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清香型乌龙茶空调做青的设备要求

2020-11-10
1、空调凉青间的建立

空调凉青间应建在坐南朝北、通风、湿度较低、卫生的场所。凉青间不宜设在顶楼,且其四周墙体应不受阳光直接照射,同时将外墙刷白,减少热辐射。为保证空调做青间的气密性、保温保湿性,并有足够的光线,做青间应设置双层无色玻璃铝合金推拉窗,以便观察乌龙茶做青过程中叶相的变化。

在凉青间门外设缓冲间,供摇青作业用。这种布局一方面有利于减小凉青间与缓冲间外,可避免摇青时产生的茸毛和灰尘等进入空调,影响其制冷效果和使用寿命。

空调凉青间可选用硅酸钙板作为隔热材料,特别适于制作凉青间的吊顶。可以用砖砌墙或用双层硅酸钙板分割内室,并有石膏将孔隙补上,避免泄漏冷气。要尽可能地降低凉青间的高度(通常比凉青架高50~80cm),以减轻空调的工作负荷。

2、空调的选型及安装

常见的空调有窗式空调、分体挂式空调、分体柜式空调、恒温恒湿机和吸顶式空调5种,茶区一般采用前3种空调。窗式空调结构简单,价格偏宜,安装方便,但安装位置受限制;分体挂式空调安装方便,温度控制精度高于窗式空调,但价格比窗式空调高;分体柜式空调制冷功率大,冷风吹送集中,冷气强劲,但会使凉青间温、湿度不均匀,凉青架不能放置在冷风吹到的地方。窗式和分体挂式空调适用于面积较小的凉青间;分体柜式空调适用于面积较大的凉青间,茶区虽然采用风扇辅助送风,但效果欠佳。面积较大的凉青间可采用2台或多台小功率法挂式空调分布安装,或使用吸顶式空调,内机安装在天花板上,采用向下送风方式,冷气从上方向下方沉降,做青间温、湿度较均匀,有利于做青叶的品质。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乌龙茶空调做青温度为18~23℃、相对湿度为65%~80%(根据不同茶树品种、不同茶季、不同工艺、不同做青时间而定)。选择空调使制冷功率应大些,可根据每平方米需制冷功率220W来选型,如对于15㎡的凉青间,空调制冷功率应大3300W,相应地配置1台KF-33型空调。

空调在降温的同时可以降低空气的绝对湿度,但由于温度的下降,相对湿度大多上升,因此空调一般只能调温,不能根据做青要求调节环境湿度。凉青间最好配置恒温恒湿机,既可以控制温度,又可以控制湿度。如果已安装空调,可以在安装除湿机,并配置是度控制仪或智能型除湿机,也可以请专业技术人员将空调改装为恒温恒湿机。有些单冷型空调也有除湿功能,能在不改变室内温度的情况下进行除湿,这种机型较适用。

3、换气扇的安装于适用

换气扇的主要作用是换气,以保证凉青间空气新鲜,避免成茶带有“空调味”;其次,当凉青间空气相对湿度高于室外相对湿度时,通过换气可以降低凉青间的相对湿度,从而减少除湿机的工作,降低能耗。当然,阴雨天室外湿度如果高达90%以上,通过换气可能增加做青间的相对湿度,反而增加能耗。

一般选择规格为350~400mm带百叶窗的离心式换气扇,安装在凉青间墙体的上方,或选择轴流式换气扇,安装在凉青间的吊顶上。在安装换气扇的对面墙体的下方,安装相同型号的进气扇,有利于凉青间空气流通。换气扇于进气扇同时开启,可用时间控制仪或定时器进行定时控制,一般1~2h换气1次。凉青间面积小于20㎡的,换气时间2~3min。面积大于20㎡的,应选择在凉青间墙体的左上方和右上方各安装1只换气扇,在其对面墙体的左下方和右下方,各安装1只相同型号的进气扇。乌龙茶凉青时空气流动宜小,换气不宜过长,正常情况下以人体感觉不到有明显的空气在流动为宜(换气时除外),这样有利于乌龙茶优良品质的形成。

cy316.cOM编辑推荐

浓香型、清香型乌龙茶的区别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湾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相应地,运用传统的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则称为“浓香型”乌龙茶。大陆“清香型”乌龙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争议就一直不断,不少茶人、茶商、茶叶专家都视之为“另类”、“舶来品”,甚至抛出论断“不出三五年,就退出市场自生自灭”,更有甚者从“血统理论”上进行排斥、贬损。“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这个话题,一度在海峡两岸三地茶业界盛传不衰。本文试图就“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作些比较,以求教方家。

一、“清香型”乌龙茶的由来

“清香型”乌龙茶,又称“台式”乌龙茶。在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1990年在安溪诞生了福建省第一家经营茶叶的台资企业。截至2004年底,安溪境内共有台资茶叶企业25家。目前,福建省内台商投资的自产自销型、自产兼收购型、纯收购型以及茶叶产销与茶机结合经营的茶叶企业,共有50家。这些台资茶叶企业凡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领域的,无一不以“清香型”乌龙茶作为当家品种。

二、“清香型”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的品质差异

“清香型”乌龙茶产制技术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传统乌龙茶截然不同,比起福建传统“绿叶红壤边”的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三绿”特点:即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其外形为球形或半球形,冲泡后在杯中显现茶蕾造型,香气清香持久,茶汤明亮见底,嫩香回甘,叶底柔软。如冻顶乌龙茶,外形呈半球形,条索紧结,干茶色泽为墨绿带油光,香气清香扑鼻,滋味浓厚新鲜,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韵味强,而汤色蜜黄澄清明亮。

以传统工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闽北水仙、传统工艺的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等。武夷岩茶外形粗壮,条索扭曲紧结,匀整;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色泽青褐油润,俗称“宝光”;净度佳,不带过嫩梗和过老叶;茶汤香气浓烈,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洁,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这种特色被赞为“岩骨花香”,俗称“岩韵”;汤色深橙黄或黄色,清流澈艳丽,叶底、叶张中央为江浅黄绿色。

