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复兴时遭遇硬伤的情景

2021-11-20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普洱茶复兴时遭遇硬伤的情景”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普洱茶复兴时遭遇硬伤的情景”相关知识!

企业急功近利,专家学者不坚持科学原则,政府想迅速做大普洱茶产业,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致使修订后的生茶熟茶标准使普洱茶的命运在经历了畸形繁荣之后一落千丈。

2009年6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此举被业内认为是云南省做成了一件大事。

然而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却意外表示:这个《办法》的内容有着致命的硬伤,它将阻碍普洱茶产业的继续发展,甚至会造成无法控制的恶果,某些茶商、学者和官员都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陈宗懋院士所说的硬伤,是指由云南省政府主导制定的这个《办法》中,把传统概念中的普洱茶明确分为了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个种类,并得以官方法规形式肯定下来。而对于普洱生茶概念的横空出世,国家茶叶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于2006年就在昆明的一次专题会议上明确表示:云南省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滇南之茶历史上均集散于普洱府,故以普洱茶为名。云南晒青茶在长途贩运贮存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了特殊的品质和味道,被称为生普,历史已有数百年。上世纪50年代,人工发酵的普洱茶在香港出现,云南省于1974年在昆明茶厂试验生产了人工发酵普洱茶,称为熟普。

普洱茶曾经疯狂三四年前普洱茶热的时候,晒青茶原叶价格高达每公斤五六十元,2008年起普通鲜叶跌到了1元左右,干茶5元左右连雇人采茶的成本都不够。勐海的茶商陈老板说。在2008年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勐海县居民甚至可享受到这样的休闲待遇:周末上茶山采茶,最后留一半给主人,一半归自己带走,分文不需支付。

2009年6月,勐海的许多茶山上仍然鲜见人影,个别茶地里甚至杂草比茶树还长得高,西定乡的茶农老李说:茶叶再这样不值钱,我们只能砍掉种别的东西了。他回忆起前几年茶叶被疯狂收购的好日子,那时候才觉得做个种茶农民也很稀奇,而现在都快没有信心了。

由于有利可图,从几年前起,包括来自港澳台海外和全国各地的茶叶企业、经销商、茶叶界人士和云南茶区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对普洱茶的推广力度,一时间在全社会形成了喝普洱茶为时髦的情况。

云南省政协委员、着名茶学教授程达认为:台湾商人给普洱茶带来最大、最直接的伤害就是给社会灌输了越陈越香及越久越值钱的伪普洱文化概念,或者说他们想重新创造一套普洱茶理论,这样使普洱茶从一种正常的饮品变成了一种收藏品;尤其为了追求快速效益,他们更利用早期掌握市场和资金的优势,把香港人习惯叫法的未发酵茶塑造为普洱生茶产品,并取得云南地方政府的支持着书立说、建博物馆,在短期内收获巨大的经济利益。

普洱茶的热销只停留在经销商之间的投机倒卖,没有形成真正的消费热。历任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人大副主任,现为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的黄炳生说,普洱茶不断涨价,既不是供求关系的真实体现,也不尽是其价值的真实体现,大有人为过分炒作形成的价格虚高。

他表示,在普洱茶宣传上,过分地夸大普洱茶的药用功效,过度地宣传普洱茶的收藏价值、投资价值,使普洱茶失去了正确的位,虚高的价格最终难以为继,造成了目前普洱茶市场的冷遇。纵观这3年的市场风云,普洱茶市场出现的这种暂时低迷的情况,不是因为普洱茶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在普洱茶的生产和市场运作上出现了不够理性的情况。

新概念诞生使市场失利2009年6月,强烈阳光下的勐海县八公里茶叶加工区内显得非常冷清,几头小毛驴悠闲地走在混凝土大道上吃草。这个当地政府竭力打造的工业区,却因为普洱茶产业的萧条而没有建成就衰落了。

现在大部分工厂都已经停建、停产,因为不敢再收新茶叶了。加工区内的一名工人说,我们更多是在帮广东人搞来料加工,生饼每公斤5元,需要发酵的每公斤6元。

勐海茶厂一名负责发酵工艺的工人说:以前我们只会把经过发酵的熟茶卖给消费者饮用,而不会卖生茶;愿意买生茶的人一般都是用于收藏、发酵,而不是直接饮用;这两年市场上许多人开始直接饮用又苦又涩的生茶,也让我觉得奇怪情况怎么突然就变了。

2003年3月,由云南省茶叶协会等单位制定了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湿仓或干仓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定义包括了人工发酵(熟普)和自然发酵(生普)的普洱茶,这个将普洱茶核心概念确定为后发酵的地方标准随后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

2004年4月,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行业标准也将普洱茶定义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俗称滇青)经熟成再加工和压制成型,其中熟成即指人工贮存10年以上或经人工渥堆发酵,这一规定甚至比云南03标准更为严格。

普洱茶的香气特点就是陈香显着,陈香味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以茶多酚为主的多种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新的物质所产生的综合香气,有的似桂圆香,有的似槟榔香。程达说,后发酵(包括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是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绿茶(不发酵)、红茶(全发酵)、乌龙茶(半发酵)的特征,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原来30%以上的茶多酚含量将会降到15%以下,最低的为5%。

他表示,制作生茶,最简陋的只需一个灶和一口锅等简单工具,投资最低几十元即可,将晒青毛茶经简单处理压制后即可制成成品出售;而生产熟茶,不仅设备、技术、生产和存放场地要求高,且需一次性收购较多原料,生产周期通常需30~90天,因此需较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

进入2004年后,随着普洱茶陡然升温而供不应求,许多茶企开始对之前的标准提出异议,要求政府重新修订,核心问题是希望将未经发酵的生茶纳入普洱茶,同时还包括对其中水分、灰分(300度高温燃烧后的非有机残留物)的比例规定过严提出异议。

