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余姚是原始茶的源头?

2022-03-13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余姚是原始茶的源头?”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余姚是原始茶的源头?”相关知识!

《茶经》三处写到余姚茶事,“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唐朝时余姚已产名茶,此后名茶迭出。自元初至明代,进贡茶芽300余年,数量占浙江贡茶总量的一半。《茶经》引《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茶,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虞洪至瀑布山,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期待能得到你的馈赠。这座山中有大茗可以给你采摘,希望以后你有多余的茶,能给我一些。虞洪后来果然从山中采到了“大茗”。

08年11月26日,前往余姚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记者就在余姚瀑布岭考察参观了那里的“大茗”——原始古茶树。

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中国人究竟何时开始用茶,以何种方式开始用茶,至今仍是未知。为探究中国人用茶,尤其是绿茶的源头,11月26日-27日,众多专家齐聚浙江余姚,深入探究。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茶学系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

余姚是河姆渡遗址所在地。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原始文明遗存,它的发现展现了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在27日的研讨会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晓强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在河姆渡及其附近田螺山出土各类文物的照片,并结合中日历史学家的研究,认为河姆渡遗址中,堆积在干栏式居住处的大量樟科植物叶片,显然是人工采集留下来的,这些樟科植物叶片或许正是河姆渡原始茶的遗存。从河姆渡人利用这些樟科植物的方式来看,呈粥羹状的这些叶片有充饥、药疗保健的作用,是原始茶的主要特点;而从对田螺山遗迹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遗址中的人类活动区内存在大量类似茶树根系的植物根系遗存,如果这项研究获得证实的话,人工栽培茶的历史将推至6000年-7000年前,这样余姚将不仅是原始茶的源头,更是有迹可考的人类最早栽培茶树的地方。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马古道的源头记忆


在以沙漠干旱地带为主的地球北回归线上,一片绿洲在西双版纳铺洒开来,1.9万平方公里。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热带雨林和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让中国、老挝边境布满了原生态的绿野风情。

紧接老挝边境的慢撒茶山则呈现了不一样的风景——大片大片的茶林,伴随周边的雨林和缠绕不清的枝藤和谐生长。慢撒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易武乡,从县城盘山绕岭110公里。

中老边境重镇——易武古镇,与老挝的边境线绵延100公里。千年茶香扑鼻而来,这里被称为千年“茶马古道”的源头。

因茶闻名的古镇

傍晚时分,记者抵达易武古镇。夕阳的余晖洒在易武老街,这条沉淀了千年的茶马古道,古老的茶庄和马帮的蹄声早已远去。

没有犬吠,两条黑色土狗在古道的碎石上嬉戏,旁若无人。这条古道由青石块拼成,三四米宽,100来米长,两旁的房屋还是木制结构,但大部分已无人居住。

站在易武正街,满怀期待而来的旅客,未免会感到失落。这座因茶而闻名的古镇,两旁的商铺茶庄因时代变迁早已改换了门庭,往日的古韵也被破坏,似乎曾荣耀一时的易武古镇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之后消失殆尽。

只有门框上挂着的匾还保留着以前的茶号,特别是有人居住的房屋,匾上的字涂上了新鲜的油漆,倒衬托了这里古时的繁华。

“元泰丰”是古道上少有的还住着人的茶号。吴建美是“元泰丰”现在的主人。此刻,她正和父母坐在屋檐下,享受这古镇的安谧。

在若干年前,在老街做茶叶生意的都有一个老字号。吴建美讲解着自家的茶历史,记忆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元泰丰”是她祖辈吴炳元、吴开元两兄弟于1921年创办,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早在民国时期,茶号的茶业已做到了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不过,物是人非,“元泰丰”已多年不做茶了。它的对面,是“同兴号”原址,现在已被一家企业注册。

易武的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这里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却是整个西双版纳最具汉文化特色的地区。从下往上望,易武古镇未免显得破败,土砖瓦片的中式四合院在山坡上层层叠叠,反而透出强烈的中原文化的韵味。

只找到几个马铃,再也没有马帮了

易武为中老边境重镇,边境线长达100公里,亦曾是内地联结中老边境线上惟一的一条古重镇走廊。由易武出发,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成为古时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的线路。

马帮是茶马古道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众所周知,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噩梦,山道的险峻崎岖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而西南地区自古又出虽矮小却极有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应运而生。

在易武古镇,记者试图寻找茶马古道源头马帮的历史记忆。寻访了几户人家,却只发现几个已生了锈的马铃。

应昌茶庄,茶马古道一号。这座一百多年前的房子里,庄主黄定富来自贵州,成了茶庄的守护者。黄定富找出一对马铃,马铃声音仍清脆,不过已是文物了。

据称,古镇的博物馆里还收藏着马鞍和一些古老的制茶工具,但记者呆了一整天,都没见人来开门。

“马帮再也没有了,几十年前就消失了。”附近象明乡人董志勇回忆说,他七八岁的时候,大人们把茶叶摘下来,晒干,就用马驮着,一边一个袋子,共百来斤,一起送到公社。公社很远,一般得早上7点出发,他跟着爷爷和父辈,在大山里要走一整天。这已是25年前的事了,“至于把茶叶驮往外国,只是听老人家回忆了”。

马帮的蹄声远去,能见的只是青石板上的一个个蹄印。

蜀中禅茶:日本茶道的源头


蜀中禅茶:日本茶道的源头

一天傍晚,在极具传奇色彩的日本一休禅师的道场里,一位嗜茶如命的年轻禅僧结束了一天的苦参,端起自己心爱的茶具,准备用那清香沁人的茶汤,滋润一下已经精疲力尽的身心。但是,就在茶碗刚刚送到嘴边的一刹那,悄悄来到他身边的一休禅师,突然在他耳旁大喝一声,紧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起铁如意,将他手中的茶具打落在地!

