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界“传统与后现代派”

2021-09-27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界“传统与后现代派””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界“传统与后现代派””相关知识!

后现代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义的概念,多用于表达意识,思想,行动超越启蒙时代的范畴。

当今茶界也出现了一个历史未曾有过,理论上也不成体系的文化陈年老茶文化。

我将此文化称之为后现代茶文化,这个群体统称为后现代派茶人。

自邓时海先生开创性的把樟香,参香,枣香等元不属于茶之本味的口感系统性地著书立传后,海内外随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并且影响到其它茶类,铁观音,大红袍,六安茶,藏茶等也都已老为贵。

追溯历史,并没有喝老茶这种概念。茶行一旦剩下老茶,便掺到新茶中销售。无意留下来的也多是当年太垃圾,没人要,忘记在仓库,很少有优质老茶留下,毕竟好茶在国内外还是奇货可居,是不愁卖不掉的。

有一天大家把多年前的茶拿出来试品,发现味道居然比从前好了很多,人们这才对老茶有了认识。

九十年代中期,邓时海先生够入了很多老港仓茶,一时砸在手中无法解套,便出了部产品推广手册式的茶书,一个无心的著作,阴差阳错地掀起了台湾一股普洱茶热潮,成了一部圣书邓时海先生也成了茶界教父级的人物。回想当年,邓先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学现用,因为那时候找不到任何关于老茶的资料讯息。虽然有些漏洞,但他老人家对普洱茶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

零二年后,大陆也随之掀起了一股普洱茶热潮,陈年老茶节节攀升,掀起了全民藏茶的热潮。

传统铁观音,大红袍,绿茶等其他茶类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茶博览会变成了普洱茶专场交易会,茶叶店变成了普洱茶专卖店,芳村,马连道等国内大型茶叶市场普洱也占据半壁江山,茶人们也以收藏品饮陈年老茶为荣。这是多么的可悲!传承千百年的主流茶品一夜之间被曾经只供边疆牧民,藏民,香港茶楼喝的最低端茶普洱茶所取代。

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这是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还是背离?

也许今后的时代大红袍,铁观音,单丛将不再辉煌,在送别他们的时候,让我们穿越时空,深思一下,传统意义上,古代先贤论茶,到底是什么审美标准?

中国茶,自古以恬淡为上。

明代茶家熊明遇在《罗蛤访记》中记载:茶之味重,色重,香重者俱非上品。早期人们喝茶,嫌茶味淡,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类,后来到了唐代,这种已经失去茶之真味的作法被文人雅士所排斥。陆羽《茶经》也对这种茶定义为似渠中污水。

由于时代的错位,陈年普洱茶史无前例地风靡起来,茶人的意识和行为已经背离了传统理念,不应打着传统的旗号宣扬老茶,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从来没有这样喝过茶,也从不喝这种茶!

如果把老茶刻意文化,那只能定义为后现代茶文化。

这个群体也不应归纳在传统茶人范畴,而是后现代派茶人。

邓时海先生首当其中是后现代派茶人的鼻祖。张天福老人是传统茶人的代表。

老茶热,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被这个纷乱复杂的世界刺激的已经麻木了,梅花易数已经是个传说,在也体悟不到茶中最本真的那份含蓄淡澹之美。而老普洱茶那最直接,最透彻,最张扬的口感最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如果用音乐比拟茶,我说好的乌龙茶,绿茶如品箫一般,有中庸含蓄之美。近听声音委婉,不大,但传的很悠远。而普洱茶却是一部西方交响乐,声音很震撼,很有冲击力,多声部给你全方位的刺激。

如果用人比拟,乌龙茶绿茶就如同一位才华横溢的传统文人,见面,没有过多的言语,一个淡淡的微笑,却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而陈年普洱却如同一个花枝招展,风韵翩翩的贵妇人,见面有说有笑又亲又抱,一番亲热让你大汗淋漓,给以最直接最零距离的刺激与全方位的享受。

每个人的心性不同,喜好也就自然不同。文化是多元的,真真假假,好好坏坏,历史自然会在传承中给与我们一个答案。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叶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


