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海外生活:一人茶局

2022-02-25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海外生活:一人茶局”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海外生活:一人茶局”相关知识!

唐人街的茶楼有不少茶局,其中一个叫“二五仔”,这名词本来指两头报消息的蛊惑仔,其实这班老人家是逢星期二、五聚会,可算幽默。另有一个叫“丐帮”,他们都是领政府老人金生活的。

但有一个一人茶局却是十年如一日,一位先生每天到一间茶楼独酌,一盅两件,一份报纸,准时出现,准时离场,风雨不改。

这位先生对音乐、美术、书法都有修养,是香港一间名校的美术主任,退休移民来此。他更是一位收藏家,钱币、古书、古瓷、小提琴、旧家具……兴趣广泛。他有的是时间,肯到旧货店、夜冷铺、跳蚤市场寻宝,因此常有所获。

他每次见我都很高兴,欢迎我在他对面坐下,把他最近获得的好东西拿给我看,包括挂在贴身地方的小玉件。

为什么他不“埋堆”,十年来都只独对一壶茶一份报纸,我不知道就里。人各有志,我尊重他的选择。半年前他换了一家茶楼,仍是独占一桌,自斟自饮。换茶楼的原因据说是原来那间茶楼的女侍应转了工,他也就跟随而至。毕竟十年的招待总有一份情,但并非男女那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茶经网扩展阅读

秋心无尘,静享一人一茶的时光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秋心无尘,静享一人一茶的时光》内容,感谢阅读!

秋天就这样来了,她就像一位洗尽铅华的女子,在时光匆匆的脚步声中向我们走来。在秋风凉凉的季节里,风清云淡,心事仿佛可以淡成一池秋水。白云悠哉悠哉地飘浮在蔚蓝的天际里,似团团棉絮,温暖而美好。微凉的秋色,悄然间已经染红了白云深处的那一树树的枫叶,当秋风轻柔地吹拂过发梢时,心境便随着季节里的那抹恬淡开始沉醉,流连。此刻,秋意正浓,秋色正好!

秋心无尘,此刻沏上一壶茶正好,静享一人一茶的时光。一人得时光,静谧而美丽。那烦扰的思绪随着那袅袅茶香,而风吹云散。就这样,慢慢沉淀在简单的生活里,静静守候自己的一片蓝天,让那一缕难言的寂寞,悄悄深藏在岁月的旅途。

秋风起的时候,静静的花落,翩舞;此时耳边又响起水沸腾的咕噜声,拿起水壶,洗杯温壶,拿起案头搁置的八角亭普洱茶,投入壶中。瞬而,茶香袅袅升起。一个人的时光里,静观花开花落,独享一壶茶,独享那份幽静。那些从指缝中溜走的岁月,是如此的诗意,却又如此的无奈,让人感怀,又让人沉默。

世间只有一个人,一道茶,一种味,那时静好。一个人品茶,于现在快节奏生活来说是种奢侈。一个人独处,不会觉得孤单,不会觉得被丢弃。这种时光犹如精神SPA,犹如淋浴时,从头顶淋下,所有的灰尘、污垢都被冲走了,是轻松。喝茶时,可思考,可发呆,也可是精密地构思,也可随意听听,也可随意画画,不评价,不比较,不在乎结果,甚至睡着了。醒来时,好吧,走了。不急不燥,缓缓而行,满满而归。最佳时,达到入定状态。

当时光,斑驳了一地的光阴,流年里那些缠绕在心头的繁华也慢慢淡出了视线。一些路,要一个人慢慢的走,一些风景,要一个人慢慢的赏,一些故事,要一个人慢慢的品。时光静美,岁月温暖,轻捻一朵花的

微笑,就那样,静静的看风轻轻的拂过耳边,静享一人一茶的时光。

关于本文《秋心无尘,静享一人一茶的时光》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一茶一世界 一壶一人生