这是在日本禅宗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刻!——应声粉碎的,不仅仅是那套名贵的日本茶具,也包括这位年轻禅僧内心的是非得失、名利荣辱、苦乐生死!在一休禅师的钳锤棒喝之下,这位名叫村田珠光的年轻禅僧,终于在饮茶的一瞬间大彻大悟了!到了今天,他已经被全日本尊奉为“禅茶之祖”了。

村田珠光因茶而悟道之后,他的老师一休禅师便将自己平生所得的禅法心髓传给了他,并且还将自己秘藏多年的宝贝——来自中国成都昭觉寺的一代宗师圆悟克勤禅师手书的“禅茶一味”遗墨,一并传付与他。珠光对这幅墨宝珍爱之至,一直将它作为自己的茶室挂轴悬在正中,以时时提醒自己,要以一个禅者的堂堂威仪进行点茶、品茗、洗心。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后世日本的茶道仪礼中,其第一要具,便是茶室之中必须有格高脱俗的字画挂轴,尤其以高僧大德所书之佛言祖语和历代禅门祖师画像为极品。圆悟祖师的这幅“禅茶一味”墨宝,如今仍保存在日本奈良的大德寺中,成为日本禅茶的至宝。想来也只有在这样恒时散发着德行光辉的墨迹面前,人们才能虔心恭敬,才能从袅袅出壶的茶香中,品尝出禅茶中的妙谛来。

除了圆悟祖师这一幅“禅茶一味”的书法以外,日本禅茶与成都还有什么渊源呢?

原来,茶叶的栽培制作自唐代传入日本之后,到了宋代,寺庙饮茶之道的东传,形成了日本饮茶文化的第二次高潮。当时成都昭觉寺一代禅门领袖圆悟克勤大师的临济宗法脉,经由得法弟子佛海慧远,传至日本来华参学的睿山觉阿上人,想来这幅“禅茶一味”的墨宝,可能就是此时传至日本的。成都昭觉寺圆悟禅师一系法脉经过数代传承,使临济禅宗在日本大兴于世。据《巴蜀禅灯录》记载,镰仓时代全日本有24家禅宗,其中20家都是出自成都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一系。

对于日本茶道中的“茶礼”,普遍的说法是来源于成都大慈寺的“无相禅茶之法”。当年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的师父、绵竹人五祖法演,便曾在成都大慈寺学习佛教经论及佛门礼仪,对大慈寺历代相传的茶礼也十分熟悉。他离开大慈寺到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山讲禅,向同门师弟刘元甫谈及大慈寺的茶礼,刘元甫以此写了一本《茶道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饮茶理论。

后来,蜀僧道隆禅师东渡日本,先后担任日本多家寺院的住持,将大慈寺传承已久的茶礼也传遍了日本。道隆收有一位日本弟子南浦绍明。这位绍明禅师后来又到中国求法,并专程将刘元甫所著之《茶道清规》一书请至日本。从此,日本寺院僧堂中僧人的饮茶礼仪无不带有成都大慈寺的影子。《茶道清规》中“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正是如今日本茶道的“四规”,成为茶道信徒顶礼膜拜的最高宗旨。

青城道茶:道家养生的仙品

至于道家饮茶,原本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形式,而是从道教贵生、养生的目的出发,以茶饮的自然药用价值来助长道行功用。如果说佛家之禅茶,重视的是灵明玄妙的精神品质的话,那么道家之道茶,则偏重于长生保命、益寿延年之功果。

蜀中产茶,历来以雅安蒙顶茶、青城山雪芽、大邑雾中茶、峨眉竹叶青等最为著名。这几处盛产茶叶的地方,在过去都是道教所谓的“仙家灵地”,尤其是被后世道教尊为“第五洞天”的青城山,更是翠峰幽谷,温润怡人,适宜茶树的生长。加之此处为仙家修真的圣地,地脉风水奇佳,物产多含灵气,故历来盛产仙茶名品。

道教有多神崇拜的倾向,所谓“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因此以著述《茶经》而闻名的唐人陆羽,自然也就被尊奉为“茶神”。青城山上如今有茶神庙,不仅供奉了陆羽,同时还供奉有神农氏的石刻像。相传南朝著名的炼丹家陶弘景曾到青城山修过道,他在《杂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在《神农本草经》中又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以此推断,茶的饮用和药用功效,青城道士们很早就已经掌握并运用了。据说早在唐宋时代,大凡入青城山沿丹梯石级而上的朝山者,每每在人困力乏,口渴难耐之时,就会遇到沿途道士所设的施人茶水的摊点。此施茶济水之风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可以在青城盘曲的古径之上,看到那些令人感动的道人身影。

源头记忆处的茶马古道


在以沙漠干旱地带为主的地球北回归线上,一片绿洲在西双版纳铺洒开来,1.9万平方公里。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热带雨林和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让中国、老挝边境布满了原生态的绿野风情。

紧接老挝边境的慢撒茶山则呈现了不一样的风景大片大片的茶林,伴随周边的雨林和缠绕不清的枝藤和谐生长。慢撒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易武乡,从县城盘山绕岭110公里。

