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周松芳从茶馆到茶园

2021-03-30

由于内地茶馆公共空间的性质,其与戏园的渊源更增强了这种公共性。据王笛教授的研究显示,北京的茶馆脱胎于戏园,而成都的茶馆,有条件的则辟出一个台子或园子供演戏之用,称为茶馆戏园,有时就简称茶园;或许因为这个传统与基础,成都的电影,也首先出现在茶园。广州的茶楼虽然也唱女伶,那只是为了招徕食客,终究唱不起大戏,更难与电影结缘,始终成不了“茶园”。茶园出现以后,各种取缔禁令、营业规则,不断出台,经久不绝;而针对一般意义上的茶馆,则鲜有这样干过。这是因为,演戏,尤其是民国以后的戏剧,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宣传手段。

所以,从民国时期的《成都省会警察局档案》中我们看到,在戏茶园众多的成都,官方不断地发布《戏曲取缔规则》,以“诲淫”、“诲盗”等名目审查和禁止茶园演出某些曲目或剧目。有时还以有女伶演出为由加以禁止:“查妇女清唱,对于风化秩序在在有关。如其散布在各街茶社内营业,妨碍甚大。兹为体恤业人等生计起见,准其另觅偏僻地点,仿照戏园规模设备,唱台不得接近街面,以便取缔,而杜流弊。”而在广州的茶楼,作为商业招徕的唱女伶,何曾被禁过。

自古以来,禁与堵从来就不是办法,那些官员们,开始学习疏导与利用起茶园来。如1929年济南市社会管理局发布的《茶园管理规则》(《济南市政月刊》1929年第3期),就没有简单地取缔茶园唱戏,而只是在第八条要求“艺员等所唱曲调不得涉及淫秽致伤风化”,同时在第九条规定“各园须将艺员姓名籍贯年龄及献艺处所呈报本局备查”,以为抓手。而在同一时期,在国民政府牢牢控制下的汉口,官方已直接干预或者参与到茶园的建设中去。《新汉口》1929年第4期还刊发了一篇市教育局的经验文章———《筹设民众茶园之经过》。而从《上海特别市政府市政公报》1929年第18期发布的《上海特别市市立民众茶园规约》看,上海是将茶园在逐步的国有化了。

但是,国民党的经济基础毕竟是资本主义的。从1941年第1-2期合刊的上海《国民教育》登载的《怎样办理民众茶特园》,以及1948年第6期《上海教育》的《设置特约民众茶园的前后》看,要想通过国有化完全控制茶园的公共空间,是不现实的;合作,可许还能收到些效果。

由此,笔者想起,当年纽约时报的记者体验了一把广州茶楼的欢乐祥和,只叹茶叹食不谈国是不招惹是非;如果他体验了内地官方对茶园的干预与控制,可能还是会觉得酒吧更好些吧。

cy316.cOm扩展阅读

从时装秀到经典款的普洱营销


一、为什么营销大师玩不转普洱茶?

因为大师忙于追热点,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将普洱茶营销做成一场时装秀。当整个组织与供应链调整到能推时装秀之时,市场又变了,重金投入了一个过时的市场。忙于搞时装秀的茶企老板与营销高手,都是不断追热点,不断过时,不断折腾的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鱼在锅里煎,不能反复翻,翻多了会变成碎鱼。搞普洱茶时装秀,往往会让企业的节操掉一地,碎成一地鸡毛……

二、普洱茶品牌的本质是什么?

是历史品牌!

历史品牌是靠消费的习俗力量来形成。什么叫消费习俗?你爷爷喝7581,你也喝7581,你儿子还在喝7581。喝7581是你的家族习惯与文化传统,体现了代际传承性。喝某款茶,喝成消费习俗,这款茶就是经典茶品。有若干经典产品支撑的茶品牌,就是历史品牌。

推时装秀的茶企,它的历史往往是断裂的,没有一以贯之的长期品质风格,也没有形成有市场认知基础的经典茶品,也没有长期坚持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它就像朝三暮四的猴,打造品牌,是在表演猴戏。是说自己是猴,还是把消费者当猴耍?

2006年,我到勐海拜访一家当年名气超大的勐海系茶厂。掌门人据说曾经是勐海茶厂的熟茶技术大拿。中午吃饭的时候,掌门人的儿子说,我们厂的茶叶发酵跟着市场走,北方人喜欢发轻一点,广东人喜欢发重一点。这家当年极力满足客户需要的茶厂,2006年生意红火,订单爆满。但2008年以后,泯然众人矣!何以故?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观,片面迎合市场……

许多红极一时的茶厂,为什么被时代淘汰?因为时间维度一拉长,被其当年生产的产品打脸。普洱茶保质期超长,你十年前生产的茶品,还在市面上流通,构成正向或反向的证据链……

三、2006到2016,是熟茶重发酵的重灾区。

我品了市面上多款这一时期的茶,大都存在发酵过重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好熟茶难找的原因。因为有十年时间,熟茶发酵片面迎合市场,品质的底层逻辑出了问题。

现在建熟茶的品质仓储正是黄金时期。理由一是,经典熟茶需要经典库存,二是熟茶生产被耽误十年,性价比高的好熟茶不多。

原料与重发酵、粗放加工,是2006至2016熟茶生产三大硬伤。

原料问题是因为当年熟茶不值钱造成的,发酵熟茶的没几个舍得用好料。

发过熟的茶,缺乏后期转化空间,品饮与健康价值差。就品饮而言,喝了口干舌燥,缺乏活性,缺愉悦感。发过熟的茶,叶底僵硬炭化,内涵物质大量损耗,有些益生菌也烧死了。

我没有全盘否定重发酵的意思。好原料可以发轻一点,普通原料可以发重一点。比如7581之类的大众口粮茶,就是用重发酵来生产。发酵的轻重要根据原料情况与市场定位来决定。采用重发酵也有个度的问题,可以重,但不能太重!

