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道之中的中庸与和谐

2021-12-07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道之中的中庸与和谐”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道之中的中庸与和谐”相关知识!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茶道精髓。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重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略看各家茶道的意境和价值取向都不相同,细看却发现其茶文化精髓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和谐、平静,这实际上都是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随时保持清醒。各自内省,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办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孩子虽多并不会相互斗殴,而能和谐共处。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不仅立意鲜明,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和谐主题显而易见。

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此些都深刻描绘了茶道中庸、和谐之精髓。cy316.cOm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道之中正


朝鲜的草衣禅师张意恂曾经在《东茶颂》中提出“中正”的茶礼精神,指出人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需要有自知之明,不能虚荣、不可暴躁、不可偏激。

不偏不倚、不多不少、不增不减,然后人方能中正,行事才合规矩,心态才能平和,不会失了方寸。茶之中正,合的是天地和谐之道,人处于天地之间,正该明其自身所在,与万物相谐。而此茶道之中正,正是现在人普遍缺乏的。

我们总会为了追求什么,而刻意迈大我们的步子,从而失去节奏;我们总是风风火火奔忙,在不知名的道路上飞奔,直到失去方向;我们学着计算每一次的成败得失,不肯放弃任何一个获取利益的机会;我们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总是太多抱怨,而在些许的成功之后,总会露出暴发户的嘴脸。

我们缺乏中正。

我们太容易为外界所左右,而忘记了自身该有的态度,我们习惯了酒的火辣,而放弃了茶的优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持不住自己,总是很轻易的在俗世中迷失自己。我们正变得自己看来都觉陌生。

我们需要一杯白茶,醒酒解乏,重新上路,需要茶之中正引导我们的方向,在袅袅茶香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缓一缓节奏,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惬意的泡一壶茶,悠然品咂,让清香在唇齿间缭绕,在心胸间回荡,理一理一路心得,想一想人生真谛,明确自己想要的,然后不急不缓的走,走出一份中正的优雅。

中国茶道文化之中国茶道四大流派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下面来看看中国茶道文化之中国茶道四大流派吧。

1、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无不借权方和金钱,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力和富有。 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2、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3、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

以上就是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中国茶道文化之中国茶道四大流派,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

茶道养生 浅谈健康与茶道的关系


在历史上曾经采用过金、银、铜、锡、陶土、瓷、水晶、玛瑙、景泰蓝、竹、漆器、玻璃、塑料、搪瓷等多种材料制造饮茶用具,但目前最流行的只有陶器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塑料茶具、搪瓷茶具等数种。

(一)陶器茶具的特点和用途

陶器茶具的造型多样,或高雅、或古朴、或抽象、或形象,可以随意创造,色彩古雅,坯质致密坚硬,敲击音低沉,无吸水性,能保真茶叶的原始风味,保温性能好,在夏天泡茶也不易变质,还可在炉上煮茶。这类用具很适合品茶用。

(二)瓷器茶具的特点和用途

瓷器茶具以净白者为佳品,可在外表随意制作五彩图案,其坯质致密精细,有光泽,敲击音清脆而长,能较好地反映出茶的色香味。这类用具雅俗共赏,即可用于品茶,也可用于日常饮茶,还很适合泡饮药茶,现已成为最流行的茶具。

饮茶从仅仅满足解渴的初级阶段发展为一种生活习俗,以至最后成为一种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饮茶的用具也随着这个发展过程,从普通的盛水器发展成带有鲜明文化色彩的系列用具。完整的茶具包括贮茶、碾茶、炙茶、煮茶、调茶、饮茶等数十种,陆羽在《茶经》中介绍了28种茶具。茶具的选择主要包括用途、产地、种类、质地、光泽、颜色、样式、图案等内容。

在历史上曾经采用过金、银、铜、锡、陶土、瓷、水晶、玛瑙、景泰蓝、竹、漆器、玻璃、塑料、搪瓷等多种材料制造饮茶用具,但目前最流行的只有陶器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塑料茶具、搪瓷茶具等数种。

(一)陶器茶具的特点和用途

陶器茶具的造型多样,或高雅、或古朴、或抽象、或形象,可以随意创造,色彩古雅,坯质致密坚硬,敲击音低沉,无吸水性,能保真茶叶的原始风味,保温性能好,在夏天泡茶也不易变质,还可在炉上煮茶。这类用具很适合品茶用。

(二)瓷器茶具的特点和用途

瓷器茶具以净白者为佳品,可在外表随意制作五彩图案,其坯质致密精细,有光泽,敲击音清脆而长,能较好地反映出茶的色香味。这类用具雅俗共赏,即可用于品茶,也可用于日常饮茶,还很适合泡饮药茶,现已成为最流行的茶具。

