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漫话茶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传播与发展

2021-08-25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漫话茶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传播与发展”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茶、饮食茶最早的国家,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前10世纪),西南巴蜀小国曾以所产茶叶作为方物进贡。到了汉代,市场上有了茶叶买卖。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王褒撰《僮约》时就有了蜀中已有茶叶销售的记载。①当时饮茶已逐渐成为一些地方群众的习惯;社会上已把茶叶作为珍品用以孝敬老人、祭祀祖先、保健治病、馈赠待客之礼物。

古代,茶又被称为槚。《尔雅释木篇》说:槚,苦荼也。(荼为茶的古体字)。在南方,茶又叫做茗,把茶叶称为香茗、灵茗,由于人们对茶叶的喜爱,茶又被美称为甘露。

唐代,种植茶园的面积不断扩大,制茶技术也不断提高,随着唐朝商贸的发展,茶叶已成为当时一种批量较大的商品。据史载,唐朝有四十三州郡都产茶,朝廷开始专门征收茶税。可见当时茶叶产区之大和茶叶贸易的活跃。公元8世纪陆羽著《茶经》,记述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茶叶加工以及烹茶、饮茶的方法与用具等,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种植茶叶、加工茶叶、研究发展和传播茶文化最早的国家。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地方都有种茶、制茶和饮茶的文化传统,并各自创造了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本文将漫话茶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传播、交流和发展。

一、茶叶传入青藏高原的史话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说:西汉时,武都地方(今甘肃省武都)羌、氐杂居,当时巴蜀地方的茶叶就贩运到武都,卖给西部游牧民族。②可见西汉时茶叶已输入到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些部族。隋唐时期,随着青藏高原的苏毗、附国、羊同、悉补野等各部族与中原地方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发展,茶叶逐渐输入到青藏高原的腹地。关于茶叶输入到吐蕃腹地的时间藏文史籍有三种记载:其一说,7世纪初传入卫藏地区。据《汉藏史集》载:吐蕃大臣吞弥奉松赞干布之命创制藏文时,有一夜梦见同一老妇人对话。问及

老妇人到何处去?老妇人曰:我从萨贺尔来,到吐谷浑去。又问路上带有什么口粮?答曰有茶叶。吞弥醒来时,突然悟出问老妇人的梦中对话中有(夏)、(萨)、(啊)、(加)、(恰)、(槚)等六个音,是天竺字母里没有的,遂创制藏文30个字母。③这个故事说明在创制藏文以前,茶叶已输入到吐蕃腹地。藏文叫茶叶文,是受古汉语槚的音义创制的。

其二说,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赠送了许多礼物,其中就有茶叶,《西藏政教史鉴》(附录)说: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④

其三说,都松芒赞时传入吐蕃的。《汉藏史集》有一节专门讲述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其中说吐蕃赞普都松芒赞(676~704年)有一天患病卧床,在王宫屋檐角上连续二天有一只嘴衔着树枝的小鸟婉转啼鸣。赞普不禁好奇,叫人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下,将树叶尖放入口中品尝,觉得其味清香,加水煮后,成为上好的饮料。于是赞鲁派大臣到处寻找这种树叶,最终在沿吐蕃边境的汉地发现那种树,采摘树叶后供赞普疗养病体,大获效益。⑤

这三种记载都表明茶叶是7世纪传入吐蕃腹地的,而有关8世纪的吐蕃茶叶贸易则比比皆是。唐景龙四年(71年),吐蕃赞普向唐朝请婚,唐中宗以养女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墀德祖赞联姻,进一步推动了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唐蕃古道的开通,促进了汉藏通商贸易的拓展。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吐蕃向唐朝提出:请交马于赤巅(今青海日月山),开始了唐蕃历史上的茶马互市。当时吐蕃王朝已设有商官管理市场贸易,并专门派官员到长安经营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茶商。据唐代李肇《国史补》卷下载:常鲁公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澭湖者。这些茶的产地分别为安徽茶、江苏茶、湖南茶、湖北茶、四川茶(待考)、江西茶等。可见当时吐蕃派往长安的汉地五茶商经营内地茶叶品种之多。据《汉藏史集》载:墀松德赞时(755~797年)吐蕃买茶叶的、卖茶叶的以及喝茶的人,数目很多。⑥说明8世纪吐蕃地方喝茶的人已经比较普遍,在吐蕃从事茶叶买卖的人很多,拉萨等地已有了茶叶市场,经营茶叶的数量和品种不少。

