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中国茶文化

2020-10-03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茶文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茶文化”相关知识!

中国茶文化是指茶的制备方法,茶的制作设备以及中国茶的消费场合。中国人有一种说法,柴,米,油,盐,酱,醋和茶是生活的七大必需品。在中国古代,饮茶在人们中间很普遍。中国茶文化与西方或日本人观察到的不同。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物质和精神内涵。自唐代以来,茶的精神影响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存在,有助于塑造中国诗歌,书画,书法,宗教和医学的风格。千百年来

品种

中国茶叶可分为六个品种,即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砖茶)。

绿茶

绿茶是由茶树的叶子制成的,在加工过程中经历了极少的氧化。绿茶已成为各种饮料,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和化妆品中使用的提取物的原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绿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和医学研究,以确定其长期声称的健康益处的程度,一些证据表明,普通绿茶饮用者患心脏病的风险较低,某些类型的癌症。龙井(杭州),碧罗春(江苏)和黄山毛峰(安徽)是中国最着名的绿茶品种之一。

红茶

最早的红茶是由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茶农发明的。在中国,红茶是后发酵茶的常用分类。有各种各样的红茶叶,其中,祁门红茶(安徽)和滇红(云南)享有世界闻名,远近闻名。另外两种着名的红茶叶品种,即功夫茶和小叶茶,以其香气而闻名。最初从中国引进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红茶叶也享有盛名。

乌龙茶

乌龙茶只能在中国发现,是中国主要的茶叶品种之一。乌龙茶种植的主要地方是福建,广东和台外。近年来见证了四川和湖南的乌龙茶生产。乌龙茶在广东,福建,香港和澳门有市场,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武夷岩茶(福建)被誉为最好的乌龙茶。饮用乌龙茶具有许多药效,如减少脂肪含量和减肥。

白茶

白茶是一种轻度氧化的茶叶,主要在中国种植和收获,主要在福建和浙江省。白茶原产于福鼎县,有着大约200年的历史。喝白茶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功能,从而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黄茶

黄茶通常意味着与绿茶类似地加工的特殊茶,但干燥阶段较慢,允许潮湿的茶叶静置并变黄。茶通常具有非常黄绿色的外观和与白茶和绿茶不同的气味。黄茶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有益,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和肥胖。黄茶含有丰富的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和维生素,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有效预防食道癌。此外,85%以上的天然物质可以保留在黄茶叶中,有效预防癌症,杀菌和消炎。所有这些功能都是其他品种的茶叶永远无法比拟的。

黑茶(砖茶)

黑茶是中国生产的各种后发酵茶。后发酵是一种茶叶生产方式,其中茶叶在干燥和卷起后经历微生物发酵过程。黑茶主要种植在四川,云南,湖北和湖南省。用于制作黑茶的原始茶叶是粗制的,并且将基础茶卷起来,润湿并放入堆中干燥。在地理品种方面,黑茶可分为四种,即湖南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和湖北黑茶。

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喝茶?

在中国古代,茶是一种健康饮品,在人们中间很受欢迎。在现代,为什么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仍然喜欢喝茶?

当茶在中国古代首次制作时,它被视为珍贵的东西。它当时在贵族中很受欢迎。随着茶叶种植的普及,它开始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喝茶因此成为中国人的习惯。在古代,茶叶也被用于交流目的,用于弥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在中国人民的日常谈话中,他们通常会说“过来喝一杯茶”作为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

喝茶可以产生很多药效。作为一种草药,已知茶具有分解作用,有助于减少脂肪和降低血压。随着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人喜欢收集茶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拍卖市场上价格过高的茶叶。收集茶作为一件艺术品代表了人们的文化追求。

中国茶文化-茶马古道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文化方面和历史。在过去,它通过从普洱市和西双版纳义乌开始的茶马径运输,一直延伸到西藏拉萨,覆盖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等地。作为连接中国和南亚的重要贸易路线,茶马小道使茶叶从西藏到尼泊尔和印度的运输成为可能。

cy316.com延伸阅读

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中国茶文化——茶道


茶对中国人来说是西方人的咖啡。在中国,茶文化不仅仅是喝茶。它实际上是制作茶,欣赏茶,闻茶,喝茶和品尝茶的组合。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的茶艺主要集中在五大要素,即茶叶,水,时间,茶具和饮用背景。对中国人来说,茶并不能满足人们口渴的欲望。这是一种为人们提供欣赏机会的艺术。中国的茶文化有一些原则可循。就像餐桌礼仪一样,我们可以称之为茶礼仪。我们对新茶,纯净水,干净的茶具,新鲜空气以及有礼貌和有共同兴趣的人说“是”。我们拒绝喝茶,不是新鲜的,肮脏的空气,可怕的茶具和礼貌不好的人。很遗憾,在与不礼貌的人交往时,喝上好茶,并没有分享同样的兴趣。