部分企业急功近利,部分专家学者不坚持科学原则,政府想迅速做大普洱茶产业,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竟然改变了乾坤。受云南省政府委托,时为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主任助理的程达组织了省内15名专家进行新标准的研究、制订。

在专家组内部,支持与否定将生茶纳入普洱茶的意见均有人在:支持者认为,古时候的普洱茶就是指晒青茶,应该尊重历史,否则门槛高了,企业、业绩会减少,有搞垮普洱茶的可能;反对者则表示晒青茶属于绿茶,是中国茶叶界几十年来的共识和基本常识,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同样会毁了普洱茶。

两种观点争论了一个多月,后来我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将经后发酵加工的称为普洱茶,而将晒青茶(生茶)称为原普洱茶,即为普洱茶的初始产品。程达说,这个方案虽然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但是没有得到一些企业和政府官员的认可,随后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出面协调,并得到云南省政府领导的支持,以再次进行专家研讨会的形式将生茶纳入了普洱茶,但是我没能参加会议。

2006年,新的普洱茶定义由云南省质监局颁行: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

显然,这个新标准不但否定了云南的03标准,也与农业部的04标准相冲突,但是在企业利益和政府政绩的巨大诱惑下,科学问题被抛开,一切过程就顺利完成了。程达说,将生茶纳入普洱茶,迎合茶企和政府降低门槛的愿望。原来云南人常喝的滇青,即是晒青毛茶,现在摇身一变成为普洱茶,市场价格不可思议地翻了十几倍到几十倍,对未来埋下了巨大隐患。

自入牢笼茶叶生意好时,政府的人总是围着我们转,而现在生意垮了,政府的人也不见了。2009年6月,勐海县城边茶市场上的一群茶商说。前两年打麻将都是100元起价,现在只能玩一元两元,茶叶真的赚不到钱了。

事实上,普洱茶在2007年下半年突然价格崩盘与媒体的报道有关,与普洱生茶的真实市场情况有关。2007年年中,央视二台报道云南普洱茶没有宣传的药理作用,媒体基于普洱生茶(一般不发酵绿茶)实验结果的报道,全面否定了真的后发酵普洱茶已有的特殊药理作用。

这使云南政府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云南知名茶人邹家驹说,如反驳央视说生茶不是酱洱茶,标准已赫然列立;如说生茶是普洱茶,自己已经钻进了否定的实验结果和舆论。

事实上,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药理研究室主任杨崇仁教授采集大量生茶和熟茶样本进行了一年多的实验,结果证实后发酵普洱茶才具有宣传的药理作用,但杨教授的试验成果因可能冲击庞大的生茶市场而被有关部门打入了冷宫。

所谓普洱生茶(生饼)应该是一种绿茶,根本就不是普洱茶。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教授刘勤晋在2009年6月说,普洱茶最关键的是它特殊的生产工艺,也就是在渥堆过程中,特定的环境下会促使一种特殊菌类的生长。而生饼即使储藏一段时间,由于环境的不同,不一定能够达到普洱茶那种菌类构成。

程达表示:之所以发酵后的普洱茶拥有降血脂等功效,是因为其已经含有洛伐他汀,这种成分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物。

本在市场已经被商家有意热炒的普洱生茶在云南06新标准颁布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方面是新出现了许多企业生产普洱生茶,另一方面是有许多原来生产普洱熟茶的企业出于时间、成本和利润等方面考虑也纷纷把生产重点转成生茶。一时间,普洱生茶的产量、销量突飞猛进,除了顺利承袭了之前普洱(熟)茶的高价,个别时候甚至价格还超过传统意义的普洱茶(熟茶)因为具有无限升值潜力。

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就是很多人都相信政府,相信了生茶也是普洱茶,更相信了不良商家宣传的存茶肯定会增值的宣传。刘勤晋教授表示,理论上普洱生茶摆放多年后也可以自然发酵成普洱熟茶,但由于普洱茶的发酵过程对环境、时间、湿度和温度等各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所以缺乏经验的一般人投资存生茶都有成为废茶的失败风险,而不是一劳永逸地升值。

邹家驹表示,如果严格按照03标准的定义,上世纪70年代以来普洱茶的年产量不过三四千吨左右,而到2006年云南官方公布的普洱茶(按06标准)的产量达到8万吨,2007年这个数字是10万吨,其中生茶占了大部分比例。

与此同时,普洱茶市场的畸形繁荣,还使云南勐海、澜沧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地区的野生茶林惨遭各路资本的蹂躏,普洱茶市场开始进入混乱的战国时代。在这股浪潮下,由于云南省大部分茶叶原料被用于普洱生茶加工,导致传统的滇红和少部分绿茶产量减少。迅速失去了许多原有的市场。

折衷处理针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普洱茶热后的一落千丈,2008年以来,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黄炳生多次建议抓好普洱茶保护立法和质量标准修订,他认为普洱茶不能以生茶、熟茶来划分,这与普洱茶的后发酵特性相冲突。他同时呼吁云南茶叶界,从茶农到厂家、商家,从教学、科研到技术推广从生产、销售到消费,要做到科学种茶,认真做茶,诚信卖茶,健康饮茶。

普洱茶的运作经验在于,普洱茶的文化和历史比其他茶有更大想象空间,所以无论云南的政府、企业还是科研单位都在全力打造普洱茶。居于种种危机的出现与蔓延,云南省决心对普洱茶产业进行法规规范,从而获得最大实惠,使普洱生茶的生存道路越走越长。

2008年10月17日,云南省政府、省农业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京召开了云南普洱茶标准介绍暨产销座谈会,新近制定并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会议上,云南省政府再次强调了普洱茶包装应清晰标明普洱茶(生茶)或普洱茶(熟茶),并对生茶工艺: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熟茶工艺中则有后发酵的过程进行了明确指导。