粗放加工,会造成发酵过程中腐败菌、杂菌多。冲泡时,叶底腐烂。泡茶时,看到僵硬炭化的叶底,腐烂的叶底,这样的熟茶品质往往有问题。

四、片面迎合“北方人爱喝绿茶化普洱茶”,也有很大问题。

北方人爱绿茶化普洱茶,这是新茶的逻辑。但由于普洱茶可长期存放特性的存在,北方的经销商与茶客迟早会遇见年份茶,并会面临新茶与年份茶的衔接问题。如果卖的是醇化型新茶,随着年份推移,其醇化价值会彰显,新茶转为年份茶是顺理成章的事。而绿茶化新茶,存下去,往往会迎来越存越淡的质疑,新茶与年份茶的价值断裂。

当经销商与茶客深入年份茶的醇化逻辑,就会反思绿茶化的新茶,推动新茶逻辑重构,许多北方资深茶客,由绿茶化普洱转向醇化普洱。茶企在北方长期推绿茶化的普洱,会面临行而不远的问题。

绿茶化的铁观音,被健康投了反对票。绿茶化的普洱茶,已经开始被年份茶投反对票。有远见的企业,一定要未雨绸缪,布局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意。普洱茶不是卖一次,而是能穿越行业周期、国民经济周期的复利生意!

五、这些年,许多茶企执行的是机会主义的市场策略,而不是真正的品质战略。

客户说什么好,就去生产什么。或者制造概念忽悠客户,只要能快速变现就OK。遇到不值钱的东西,就去粗制滥造,而没有想过做品质提升与消费升级的事。

2019,茶企实施品质战略,请从历史品牌的打造,经典产品的形成开始;要用技术升级来推动消费升级!

这其中,大单品战略很重要,其能破市场日益碎片化的局。纯料市场越做越碎。拼配茶与熟茶,天然适合走大单品的道路。每个单品每年至少做二三十吨,乃至上百吨。这样既能体现规模成本优势,可以“同价格比品质,同品质比价格”之方式建立比较竞争优势,又能以消费茶的形式大量推向市场,培育足够多的消费者,从而为经典茶品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曼松古茶园:让人流离失所的贡茶


位于象明乡的曼松皇家古茶园共有3片:曼松的王子山、背阴山,还有一处是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茶园。据说明代时,地方官员到京城上贡,选遍六大莽山各寨之茶,最后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全,且用开水冲泡后在水中“亭亭玉立,站立不倒”,于是便使驮马送到朝中。明宪宗品过此茶赞不绝口,当即确定该茶为朝廷专用“贡茶”。

到了清朝,曼松贡茶步入辉煌。每年二月,茶叶萌芽时,曼松头人受命采办贡茶。采办期间,所有商人不得入山。自此,曼松茶园正式成为“皇家茶园”。朝廷要求“年解贡茶100担”,各路官员垂涎,命共出300担。清末,倚邦战火连连,加上这样的负荷超载,曼松茶农只能把大多数茶树砍掉、烧掉,就此逃难,再也没有回曼松。曾经的曼松皇家贡茶园逐渐衰落,据当地人说,曼松超过一百年的古茶树不超过70棵,产量极少。

曼松普洱茶的特点是甜,似蜂蜜一般,很润,入口的口感极佳,但是茶气又很足,茶友形容说,只要喝上一点点,身上就开始发暖出汗。

解放后,政府组织在曼松茶园栽种了1万多亩的曼松茶,渐渐的,曼松茶园才重新繁荣起来。不过据说过度开采让古贡茶树受到许多伤害,2010年早春时采死四棵,晚春时采死一棵。

普洱茶茶饮料——从液态发酵到酿造饮料


中国有两款发酵食品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顶峰,一个是白酒,另一个就是普洱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是《普洱茶——发酵食品的又一座巅峰》。白酒是经过固态发酵然后进入到液态发酵,它是由两个发酵部分组成的,而普洱茶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发酵过程始终都是固态发酵,我们讲普洱茶的四大要素,色、香、味、形,从生茶到老茶,前三个全部改变,唯独没有改变的就是形状,即物理形态,所以说普洱茶始终是固态发酵的。

那么我为什么要提出液态发酵呢?这和普洱茶的软饮料有关。大家知道,茶叶的软饮料分为四种:第一是纯茶制品,在德国、日本都出现过,保质期非常短,有的只有三个月,最多六个月,没有大规模普及,成本非常高。比如2008年我们开奥运会的时候,可口可乐非常高调地说要搞一款茶饮料叫“原叶”,现在已经大量上市了。它打出的广告是什么呢?——“百分之百茶汁”,最后失败了,现在到市场上买这种饮料,都有添加剂:糖。第二是茶和乳制品的混合物,比如奶茶,目前是市场销量较大的一种软饮料;第三是花草茶及勾兑型饮料,如茉莉花茶;第四是功能性饮料,比如王老吉凉茶。实际上还有第五种软饮料——酿造型饮料。这是未来最高端的饮料,也是国际饮料巨头们斥巨资研发的饮料。

过去我认为普洱茶可以制成纯茶饮料,后来观念转变了。因为我发现普洱茶做出的纯茶饮料与绿茶的纯茶饮料不同。绿茶的纯茶饮料怕氧化,一氧化就变质了,所以保质期短。而普洱茶做出的纯茶饮料适宜氧化,氧化的结果是品质越来越好。这是为什么呢?液态发酵的原因。因此我们说普洱茶的液态发酵已不同于纯茶饮料的概念,它是更高一级的饮料——酿造型饮料。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五种茶饮料。液态发酵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光合细菌。如日本现在正在研发光合细菌的饮料。光合细菌是什么?它能够降解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还能够在自身的同化代谢过程中,完成产氢、固氮、分解有机物三个自然界物质循环中极为重要的化学过程。它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它能够在自然界存活几万年。