(三)玻璃茶具的特点和用途

玻璃茶具不透气,传热快,易散失茶香,但极易立体地观赏名贵茶叶在冲泡过程中其外形的种种奇妙变化。特别适合冲泡水果调味茶、花卉茶,这些天然之品聚于杯中,或红或绿或黄或白,色彩斑斓,有的上浮下沉、有的亭亭玉立静观大千、有的密隐水中更显缥缈神秘,这一幅幅优雅的迷人景象,真可谓“一杯小世界,山川花木情。”使人欲饮而又不忍。由此可见玻璃茶杯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美的享受。

传统的品茶饮茶对茶具的要求都比较高,药茶对盛茶水的用具要求不太苛刻。塑料杯和搪瓷杯一般只能作为外出旅行、工作时用,不适合日常的品茶饮茶。保温杯也不适宜品饮茶,但可用来冲泡药茶。

玻璃茶具不透气,传热快,易散失茶香,但极易立体地观赏名贵茶叶在冲泡过程中其外形的种种奇妙变化。特别适合冲泡水果调味茶、花卉茶,这些天然之品聚于杯中,或红或绿或黄或白,色彩斑斓,有的上浮下沉、有的亭亭玉立静观大千、有的密隐水中更显缥缈神秘,这一幅幅优雅的迷人景象,真可谓“一杯小世界,山川花木情。”使人欲饮而又不忍。由此可见玻璃茶杯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美的享受。

传统的品茶饮茶对茶具的要求都比较高,药茶对盛茶水的用具要求不太苛刻。塑料杯和搪瓷杯一般只能作为外出旅行、工作时用,不适合日常的品茶饮茶。保温杯也不适宜品饮茶,但可用来冲泡药茶。

日本茶道与工夫茶道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放吸收的民族。许多外来文化一旦移植到日本本土,经过整合、扬弃,使之更符合其国情之后,往往便会打上“大和民族”印记,成为日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茶道也是如此,在吸取中国茶道佛道文化之后,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后,已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还说日本是茶道的起源,日本决定茶道申遗,个人觉得不知那什么两个字!还是说说small日本的茶道吧!

日本茶艺之差别

日本茶道是“末茶”道,工夫茶则是“瀹茶”道,其时代反差极大。

唐宋时代,许多到中国求学的日本僧人,如最澄、空海、荣西等先后把中国的种茶、制茶、烹茶方法带回日本。由于当时中国仍处在“末茶时代”,所以日本茶道至今仍饮用末茶。

其操作方法是:“茶娘把开水倒入一个灰白色的粗糙大碗里,用一根棒子(茶筅)搅拌,碗里浮起了春天里松针一样翠的绿色末,上面则浮着细细的泡沫。”(林清玄《抹茶的美学》)显而易见,他们采用的仍是宋代的点茶法。

日本品饮环境的差别

日本茶道有专用茶室,茶室前有一个茅屋形式的“山门”,入门后是一小庭园,步过花径即达茶室。室门偏矮,成人入屋一般都要低头弯腰,以示恭敬。茶室中只有:地上的炉子,炉上的铁壶,一支夹炭的火钳,一幅简单的字画,一瓶造型奇逸的插花,此外再无摆设。茶室中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谈笑喧哗。总之,它所要求的,是“清、寂”的气氛。

如此严肃、拘谨的环境,比起工夫茶的随遇而安,应时而设;可厅可房、可立可坐,可动可静,可唱可歌,.正成鲜明对照。

日本品饮观念的差别

日本茶道形成之始,便和佛系茶艺有着密切的关系。

至今仍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由宋代中国高僧佛果勒禅师书写的“茶禅一味”的条幅,颇能代表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

十五世纪奈良僧人珠光首创茶道,初名“茶之汤”,这与中国禅寺的“茶汤会”可谓一脉相承。其后,珠光的第三代弟子千利休(1521—1591)又创立了“陀茶道”。他根据《法华经.信解品》“犹外门外,止宿草庵”的启示,提出了“茶道的真谛在于草庵”的主张,并在禅院主房外搭建庵式的小茶室,这一形式遂流传至今。

千利休生活在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休的时代,他希望通过茶道营造一种和平、礼敬、清醒、寂静的环境,使人们随时反省、自律,以期消弥纷争。这种禅宗式的苦修,需要的是苦寂,惟有苦寂方能求得精神的解脱,因而非但诗词、音乐、花鸟等,连多余的言语都与这一宗旨不相适宜。而相应的礼仪却十分刻板繁复。

体验茶道的人进入茶室时,推门、跪坐、寒暄有一定的礼节;主人煎水、冲茶、献茶有一定规范;其它如擦碗、接物、品茶、说话等也有细致的程序和规矩。可以这样说,日本茶道讲究的是内在的精神修养,追求的是极度专注、宁静、肃穆的气氛和情绪,使人进入一种类似“禅定”的奇特境界。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美学宗教”。

工夫茶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的品饮艺术

饮工夫茶,是生理卫生的需要,它“喝”茶,但又不以解渴为唯一的目的,而是艺术化的品饮;它也包涵理趣,但更多的是生活情趣;它讲究烹茶的技艺、程序,但又不是为形式而形式,面是通过形式去更加充分地发挥茶的物质功能和品茶过程中的精神功能,从而使人得到感性和理性的愉悦和享受。日本茶道有“和、敬、清、寂”四规;工夫茶道则是“和、敬、精、乐”,而且它不应叫作“四规”,而应称为“四趣”。

