨肆虐,急流冲击,腐蚀,坎坷曲折,炼就了钢筋铁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先生有诗赞曰:“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奇石的硬度越高,其石质越细密润滑。

雅:清高不俗。自古以来奇石就有雅石的称谓。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至今仍称奇石为雅石。

静:奇石无论是在山川河流沉睡千百万年,还是被人们发现后登堂入室,总是默默无语,宠辱不惊。

朴:质朴无华,古朴自然,不加任何修饰。

归纳起来,品茗和赏石的功效有这么几点:(一)都能起到健身强体、益心、益智的作用。无论采茶制茶、泡茶、表演茶艺操作或是觅石、购石、藏石的过程,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活动筋骨,并吸收茶和石的营养成分。(二)都能达到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文化修养的目的。正如陆羽所言:“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赏石之人,也是以石为师,以石悟德,修身养性,高洁一生。(三)都能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四)都能协调人际关系,和睦相处,化解矛盾。天下茶人一家,天下石友也是亲如一家。(五)都能通过举办展览、展示、研讨等各种活动,进行宣传,以茶会友,以石会友,引导人们追求高品位文化,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日本:和敬清寂出禅意


日本出产的茶叶中过九成都是绿茶,从而使得绿茶的分类极尽细致之能事,依照制法和茶叶生长的位置,细分出各种名称的茶来。

在制作上,中国绿茶多用炒制杀青,泡出来的茶汤香味突出,茶味浓。日本茶叶多用蒸汽杀青,再在火上揉捻焙干,或者直接在阳光下晒干,这样的茶色保持翠绿,茶汤味道清雅圆润。

玉露,作为日本茶中最高级的茶品。在发芽前20天,茶农就会搭起稻草,小心保护茶树的顶端,阻挡阳光,使得茶树能长出柔软的新芽。将嫩芽采下,以高温蒸汽杀青后,急速冷却,再揉成细长的茶叶。玉露的涩味较少,反而甘甜柔和,茶汤清澄,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抹茶,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蒸汽杀青后直接烘干,接着去除茶柄和茎,再以石臼碾磨成微小细腻的粉末。抹茶兼顾了喝茶与吃茶的好处,也常用作茶道,此外它浓郁的茶香味和青翠的颜色使得很多的日本料理、和果子都会以之作为添加的材料。

煎茶是日本人最常喝的绿茶,产量约占日本茶的八成。采自茶树顶端的鲜嫩茶芽,首先以蒸气杀青,再揉成细卷状烘干而成。成茶挺拔如松针,好的煎茶色泽墨绿油亮,冲泡后却变得鲜嫩翠绿起来。

番茶用的是茶芽以下,叶子较大的部分。茶叶经过蒸汽杀青后,在阳光下晒干或者是烘干,再将茎梗分拣出来。番茶的颜色较深,因为是大叶茶,茶味偏浓重,所含咖啡因比玉露少,不会影响睡眠。

粉茶,是制作煎茶时所剩余的茶叶碎,因为已经成粉末状,故而能更快地出味,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泡出味道浓郁的绿茶,但香气略微逊色于完整的茶叶。多用来做茶包,或平时的茶饮。

焙茶又叫烘焙茶,番茶用大火炒,直至香味散发出来,这是唯一用火炒的日本绿茶。焙茶因为炒过,故茶叶呈褐色,苦涩味道已经去除,带有浓浓的烟熏味,暖暖的香气是适合寒冷天气的茶饮。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16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居士曾经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茶德颂


唐末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明代周履清著《茶德颂》。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提出了“中国茶德”。有识之士也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历代文人雅士都认为茶性高洁与人伦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是对茶德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非常可喜的,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只有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继续深入地研究探讨,茶德才能发扬光大,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饮茶价值观

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首先是利用它作为药用的,这是由干茶叶中含有生物碱等多种药效成份,所以自古至今,人们对茶的认识多偏于药理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过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深化,人们对茶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偏重药理功能,发展为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进一步发展为注重精神功能。兹梗概列举于后:偏重药理功能《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桐君录》:“巴东别有茗荼,煎饮令人不眠”。华伦《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不眠”。周履清《茶德颂》:“乃掀唇快饮,润喉漱齿,诗肠灌涤,妙思猛进……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倾舒,神昏顿醒”。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皎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饮茶歌消崔石使君》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宋徽宗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大观茶论》注重精神功能:《别录)》“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眼之”。陈芷器《本草拾遗》:“上通天境,下资人伦”。屠隆《考盘余事》:“人品: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皎然:《采茶歌·送郑容》:“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欧阳修《双井茶》诗:“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苏轼《叶嘉传》:“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日本:“四规”:“和、敬、清、寂”。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廉、美、和、敬”。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发展趋势,很明显向精神财富倾斜。《茶文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有待我们去研究。