社会角色,一般指社会活动或社会关系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关系与情境内所占据的社会位置,社会赋予其特定的职责功能与义务。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茶指的是茶实体以及对茶的品饮过程,如以茶待客、茶修身指的就是狭义的茶。广义的茶与广义的茶文化相等同,内容涵盖广泛,茶树栽培、茶的制作加工、茶具、茶的品饮、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等等皆在此列。下面我们来看看广义的茶所具有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一般指社会活动或社会关系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关系与情境内所占据的社会位置,社会赋予其特定的职责功能与义务。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茶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的主要社会角色

第一,雅俗共赏的休闲方式载体。贡茶制的出现虽给茶民带来了一定负担,但同时也推动了名茶的开发与制作技艺的提升,并由此产生了民间的品茶与斗茶现象,至宋时这一现象蔚为壮观,保存下来的诸多画作、诗作对此都有反映。从街头巷尾的茶馆艺人至文人墨客再至达官贵人,无不参与其中。如盛行于宋的分茶(又称茶百戏、茶戏等)名家就有宋徽宗赵佶、大诗人陆游、着名女词人李清照等等。

第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茶的诗词数量巨大,且不乏上乘之作。仅陆游所作茶诗就有300多首。乾隆帝诗作《观采茶作歌》中的第一句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也被后人广为传诵。与茶相关的画作在中国传统画作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南宋刘松年的《撵茶图》、元代赵原的《陆羽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明代唐寅的《品茶图》等均是珍贵的社会文化史料与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第三,皇权皇威的传达者。贡茶制源于西周之初,从那时起,茶就与皇权有了某种内在联系。自唐代始,在上贡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贡茶院,专门负责为皇室精选优质茶。五代时,皇帝向臣子赐茶渐成制度。被赐人群主要分为四大类:大臣、将士、僧道和庶民、四方少数民族部落,以此来显示皇权之高贵,皇威之浩荡。

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主要社会角色

第一,社会文化的传承者。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茶元素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留下来的茶的大量加工技术方法、茶具制作技艺、茶的品饮方式、茶图书、书法、绘画、歌舞等等,不仅活生生地再现了传统茶文化的特色,而且有益于现代茶文化的开拓创新,从而使茶文化本身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载体,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前行。饮用茶饮料之风的迅速蔓延就是很好一例。

第二,社会交际关系的推动者。茶正在向国饮的角色转变,并已经成为向国外领导人、国际友人传达友谊的重要馈赠品,是商界馈赠、招待应酬的必备之物。同时,茶也是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交流心得、增进感情的重要润滑剂。

第三,生活标签展示者。传统社会中,茶的品饮人群可分为宫廷、文士、雅术、民俗四大类。可见,饮茶并非某一类人群的专利。所以,茶不能被简单定义为身份的标签,它们间不存在对应关系。但不论哪个阶层、哪类人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喜欢品味茶,也喜欢品味生活,钟情喝茶,乐观生活。

第四,人口素质的呵护者。茶的主要可利用成份为茶多酚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制药、保健、化妆品、食品及饮料之中。经科学研究发现,茶具有醒神、健脑、化浊降脂、减少电磁波辐射危害、解毒利尿、延缓衰老等功效。茶自古喻意清淡、高雅,中国茶道更是内涵丰富,静、雅、和三字道出了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联系:内心修养需静,文化诉求要雅,社会关系要和。这关乎的是人的精神文明素质。所以,茶是现代中国社会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五,经济发展推动者。产茶区多为远离都市的偏僻山区,那里的百姓多以茶为生。茶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也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撑之一。2009年全国茶园面积2800万亩,产量128万吨,产值约为900亿元。以茶为原料的各类饮料发展迅速,2009年我国消费茶饮料600万吨,按100:1的比例,约用去6万吨中低档茶。相比日本每年以茶多酚开发出的各种产品200亿美元的产值,还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第六,民族风俗的言说者。各民族风俗的差异也体现在茶俗的不同之上,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喜竹筒茶,湖南城步苗族喜虫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喜三道茶,藏族喜酥油茶,蒙古族喜盐奶茶等等。茶在不同民族的婚丧嫁娶中的使用也都有着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寓意。如回族禁酒,各类节日礼仪中均以茶为敬。藏族把茶叶作为婚姻的珍贵礼品,把色泽红润的茶汤作为婚姻美满的象征。