闽北水仙条索紧结沉重,色泽油润暗沙绿;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 ;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呈“三红七绿”状。安溪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重实匀整、色泽油亮沙绿,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呈绸面光泽;内质“音韵”独特,兰香馥郁;滋味醇厚甘鲜,回味悠长,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广东凤凰单纵外形条索壮直,紧结匀整;色泽灰褐油润有光泽,似鳝鱼色;香高持久,具天然花香;滋叶浓醇鲜爽;汤色明亮显黄;叶底鲜嫩,均带红镶边,饮后回甘,耐冲泡。

三、“清香型”乌龙茶和“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群体比较

据茶叶市场调查人员透露,“清香型”乌龙茶消费人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青年为主,21-35岁这个年龄层的比例较大,而且女性又比男性多;二是知识分子居多;三是消费者爱在专卖店买茶,这主要是因为专卖店茶叶价格适宜,质量可靠,服务周到。

“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人群以老顾客为主,这批消费者对“浓香型”乌龙茶情有独钟,且他们大多事业有成,有钱有闲,有文化素养,消费力极强。目前,武夷岩茶的市场价格一般最低价为每500克500元,其中大红袍的最高价甚至高达每500克8800元。这种价格走势,显示了“浓香型”乌龙茶的强大市场潜力。

四、乌龙茶“清香型”与“浓香型”的技术界定

采用不同的茶叶加工方法所制的成品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乌龙茶的加工方法综合了红茶与绿茶加工方法的优点,兼有半发酵与炒制的过程,成茶带有花香、果香,一般称之为“制造香”。影响乌龙茶“制造香”的主要因素为:做青、包揉和烘焙。

1、做青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都 要求太阳晒青。因“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程度较轻,如不经太阳晒青,则清香难显。相对传统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晒青程度属中度偏轻,失水率以8%-12%为宜。一般下机前经晾青翻拌3次,下机做青2次,室温20-22度,相对湿度70%。武夷岩茶,一般做青8-10次,历时6-8小时,做青在室内进行,室温24-26度,相对湿度80%-85%,当室温低于20度时要加温。

2、包揉 在“清香型”乌龙茶包揉造型工艺中,总围绕着保鲜保绿,快速成形这条主线,所形成的绿豆状外形,比起传统安溪乌龙茶蜻蜓头和武夷岩茶的粗壮条索形,具有较好的商品外观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3、烘焙 烘焙是乌龙茶的最后一道工序。传统安溪乌龙茶也有补火工艺,但补火是为了干燥。“清香型”乌龙茶文火慢焙是为了使成品香气敛藏,增进茶香,弥补做青较轻、甜香不显之缺点,所以又叫“烘焙提香工艺”。广东潮汕及闽南等地区偏爱茶叶焦糖香,应相对提高烘焙温度,延长烘焙时间。“浓香型”乌龙茶的典型代表武夷岩茶,烘焙分毛火和足火。毛火要求高温快速烘焙,提高滋味醇度,发展香气和加深汤色;足火是通过热化作用,连续长时间文火慢焙,不单是去水保质,且对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均有很好的效果。

五、乌龙茶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明目之星”

从市场角度分析,“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已经在发展,而且还将继续发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这一年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达7.8万吨,其中“清香型”乌龙茶产量达5.2万吨,占全省乌龙茶总产量的66.7%。“清香型”乌龙茶消费地域、消费人群的急剧增长,让所有茶业从业人员都直观地感觉到了“清香型”乌龙茶产业所蕴藏的巨大空间。应该说,“清香型”乌龙茶传承和发展了福建安溪乌龙茶传统工艺特点,增创了乌龙茶花色品种,更适合于工厂化、机械化批量生产,是乌龙茶生产流通领域的一次大改革,它对于茶农增收、茶产业国际化经营、海峡西岸乌龙茶经济带建设,无疑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清香型”乌龙茶已经得到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对于作为“浓香型”乌龙茶典型代表的武夷岩茶,福建茶界也一样充满信心。武夷岩茶在2000年获得原产地保护,就是一个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早在1998年,武夷岩茶母树大红袍就拍出20克16.8万元的天价,2005年又拍出20克20.8万元的“茶王”价。这个价格,体现了武夷岩茶的精良品质、文化底蕴和品牌价值。母树大红袍的拍卖事件,连续7年都轰动海内外,就说明了“浓香型”乌龙茶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浓香型”乌龙茶应有的价格。特别是武夷山以“双遗”的文化力量来推动和促进茶经济,为武夷岩茶的发展拓展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较强的后发优势。

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上说,“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的竞争,不应该分出你我,而应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合理化的良性竞争 ,共同把乌龙茶市场撑大,实现共赢或多赢。发展是硬道理,特别是随着海峡两岸茶业合作向纵深推进,乌龙茶经济带呼之欲出,作为后起之秀的“清香型”乌龙茶与老当益壮的“浓香型”乌龙茶都将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明目之星”。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湾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相应地,运用传统的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则称为“浓香型”乌龙茶。大陆“清香型”乌龙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争议就一直不断,不少茶人、茶商、茶叶专家都视之为“另类”、“舶来品”,甚至抛出论断“不出三五年,就退出市场自生自灭”,更有甚者从“血统理论”上进行排斥、贬损。“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这个话题,一度在海峡两岸三地茶业界盛传不衰。本文试图就“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作些比较,以求教方家。

一、“清香型”乌龙茶的由来

“清香型”乌龙茶,又称“台式”乌龙茶。在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1990年在安溪诞生了福建省第一家经营茶叶的台资企业。截至2004年底,安溪境内共有台资茶叶企业25家。目前,福建省内台商投资的自产自销型、自产兼收购型、纯收购型以及茶叶产销与茶机结合经营的茶叶企业,共有50家。这些台资茶叶企业凡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领域的,无一不以“清香型”乌龙茶作为当家品种。