中老边境重镇易武古镇,与老挝的边境线绵延100公里。千年茶香扑鼻而来,这里被称为千年茶马古道的源头。

因茶闻名的古镇

傍晚时分,记者抵达易武古镇。夕阳的余晖洒在易武老街,这条沉淀了千年的茶马古道,古老的茶庄和马帮的蹄声早已远去。

没有犬吠,两条黑色土狗在古道的碎石上嬉戏,旁若无人。这条古道由青石块拼成,三四米宽,100来米长,两旁的房屋还是木制结构,但大部分已无人居住。

站在易武正街,满怀期待而来的旅客,未免会感到失落。这座因茶而闻名的古镇,两旁的商铺茶庄因时代变迁早已改换了门庭,往日的古韵也被破坏,似乎曾荣耀一时的易武古镇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之后消失殆尽。

只有门框上挂着的匾还保留着以前的茶号,特别是有人居住的房屋,匾上的字涂上了新鲜的油漆,倒衬托了这里古时的繁华。

元泰丰是古道上少有的还住着人的茶号。吴建美是元泰丰现在的主人。此刻,她正和父母坐在屋檐下,享受这古镇的安谧。

在若干年前,在老街做茶叶生意的都有一个老字号。吴建美讲解着自家的茶历史,记忆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元泰丰是她祖辈吴炳元、吴开元两兄弟于1921年创办,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早在民国时期,茶号的茶业已做到了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不过,物是人非,元泰丰已多年不做茶了。它的对面,是同兴号原址,现在已被一家企业注册。

易武的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这里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却是整个西双版纳最具汉文化特色的地区。从下往上望,易武古镇未免显得破败,土砖瓦片的中式四合院在山坡上层层叠叠,反而透出强烈的中原文化的韵味。

只找到几个马铃,再也没有马帮了

易武为中老边境重镇,边境线长达100公里,亦曾是内地联结中老边境线上惟一的一条古重镇走廊。由易武出发,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成为古时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的线路。

马帮是茶马古道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众所周知,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噩梦,山道的险峻崎岖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而西南地区自古又出虽矮小却极有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应运而生。

在易武古镇,记者试图寻找茶马古道源头马帮的历史记忆。寻访了几户人家,却只发现几个已生了锈的马铃。

应昌茶庄,茶马古道一号。这座一百多年前的房子里,庄主黄定富来自贵州,成了茶庄的守护者。黄定富找出一对马铃,马铃声音仍清脆,不过已是文物了。

据称,古镇的博物馆里还收藏着马鞍和一些古老的制茶工具,但记者呆了一整天,都没见人来开门。

马帮再也没有了,几十年前就消失了。附近象明乡人董志勇回忆说,他七八岁的时候,大人们把茶叶摘下来,晒干,就用马驮着,一边一个袋子,共百来斤,一起送到公社。公社很远,一般得早上7点出发,他跟着爷爷和父辈,在大山里要走一整天。这已是25年前的事了,至于把茶叶驮往外国,只是听老人家回忆了。

马帮的蹄声远去,能见的只是青石板上的一个个蹄印。

普洱茶野生茶,原始物种的味道


云南这神奇的土地不得不让有佩服其它广大的植物资源。野生茶就是一个证明,我们以为已消失的最古老的茶植物还在云南大量存在着。

前些年,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野生茶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由于野生茶树高大挺拔而产能低,许多山区采用砍倒树、抹光头的方式采茶,因此造成野生茶树群落迅速衰退、消亡。而这些亿万年前残留下来的原始物种,一旦破坏就永远无法恢复。

所说的野生茶,是指采摘野生山茶科植物嫩叶所制成的茶叶。注意,是野生的,非栽培型的普洱茶古树。野生茶可以说是普洱茶独有、云南独有的一类茶叶,其它地域、其它类别的野生茶与我们所指的野生茶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云南已经云南周边的深山之中,还保留有大量成片的野生山茶科植物群落,可供人采摘利用。其它地区即便是还保有少数的野生山茶科植物树种,基本上也只能圈起来、保护好供观瞻用。

野生茶一般生长在云南南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极低,几乎没有现代工业。野生茶往往生长在深山老林的无长期固定居民的无人区,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农药、化肥以及其他污染。现在很多食品都冠以绿色有机,要以此论,我们能接触到的食品中,有哪一种能超过野生茶,比它更有机、更绿色?

野生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树龄一般都在千年以上。在前些年,因这些野生茶树长得太高。人们用刀砍,这种做法对茶树破坏影响太大。这些年,慢慢的国家开始进行了有意识的保护。这种高树龄的野生茶是最纯正、也是最天然的。它经过上千年的生长、净化,其根部已经深深扎入土中,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的强,其吸收的都是大自然的精华部分。

这种野生茶,一般口感非常的野性、霸气。刚好体现了他的纯真和天然。喜欢品饮霸气、刚烈茶气之人。另外,野生茶对茶人的身体健壮程度要求较高,茶性过猛身体较为脆弱的朋友怕支撑不住茶叶的刮脂,降低血糖这些状况。

云南是世界上野生型大茶树群落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滇西南茶区的深山之中,有大片的野生茶树林,主要分布于德宏州,保山南部的永德、龙陵地区,临沧勐库地区,思茅北部的景东地区和勐海南部的勐宋。

野生型茶树属于现代茶叶进化系的祖先,分布于滇西南茶区的厚轴茶、大理茶、滇缅茶等许多种系。这些野生茶树呈乔木形态,树姿高挺直立,高度可达数米至数十米间,各个种系间外型、气味差别巨大。