需提及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茶的这些社会角色的把握与运用还存在着诸多误区。在精品茶中,有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存在着过分采摘单一嫩芽的现象,如行业过度发展单一嫩芽茶加工,这不但使绿茶原香降低,营养成份减少,也遏制了绿茶技术的创新,更是对茶的精神实质的违背。饮茶有益健康,但许多人饮茶方式是错误的。如喝冷茶浓茶、饭后立即饮茶、喝冲泡次数过多的茶等等,这些不但无益身体健康,反而会给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普及茶饮与普及茶文化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

普洱茶VS五粮液,传统又现代的饮品


当今天嘈杂和繁华淹没了我们和大自然沟通的渠道,在都市里却悄然兴起了饮用普洱茶,在周末和友人相聚或自己独处的时候,泡上一壶普洱茶,看着褐红色的茶汤,在紫砂的杯子里面升起袅娜的香气。那一口性情温和,味道甘醇的茶,有好的口感,还给人带来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养生、助气、补气、降血脂、瘦身、抗癌的功效。所以,这普洱茶就成了白领健康理念的首选,也成为馈赠的佳品。陈放较久的普洱茶,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茶叶外观呈枣红色,白毫也转成黄褐色,1949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称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号、百年同兴贡品、百年同庆号、同昌老号、宋聘敬号。通常在茶饼内放有一张糯米所做、印有如上名称的纸。

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普洱茶这种“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人人皆可饮,越旧价越高”,新普洱茶是人人可得的日常饮料,老普洱茶却又“价等兼金”,可望不可及,如果在“普洱天平”的左端是“典藏价值”,是只涨不跌的“耐久财”;而右端则是“饮用价值”,是喝一片少一片的“消费财”,那“时间”就是游走在两者之间的“砝码”,随着时间砝码往左推移,这饼茶的典藏价值就越高,反之亦然,远年普洱茶所具备的典藏性类似红酒,两者一样讲究年份、出身的酒庄或茶庄,注重稀有性与保存状况。

而当今中国最值得饮用的另一具有中国古老文化和技艺的魅力,而不落后于时代的饮品,当属五粮液白酒。五粮液是采用四川宜宾的高粱,加上糯米,大米,玉米,小麦五种精选的粮食,经过古老的特殊配方,明代的老窖酿造,它符合现代审美的包装怎么也让人难以想像它是距今600多年古窖里出产的琼浆玉液。

浓香的五粮液酒,因为是采用纯粮食酿造,加上老窖有多种微生物发酵,成就了酒的有益身体的成分,适当的引用可以有利于睡眠,并能刺激胃液分泌与唾液分泌,起到健胃作用。还可通风散寒、舒筋活血。

五粮液还有很多系列酒,比如:五粮液1618是五粮液明初老窖精酿,运用五粮液独特的勾兑技术把历史的厚重和现代科技创新融为一体,在传统基础酒的品质上再度提升,其酒体浓香绵厚。五粮液老酒是“反朴归真,成就经典。”的代表,水晶的鼓型瓶把酒的古朴和瓶的古色古香融合为一个整体,足见设计的巧妙。

徽派茶道以茶立德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

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

3、焚香,敬茶圣陆羽;

4、涤器,洗涤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

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

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

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

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

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

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

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

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

中国现代茶诗


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向渝州叶正黄。

二十一年归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华,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称延安景物华。

和柳亚子先生

(林伯渠)

骇浪惊涛四海哗,新时世界叹花花。

百年岁月流如矢,几度兴亡话与茶。

士到危时方见义,国无净土忘为家。

岿然南社风流在,珍重文章报国华。

茶诗论长寿

(朱德)

