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制茶和茶类演变过程

2022-03-11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制茶和茶类演变过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证明了茶叶被利用是从采食茶树鲜叶开始的,以后发展至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造团饼,逐渐发展至炒青散叶茶。再从绿茶发展形成了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和红茶。用这些基本茶类的茶叶作原料又进一步加工形成了花茶、紧压茶、速溶茶、保健茶、果味茶和含茶饮料。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叶,原本几乎都是一样的,但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或蒸、或炒、或晒、或烘、或揉、或压等等,最终形成了品质风味各异的多种茶类。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茶类,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大体是:

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团饼→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现代再加工茶。

1、采食茶树鲜叶: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义》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见,最初的利用是采食鲜叶的。

2、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

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3、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饼茶中间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饼茶为一斤至五十两。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年)记述:"【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遗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宋徽宗《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4、从团饼茶到散叶茶:陆羽《茶经》:"饮有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说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散茶即芽叶散茶。到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为适应潮流,也下达诏令改贡饼茶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5、从蒸青到炒青: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发炒青茶技术。唐代刘禹锡(772-842年)《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就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舒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都有较详细的启示。至于"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1125-1210年)诗中就有记述:"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

6、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绿茶是经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干燥而制成,绿汤绿叶。当绿茶炒制不当闷黄后即变成黄汤黄叶,后来发现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发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马交易的重要物质。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最早的红茶是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以后扩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产。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叶缘受损发酵变红,再经锅炒、揉捻、烘干后,橙黄汤色,叶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7、从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钱椿年《茶谱》(1539年)记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茶文化精选阅读

制茶与茶类的发展演变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茶类,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大体是:

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团饼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现代再加工茶。

1、采食茶树鲜叶: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义》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见,最初的利用是采食鲜叶的。

2、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

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3、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饼茶中间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饼茶为一斤至五十两。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年)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遗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宋徽宗《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4、从团饼茶到散叶茶:陆羽《茶经》:饮有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说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散茶即芽叶散茶。到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为适应潮流,也下达诏令改贡饼茶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5、从蒸青到炒青: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发炒青茶技术。唐代刘禹锡(772-842年)《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就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舒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都有较详细的启示。至于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1125-1210年)诗中就有记述: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

6、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绿茶是经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干燥而制成,绿汤绿叶。当绿茶炒制不当闷黄后即变成黄汤黄叶,后来发现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发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马交易的重要物质。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最早的红茶是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以后扩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产。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叶缘受损发酵变红,再经锅炒、揉捻、烘干后,橙黄汤色,叶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7、从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钱椿年《茶谱》(1539年)记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中国饮茶习俗和制茶史的演变


茶,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意义非常的饮料。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尤物,但早在5000年前的神农时代,我们的老祖宗就发现和利用它,最初茶叶并不是饮品而是被作为药,之后是如何成为茶的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我国制茶饮茶的演变。

最初茶叶并是被作为药用的、以后又做成茶菜、茶粥当作食物。把茶叶当作饮品,大约始于秦汉时期。

茶叶在中国的第一次普及推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风流的年代,人们多好酒,把酒当作饮料喝。那时普遍饮用的“六清”,其实都是酒制品。

我国制茶饮茶的演变

唐代是中国普及推广饮茶的高潮时期,此期间茶叶产区扩大,产量激增。茶之有税,便始于唐。宋代茶叶仍制作成团饼,只是品饮时改唐代煮茶法为点茶法,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朝廷实行茶叶专卖制度。明代的饮茶被誉为“开千古茗饮之宗”。茶叶不再经蒸、捣、拍、压,制成团饼,也不再烦琐地炙、碾、罗筛,将末茶煮或冲点成茶汤。明代的全叶散茶,加工省略,又保持茶叶的自然本色。而随之出现的撮泡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这为中国人饮茶又一次大普及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物质条件。饮茶更广泛地融进了中国的日常生活。

明代被誉为“开千古茗饮之宗”。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散茶饮用的流行,推动了制茶技术的进步,炒青法较蒸青法更有利于激发茶的真香真味和保持茶的自然本色,因此以涤盏、投茶、注汤、品茶为形式的散茶撮泡法应运而生,奠定了此后600多年来中国人的饮茶方式。散茶撮泡法虽比煎茶、点茶要简化快捷,但要泡好一杯茶还是讲究技艺的。特别是清代以后,绿茶加工已具备条、扁、圆、片、尖五种形态,茶叶由单一的绿茶进入了白茶、青茶、黄茶、红茶和黑茶等多茶类时代,进一步丰富了茶叶的泡饮技法,“色、香、味、形”成为追求茶叶撮泡技艺的最高境界。