目前,正常条件下储存四五年的普洱茶普遍被认为比一两年的茶品质好,价钱上也要相差很多倍。由于普洱生茶的品质会随储存年份变化在不同程度上趋近于经过后发酵的普洱熟茶,因此市场也出现了以熟茶充当储存多年的生茶的情况,成为普洱茶被炒作的重要原因。而除了商家行为,政府对迅速抬高普洱茶暴利价格的配合工作也不遗余力:普洱市政府就曾经想办法把成本仅为几十元的礼品茶拍卖到9000多元,一时间被议论纷纷。

普洱生茶在市场上出现,的确是普洱茶能够被大肆炒作的一个重要原因。黄炳生说,在如此不切实际的暴利价格面前,一些地方政府非但没有看到其长期危害性,非但不能给予理性、正确的价格引导,甚至在当中推波助澜,贻害众生。

这样的背景下,《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的批准实施。这次的标准对普洱茶的树种资源、产地规划、茶园管理、原料要求、加工工艺、品质特征都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这些标准使市场的规范有据可依,对稳定和提高普洱茶质量有帮助,使消费者的权益有了进一步的保障,成为普洱茶市场和普洱茶产业调整的一个好的开始。

黄炳生说:前两年尽管生茶熟茶都在炒,但是如果没有普洱生茶这个概念的确立和宣传,普洱茶产量肯定没有这么大,商家可以炒作的机会也不会这么多,总之普洱生茶概念带来的问题非常多,可以说是弊大于利。

相比前两年,普洱茶消费趋向成熟和理性,但目前市场总体销售还是不太理想。陈宗懋在2009年6月说,《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的实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普洱茶遭遇的困境,甚至还将长期贻害,核心问题就是普洱生茶的问题。

但是现在木已成舟,国家的法规都出台了,我们再说也没有意思了,想要重新修改普洱茶标准,谁知道要等上多少年?陈宗懋表示。

黄炳生说:不太准确的普洱生茶被推广现在普洱茶的概念的确已经被混淆了。由于传统饮用云南绿茶与后期宣传的原因,也有一部分人对于普洱生茶的概念是接受的,马上取消这样的称呼也不现实。由于普洱茶无论在发酵时间还是发酵程度上都不容易量化操作,所以成为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

他说:我希望能够使用折衷的办法来应对目前的困难。该文是着名记者尹鸿伟2009年的一篇旧文,仅供广大茶商或茶友怀旧。

cy316.com延伸阅读

普洱茶复兴时遭遇硬伤的情景(上)


企业急功近利,专家学者不坚持科学原则,政府想迅速做大普洱茶产业,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致使修订后的生茶熟茶标准使普洱茶的命运在经历了畸形繁荣之后一落千丈。

2009年6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此举被业内认为是云南省做成了一件大事。

然而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却意外表示:这个《办法》的内容有着致命的硬伤,它将阻碍普洱茶产业的继续发展,甚至会造成无法控制的恶果,某些茶商、学者和官员都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陈宗懋院士所说的硬伤,是指由云南省政府主导制定的这个《办法》中,把传统概念中的普洱茶明确分为了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个种类,并得以官方法规形式肯定下来。而对于普洱生茶概念的横空出世,国家茶叶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于2006年就在昆明的一次专题会议上明确表示:云南省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滇南之茶历史上均集散于普洱府,故以普洱茶为名。云南晒青茶在长途贩运贮存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了特殊的品质和味道,被称为生普,历史已有数百年。上世纪50年代,人工发酵的普洱茶在香港出现,云南省于1974年在昆明茶厂试验生产了人工发酵普洱茶,称为熟普。

普洱茶曾经疯狂

三四年前普洱茶热的时候,晒青茶原叶价格高达每公斤五六十元,2008年起普通鲜叶跌到了1元左右,干茶5元左右连雇人采茶的成本都不够。勐海的茶商陈老板说。在2008年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勐海县居民甚至可享受到这样的休闲待遇:周末上茶山采茶,最后留一半给主人,一半归自己带走,分文不需支付。

2009年6月,勐海的许多茶山上仍然鲜见人影,个别茶地里甚至杂草比茶树还长得高,西定乡的茶农老李说:茶叶再这样不值钱,我们只能砍掉种别的东西了。他回忆起前几年茶叶被疯狂收购的好日子,那时候才觉得做个种茶农民也很稀奇,而现在都快没有信心了。

由于有利可图,从几年前起,包括来自港澳台海外和全国各地的茶叶企业、经销商、茶叶界人士和云南茶区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对普洱茶的推广力度,一时间在全社会形成了喝普洱茶为时髦的情况。

云南省政协委员、著名茶学教授程达认为:台湾商人给普洱茶带来最大、最直接的伤害就是给社会灌输了越陈越香及越久越值钱的伪普洱文化概念,或者说他们想重新创造一套普洱茶理论,这样使普洱茶从一种正常的饮品变成了一种收藏品;尤其为了追求快速效益,他们更利用早期掌握市场和资金的优势,把香港人习惯叫法的未发酵茶塑造为普洱生茶产品,并取得云南地方政府的支持著书立说、建博物馆,在短期内收获巨大的经济利益。

普洱茶的热销只停留在经销商之间的投机倒卖,没有形成真正的消费热。历任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人大副主任,现为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的黄炳生说,普洱茶不断涨价,既不是供求关系的真实体现,也不尽是其价值的真实体现,大有人为过分炒作形成的价格虚高。

他表示,在普洱茶宣传上,过分地夸大普洱茶的药用功效,过度地宣传普洱茶的收藏价值、投资价值,使普洱茶失去了正确的位,虚高的价格最终难以为继,造成了目前普洱茶市场的冷遇。纵观这3年的市场风云,普洱茶市场出现的这种暂时低迷的情况,不是因为普洱茶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在普洱茶的生产和市场运作上出现了不够理性的情况。