云南的野生型大茶树多数树龄很高,育芽能力弱,繁殖能力差。原始状态的野生型茶树群落,是珍贵的物种资源宝库,具有很高的历史、科研价值,对待云南的野生茶树资源,应当采取的行动是保护而非盲目开发。

愿我们多一份对自然的尊重与歉意,不要再去毁害这些大山丛林中远古的精灵。

余姚是河姆渡遗址所在地,也可能是茶的发源地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但是中国人究竟何时开始用茶,以何种方式开始用茶,源头在哪里?11月26日-27日,众多专家齐聚浙江余姚,深入探究。

余姚是河姆渡遗址所在地。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原始文明遗存,它的发现展现了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在27日的研讨会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晓强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在河姆渡及其附近田螺山出土各类文物的照片,并结合中日历史学家的研究,认为河姆渡遗址中,堆积在干栏式居住处的大量樟科植物叶片,显然是人工采集留下来的,这些樟科植物叶片或许正是河姆渡原始茶的遗存。

从河姆渡人利用这些樟科植物的方式来看,呈粥羹状的这些叶片有充饥、药疗保健的作用,是原始茶的主要特点;而从对田螺山遗迹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遗址中的人类活动区内存在大量类似茶树根系的植物根系遗存,如果这项研究获得证实的话,人工栽培茶的历史将推至6000年-7000年前,这样余姚将不仅是原始茶的源头,更是有迹可考的人类最早栽培茶树的地方。

《茶经》三处写到余姚茶事,"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唐朝时余姚已产名茶,此后名茶迭出。自元初至明代,进贡茶芽300余年,数量占浙江贡茶总量的一半。《茶经》引《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茶,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虞洪至瀑布山,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期待能得到你的馈赠。这座山中有大茗可以给你采摘,希望以后你有多余的茶,能给我一些。虞洪后来果然从山中采到了"大茗".

08年11月26日,前往余姚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记者就在余姚瀑布岭考察参观了那里的"大茗"--原始古茶树。

余姚的主要茶叶品牌是“余姚瀑布仙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近年在余姚瀑布岭还发现了百年树龄古茶树,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当地茶树品种主要有乌牛早、鸠坑、迎霜、中茶108等。

普洱茶与原始宗教


茶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普区是普洱茶乡,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居住著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诺、回、瑶、傈僳、白、苗、壮、汉等十四种世居民族,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在民间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因普洱茶具有敬献、养心、解渴、提神、消食、明目、解毒、保健等功能,在各种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故本土生产的普洱茶增派上了好用场。

思茅区昔日的原始宗教有哈尼族原始宗教、彝族原始宗教、傣族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佤族原始宗教、布郎族原始宗教等。原始宗教是一种古老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万物有灵,除崇拜祖先外,还以树木、山、水、火、风、雪等作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拉祜族还有图腾(葫芦)崇拜,佤族有木鼓(女神)崇拜等。这此祭祀活动由各民族的祭司、巫师(哈尼族称“白母”或“具牟”)、毕摩(彝族称“苏尼”或“苏耶”)、魔巴(拉祜族巫师之称,大魔巴称“安恩格”,小巫师称“周比”)、窝朗(佤族祭司之称,或稍“芒那客绕”)等来主持。

思普区的哈尼族认为龙神最大的保护神,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为最隆重。农历一月,各村寨都聚集在龙树林中杀猪祭祀,并供献酒、茶、饭、花、果等,祈求龙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礼要献“五供品”,茶是其中之一。江城、墨江的哈尼族支系人家家都供祖先家神,一般供三代,每年供献二次,第一次在过年杀猪天(属龙日)供茶,家人用一大碗猪肉、肝和三碗米、三碗酒、三碗茶又及一些槟榔、草烟献在家神下,掌家人面对神位跪拜念咒语,祈求祖先保佑,免遭灾难。家人过大年吃饭前,要用猪肉,肝及烟、酒、茶、米供祖宗,当家人念完祝祠后,将供品每样取一点泼洒在门外。江城、黑江的哈尼族切地人信仰多神,崇拜较深的是家神,称“朱戈”,每逢节日和喜庆日子献祭,供奉两代人,即家长的祖辈和父辈,献祭物品有饭、酒、茶和鲜花。家神“朱戈”没有偶象。只是象征性的钉一棵小椿在家里中柱上。切地人杀猪过年时,猪拴紧后要用一些米和茶到掌家人住的卧房中柱前献祭家神“朱戈”,祈祷完后,由庭主妇拿一些茶、米和清水抛散在猪身上祝念“明年换个更大更胖的来”,祝语后才杀。澜沧的哈尼族僾尼人过春节时要杀一只鸡,盛一碗饭,倒一杯茶水献祭家神。普洱县一带的哈尼族布都支系人每年正月,全寨人都要择日在龙神树脚下祭龙过龙巴节。祭龙时于天亮前备办好的三碗米饭、三个染红的熟鸡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和一只小公鸡,趁着夜幕到石岩脚下背神,天亮后,各家各户都要到神树脚下献饭。农历六月十五到三十日,要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叫谷魂,备好一碗糯米饭,一个熟鸡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几根红线,到自己的田边献祭,把酒和茶水洒在田上,把红线拴在稻杆上,再用镰刀把拴了线的稻杆割下,连同斋饭一起收进箩里,点着香火叫谷魂回家。墨江、普洱的哈尼族布孔支系人农历冬月过“米色扎”(新年)节时,要杀猪献祭家神,杀猪前要用米、茶、酒献给肥猪,猪肉煮熟后要拿些肝、肠、茶、酒、米和饭菜各放成两碗,加两双筷子,由家长拿到卧床上献祭。祖先家神每年在“嘎特特”(扎龙巴门)后的第十三天,人们要在“普麻波”(供爹龙兔神的大古树)下举行“爹龙兔”献祭活动,将煮熟的猪肉、鸡内在“普麻波”(龙树)下搭起祭台,把猪、鸡肉、米饭、茶、酒、染红的鸡蛋等祭品摆上,由“普麻阿布”(主祭人)领着大家祈祷神灵。墨江的哈尼族西摩洛支系人农历二月初,祭头龙的第一天,众人集中在龙林内的龙石前面,摆上烟酒茶和糯米饭、熟鸡蛋,由龙头念咒语祈求神灵保佑平安。