茶——需品。匆忙地喝掉,却发现不了他的味道;如能静下来慢慢地品尝,即会发现其实很香。

有的茶入口虽苦,回味却甘。生活也如此。

如果不静心品味,就发现不了他的好,也发现不了他的美。人的灵魂总是被太多太多的事情束缚着。静静地泡一杯茶,使灵魂获得短暂的释放。从忙碌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瞬间,这杯茶也是值得的。人生需要放慢脚步,更需要放心情。同一种茶,可品出迥然有别的真味。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失意的年轻人来到古刹,慕名寻找一位高僧问禅事,以解烦忧。入定般端坐的老僧静静地听着失意人的倾诉,一言不发。稍顷,老僧吩咐小和尚拿来一壶温水和一壶开水。老僧先给失意人用温水沏了一壶茶,年轻人不解其意,呷了一口,摇摇头,抱怨茶叶无味。老僧微微一笑,又用开水沏了一壶茶。片刻,禅房里氤氲着茶的醇香,经久不散。失意人再次尝茶,顿时一股略带苦涩的清甜在舌尖弥漫开来,失意人不禁满满地饮了一大杯。老僧笑道:温水沏茶,茶叶只浮在水面;而沸水冲茶,茶叶屡经沉浮,茶的原味与清香自然散逸开来。失意人顿悟:原来这世间芸芸众生与茶无异,只有栉风沐雨、得起岁月沉浮的人,才能散发出生命的清香啊!

浮生若茶。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许,只有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像茶叶一样经得起炽热的沸水,才能释放生命本身所深蕴的内涵和力量。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禅画去欣赏来玩味。

闲时泡一壶茶,怀释匆匆流逝的年华,几天暴雨天气却开启了收藏昨日的风景。

举杯齐眉“饮茶是一人得幽,两人得趣的”


现在,谁都别想过举案齐眉的生活,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爱人都在唱:“再也不能那么过,再也不能那么活。”哪怕是知心爱人,若你还在这做美梦,所有的女同胞都会吐你一大脸。梁鸿大概是个“半边户”,他是端上了铁饭碗,他老婆却是务农,所以他可以摆姿态。他在大学里读研,回来还得锄禾日当午,他老婆地位低,所以得敬他,连看都不太敢看他:“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盛着饭,额头夹在腋窝里去了,像丫头一样,现在哪个婆娘愿意这么低眉?真心爱婆娘的,又有哪个老公愿意这么高高在上享用老婆的恭敬?

百有七岁的老人周有光与他爱人张允和都爱喝茶,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周老有时还喜欢喝咖啡,张老呢,更喜欢喝清茶。外面车如流水马如龙,人之脚板踏在水泥地,好像踏在烙铁上,脚脚惊跳,被生活所烙,我们是那么仓皇奔窜,脚不点地。而周老与张老呢,皤然白发,安坐西窗,一缕几缕阳光透过薄纱,斜照书页之侧,掉落于清茶之中,书影日影之下。两位老人说:来,再喝一杯;俄尔,又是:来,再抿一口。这是一种让人多么神往的生活啊。这种生活不叫做举案齐眉,周老说:古代夫妇举案齐眉,今天我们没有案了,就举杯齐眉吧。

今天有案呢?相信周老与张老也不会举案齐眉了吧,张老会“不敢于‘光’前仰视”?我相信,这两位老人碰杯,那杯子也肯定是齐沿的,即或是先干为敬,也不会将自己那杯子低爱人那杯子口沿“1.5公分”。

东坡兄与朝云是一对知心爱人。东坡兄有次从朝廷归来,挨了气,受了屈,腹胀如鼓,他来到自家院子里晒太阳,问他的丫鬟门客: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啊?有的答是智慧,有的答是韬略,有的答是诗书,东坡兄皆摇头,只有朝云知道里面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笑,说只有朝云才是“心里人”。东坡兄与朝云多恩爱啊,可是,喝起茶来,东坡兄却对另一半挑三拣四了:“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大概东坡兄喜欢清茶,不喜欢加盐加姜,而其老妻呢,要给他加营养呢,吃盐长力,吃姜避邪,所以说,不是他老妻不知爱,而是东坡兄不知爱吧。东坡不知爱,一是他错解人意,二是呢,他好像不太与老妻一起剪烛西窗,你一口我一口,你一杯我一杯。东坡兄想过的是举案齐眉的生活,还不太习惯举杯齐眉。

倒是李清照与赵明诚,那样小资情调让人无限艳羡。月白风清,风动桂花影,李诗人喜欢与老公喝茶拍拖。赵明诚又不出去唱卡拉OK,又不出去打麻将玩三打哈,天天晚上陪爱人一起喝茶,这样的老公真是难得啊。他们夫妻俩晚上呆一块,没电视看,看电视的人,都把目光与精神投入到屏幕上去了,投入到别人的爱恨情仇上去了,身心都入人家的戏了,即或是爱人在侧,谁又能说爱人在一块?倒是李清照夫妻,李诗人的眼前是赵明诚,赵明诚的眼前是李清照,他俩中间只是一杯茶,所有的眼神与心思都可以投射到对方那里,不随别人的悲欢离合走神,那情形才是真恩爱。李清照喜欢出题目,答对了有奖,答错了要罚,他俩奖的与罚的都是茶。李清照问:阿诚,“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诗经》的哪一页啊。赵明诚就答,在某页某页。李清照说:错,罚一杯。赵明诚问:清清,“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是《玉台新咏》哪首诗里的?李清照答,是某首某首。赵明诚说:正确,加十分,奖一杯。