新概念诞生使市场失利

2009年6月,强烈阳光下的勐海县八公里茶叶加工区内显得非常冷清,几头小毛驴悠闲地走在混凝土大道上吃草。这个当地政府竭力打造的工业区,却因为普洱茶产业的萧条而没有建成就衰落了。

现在大部分工厂都已经停建、停产,因为不敢再收新茶叶了。加工区内的一名工人说,我们更多是在帮广东人搞来料加工,生饼每公斤5元,需要发酵的每公斤6元。

勐海茶厂一名负责发酵工艺的工人说:以前我们只会把经过发酵的熟茶卖给消费者饮用,而不会卖生茶;愿意买生茶的人一般都是用于收藏、发酵,而不是直接饮用;这两年市场上许多人开始直接饮用又苦又涩的生茶,也让我觉得奇怪情况怎么突然就变了。

2003年3月,由云南省茶叶协会等单位制定了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湿仓或干仓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定义包括了人工发酵(熟普)和自然发酵(生普)的普洱茶,这个将普洱茶核心概念确定为后发酵的地方标准随后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

2004年4月,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行业标准也将普洱茶定义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俗称滇青)经熟成再加工和压制成型,其中熟成即指人工贮存10年以上或经人工渥堆发酵,这一规定甚至比云南03标准更为严格。

普洱茶的香气特点就是陈香显著,陈香味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以茶多酚为主的多种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新的物质所产生的综合香气,有的似桂圆香,有的似槟榔香。程达说,后发酵(包括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是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绿茶(不发酵)、红茶(全发酵)、乌龙茶(半发酵)的特征,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原来30%以上的茶多酚含量将会降到15%以下,最低的为5%。

他表示,制作生茶,最简陋的只需一个灶和一口锅等简单工具,投资最低几十元即可,将晒青毛茶经简单处理压制后即可制成成品出售;而生产熟茶,不仅设备、技术、生产和存放场地要求高,且需一次性收购较多原料,生产周期通常需30~90天,因此需较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

进入2004年后,随着普洱茶陡然升温而供不应求,许多茶企开始对之前的标准提出异议,要求政府重新修订,核心问题是希望将未经发酵的生茶纳入普洱茶,同时还包括对其中水分、灰分(300度高温燃烧后的非有机残留物)的比例规定过严提出异议。

部分企业急功近利,部分专家学者不坚持科学原则,政府想迅速做大普洱茶产业,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竟然改变了乾坤。受云南省政府委托,时为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主任助理的程达组织了省内15名专家进行新标准的研究、制订。

在专家组内部,支持与否定将生茶纳入普洱茶的意见均有人在:支持者认为,古时候的普洱茶就是指晒青茶,应该尊重历史,否则门槛高了,企业、业绩会减少,有搞垮普洱茶的可能;反对者则表示晒青茶属于绿茶,是中国茶叶界几十年来的共识和基本常识,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同样会毁了普洱茶。

两种观点争论了一个多月,后来我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将经后发酵加工的称为普洱茶,而将晒青茶(生茶)称为原普洱茶,即为普洱茶的初始产品。程达说,这个方案虽然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但是没有得到一些企业和政府官员的认可,随后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出面协调,并得到云南省政府领导的支持,以再次进行专家研讨会的形式将生茶纳入了普洱茶,但是我没能参加会议。

2006年,新的普洱茶定义由云南省质监局颁行: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

显然,这个新标准不但否定了云南的03标准,也与农业部的04标准相冲突,但是在企业利益和政府政绩的巨大诱惑下,科学问题被抛开,一切过程就顺利完成了。程达说,将生茶纳入普洱茶,迎合茶企和政府降低门槛的愿望。原来云南人常喝的滇青,即是晒青毛茶,现在摇身一变成为普洱茶,市场价格不可思议地翻了十几倍到几十倍,对未来埋下了巨大隐患。

茶叶之路:复兴之路正在延伸


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尽人皆知的丝绸之路相比,茶叶之路几乎是一条鲜为人知的古商道。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这一条新的国际商道,由中国东南地区向北延伸,穿越茫茫戈壁草原,横跨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繁荣热闹了两个多世纪后,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时代,在茶叶之路沿线的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多个城市的努力下,沉寂百年的茶叶之路悄然复苏并走上复兴的征程。

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1693年的一个寒冷冬天,一百多个蓝眼睛黄头发,长相怪异的人出现在大清京师北京城的街道上。他们牵着骆驼、赶着马车,一个个神情疲惫,可眼睛中闪烁着兴奋的亮光。这队人马的出现轰动了整个北京城,很快人们弄清楚了这是俄国彼得大帝向康熙朝派出的商队。这一年是中俄两国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第五年,这一条约也是大清国与外国签订的无数条约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平等条约。

不久,中俄之间一条便捷的商路被开辟出来。这就是从坐落在贝加尔湖南岸的俄罗斯西伯利亚重镇伊尔库茨克城出发南行,越过边界经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通向北京的道路。这一商道的出现,催生和孕育了一批新兴的商业城市,如中国呼和浩特、俄罗斯恰克图、蒙古国科布多等等。

虽然这条商路是以茶叶命名,但茶叶只是大宗货物之一,其他如丝绸、药材、干果等货物数量也非常庞大。这些货物的来源遍布大半个中国。同样的,俄国的轻纺织品、皮毛、粮食和其他日用百货也是沿着这条网络流到中国的广大市场。着名作家、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说。