思普区的彝族每年正月初一要祭献祖先,景东蒙化支系人二月六、七、八三天,由老人端一斋盘,盛上一碗饭,一个鸡蛋,一根穿着针的红线,一杯酒、一杯茶水、一只猪脚在房屋周围点名叫全家人的魂回来。

澜沧傣族傣绷支系人相信人有魂魄护佑,人生病、体弱是丢魂落魄的原因,要请老人把魂叫回来,叫魂时用蜡烛一对,鸡蛋一个、米一碗、沙子一碗、芭蕉一个、糖、茶、菜各一些摆设在小篾桌上作为贡品。家属有时做了不好的梦,梦见死者托梦之类时,就送些饭菜、茶叶、芭蕉、草烟、槟榔等到佛寺里赕献,请佛爷念经。

澜沧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其中的寨神是主宰全寨人的神,多数村寨盖有神址,拉祜语称“母耶”(意为跳歌地方),每年正月初二,全寨人集中在“母耶”处跳芦笙舞,舞场中心放有桌子,桌上放有一箩稻谷,旁边点着蜡烛,烧着香火,摆上酒和茶水,人们边跳边唱边喝。纵情欢乐,过完年后,每户要分一点跳舞朝贺过的谷子,放到自己家的谷种上面,以祈求寨神保佑庄稼长得好。

西盟佤族在佤历九至十月份,相当于西历7至8月间,要举行迎新谷节,佤语称“列伯耿奥”,既是节庆活动,也是宗教祭祀,它源于佤族对谷魂、棉魂和祖魂的崇拜。迎新谷节要吃“神餐”,要摆祭坛,祭坛上放置有茶叶、棉线、钱币、米、米酒、老鼠头、鱼头、蟋蟀、鸡头和少许的碎肉,由祭司虔诚地进行祈祷。祭司念的《新谷颂辞》中有一段祷辞是:“先称沙为父,后称粟为母;阿达是茶叶,阿奶是棉花。”阿达是佤语,有几种意思:爷爷、长者、神灵。在《树神祭神》中也有记载:“野茶先生芽,盐婆淌口水;谷子长大了,芭蕉发新棚。”

澜沧布朗族崇拜他们的种茶祖先叭岩冷,是叭岩冷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在布朗族地方史《奔闷》中有记载,在布朗族《祖先歌》中也有唱段,“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拐棍。”曼景、芒洪及周围的五个布朗族寨,寨民都是叭岩冷属民的后裔,他们共同祭献叭岩冷,1950年以前,每年祭一次,到曼景上寨后山,原叭岩冷居住的遗址处作祭献,时间在六月初七,祭祀期间,人们不能下地生产劳动,外寨的人也不得进寨。

普洱茶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茶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普区是普洱茶乡,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居住著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诺、回、瑶、傈僳、白、苗、壮、汉等十四种世居民族,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在民间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因普洱茶具有敬献、养心、解渴、提神、消食、明目、解毒、保健等功能,在各种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故本土生产的普洱茶增派上了好用场。

思茅区昔日的原始宗教有哈尼族原始宗教、彝族原始宗教、傣族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佤族原始宗教、布郎族原始宗教等。原始宗教是一种古老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万物有灵,除崇拜祖先外,还以树木、山、水、火、风、雪等作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拉祜族还有图腾(葫芦)崇拜,佤族有木鼓(女神)崇拜等。这此祭祀活动由各民族的祭司、巫师(哈尼族称“白母”或“具牟”)、毕摩(彝族称“苏尼”或“苏耶”)、魔巴(拉祜族巫师之称,大魔巴称“安恩格”,小巫师称“周比”)、窝朗(佤族祭司之称,或稍“芒那客绕”)等来主持。

思普区的哈尼族认为龙神最大的保护神,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为最隆重。农历一月,各村寨都聚集在龙树林中杀猪祭祀,并供献酒、茶、饭、花、果等,祈求龙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礼要献“五供品”,茶是其中之一。江城、墨江的哈尼族支系人家家都供祖先家神,一般供三代,每年供献二次,第一次在过年杀猪天(属龙日)供茶,家人用一大碗猪肉、肝和三碗米、三碗酒、三碗茶又及一些槟榔、草烟献在家神下,掌家人面对神位跪拜念咒语,祈求祖先保佑,免遭灾难。家人过大年吃饭前,要用猪肉,肝及烟、酒、茶、米供祖宗,当家人念完祝祠后,将供品每样取一点泼洒在门外。

江城、黑江的哈尼族切地人信仰多神,崇拜较深的是家神,称“朱戈”,每逢节日和喜庆日子献祭,供奉两代人,即家长的祖辈和父辈,献祭物品有饭、酒、茶和鲜花。家神“朱戈”没有偶象。只是象征性的钉一棵小椿在家里中柱上。切地人杀猪过年时,猪拴紧后要用一些米和茶到掌家人住的卧房中柱前献祭家神“朱戈”,祈祷完后,由庭主妇拿一些茶、米和清水抛散在猪身上祝念“明年换个更大更胖的来”,祝语后才杀。澜沧的哈尼族僾尼人过春节时要杀一只鸡,盛一碗饭,倒一杯茶水献祭家神。