这里说一点题外的话,云南的普洱茶为什么要强调晒青呢?晒青的目的就是要把光合细菌接种过去,并通过紧压茶的方式,造成厌氧的条件使它繁殖。我们经常说晒青毛茶中的“阳光味”,都与光合细菌有关。我跟踪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的一个产品,名字叫月光白,已经三年了,以前我只是发现柏联制作的月光白是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最高的,后来经过检测发现这个月光白竟也有光合细菌。因此我们说,正是普洱茶的晒青工艺,使普洱茶有制作酿造饮料的基础。未来的“普洱酿造饮料”将会象葡萄酒一样可长期储存,品质会愈来愈好。

普洱茶,从疯狂到崩盘用了十年


与传统的“喝茶要新鲜”的观念不同,香港回归后,精明的内地茶商发现香港人更偏爱越陈越香的云南普洱茶。在东南亚,许多华人的茶庄里也经营普洱茶,而且生意火爆。彼时,普洱茶在内地却还是冷门产品。

普洱茶成为游资追捧的对象并非没有道理。普洱茶生长条件独特,对气候条件要求严格,生长时间长,产量却有限。此外,由于生产商相对分散和闭塞,普洱茶价格被严重低估。2004年,买一公斤铁观音、乌龙茶的价格,可以买10公斤以上的普洱茶。

来自广东、香港和台湾的三股力量,将股市的招数用到了茶市。茶厂和经销商联合坐庄,稀缺的普洱茶因此从普通消费品不动声色地成为茶商的赚钱工具。

炒作路线有着十分周密的计划:2000年前后,进入大陆的港台茶商首先雇佣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城市的茶厂、茶庄甚至边远村寨收购老茶,收购成本非常低,最初两年每公斤的收购价甚至不超过10元。三年左右,云南大部分的陈年老茶被收购殆尽,每个庄家至少拥有数百吨存货,市场七成以上都被庄家控制。

垄断资源后,庄家介入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牢牢控制了上游生产厂家。稀缺性和不断高企的价格吸引了众多散户入市,但庄家却有条不紊地逐步出货。随着炒作资金的撤离,茶市迅速崩盘,跟风进入的散户、企业和茶农都成了这场游戏的牺牲品。

从品饮到收藏,普洱茶如何完成过度?


一款茶刚一上市,还没怎么被消费者喝过,就被炒到天价,这显然有违茶叶的最基本属性—品饮。一款茶深受茶客喜爱,在越陈越香的作用下转化优异,但是价格几年都没什么变化,这也有违市场规律。

从品饮到收藏,市场一直很难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品饮由茶客主导,收藏由茶商主导。茶客与茶商之间的关系很难用简单的商家消费者来区分。

茶叶一上市,茶客是消费者,茶商是商家。茶叶一旦升值,茶客要将手中的茶叶卖回市场,就要通过茶商。这时候茶客变身为商家,茶商到成为消费者。

普洱茶市场有个很残酷的事实,许多茶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希望能够在消费茶与投资茶上面同时赚到2份钱。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洱茶市场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些消耗量很大的茶升值缓慢或者几乎不会升值,一些升值特别快的茶却很少有人品饮。

以至于不少人都开始怀疑,普洱茶到底是拿来喝的还是拿来炒的?

曾有茶友表示:普洱茶应先品饮,再收藏,一边喝茶一边陈化,当茶的存世量到了一定程度后成为在市场上可以流通的收藏品。这才是普洱茶应该走的升值路线。茶不被喝掉,失去了品饮意义,好的普洱茶不升值,又失去了陈化的意义。

从品饮到收藏,必须要建立一个有迹可循的过渡机制。

不要让名不副实的炒货滥竽充数,也不要让真正的好茶无人问津。既要让茶商有利可图,又要让茶客从中受益。把茶叶的选择权交给茶客,在投资品的选择上应该选择有品饮基础的产品作为对象,名山古寨、大厂拼配,百花齐放的收藏市场才是好市场。

茶客喝茶客的,茶商玩茶商的,这样的普洱茶市场注定是一个不健康的普洱茶市场。现在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要么用一剂良方换普洱茶市场的长治久安,要么任由其病入膏肓,等到茶客不再相信越陈越香的时候,仓库中再多的存货也不过是一堆被摆放整齐的树叶。

从普洱茶到普洱茶膏的知识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早,宋人寇宗奭撰《本草衍义》称“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明末学者顾炎武据此认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但此时饮茶尚未蔚为大观,至唐人陆羽著《茶经》后,饮茶始得大行天下,《新唐书·陆羽传》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

所以,陆羽的功劳,不仅是推出一部中国最早的专业茶著,而且是藉此把饮茶的生活方式全面推广,使得中国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体更加健康。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开始把茶作为一种对游牧民族的羁縻手段,“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历史上,古人对茶也有微词,唐玄宗朝右补阙毋煚对茶深恶痛绝,他说“释滞销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宋人黄庭坚《煎茶赋》则云“呕酸寒胃,令人失睡……寒中瘠气,莫甚于茶。”顾炎武据此认为,“今南人往往有茶癖,而不知其害,此亦摄生者之所宜戒也”。

茶的减肥去脂功效,在农业社会,吃肉都是很奢侈的时代,这种指责有其合理性。但到了今天,人们摄食油腻过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普遍出现的今天,正是茶的“释滞销壅、瘠气侵精”等减肥降脂功能为平衡人体营养摄入,居功至伟。

也正是茶,尤其是普洱茶的这种保健乃至药用功效,如前所述,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政权对边地少数民族政权的羁縻方略,普洱茶,成为羁縻手段,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拓了疆域。