二、“清香型”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的品质差异

“清香型”乌龙茶产制技术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传统乌龙茶截然不同,比起福建传统“绿叶红壤边”的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三绿”特点:即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其外形为球形或半球形,冲泡后在杯中显现茶蕾造型,香气清香持久,茶汤明亮见底,嫩香回甘,叶底柔软。如冻顶乌龙茶,外形呈半球形,条索紧结,干茶色泽为墨绿带油光,香气清香扑鼻,滋味浓厚新鲜,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韵味强,而汤色蜜黄澄清明亮。

以传统工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闽北水仙、传统工艺的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等。武夷岩茶外形粗壮,条索扭曲紧结,匀整;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色泽青褐油润,俗称“宝光”;净度佳,不带过嫩梗和过老叶;茶汤香气浓烈,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洁,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这种特色被赞为“岩骨花香”,俗称“岩韵”;汤色深橙黄或黄色,清流澈艳丽,叶底、叶张中央为江浅黄绿色。

闽北水仙条索紧结沉重,色泽油润暗沙绿;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 ;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呈“三红七绿”状。安溪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重实匀整、色泽油亮沙绿,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呈绸面光泽;内质“音韵”独特,兰香馥郁;滋味醇厚甘鲜,回味悠长,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广东凤凰单纵外形条索壮直,紧结匀整;色泽灰褐油润有光泽,似鳝鱼色;香高持久,具天然花香;滋叶浓醇鲜爽;汤色明亮显黄;叶底鲜嫩,均带红镶边,饮后回甘,耐冲泡。

三、“清香型”乌龙茶和“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群体比较

据茶叶市场调查人员透露,“清香型”乌龙茶消费人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青年为主,21-35岁这个年龄层的比例较大,而且女性又比男性多;二是知识分子居多;三是消费者爱在专卖店买茶,这主要是因为专卖店茶叶价格适宜,质量可靠,服务周到。

“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人群以老顾客为主,这批消费者对“浓香型”乌龙茶情有独钟,且他们大多事业有成,有钱有闲,有文化素养,消费力极强。目前,武夷岩茶的市场价格一般最低价为每500克500元,其中大红袍的最高价甚至高达每500克8800元。这种价格走势,显示了“浓香型”乌龙茶的强大市场潜力。

四、乌龙茶“清香型”与“浓香型”的技术界定

采用不同的茶叶加工方法所制的成品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乌龙茶的加工方法综合了红茶与绿茶加工方法的优点,兼有半发酵与炒制的过程,成茶带有花香、果香,一般称之为“制造香”。影响乌龙茶“制造香”的主要因素为:做青、包揉和烘焙。

1、做青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都 要求太阳晒青。因“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程度较轻,如不经太阳晒青,则清香难显。相对传统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晒青程度属中度偏轻,失水率以8%-12%为宜。一般下机前经晾青翻拌3次,下机做青2次,室温20-22度,相对湿度70%。武夷岩茶,一般做青8-10次,历时6-8小时,做青在室内进行,室温24-26度,相对湿度80%-85%,当室温低于20度时要加温。

2、包揉 在“清香型”乌龙茶包揉造型工艺中,总围绕着保鲜保绿,快速成形这条主线,所形成的绿豆状外形,比起传统安溪乌龙茶蜻蜓头和武夷岩茶的粗壮条索形,具有较好的商品外观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3、烘焙 烘焙是乌龙茶的最后一道工序。传统安溪乌龙茶也有补火工艺,但补火是为了干燥。“清香型”乌龙茶文火慢焙是为了使成品香气敛藏,增进茶香,弥补做青较轻、甜香不显之缺点,所以又叫“烘焙提香工艺”。广东潮汕及闽南等地区偏爱茶叶焦糖香,应相对提高烘焙温度,延长烘焙时间。“浓香型”乌龙茶的典型代表武夷岩茶,烘焙分毛火和足火。毛火要求高温快速烘焙,提高滋味醇度,发展香气和加深汤色;足火是通过热化作用,连续长时间文火慢焙,不单是去水保质,且对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均有很好的效果。

五、乌龙茶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明目之星”

从市场角度分析,“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已经在发展,而且还将继续发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这一年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达7.8万吨,其中“清香型”乌龙茶产量达5.2万吨,占全省乌龙茶总产量的66.7%。“清香型”乌龙茶消费地域、消费人群的急剧增长,让所有茶业从业人员都直观地感觉到了“清香型”乌龙茶产业所蕴藏的巨大空间。应该说,“清香型”乌龙茶传承和发展了福建安溪乌龙茶传统工艺特点,增创了乌龙茶花色品种,更适合于工厂化、机械化批量生产,是乌龙茶生产流通领域的一次大改革,它对于茶农增收、茶产业国际化经营、海峡西岸乌龙茶经济带建设,无疑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清香型”乌龙茶已经得到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对于作为“浓香型”乌龙茶典型代表的武夷岩茶,福建茶界也一样充满信心。武夷岩茶在2000年获得原产地保护,就是一个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早在1998年,武夷岩茶母树大红袍就拍出20克16.8万元的天价,2005年又拍出20克20.8万元的“茶王”价。这个价格,体现了武夷岩茶的精良品质、文化底蕴和品牌价值。母树大红袍的拍卖事件,连续7年都轰动海内外,就说明了“浓香型”乌龙茶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浓香型”乌龙茶应有的价格。特别是武夷山以“双遗”的文化力量来推动和促进茶经济,为武夷岩茶的发展拓展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较强的后发优势。

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上说,“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的竞争,不应该分出你我,而应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合理化的良性竞争 ,共同把乌龙茶市场撑大,实现共赢或多赢。发展是硬道理,特别是随着海峡两岸茶业合作向纵深推进,乌龙茶经济带呼之欲出,作为后起之秀的“清香型”乌龙茶与老当益壮的“浓香型”乌龙茶都将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明目之星”。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的关键技术