随着吐蕃喝茶的人日渐增多,社会上也重视茶道文化的传播。《汉藏史集》载,墀松德赞时,对饮茶最为精通的是从汉地来吐蕃的和尚。墀松德赞赞普曾亲自向汉地和尚学烹茶的茶道。米札衮布向墀松德赞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法传了下来。⑦当时吐蕃王室十分重视学习茶道。茶道的传播是由吐蕃王室逐步影响到社会的。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这期间汉藏茶文化的交流不但没有中断,还在继续发展。宋代开辟了西南茶马驿道,青藏高原的各部族仍同内地保持了茶马互市的贸易关系。10世纪中叶,即藏传佛教后弘期,一些康区、安多的僧人到卫藏学习佛法,他们将内地的茶叶贩运到卫藏地方。成书于1488年的《米拉日巴传》就反映11世纪多康地方的僧人驮运茶叶到卫藏求学佛经的情况。

13世纪元朝统一了青藏高原,在藏区设立了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立了29个大驿站,促进了茶文化在藏区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1275年,八思巴和元太子真金在后藏曲弥地方举行了有十万僧俗群众参加的大法会,法会上给僧人布施熬茶,八思巴本人捐献的茶叶就有120大包。当时,藏区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处于发展阶段,各地遍修寺院,僧人遍及农牧区,僧人们饮茶之习也就随之普及到广大农牧区了。饮茶的普及更主要的是,藏区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体验到喝茶可以帮助解油腻、助消化、提精神、除疲劳、消烦燥、抗缺氧的保健功效。这是茶受到藏族群众特别喜爱的原因,使藏区人民有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⑧

二、藏区茶文化的发展

一、第一部藏文茶经《甘露之海》

《汉藏史集》中记叙了汉地茶叶最初传入吐蕃的历史和赞普都松芒赞从唐朝请来汉地陶瓷工匠制作瓷碗的故事。在茶叶的种类一节中,作者首先指出甘露即茶叶,介绍了内地16种茶树的种植生长情况,叙述了不同茶叶的茶汤颜色、口感和治病保健的疗效以及烹茶方法的传播情况。说:以上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名称为《甘露之海》。⑨它是在藏区传播和发展茶文化的一部茶经,是一部鉴别内地茶叶的专著,对研究古代内地的茶树种类很有参考价值。《甘露之海》的书名是受古代内地人称茶为甘露的影响。建于明代四川蒙顶山上的甘露寺的一块古碑记载:西汉有吴氏法名理真,俗奉甘露大师者,自岭表来挂物兹土,随携灵茗之种,而植于五峰。⑩这座寺是当地人为纪念西汉时在蒙顶山上种植优良茶树的功绩而修建的。藏文《甘露之海》的作者可能是元明时期的一位藏族高僧,从书中反映作者的知识面来看,他学识渊博,通晓藏医学,他肯定到过内地不少有名的产茶区,实地考察和研究不少茶园,因此作者把区分汉地茶叶种类的书名叫做《甘露之海》。