普洱茶具有解毒、助消化、增加维生素的附带功能被发现后,曾经作为战略物资,被专制王朝用以羁縻游牧民族,于是政治视野中的普洱茶出现了。

《明史·食货志四·茶法》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宋史·食货志下五·茶法》说:“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于西北,利尝至数倍。”这里所以特别说把茶千里贩运至西北获利颇丰,就是因为西北皆游牧民族,其日常生活以牛羊肉食为主,普洱茶“解油腻牛羊毒”的特性在此演变为巨大的利润兴奋点。

历史上曾经发生因为中原王朝不与游牧民族交易茶马而发生战争。史称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蒙古人和明朝发生了一场持续3年的清河堡战争,起源就是明朝断绝与蒙古人的茶马互市,断茶就等于断了蒙古人的命,于是,发生一场为茶而战的战争。

“茶对于边地游牧民族而言,是血,是肉,是生命,茶有助消化,分解牛羊肉毒的功能被发现后,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中原王朝控驭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当时开设茶马互市,主要就是这个目的。”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茶马古道”的主要命名者木霁弘说,“到清代的康熙,才认为没有必要沿用这种手段”。

用茶叶制茶膏:中国古人的智慧

要说茶膏,无法回避茶、普洱茶,茶膏是国人茗饮方式的发明和改进,它的诞生既是品茗方式的革命,也是对茶,尤其是对普洱茶品质的提升。

把茶与“膏”首度联系起来,还是唐人陆羽,他在《茶经》中说:“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对于这段话,是否就是茶膏的出现,目前学界争议颇多,但不管怎样怎样,陆羽发现了茶有膏、茶出膏的现象无疑。

现在找得到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正式记载茶膏的史籍是清人吴任臣所辑《十国春秋》,这是一部编撰纪传体史书,它记述了五代时期十国君主事迹,史料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献资料,该书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即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这段文字告诉后人,“茶膏”一词正式出现,数量极少,只有八枚。

这是陆羽死后至少130年后的事了,即使陆羽时代茶膏未曾问世,但从他的记述看得出,应该是在萌芽了。

有观点认为,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

这个观点尽管只是推测性的,但符合茶制品逐渐出现的逻辑,因此可以理解为,在陆羽生活的8世纪后期,茶膏这种茶制品,已经呼之欲出了。

入宋以后,“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正是这种“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压榨被蒸熟的茶叶的制膏方式,使得业内公认,茶膏,正式形成于宋代。

这种制膏方式,对于云南边陲是有启发的,云南土司则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有了茶膏,普洱茶膏的诞生就是自然而简单的事了。

云南土司制作普洱茶膏,采用的方式与宋人以“榨”的方式出膏不同,是用柴火给大铁锅加温,在大铁锅内熬制,简称“大铁锅熬制”法,这种方式,直到今天,依然为不少作坊式茶企所采用。

普洱茶膏的正式命名,据说是清代的事。

清乾隆年间,鉴于大锅熬膏有质量问题,加上忧虑安全因素,清廷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皇宫内的御茶房,据说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同时对制作工艺上做了改良。

工匠们借鉴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同时采取了一套类似今日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产出的普洱茶膏绝胜于昔日,“普洱茶膏”于此正式得名。

普洱茶膏在古人看来奇妙到什么程度?清人赵学敏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如此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赵学敏进而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

普洱茶膏继承了普洱茶所有的特点——降脂、解毒,“它同样具有普洱茶的‘三降’(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三抗’(抗癌症、抗衰老、抗辐射)功能,尤其它有止血消炎功能,是天然的植物消炎药。掺普洱茶膏和面做蛋糕,这种蛋糕可在常温下一个月不坏,它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 

从茶山到茶杯:图文讲解普洱茶制作工艺


茶山:云南景迈山

景迈山上四季如春,土壤肥沃,山间云雾缭绕,山下云海茫茫,犹如人间的世外桃源,这里隐藏着春天最好的美味。

茶园:景迈山古茶林

密林深处,苍天大树之下隐匿着成片的古茶林。

茶树:包含天地气韵的茶叶

这些在原始状态下存活了几百年茶树,吸收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每一寸细胞都饱含着山野气韵。

采摘最嫩的一部分

温和的山风吹过,酝酿一冬的古茶树蓄势而发,吐露出翠嫩的茶芽,在最好的时机,把这些茶芽采下,用心制做,留住它最自然的芬芳。

鲜叶

采摘普洱茶一般在每年春天的为“春尖”、“春中”、“春尾”,夏茶的采摘也俗称“二水”,秋茶采摘又称“谷花”。茶叶采摘季节的不同,也会形成高低不同的品质;一般“春尖”及“谷花”两个时期采制的茶叶品质最好,目前云南澜沧古茶的普洱茶多是以“春尖”为主体制成的。

摊青

借着阳光或者热度让刚采收好的茶叶中的苦度、涩感挥发,让茶叶软化脱水。除了时间的控制,空内温度大约在22一24℃左右最适合,因为假使温度太低茶的香味就溢发不出来,温度太高,味道则差。

炒青

高温炒青破坏叶中酵素活性停止发酵的继续进行,并可除去鲜叶中的臭青味。现在的杀青方式多采用锅式杀青或滚筒式杀青,景迈山的澜沧古茶茶厂仍保留着手工翻炒法。

揉捻

炒青完毕后,依据茶菁原料的老嫩程度不同,揉捻时需做轻重调整,嫩叶轻些,老叶重些,目的在于把片状茶叶制成条状或圆珠状。传统制茶以手工进行揉茶,并且依据茶菁的粗细,分粗揉与复揉二次,尤其针对梗枝部分特别首重二次复揉。

晒青

将揉捻后的茶著薄薄摊开,晒至茶叶含水量约为新叶的10%左右,如果干燥不完全,将会使茶著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如果没有阳光也可用烘干的方式,不过利用阳光会有特殊的香味,这是早期普洱茶味道特殊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晒青毛茶”了。

