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现代茶人 陆尧

2020-11-30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现代茶人 陆尧”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现代茶人 陆尧”相关知识!

陆尧,1956年出生于广州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管理杂志社社长助理、副编审。曾任中国经济年鉴编辑部副主任。

1988年开始投身于茶文化事业与茶产业。主要研究茶业经济,比较熟悉茶馆企业文化、茶业会展、茶产品营销等,是“茶文化教育三元结构说”,“茶馆投资五位策略”,“中日茶道师生说”,“茶业经营哑铃型价格策略”、“茶产品三好营销法”、“茶产品营销三阶段说”、“奥运茶艺”、“世博茶经济”等新观点的创见者。

曾参与主持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青年分会茶文化事业部的筹建和管理,担任北京财贸学院茶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理事、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理事,河北省茶文化学会顾问,江苏方圆紫砂集团茶文化顾问,深圳东部华侨城茶文化顾问,陕西西乡中等茶业专业学校等6所茶艺学校名誉校长、名誉系主任、顾问、客座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曾任《北京青年报》饮君子栏目、《精品购物指南》报爱茶女栏目、《中华合作时报》茶话新说栏目专栏作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茶话新说栏目嘉宾主持,主持《深圳东部华侨城茶溪谷项目可行性研究》课题、《贵州省都匀市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课题、担任《中华申奥第一茶》课题主要撰稿人,已正式出版《茶艺实践指南》、《茶韵诗魂》等茶文化著作5本,发表《雅俗共赏话茶膳》、《茶文化旅游刍议》、《茶馆特色说》、《论茶产业整体创新》等原创性论文30余篇、茶诗30余首。其中,《法门寺国际茶会感怀》一诗被谱成歌曲,收入台湾风潮出版机构发行的CD盘中;《茶饮料营销策略》、《整合资源优势,搞好奥运茶艺》等4篇论文分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福建省文化厅等奖励。

更多内容请访问

网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圣:陆羽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着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苎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宴次会中陆羽随伶人作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颅乌犎(即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亲的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公元775年(天宝十四年),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湖州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结识了着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薰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着。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着,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着--《茶经》的初稿,时年陆羽二十八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来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使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着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

陆羽煮茶


在中国饮茶史上,自唐开始,饮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茶圣陆羽在总结唐及唐以前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陆羽煮茶法的地位。根据陆羽《茶经》所述,结合有关历史资料表明,陆羽煮茶法的主要内容有:烤茶、碾茶、罗茶和煮茶,并最终认为:要煮好茶,除了要讲究煮茶技艺外,而且还注重情趣。

按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但多种史料表明,唐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其次,是末茶。但无论是饼茶,还是末茶,虽然加工方法有別,但饮茶时,都需通过炙、碾、罗、煮等程序后,方可饮用。依据陆羽《茶经五之煮》所述: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贮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湯沃焉。或者有的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后饮用。但陆羽认为用上述方法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间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现将煮茶的主要程序简述如下。

1、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时,使其炎凉均匀,持以逼火,待饼茶呈虾蟆背状,进而变得卷曲,有茶香散发,又有柔软感时为止。

2、烤茶后,趁热用纸包好,以保其香。

3、待烤好的茶经冷却后,再将茶饼敲成小块。

4、将碾碎后的茶,过罗(筛)后,使其呈细米状,贮于合(盒)中。

5、煮茶时,当用风炉和釜。当烧水至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味纯正。但须加多少盐,书中并未谈及。

待烧水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当烧水到釜中气泡如腾波鼓浪,即烧水至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过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唐代除采用陆羽提倡的煮茶法外,还有釆用点茶法的。这可在唐苏廙的《十六汤品》中略见一斑。其法是先将茶末放入茶瓯,尔后用茶瓶将少许沸水注入茶瓯,将茶末调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用沸水继续向茶瓯注入。注汤时,需做到顺畅,汤不顺通,茶不匀粹。注汤还要做到恰到好处,少过浓,多则淡,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分。

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注重情趣,为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陆羽煮茶法


在中国饮茶史上,自唐开始,饮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茶圣陆羽在总结唐及唐以前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陆羽煮茶法的地位。根据陆羽《茶经》所述,结合有关历史资料表明,陆羽煮茶法的主要内容有:烤茶、碾茶、罗茶和煮茶,并最终认为:要煮好茶,除了要讲究煮茶技艺外,而且还注重情趣。