二、西藏本土的茶树

藏族学者在考察过内地茶园之后,必然要对西藏本土的植物进行考察。在西藏东南部低海拔的地方,也发现类似茶树的植物。解放前,西藏本土也发现几种茶。

1、(槚索),有的地方也叫(槚索索),是一种比茶叶薄而脆的树叶。《汉藏大辞典》注释为是西藏南部门隅地方所产的一种劣质茶。经查证:女贞,藏语叫阿果槚薪,意为阿果茶树。乔木,高3~5米,枝条光滑,灰褐色,有皮孔,叶革质而脆,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3.5~6厘米,生长在杂木林中,海拔2000~2300米,产于察隅、波密,叶、果、茎、皮入药,具有祛风明目,消肿止痛之效。[11]笔者认为历史上藏文称为(槚索)的茶,就是这种叫做阿果槚薪的女贞。四川都江堰市所产的一种露茶,也是用女贞作原料制成的茶。该露茶的说明书说:露茶产于青城山,用木樨科植物序梗女贞为原料制成,有清香味,具有散风热,去油腻,解烦渴,降血压,促进体内代谢等作用。这表明历史上西藏发现女贞可以作为茶饮料,是对茶文化发展的一种贡献。

2、(槚闷),据说是产于西藏南部洛札县的一种土茶。

3、阿抗茶。是一种产于江孜县一带的类似茶的树叶,经烹煮后其汤水有点像茶,但喝后肚子发胀。西藏解放前,江孜宗政府所征派的差税中就规定有每年要征收15藏克阿抗茶。

三、藏区的茶道和茶食文化

输往藏区的传统茶叶是一种大茶,取茶汤时要经过烹煮,不同于一般沏泡的细茶。同时,藏族群众一般喝茶的时候,形成独特的茶道和茶食文化。

1、烹茶

(1)先将茶叶熬煮成很浓的(槚枯)即茶汁,一般是将茶叶熬煮三次取汁,混合存在溶器内备用,喝茶时在开水里加一定的茶汁和食盐,即成可饮用的茶汤。

(2)将茶叶煮成浓汁,然后连叶带汁一块焙干备用,叫做(槚额)。这种茶主要是解放前供僧俗官员、贵族富商长途出行时备用。只要在途中烧一锅开水,放上一点这种茶叶,稍煮一下,即可获得饮用的茶汤。

(3)新旧茶混合烹煮。一般将第一次熬茶取得茶汤的茶叶不倒掉,第二次熬茶时,再加上一点新茶叶一块熬,第二次取完茶汤后,旧茶仍不倒掉,第三次再加上一些新茶一块煮。如此循环多次,这种茶汤具有色浓、味香的特色。最后的茶渣,还要喂牲畜。

(4)野炊煮茶。农牧民在离家较远的野外劳动,中午要在野外吃一顿饭,临时在野外煮茶,现煮现喝,喝上几碗这种茶汤,解渴解乏,令人十分舒展。

(5)藏式罐罐茶。用小陶罐熬茶喝,俗称罐罐茶。据说这是陕西一带古老的烹茶法,先将茶叶放在小陶罐内,在炭火上煨烤一分钟,等茶叶微有焦味时再向罐内冲开水取茶汤,这种茶汤十分香浓,与南方功夫茶的浓度相似。解放前,在雅安、康定、大理、丽江等地都有喝这种罐罐茶的。解放后笔者在若尔盖县包座乡看见一些藏族老人也用一种小土罐在火塘边煨茶喝,边煨边喝边加水,同罐罐茶的熬茶法很相似。

2、茶食

(1)(槚都),先在碗里盛上三分之一的糌粑,再加上茶汤,连吃带喝的一种茶糊羹。

(2)(槚登),将茶汤、酥油、糌粑、食盐拌成的一种糊状食品。

(3)(槚酥玛)酥油茶,有三种不同的原料和做法:

一是用茶汤、酥油、食盐在酥油茶桶里搅拌而成的酥油茶。有的还加上生鸡蛋一块搅拌,更是一种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的饮料。

二是用牛羊骨头熬成的乳白色骨头汤、茶汁、食盐搅拌而成的骨汤油茶。是老人小孩补钙的一种美味饮料。

三是在盛产核桃的地方,群众用核桃仁末加茶汁、食盐搅拌而成的核桃仁油茶。

(4)(奶茶)。在茶汤中加牛羊奶和食盐混合成的饮料。在藏北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群众爱喝这种奶茶。