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

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说明】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岁,其长寿的密诀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喜欢饮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欢庐山云雾茶,他曾在庐山上写过一首饮茶诗,表达了饮茶与长寿之间的关系。诗句浅显易懂,却清楚体现了庐山云雾茶的优点及性能。

访梅家坞

(陈毅)

会谈及公社,相约访梅家。

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

溪水鸣琴瑟,人民乐岁华。

嘉宾咸喜悦,细看摘新茶。

初饮高桥银峰

(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豆丁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磋。

茶诗入禅二首

(赵朴初)

吃茶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说明】诗中,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自然贴切、生动明了,既是诗人领略茶叶的写照,又是体现茶禅一味,茶禅相通的佳作。

中国——茶的故乡

东赢玉露甘清香,椤伽紫茸南方良。

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无涯让故乡。

【说明】赵朴初在诗后加注:“日本宁治产玉露茶甚佳,斯里兰卡(古称椤伽)产红茶有名于世。”这首诗从赞颂日本名茶宇制玉露茶,斯里兰卡(椤伽)紫茸茶入手,占出了中国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欲唤天涯认故乡”。

初饮高桥银峰

(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茶的情诗

张措

如果我是开水

你是茶叶

那么你的香郁

必须依赖我的无味

让你的干枯,柔柔的

在我里面展开、舒散

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

我必须热,甚至沸腾

彼此才能相溶

我们必须隐藏

在水里相觑相缠

一盏茶工夫

我俩才决定成一种颜色

无论你怎样浮沉把持不定

你终将缓缓地

轻轻的

落下,攒聚在我最深处

那时候,你最苦的一滴泪

将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

煮茶论剑,喝茶请自觉入派


想了解《煮茶论剑,喝茶请自觉入派》知识吗,丰富的《煮茶论剑,喝茶请自觉入派》内容等你来看!

人在江湖在,人走茶不凉。江湖中有名门各派,饮茶圈也有喜好不同。一碗茶,一种滋味,一份义气,因茶结缘、以茶解怨。谁说喝茶便是风平浪静,武侠之心尽在茶中。

喝茶也是混江湖,敬请入派。

安溪铁观音——武当派:如果说大红袍是茶叶江湖中的少林寺,注重品系的纯粹和技艺的传承。那铁观音就是道家武当,如太极一般,柔中带刚,吸纳天地之灵气,香味千变万化,有无限的可能。

武夷岩茶——少林寺:武夷岩茶即注重内在的修为,以气沉丹田、厚积薄发见长,又不忘外在的沉稳,一招一式都力发千钧、激起千浪。几百年来,它传承着乌龙茶的精神魂魄,阐释着儒释道的文化义理,在不绝的赞叹声中,引来朝圣者和膜拜者。座下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肉桂、水仙等当家品种婉如少林寺七十二绝技,震慑武林。

台湾高山乌龙——峨眉派:台湾一派的乌龙茶和福建安溪的铁观音好比武当和峨眉,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如同张三丰和郭襄郭女侠,源于一本《九阳真经》,两人依据自己的悟性及理解创立了同宗不同源的武当及峨眉。“假身玉女虚是实,真谛峨眉有非空。诸家应复昔时而,妙处良然在个中。”虽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潮州凤凰单丛——逍遥派:凤凰单丛茶有着孤高奇香之美誉,在尔虞我诈、鱼龙混杂的江湖中,唯独它,还保持着逍遥自在、与世无争之姿,香高、神秘是茶客们对它的印象。逍遥派则是金庸《天龙八部》中的一个神秘门派,逍遥派武功讲究轻灵飘逸、闲雅清隽,威力无穷,得一则能所向披靡。以通天香为首的单丛十大香型仿若神秘逍遥派不世出的惊世武学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不出则已,一出惊人。

云南普洱茶——丐帮:无论是武侠世界还是现今的茶叶江湖,单论天下第一大帮派,无疑是丐帮及普洱,如今天下是他们的天下。论出身,早些年的普洱是见不得人的,只是被酒店茶楼堆放在仓库存放数十年的一堆无名茶饼,可是它就如同丐帮一样,之前的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的江湖大佬地位,普洱中的老班章和易武,恰似丐帮武学中的降龙十八掌及打狗棒法,一个霸气夺人,一个柔中化绵。

