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知识:鉴别熟茶从器官开始

2020-12-14
在谈如何判断年份与好坏前,我想应该先请大家自问一下:“我用什么东西去判断、鉴别一款普洱熟茶?”这里所说的“东西”当然是指我们人体的器官部位而不可能是仪器仪表。我想是要依靠下列五种器官和部位:眼睛、鼻子、嘴巴、躯干以及大脑。

眼睛——用来观察干茶、汤色和叶底。但是,我要说的是: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尤其是普洱茶。汤色这项指标即使在相当成熟的乌龙茶评审中也只是作为参考分而不作为正式评审打分。

鼻子——用来闻取茶的香气,很重要。m.cy316.com

嘴巴——用来品尝茶的滋味,很重要。

躯干——用来感受茶气。

大脑——用来综合分析前面四种器官部位采集、传递来的信息,作出判断。

对于熟茶品鉴来讲,鼻子、嘴巴是最重要的器官,因为“香甜醇厚滑”这五项指标主要是依靠鼻子和嘴巴来获取的,所谓的愉悦感也主要是通过鼻子和嘴巴来得到的。通过躯干感受到的茶气,则对品鉴中生代茶和老茶十分重要,但对于熟茶来讲茶气不算最重要指标。干茶、汤色和叶底可以作为判断年代和好坏的辅助手段,但不是主要手段。严格来讲,高明的品鉴家应该可以蒙着眼睛来判断一款茶的年份和好坏。

我们知道了人体五种器官和部位在鉴别普洱熟茶中的分工之后,就可以开始来鉴茶了。我们知道普洱熟茶随着存放时间以及环境的不同,其口感、香气等的表现也会有不同的变化,那么反过来,我们就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口感、香气特征来大致判断某一款茶的存放时间和环境。

cY316.com延伸阅读

普洱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吗?


普洱茶的历史,究竟从什么时间算起,这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民间是一直有争论的。

又人认为应从神农氏“得荼”说起,其实那只是传说。

有人认为最早应从武王伐纣的商周时期开始,理由是《华阳国志》里有“丹漆荼蜜”作为贡品的记载,也许荼便是茶,但也只能说明那是关于中国茶的记录。

有人认为应从唐朝开始,这依据当然不是陆羽写的,茶圣肯定没见识过云南茶,写茶的是和陆羽同时代的樊绰,但樊绰写的只能说是云南茶,不能把普洱茶的帽子直接套在上面。如果牵强一点,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普洱茶,其实是所有滇茶的统一称呼,这就合理多了。以下文字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可以称之为普洱茶的初期状态:

云南普洱茶而言,其种植历史源于古,可考的较详细的早期文字记录,见于唐代樊绰于咸通三年左右(公元862年)所着《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段简短的文字,既明确记载了当时云南茶叶主产地“银生城界诸山”,又记述了创造姜饮方式的“蒙舍蛮”,表明这些地区在唐朝已驯化、利用并开发茶叶。而且,指出了当时的采制工艺是“散收,无采造法”,结合中国茶叶最初的采制方式来看,应该理解为:采无定时,日光生晒而成。

关于银生节度地域之所在,今存辑本《蛮书》有所混淆,记录了同时并存的银生和开南两个节度的管辖范围,故现多种出版物中以银生和开南同称“银生节度”,这是不符合地理实情的。

在樊绰着书时,南诏有七节度,而非后来所说的六节度,银生节度驻“银生城”(今景洪县),所辖“茫乃道”即今西双版纳地区,“诸山”应指后世所说的“六大茶山”区域。今普洱县在当时属位于银生节度之北的开南节度,称“步日赕”,同属开南节度的“奉逸城”和“利润城”是今普洱磨黑、石膏井一带,思茅当时称“思么部”也属开南节度。南开节度至后期或废,故至宋代收集唐朝末年有关南诏资料编写《新唐书·南蛮传》时,只称六节度,不复记载开南节度。

《蛮书》写于咸通三年前后,当时南诏出兵攻打唐朝安南都护府,而作者樊绰为安南经略使蔡袭的幕僚,亲身参与了当时的战争。为了对付南诏的军事进攻,乃作《蛮书》,其写作目的是为了便于唐朝政权对南诏采取措施时参考,故一切记述均围绕军事作战为目的,而非一部风物志,所以,对于记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我们当理解为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地区就是云南着名的产茶区,清代西双版纳有名的六大茶山,正是南诏时期的“银生城界诸山”,在银生节度的辖境范围内。而《蛮书》卷六银生节度辖境内的“朴子蛮”,正是西双版纳布朗族的祖先。而这里的“茶”,是泛指“南诏境内之茶”。