饮茶是一人得幽,两人得趣的。现在神仙已然无存,一人喝茶的,多半是被社会所弃的人了,再孤独的人也要死撑面子,拉几个朋友,即使单位上没有,邻里间没有,也要到网上去找一个,说自己朋友遍天下。两人喝茶得趣,是哪两人?是同性的,是知心,还是“天一人地一人我一人你一人”的两人?能够到知心这一层次的,少啊!异性两人喝茶呢?什么关系?在茶馆暧昧的灯光下,还是在西窗朦胧的月光下?在西窗朦胧的月光下,能够一起相对喝茶的,不是得趣,而是得福。男女在灯光下喝茶,得趣;夫妻在月光下喝茶,得福。幸福的生活总比趣味的生活要高许多档次。最少,我觉得李清照夫妇的生活比东坡两口子的生活更让人想做梦。

只是,我们常常能够得到许多趣味,却得不到些许幸福,或者说,我们大多喜欢追求趣味生活,放弃了许多幸福生活。有几个,愿意与爱人白天与晚上都在一起?愿意一起喝早茶,一起喝午茶?愿意寒夜客不来,夫妻茶当酒?把日子给爱人,不给别人,这样的爱,哪里去找啊?现在有几人愿意这样过?

周有光先生与张允和先生,是愿意的,他俩愿意把岁月消磨在爱人身上,他俩愿意把爱情泡在红茶绿茶里面,所以,幸福对他俩特别眷顾,岁月的影卷也愿意为他俩加放几场,张允和先生九十三岁才驾鹤西去,周有光先生一〇七岁了,现在还在那里一人喝茶,超然入神。天天与爱人一起吃饭,可以活到八十八岁的米寿,而天天与爱人举杯齐眉喝茶的呢,像周老,可以比茶寿活得更高吧。

田伯平——中国书法写茶第一人


网资讯: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田伯平,可谓是多才多艺。

在文学领域,他的长诗短词到处传诵;在媒体场,他是个神采飞扬的主持人;在文艺圈,是一个吹拉弹唱、说相声演小品无所不能的“玩儿票”,兴致来潮还能客串一把影视演员……这还不够,最近又被封了个“中国书法写茶第一人”的雅号。

田伯平在生活中最大的爱好莫过于爱茶。朋友都知道他烟酒不沾,惟独爱茶,请他吃饭不如请他喝茶。他爱茶爱得博大、爱得深切、爱得纯粹。他深谙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他熟知红、绿、白、黑、花等各种茶,一触一看便知茶的产地与种类,一闻一呷便知茶的品质与价格。

他掌握不同时代的茶闻趣事,了解历史文化名人的爱茶典故。只要提起茶,他便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陆羽是怎么成为一代茶圣的,怀素是如何饮茶醉后乘兴写下《苦笋帖》的,还有什么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娓娓道来,令人如饮一杯好茶神清气爽。

田伯平饮茶,喜欢用通透的玻璃器皿,以便观察泡茶的整个过程。看蜷曲的茶粒在杯中慢慢舒展,看嫩嫩的茶尖儿在杯中翩翩起舞,看发酵的普洱在杯中缓缓绽放,看黑色的茶砖在杯中袅袅升腾。黄的似夏日熟透的麦浪丰收在望,绿的似秋天待摘的果树硕果累累,红的似瑶池的红酒醉透神仙,黑的似翰林的妙墨绘染水山。也许田伯平爱茶爱得出神入化,才在他的书法作品里飘逸着茶的韵律与芳香。

前不久,在中华老字号吴裕泰茶庄举办了田伯平写茶书法展。田伯平书写了两千多个姿态迥异、形态缤纷的“茶”字,从他那各种不同的字体中,能品味到各种不同的茶性;清新俊秀的楷书犹如一杯淡雅的绿茶,古朴厚重的隶书恰似一口浓浓的普洱,婉约平稳的宋体则像一壶清香的花茶,遒劲刚毅的魏碑堪比那刚烈的大红袍,率性奔放的行书影射出铁观音的卓尔不群,富贵收敛的瘦金体好似平和的白茶……不同的人能从田伯平书写的不同字体中品味到不同的茶香,从而共同体会到茶的文化底蕴,感悟茶的玄妙禅机。

在展品中,田伯平手书的六尺六条屏、七千八百零四个字的《茶经》,堪称经典。这件作品一气呵成,珠玑玉润,美不胜收,作品中上百个“茶”字有着不同的体态和美感,让人想起昔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二十个不同“之”字的佳话。

田伯平说:“《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写茶又怎能少得了它的身影?”