普洱县一带的哈尼族布都支系人每年正月,全寨人都要择日在龙神树脚下祭龙过龙巴节。祭龙时于天亮前备办好的三碗米饭、三个染红的熟鸡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和一只小公鸡,趁着夜幕到石岩脚下背神,天亮后,各家各户都要到神树脚下献饭。农历六月十五到三十日,要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叫谷魂,备好一碗糯米饭,一个熟鸡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几根红线,到自己的田边献祭,把酒和茶水洒在田上,把红线拴在稻杆上,再用镰刀把拴了线的稻杆割下,连同斋饭一起收进箩里,点着香火叫谷魂回家。

墨江、普洱的哈尼族布孔支系人农历冬月过“米色扎”(新年)节时,要杀猪献祭家神,杀猪前要用米、茶、酒献给肥猪,猪肉煮熟后要拿些肝、肠、茶、酒、米和饭菜各放成两碗,加两双筷子,由家长拿到卧床上献祭。祖先家神每年在“嘎特特”(扎龙巴门)后的第十三天,人们要在“普麻波”(供爹龙兔神的大古树)下举行“爹龙兔”献祭活动,将煮熟的猪肉、鸡内在“普麻波”(龙树)下搭起祭台,把猪、鸡肉、米饭、茶、酒、染红的鸡蛋等祭品摆上,由“普麻阿布”(主祭人)领着大家祈祷神灵。墨江的哈尼族西摩洛支系人农历二月初,祭头龙的第一天,众人集中在龙林内的龙石前面,摆上烟酒茶和糯米饭、熟鸡蛋,由龙头念咒语祈求神灵保佑平安。

思普区的彝族每年正月初一要祭献祖先,景东蒙化支系人二月六、七、八三天,由老人端一斋盘,盛上一碗饭,一个鸡蛋,一根穿着针的红线,一杯酒、一杯茶水、一只猪脚在房屋周围点名叫全家人的魂回来。

澜沧傣族傣绷支系人相信人有魂魄护佑,人生病、体弱是丢魂落魄的原因,要请老人把魂叫回来,叫魂时用蜡烛一对,鸡蛋一个、米一碗、沙子一碗、芭蕉一个、糖、茶、菜各一些摆设在小篾桌上作为贡品。家属有时做了不好的梦,梦见死者托梦之类时,就送些饭菜、茶叶、芭蕉、草烟、槟榔等到佛寺里赕献,请佛爷念经。

澜沧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其中的寨神是主宰全寨人的神,多数村寨盖有神址,拉祜语称“母耶”(意为跳歌地方),每年正月初二,全寨人集中在“母耶”处跳芦笙舞,舞场中心放有桌子,桌上放有一箩稻谷,旁边点着蜡烛,烧着香火,摆上酒和茶水,人们边跳边唱边喝。纵情欢乐,过完年后,每户要分一点跳舞朝贺过的谷子,放到自己家的谷种上面,以祈求寨神保佑庄稼长得好。

西盟佤族在佤历九至十月份,相当于西历7至8月间,要举行迎新谷节,佤语称“列伯耿奥”,既是节庆活动,也是宗教祭祀,它源于佤族对谷魂、棉魂和祖魂的崇拜。迎新谷节要吃“神餐”,要摆祭坛,祭坛上放置有茶叶、棉线、钱币、米、米酒、老鼠头、鱼头、蟋蟀、鸡头和少许的碎肉,由祭司虔诚地进行祈祷。祭司念的《新谷颂辞》中有一段祷辞是:“先称沙为父,后称粟为母;阿达是茶叶,阿奶是棉花。”阿达是佤语,有几种意思:爷爷、长者、神灵。在《树神祭神》中也有记载:“野茶先生芽,盐婆淌口水;谷子长大了,芭蕉发新棚。”

澜沧布朗族崇拜他们的种茶祖先叭岩冷,是叭岩冷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在布朗族地方史《奔闷》中有记载,在布朗族《祖先歌》中也有唱段,“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拐棍。”曼景、芒洪及周围的五个布朗族寨,寨民都是叭岩冷属民的后裔,他们共同祭献叭岩冷,1950年以前,每年祭一次,到曼景上寨后山,原叭岩冷居住的遗址处作祭献,时间在六月初七,祭祀期间,人们不能下地生产劳动,外寨的人也不得进寨。

茶树的原产地和原始分布中心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饮茶、最早业茶的国家,当然也就是茶树原产的地方。笔者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原产地,实际应该就是指人工栽培以前的原始分布区。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作物和栽培植物,特别是在古代条件下,都有一个驯化过程,换句话说,即都是从野生采集而后才发展为人工栽培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这样说,至少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种植物的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该种植物原产的区域;这是一种规律和真理。

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还要谈什么茶树原产地问题呢?这是因为近一二十年来,在我国茶学家,掀起了一股茶树原产地讨论热,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仅讨论出了多种看法,甚至争论出了成见,所以我们在这里也顺便谈谈我们的看法。