1、优质的鲜叶原料是乌龙茶优良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

(1)优良品种。选用铁观音、茗科1号(金观音)丹桂、金牡丹等优良品种。

(2)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合理施肥,提倡多施农家肥、有机肥和熟化绿肥;提倡梯壁或行间套种爬地兰、黄花鲁冰等豆科植物,避免偏施化肥;茶园行间覆盖稻草,适时遮荫,合理修剪,并进行适当的病虫害防治。

(3)鲜叶原料。晴天午后分期分批采摘小至中开面3叶,每小时收青1次,低温贮运,及时摊凉。也有的将茶树的芽梢割下,晒后摘叶,去嫩芽,单独做青,是加工高档茶的好原料。

2、精湛的初制技术乌龙茶品质的保证

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的基本原则为“看天(环境温湿度)做青、看青做青”,要求轻摇青、薄摊青、长凉青、轻发酵。摇青转数由少到多,摊凉时间由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摇青时间与凉青厚度要根据茶树品种、晒青程度和天气灵活掌握。同一品种,如果晒青程度重,则摇青时间短;晒青程度轻,则摇青时间长。环境气温低、湿度大,则鲜叶失水慢、叶内化学变化速度慢,应重摇、薄摊凉青厚度要根据茶要树品种境气温高、湿度小,则鲜叶失水快、叶内化学变化速度快,应轻摇、厚摊凉;当环境气温高、湿度大时,宜多次轻摇。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晒青→摇青→长凉青→杀青→回潮→包揉造型→干燥

(1)适宜“全天候”晒青,做到及时、按品种、分批、勤晒青,晒青减率4%~5%。

(2)轻摇青、摇均匀、薄摊青、长凉青。清香型乌龙茶摇青次数多为3摇:一摇摇青时间短,摇出淡淡的“青气”,待青气退后,进行二摇;二摇摇得比一摇稍重,“青气”较一摇稍浓;三摇摇“香”,摇至清香显露,每次摇青均需等鲜叶青气退后才能再摇。每次摇青后均需薄摊,每平方米凉青筛摊放鲜叶0.5kg左右。一摇和二摇摇后的凉青时间较短,三摇后采用长凉青。

(3)轻发酵、少红边。一般在上半夜前结束摇青,最后一次凉青时间8~16h,甚至更长(如铁观音)。闽南传统乌龙茶发酵程度为25%左右,红边约占鲜叶的15%~20%,清香型乌龙茶红边红点约占10%左右为适度。

(4)高温、少量、杀青。清香型乌龙茶多采用90型燃气式炒青机杀青,杀青温度260~280℃,投叶量4~5kg,杀青要杀匀杀透杀足,以手握茶叶沙沙响,不能成团,杀青叶含水量50%左右(传统工艺杀青叶含水量60%)为适度。下机后,将杀青叶迅速抖散,散热降温。

(5)回潮、包揉、速成球。杀青叶经摊放,用布巾遮盖或用清洁食用塑料袋,促使杀青叶梗叶水分平衡。经回潮后的茶叶,方可以包揉,以免产生大量碎末。注意“速包”作业要熟练,特别当鲜叶温度高于37℃时,速包成球时间不要超过1min;当叶温降至37℃以下时,才可用球茶机团揉。在包揉工艺流程的每一道“松包”工序中,都要筛去碎末,以保证清香型乌龙茶外形、汤色、叶底“三绿”和清香的品质特点。

(6)低温干燥,保持色泽和香气。采用自动烘干机或燃气手拉百叶式烘干机,足火温度70℃,焙至足干,茶叶含水量控制在5%~6%,以利于保持清香型乌龙茶翠绿的色泽和高锐的清香。干燥后的茶叶应及时真空包装,以利于品质的保持。

浓香乌龙茶和清香乌龙茶的区别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湾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相应地,运用传统的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则称为“浓香型”乌龙茶。大陆“清香型”乌龙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争议就一直不断,不少茶人、茶商、茶叶专家都视之为“另类”、“舶来品”,甚至抛出论断“不出三五年,就退出市场自生自灭”,更有甚者从“血统理论”上进行排斥、贬损。“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这个话题,一度在海峡两岸三地茶业界盛传不衰。本文试图就“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作些比较,以求教方家。

一、“清香型”乌龙茶的由来

“清香型”乌龙茶,又称“台式”乌龙茶。在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1990年在安溪诞生了福建省第一家经营茶叶的台资企业。截至2004年底,安溪境内共有台资茶叶企业25家。目前,福建省内台商投资的自产自销型、自产兼收购型、纯收购型以及茶叶产销与茶机结合经营的茶叶企业,共有50家。这些台资茶叶企业凡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领域的,无一不以“清香型”乌龙茶作为当家品种。

二、“清香型”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的品质差异

“清香型”乌龙茶产制技术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传统乌龙茶截然不同,比起福建传统“绿叶红壤边”的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三绿”特点:即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其外形为球形或半球形,冲泡后在杯中显现茶蕾造型,香气清香持久,茶汤明亮见底,嫩香回甘,叶底柔软。如冻顶乌龙茶,外形呈半球形,条索紧结,干茶色泽为墨绿带油光,香气清香扑鼻,滋味浓厚新鲜,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韵味强,而汤色蜜黄澄清明亮。

以传统工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闽北水仙、传统工艺的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等。武夷岩茶外形粗壮,条索扭曲紧结,匀整;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色泽青褐油润,俗称“宝光”;净度佳,不带过嫩梗和过老叶;茶汤香气浓烈,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洁,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这种特色被赞为“岩骨花香”,俗称“岩韵”;汤色深橙黄或黄色,清流澈艳丽,叶底、叶张中央为江浅黄绿色。

闽北水仙条索紧结沉重,色泽油润暗沙绿;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呈“三红七绿”状。安溪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重实匀整、色泽油亮沙绿,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呈绸面光泽;内质“音韵”独特,兰香馥郁;滋味醇厚甘鲜,回味悠长,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广东凤凰单纵外形条索壮直,紧结匀整;色泽灰褐油润有光泽,似鳝鱼色;香高持久,具天然花香;滋叶浓醇鲜爽;汤色明亮显黄;叶底鲜嫩,均带红镶边,饮后回甘,耐冲泡。