田伯平有大量的作品是书写从魏晋至唐宋明清文人墨客的茶诗。李白的“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苏轼的“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中撷取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茶诗,用书法表现出来,为田伯平“写茶书法展”赋予了悠远的历史文化纵深感,让今人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令人赞叹不已的还要数田伯平自己创作的《贯口说茶》。中国的茶有多少种?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出来。田伯平借助相声界中常用的表现形式——“贯口”,把中国各种各样的茶一气呵成地数个清楚。写茶不仅考验了田伯平的书法,也是对茶文化的一个总结,彰显了田伯平深厚的才学智慧。

目前,由个人举办的大型写茶书法展在我国尚属首次。这不仅展现出田伯平的书法功力,体现出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把握,更体现出他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田伯平说:“我爱书法,也爱茶,更爱茶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这份遗产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财富,我愿为弘扬书法艺术、繁荣茶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书法写茶第一人”的美誉名至实归。

更多关于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家庭饮茶之所独自一人品茗,也颇具清幽宅寂之意


明代的徐渭在《徐文长集》里面描绘了一种绝妙的品茶情境: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鲜苍苔,飘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孽烟。这种品茶环境是十分难得的,也是十分令人向往的,千百年来有多少人都向往这种闲云野鹤般的雅致生活。可是在现代社会,要想找到这样一种高雅空灵的空间恐怕是不太可能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闲暇时问越来越少。然而,人们还是需要一个休养身心的所在。一般来说,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如今,茶作为饮品早已进入每一个家庭。尽管很多家庭都没有一个专供饮茶的茶室,然而,为饮茶活动营造一个有情调的角落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说将阳台、客厅,或者墙角进行一下精心的打扫和装饰,再摆上一个雅致的茶几、几个座椅,以及一些绿色植物,有条件的再挂上几幅字画,这样一个静谧的饮茶场所就布置成了。

家庭饮茶之所的特色应体现在干净、整洁、舒适、清新,而不是豪华的陈设、高档的茶具、名贵的茶叶和名泉佳水,只要家人或者三五宾朋围坐在一起,一边品着精心泡出香茶,一边叙着亲情、友情,那么虽处陋室,也是一个乐融融的温馨天地,就算是独自一人品茗,也颇具清幽宅寂之意。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就已经将这种情调表达得淋漓尽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古代人品茗时为了营造气氛,常常焚香、和乐,使得青烟、乐声、茗香,三者所散发出的气氛融为一体。

如今,如果是与友人在家中谈玄论道,也不妨效仿古人。在袅袅青烟、幽幽古乐、清清茶香所营造的氛围里,宾主之间达到了启发幽恩,神交古人的境界。

摩洛哥人会生活 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行走在摩洛哥,无论在看海的露台、喧闹的街道、山谷的农舍还是沙漠的帐篷,都能闻到茶香。

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全国3000万人口,每年喝掉约6万吨中国绿茶,人均2公斤,摩洛哥人对茶可谓情有独钟。

从18世纪起,茶叶通过英国贸易商进入摩洛哥沿海地区。19世纪以前,茶叶还只是摩洛哥富裕家庭的奢侈品。之后,茶香广散,越过高山沙漠,飘入千家万户。如今,茶叶如同面包、橄榄一样成为摩洛哥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一日三餐,餐前饭后,摩洛哥人都得喝上几杯茶,才算茶足饭饱、心满意足。

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早在担任王储时期就对中国绿茶钟爱有加,每逢新茶上市,他都会派专人去中国采购。

摩洛哥是中国茶叶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摩洛哥消费的茶叶90%以上来自中国。说起中国,摩洛哥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绿茶。茶就像一座无形的桥,连接着两个国家。

摩洛哥人喝茶的方式与中国人大相径庭。他们绝非泡茶喝,而是粗豪地将茶叶与方糖一起放进沸水,煮上三五分钟,然后倒入茶壶,再搁上几片薄荷叶。流经长长的壶嘴,“浑厚”的茶水落在镶边的玻璃杯中,浓香四溢。一杯入口,沁人心脾。如此之茶得美誉曰“摩洛哥威士忌”,学名“薄荷茶”。