关于前一段我国茶树原产地的讨论,我们首先肯定,是有成绩的。因为,这场讨论的实质,大多数参与者的动机和目的,是在于证明茶是中国原产。这一点,无论是在陈椽先生的论著中,还是在陈彬藩和吴觉农先生的大作中,他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利用一切学科的有关成果,从茶树的演化形成、自然环境的变迁、野生茶树的分布以及茶的词源学等等,广征博引,为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材料,提供了大量的论据,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和深入。但是,重复一个命题,每一本书上都把这些问题罗列一遍,就显得重复和多余。所以,笔者在强调讨论要有新意的同时,在这里我们也不准备重复大家已经提出和一致的那些内容。

有人把这场讨论说成是和外国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的论战和学术争论。其实在国外并没有找到多少对立面,我们是自己出题自己做;论而未战,论而也没有多少争。因此,我们所批驳的,除个别人还活着外,都是故人故语。如提出茶树原产印度说的始作俑者--英国驻印度的殖民官员勃尔基兄弟,是上一世纪20-30年代的事情。其后各书提到的1877年,贝尔登在《阿萨姆茶树》所说的中国和日本的茶树,是由印度输入的谬说,这与其说他们是故意歪曲事实,诋毁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形象;还不如说他们是为了争取在印度或南亚发展种茶的支持和对中国茶史的无知。

因为,在19世纪20年代,作为英国在印度的主要统治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他们对维护与中国的茶叶贸易,比在印度和南亚殖民地发展种茶更感兴趣。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起,垄断中国出口茶叶贸易整整有二个世纪。在这一中英茶叶贸易的过程中,如果说前一时期由于伦敦茶叶贸易和转口的不断增长,英国长期处于逆差的不利境地的话,那么,18世纪后期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发明用走私鸦片来抵销贸易逆差后,他们同中国的贸易,便迅速由平衡转变为顺超。有人估计,至上一世纪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广州卸下他们捎带的鸦片,一圆不花,就能装回满船的茶叶和巨额的白银。所以,对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来说,不但要弄清在印度能不能种茶,而且还要算一算种茶和种鸦片谁更合算的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对于当时在南亚英属殖民地种茶的阻碍,并不在于中国茶业的悠久历史和世界茶叶贸易的独占地位,而主要的,还在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不够重视和不予支持。因为不说19世纪20年代,就是到19世纪中期,当时在印度的英人宣传印度是茶树原产地,呼吁在印度发展种茶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也不需要否定中国些什么。恰恰相尽,倒是他们一次次组织到中国考察、收购茶籽茶苗和招聘中国的种茶、制茶技工,把他们宣传发展茶业变成一个大张旗鼓的效法中国的活动。举例来说,如早在1788年,英国有位叫彭克斯的科学工作者,专门就印度引种茶树和发展茶业诸问题,编印了一本小册子。1815年,一位哥特博士对彭克斯的小册子又进行了修订、补充,向有关方面,力谏在孟加拉西北大力发展种茶。另外,在这期间还特地组织过科学考察团,深入到中国茶区进行考察和搜集茶种。但是,所有上述这些努力,都因东印度公司取消极的态度,使印度发展茶业的要求和计划,一直停留在纸上。到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1833年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茶叶贸易的合同的到期和清朝政府拒绝续订的因素,英国国内和在印度的一批殖民主义者,更加积极地倡导在印度和南亚发展种茶。如1825年,英国技术协会公开设奖,奖励在印度或英国其他殖民地种茶最多和茶质最好的业主。1934年1月,英国驻印度总督,正式批准成立印度茶业委员会,专门负责印度引种中国茶树的研讨。印度茶业委员会成立不久,就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广泛散发通告,宣传适宜种植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其他环境条件;二是派秘书戈登到中国,专门研究茶的栽培、制造方法,采购茶种以及雇佣茶工等等。自此以后,在英国和印度的文献中,到中国引种茶树的记载不断,其中尤以1850-1851年引种的最为理想。这次从中国采购的茶种,运至加尔各答时色泽仍很鲜艳,后来栽种东北山区成活的12000株,其品质完全表现出不亚于阿萨姆土种的优良性状,一度成为引种中国茶树成功的范例。

所以,从上面英国殖民者一方面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一方面又不断大量从中国引种茶树的史实来看,当时他们提出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看法,并不是为了否定中国,主要的也只是为他们在印度发展茶业多造一条舆论。因此,如果说茶树原产印度带有否定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意味的话,那么,这最多也只是一种以明显的谎言来换取社会对发展印度茶业的许可和支持的做法。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包括上一世纪后期和本世纪个别借茶树原产印度说,蓄意混淆事实、贬低中国茶业功绩的伪学者。但是,把话回过头来说,这样的人,毕竟是个别又个别,值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批驳?似可重新考虑。这一点,国外学术界的反映,颇可参考。他们的茶学家对过去英国人说的印度是茶树原产地既不盲从,对我国近年有关茶树原产地的申辩,也没有表现出多少特别兴趣。

因为,和上面所说那样,我们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原始分布来理解,那么,中国作为饮茶和茶业最早滥觞的国家,不管印度是否也是茶树原产地,其史实本身就是无须其他证明、无可动摇的当然原产地。道理十分浅显,不论是栽培植物或者还是驯养动物,它们的引种,特别是古代,总只会也只能是引进那些价值已经显现或被人类驯化利用的这样对象。当然,野生动物或植物的分布,在一定的外在因素作用下,也会出现地域上的变更或扩大,但这些都属于自然传播的范畴。自然传播和人工引种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一种自觉的行动。这也就是说,在印度和世界上还无人知道茶树为何物和何用时,我们的先民,是绝不会在古代把茶树从印度远带到中国来培育的。因此,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的茶叶,只会也只能是原来就生长在我国的茶树。这里顺便补说一句,可能正是因为上面所说的简单道理,所以,各国茶学家对于英国人提出的茶树原产印度说,没有和少有应者;对我国前一段茶树原产地的讨论,也无有反对者。这就是说,上一世纪冒出印度茶树原产地问题后,即便有人想利用它来否定中国茶树原产地的地位,但在国际茶学界,并没有大乱,实际受此影响不大。在茶树原产地问题上,国外不怎么乱,但在我国前一段讨论中,倒显得有点偏激和混乱。