三、“清香型”乌龙茶和“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群体比较

据茶叶市场调查人员透露,“清香型”乌龙茶消费人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青年为主,21-35岁这个年龄层的比例较大,而且女性又比男性多;二是知识分子居多;三是消费者爱在专卖店买茶,这主要是因为专卖店茶叶价格适宜,质量可靠,服务周到。

“浓香型”乌龙茶的消费人群以老顾客为主,这批消费者对“浓香型”乌龙茶情有独钟,且他们大多事业有成,有钱有闲,有文化素养,消费力极强。目前,武夷岩茶的市场价格一般最低价为每500克500元,其中大红袍的最高价甚至高达每500克8800元。这种价格走势,显示了“浓香型”乌龙茶的强大市场潜力。

四、乌龙茶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明目之星”

从市场角度分析,“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已经在发展,而且还将继续发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这一年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达7.8万吨,其中“清香型”乌龙茶产量达5.2万吨,占全省乌龙茶总产量的66.7%。“清香型”乌龙茶消费地域、消费人群的急剧增长,让所有茶业从业人员都直观地感觉到了“清香型”乌龙茶产业所蕴藏的巨大空间。应该说,“清香型”乌龙茶传承和发展了福建安溪乌龙茶传统工艺特点,增创了乌龙茶花色品种,更适合于工厂化、机械化批量生产,是乌龙茶生产流通领域的一次大改革,它对于茶农增收、茶产业国际化经营、海峡西岸乌龙茶经济带建设,无疑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清香型”乌龙茶已经得到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对于作为“浓香型”乌龙茶典型代表的武夷岩茶,福建茶界也一样充满信心。武夷岩茶在2000年获得原产地保护,就是一个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早在1998年,武夷岩茶母树大红袍就拍出20克16.8万元的天价,2005年又拍出20克20.8万元的“茶王”价。这个价格,体现了武夷岩茶的精良品质、文化底蕴和品牌价值。母树大红袍的拍卖事件,连续7年都轰动海内外,就说明了“浓香型”乌龙茶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浓香型”乌龙茶应有的价格。特别是武夷山以“双遗”的文化力量来推动和促进茶经济,为武夷岩茶的发展拓展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较强的后发优势。

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上说,“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的竞争,不应该分出你我,而应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合理化的良性竞争,共同把乌龙茶市场撑大,实现共赢或多赢。发展是硬道理,特别是随着海峡两岸茶业合作向纵深推进,乌龙茶经济带呼之欲出,作为后起之秀的“清香型”乌龙茶与老当益壮的“浓香型”乌龙茶都将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明目之星”。

五、乌龙茶“清香型”与“浓香型”的技术界定

采用不同的茶叶加工方法所制的成品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乌龙茶的加工方法综合了红茶与绿茶加工方法的优点,兼有半发酵与炒制的过程,成茶带有花香、果香,一般称之为“制造香”。影响乌龙茶“制造香”的主要因素为:做青、包揉和烘焙。

1、做青“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都要求太阳晒青。因“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程度较轻,如不经太阳晒青,则清香难显。相对传统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晒青程度属中度偏轻,失水率以8%-12%为宜。一般下机前经晾青翻拌3次,下机做青2次,室温20-22度,相对湿度70%。武夷岩茶,一般做青8-10次,历时6-8小时,做青在室内进行,室温24-26度,相对湿度80%-85%,当室温低于20度时要加温。

2、包揉在“清香型”乌龙茶包揉造型工艺中,总围绕着保鲜保绿,快速成形这条主线,所形成的绿豆状外形,比起传统安溪乌龙茶蜻蜓头和武夷岩茶的粗壮条索形,具有较好的商品外观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3、烘焙烘焙是乌龙茶的最后一道工序。传统安溪乌龙茶也有补火工艺,但补火是为了干燥。“清香型”乌龙茶文火慢焙是为了使成品香气敛藏,增进茶香,弥补做青较轻、甜香不显之缺点,所以又叫“烘焙提香工艺”。广东潮汕及闽南等地区偏爱茶叶焦糖香,应相对提高烘焙温度,延长烘焙时间。“浓香型”乌龙茶的典型代表武夷岩茶,烘焙分毛火和足火。毛火要求高温快速烘焙,提高滋味醇度,发展香气和加深汤色;足火是通过热化作用,连续长时间文火慢焙,不单是去水保质,且对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均有很好的效果。

◆上第名茶◆ 乌龙茶也要“防晒、吹空调”


晒青和做青是乌龙茶加工工艺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加工的时间和加工环境的温度、湿度,甚至阳光辐射强度都有严格要求。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调控技术和设施被应用到茶的加工工艺中来,这样,可使茶叶加工不受或少受自然界恶劣天气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和稳定茶叶品质。

晒青:清香型乌龙茶要注意“防晒”

晒青是乌龙茶的最佳萎凋方式,利用光能与热能促进叶片水分蒸发,使鲜叶在短时间内失水,使叶细胞基质浓度提高,促进酶的活化,加速叶内物质的化学变化。晒青对形成清香型乌龙茶优良品质极其重要。晒青不足或未经晒青的青叶,黄酮类、儿茶素氧化程度低,茶汤色泽泛青;晒青过度,部分叶张红变,叶中香气成分减少,导致产生不良香气甚至劣变。因此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晒青设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既节约能源又保证茶叶品质。

闽南传统乌龙茶晒青多在下午4点到5点进行。这时太阳斜照,光线柔和,太阳平均辐射强度只是中午前后辐射强度的30%~50%。而现代乌龙茶的规模化生产,要求实现进厂鲜叶随进随晒,同时还要确保乌龙茶的萎凋质量,这只能借助设施晒青来完成。