从当时居住在洱海地区(一说巍山)的“蒙舍蛮”既然能饮用到原产生银生城的茶,可推想茶在当时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作为商品,形成一定市场。

但何以要说《蛮书》中所指的茶就是后来的普洱茶呢?我们来看光绪《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所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代。”据此可知,云南银生府所产之茶在唐代时就已行销西藏,但尚无精制加工之法,是后来“普洱茶”的初期形态。

从品饮鉴别熟茶优劣


很多人接触普洱茶都是从熟茶开始的,而市面上销售的普洱茶熟茶中有相当一部分渥堆味较重,也因此使很多人对普洱茶很有偏见,说普洱茶就是那种臭烘烘的茶。这让我为普洱茶打抱不平,寻找一片干净而实惠的熟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淘茶,是一件痛苦的事——普洱茶的市场鱼龙混杂,需要有一双淘茶的火眼金睛。其实好的普洱熟茶真的很多,但是如果你不想在这条喝熟茶的路上花费太多冤枉钱,就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去甄别后再购买。选择入门级熟茶由于产地、年份、茶叶的等级有所区别,由于价格再低原料就难有保障,建议新手入门还是喝些大厂名牌比较可靠。这些大品牌的厂家的做茶工较之其他小厂时间更久,工艺相对更加成熟,品质稳定,价格也相对合理,符合大众消费者的口味,比较适合初级入门者学习。很难说哪个厂家是最好的,很多牌子都不错,每个牌子都出产好茶和普通茶,最重要的是亲自到各个品牌的实体店亲自品饮鉴别。观茶汤与品鉴葡萄酒一样,在品饮普洱熟茶前需要观察茶汤的颜色。普洱茶汤色要求红浓明亮,深红色为正常,黄、橙黄或深暗的汤色均不符合要求,如汤色橙黄或深暗是“发酵”工艺掌握不好,发酵不好或发酵过度均可出现此种情况。汤色混浊不清,属品质劣变。茶汤颜色鉴别:称取试样茶5克,置于250ml的标准审评杯中,沸水冲泡5分钟。新茶期:栗黑(1-5年)醇化期:暗栗(5-10年)、深栗(10-15年)、栗褐(15-20)年、栗红(20-30)年。陈茶期:深红(30年以上)。(由于汤色与发酵时茶叶的成熟度,储藏环境的温湿度密切相关,以上划分仅供参考。)闻香气普洱熟茶的香气类型,其方式和方法与其它茶叶的嗅香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经过“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香气独特,总的规律是:“以陈香为主导,透其他植物特殊香气”。出产半年左右的普洱熟茶,“水气”基本消失,“陈香”凸显渐占主导香型。此时,香气类型因原料差异和储存环境的变化而复杂多样,主要有“枣香”、“参香”、“果香”、“桂圆香”、“槟榔香”等。一年以上的普洱熟茶,陈香浓郁,香气渐趋纯正。受不同储存环境的影响,香气类型复杂,常见的有“樟香”、“桂香”、“枣香”、等。普洱熟茶的香气的具体有陈香、荷香、焦糖香、甜香、参香、枣香、桂圆香等。成熟期普洱熟茶香气划分:普香(1-5年)、梅子香(5-10年)、桂圆香(10-15年)、参香(15-20年)、药香(20-30年)、陈香(30年以上)(由于香气与发酵时茶叶的成熟度,储藏环境的温湿度密切相关,以上划分仅供参考。)喝滋味普洱熟茶的主要味道应该是醇和、爽滑和回甜的。醇和:味道清爽带甜、鲜味不足、刺激性不强。爽滑:爽口,有一定程度的刺激性,不苦不涩,滑与爽口有一定的相同意义,“滑”与“涩”反意,茶汤入口有很舒服的感觉,不涩口。回甜:茶汤浓而刺激性不强,普洱熟茶的味韵暖甜,茶汤入口有明显的回甜味。“醇滑”是陈年普洱茶的滋味,一般普洱熟茶的滋味用“醇和”来形容足矣。普洱熟茶忌苦、涩味及酸味,如有上述味道均属发酵不好的低品质熟茶。优质味道:甜、润、厚、滑。不良味道:霉、酸、苦、涩。看叶底叶底主要看嫩度、色泽、匀度,侧重匀度。因为匀度好,叶底色泽均匀一致的,表示“发酵”均匀。相反,叶底如有“焦条”叶张不开展,甚至叶底碳化成黑色,表明“发酵”堆温度过高,发生“烧心”产生焦条,这种情况下,一般汤色较浅,滋味淡,叶底如有“青张”(夹杂青色叶片),说明后发酵不匀,滋味苦涩,无陈香味或陈香味不足,是品质较差的表现。