按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但多种史料表明,唐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其次,是末茶。但无论是饼茶,还是末茶,虽然加工方法有別,但饮茶时,都需通过炙、碾、罗、煮等程序后,方可饮用。依据陆羽《茶经五之煮》所述: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贮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湯沃焉。或者有的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后饮用。但陆羽认为用上述方法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间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现将煮茶的主要程序简述如下。

1、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时,使其炎凉均匀,持以逼火,待饼茶呈虾蟆背状,进而变得卷曲,有茶香散发,又有柔软感时为止。

2、烤茶后,趁热用纸包好,以保其香。

3、待烤好的茶经冷却后,再将茶饼敲成小块。

4、将碾碎后的茶,过罗(筛)后,使其呈细米状,贮于合(盒)中。

5、煮茶时,当用风炉和釜。当烧水至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味纯正。但须加多少盐,书中并未谈及。

待烧水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当烧水到釜中气泡如腾波鼓浪,即烧水至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过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唐代除采用陆羽提倡的煮茶法外,还有釆用点茶法的。这可在唐苏廙的《十六汤品》中略见一斑。其法是先将茶末放入茶瓯,尔后用茶瓶将少许沸水注入茶瓯,将茶末调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用沸水继续向茶瓯注入。注汤时,需做到顺畅,汤不顺通,茶不匀粹。注汤还要做到恰到好处,少过浓,多则淡,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分。

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注重情趣,为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陆羽与茶


一千多年前,复州竟陵西塔寺。一个深秋的早晨。离古寺不远的湖畔芦苇丛里,雁声大作,声音凄楚而悲怆。显然,大群鸿雁的声音,惊动了早起洒扫庭院的智积住持。原来,一个被弃的婴儿占据了鸿雁的巢,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字鸿渐。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先生的名号。

陆羽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为“茶圣”。他的《茶经》凡三卷,阐述茶的本源,采制和饮用的方法,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详尽,使天下人都知道饮茶了。前伦敦医药协会主席杰鲍勒爵士曾著文称“茶是伟大之慰藉物”,他认为“茶无疑为东方赠与西方最有利之礼物”。而陆羽先生的《茶经》却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茶的意义及作用。

茶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致讲究体悟的境界。陆羽的《茶经》,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章节。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质在于悉心呵护倍加珍惜。按《茶经》的步骤饮茶,也许会更加接近茶道吧。

陆羽之前,“荼”“茶”不分,一个“荼”字,两家共用。一种是草本植物,开黄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称“荼”。再一种木本植物,叶作饮料的“木字旁加贾字”,也称作“荼”。名同实异,难免混淆不清。是先生为“茶”正了字,陆羽先生在著《茶经》时,把“荼”字减去一画作“茶”,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字学的范围,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的故事告诉我们,陆羽先生对茶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当我们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时候,除了缅怀陆羽先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量功德外,还当效法“茶圣”的那种艰苦勤学谦逊认真虚心的人生态度。

茶人之道


历史上有记载的茶事典故实在是太多了,三国志中的"以茶代酒";晋人陆纳为教训其侄不节俭而打他四十大板;王安石泡茶验水,识破苏东坡取水地点上的破绽;明太祖朱元璋将私贩茶叶的女婿斩首示众;清高宗乾隆皇帝以银斗量水评等级,并创造了以水洗水之法。这些历史故事,有的耐人寻味,有的读来新奇。凡此种种,不失为增长知识,引以为戒的读物。

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话说陆羽其人其事


“不羡黄金酹,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一首“六羡歌”,引出一段辉煌茶史,也引出茶圣——陆羽。

话说这陆羽,生时不详,父母不详。733年深秋,被遗弃在竟陵(今湖北天门市)西湖边,为龙盖寺智积老和尚收留。九岁,老和尚欲为陆羽剃度,不料这小孩一口拒绝: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十二岁,陆羽逃出寺院,在一个戏班子做了丑角,而且还创作编写了若干笑话剧本。

在这以后,陆羽结识了李齐物,到火门山学习儒学;结识崔国辅,获赠白驴、乌牛、文函等,并得以游历川蜀等茶区,为后来创作《茶经》积累了大量资料。

760年,陆羽在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闭门著书。从开始考察茶事到著成《茶经》,前后历经26年。陆羽之前,茶叶多为药用;陆羽之后,茶才风靡于世,成为一种最普及的饮料。