桐木关红茶——大理段氏:桐木关红茶的奢华之色好比大理段氏不外传的皇室剑法。光从地位而言,两者已经有着接近的背景,尊贵是它们的代言词。正山小种对于大理一阳指,均是以深厚内力为基础,亦是红茶极品金骏眉和大理最高武学六脉神剑的基本功。如今,金骏眉以高贵的气质从茶叶的舞台华丽出场,彷如六脉神剑的十指齐发,引无数茶客尽折腰,而品尝它的唯一要求就是身份的尊贵。

福鼎白茶——古墓派:在这纷繁杂乱的年代,越简单越是美好,越天然越是洁净,没有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一切至简的源头就是福鼎的白茶,它就和《神雕侠侣》中的古墓派的小龙女一般,不与世争,冰清玉洁。乱世有佳人,幽居在古墓,经过了岁月的历练,白茶就成了一味药,而且是一种面目柔和浑身透着和气的药。

黑茶——日月神教:曾经作为边销茶的黑茶,早些年似乎总给茶客们套上了充满神秘的面纱,但谁不知,却在极端的时间段内,竟然差点成了称霸茶叶江湖的大佬级位置,一桶桶数十年存放的老黑茶,成了茶叶江湖人人都想获得的至宝,这就好若日月神教中的镇教之宝——葵花宝典,一旦重出江湖,必有一番腥风血雨。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华山派、嵩山派、泰山派、恒山派、衡山派(五岳剑派):绿茶的世界向来是茶业界纷乱最多的地方,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春的一时之喻亮,恰似五岳剑派中底子最厚实的华山派、嵩山派,其它派系的绿茶纵有作为,但却从未有撼动过绿茶双雄的位置。

本文《煮茶论剑,喝茶请自觉入派》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我国传统文化中“茶与婚礼”的关系


我们在电视剧里看过这样的画面:新郎新娘在成亲当天,会各自敬一杯茶给双方父母,而父母喝过递过的茶水后便当认可了双方的关系。可见茶叶在传统婚礼中占着重要的关系。

茶在传统婚礼中起到重要的原因: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像茶叶这种普通可见的物品为什么会在婚礼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古时的人们并不这么认为,明人朗瑛在《七修类稿》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大概的意思则是茶树是不能移植,所以茶叶在婚礼当中代表着“始终如一”的意思,也反映当时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

以下这些地方保留着婚礼中应用茶的习俗?

一、京津和河北一带的农村

在这一片地区里头,多数还保留着订婚的习俗,而在订婚送的礼物当中,除了首饰、酒、食品和衣物之外,茶叶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当你在此地听到有人问一些姑娘是否“受茶”,也就是问订婚了没有。

二、云南佤族订婚

在云南佤族订婚里现在依旧保留着婚礼用茶的风俗,他们在订婚里要送三次订婚礼,第一次送6瓶的“氏族酒”,数量不能多一瓶也不能少一瓶,另外会再随意送一些茶叶、芭蕉之类的物品;第二次送6瓶“邻居酒”,表示邻居们都认可这门婚事;第三次要送“开门酒”,只送1瓶,另外还要送茶叶2筒、糖4盒或6盒。

而在如今天还有很多地方都保留着“交杯茶”、“谢恩茶”、“和合茶”、“认亲茶”等风俗,可见茶叶在我国的婚礼中重要的位置。

近现代茶学历史


在古代,我国茶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传子、师教徒的狭隘、封闭式的方法。只是到了近代,茶业教育才有了洋学堂,接受教育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茶业教育更有了新的发展。

1.近代茶学教学的涎生

20世纪初,为振兴华茶,茶界中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要培养我国的茶叶专业人才。