当然,煮薄荷茶也是一门学问。茶叶的醇香、砂糖的甜蜜、薄荷的清凉,缺一不可。去摩洛哥人家做客,煮茶的往往是家庭的长者。茶叶、方糖和薄荷的比例得心中有数,煮茶的火候得拿捏好,煮茶的水最好是泉水或井水。煮茶一般用镀银铜壶,盛茶用的是镀银锡壶,喝茶用的是铜镶口的玻璃纹杯,搁杯子的是精雕细琢的铜质托盘。所有的器皿都带传统纹饰,异常精美,以至于茶具列入了摩洛哥的国礼,而且有摩洛哥国家茶文化博物馆奠基了。

中国茶宴第一人刘秋萍老师参观天得茶业并为天得人分享茶知识盛宴


中国茶宴第一人刘秋萍老师参观天得茶业并为天得人分享茶知识盛宴

4月24日,天得茶业有幸邀请到中国茶宴第一人、茶界名人、茶叶专家、上海秋萍茶宴馆创始人刘秋萍老师为大家分享一场茶文化盛宴。

图:蔡董荣幸邀请到刘秋萍老师给天得人分享茶知识

刘秋萍老师首先为在场人员详细介绍了茶的历史、文化、工艺、特点、冲泡、品鉴等知识,特别强调我们要好好的学习中国古老茶文化,用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经营茶业,更是以个人自身经历为指导,她讲述了在面对国外合作商所出难题时,用中国丰厚的茶文化底蕴从容处理挑衅,赢得了国外合作商的敬佩,也赢得了在场人员的热烈掌声。

图:刘秋萍老师授课风采

图:现场浓厚的学习气氛

讲座期间,刘秋萍老师称赞天得茶业在茶金融、茶拍卖和茶储存等方面的高起步与茶质检的高标准,天得茶业在茶金融方面独树一帜。她表示,天得茶业的“茶为国饮,茶通天下”,不仅仅是天得茶业的经营理念,同时很好地传播了中国茶文化。讲座结束后,在场人员提出了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与茶相关的难题,刘秋萍老师一一解答,她从容的姿态,令在场人员折服,现场气氛热烈。

图:现场蔡董组织加盟商和各部门提问工作中遇到茶相关的难题

图:刘秋萍老师为在场人员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1992年,从小就受到茶熏陶她,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茶知识的探讨和学习,更是对中国古老茶文化有了深刻的感悟。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事业,在上海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茶宴馆,开始了她的茶事业。

茶宴馆从“曲院风荷”、“苏堤春晓”到“花港晚钓”、“太极碧螺春”,她吸收了上海本帮、粤、川、潮菜特色,始创了一系列以茶为配料的一百多种荤素菜品、十多种特色茶宴,并挖掘茶宴的文化内涵,让茶宴不但成为一道美味,更作为一种文化名片,名扬海外。

图:天得茶业高层管理与刘秋萍老师一行授课后合影留念

图:刘秋萍老师在藏茶仓参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秋萍老师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在传播茶文化,影响着一批批茶人,她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茶文化知识的完全结合令人印象深刻,大家纷纷表达会多利用时间学习中国茶文化知识,努力掌握更多的茶专业技能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为天得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探寻皇家焙局——御茶园


武夷山御茶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历来被视为贡茶的产地。很多中外学者、游客为一睹御茶园的壮观,不远千里前来探寻它。小编将为您揭开御茶园的神秘面纱,探寻它的历史足迹。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皇宫,深得皇帝爱赏。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高兴又命令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之职,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第二年即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必须精工制成龙团饼,沿着驿站递送进入大都(今北京)。当时御茶园的建筑物巍峨、华丽,完全按照皇家的规格模式设计和构建。进了仁凤门,迎面就是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还有清神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之为通仙亭,皆极丹陛之盛。

御茶园建筑华丽,进了仁凤门,就有拜发殿,还有神清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等;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之为通仙亭。御茶园还设有场官、工员。元至顺二年(1332年),建宁总管又在通仙井旁建了一个高台,称之为喊山台。山上又建了喊山寺,供奉茶神。直至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诏令不得辗揉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芽茶入贡。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衰,建筑失修,终成废墟。如今遗址尚在,并树有一碑,正面书御茶园遗址,以示纪念。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9554.html

上一篇:茶叶中的杀青与揉捻

下一篇:徽商四大行业之茶商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