在茶叶制作与饮用的两千多年间,经历了晒青做饼、混煮羹饮,蒸青制饼、煮茶清饮,饼散并用、冲点汤饮,炒青散茶、撮泡清饮等四个主要演变阶段。茶叶制作工艺与品饮方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传承积累了制茶与饮茶技能,促进了茶叶物质文化的发展。

茶馆茶坊虽始于唐宋,但在全国城乡的兴盛还在明清,并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茶馆文化。明清两代还是茶叶加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散茶起初只绿茶一类,而后才有黄茶、黑茶、花茶,而红茶,乌龙茶则晚至清代才有。

关于我国制茶饮茶的演变,就是以上介绍这样。我国是现在世界上茶叶的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国家,除了有不发酵的绿茶、轻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后发酵的普洱茶和再加工的花茶外,还有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袋泡茶、超细末茶和多种瓶装、罐装的茶饮料。茶菜和茶食品更是品目丰富,美不胜收。

我国制茶饮茶的演变


茶饮用的流行,推动了制茶技术的进步,炒青法较蒸青法更有利于激发茶的真香真味和保持茶的自然本色,因此以涤盏、投茶、注汤、品茶为形式的散茶撮泡法应运而生,奠定了此后600多年来中国人的饮茶方式。散茶撮泡法虽比煎茶、点茶要简化快捷,但要泡好一杯茶还是讲究技艺的。特别是清代以后,绿茶加工已具备条、扁、圆、片、尖五种形态,茶叶由单一的绿茶进入了白茶、青茶、黄茶、红茶和黑茶等多茶类时代,进一步丰富了茶叶的泡饮技法,“色、香、味、形”成为追求茶叶撮泡技艺的最高境界。

在茶叶制作与饮用的两千多年间,经历了晒青做饼、混煮羹饮,蒸青制饼、煮茶清饮,饼散并用、冲点汤饮,炒青散茶、撮泡清饮等四个主要演变阶段。茶叶制作工艺与品饮方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传承积累了制茶与饮茶技能,促进了茶叶物质文化的发展。

茶馆茶坊虽始于唐宋,但在全国城乡的兴盛还在明清,并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茶馆文化。明清两代还是茶叶加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散茶起初只绿茶一类,而后才有黄茶、黑茶、花茶,而红茶,乌龙茶则晚至清代才有。

我国制茶饮茶的演变,小编就介绍这,我国是现在世界上茶叶的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国家,品目丰富,美不胜收。

80后手工制茶师的制茶过程


季素英属80后,生于种茶世家,家中拥有一片100多亩的茶园,每年的成品茶产量在1万公斤左右。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80后的季素英用手工制作茶的过程。

2013年5月1日,80后女制茶师季素英正在用手工摇青,在高达200多温度的炒锅里,一双纤细灵动的小手在锅内快速翻炒着茶青,约5、6分钟后,女制茶师将茶叶迅速取出,放在揉茶笠中揉捻。

女制茶师季素英边忙活边说,“这是制作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炒青和揉捻环节。在炒青环节中,因为炒锅和茶叶的温度很高,所以刚学习制茶工艺时,因方法掌握不当,而使自己的手经常被烫出许多泡。”女制茶师季素英还说,“制茶需要经过采摘、开筛、晾青、做青、揉茶、拣茶、焙茶等多道繁琐的工序。 从茶叶采摘并在阳光下晾好到手工制作开始,再到人们喝到一杯制好的茶叶,至少需要48个小时。而且每道工序都要把握好适宜的火候,能采摘的茶叶一般是一芽伴三、四片叶,茶叶需要日晒到失去原有的色泽为佳,然后再装在筛子上,放屋内空旷处让其自行萎凋,随后再通过反复摇晃筛子让茶叶和筛子摩擦发酵,最后炒茶、揉茶、拣茶、焙茶等,直至让绿叶出现红镶边为止,才真正成为可以饮用的武夷岩茶。”女制茶师季素英说“每一道工序都不定有标准的时间,这需要要靠自己的经验来把握。 同样的茶叶,不同的制茶师制作出来的味道也不尽相同。因为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复杂,不但需要体力、耐力,还需要有个人对茶的热爱,才能制作出好茶。如今,手工制茶工艺只有一些年老的茶师们才会,年轻人会的不多。”季素英的68岁师傅叶启桐说,“产业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独特和差异。武夷茶价值的提升,得益于对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坚持传统制作技艺,保持个性化发展,可以为不同口味和喜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女制茶师季素英说“我的梦想就是,伴随着武夷茶叶走向世界,让武夷岩茶手工制茶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现代原因吃苦的人们真的很少,原因学纯手工工艺的人,将来定是一位有非凡成就的智者。所以年轻人就应该好好的学学传统的历史工艺,别让那些美好的东西在咱们年轻一代中失传。