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茶道让人们有机会品尝和欣赏茶的美景。喝茶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培养人的品德和滋养自然的艺术或手段。“一般来说,中国茶道的基本四大精神是荣誉,美丽,和谐和尊重,这意味着要尊重你周围的一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追求和谐,尊重人与生命。这四种基本精神也被认为是中国人的性格。

有趣的是,它没有明确的定义。应该感受和理解茶道的精神,而不是被告知。一百个人可能对茶道有一百个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价值。俗话说月亮反映在千河之中,但反射彼此不同。

事实上,定义茶道是浪费时间。定义茶道的意义是限制茶饮者的想象力和神秘感。有人认为,茶道的意义是从忙碌的生活中休息一下,在悲伤中寻求快乐。有人认为茶道是喝茶的方法和意境。你心中的茶道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历史


茶字最早见于中国的《神农本草》一书,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可见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很早,那么中国茶文化历史有哪些?

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宋朝茶文化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中国茶文化历史有哪些?综上所述,以上就是中国茶文化历史的发展。一直到今天,中国茶文化历史还是源源不断的发展着。

中国茶道-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的起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营销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茶道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


茶道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知识之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之美感。

茶文化知识之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知识之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茶文化知识之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

茶文化知识之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文化知识之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文化知识之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文化知识之茶艺

茶艺是一种茶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中国茶,发现中国茶文化和历史


茶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茶叶生产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而茶叶消费仍然是日常生活的一种实践。

茶文化的实践可以将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更高的轨道。茶与中国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其研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它不仅体现了文明精神,也体现了思想形态的精神。毫无疑问,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成就和对艺术的欣赏。

中国茶的历史

中国茶的历史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精致故事。几代种植者和生产者已经完善了中国制茶方式,以及许多独特的区域差异。

最初的想法归功于传说中的神农,他据说已经活了5000年。除其他事项外,他的有远见的法令要求将所有饮用水煮沸为卫生预防措施。一个故事说,一个夏日,在访问他的王国的一个遥远的部分时,他和法院停下来休息。根据他的裁决,仆人们开始烧水供法院喝酒。附近灌木丛中的干叶落入沸水中,棕色物质注入水中。作为一名科学家,皇帝对新液体感兴趣,喝了一些,发现它非常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根据传说,茶是在公元前2737年创建的。

中国茶类型

中国茶的主要品种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阅读更多关于中国茶类的信息。

中国茶文化喝茶:将茶作为饮料来解渴。品尝茶:茶的品质取决于茶的颜色,香气和味道,水质甚至茶具。品尝茶时,品尝者应该能够彻底品尝茶。茶艺:虽然饮酒注重环境,氛围,音乐,注入技巧和人际关系。

最高的范围-茶的传说:哲学,伦理和道德融入茶的活动中。人们通过品尝茶来培养他们的道德和思想,享受生活,从而获得精神的快乐。

中国的茶叶传说是几百年,可能甚至几千年,比日本更早。据说,中国茶叶传说重视精神,塑造形式。茶传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茶也各种各样,但都体现了“清醒,尊重,快乐和真实”的茶精神。

效饮茶的提示

喝茶有很多好处。它可以清新头脑,清除人体内的热量,帮助人们减肥。当您在日常生活中添加一杯茶时,请查看以下提示,以帮助您获得最大的健康益处。

1.喝热。茶在冲泡后迅速氧化,其营养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建议你喝热水,以获得最好的茶。2.不要喝太多浓茶。如果你使茶太浓,它可能会使你的胃不舒服并导致失眠。通常你可以混合4克(0.13盎司)的茶叶和250毫升(0.44品脱)来制作一杯茶。总量为12-15克(0.4-0.5盎司)的茶叶适合日常食用。3.最好的饮酒时间是两餐之间。饭后或饭前不要喝茶。否则它可能会在你的胃空虚时熄灭食欲,或在你的胃充满时引起消化不良。4.不要喝药。茶含有大量的单宁,它会与药物中的某些元素发生反应,从而减少药效。你吃药后几个小时就可以喝茶。