所谓设施晒青,就是利用遮阳率为50%~70%的遮阳网进行“遮挡防晒”,以此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使中午的太阳辐射也能达到传统晒青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晒青场顶上安装PC阳光板,既可透光又可防雨。

设施晒青比传统晒青时间增加3~4倍,节约晒青场面积60%以上,晒青程度容易掌握,鲜叶不触地,清洁卫生。还能根据季节、气候、时段灵活应用遮阳网,调节晒青的日光辐射强度。天气炎热干燥时,可采取少晒、间歇晒、晾晒等多种方式。

做青:用空调可控温除湿

做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通过摇青与晾青的交替进行,促使青叶“还阳”与“退青”,从而使青叶嫩枝与叶脉中的水分和可溶性内含物向叶片转移,水分通过气孔逐步散发,可溶物则与叶片内含物结合、转化,形成乌龙茶特有的香味物质,同时叶缘组织适度损伤,促使茶多酚部分酶促氧化,从而形成乌龙茶的特有品质。

乌龙茶品质与做青环境密切相关,做青环境主要包括“温、湿、气流”三因素。

“温”指做青的环境温度,影响着乌龙茶的色、香、味。温度太高,清香型芳香物质减少;温度太低,茶汤滋味淡薄。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环境的适宜温度为20℃±2℃,春秋茶取高限,夏暑茶取低限。

“湿”指做青环境的相对湿度,影响做青过程青叶的失水速率。相对湿度太高,干茶香气低闷;相对湿度太低,茶汤带青草气和苦涩味。做青环境相对湿度以60%~70%为好,毛茶的香气高且持久。

“气流”是做青的环境气流。做青间应维持一定的通风条件,导入室外新鲜空气,减少茶叶“空调味”。

对做青环境的严格要求,催生了空调做青技术。作为清香型乌龙茶加工新技术,空调设备主要用于控制做青间温度,同时具备一定的除湿功能。在湿度大的春季或高山茶区,还需配置除湿机配合空调设备共同除湿。

空调做青保证了做青温湿度适宜,制茶品质稳定,制优率高,干茶色泽翠绿,汤色蜜绿亮,清香高锐,而且这种工艺操作简单,也使茶农的劳动条件大大改善。

做青与焙火,乌龙茶的工艺之争


“嗯!这茶的火功很到位,茶焙得透,不仅不带火味,还能留住花香。”喝到一泡焙火度高、茶汤色泽橙红明亮、又带有清晰花香的乌龙茶,不禁让人想夸上几句。

一位在旁的做青师傅听了不以为然:“这茶不用焙就很好喝了。”

做青与焙火是传统乌龙茶制作的两大关键工序。然而,在现代专业分工明确的生产模式里,为了兼顾品质与产量,许多茶厂偏好采用“团队化”——即做青、杀青、揉捻(包揉)、焙火几个关键环节由不同的师傅来完成——的生产模式。这是工业生产线的思维:专人专事,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个环节,可免去控制幅度过大出现首尾不能兼顾的纰漏。因此,掌管做青阶段的大师傅,其责任范围多止于初制的毛茶,后续的拣梗、焙火等精制工序,尤其是焙火,更是须由专人来把控火候,调整、修饰茶汤,延续做青阶段打下的基础。不管是做青或焙火,都是需要深厚功底的技术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做出好茶。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做青与焙火究竟哪个技术含量更高、更能决定一泡好茶的品质,成了让人争论的话题了。这种争论不仅止于做青师傅与焙火师傅之间的技术之争,更体现在传统工艺、新工艺或者审美格调的品味之争上。爱好轻焙火、或者不焙火乌龙茶的流派,认为做青是决定一泡好茶的关键,只要把青做好,根本用不着焙火,焙火不过是用高火去掩盖做青工艺的缺陷;而欣赏中高焙火的流派,则认为焙火是乌龙茶不可或缺的工序,火功的临界点决定了一泡好茶“耐玩味”的上限,而不敢焙火、吃不了高火的乌龙茶,其根本不过是茶底羸弱或不敢焙火的侧面表现而已。

做青:一泡好茶的基底

“做青”泛指乌龙茶从鲜叶到初制毛茶的工艺过程。更精确地说,是指茶叶在鲜叶轻度失水(或者说“萎凋”)的基础上,进入车间后开始“摇青—静置—摇青”的交替作业,促使茶叶外观、香气、滋味等发生一系列变化,直到“杀青”之前的工序,都算是做青。排除掉茶青(鲜叶)品质良劣的基础影响,“做青”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所在。

做青是一个去苦去涩、提香成韵的过程。一泡好的乌龙茶能够从原始的“树叶”蜕变成好喝的“饮品”、乃至值得玩味的“艺术品”,做青的工序至关重要。做青工艺好的乌龙茶,茶汤清澈透亮、香气纯净、滋味纯正、苦涩感低,反之,则可以概推其缺陷:例如青味过重,可能是摇青太过“保守”、或是环境的温度过低,使得带有青味的内含物质没有充分挥发或转化;又如茶汤浑浊、滋味不纯、涩感重,也能大致判断茶叶可能是做青时梗水没有赶透,或者杀青时机没掌握好造成茶叶“积水”。这类毛病一旦落下,后期便难以回天。这也是茶叶采摘讲究阴雨天不采、露水青不采的原因,因为干燥度不够的茶青难以做透。而做青不透的乌龙茶,后期再怎么调整,也如丑姑娘化妆一般,不怎么美。

焙火:在做青的基底上稳定、提升品质

“焙火”是指茶叶在初制完成、进入后期精制阶段后,通过烘焙的方式稳定茶性、调整口感或者改变茶叶风味的过程。乌龙茶的焙火可以去除做青阶段难免留下的杂味、青味,同时借由温度促使茶叶内质再一次转变,改变茶叶的香气类型、滋味风格,降低茶叶的刺激性,进一步提升整体品质。