茶叶之路在中国境内出现了两条支路:一条向东到北京、天津以及山东、河北、河南,另一条直向南插,经山西过黄河直插汉口。两条路都没有在中原停留,而是分为更多的支线,流向福建、上海、杭州等更加遥远的地方。这些支路连接起来就形成一张网眼细密的大网,覆盖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各地的货物用车和船运到归化(今呼和浩特)之后,一律改由骆驼载运,一路向北运送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以及俄罗斯。据文献记载,1777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贸易额达600万两白银;到1843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贸易仅茶叶一项就达12万箱;1821年-1850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中俄贸易占俄国对华贸易总额的40%-60%。

相对与俄国政府派出官商参与中俄贸易的做法,将固守疆土作为最高施政目标的大清皇帝们显然对做生意不感兴趣,甚至认为远赴他国经商有辱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晋商为代表的旅蒙商利用与蒙古草原连接的地理优势在茶叶之路上活跃起来。在200多年间,旅蒙商的驼队载着中国的茶叶、丝绸、布匹,在蒙古高原广袤的荒野上,在西伯利亚寒冷的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足迹。

茶叶之路曾经的重要节点之一的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市长包崇明说,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非浪漫之旅,这是一条洒满了血泪、堆满了白骨、充满了荆棘的探险之路。在茶叶之路的万里征途中,来自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商人生死相依、团结一心,战胜荒野中的风沙雨雪,战胜草莽中的盗匪猛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充分表现了人类共有的英雄气概。

遗落在草原深处的记忆繁荣热闹了200多年的茶叶之路,自19世纪开始滑向悲情岁月。邓九刚说,由于中国的茶叶出口,英国在与清政府贸易中处于长期巨额逆差,在此刺激下,英国不仅发动了鸦片战争,并开拓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区种植茶叶。而在此之前,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已经从中国聘请茶师前往俄国开辟茶园。

此外,随着中俄之间海运的扩大,北上的陆路运茶商道逐渐萎缩。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中国南方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风光两个多世纪的茶叶之路逐渐废弛,成为历史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茶叶之路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北方半荒漠的草原上很难找到昔日繁盛的踪迹。

如今,向年轻的呼和浩特人打听,恐怕很少还会有人知道,呼和浩特在历史上曾经是着名的茶叶之路的东方起始点,一座名播四海的商城,一座颇具特色的万驼之城。据文献记载,清代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拥有骆驼最多时达16万峰。

茶叶之路沿线的村庄至今仍然保留着历史遗留的痕迹,有很多村庄的名字都是当年在这里开设的商号名称,如福如东、大兴长、西成丰、三义元等等。但如今这些村庄的居民都是以种地为生的地道农民,他们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是商人或工人,对于茶叶之路更是了解甚少。

历史上作为茶叶之路重要节点之一的二连浩特,如今是中蒙最大陆路口岸、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当年位于这里的伊林驿站,与散落在草原上的所有驿站一样,承载并见证了茶叶之路的辉煌,此后便隐没在草原的风沙中,消失在当地人的记忆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发现了陈列在美国自然博物馆的伊林驿站老照片,并根据老人的回忆,找到了当年埋藏在伊林驿站库房菜窖中的水晶石和酒瓶等,确定了伊林驿站遗址具体位置,并建成博物馆。

全球化时代:国际古商道复兴之路在延伸驼铃远逝,古道悠悠,曾经的商道已经湮没在荒草的深处,当年的驼铃已经消逝在西风残阳中。但是随着茶叶之路的开通和繁荣而催生的许多新兴城市至今还矗立在蒙古高原的大地上。比如呼和浩特、包头、二连浩特、乌兰巴托、恰克图、伊尔库茨克等等,今天都是中国、蒙古、俄罗斯经济十分活跃的城市。近年来,在茶叶之路沿线的中俄蒙三国多个城市的努力下,沉寂百年的茶叶之路正在悄然苏醒,并期待借全球化浪潮之力实现新的伟大复兴。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俄文顾问、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会长孛乌兰娜说: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时期内的中国,茶叶之路已被人遗忘。但在俄罗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茶叶之路,很多人除了恰克图,还知道中国的归化、晋中、张家口、汉口等地名。

1956年,随着北京--二连浩特--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联运铁路的开通,消失百年的茶叶之路得到了完美的延续,古老的商道又重新复活。如今在昼夜繁忙的二连浩特口岸,随处可以看到满载俄罗斯木材、蒙古国矿产品和中国蔬菜、水果、日用品的火车、汽车来往不息。有人笑谈:过去的茶叶之路如今成了木材之路和蔬菜之路了。

二连浩特口岸目前承担着约三分之二的中蒙贸易过货任务。2011年,经二连浩特口岸开展的中蒙贸易货物运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030万吨。

如今连通中俄蒙之间的道路基本上与茶叶之路相重叠,不同的是运输工具发生了变化,在我国境内河运和驼队被公路和铁路所取代,在俄罗斯境内,狗拉雪橇也已不见踪影。邓九刚说,从东到西我国有三条铁路线在不同的地段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铁路的网络早已突破国界线的束缚把中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连成了一片。

2008年,作为昔日茶叶之路重要节点、今日中国对俄蒙开放前沿阵地的二连浩特市提出构建以天津港--二连浩特--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为轴线的区域经济合作走廊构想,得到沿线地区的一致认可。陆桥沿线地区在资源开发加工、通关合作、国际联运等领域达成了广泛共识,开拓了新的更加广泛的合作空间,历史上的茶叶之路随着经济合作走廊的建立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2012年7月,由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福建省南平市、湖南省益阳市、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俄罗斯乌兰乌德市等7个茶叶之路沿线城市共同率先发起,并有湖北咸宁市等16个中俄蒙城市共同组建的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正式成立。这个联盟旨在抚古寓今,不断赋予茶叶之路新的内涵,扩大这一古商道的现实影响力,促进沿线城市互动、互补、互助、互惠发展。

蒙古国色楞格省副省长色布仁巴图说: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的成立为中俄蒙三国建立新的经济关系提供了条件,最重要的是通过恢复多年前的珍贵文化遗产来相互联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开启新的经济走廊。