古代制茶方法的演变及发展


至唐代(公元618~904年)全国的茶产地已达13省,制法均以蒸青团茶为主。各地的名茶不下四五十种,其中以蒙顶的“黄芽”及顾渚的“紫徇”最为有名。

据陆羽《茶经》记载:当时的茶叶可分为角茶(即粗茶)、散茶、末茶及饼茶四类,各类均有其不同泡法,若依其形状可归纳为八等级:胡鞭型、牛臆型、浮云型、指水型、膏土型、地潦型,此六型均属精制上级品,义竹香型及霜荷型可归粗老之下级品。

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为普遍,民间的名茶不下百余种,其制法已由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据《文献通考》记载:依其外形不同,分为三类:(1)片茶,如龙凤、石乳分十二等;(2)雨前、雨后分十一等;(3)脑茶,如脑面等分十二等。

散茶为宋代的产品,所谓“唐重阳羡,宋崇建州”,建州即福建省建宁府,如今的建瓯、建阳、崇安、政和等县。

由于宋徽宗(公元1101~1126年)爱好品茗,不惜重金奖赏,以寻求新颖的贡茶。在其所著的《大观茶论》中,亦谈及新茶,二十种中,以建溪的白茶品质最优。所谓白茶,亦是朱子安著《东溪试茶录》中所称:贡茶七等之首——白叶茶。此白茶,依作者的推断,应是福建白茶,以及台湾省高级乌龙茶的前身。所不同者当时是采用绿茶的制法而成。

宋代所产名茶,除福建武夷的“龙团”、“粟粒”及“铁罗汉”外,尚有绍兴的“日铸”,婺源的“谢源”以及隆兴的“双井”,皆属绝品。

到了元朝,团茶渐被淘汰,散茶大为发展。依茶青鲜叶老嫩的不同,分为两类:芽茶如“探春”、“紫徇”、“柬尖”等;叶茶如“雨前”、“雨后”。

元朝(十二世纪末),福建、浙江等地绿茶的制法,已由蒸青变为炒青,以提高其香味。也有人说炒青绿茶为明朝朱元璋所发明,因为他曾竭力倡导发展“炒绿”。

到明朝,不但绿茶的制法有所改革,连其他的“白茶”、“青茶”、“黄茶”、“黑茶”以及“红茶”,均有突破性的发展。

公元1591年许次所写的《茶疏》中云:江南之茶,唐人首重阳羡,宋人最重建州。如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

全程直击手工制茶过程


当你在惬意地品尝着一杯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茶叶背后的制作过程呢?现在茶厂基本都是采用机械化制作茶叶了,一起来看看少见的手工制茶的工艺吧。

1、采摘茶青

采摘茶青一般是要在晴朗,中温的天气采摘。如果是制作铁观音,采摘的时间更加讲究。要在中午12点到下午3点半之间采摘,因而也叫午青。

2、晒青

吧采摘回来的茶青放在空地上晒。晒青讲究温度和潮湿度,切忌不能在太阳下暴晒,可以在下午4、5点的时间段晒。晴天一般晒半天就可以了,阴天就要适当延长时间。

3、杀青

杀青是最关键的一步。杀青是要把锅调到最高温,用制茶专用的茶油将锅擦一遍,使其光滑些。倒入2—3两茶叶,用手将锅底的茶叶一次次捞起,抖落。这个过程大约持续半个小时。

4、回潮

茶青结束后,茶叶中的水分还是没能全部除掉。茶叶深处的水分还会回渗到表面。还需要放在阴凉茶让其慢慢回潮。根据回潮是的天气湿度,来决定回潮的时间,一把回潮时间为1—2个小时。

5、烩茶

回潮结束后,茶叶会有潮潮的感觉,就要再次把茶叶放回锅中,用小火烩,用手翻炒,直至把水分烘干,茶心出现白毛,再用手按压,把茶叶压扁。整个步骤大约为40、50分钟便可。

6、储存

制作好的茶叶晾凉后,包装起来放到冰箱里保存。

以上便是茶叶的手工制作过程,每一道工序,都滴进了手工制茶者的心血与汗水。

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演变成大众茶饮?