从普洱茶到普洱茶膏的知识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早,宋人寇宗奭撰《本草衍义》称“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明末学者顾炎武据此认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但此时饮茶尚未蔚为大观,至唐人陆羽著《茶经》后,饮茶始得大行天下,《新唐书·陆羽传》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

所以,陆羽的功劳,不仅是推出一部中国最早的专业茶著,而且是藉此把饮茶的生活方式全面推广,使得中国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体更加健康。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原王朝开始把茶作为一种对游牧民族的羁縻手段,“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历史上,古人对茶也有微词,唐玄宗朝右补阙毋煚对茶深恶痛绝,他说“释滞销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宋人黄庭坚《煎茶赋》则云“呕酸寒胃,令人失睡……寒中瘠气,莫甚于茶。”顾炎武据此认为,“今南人往往有茶癖,而不知其害,此亦摄生者之所宜戒也”。

茶的减肥去脂功效,在农业社会,吃肉都是很奢侈的时代,这种指责有其合理性。但到了今天,人们摄食油腻过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普遍出现的今天,正是茶的“释滞销壅、瘠气侵精”等减肥降脂功能为平衡人体营养摄入,居功至伟。

也正是茶,尤其是普洱茶的这种保健乃至药用功效,如前所述,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政权对边地少数民族政权的羁縻方略,普洱茶,成为羁縻手段,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拓了疆域。

普洱茶具有解毒、助消化、增加维生素的附带功能被发现后,曾经作为战略物资,被专制王朝用以羁縻游牧民族,于是政治视野中的普洱茶出现了。

《明史·食货志四·茶法》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宋史·食货志下五·茶法》说:“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于西北,利尝至数倍。”这里所以特别说把茶千里贩运至西北获利颇丰,就是因为西北皆游牧民族,其日常生活以牛羊肉食为主,普洱茶“解油腻牛羊毒”的特性在此演变为巨大的利润兴奋点。

历史上曾经发生因为中原王朝不与游牧民族交易茶马而发生战争。史称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蒙古人和明朝发生了一场持续3年的清河堡战争,起源就是明朝断绝与蒙古人的茶马互市,断茶就等于断了蒙古人的命,于是,发生一场为茶而战的战争。

“茶对于边地游牧民族而言,是血,是肉,是生命,茶有助消化,分解牛羊肉毒的功能被发现后,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中原王朝控驭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当时开设茶马互市,主要就是这个目的。”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茶马古道”的主要命名者木霁弘说,“到清代的康熙,才认为没有必要沿用这种手段”。

用茶叶制茶膏:中国古人的智慧

要说茶膏,无法回避茶、普洱茶,茶膏是国人茗饮方式的发明和改进,它的诞生既是品茗方式的革命,也是对茶,尤其是对普洱茶品质的提升。

把茶与“膏”首度联系起来,还是唐人陆羽,他在《茶经》中说:“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对于这段话,是否就是茶膏的出现,目前学界争议颇多,但不管怎样怎样,陆羽发现了茶有膏、茶出膏的现象无疑。

现在找得到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正式记载茶膏的史籍是清人吴任臣所辑《十国春秋》,这是一部编撰纪传体史书,它记述了五代时期十国君主事迹,史料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献资料,该书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即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这段文字告诉后人,“茶膏”一词正式出现,数量极少,只有八枚。

这是陆羽死后至少130年后的事了,即使陆羽时代茶膏未曾问世,但从他的记述看得出,应该是在萌芽了。

有观点认为,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

这个观点尽管只是推测性的,但符合茶制品逐渐出现的逻辑,因此可以理解为,在陆羽生活的8世纪后期,茶膏这种茶制品,已经呼之欲出了。

入宋以后,“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正是这种“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压榨被蒸熟的茶叶的制膏方式,使得业内公认,茶膏,正式形成于宋代。

这种制膏方式,对于云南边陲是有启发的,云南土司则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有了茶膏,普洱茶膏的诞生就是自然而简单的事了。

云南土司制作普洱茶膏,采用的方式与宋人以“榨”的方式出膏不同,是用柴火给大铁锅加温,在大铁锅内熬制,简称“大铁锅熬制”法,这种方式,直到今天,依然为不少作坊式茶企所采用。

普洱茶膏的正式命名,据说是清代的事。

清乾隆年间,鉴于大锅熬膏有质量问题,加上忧虑安全因素,清廷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皇宫内的御茶房,据说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同时对制作工艺上做了改良。