渥堆(熟茶)

具体过程是泼水在制成的晒青毛茶上,使茶叶吸收水分受潮,然后堆成一定厚度,再利用湿热的原理将茶叶加速熟化。这样做,也就使得普洱茶在短时间里有了古时普洱茶甘、滑、醇、厚以及陈香的特点,大大缩短了加工的时间。

晾干

渥堆后,将茶叶薄薄的摊开,自然风化。过渡泥堆会使其茶性、茶质变坏,直接影响茶品香气感,且不利于陈化;可若是干燥不足则茶心附近最容易产生霉变。

拼配称重

干燥后的茶叶进行拼配筛选,组合产品。

压制

干燥的毛茶经高温蒸软后,依据需要再紧压成型,这里又可分为饼型、沱型、砖型等等。这也是普洱茶重要的分类方法。

烘干

静候

新鲜出炉

包装

普洱茶包装很特别,是用笋叶。笋叶透气性好,柔软而且有韧性,能防潮,还有怡人的清香,普洱茶会吸收谈的天然竹笋香。

开汤试饮

浙江长兴紫笋茶从蒸青到炒青的工艺


唐代紫笋茶的加工制作,属于蒸青团饼茶。一般在清明前十多天,地方官吏已催促茶农上山采野茶。茶农采来的茶芽形似紫色的笋,集中到贡茶院,用金沙泉“涤濯”后,再经蒸、捣、烘、焙、拍、穿、封等7道工序,加工成团饼茶。到了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下诏革罢团茶,此时,炒青制茶工艺迅速发展起来,随之饮茶方法也改为沸水冲泡。

顾渚紫笋自清顺治三年长兴县刘天运“豁役免解”以来,已失传了300年。解放后,因为长期左倾思想的影响,对这种曾经是皇帝享用的茶,谁也不敢提出要恢复。上世纪60年代,庄晚芳等专家曾向长兴县供销社土特产茶叶公司提出尽快恢复这一名茶的想法,但因随后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这项工作也就不了了之了。

“文革”后期,恢复名茶生产再度提上议事日程,1976年,长兴县供销社土特产公司茶叶主任周火生,从浙江省茶叶公司争取到两万元茶叶改进费。但因缺乏经验,对采摘的规格、炒温控制、摊青时间把握和烘制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解决,所以1976、1977年连续两次试制都未成功。1979年4月,中断了300多年的紫笋茶,经县农商部门茶叶专家的多次努力,终于试制成功。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探秘,妙不可言。普洱江湖妙不可言,冰川活动湮灭了无数植物,普洱茶的先祖却绝处逢生。茶圣陆羽一生嗜于茶精于茶,却因不懂普洱被乾隆撰诗嘲弄。北欧货船触礁沉没普洱茶随之封存海底,几百年后捞起茶香竟依旧留存。个中妙趣一窥难尽,因此从中拣选较受瞩目的方面与你分享。

生茶vs熟茶

普洱茶生茶以晒青毛茶为原料,未经发酵工艺处理。茶汤呈琥珀色,口感较为苦涩。经自然陈化后会逐渐变为温和醇厚。

普洱茶熟茶比生茶多了一道渥堆发酵的程序,以人工干预缩短转化时间。茶汤呈通透的红酒色,口感甘甜醇和。

为什么偏要制成茶饼

起初,将普洱压制成茶饼只为避免散茶形式导致储运成本过高。

后来,大量从业者以多年实践表明:紧压利于仓储转化。

压制这道工序,缩小了普洱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避免散茶存储时茶品内质的逸散损失过快,让茶质得到更妥当的保存。

而紧压程度影响茶品的转化方向,对此,较为耳熟能详的铁饼和泡饼,大体上就是机器压制与手工石墨压制的区别结果。

较高的紧实度可相对减缓陈化,陈化后易出花蜜香,但也存在茶心焦心的风险。较低的紧实度陈化较快,茶汤质地较滑,但同时也弱化了香气。

茶饼的357g缘起

古代涉边交易时,为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强制性制定标准化措施,以便于征税和交易。

以此为思路,普洱茶茶饼的重量定为357克,则每筒和每篮的重量更接近整数:

一筒7片357克/片约等于2.5公斤;

一篮12筒2.499公斤/筒约等于30公斤。

357g这个看似零碎的数字,在加和之后成为一个整数,为普洱茶的进销管理带来便利。

普洱茶数字探秘

唛号,是一个从横纵方位立体识别普洱茶的方向。普洱茶的唛号,则以四位数最为常见。

前两位数代表配方年份,后两位数则代表用料等级和出产茶厂。(1是昆明茶厂,2是勐海茶厂,3是下关茶厂,4是普洱茶厂)如:7592就是75年的配方、9级茶菁、勐海茶厂生产。

配方年份与生产年份无必然联系。如7542,约从80年代才开始生产。

茶菁等级也并无优劣意味,只是老幼程度的呈现。1级茶最细嫩,9级茶最粗老。

但唛号7542并不意味着选用的茶叶全为4级,而是以5级茶和3级茶为主,综合为4级。

越陈越香,难道不会过期

原料、制程、仓储正确的普洱茶,茶品的厚度、饱满度会随着仓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此处所谓的「香」,并非是来自鼻腔的感受。它往往在口腔以下、咽喉之间涌现。

准确来说,应该是「越陈越醇厚」。但是,普洱茶的品质陈化可类比于抛物线,随着时间推进,迟早会迎来峰值而呈下降趋势。

产生、发展、衰亡,是每个生命体的宿命,茶叶亦不例外。但从经验数据来看,只要制程正确,普洱茶品饮年限普遍超过人均寿命。

超过一定时限后,茶叶中部分有益物质趋于降解。而茶叶的种类、制程、存储条件,甚至是品饮者的取向偏好,都会影响这个时限的长短。

关于茶汤浑浊

茶汤浑浊是茶叶品质不佳的外在呈现,问题主要出在茶叶的制作工序上:

热揉捻

杀青结束后,忽略摊晾降温程序,即刻开始揉捻。导致茶叶韧性较差,叶边缘组织发生大量的破碎脱落,继而使茶汤浑浊。

揉捻过重

揉捻在于破坏茶叶细胞壁,又不致使其脱离细胞组织。

若是力度把握不妥而揉捻过重,会导致茶叶的细胞壁破裂脱离,表面角质层大量剥落,造成茶汤浑浊。

干燥过慢

日晒干燥时若恰逢阴雨天气,茶叶中的水分就会导致其发酵,这种品质的茶叶不仅冲泡后会浑浊,还常伴随着一股酸馊味。

拼配茶vs纯料茶

单一茶菁在香气、口感、韵底、体感、气感方面各有千秋,却也无法一应俱全。

拼配建立在对纯料知根究底的基础上,将不同品类的普洱以某一比例进行组合,以修补茶菁的先天不足。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配茶师,必须饱含经验并拥有精微把控能力。

至于纯料,倾向于满足那些青睐于单一品质的品饮者,因其在某种风格上表现鲜明。

此外,「纯」的概念满足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心理审美预期。带有这一商品属性的纯料,在市场上自然有先天的接受度优势。

对于制茶者而言,纯料也是一个准入门槛较低的选择。

臆造茶?

市场上出现一批以动物皮或动物膀胱包裹严实的所谓老茶,其实是一场骗局。

是历史上从未存在过,完全由造假者臆想制作的货色。

这类臆造茶中最为出名者非“亿兆丰号”莫属,叫价1000元/kg;曾在2014年拍卖出百万天价。

历史上的“亿兆丰号”老店是浙江嘉兴湖边的「茶食点心铺」,而他们所鼓吹的「供应茶叶的皇家商号」,完全就是无中生有的谬论。

7542和7572的江湖地位

勐海茶厂在现代普洱茶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当家花旦当属青饼7542和熟茶7572。

一生一熟珠联璧合,其标杆地位历经普洱茶界几十年的风雨飘飞,却丝毫未被动摇。

7572带着一股中庸的勐海味,没有特别令人惊艳的方面,但每一处都不至于使你失望。

7572在用料和工艺具有稳定的一致性,这使它在数十年变迁后仍能活跃于巿场。或许,它的意义就在于:向市场展示普洱熟茶最基础的一个味道。

同时期研制出的7542,同样缔造了普洱生茶的标准口感。此外,今日干仓普洱生茶的价值体系几乎完全构建于干仓7542之上。很多对于干仓茶的理解,对干仓茶的转化判别都与对不同年份干仓7542的品饮息息相关。

跟着大师去转山:从老班章转山到景迈


这个假期,我选择了去云南看茶。虽不是春天,但秋天谷花茶的制作,也能餐我喜欢茶的那份情愫。和其坊的主人陈华亮先生几乎所有的茶季都在云南找茶做茶,时不时发在朋友圈的一幅幅透着远方的诗意的照片诱惑着我。大国匠人,跟着普洱茶的玩家大家一起去寻茶访茶,这是我心里的愿望,也和陈华亮先生有过多次的相约,很多个茶季过去了,依然没有同行。

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我做到了。一个决定便到了西双版纳,便到了勐海。我把勐海喻为普洱茶界的革命圣地延安,是每一个喜欢普洱茶的人的心灵的后花园。在勐海有太多熟悉的茶友,因为是假期,因为是下定了决心只跟着陈华亮先生去找茶,所以便刻意地低调,控制着发微的内容与发微的频率,事后挥挥手离开时,发现错失了与好多茶友的见面与交流,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我发誓,将来一定浩浩荡荡地把我们的采风团开进每一处我曾经到过的茶山。

陈华亮每年到云南找茶制茶,包括勐海在内的云南各大茶山,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与别的走马观花或者移动商贩式收茶的茶商不同,他已“统战”内联到村民茶农。2016年的谷花茶,他动员了6路人马分别包抄包括老班章、老曼峨在内的布朗茶区,围追景迈、易武茶区。我去的时候,原料茶已经收购完毕,陈华亮正与他的弟子小李子拼样试样,一款款茶喝过来,老班章的醇厚回甘,又如何与老曼峨的苦涩相拼配?市面上绝大多数普洱玩家玩的是纯料的山头茶,纯可以纯到山寨,纯到山头,甚至纯到某棵树的单枝。这样的玩法很简单,只要直捣到产地,冰岛即为冰岛,曼松是为曼松,班章是为班章。

当然,能够去伪存真地把这些山头纯料茶带给普洱爱好者和自已的粉丝们,依然是值得推崇的,可是真正的玩家并不满足于此。普洱茶历史上,号级茶的传奇,印级茶的辉煌,所有的经典都是来自拼配的,商家厂家不仅仅是为了拼数量,更重要的是拼品质。构成品质的最主要因子便是香气与滋味。香气用鼻子来嗅,滋味用嘴巴来尝,这种来自感官识别的能力,全靠经验。你可以识别单款茶的滋味醇厚回甘甜苦,香气高低,栗香、果香浮动,但又怎么去把控多款甚至多达十多款茶的滋味协同、香气融合?