(5)(槚颇玛),在碗里盛上茶汤,再向碗里放一块酥油,饮茶时先用嘴吹开一下浮在茶汤上的酥油,边喝边加茶汤。在康区农村一般临时来客人,都用这种颇玛茶款待。

(6)(甜茶)。近百年来,部分贵族和商人开始饮用英国式的红茶加奶加精的饮料。以后在拉萨、江孜、亚东等地开始形成喝甜茶的习惯。藏式甜茶和英式红茶的制作方法也稍有区别。英式红茶是由饮茶者根据个人口味在茶杯中加奶加糖,而藏式甜茶是将红茶汤、牛奶和食糖混合在一起,然后煮沸,关键是茶的香味和奶的香味一块烧开后起了一定的化合作用,别有一种香味,其口感也有别于英式红茶。

四、茶文化渗透到藏区的各种社会生活

1、茶成了祭祀品

在藏族家庭的经堂或神龛上供茶,藏语称为(槚确)即奠茶。在煨桑祭祀中,加上一点茶叶熏烟,藏语称为(槚酥),以求神保佑。

2、茶表示财富和吉祥

藏历新年,藏族家庭都要供上羊头、酥油、茶叶和切玛,以祈祷六畜兴旺、农牧丰登、财源茂盛,茶是表示财源的吉祥物。在藏北牧区,有的人家将茶包垒成一道茶包墙,以显示其富有。

3、茶成为一种礼品

在藏族的一些婚礼、添子、乔迁等各种喜庆中,向主人送茶叶表示祝贺。

4、在喜庆的日子里

传唱(茶酒歌),增加欢庆的气氛。

5、茶熔入藏族的谚语里

如(本藏字无法显示)意为敬之以茶,却还之以水。

6、茶被移入藏族的民间故事里

如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盐茶故事》叙述了某地有一对青年男女相恋,遭到了官家的百般反对,最后双双以死殉情,死后一人变成了茶,一人变成了盐。群众每天都离不开茶和盐,这对青年男女又生活在一起。故事歌颂了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12]茶和盐成了美丽善良的象征。

五、藏式茶具

饮茶的传入,必然要带来茶具的出现。《汉藏史集》载:赞普都松芒赞时,从唐朝请回了工匠,用宝石等做原料,制成了碗口宽敞、碗壁很薄、腿短、颜色洁白具有光泽的六种瓷碗。[13]

茶碗。藏区的茶碗有瓷碗、玉石碗、木碗等。瓷碗主要在内地烧制。西藏仁布县的玉石碗,加查、错那的木碗都很有名。再配上银质楼花的茶碗盖和茶碗座,十分精美。

酥油茶桶。有木制和竹制两种,木制的茶桶有用整根木料凿成的和用藤条箍成的木桶,有的酥油茶桶上还用黄铜片束在上面,除使用外,还有造型工艺的特色。竹制茶桶一般产于察隅、波密、左贡、墨脱等地,也有用缅甸竹桶制成的。

茶锅。藏区煮茶,一般用铜锅。大召寺南面曾有数口熬茶的大铜锅,一口锅煮的茶汤,够数百僧人饮用。近代新式铝锅大量流入藏区,由于轻便容易携带,群众也喜欢用铝锅熬茶。

茶瓢。农牧区盛茶一般用小钢瓢。盛茶时有的用过滤器滤去茶叶,于是就出现一种既可以盛茶,又可以滤茶的小铜瓢。

茶壶。藏区的茶壶造型古朴,是一种两端小、壶肚大、壶嘴和壶把十分对称的茶壶,很有造型特色。藏区有许多地方都可以烧制上釉的陶壶。

三、历代对输藏茶叶的管理及其他

一、历代对输藏茶时的管理与贸易

唐朝中期,朝廷对茶叶实行榷茶制,输藏茶叶曾一度由官府专营。宋代改榷茶制为茶引制,茶引是官府发给茶商运销茶叶的凭证,一引的额度为茶叶100斤。茶商向官府买引纳税。宋代在西北、西南设置茶马司,管理输藏茶叶贸易。元代袭宋制,并在引外增收茶由(零售茶税)。据《元史食货志》载:至元六年(1270年),全国茶税年收银1500万锭,包括输藏茶叶贸易,反映了当时全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规模。