工匠们借鉴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同时采取了一套类似今日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产出的普洱茶膏绝胜于昔日,“普洱茶膏”于此正式得名。

普洱茶膏在古人看来奇妙到什么程度?清人赵学敏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如此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赵学敏进而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

普洱茶膏继承了普洱茶所有的特点——降脂、解毒,“它同样具有普洱茶的‘三降’(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三抗’(抗癌症、抗衰老、抗辐射)功能,尤其它有止血消炎功能,是天然的植物消炎药。掺普洱茶膏和面做蛋糕,这种蛋糕可在常温下一个月不坏,它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 

普洱茶熟茶知识问答


问题一:有的六七级料发酵后的熟普,叶底深褐色,有润度,但叶片和茎却一捏成泥(2014年的),这种叶底成泥的现象好吗?嫩度高的料或年份长的熟普叶底一捏成泥是否正常呢?

回答:在发酵中,级别越高,越不容易发酵,比如全部都是一芽一叶,肯定要比一芽两叶难熟。如果全部都是芽头,发酵期更长,如果发酵给水较多,翻堆时间间距过长,温度又低,会导致叶底呈泥状。如果给水过多,发酵温度过高,会导致碳化,叶梗较硬、较脆,没有韧性。只有发酵严谨,叶底才会呈韧性状态。一款上好的熟茶,叶底必须具有一定的柔韧度。泥状和碳化都是发酵不够严谨导致的。在低温状态下发酵,给水是关键,需要多次给水。

问题二:叶底有韧性的熟普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最后(比如15年后)还能保持它的韧性吗?

回答:韧性会在后期转化过程中弱化的。越是优质的春茶,发酵后韧性越强。前提是发酵严谨。

问题三:我喝过一款2005年的轻发酵熟普茶砖,料碎级别低,汤色酒红,不厚,香不持久,棕色叶底,细看叶底除了捏成泥还有老梗呈纤维状,很硬。我的理解是雨水料对吗?

回答:是的!雨水茶发酵要么硬,要么泥状,有时候会出现在同一批发酵茶中,茶梗发硬,叶片呈泥状。

问题四:我理解的,雨水料得重发酵才对啊。雨水茶本来没啥滋味,发酵过度点能醇厚点吗?

回答:发酵中的给水度、发酵温度,是根据茶叶的级别和韧性来斟酌的,每一款茶的发酵都要微调,春茶和雨水发酵中会有区别。雨水茶内涵物质偏低,发酵过重会导致内涵物质更少,茶汤更薄。

聪明的人都会明白,那些轻发酵的熟茶,多数的原因是由于内涵物质偏低,也就是说,雨水茶才会侧重于轻发酵,当然,这是大多数情况,也有优秀茶质偏轻发酵的!

问题五:大树和小树茶的发酵不一样吗?

回答:小树和大树发酵也会有区别的。发酵犹如炒菜,不同季节的菜不同的炒法。发酵熟茶中,发酵温度和给水度是关键。不懂得控制发酵温度和给水量,那就不算好的发酵师。

问题六:高品质普洱茶熟茶有没有可能轻发酵呢?

回答:大家都知道,茶厂、茶商的经营模式就是资金快速回笼,如果高品质茶轻发酵,那么转化到适口性需要的时间更长,也就是说,压在自己手里的时间会更长,不利于茶厂的资金回笼。但是玩家级的除外,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更佳的品质,不在乎资金的问题,只在乎品质。

普洱茶知识,从普洱茶属于什么茶说起


普洱茶是云南省的传统历史名茶和地理标志产品,其生产工艺及品质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根据《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11112008)的规定,普洱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等11个州市。今天为大家从普洱茶定义与工艺方面说一说普洱茶是什么茶。

一、普洱茶定义与分类

1、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

2、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形等工艺制成的紧压茶。

3、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4、普洱茶中的生茶和熟茶经蒸压后形成的紧压茶均有紧茶、圆茶(七子饼)、饼茶、砖茶、沱茶等形态。按照茶叶品质系统性和制法的系统性划分,普洱茶属于六大茶类中的黑茶类。