然而,焙火受限于茶叶做青阶段打下的“基底”,做青工艺如有重大缺陷,对焙火师傅而言是妥妥的“历史遗留问题”,只能调整,难以治本。就好像一个地基没有打牢的大厦,后续的师傅再有能耐,也不可能把楼盖得又高又稳。当然,一泡做青“完美”的乌龙茶,也可能在后期焙火的过程中一个不小心虎头蛇尾,乃至满盘皆输。茶叶焙火度过高,容易导致原有的独特香气散失、失去特点,或是焙火程度超过了茶叶的耐受度而“伤火”,使得茶汤空泛、饮之无物,甚至焙到炭化,失去茶的本性。

焙火的耐受度:茶青品质与做青工艺缺一不可

这里就要说到做青和焙火的耐受度问题了。一般来说,茶树鲜叶的底子越好,可以耐受的做青和焙火程度也相应更高。茶树鲜叶的底子和茶树的品种、山场、树龄、茶园管理、采摘等都有关系;而所谓更重的做青与焙火程度,比较直观的体现就是更重的“摇青”、更多次数的“摇青—静置”交替,与更高温、更长时间、更深刻的焙火等。

对于普通喝茶的人来说,要判断做青程度和焙火程度,比较直观的就是看茶汤颜色和叶底:未经焙火的茶,茶汤青绿泛白、叶底鲜绿无红边或少红边的,属于做青手法偏轻的;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镶边,或红边比例较多的,则做青的手法偏重。而焙火越重的茶,汤色往往越深,气息越是内敛,滋味也渐转醇和。当然,这只是个概括性的总结,经验丰富的品茶人往往能通过茶的香气、滋味做出精确的判断,观汤色、察叶底只是验证而已。

市场上经营焙火茶的茶商,往往容易贬低轻火茶,认为焙火是考验茶叶底子是否够“硬”的关键,体质羸弱的茶,稍加焙火就泯然众人,茶质尽失。不过,除了茶青品质的影响,做青工艺的基底也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焙火的耐受度。

就茶香而言,茶叶有“低沸点香”与“高沸点香”,这里的“沸点”并非实指类似水一般的沸腾,而是指促使茶香快速挥发蒸散的温度节点。低沸点香如青味、杂味或浮在表面的“青香”、“生香”等,这类香气往往飘浮、与茶汤分离,禁不起高于70度的烘焙温度;沸点较高的香气如内敛的“花香”、“蜜香”、“果香”,往往较为清纯、内敛、持久,也令人愉悦,能在高焙温的刺激下转化出其他的香气,又称为“入骨香”或“落汤香”。

除了茶青品质的影响,禁不起焙火的“浮香”或耐折腾的“入骨香”取决于做青时是否把茶青做“熟”,当然,这也影响到焙火时温度的调整或对茶香的取舍。曾有武夷山正岩茶区的朋友很自豪地说“正岩茶底子硬,随便炖!”——“炖”是焙火的方法之一,类似煲汤一样以文火、长时间来促进茶性转变。炖得好的茶茶汤醇厚绵密,香气内敛,带着幽幽的花果香,深为老茶客所喜。然而,并非所有乌龙茶都耐得住焙(或者说“炖”)。

我曾实验性地烘焙极为清香的高山乌龙茶,最高焙温不过八十五度,烘焙过程弥漫着夹杂花香的青味,持续一个多小时后青味淡去许多,但也因表面的低沸点香随着青味挥发,开汤时香气大减,茶汤略显空泛——这就是做青时过于保守,没有把青做透,导致茶青内质没有被充分激发、青味又未能在做青时得以挥发所致。当然,这种茶往往是不焙火、冷藏保存且只喝香气的。

做青不足,焙火来补?

以做青见长的制茶师,往往不喜欢过多的焙火。有的甚至认为做青到位的茶,完全不需要再透过焙火来调整、修饰。焙火在他们眼中,或有等同于“遮丑”之意。这种看法也无可厚非。毕竟,市面上许多做青有缺陷的茶,经常喜欢用高火来遮掩,这是一种菜不新鲜、用重口调味以遮掩其不新鲜的逻辑,久而久之造成人们对“焙火”的误解。这种“遮丑”茶往往粗喝尚可,却经不起细品,茶汤的“甘”、“清”、“活”皆成败笔,且茶叶放一阵子,火味退去,因做青未透留下的青味杂味反吐而出,喝茶就变得如“吃草”一般令人难以下咽了。

事实上,焙火是稳定茶性、提升品质一项必要工艺,至于焙火轻重,应该视毛茶的品质、性相而定,所谓“以火调香”就是这个道理。至于调到什么程度算好,就看焙火师傅对茶的理解了。从实践层面来看,要完全把茶青做熟、做透,不再复火就能保持品质稳定,基本是件很难的事情。这不仅对工艺要求高,还要天气、环境的完美配合。然而,这种状态并非人为所能精准控制,在稍有差池的情况下,通过焙火来调适,把遗留的青味和苦涩感提除,反而是补救做青不足的不二法门。其次,对于有些杀青没有杀透的茶,长时间的焙火过程,也能有效压制残存的酶活性,使茶叶品质更为稳定。

当然,如果把焙火仅仅理解成调试甚至“遮丑”,就未免失之偏颇了。一款茶底好、做青到位的乌龙茶,如果辅以恰当的焙火,就好像一位天生丽质的美女,又兼以精致的妆容一样,本就是一件锦上添花的美事。更何况,焙火还能进一步降低茶叶的刺激性,使茶性趋于平和,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也是较为合适的。

从来佳茗似佳人,而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焙火程度实取决于个人之喜好,良好的做青基础结合适当的焙火工艺都能造就好茶。看似永无休止的做青与焙火所引发的品味争议,其中虽不乏话语权与利益之争,但归根究底,也是因为乌龙茶的工艺复杂又有趣,耐人寻味吧。

乌龙茶空调制作各阶段的技术要点


乌龙茶空调制作技术要点

乌龙茶制作技术性高,灵活性强,自古就有“看天做青、看青做青”之说。影响乌龙茶制作品质主要有三个因素:鲜叶原料、加工技术和加工环境。在鲜叶原料和加工技术同等的条件下,加工环境的优劣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营造良好的做青环境,掌握好各个加工阶段的技术要点,是制作优质茶叶的关键,更是提高夏暑季乌龙茶品质的重要保证。