二连浩特市市长包崇明说,二连浩特市正在筹建茶叶电子交易平台,还将建设中俄蒙三国企业间的矿产品电子销售平台,力促中俄蒙经贸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在茶叶之路这条古老的国际商道上从南到北,从中国到俄罗斯留下了大量遗存,如今已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早在1999年,俄罗斯国际旅行社就开辟了莫斯科--叶卡捷琳堡--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乌兰乌德--乌兰巴托--呼和浩特--北京的茶叶之路旅游线。目前,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正计划打造一条从武夷山到圣彼得堡的长线旅游线路。

毫无疑问,茶叶之路的历史如今得到了更加完美的延续,古老商道的复兴之路正向远方延伸

普洱茶加工技术的统一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原民国政府经济部所属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的云南中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部系统,于1950年3月9日由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刘洁为首的军事代表进驻接管,下属各茶厂均随省茶司交军事接管,经稍事整顿后恢复生产,续写普洱茶历史的新篇章。

其后各民营茶庄、茶行等生产经营企业也归并国有,普洱茶的生产、加工由省茶司统一安排调配,普洱茶加工技术出现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

1951年《中国茶讯》第二卷十一期刊登的冯军《云南茶叶产销概况》一文中介绍的普洱茶制法,代表了当时普洱茶的制法,具体可分为初制和复制两部分。

初制方法为每次取鲜叶2-2.5千克置铁锅中炒萎,用手搓揉,使出汁成条,晒干后即成毛茶,亦称散茶,即现在的云南晒青茶,简称滇青。

复制包括毛茶精制和蒸揉二部份。精制是毛茶经筛、簸、捡、剔去片、梗、茶未。依条索粗细、品质高下以区分,最细者称头盖,盖于茶团最外面,大部分是春尖白毫;次级茶称二盖,多半是夏初产的细叶;最差的茶称里茶,即包心。

蒸揉前先按各种花色规格配料,如碗形的沱茶每个重8两(250g),配料为头盖10%,二盖20%,里茶70%。心脏形的紧茶第个重7.6两(237.5g)头盖、二盖和里茶各占1/3。饼茶为沱茶的副产品,每饼重1.6两(50g),谷花20.5%,春尖21.2%,春尾58.3%。蒸揉时按配料准确称重,一层一层放入蒸甑,好茶放在最外层,用蒸汽蒸汽蒸软后,装入三角布袋,按需要揉成大小圆扁不同的形状,然后放置在干燥之处,风干即成。沱茶五个一筒,外包箬叶,用细藤、篾扎好,装进篾篓,捆紧。第28筒为一篓,净重70市斤,两篓为一驼。紧茶7个成一筒,18筒装一竹篮,每篮净重60市斤,两篮为一驮。

这种制法一直沿用到今,仍为部分普洱茶的生产厂家所采用,但随着现代制茶机械的发展,对生产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家的生产要求,现大部分生产厂家开始采用机械加工代替了人工生产。但现代制茶机械是否适合用于加工古拙朴质的普洱茶?这样的制成的普洱茶是否能越陈越香?仍存在一些争议。

日本高知县大丰町碁石茶的衰微和复兴


日本高知县大丰町的碁石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和德岛县的阿波番茶,爱媛县的石鎚茶并称日本三大黑茶。今年笔者走访了碁石茶唯一的产地——大丰町。

从JR高知车站坐JR土讃线大约1个小时到了大丰町的大杉站。因为下着大雨,负责碁石茶产品开发和销售的大丰YUTORIFARM株式会社的董事长大石雅夫先生特意开车来车站接我。汽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大石先生告诉我说,碁石茶的原料就是这山上野生的山茶,海拔430米的山上云雾笼罩,适合茶树的生长,在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碁石茶一直是大丰町的一张名片。说话之间便来到了大丰町的碁石茶博物馆。当我接到大石先生递给我的那纸质罐装的碁石茶饮料时,便感到曾经濒于灭绝危机的碁石茶在复兴之路上已经迈出了不小的步伐。

据文献记载,碁石茶可追溯到400多年以前的江户时代初期。碁石茶是一种经两次发酵的微生物发酵茶,在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受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等原因的影响,大丰町生产碁石茶的农户只剩下最后一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植物性乳酸菌含量较高的碁石茶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碁石茶的生产采用传统的手工制茶法。茶叶的获取不是用手采摘,而是用镰刀割取茶树枝叶,因此不叫“采茶”而称为“刈茶”。茶农把从山上连枝带叶割下的茶树枝叶装入约1米多高的木制蒸桶内蒸2小时后,从蒸桶中取出枝叶摊放在室内地板上,用手捏住树枝轻轻抖动,蒸熟的茶叶便被抖落下来。将熟茶叶铺成约40公分厚的堆积,并盖上草帘渥堆数日,使之产生有氧发酵。渥堆期间的温度是碁石茶成败和品质好坏的关键,所以茶农每天必须多次把手伸进草帘内探测茶叶渥堆的温度。全凭经验和感觉,不用温度计、湿度计什么的。完成渥堆过程的茶叶被装入高约160cm、直径约120cm的杉木大桶内,人站在上面将桶内的茶叶踩踏得结结实实,并压上大石头让它进行无氧发酵。约两周后,从桶内取出形成块状的茶叶,将大块的茶叶切成约三四公分见方的小块,然后整齐地放在草帘上靠太阳晒干。黑黑的茶叶小块整齐地排列在草帘上,远远望去犹如围棋的黑子。据说,这就是碁石茶名称的由来。

和云南布朗族的竹筒酸茶相比,碁石茶的制作过程和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两者的微生物发酵原理是一致的。碁石茶冲泡的汤色和湖南安化黑茶相似,但有明显的酸味。有专家分析,碁石茶的酸味、苦味、涩味等形成的综合口感接近于红葡萄酒,只是不含酒精而已。