密钥在茶师脑子里,陈华亮自己也许已经记不得那一款神奇的孤独丸是如何经过多少次的配方调整才造成了如今的品质传奇,我却目睹了一款茶试样过程。经过了一次又一次试样调整、再调整,几乎是一个通宵的品鉴、试样,陈华亮自己在朋友圈里写道:“勐海的天已露白,无数的呼唤才出来,这款茶终于定型,喝得全身冒汗,打嗝声连连,可以喜欢得没朋友……”

可以喜欢到没有朋友,一如孤独到无茶。我想这时候的茶师,就如同钢琴家,以味入韵,在香气与韵味的世界里,挥斥方遒,自我陶醉了才可以芬芳无语。转山,我不知道用这样的词来形容这一次茶山之旅是否合适?到过的茶山,在我们永久的记忆里,来曾到过的,却在向往的梦里。我们是喜欢普洱茶的,陈华亮从产地发回和其坊的一款款茶品早已品过了,跟着大师去找茶,这样的重回茶路,这样的连着乡土与人情去山山寨寨采风,这样的赤裸的喜欢茶的情怀,这样的虔诚到无茶不欢的单纯,不是转山,又是什么?

老班章,我又来了,村前的山门牌匾,变得显赫了,富裕了的山寨愈发变得像现代的城镇了,梦里依稀的老班章,很多次在梦乡中来过。蓝天还在,白云还在,村边的茶树林亦还在。茶树林是必须在的,没有了老班章的茶树,老班章还能叫老班章吗?那棵茶王树也在,茶后母树愈发丰枝招展了。看到有不断的外来游客来朝圣。在老班章1号加二家喝刚做好的谷花茶,加二师傅似乎看出了我心里的念想,适时地拿出了前几年的茶和今年的春茶让我们比较着喝,喝着喝着,真的不想离开了。

走布朗山的这条茶路,到老班章前,我们还去了贺开,经过了班盆。离开老班章,我们去老曼峨,途中经过新班章村,每一个村寨都有自己的故事。班章茶已贵,老曼峨也苦尽甘来。七村八寨,我们只是匆匆而过,而陈华亮有时候会驻守在那些村寨里,无论是在老班章的加二看来,还是在老曼峨的阿钟眼里,经过了十多年打交道,陈华亮在他们的心目中早已不是普通的茶商了,他是喜欢茶到极致的茶疯子,他是做事认真到比专家还专家的茶师,一个当初的外来者,怎么就统领起了这个纯料茶的江湖,一头艺术家造型的长发,大师风范可循。

在普洱茶的玩家层面不管是谁,有谁拿老班章谷花茶纯料200多公斤,并且还加了老班章春茶原料几十公斤去做老班章熟茶了,原勐海茶厂发酵师,现国艳茶厂总发酵师,有着20多年发酵熟普经验的龙建华亲自操刀渥堆发酵,但他告诉笔者,这在普洱茶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除了陈华亮外,可能还找不到第二个人如此土豪如此为了追求极致而不计成本地尝试做一款老班章的熟茶,要知道时下的行情里,生茶要好过熟茶。老班章料下堆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很激动,一个茶疯子,伴随着更多的疯子,我以镜头记录下这一历史的时刻。

勐海的天空是蓝蓝的,随处漂泊的白云,抬头便是一幅幅极美的画图。八公里,那些喜欢普洱茶的人一定记得这个地名,很多普洱茶的知名品牌企业都聚集在八公里工业园区。陈华亮自己没有在勐海建厂,只是选择了一些厂家合作加工。被誉为普洱茶五朵金花之一的董国艳主撑的国艳茶厂是他在勐海的主要合作伙伴。在普洱茶的三大茶区里,勐海、易武(勐腊)、临沧,他更喜欢呆在勐海,也去易武、临沧,甚至景迈山收茶。今年的谷花茶,他动用了6路人马在各茶区收茶。

云南的茶区里,我唯独没有到过景迈山。当陈华亮说我们去景迈山看看时,我的内心是说不出的激动。虽然去景迈山也是一个决定的旅行,但是与谁为伍为伴,则是一种缘分的选择。坐在惠民茶厂董事长刀秀兰亲驾的车上,我又一次琢磨着“转山”两个字。勐海去景迈的路途山路十八弯。去云南茶山的每一处都是不容易的。记得那年冰岛之行遇泥石流的生死大逃离,还记得那年在普洱市一个人拉肚子拉得几近绝望。陈华亮在云南茶山的历险经历一定不比我少。这么喜欢茶,我们还是一次次来了。

转山,是心里的虔诚,围着那个几乎是信仰了的目标。茶是信仰,那一座座茶山便是心中的“须弥山”。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心在的,世界也在。茶如人如大千世界也如。在惠民茶厂吃过中饭,那一场如注的暴雨是我们出行去景迈山前的洗礼吗?

当我们的车子停在景迈山大门牌坊前,雨停了。是天公作美。刻意没有先去那个柏联庄园,整个景迈山的名气被柏联庄园盖过了。一边是奢华,一边是原生态、原住民的质朴,你选择谁?在很多人以住入柏联为荣而津津乐道时,我们决定还是先去看茶山逛山寨。芒更、景迈大寨一路过来,天色已经晴朗了,但山寨仍在云里雾里。我执意要在景迈大寨的街上走一走,陈华亮以及陪同的惠民茶厂刀秀兰董事长似乎司空见惯了,对此一点也没有表露出兴奋。少有行人的山寨,一个人的漫步,使我愈发觉得这一个个山寨尤像是武侠小说里江湖的一个又一个驿站。

还没有见到茶山,过了景迈大寨一路前行,在大寨村后山的山凹里看到了被当地人称之为生态茶园的茶树,这是近代栽植的,仍在生长的生态茶树与那些典型的乔木型高大的古茶树不同,景迈的茶被玩家们遗弃,就是怕这么大面积的生态原料混进古树料中。其实在我看来,生长在这样的云雾缭绕的几近是原生态环境里的新枞茶树。如果放在我们生活的江南,相信很多人会抢着争着要这样不可多得的资源性产品了。