绿茶是上班族的最佳选择。绿茶含有儿茶素,有助于防止电脑辐射和补充人体水分。

中国茶文化,饮茶习俗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指茶的制备方法,茶的制作设备以及中国茶的消费场合。

在中国古代,饮茶很受欢迎,因为茶被认为是七种日常必需品之一,其他是木柴,大米,油,盐,酱油和醋。中国的茶文化与欧洲,英国或日本的茶文化在准备方法,品尝方法和消费场合等方面有所不同。即使是现在,无论是在休闲还是正式的中国场合,茶都会定期消费。除了作为饮料外,中国茶还用于草药和烹饪。

茶饮习俗

有几种特殊情况可以制备和食用茶。

作为一种尊重的标志,在中国社会,年轻一代通过提供一杯茶来尊重老一辈。邀请和支付长辈去餐馆喝茶是节日的传统活动。

在过去,较低级别的人向更高级别的人提供茶。今天,随着中国社会变得更加自由,父母可以为孩子们倒一杯茶,或者老板甚至可以在餐馆为下属倒茶。然而,排名较低的人不应指望排名较高的人在正式场合为他或她提供茶。

中国人通过倒茶来向他人道歉。这一行为被视为遗憾和屈服的标志。

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中,新娘和新郎都跪在父母面前,为他们送茶作为感恩的表达。在这个仪式中向父母说的习惯用语可以翻译为“感谢你带我们来。现在我们结婚了。我们欠你一切。”父母通常会喝一小部分茶,然后给这对夫妇一个红包,这象征着好运。

婚礼茶文化

婚礼期间的茶道也可以作为婚礼双方与其他家庭成员会面的一种手段。由于中国家庭可以相当延长,因此在求爱时完全有可能没有被介绍给某人。在老一辈人中尤其如此,在这一代人中,族长可能有一个以上的妻子而且并非所有家庭成员总是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在茶道期间,这对夫妇将向所有家庭成员提供茶,并通过他们的官方头衔称呼他们。喝茶象征着接受家庭。拒绝饮酒将象征着对婚礼的反对,这是闻所未闻的,因为它会导致“面子”的丢失。

饮茶礼仪,怎么说谢谢

在一个人的杯子被填满之后,该人可以将他弯曲的食指和中指(或一些类似的手指敲击)敲在桌子上以表达对服务茶的人的感激之情。

这种习俗起源于大约300-400年前的清朝。那时,干隆皇帝有时会透过帝国进行隐姓埋名。仆人被告知不要透露他们的主人的身份。

有一天,在一家餐馆里,皇帝在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之后,也填满了一个仆人的杯子。对于那个仆人来说,让皇帝给他倒一杯茶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出于反射,他想跪下并表达他的谢意。他不能跪下并向皇帝叩头,因为那会显露出皇帝的身份,所以他把手指放在桌子上,表达他对皇帝的感激和尊重。今天在中国和受中国影响的地区仍在使用这种“谢谢”敲击声。

中国茶文化知识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1形成与发展

形成于唐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代,其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结束了之前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这样的社会条件也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六朝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在南方兴起,社会上饮茶的人逐渐增多。进入唐朝以后,饮茶风尚很快从产茶的南方扩展到不产茶的北方以及西北边远地区。中国具有4000多年饮茶的历史,迄至唐代才有真正的大发展,确切地说,是在唐中期以后,茶事活动才达到空前规模。唐人陆羽在其《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国朝,即指唐朝。《茶经》成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属唐朝中期。茶兴盛于唐朝中期这一说法已为世人所接受。