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碁石茶的消费主要集中于濑户内海地区。大丰町的山民用碁石茶和濑户内海的岛民交换盐巴,濑户内海的岛民不仅用碁石茶泡茶喝,还用来煮茶粥。濑户内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水中碱性含量较高,用碁石茶煮茶粥,最为合适。因此,日本的茶文化研究家曾说,是大丰町的碁石茶支撑了濑户内海地区的茶粥文化。用碁石茶给渔网染色,是濑户内海岛民对碁石茶的另一种需求。据说,茶的儿茶素等成分可以增强渔网的牢度。但是,后来自来水技术的提高和尼龙渔网的普及使碁石茶的需求急剧下降,把碁石茶推向了濒危的境地。

现在,大丰町的碁石茶生产农家已恢复到7家,每年生产的碁石茶还不到10吨,收成不好的时候,年产量仅三四吨。由于产量较低,因此,和其他的日本茶相比,碁石茶价格昂贵。一般的日本绿茶100克的售价通常为700日元到1000日元,但碁石茶50克就标价1500多日元。

我们回到JR大杉站附近时,已经过了晌午。站名之所以叫“大杉”,是因为这里有一棵据说树龄超过3000年的日本最大的杉树。大杉树旁有一家名为“道之驿”的土特产商店,我们在店里领略了碁石茶产品开发的成果。不仅有各种包装的碁石茶的销售,含碁石茶的食品也非常丰富,如碁石饼干茶、碁石茶果冻、碁石茶馓子等等,不一而足。另外,碁石茶肥皂和碁石茶粉霜等含茶化妆用品也颇受消费者青睐。碁石茶的罐装饮料,目前只在高知县内销售,随着碁石茶产量的增加,将不断扩大销售范围。大石先生介绍说,在家庭里还可以把碾成粉状的碁石茶加入糖果、巧克力、果子露等,碁石茶的利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高知县和大丰町都很重视碁石茶的复兴事业。在“产学官”,即生产者、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三方协作下,大丰町的碁石茶产品开发有了较大的发展。2006年,碁石茶被财团法人日本食品产业中心认定为“本場の本物”(相当于我们说的本土正宗产品),开启了碁石茶复兴之路。经过数年的努力,碁石茶已重新成为大丰町的名片。

丁谓《咏茶》诗中描写了茶民夙兴夜寐情景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淳化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晋国公。

【咏 茶】

建水正寒清,茶民已夙兴。

萌芽先社雨,采掇带春冰。

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

烦襟时一啜,宁羡酒如渑。

【释义】

建水,指建溪,闽江上游。宋代在福建建溪的北苑,设置有“龙焙”或“官焙”机构,掌管采制贡品,称为“北苑贡茶”。社雨,社翁雨的简称,社日(古代祀土地神之日)所降之雨。

渑(shéng),水名。

【详解】

丁谓“是宋真宗的宰相,以奴颜婢膝、捣鬼撒谎著称”(钱钟书语)。在其任福建漕使时,督选贡茶,并创大龙凤团饼茶献上,以博取皇上欢心。故清诗人释超全《武夷茶歌》有“建溪团茶始丁谓”之说。此诗即丁谓任福建漕使时所作。诗中描写了茶民夙兴夜寐、冒寒采茶的艰辛,也描绘了烹茶所带来的乐趣。

千年贡茶是否有复兴的可能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千年贡茶是否有复兴的可能》,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月嘉禾起,品茗有鸠坑。日前,国家级茶树良种--鸠坑种的原种地淳安县鸠坑乡,举行“千年贡茶故里行”鸠坑毛尖茶叶文化节,以期进一步提升鸠坑茶的品牌知名度,使历史名茶“鸠坑毛尖”重放光彩。

鸠坑茶历史悠久,唐代即列为贡品,被日本、阿尔及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引种,全国也有大面积种植。其中,鸠坑毛尖茶以色泽绿翠,银毫显露,香气清高,隽永持久,滋味醇厚,鲜爽耐泡而被列为全国16种名茶之一,多次获国家金奖。然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众多新兴名茶,“鸠坑毛尖”却因生产模式、品牌运作等诸多因素,未能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名茶的风采。

为让“鸠坑毛尖”走上复兴之路,近年来,鸠坑乡在市县“联乡结村”帮扶单位及市农业局的支持帮助下,完成了3000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还开展了鸠坑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并对“鸠坑毛尖”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使之实现了全面机制化生产,从而不仅提高了茶叶的品质,也减轻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茶农增收。

据了解,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鸠坑毛尖”目前已从原来的平均每市斤100余元提高到300余元,最高的可达每市斤近千元,预计今年全乡鸠坑毛尖精品茶产值可达2700万元。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千年贡茶是否有复兴的可能》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坎坷步履 浴火重生:看韩国茶产业的历史与复兴


坎坷步履浴火重生:看韩国茶产业的历史与复兴

韩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地势趋向为东北部崎岖,西南部平坦,山地面积约占70%。韩国北部地区寒暑温差较大,愈往南气候愈暖湿温和,韩国的中部与南部处于温带季节风气候地区,且受海洋暖流及东南亚潮湿季风的影响,年均气温都在10摄氏度以上,由于雨雪丰富,全年降水量也很充沛。

因着这样的天时地利,韩国的南部成为该国主要的产茶地区,且茶树多为中小叶种。在南部地区,有韩国的三大种茶市——宝城、河东和济州岛。宝城是韩国最西南的城市,是韩国最大的茶叶主产地;河东位于韩国的东南部,是最早把茶树落户在韩国的城市;济州岛是韩国的第一大岛,非常出名,是韩国的产茶之岛。该岛虽地处北纬33度线附近,却具有南国气候的特征,是个气候温和、降水充足的地方,故而也是茶树成长的摇篮。