二、普洱茶工艺

1、普洱晒青毛茶主要工艺流程:鲜叶-摊青-杀青-揉捻-干燥(日光)-贮存。

2、普洱散熟茶主要工艺流程:晒青毛茶精制拼配-渥堆发酵(潮水、砌堆、翻堆、起堆等步骤)-干燥-精制包装。

3、普洱紧压茶加工技术:毛茶拼配-筛分切细-半成品拼配-蒸茶压制(称茶、蒸茶、压模、脱模)-烘房干燥-检验包装和贮存。

三、普洱茶发酵原理

普洱茶产品形成过程中,后发酵是关键环节。后发酵包括快速后发酵和缓慢后发酵两种状况。快速后发酵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在普洱茶产地特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促进微生物、湿热作用、氧化及酶促反应等综合作用,使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转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普洱茶(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缓慢后发酵是普洱茶(生茶)在一定温湿度的环境条件下,经过微生物、湿热作用、酶促反应及氧化等综合作用自然缓慢发酵,在较长时间内形成普洱茶(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

普洱茶的生、熟鉴别


一、闻其香

十年陈期以内的干仓熟茶,可以闻出一股熟茶味。约在十年至二十年熟茶味就失,但茶汤中仍能咬出。二十年以上再无没有熟味,反生一股“沉香”之气。沉香是最好的熟茶茶香。熟茶味、热味和沉香是最直接而有效分辨生茶和熟茶的方法之一。

二、观其色

生茶汤色栗红,近重火乌龙茶汤色,即使是陈年的生茶,它的汤色只略深一些。而熟茶的茶汤颜色足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所以将普洱茶列为黑茶类,是因普洱熟茶的汤色有关的。

三、察其形

看芽量和叶质老嫩程度,以毫芽多、叶质嫩为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千万别忘了抓一把茶叶,对看强光看看有无白色毫毛。毫毛匀均者,必是上等佳品。

四、品其味

茶汤入口后,用浅啜的方式使茶汤反复冲击舌头味觉神经,让舌面细跑仔细品,味茶味的浓淡、香醇、甘甜或苦涩等。普洱茶的鉴别还需冲泡三至五遍观察茶叶耐泡程度。

喝懂普洱茶,从学会审看叶底开始


叶底可以传达出一款普洱茶的用料优劣、工艺是否得当、浸出物是否丰富、香气是否纯正、存放是否得当等诸多信息。喝懂普洱茶,从学会审看叶底开始。茶叶鉴赏中,评定叶底(茶渣)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浸泡后的茶叶(叶底),能真实反映茶叶颜料的“本来面目”,通过分析叶底状况,不但判断出茶品颜料—茶青(鲜叶)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是否生长旺盛、是否有病虫危害、采摘特点等),更能判断制茶技术的优劣。

辨别一款普洱茶品质优劣除了品饮后的整体感官之外,叶底是最能反映这款茶情况的!

1、用手捏分辨叶底,分辨的总体原则是:

(1)手指捏普洱茶叶底柔软有韧性的嫩度好;质硬,放手后松开的表示叶质老。

(2)叶脉不隆起平滑如绸缎的为嫩;叶脉隆起触手的为老。

(3)叶子边缘锯齿平和的为嫩;叶边缘锯齿状明显的为老。

(4)叶肉厚软的为最佳,代表嫩度好、内含物质丰富,多为高山优质茶原料;柔软但薄的一般,多为台地茶原料;又硬又薄的最差。

2、看叶面展开度。

冲泡后茶叶逐次开展最后能完全舒展开,这样的茶叶就是制造技术良好、陈化期稳定、耐泡度好的茶。而冲泡后很快开展的茶叶,大都是粗老之茶菁,条索不紧结,一般不耐泡。

至于叶面不展开或冲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展开的茶叶,则是制造过程失败或陈期时间环境不好的,或者是被高温焙火,叶面茸毛会掉落,甚至入口后会感觉喉头有点燥。

3、看叶面完整度,也称叶底整碎度。

叶底的条索保持得越完整,说明工艺越精良。碎叶多且整个叶底很细碎的普洱茶,是很难称得上精品的。对于很早期的普洱茶,为了拼配的方便,在普洱茶精制阶段,会有切茶的工序,所以早期的普洱茶叶底很多是很细碎的,历史地看,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4、看叶底色泽。

叶底的色泽能非常直观地反应一款茶的原料和加工优劣。观察叶底色泽最好能有几款茶放在一起对比来看,否则容易受到光线、环境和主观因素影响。

首先,品质优良的茶叶色泽颜色应在正常范围内,应具备茶类应有的颜色要求。其次,品质较好的茶叶色泽要亮!亮,并不是说叶子自己会发光,而是一种鲜活、润泽、饱满、富有生命力的体现!