茶树,最早的发源地是在中国,距今已有6000万年到7000万年的历史。茶叶从发现至今,在每个时期都有着什么样的作用?最后又是怎样演变成如今的茶饮呢?

茶,最早是当作药物使用

在陆羽的《茶经》未出现之前,就早已有了关于茶的记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关于茶流传很广的一个传说,但也说明了茶最初就是以药物的身份进入人们的视线之中。

茶,用来当作茶食

我国以茶为食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东汉之时,《食忌》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将茶作为菜,“与韭同食”。在晋代,与茶相关的食物有“茗粥”、“茗菜”,其实就是用茶叶来煮食。在中国有一些民族,如傣族、哈尼族等,现在还保持着吃“竹筒茶”的习俗。

茶,曾经的陪葬品

茶作为祭品的最早文字记载约是在南北朝时期,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颁布的诏书:“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武帝死后,只以茶、饼干作为祭品。由此看来,在我国的祭祀活动中,早已经把茶当作祭品了。

茶,成为了大众饮品

在唐朝之时,茶叶的生产很发达,制茶工艺高深,那个时候出现了很多名茶。同时让饮茶风气普及全国还与佛教盛行有关,佛教的茶事活动带动了善男信女。饮茶与宗教密不可分,文人渴望在茶中领会到禅意,追求“禅茶一味”的境界。茶就在那时开始逐渐成为了大众饮品。

古代茶禁演变


茶禁是朝廷为掌管茶叶产销,禁止私自买卖而颁布的禁令。《宋史食货志下六》:自唐建中时,始有茶禁。宋曾巩《本朝政要策管榷》:於是言矾课则刘熙古,深茶禁则樊若水。明李贽《读史汇李善长》:今观欧阳駙马所尚者,太后亲生公主也。一犯茶禁,即置极典,虽太后亦不敢劝。

唐代茶禁

唐人封演尝谓:......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封氏闻见记》卷六)因而茶之消费必极众多,国家课税以助国用,势所必然。唐德宗建中年间,初税茶,从价税率,十分取一,不久罢之。贞元九年恢复,每岁约税四十万贯。(《唐书食货志》)穆宗时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至文宗之世,王涯建议将茶之制造权,收归国有,禁止民间买卖,所谓榷茶法是也。唯不能实行,依然采用从来税茶之制法。武宗即位,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诸道皆置邸以征商,谓之场地钱,其后每斤增税钱五,谓之剩茶钱。终唐之世,视茶税为重要税源之一。《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权考榷茶》所谓唐德宗税天下茶以为常平本钱,时军用广,常赋不足,所税亦随尽,是也。

五代茶禁

五代承唐之后,十国先后割据,竞以卖茶专利,例如楚国马殷,自京师至襄唐郢复等州,皆置邸务以卖茶,和市十倍,又令民自造茶,以通商旅,而收其税,岁人万计。(《五代史》卷六十六《楚世家》)又如卢龙节度刘仁恭,禁令江南茶商,不得入境,自采山中草木为茶之,以专其利。(《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茶税于国家财政,关系之重要,不言可知。

宋代茶禁

宋代对于茶税,采取之政策,凡数变,宋初至仁宗晚年约百余年,行榷茶法,由国家专卖以营利。仁宗晚年至徽宗初年,约四十余年,行税茶法,许人民买卖,国家收税。徽宗以后,恢复榷茶法,不久北宋灭亡,南宋继起,仍用旧章,施行国家专营制。北宋榷茶法,大约起于太祖乾德二年八月,关此《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云:乾德二年辛酉,初令京师、建安、汉阳并置场榷茶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贩者,没入之。

明代茶禁

明代对于茶之贸易,虽不行专制,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斩,并立茶马司,以便与西蕃交茶易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80074.html

上一篇:茶叶鉴别知识:人参乌龙茶的功效分享

下一篇:茶叶分类:购买茶叶要尽量选择正规店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