茶文化

兴盛于宋

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贡茶的发展与宫廷中的嗜茶风气是分不开的。宋徽宗赵佶甚至御笔亲书了一部《大观茶论》,流传后世。与宫廷饮茶相适应的是当时市民的饮茶之风,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又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点茶等一整套程序。宋代点茶用饼茶,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所以要求茶罗十分细密。在点茶之前,要用开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放入茶盏,点泡一些沸水,将茶粉调和成清状,然后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沸。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并且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点茶以茶粉作为原料,再用沸水点冲,所以饮用时要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结果发展到从城市到乡村,皇室贵族、文人、僧侣、百姓无不点茶。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我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在由于产贡茶而文明于世的唐代建州茶乡,新茶制成后,茶农们为了评比新茶品序而进行比赛活动。到了宋代,这种活动传播开来,时间也不再限于采制新茶之时,参加者也不限于茶农,目的也不限于评比茶叶的品第,而更重视评比斗茶者点汤、击沸技艺的高低。斗茶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

过渡于元

元代作为从宋代到明代的过渡期,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茶饮方式走向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自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蒙古人对茶的接触机会也多了起来。受中原饮茶之风的影响,饮茶的习惯也逐渐被蒙古人所接受。但是,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

变革于明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明代饮茶方式发生了如此巨大变革与大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1391年10月14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除饼茶,改贡叶茶。这种做法是朱元璋从体察民情,减轻农民负担来考虑的,但却促进了到了后来,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明朝的宁王朱权进一步改革了传统的茶具和茶艺,他在《茶谱》一书中明确提出:茶饮要崇新改易,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点茶、煎汤的具体要求比起宋人繁琐的程序来更简单更容易掌握。

2特点与功能

特点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功能

满足功能

茶文化的满足功能主要表现在实用性与审美性、功利性与娱乐性的统一,不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如刘贞亮的茶之十德大部分说明了茶文化的满足功能。

改造教育功能

茶文化是有益进步的文化,能化人心,进而化社会,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特殊的租用。如以茶养性、以茶表德等。

渗透功能

茶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及各个艺术种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社交会友、诗词画舞、旅游建筑等。

组织向心功能

通过对茶文化的认同,以茶为纽带,可以把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民族的人团结起来,建立有宗旨的团体组织或活动。如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人联谊会等。

3宗教与茶文化

儒家与茶

生于山野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茶对于儒家来说也是一剂改造社会,教化社会的良方,因为茶本清洁之物,儒家学说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茶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秦汉之际的茶虽已在西南地区流行,但依据当时文献记载来看,发现茶最多的用途是药用。从司马相如到王褒等人,无不把茶作为药物饮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之际,以茶养廉的典故频频出现,也就是说,儒学思想依附于茶这一媒介,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强大的发挥。此后的中国文化史上以茶交友,以茶雅志,以茶助廉之风一直贯穿着。儒家把中庸和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主张通过饮茶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通过饮茶可以自省、省人,以此来加强彼此理解,促进和谐,增强友谊。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反观我们的茶文化,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茶事活动中,无不体现和的思想。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道家与茶

道家对养性与养气很重视,把它们看得比养身还重要,认为只有养性为本,养身为辅,才是真正的养生目的。由于茶的自然功效很多,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道家认为茶乃草中英,食之可以祛疾养生;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曾写过一部《遵生八笺》,书中专门提到品茶对养生的作用。明代顾元庆《茶谱》也曾引用《梦余录》记载一则小故事,说是在大中三年,东京(即今洛阳)有一位一百三十岁的僧人,看上去体健气壮,宣宗就问僧人长寿的秘方,僧人回答说是由于长期喝茶的缘故。

佛教与茶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两汉之际,当时在西南的四川一带已有饮茶的记载,传说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还是四川雅安甘露寺祖师吴理真。到了两晋、南北朝之际,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时也是茶文化的萌发期,茶已在许多士大夫特别是南渡的士大夫之间流行,并且有以茶养廉,以茶祭祀的习俗。茶也在这时开始进入佛教僧侣的圈子,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侣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

到了唐代,随着茶文化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期到来,佛教与茶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并且在唐代茶文化传播及发展过程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封演写的《封氏闻见记》所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宗派密宗,也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密教在唐代开元盛世时由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唐代的历史上有几次大型的皇帝赐茶给高僧大德的记载,如金刚智忌辰之时,曾举行千僧供,玄宗就赐茶一百一十串,以供斋用。当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时,唐代宗曾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二百串。贞元六年(公元760年)入宫的惠果大师,在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回去时被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到贞元十四年(公摘768年),惠果入内道场,又获赐绢一匹,茶十串。据说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赐茶供养作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1970.html

上一篇:喝茶的文化——如何泡好一杯中国茶

下一篇:红茶什么时候喝好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