1909年湖北省成立茶业讲习所,所址在羊楼洞茶业示范场。1910年四川省盐茶道尹在灌县创办通省茶业讲习所,后迁成都,并改名为四川省立高等茶叶学校,学制3年,共毕业18个班,造就了一批人才。该校于1935年停办。1916年湖南省建设厅在长沙岳麓山开设湖南茶业讲习所,1920年因岳麓山非产茶中心,且茶园面积甚小,制茶设备阙如,于是迁往安化小淹,旋又迁至黄沙街,并改称茶业学校。1918年安徽省在屯溪建立茶务讲习所,学制2年,专业课设置有茶树栽培、制茶法、茶业经营等。1923年云南省设立了茶务讲习所。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农商部门从茶叶生产需要出发,也举办过一些训练班或讲习所。1935年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在安徽祁门开设训练班,招收初中学生,毕业后派去指导茶农合作事业。1936年上海商品检验局产地检验处举办茶业训练班,招收高中学生进行培训。同年,福建省政府在福安设立初级茶业职业学校,在1937年扩招了高中文化程度的一个班,1938年该校并入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38年贸易委员会富华公司在香港开设茶业训练班,招收高中程度人员进行短期训练,翌年被派往东南各茶区,协助茶叶统购、统销。在此期间,浙江、湖南、安徽都开设了茶叶技术培训班。这些训练班开设的课程有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树病虫害、茶业经济等,并去试验场、实验厂实习和到茶区调查,培养了一批茶业人才。学员毕业后,大部分从事茶叶生产、教育和科研工作。1940年中国茶叶公司又设高中级业务人员技术训练班,由此为契机,与上海复旦大学商议,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茶业系科。

复旦大学设立茶叶系、茶叶专修科,是中国茶业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发展中国茶业高等教育、培养、造就、积蓄人才和振兴中国茶业,都有着很大、很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中山大学在早年也成立过茶蔗部。中山大学农学院原由广东农林试验场及农林讲习所演进为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再由农专归并为广东大学,成为广东大学农科。1926年改为中山大学农科,1931年改称中大农学院。1936年全部迁进石牌。鉴于茶蔗在南中国农业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成立茶蔗部,设有茶蔗研究所及茶作蔗作两学科,目的一是积极从事试验研究,以发展广东茶蔗生产;二是培育人才,训练干部,发展茶蔗事业。

另外,在复旦大学设置茶科前后,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中山大学等都在农学院开设过特作或茶作的课程。1940年秋英士大学还办了特产专修科,内设茶业专修班,课程内容进一步得到了充实。

2.现代茶学教学的发展

50年代前,我国的茶业教育岌岌可危。

50年代以来,我国茶叶生产得到复苏,茶业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为普及茶叶生产技术,各业务部门举办了各类训练班,如华东农林部委托复旦大学培训茶叶干部,第一届为期二年,所有入学资格、手续和学习办法,和该校原有的茶叶专修科完全相同;中国茶业公司举办制茶干部训练班,历时一个半月,学员达200余人。

1950年秋,上海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开始招生。学生在两年中必修科目有社会发展史、国文、英文、化学、普通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害、植物虫害、土壤学、肥料学、茶叶概论、遗传育种、生物统计及田间技术、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检验、茶叶化学、茶业经济及茶业机械等。专业课程由陈椽、庄晚芳主讲。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中南区公司与武汉大学农学院合办茶业专修科,培养新型茶业人才,招收学生54人。武大农学院各系教授兼任各科课程,还有冯绍裘等一批学者专门讲授。武大茶业专修科学制二年,必修课程20门。

1951年11月,西南贸易部为培养西南地区贸易干部,在重庆曾家岩求精商学院旧址,设立贸易专科学校,其中有茶科,用来培养茶叶贸易人才。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1952年,国家对各地区的大专院校系科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茶业系科的分布和配置更加合理,资料、装备、师资更加充实,初步形成了我国茶业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基础。