陆羽当时,已被奉为茶神。

关于陆羽其人,笔者一直很纳闷。陆羽从小寄身佛寺,按说剃度出家应该是他最顺理成章的选择,何以一个九岁的孩子,会以儒家学说来反抗救命恩人的安排?既然信奉无后为大,又为何终其一生,不事婚娶?有传陆羽九岁之前被智积禅师寄养在李姓友人家,这李姓友人,饱读诗书,生养一女,便是唐朝日后有名的风流女才子道士李季兰。陆羽另有一字为季痴,据说便是李公所起。陆羽隐居湖州,交游最密者便是李季兰和一个皎然大和尚。后李季兰被杀,陆羽终老于湖州。

陆羽与茶介绍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号竞陵子,湖北竞陵人。

竞陵,即今湖北省天门县。唐代时,竞陵是景色秀美的鱼米之乡。皮日休在《送从弟皮崇归复州》大为赞叹“竞陵烟月似吴天”、“处处路旁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等。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隐逸·陆羽传》载曰:“陆羽为弃儿,由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唐代寺院多植茶树,所以陆羽深谙茶树种植、制茶、烹茶之道,年纪轻轻时已是一等茶艺高手。然而,由于无意于佛门的清规戒律,离群苦行,陆羽终于在12岁时离开了寺院,此后浪迹江湖。

天宝五年(公元764年),陆羽结交竞陵太守李齐物,为太守府座上客。李齐物青睐其诗文俱佳,勉励其专心治学。陆羽又与礼部员外郎崔国辅结为忘年之交,而崔国辅与杜甫友善,长于五言古诗,陆羽在其门下,才识大长。在其22岁时,陆羽拜别崔国辅及亲友,开始了结交四方挚友、立志茶学的云游生涯。

755年,陆羽住乌程苕溪(今湖州),结识了许多文士名流,如大书法家颜真卿,诗僧皎然和诗人孟郊、皇甫冉等。多年的云游生活使他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各地茶的资料,而从心底里念念不忘的对茶文化的热爱,让他下定决心写一部茶学专著。经过一年多的整理构思,终于在公元763年,陆羽28岁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

在《茶经》这本书里,陆羽对茶的起源传说、历史记载,采摘、加工、煮烹、品饮之法,水质、茶器,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皆作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使茶学升华为一门系统的、结合了自然与文化的崭新学科,也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现代日本茶道礼仪


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含量的饮料之一,一直以来都深受世人所喜,甚至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茶道进入到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茶叶的产量不断提高,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中日两国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也特别的频繁,使两国的茶道不断发展。

现代日本茶道礼仪

现代的日本茶道对规则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日本茶道的精神也通过这些看似琐碎的喝茶程序表现出来。喝茶首先必须穿好和服,然后经过一个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区,景观区的美丽景色能够让人抛下杂念,将心静下来。

在茶室门口有一个水缸,茶客必须用长瓢舀水漱口,并洗手,然后还要取一枚手绢放在胸衣襟内,取一把小折扇放在身后的腰带上,之后让自己静下心,再进入茶室。

茶室面积不大,却精致典雅,这样能够方便主人与客人进行交流谈心。墙上挂着各种名人字画,桌上摆放着花瓶,瓶上有精致的插花。进入茶室不分尊卑,但是第一位进茶室的必须让给正客,其他的客人紧随其后。入茶室后,主客要相互鞠躬。然后主人会去取风炉、茶壶、白炭等器物,客人则欣赏茶室里面的布置及字画。等主人备好茶具之后就开始煮茶,茶道仪式正式开始。

主人将泡制好的茶用左手托碗,右手五指持旁边,恭敬的送到茶客面前。饮茶时也要由正客先饮用,之后其他茶客方可饮用。饮茶时可以每人一口轮流饮用,也可以每人一碗。茶客与主人在茶室聊天的内容也应该有所限制,一般都是讨论关于自然、禅宗的话题,切忌在茶室里面谈论金钱、政治、生意这些肤浅的话题。

如果说我们中国的茶艺是一个完整的庞大的体系,那么日本的茶道只是一个分支,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智的看到,日本茶道将我们中国茶艺中的“艺”的部分提升了到了“道”的层面,在饮茶过程中强调首选修养与人格铸就。相比之下,茶艺在我国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大面积的普及基本完成,但世俗的享受逐渐淹没了精神方面的修炼,即使有物质以外的企求,也属于审美层次的怡悦性。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3165.html

上一篇:信阳毛尖可以减肥吗?有什么功效?

下一篇:从茶叶看福建人的精神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