明代继续实行茶引制,并在泰州(天水)、洮州(临潭)、河州(临夏)、雅州(雅安)设立了四个茶马司,管理输藏茶叶的13个市场。洪武五年(1372年),朝廷对输藏茶叶采用十中取一的收税办法,征收茶叶50万斤,由茶马司统一交换藏区的马匹。[14]若按此推算,当时输藏茶叶约500多万斤。

清代因循茶引制,雍正年间,四川输藏茶引为123224张。按此推算约1200多万斤。清初,还在滇西北的北胜州开辟了茶马互市。乾隆年间,清朝改茶引制为引岸制,将茶引和销茶口岸结合起来进行管理,并将输藏茶叶定名为边茶。[15]

民国时期,改茶引制为对物计征制。

二、藏区边茶市场的形成

清代以后,在川、青、甘、滇藏区,形成了几个传统的边茶运销市场和几条运销线路。如边茶经西宁市场销往青海藏区;经拉卜楞、卓尼市场销往甘南藏区;经理县和松潘市场销往川西北藏区;经康定市场销往甘孜、昌都、玉树;经中甸市场销往滇西北藏区。销往西藏的边茶,都要经过昌都、玉树和黑河中转。有的大茶商在康定购茶,用自己的骡帮直运拉萨。销往西藏各地的边茶,一般都从拉萨边茶市场转运各地。边茶还一度经帕里和噶尔、聂拉木等地销往不丹、拉达克和尼泊尔。

随着边茶贸易的扩大,在藏区市场上还出现一种由藏族经营的兼有贷栈、旅店和经纪人作用的行业,如康定的锅庄、中甸的房东等。锅庄和房东免费为远道的藏族商人和农牧民提供货栈、住宿、介绍行情和买卖;在与内地商人交易时,居中翻译,促成交易,收取内地商人一定的退头(服务费);藏商购买的茶叶,也在锅庄里进行牛皮包装,以便长途驮运;茶叶出关时,锅庄帮助缴纳税款,向藏商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历史上对促进汉藏贸易起了积极作用。

三、近代的边茶贸易

50年代前,输藏边茶每年约1800多万斤,其中四川边茶约1200万斤,云南边茶约200多万斤,其他则为湖南、湖北、陕西和河南销往西北藏区的边茶。经营边茶的大茶号和大厂家有一百多家,其中一些老字号的茶商建于清朝初年,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近代经营边茶的陕西、四川、云南、青海和山西的大茶商,都在边茶产区建有制作边茶的茶厂。

藏区经销边茶的有寺庙商、官商、贵族商、土司头人商和民间私商。拥有资金数万银元到数十万银元,其中较大的有大金寺、理塘寺、甘孜寺、昌都寺、热振寺、拉萨三大寺和察绒仓、邦达仓等大茶商,这些大商人都拥有自己的骡帮运输。有的官商还支派乌拉差役运输边茶。从事边茶背运的汉族背夫和包装、驮运的藏族农牧民达三四万人。

1911年后,由于英国向西藏大量倾销印度茶,使输藏茶逐年下降,仅以四川南路边茶为例,1918年输藏边茶为800万斤;1928年为700万斤;1938年为400万斤。[16]即使如此,由于藏族群众传统上喜爱边茶,印度茶仍不能代替边茶。20世纪30年代,康、青的官僚资本也介入经营边茶。在西康省成立了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和经销边茶四五百万斤;在青海,军阀马步芳的兴德海商号年经销边茶一二百万斤,垄断收购青海的畜产品。由于这些大公司、大茶商影响了中小茶商的经营积极性,加上国民党政府的金融政策的倒行逆施,50年代前夕,边茶生产一直处于衰退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和西康的汉藏茶商曾通过海运转口印度往西藏销售边茶;有的茶商还通过滇缅公路经印度向西藏运销边茶。