茶德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饮茶初成风俗。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南朝著名医学家、道教思想家陶弦景的话:“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说饮茶有利于健康长寿羽化成仙。道教徒修炼而嗜茶,茶与宗教开始结缘。茶德也开始蒙上宗教的色彩,并开始从药用功能转向精神功能,是陶冶情操表达志向的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但这仅仅是萌芽。唐代,茶茗从山林寺院、皇室、富邸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比屋之饮”了。僧侣嗜茶,朝廷爱茶,文人颂茶,百姓恋茶,“田闾之间,嗜好犹切”。唐代,古代文学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万紫千红的“黄金时代”。茶事诗歌,大量涌现,著名诗人白居易一个人就写了几十首,超过了唐以前历代茶事诗的总和。茶与文学紧密结合。唐代,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兼容并蓄。三教都嗜茶,茶与儒学、宗教人伦道德紧密结合。以上三种繁荣景象同时出现并互相衬托是形成茶德的社会基础。唐人视茶为灵芽、瑞草魁、草中英、琼蕊浆。认为茶性高洁清雅,“甘荠非予匹、宫槐让我先。竹孤空冉冉,荷弱漫田田”。(徐弦《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诗人认为,荠味虽甘,宫槐虽可为茶,但不能育德;竹、淡泊但“空冉冉”;荷,“花之君子”,但这四种名贵的植物都不如茶有独特的气质和品性,不能与茶媲美,就是赞颂茶品德的高度艺术概括。唐人饮茶兴趣非常广泛,饮茶为育德:“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元稹《一至七字诗》)“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杏冥”。(温庭筠《西岭道士茶歌》)描述了西岭道士手执白扇,夜读经书,边谈边饮,皓齿留芳,觉得自己已通向仙境的育德精神状态。中晚唐时,饮茶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以茶代酒的各种形式茶会、茶宴应运而生。“玄谈兼藻思,录茗代榴花……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人们对饮茶的环境非常重视,选择景色宜人的庭园、竹下、野泉旁、台阁中、寺院内举行,朴素自然,蕴含哲理,品茗赋诗,说经论道,陶冶性情,改良风气。茶德在这些形式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唐代末年,刘贞亮从现实生活中总结提出了茶有“十德”。

茶德的创始人

陆羽在传世不朽的经典《茶经》中第一句话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木”两字按照字面解释那就是优质树木了,这样理解似有浅薄之嫌。其实“嘉木”包含了吉庆、幸福的深义,如果这样理解“嘉木”就成为象征吉祥、幸福的树木了,从广义上讲,就孕育了茶德的内涵。茶为深根常绿植物,百年不凋。茶字上为“艹”,中为“人”下为“木”,八十八加艹征兆一零八岁。王象晋《茶谱·小序》云:“茶,嘉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也。”人们仰之为幸福长寿忠贞不渝的吉祥物。陆羽在总结前人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在《茶经》中反复强调茶德的重要意义,希望引起后人的重视。他在“一之源”中说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五之煮”提出了“茶性俭”;在“六之饮”,又提出了“荡昏寐,饮之以茶”。当代茶圣吴觉农解释这句话说:“作者侧重的是把饮茶看作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这个观点是十分明显的”。《茶经》在“七之事”引《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南齐世祖皇帝遗诏:慎勿以牲为祭,但设讲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及陆纳任吴兴太守时,谢安来访,仅设茶果。他的侄子私备佳肴珍馐,陆纳说他败坏了清白操守的家风,责打40大板等等史实来说明茗饮能培养人们勤俭朴素不尚奢华的人品。陆羽《茶经》在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宗室是日本集大成者千利体第十五代家元。“他在论文《(茶经》与我国的历史意义》中详细阐述了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日本的产生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以及《茶经》从精神到物质给予日本的巨大影响”(《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第2期:《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干宗室》)。陆羽的思想是儒释道的混合体,是以儒教为核心。孔子学说的中心是“德”,他企望通过政德和公德来教化人和整个社会。陆羽提出的茶德,目的在于通过饮茶来培育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情操。他不但在著作中突出提出了茶德,而且以茶德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准则。他一生淡泊,不图名利,访茶寻泉,不惮峭壁悬岩,荒榛窟穴,饿了吃点干粮,渴了饮点野泉,晚了借宿山野人家。为人处世“吾日三省吾身”,“天下贤士,半与之游”。《六羡歌》就是他理想、抱负、事业、道路的写照。陆羽是提倡茶德的第一人。

中国茶德传播五大洲

唐代,中国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盛唐时期,日本曾派遣留学僧侣。“通过留唐僧侣,日本也兴起了喝茶的风俗,嵯峨天皇于弦仁六年(815)4月,行幸近江滋贺的韩奇,经过梵释寺时,该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煮茶进献,天皇赐以御冠”(《日中文化交流史》),从此日本开始种茶。入宋后,日本高僧荣而来中国,回国后撰《吃茶养生记》倡导饮茶,遂逐渐盛行。南浦禅师也入宋留学九年,得到径山虚堂禅师的嗣法,于文永四年(1267)回国带回七部茶典,其中有一部是刘元甫禅师著的《茶堂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作为真谛。日本宗匠千利体把这四个宇定为“四规”。因此很多著作中都说这四个字是千利休提出来的。抛砖引玉,供大家研究探索。中国传播日本后,受到各阶层人士普遍重视,他们要求人们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自己的品行,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大建茶室、茶馆、岩茶房等,并在学校中开设课。人们评论:日本经济的腾飞,与儒家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千利体十五代后裔千宗室先生高瞻远瞩,胸怀宏大,博学多才,鵾鹏展翅,远涉重洋,足迹遍及五大洲。从1950年起走访了几十个国家,在海外建立了61个同好会,并不惜重金,捐献了十几个茶室。捐赠我国的茶室有:天津商学院的“清风庵”和南开大学的“丰乐庵”。他智慧超群,深思熟虑,提出了“一碗茶中有和平”的博爱精神。他说全世界人民都来饮用这种和平饮料,真正的世界和平就一定能来到。他推进茶德的努力,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们的赏识,巴西、德国、意大利等国曾授与他勋章,我国授与他哲学博士学位。在千宗室的推动下,美国创办了学校,门庭若市,报名者络绎不绝,不得不增加班次。韩国的有声有色。新加坡也推崇茶艺,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茶德,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与欢迎,我们相信它必将继续弘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80291.html

上一篇:什么是茶

下一篇:柿叶茶治疗感冒的特效药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