偏激,是把个别当一般,把英国个别学者在茶树原产问题上的图谋,当作一种正式的观点或倾向来批判、对待,把问题看得严重化,以至有的文章由学术讨论,变成了学术批判。混乱各人讨论的基点和角度不一,各持各说。我们的观点较清楚,茶树原产地,就是指茶树人工栽培以前茶树原来分布的地区。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把原产地理解为茶树的原始产地,即茶树起源的地区来看待。如有的文章坚持,我国云南和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很明显,这种意见,就把原产地看作为茶树种的发源地,把人工栽培以前的分布中心,看成为茶树的原生中心(一称起源中心)。对原产地的这二种理解,原来、原始只一字之差,但在时间上,则两者内容,已相去数千万年。茶树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有人据植物学分类的方法,推断茶树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具体年代,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而人工栽培前的分布,不妨更早一些,从茶的发现、利用算起,说到顶,以神农时代起算,也只数千年和上万年的时间。对茶树原产地的二种不同理解,不但时间相差甚远,而且沧海桑田,二者在环境的变化上也很大。如第三纪初期,中国大陆和印度次大陆,还是隔海相望的二块陆地,现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不是连接而正是分隔中国和印度的地槽海域。如果上面茶树起源的年代推断不错,那么,原产地作为起源地来理解,其时印度还属海中孤岛,与茶树的系统演进和最终形成,似乎不大可能;这一意义上的茶树原产地或原产中心,大致也只会是中国大陆。但是,如果作为人工栽培以前的原来分布来说,那么,中印之间浸漫海水的地槽,在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并合的过程中,早已碰撞成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把二块大陆连成了一体;经过数以千万年的同体变化、发展,在我国发现和开始利用茶叶之前,在印度邻近中国的地区,已有茶树及其亚种分布,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对茶树原产地的理解和概念不同,时间、环境条件和结果也就不可能相同,我们不能要求二个不同角度得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结论。所以,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原产地如果作为起源地或起源中心来理解,这完全与印度无涉,说原产我国西南、云南或我国西南、西双版纳是原产中心,各自作为一家之说,事实没有多大出入,二种说法应当是都是可以成立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在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古代大陆之间,茶树的起源地域或中心,只能是一个。而且,从诸多因素来看,也只会是在今天的中国陆地,而不会是第三纪以前喜马拉雅山地槽海域彼岸的印度。对于这点,这是凭今天的知识就能作出肯定的。至于具体起源于中国或中国西南什么地方?现在各人提点自己看法,作为一种预言,我们相互间不作肯定和否定,把几千万年以前的事,留待我们后代科学条件许可后去做,应当是可以,也较为合适的。

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来理解,我们把西南、西双版纳说成唯一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就未必一定正确,而且在茶树的生存、演进过程中,有点否定种的自然传播了。茶树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较茶树的起源地和起源中心,范围无疑要宽阔得多。过去,我们对茶树原产地持上一种理解的人,一看到人家提及在印度、缅甸发现有野生茶树,就敏感地认为是对我国茶树发源地和起源中心的一种否定或设疑,想方设法回避和否定这一事实。其实回避不如承认,在我国茶叶界,很多人是心照不宣,都知道印度开始和最初发展种茶,主要是引进我国的茶种和茶叶生产技术,但是后来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引种中国而是改植印度土生茶树的结果。关于印度土茶的记载,最早见之于1815年驻印英军拉第尔上校的报告。其称在阿萨姆新福山中的土著,习惯采集一种野生茶叶,加工制作成为饮料,也和缅甸人一样加油、蒜等佐料食用。这报道可以是传闻,不一定亲眼所见。1823年,英军R.勃鲁士少校至新福贸易,在滞留期间至附近山林作植物调查,亲自发现了野生茶树。之后,印度野生茶树,也引起了其兄C.A.勃鲁士的兴趣。1836年,C.A.勃鲁士在萨地亚建立了一个专门种植野生茶树的茶园;1837年,他在萨地亚附近的马坦克又发现几处野生茶产地;1839年,进一步在那加山、梯旁和古勃伦山一带,新找到了120处野生茶产地。通过广泛调查,C.A.勃鲁士归结指出,缅甸和印度的野生茶产区,自伊洛瓦底江至阿萨姆以东之中国边境,绵亘不绝。

除新福和萨地亚外,所谓阿萨姆土生茶的野生茶树,1855年在锡尔赫特的张卡尼山等地,也有大量发现。应该指出,这种分布范围很广的阿萨姆土生茶,不但在品种上自成一统,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然分布,其在印度生长的历史,肯定早于我国茶的饮用和人工栽培之前;所以,从这些事实来说,称印度也是茶树的原始分布区或原产地,不但完全能够成立,实际也并不排斥和否定我国是茶树起源中心和原产地的结论。近年我国关于茶树原产地的论著很多,众说角度不一,根据不一,观点也有不少不相同之处。本文对于大家都提到和一致之处,不作重复,仅就个人粗见,对前一段讨论和争论,作些归纳和分析。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80139.html

上一篇:永川秀芽茶

下一篇:明朝的茶叶战争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