一、制作工艺流程

鲜叶采摘的最佳时间为晴天上午11时至下午4时,采摘标准为驻芽2-3叶。晒青大多在下午4~5点进行,中午前后阳光不太强烈时也可晒青。但最好在有遮阳网条件下晒青,以确保萎凋叶的质量。晒青程度依茶树品种、鲜叶的厚薄不同而有所不同,要求比传统的稍轻,通常掌握减重率在5%左右,晒青适度叶含水率为73%左右,不可晒青过度。茶青经过适当的萎凋,鲜叶适度萎软后及时进入凉青间进行适当摊青,随即进入做青阶段。

具体工艺流程:鲜叶→晒青→凉青→摇摊青(轻摇青←薄摊青→长凉青)→重炒青 →冷包揉 →低温烘焙 →足干毛茶等7道工序,分为空调做青、炒青、揉烘等3个阶段。

二、营造良好的做青环境

一是建造做青间时,宜选择座北朝南的座向,以采用机砖砌墙体,墙面粉刷水泥砂浆为好。室内应设置窗户,保证空气流通。二是做青间要安装完整的设备,如空调机、排气扇(或吊扇)、除湿机、移动式摊青架、温湿度计等。空调机按每平方米的制冷量100-120千瓦购置安装。如20平方米的做青间,可配置1台1匹和1台1.5匹的空调机,安装排气扇(或吊扇),以排除做青间二氧化碳,避免“空调味”。三是凉青前开启空调,对室温预先冷却至19~20℃,以利青叶进入青房后能迅速进行热交换,带走青叶间的热能,降低叶温,减缓鲜叶的物理化学变化速率。

三、掌握好各阶段的技术要点

(一)做青阶段的特点

1、做青阶段的基本原则:

空调做青阶段的基本原则是“轻摇青、薄摊青、长凉青”。

一是掌握轻摇青技术:摇青次数多为三摇。摇青历时:一摇为2~3分钟,二摇为3~5分钟,三摇为6~10分钟。摇青机的投叶量:投叶量至摇青机容积的1/2~3/5左右,茶青装入后要抖动抖散、均匀,目前我县茶农常用的摇青机为6CWY—90型普通摇青机,转速约27转/分钟。在做青上采用轻摇和长时间薄摊凉的动静结合做法,促进“走水”,去除苦涩味。二是掌握薄摊青技术:将萎凋叶薄摊于凉青筛中,以互不重叠为宜,使做青叶与空气充分接触进行湿热交换,利于正常走水。摊叶时摇青叶第一、第二遍以每水筛1~1.5kg,第三遍以0.8kg左右为宜,一般青房面积15m2高3m的摊叶量约80kg。三是掌握长摊青技术:摊青历时:根据茶树品种、温湿度、茶青嫩度等情况灵活掌握,第一、二次摊青时间为2~4小时,最后一次摊青历时20小时以上。

2、做青环境温湿度控制参数:

一是做青时当地气温低于22℃、湿度低于70%时,就不必开启空调机做青。二是做青时当地气温超过22℃时,可将空调机温度设置在20~22℃之间。三是做青时当地气温低于22℃,而湿度高于70%时,只需开机除湿。

3、做青叶适度感观判断

一是做青叶含水量由多到少,做青适度含水率为58~60%。比传统的65~68%低。二是做青叶稍从硬挺逐趋萎凋,至叶质揉软,手摸青叶由生硬渐渐变为剌手感,直至手握绵软有弹性。三是做青叶色泽由深绿转为黄绿色,有如香蕉色。四是做青叶气味由强烈的青臭味转为清香味,后至花果香即[茶香显露]即可进行炒青。

(二)炒青阶段的技术要点

1、炒青阶段的基本原则

炒青阶段以 “高温快炒、适当投叶,炒匀炒透”为原则。炒青温度以270~300℃为宜,杀青历时5~7分钟,具体视季节、茶树品种及青叶老嫩程度而灵活掌握。投叶量约为5公斤左右,杀青减重率为35~45%。投叶杀青,做青叶进筒后在滚内发出似鞭炮响声。为加快叶内水分的蒸发,避免闷炒叶色变黄,应减少投叶量,杀青投叶量为传统乌龙茶的1/3。

2、炒青叶适度感观判断

一是在炒熟、杀透的基础上,炒青叶边沿有些干硬,叶子在滚筒炒青机内鞭炮声停止,而发出“沙、沙”的响声。二是手握炒青叶不能成团,炒青叶减重30~40%时为宜,适度叶含水率在35~40%。

(三)揉烘阶段的技术要点

1、揉烘阶段的基本原则

揉烘阶段以“冷包揉、低烘、足干”为原则。

炒青后,摊凉——>速包——>解团——>烘焙,反复5~6次。初烘温度复烘60~65℃。最后烘干毛茶含水率在5~6%之间。炒青适度后的炒青叶,先经过2~3分钟的短时揉捻,再经过摊凉和筛末,然后以速包机,球茶机、解团机,进行速包→球茶→解团→筛末,反复冷包揉造型5~6次。经冷包揉后的茶叶,在70~75℃[逐次降低]进行初烘,至略有刺手感下机。

初焙后的茶叶,需经速包→球茶→解团筛末反复包揉造型5~6次,然后再烘焙加热,如此重复操作2~3遍,直至达外形要求。包揉造型中应经常解团散热,避免热闷影响茶叶的色泽和香味。同时,复烘焙的温度,也要逐次降低。

2、成形毛茶的品质特征。

一是毛茶外形条索紧结重实,含水率5%~6%。二是色泽较绿润。三是香气纯正,清香高长,茶树品种特征较明。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8825.html

上一篇:山洞茶话

下一篇:阳羡雪芽历史渊源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