四、输藏边茶的品种、规格

1、四川边茶。从清初开始,雅安附近六个县的边茶称为南路边茶;灌县、绵阳一带所产的边茶称为西路边茶。边茶的品种有:

(1)金尖茶,是销往藏区边茶最多的品种。金尖茶一条,即内装有四甑茶,每甑4斤。一甑茶称为(本藏字无法显示)

(2)金玉茶,质量比金尖茶稍逊色一点,规格、外型同金尖茶。

(3)砖茶,规格是一块一斤,一条为十六块。一块砖茶叫(本藏字无法显示)。

(4)梗子茶,俗称棒子茶,这种茶多产于西路边茶各县,散装一包为60斤,专销川西北藏区和部分甘南藏区。

2、云南圆茶,因茶叶做成圆锥型,俗称圆茶。有半斤一坨和一斤一坨两种规格。

3、湖南砖茶,俗称黑茶,一块方砖为5斤。

四、边茶的新史话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历代对输藏边茶的限制,并在藏区宜茶地方大面积种植茶树,边茶的生产和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边茶是汉藏民族团结的纽带

50年代后,为了满足广大藏胞对边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边茶的生产和贸易,边茶产区扩大了种植面积,仅雅安地区1986年边茶生产种植面积就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倍半,制茶加工能力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四倍。[17]

随着藏区交通运输的不断改善,大大降低了输藏茶叶的运价。同时,国家对边茶生产和贸易方面实行了轻税和优惠政策,对边茶多次降价,以调整藏区农畜土特产品和茶叶的比价,使广大藏区群众喝上了优质价廉的边茶。1949年甘南藏区100斤羊毛只能换4块砖茶,到1954年每百斤羊毛可换49块砖茶。[18]1950年昌都地区解放前夕,两克青稞(56斤)只能换1斤茶叶。到1953年川藏公路通车昌都后,两克青稞可换8斤茶叶。[19]

50年代后,边茶的生产不仅数量增加,质量也有提高,各地普遍建立了边茶质量标准,其中雅安茶厂生产的民族团结牌金尖茶畅销甘孜州和西藏。西藏自治区的茶叶销售量1951年至1954年为171万斤,年人均0.5斤。1955年川藏公路通车拉萨后销售量为381万斤,年人均3.2斤。1960年销售量为810万斤,年人均6.5斤。1980年销售量为1697万斤,年人均9斤。1993年销售量3258万斤,年人均14斤。[20]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藏族群众生活的改善。1986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在视察雅安茶厂时,热情赞扬边茶是汉藏民族团结的纽带。[21]充分表达了藏族群众千百年来对茶的感情。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边茶生产还增加了一些新品种,如加磺边茶、小包装的速溶茶,受到群众欢迎。

二、茶树在青藏高原种植成功

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严禁在藏区种茶,所以青藏高原一直没有茶树。1926年,十三世达赖曾下令在波密和错那县试种茶树,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管理不善,不几年试种的茶树也就荒芜了。