从叶底判断茶料,也许不会完全准确无误,但是俗话说“好茶自有好料之相”,研究叶底仍然是爱好普洱茶朋友值得了解的知识。

有些茶友发现普洱茶中有红梗,普洱茶有红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觉得造成红叶红梗的现象并不是由于鲜叶摊晾不及时造成的,而是完全由杀青造成的,大概有以下几点:

1、杀青时前半部分火温不够或者中途熄火,这是造成红叶红梗的最主要原因。

2、撒青不及时或不均匀,普洱茶杀青刚开始有个过程叫做撒青,就是不断翻抖鲜叶,使鲜叶表面水分快速蒸发,撒青撒不好必然造成红叶现象。

3、杀青时长时间的焖炒,普洱茶杀青必须是焖抖结合,只焖不抖必然造成红叶红梗,只抖不焖茶叶炒干了炒糊了也不会熟。

4、如果是鲜叶摊晾不及时的话,那就不是红叶红梗,而是整根茶叶都是红的,就像红茶的叶底一样。

从选料,到加工,再到储存,太多的因素造就了普洱茶的万般变化和独特魅力,而对于叶底的鉴赏其实也是建立在对于普洱茶的热爱和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普洱茶,慢慢熟悉了解,自然品鉴起来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越陈越香、越陈越有价值是普洱茶的独到之处,加之其奇特的保健功效与醇厚的口感近年来更是广受爱茶人士喜爱,因此如何选得一款好茶则显得尤为重要!

普洱茶的辨识,从茶菁和毛茶开始怎样辨识普洱茶的品质?


级数:茶菁细嫩者较清香,汤水滑甜;但口感层次变化少,陈化后汤水较薄。相对较肥壮的,口感厚重、苦涩度高;但陈化后汤水香甜、有多层次变化。

颜色:墨绿色者茶质较为厚重,适合陈放。碧绿或黄绿色者茶质较弱,有杀青过度或是干燥温度过高的可能性。三年内新制茶,茶菁呈黄红色或转红者,已出现过度发酵之状况,出现汤质酸化、薄水现象,不利于后续陈化。

香气:低温制程的生茶饼一二年的新制茶品并无特殊香味,时常带有杀青时所遗留的烟熏味。若新制茶品有轻甜香味,表示茶品极有可能经过高温制程﹔若新制茶或一二年茶品有微酸,也是因为杀青温度过高或是干燥温度过高所引起的回潮现象,因而产生酸化裂变,不利于后续陈化。饼茶以墨绿色、无高香甜味者为佳。

饼模与紧压度

铁模:一般而言,铁模的紧压度较高,相对陈化速度较慢,但茶质较易保存;以中茶牌铁饼为例,茶质重且容易出现花蜜香。与紧压度有相关的因子,除了蒸气时间及压力,与茶菁与细嫩度、杀青温度、干燥温度也有关连,不同原因导致期间的差异。但注意紧压过度时,容易出现茶心焦心现象。

石模:因应不同的需求,石模有不同的形状与重量规格,饼型较古朴而圆润。通常石模压制的饼茶紧压度不较铁模般紧压,相对陈化速度较快,汤质较滑、但香气较弱。越紧压,陈化后容易出现花蜜香、茶质保留度高;较松散者,则陈化较快、汤水滑,香气表现较不明显。

茶汤

明亮度:原则上汤色必须清亮,而有些新制茶品因为揉茶过度、水分含量较高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汤色较浊,此现象经过一年左右就能转为清亮。然,因为高温制程,反而有些茶品新茶时汤色清亮,一二年后反而变浊;此为标准裂变,往后滋味随即丧失。

颜色:新制茶汤色以黄绿色为主,青绿色微高温制程。若新茶汤色即为黄红色,可能有发酵度偏高之迹象。黄绿色、清亮透彻有油光,是为佳品。

香气口感

香气:上颚、舌面舌下、两颊、咽喉间都可能有香气,依产区与制程差异,会有不同香气与感应位置。尤以吞咽间之香气,且能有层次变化是为上品。然,避免上颚前端有高温烘干之甜香味。

苦涩:苦涩味,代表茶质茶性强烈厚重与否。而苦化甘、涩转甜的转化速度,代表茶种的适用性与制作成败。

甘韵甜质:甘与甜,是令品茶者最回味的部分。若品茶完后三至五分钟内,仍有喉头与两颊的回韵甘甜,是为佳品。香气饱满、苦涩快速转化为甘甜,二者都相当持久耐泡,且于口腔内转变有层次感。

叶底

柔韧度:柔韧性佳、叶面有光泽。揉压即破,与制程之杀青温度有关。色差较多者,可能为发酵不均或拼配茶品。

枝梗碎末:杂质多者,不利于稳定冲泡,口感较差,甚至影响后续陈化。叶面光泽油亮、揉韧度佳,枝末等杂质少者为佳。

结语

普洱茶的陈化,从茶区、茶种、制程、包装、储存等等在在都会影响茶品的香气与口感,甚至改变其外观、汤色与叶底。所以笔者以上所陈述的,只是针对一般性概论,不能一以摡之,许多现象还是需要消费者依照自己经验去判断。