1952年,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调整到安徽芜湖的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2月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同年7月迁至合肥,1956年恢复四年制的本科,全国招生。王泽农、陈椽等教授随调整而成为安徽农学院茶业系的着名教授。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并入西南农学院园艺系,目前已与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合并成食品系,学制四年。华中武汉大学茶叶专修科也于同年并入华中农学院。后将茶叶专修科撤销,合并进入浙江农学院茶叶专修科,1956年改为本科,学制4年,并有庄晚芳等一批着名教授任教。1956年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茶作组发展为茶叶专业,属园艺系,学制4年。此外,还有不少农业院校,已将茶学作为必修课内容,如福建农学院早在1950年就将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内容列为农学系和园艺系讲授课目。

70年代,中国茶业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茶业专业人才的匮乏,刺激了许多产茶省(区),诸如云南、福建、四川、广西等的农业院校纷纷设置茶业系或专修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0所大专院校设立条学系科,从事执教的250余位教授、讲师和助教,在40年中已培养出6000名茶叶系科毕业生、50名研究生和一批外国留学生、进修生,而且在科研上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此外,茶叶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是中国茶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目前设有茶叶专业班的中等学校,不下10余所。至于由农业、商业、外贸、农垦、公安、侨委等部门举办的职业培训班更不计其数,都有效地提高了在职茶叶工作人员的素质。

四十年来,中国的茶业教育尽管经过了坎坷的道路,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不同层次的茶业教育已建立起来,凭借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充足的资料、较齐全的设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茶业教育。

我国的高等院校茶业系,主要培养高级茶业人才;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主要培养普通的茶业人员;一般培训班主要是提高各级茶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教育为生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各级茶业人才。有的长期工作在茶区,为发展茶叶生产,改变山区落后面貌,辛勤耕耘,作出了卓越贡献;有的奋斗在财贸战线上,长年累月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需要,作出积极努力,有的从事茶业教育工作,含辛茹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桃李满天下;有的终生奋斗在科技战线上,为提高中国茶叶科技水平勤奋工作。在中国形成了一支既发展又稳定的庞大的茶业技术、管理和贸易队伍。

中国的茶业教育拥有一支学科齐全,实力比较雄厚,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力量。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规划下,编写了全部的茶学系教材,有《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机械基础》、《茶树病虫害》、《茶叶生产机械化》等等。中等茶业学校也同样有全国统编教材。此外,各校还出版了《茶作学》、《制茶技术理论》、《茶业通史》、《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检验》、《茶树栽培生理》、《中国名茶》、《茶叶》、《中国茶史散论》、《茶用香花栽培与花茶窨制》、《种茶与制茶技术问答》等一批图书,编译了《广西茶叶》、《茶叶》、《农业科技译丛》、《茶叶科研与论文集》、《茶叶通讯》、《四川茶叶》、《国外茶叶资料选辑》、《茶叶译丛》、《茶业通报》等一批定期或不定期刊物。

茶业教育为丰富教育内容,还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有不少院校设有茶叶研究机构,如湖南农学院设有茶叶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来,各院校在茶业科研上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的《珠茶炒干机》、《6CR-55型揉捻机试验》、《浙农12、21、25茶树新品种》、《中小型两套绿茶连续化成套设备研制和工艺研究》等;安徽农学院茶业系的《HCDJ-6红茶光电拣梗机》、《LCDJ-20绿茶光电拣梗机》等;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的《红茶品种品质早期鉴定》、《速溶条试制工艺》、《江华苦茶资源利用》、《红茶多酚氧化的机制》等;西南农学院茶叶专业《高香切细红碎茶初制技术研究》、《云南大叶种引种繁殖及推广研究》等先后分别获得了全国、部级或省级科技成果奖励。

自80年代初,许多大专院校的茶学专业,恢复了茶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前已有浙江、湖南、安徽等院校茶业系招收研究生,几年来已培养了50名硕士研究生。198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浙江农业大学设立茶学博士生招收点,目前已有2名博士生,中国第一代茶学博士即将诞生。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为重点学科。中国茶业教育在新形势下正在飞快发展。

茶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


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姿,堪称世界之最。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4384.html

上一篇:乾隆与普洱茶

下一篇:普洱茶的初始形态及来历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