50年代后,在甘孜州和阿坝州一些宜茶的地方试种茶树成功。阿坝州漩口茶厂已加工生产出州内种植的茶叶。

1956年驻藏人民解放军在察隅县日卡通乡试种茶树成功。1971年后,在宜茶的地方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遍及西藏南部28个县、区。其中察隅县、墨脱县和波密县的易贡、索通,林芝县的东久、排龙,错那县的勒布,以及樟木口岸的立新乡等地的茶园获得成功。到1988年西藏的茶园面积已达3000多亩,先后在下察隅、易贡、东久、勒布等地建立了四个茶叶加工厂,1993年生产茶叶26万多斤,其中细茶40000多斤,金尖茶20多万斤。西藏最大的茶园是易贡茶场,海拔2250米,是西藏茶树栽培海拔最高的地方。1993年每亩茶园单产139.5斤,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茶质优良。经农业部茶质检测中心检测,水浸生物高达47.4%,茶多酚含量达34.4%,明显高于国内同类茶品。[22]易贡绿茶注册为珠峰圣茶,先后获得国家六部委颁发的金、银、优秀奖,1997年在上海举办的茶文化节上,由于珠峰圣茶产于西藏高原无任何污染区,更是名列前茅,争艳群芳。国家邮电部为珠峰圣茶发行了明信卡。珠峰圣茶已蜚声中外,销路已飞出青藏高原,远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深圳等城市。1998年重庆太阳实业公司与易贡茶厂携手合作,组建了西藏太阳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科技开发,扩大易贡茶园。

茶文化传入青藏高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藏族人民又丰富和发展了具有高原特色的茶文化。酥油茶是历史上汉藏茶文化交流结合的象征。茶代表了汉族古代的农业文化,酥油代表了古代藏族的畜牧文化。茶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丰富与发展,为中华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

cy316.com延伸阅读

西藏高原茶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荼,《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荼(茶树)的译音。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千余年来青藏高原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饮品:茶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相继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汉源县)、调门(四川天全县)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昌都至乌斯藏的茶道。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当时雅州曾规定: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设立过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贸易。据记载,明初茶贵马贱,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明末茶贱马贵,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民国时期,通过川藏、滇藏贸易,输到西藏的茶叶量更大,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从云南输到西藏的茶叶约2.6万多包。这种茶马互市不但成为藏汉经济的干渠,而且促进了西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藏,利获数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汉地与藏地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对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西藏饮茶日益成风。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⑷茶入西夏和辽

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

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茶叶等,则大大增加,赠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quot;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⑸茶入金

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以二千五百人誓师反辽,首战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大破辽都统萧嗣先于鸭子河(松花江一段),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时女真兵已有万人。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旻,国号大金。

女真建金国后,宋朝便与之夹攻辽,并订下归地协议,1120年金与辽绝,破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1124年西夏亦向金称臣,1125年,辽亡,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原先与宋的一些协议,或大打折扣,或根本不予履行。1125年10月,索性下诏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黄河北岸,同年闰十一月,京师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议和条件,宋钦宗入金营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贵妃等赴金营。最后掠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结束。

金朝以武力不断胁迫宋朝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茶之法,而且饮茶之风日甚一日。金朝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对炽烈的饮茶之风却十分担忧。因为所饮之茶都是来自宋人的岁贡和商贸,而且数量很大。当时,金朝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而文人们饮茶与饮酒已是等量齐观。茶叶消耗量的大增,对金朝的经济利益乃至国防都是不利的。于是,金朝不断地下令禁茶。禁令虽严,但茶风已开,茶饮深入民间。茶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茶文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

西藏高原茶文化历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荼,《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茶文化的诞生与传播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东方文化的精粹,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统一的文化。如今茶已经发展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的饮料,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人们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文化是指有关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包括茶叶物质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茶文化的表现有两个方面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物质形态包括了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包括茶道、茶人精神、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岭南茶文化的覆盖面很广,两大“热点”分别在广州和潮州。

广州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清康熙年间,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出口唯一口岸,全国各省茶叶均运来广州,茶市极旺。粤人嗜茶名闻中外,其时茶叶品种花色数以百计,各种泡茶方法应运而生,饮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提高,包括了茶俗文化、茶楼文化、茶点文化和街头凉茶文化。广州人饮茶的习惯和礼节构成了茶俗文化的主体。

潮州茶文化是岭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为著称。“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汕头、潮州、揭阳、汕尾以及丰顺、兴宁、大埔中的一部分和福建诏安的一部分在内的大潮汕地区。“功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潮州功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功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对茶叶、水源、茶器、沏法、心境、环境、品韵及礼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讲究。