佛教与茶道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

佛教的传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安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

茶道的创立: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光辉绚丽,但"茶道"一词,很长被人们所遗忘,竟发展到日本学者曾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荒谬而富讽刺的笑话。对中国茶道的创立,学术界说法下一。有引陆羽《茶经》"精行俭德"四字。有引《封氏见闻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请注意,时在晚唐)有"中国明初朱权自创的茶道"等等。百花齐放,可见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势喜人。

陆羽,擅长种菜种茶,首创饼茶炙烤"三沸"煮饮法,对茶的功效论述甚详,对茶的品饮他侧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无疑他是我国茶道的奠基人。但遗憾的是他在《茶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茶道"这个词,令人费解。

根据笔者手中资料,"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茶艺与茶道的内涵


茶艺与茶道的内涵

在茶中,是核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泡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通常称为“”;二是精神内涵、境界妙用,也就是品茗之中寓含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启迪智慧的妙用。广义的,应该是包括在内的;狭义的,与并列,也就是上述“精神内涵、境界妙用”的部分。与这两方面的内涵,在茶最重要典藉《茶经》中同时得到了体现。被后人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茶经》十章中,除了介绍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之外,还阐明了富有哲理的精神,并强调“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精行俭德”四字,便成了传统的基本思想内涵。陆羽的忘年交、诗僧、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首次提到“”一说,这里的“”,寓含“饮茶之道)”与“饮茶修道”的双重内涵,可以说就是与的统一,也就是广义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把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四个方面,明清时代的一系列茶文献诸如明代朱权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又使得的理念更为丰富完备。

日本茶道的规与则


日本茶道的规与则

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雅致的修养,也是日本人接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

日本人饮的风俗最早是由传入的,后来广泛流行于民间。如今日本的道人口约达1000万,将近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道不同于一般的喝,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和规则。道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室中进行。正规室多起有“XX庵”的雅号。室面积大小不等。以“四叠半”(约合九平方米)大的室居多,小于四叠半的称“小间”,大于四叠半的称“广间”。室的构造与陈设,基本上都是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釜,炉前摆放着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或抹(用竹制匙按一定动作将碗中的搅成泡沫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先致谢,尔后三转碗,轻品,慢饮,奉还。 点、煮、冲、献,是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道分“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饮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具进行,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清、寂”则是要求室和饮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

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提前放好炭,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茶道与佛系的养生观念,促进茶道文化的发展


道教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追求神仙世界,道教遵从的养生理论和服食方术促进了茶事的兴盛与茶道文化的发展。陶弘景《茶录》云:“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是传说中的汉代仙人,是最早涉茶的道教人物。《神异记》中也有关于丹丘子饮茶的故事。“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具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这说明至少在汉魏之际,茶与道教已有了某种联系。因此,道教很早就了解茶叶具有轻身换骨的养生功效,在道教未正式形成前,茶便已和神仙结缘,饮茶与成仙的观念就密切联系起来。

《续搜神记》中也有仙人与茶的传说,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在武昌山采茶,遇到一高丈余的神仙毛人,把成丛的茶树指引给秦精。神仙不仅自己嗜茶,还引导凡人采摘饮用,神仙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陆羽《茶经》引述了大量此类记载,说明陆羽相信道士与茗茶关系密切,道教与茶道的关系最为久远。壶居士《食忌》说饮茶可以羽化成仙,恰似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中浸透着道教的神仙思想,体现了道教茶对饮茶得道的追求。《广陵耆老传》也记载,晋元帝时有个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官吏捕之入狱,“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神话传说将茶事与道教养生得道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认为清静无为是养生要旨,这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老子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应该“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在《庄子》中谈到长寿的秘诀是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体就会自然健康;必清必静,不要动摇你的精神,就可以长生。老庄认为清静无为有助于养生长寿,而养生的关键是淡薄名利,洗却宠辱,看破生死,保持心地纯朴专一,奉行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养生之道。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要求人们追求精行俭德、澹泊自守,企求人寿年丰、世事和平,达到清静之境。道教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虚静可以推天地,通万物,因此“静”也成为道教的显着特征。茶道精神与道教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茶清静淡泊,朴素天然,无味乃是至味。茶须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感悟品茶的要义,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道教和茶道在“静”的方面高度契合。无论是宫观道士的品茶礼仪,还是现代兴起的无我茶会,以及闻名于世的日本茶道,都体现着清静自然的哲学思想。历代文人雅士煎茶、咏茶,追求品饮之中蕴含的超凡脱俗、返朴归真的境界,这正是文人雅士受道教思想和道教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真实体现。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6499.html

上一篇:武夷岩茶如何走的更远

下一篇:建盏地位与武夷茶息息相关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