茶品除了健康需求外,没有好坏与对错,全凭消费者个人感受与需求。原则上来说,一年内新制生茶饼,适合立即品饮的茶,通常如一般绿茶的清香而不刺激,汤水较清而薄;而适合长存久放的茶品,则口感较为浓烈,茶汤有胶质感、饱满感,回甘足而韵长。

从五个方面来鉴别普洱茶


如果要对普洱茶的真伪、好坏、新陈、香味、时序、品性等有较高的认识,就必须培养对普洱茶的情感和热爱。

白茶行业关注:普洱茶以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即澜沧江中下游地段生长的乔木大叶茶为主,特别以勐海、镇远、景迈、易武、景东、景谷、布郎山等地的茶为优。

进一步考察茶叶的质地,则须通过色泽、香气、味道、形态等来掌握,此时要用眼、鼻、手同时进行鉴别。

1、生熟之辨:将采来的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蒸压成型加以干燥,叫青饼。经过渥堆发酵制作出来的为熟茶。

可从香气、汤色、叶底来辨生熟。生茶汤色是栗红色,而熟茶为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干仓的生茶叶底呈现栗色至深栗色,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鲜活感。熟茶的叶底多半是暗栗色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

2、干仓湿仓之辨:干仓茶的条索结实,颜色鲜润,油面光泽,充分表现了茶叶的活力感。而湿仓的条索松脱,颜色暗淡,粗糙且茶叶表面留有绿霉或灰霉。干仓茶的汤色、叶底呈栗红色,而湿仓茶的汤色和叶底呈暗红色和黑色。

3、香气之辨:普洱茶有荷香、兰香、樟香和清香四大类。尤其兰香和樟香必须是云南旧茶园乔木茶树与樟树混生才具有。至于矮化灌木的新茶园就只有荷香和清香了。

4、味道之辨:上好的茶经冲泡甘甜爽净,越泡越甜。稍次的茶则有苦涩的味道,更次者则有酸水的味道。大多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的最极品。

5、喉润之辨:好的普洱茶入口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干涸之感。资深的品茗高手,极重视喉润特色。有些陈年普洱在储存过程中过于密封,开封后马上冲泡,会有燥的感觉。把它装在较大的容器中回存一段时间,燥感自然消失。

从普洱茶的茶汤来鉴别普洱茶的品质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普洱茶作为中国人饮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常被誉为“国饮”。普洱茶是中国老百姓最常喝的饮料之一,更是许多人养生的一大“法宝”,茶道养生一直都深受大家的喜爱。

那么普洱茶品质的鉴别就尤为重要了,下面小编就来讲讲如何从普洱茶茶汤来鉴别普洱茶品质的好坏?

1)绿艳:翠绿而微黄,清澈鲜艳。是普洱茶鲜叶采制及时,杀青恰当,干燥迅速不受沤的优质晒青毛茶汤色,常伴“荷香”。早春普洱茶常见此汤色,随着生普洱茶的不断陈化,汤色逐渐变为杏黄明亮。

2)黄绿:是绿中微黄的汤色,似半成熟的橙子色泽,又称橙绿。是中高档晒青毛茶的汤色,此汤色多出现在春普洱茶中,加工时揉捻,干燥及时才能有此汤色。

3)浅黄:汤色黄而浅,又称“淡黄色”是物质欠丰富的低档晒青毛茶的汤色。如是原料细嫩的普洱茶品表现出这类汤色,多为普洱茶鲜叶受沤或加工中揉捻叶摊凉干燥不及时造成。

4)绿黄:绿中黄多的汤色,类似“浅黄色“。清明至谷雨期间的晒青毛茶常显此汤色,是普洱茶鲜叶少量裂变,加工时杀青温度偏低,揉捻叶摊凉干燥不及时的表现。常伴有“青草气或水闷气”。

5)橙黄:茶汤黄中微带红色,似橙色或拮黄色。新普洱茶有此汤色多为茶青鲜叶裂变,杀青温度偏低的表现,常伴有“红茶香”或“生涩气”。藏期在3-5年的老生茶显此糖色,但亮度高。