区别于珠三角洲“茶楼文化”和潮汕功夫茶“精细茶文化”,客家茶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山地茶文化”,其表现为封闭性、适地性和自乐性。客家茶区能一直保留着两晋以前“粥茶法”的活化石擂茶,是“封闭性”的具体体现;“茶亭文化”、“老茶文化”和代代喜爱饮用高火“炒米香”型茶叶的习俗,是客家山地茶文化“适地性”的具体表现;而自娱自乐的茶叶诗歌、文学、茶歌(客家山歌)、茶舞和采茶戏剧等,则是客家茶文化“自乐性”的代表。

茶文化发展至今,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表现在以茶营生,可以富民;以茶会友、足以联谊;以茶代酒、提倡精神;以茶养性,提高思想;以茶献艺,美化生活;以茶做菜、丰富饮食;以茶制药,保健长寿等。

巴蜀茶文化传播


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但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见诸记载。《僮约》中有“脍鱼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的内容。前一句反映了成都一带,在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面的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茶叶市场。三国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

汉魏以后,巴蜀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

茶马古道与茶文化的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⑷茶入西夏和辽

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

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茶叶等,则大大增加,赠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quot;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⑸茶入金

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以二千五百人誓师反辽,首战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大破辽都统萧嗣先于鸭子河(松花江一段),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时女真兵已有万人。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旻,国号大金。

女真建金国后,宋朝便与之夹攻辽,并订下归地协议,1120年金与辽绝,破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1124年西夏亦向金称臣,1125年,辽亡,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原先与宋的一些协议,或大打折扣,或根本不予履行。1125年10月,索性下诏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黄河北岸,同年闰十一月,京师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议和条件,宋钦宗入金营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贵妃等赴金营。最后掠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结束。

金朝以武力不断胁迫宋朝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茶之法,而且饮茶之风日甚一日。金朝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对炽烈的饮茶之风却十分担忧。因为所饮之茶都是来自宋人的岁贡和商贸,而且数量很大。当时,金朝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而文人们饮茶与饮酒已是等量齐观。茶叶消耗量的大增,对金朝的经济利益乃至国防都是不利的。于是,金朝不断地下令禁茶。禁令虽严,但茶风已开,茶饮深入民间。茶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茶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茶文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

茶文化传播新论


茶,如果没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那就只能作为一种产品形式而存在。随着茶商的蜂拥崛起,茶营销的模式也层出不穷,但是在如今,茶商要想在茶行业中树立品牌形象,并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注重茶文化的传播。

中国文化与茶在历史发展中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茶文化是一种具体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升华,是从选茶、沏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文化内涵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而今,人们在打造知名茶品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各自的文化特色,进一步挖掘并赋予茶产品以更新奇、更丰厚、更喜闻乐道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各自的地域文化作为载体树立起茶叶品牌。只有这样,它才能在茶行业走得更远、更久、更大、更强。

茶文化的市场形成,必须经过累积、沉淀、消化和吸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茶品牌将茶以便捷、迅速的方式来推广,这对于营造茶文化是无任何意义可言的。当然,茶文化传播也不是仅靠一些茶道培训、征文、摄影比赛就能达到效果的。它必须涵盖选茶、沏茶、品茶的行为过程中独有的文化特征,并能将这种文化特征与茶叶、茶具、茶盘、饮茶环境、泡茶方法等每一个因素综合起来传播。茶商在推行茶叶的同时,应向消费者传播茶叶的品评技法,并将顾客带入品茗的美好意境,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茶之所以历经千余年而仍兴盛不衰,其主要原因是,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在传播,除了传播它的实际价值,更应传播其内在精神价值。如今的茶行业,茶营销模式日新月异,而文化传播却始终被看做茶业突破性战略的重中之重。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2702.html

上一篇:百合花茶的传说

下一篇:宋代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中的位置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