在云南古茶树最高的树龄在3200年,300年、500年只是一般,千年古树才算稀罕。这是活着的化石,这是可以喝的古董。景迈山有近万亩古茶树,核心产区在大平掌。穿越大平掌古茶树林这一段旅程,会让人一辈子难忘。参天的大树,相间的一望无际的古茶树林,一条路从过去通往现在,通向未知的有些茫茫然有些兴奋的不可知的未来。都说茶修,其实这样的时刻,不修都已澄澈了,如果不是执念于一个茶字,跌入了世外的心灵怕不一定能找回归途……

我喜欢的,这是一座值得茶人们朝圣的圣山。折身到翁基古村落时,像是进行了时空穿越,我们跌落在线装章回小说的一个部落里,这是千年布朗族古寨。网上搜索关于翁基的文字并不多。有一座佛寺,有一棵硕大无比的古樟树在那里,栏杆式吊脚楼木屋组成的山寨在朝阳的山坡上散落开来。这是又一处世外。

据说,布朗族的先民们在几千年前从澜沧江迁移过来时占卦而选择了这一居住地,万年风水造就了千年古寨。千百年来,他们种茶他们制茶,茶生一处,天地一方。还是那句话,茶心在,世界也在!很想很想在这样的世外的古村落住上一段时间,我们也做茶,我们也制茶,我们泡着茶,守着不问世事的日子,在云舒云卷中把一切都忘了……

从“姑娘茶”到沱茶,这款畅销海外的爆品经历了什么?


沱茶是什么茶?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常在包装时,每五个用竹箬包成一包,以树皮绳或竹篾捆绑。这样制作是为了方便古时马帮长途运输及长期存储。

在普洱茶的几大形态中(砖、沱、饼、散),沱茶属其中最畅销海外市场者,历来都颇受国外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

云南沱茶的生和熟

“普洱沱茶”又称“云南沱茶”,选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经高温蒸压精制而成。

历史上云南沱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晒青毛茶直接蒸压的生沱,具有香甜回甘的特点,主要销往国内各地。

另一类是采用人工渥堆发酵后的普洱散茶做原料,制成的熟沱,其色泽褐红,汤色红亮,主要供应出口,远销至西欧、北美以及亚洲各地。

从姑娘茶到沱茶

沱茶的产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谢肇制的《滇略》一书中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普茶指普洱茶,说明当时已有将散茶蒸后,加工揉制,压缩体积,便于携带的压制茶了。

清代沱茶奠定了云南沱茶的雏形,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1902(清光绪二十八年年),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是由思茅地区景谷县所谓“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现代沱茶的形状。

普洱茶溯源:从“武侯遗种”到“普洱茶养生说”


普洱茶是中国茶积淀下来的一朵奇葩,为啥这样说呢,且听笔者为您述说。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打开了普洱茶话史。武侯就是诸葛亮·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唐朝咸丰三年(公元862年)樊绰出使云南。他所著的书《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佐证了云南在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宋代(公元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

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而“普洱茶”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过去,云南是茶叶的原乡,土地面积广大,又地处边陲,人口密度较低,自古以来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较小,也使得茶树保留了最原始的“野性”。早年因为交通不发达,通过茶马古道来运输的茶叶,存长时间的旅程中,都已经又经历了一次转化,再加上香港茶楼不经意的存茶行为,使得普洱茶越陈越佳的口碑不胫而走。随着饮茶人口的增加,茶叶需求量的增大,云南的茶人开始苦思加速茶叶陈化的方式,而“渥堆法”就是因此研制出来(熟茶)的制茶工序。

随着时代发展的推进,喝茶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品茗程度。有些茶客的观点是年轻人喜欢熟茶甘醇无苦涩的味道,而中年比较喜欢苦涩均重,回甘生津较明显的生茶。其实对于生熟茶的喜爱,最关键的还有每位茶客的身体所需带来的味道选择。

从普洱茶的功效与作用来看,普洱生茶的主要功效在降火、改善心脑血管及降三高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味道回甘生津,但性微寒,肠胃不好的茶客要适量饮用。而普洱熟茶的主要功效在养胃健脾及减肥方面效果显著,同时还有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解酒等方面有辅助效果;醇滑爽口,甘甜醇香,但性热,容易上火也需适量饮用。

时已白露,天气多变,身体容易不适,感冒患者也逐渐增多,熟茶在凉热交替时分也倍受喜爱。其缘由,如下:

其一,熟茶性温和,是养身驱寒之良品,此时节多饮熟茶,可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降低冬季感冒的几率。

其二,白露之后,天气转凉,人之饮食量增加,常饮熟茶能够辅助肠胃消化食物;且熟茶汤质醇厚,品饮后能在肠胃上形成保护膜,从而降低微酸、及食物中的酸性物质对肠胃黏膜的灼伤。

其三,“每逢佳节胖三斤”,将近中秋,与佳人、亲朋好友饕餮大餐盛宴,特别是平日里注重身材、减肥的小姐姐们,假期多食,常饮熟茶益身且有减肥之良效。据多项研究表明,普洱茶的浸出液能够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平衡和节制胆固醇,且熟茶在经过发酵之后,本身所带有的多种有益菌群,可形成综合协同作用,减少小肠对油脂和糖的吸收,提高酵素对腰腹部脂肪的分解。

其四,国庆、中秋之后,也是蔬菜之淡季,常饮熟茶能补充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无机物,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口腔溃疡、唇炎等症状,同时还能补充钙、铁、钾等多种人体所需的无机盐。

最后,笔者提示,国庆将至,中秋在即,任何时节适度的饮食,适量的饮茶,才是保持完美身材的有效方法。

特此声明: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周松芳从茶馆到茶园》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从怀孕到生一直喝茶”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8925.html

上一篇:肉桂和大红袍的区别,茶树品种不同!

下一篇:月薪4000难求炒茶师 炒茶技艺后继乏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