6)深黄:汤色暗黄,深而无光,新普洱茶有此汤色多为几天的茶青合并加工或揉捻叶长时间得不到干燥所致,老生茶亦有此汤色,但老茶黄汤者,亮度一定很好。

7)混暗;糖色混而暗,汤中沉淀物多,混而不清,难见碗底。这是加工中晒青毛茶没有晒至足干,“湿胚”茶就装袋或长时间“闷干”的表现,滋味涩而钝,普洱茶气低闷,味薄,较甜。

8)青暗:汤色泛青,无光泽。多为花青素含量较高的“紫芽茶”或“高猛”土壤环境下生产的晒青茶,或受“新铁”污染的茶叶。滋味往往较苦涩,受“新铁”污染的普洱茶叶汤面常有类似“油膜”的漂浮层。

9)红汤:汤褐色变红,这是鲜叶严重变质的表现,常伴有“馊”味,是不良晒青毛茶的表现。如是老普洱茶显此红汤,必是晶莹剔透的,属不可多的好茶。

10)黄汤:晒青毛茶汤色黄而无绿色。是晒青茶在加工时,杀青叶湿热“闷黄”或揉捻叶受沤变黄的表现。属不良普洱茶品。

普洱茶基础知识|普洱熟茶发酵


普洱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茶,色泽褐红,滋味醇厚,陈香独特。普洱熟茶从70年代开始试制,到现在只有40多年的时间,经过40多年的发展,普洱熟茶的加工工艺已日渐成熟。传统熟茶每次发酵会以10吨为一个渥堆单位发酵,最多不超过50吨,经过洒水,堆放,翻堆解块等工序加工而成。壹泡茶的普洱熟茶都是顶级制茶师使用传统工艺发酵的熟茶,质量把关严格,茶友们都可以放心饮用。

普洱熟茶的发酵时间一般在一个半月左右。渥堆发酵的工艺看起来十分简单:根据发酵时的气候和晒青毛茶的级别,在晒青毛茶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拌匀后按量堆放,盖上布,保持水分、温度,让茶叶进行发酵;制茶师傅会根据发酵程度、堆温、湿度以及发酵环境,适时翻堆。渥堆发酵是普洱熟茶工艺中最为重要的工序,不仅直接关系到成品熟茶的香气、口感,还具有一定的风险。

后发酵是形成普洱熟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序,普洱熟茶的香气、滋味都在这一阶段形成。如果制茶师傅工艺不好,技术不高,经验不足,渥堆发酵就有很大风险。最常见的就是烧堆,即发酵温度过高,茶叶炭化,茶叶香低,滋味淡,汤色暗红。发酵温度太低,则发酵不足,会使茶叶的香气带青味,滋味苦涩,汤色不红,达不到普洱熟茶的品质要求。若是水分控制不好,茶叶中的水分太高,会使茶叶发酸发馊,叶底过软,一捏就烂。

一款好的普洱熟茶,应该是干净整洁,陈香浓郁,色泽褐红,汤色透亮,滋味醇厚,入口顺滑且有甜香,茶汤粘稠,温润回甘的。壹泡茶希望大家喝到的都是最优质的普洱熟茶。

普洱熟茶的鉴别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由茶农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素来有“能喝的古董之称。

普洱茶按工艺主要分为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普洱熟茶发酵程度较高,性温。而生茶发酵程度低,性寒。不过,普洱向来有喝老茶存新茶的说法,原因在于,新茶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经过自然发酵,随着发酵程度越来越高,茶叶会变得越来越温和。

通常夏季适合喝普洱生茶,可以降火,不过体质偏寒的人要慎重。冬季的话,比较适合喝普洱熟茶、或者陈年普洱生茶,这样可以暖身、暖胃。

普洱熟茶鉴别方式

1.汤色:明亮,红浓,红褐色

汤色红浓剔透则是品质较高的普洱茶,其颜色犹如红酒一般。颜色偏向深红、红褐均属正常,但如果汤色暗红、暗黑浑浊的为劣质。

2.香气:区别霉味与陈香味

普洱茶在其发酵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独特的陈香味,这种香味是多种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综合香气,它接近于桂圆香,枣香,槟榔香等,总之是令人愉快的香气,绝对不同于霉变的味道。因此在购买普洱熟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辨别气味。如有霉味,酸味,或其他异味,那都是不正常的。

3.滋味:醇和,爽滑,甘甜

普洱茶的滋味要醇和,爽滑,回甘。没有涩味,口感舒服。所谓的回甘是指茶汤浓而刺激性不强,茶汤入口以后舌根有明显的回甜味。

《普洱茶知识:鉴别熟茶从器官开始》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熟茶几年开始喝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5233.html

上一篇:陈年老普洱的辨别方法

下一篇:武夷老枞水仙的“枞味”是什么味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