历史追忆

据历史记载,茶叶早在朝鲜三国时期(大约是中国唐朝)就从中国引入朝鲜半岛,新罗善德女王时期(632—646年)就已经有茶叶了,至新罗时期兴德王三年(828年),使者从中国带回茶种子,从那时起韩国开始把种茶纳入农业生产项目,该国本土茶产业的发展苗头展姿初露。

随着茶叶的出现,韩国的饮茶之风也日渐盛行。在新罗时期,饮茶只是皇室贵族增加雅兴的一种方式,茶是达官、僧侣等少部分阶层才能饮用的饮料,直到高丽时期(936—1392年),民间饮茶才开始普及,但是出于不稳定的社会因素,茶文化并不能很深入地传入每家每户。

然而,真正成为韩国茶之路拦路石的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朝鲜半岛的战争,其严重影响了韩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传播。1904—1905年是日俄战争,之后1910—1945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同时,韩国茶业也被日本茶叶和日本茶文化所占据。不过在日占的岁月中,韩国茶产业在曲折中潜滋暗长,培育出一些优秀的茶叶公司和茶园。而后几经政治变换、时间更迭,直至20世纪80年代左右,伴随着经济爆炸的蘑菇云,茶文化的传播才在不断涌入的世界文化潮流中慢慢浮出水面,一部分韩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这个老朋友。

80年代的复兴

摆脱日军的侵占和后来爆发的朝鲜半岛战争,韩国茶产业一直在积极地恢复,这得益于几点原因。首先是传统恢复运动。由于长期饱受殖民地统治而使得本国文明受到压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很多韩国人都排斥本国文化,以致后来出现了绝迹的危机。好在1960—1970年间,发动了一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这推动了大韩民族文明僵滞许久的齿轮,茶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齿轮。

其二,政策支持。实行饮茶文化的政策最好的办法主要是靠政府支持、教育推广和宗教宣扬,尤其政府的影响力最为有效。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后提出利于茶产业前进的政策,尤其是其中的“第二次文艺中兴计划”明确了确立民族历史观和通过传统文化艺术继承、创造传统文化的方向。绿茶产业就因政策受益,在茶叶产业化市场上先棋一招,经过多年摸索,探究出一个适合韩国传统茶饮料和饮茶文化的多元化活动方案,并被选为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指定的14种新开发食品之一。

成立茶人团体也是一个促进恢复的原因。如1979年1月20日创立的韩国茶人联合会,是为了继承和发展茶生活的传统,逐步培养国民的茶之精神,纠正礼节。1983年10月13日设立韩国茶艺协会研究的目的是实现茶艺复兴,并设立了奖学金基金会,展开茶艺的研究和普及运动。在教育界同样有这样的团体,20世纪80年代,在小、初中、高中设立茶礼课,在大学设置茶道课,就是为了普及茶文化知识。

绿茶的新时代

经过日本占领期和朝鲜半岛战争等历史重创,从韩国茶产业方面来看,以产业的停滞作为代价,可谓损失重大。1957年,“大韩茶业”接手日本京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茶园,进行整枝、修复等一系列茶园管理工程。从1959年开始播种茶种子,1962年从日本引进制茶机器,正式开始茶叶加工技术,同时在韩国政府的支援下扩大了茶园面积。起初栽培茶叶,由于采取了一种种植、购买签成契约的栽培形式,因此产量、销路都比较稳定。但20世纪70年代,一部分制茶公司做假红茶,在茶青中掺加其他植物的叶子,还添加染色剂,最后成茶流通到市场中。毕竟纸包不住火,被披露后韩国红茶一落千丈,不但销量不振还直接影响了茶农的生计,当时有不少茶农放弃了这一行。

1960年,在政府带领下,韩国茶产业开始在全罗南道的一些地区大规模营造茶园。1965—1983年,“韩国制茶”与“大韩茶业”一起开创了平地茶园的时代。那时,“太平洋”茶业没有自己的茶园,它只能收购“大韩茶业”和“韩国制茶”采摘的茶叶,经过茶叶加工制造自己的产品。“太平洋”从1979年开始在济洲岛建立茶园,到1983年才完成并于5月开始生产。因为“太平洋”拥有平地茶园,所以可以使茶叶生产机械化、制茶设备现代化,因而能够大量生产茶叶。济洲岛现代茶园的问世,标志着韩国绿茶生产的地基构筑。

“太平洋”茶业从最初开办“雪绿茶”代办所进行上门促销(那个年代绿茶知名度很低),到设立专卖店,乃至后来发展为超市销售,它为韩国绿茶开辟了市场,可以说其开创了韩国绿茶的产业道路。

近代中华茶道开始复兴及传播介绍


自20世纪80年代起,沉寂了200多年的中华茶道开始复兴。首先从台湾,继之是大陆和港澳地区。茶艺、茶道、茶文化团体和组织纷纷成立,计有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澳门中华茶道会、香港茶艺中心等,为普及中华茶艺,弘扬中华茶道,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两岸四地的茶道交流活动频繁,经常举办全国和地方性的茶艺赛、茶席设计赛等。理论研究也异常活跃,近20年出版的有关茶艺、茶道、茶文化著作的数量,超过中国历史上茶书数量的总和。并且,现代中华茶艺已走出国门,不仅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还远传欧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全面复兴,茶馆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现代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遍布都市城镇的大街小巷。目前,中国每一座大中城市都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数十到数百家。此外,许多宾馆、饭店、酒楼也附设茶室。在许多大中城市,茶馆的数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正是鉴于现代茶馆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2001年,又颁布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范茶馆服务行业。茶艺馆成为当代茶产业发展中靓丽的风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5828.html

上一篇:普洱茶的历史与本身

下一篇:回顾普洱茶的那些历史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