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公关公司白领承包茶园 过上世外桃源般生活

2020-09-29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公关公司白领承包茶园 过上世外桃源般生活”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大丽路214国道行至三文笔村口,从比邻崇圣寺的弹石路向上行走,路旁是绿草、大树和不知名的花,坡面稍显陡峭,渐渐听见有流水的声音,顺水声向上就到了桃溪谷。桃溪谷坐落于苍山十九峰中的小岑峰,邻近大理崇圣寺三塔,处于海拔2200米的云雾之中,十八溪中的桃溪唱着欢快的歌奔流而下,在园内一番曲折迂回后流向山脚,注入洱海,桃溪谷因此得名。

再往上走,一潭又一潭清澈见底的溪水,顺着溪水向上终于看到桃溪的面孔,比起园中溪水温婉的流淌,此刻的桃溪像是唱着热情的歌谣,欢笑着奔向洱海的怀抱,清澈的水流打在青石上溅起白色的水花,有鸟在树林间发出叫声为桃溪的歌儿配乐。

在桃溪谷,最吸引眼球的要数一片片向上延伸的碧绿茶园,近100亩的茶园内生长着五十年以上茶龄的优质云南大叶茶树。到达桃溪谷的时候正值客人体验采茶活动,跟随专业的采茶师傅,这些在城市里生活惯了的人,背着竹篓穿梭在碧绿的茶树中,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行行呼应的茶树林像是挂在山腰上的五线谱,旁边是三塔与白云的相互映照,远处是整片古城的轮廓,再远就到了被风吹起笑纹的洱海。采好的茶叶在师傅的指导下,经过筛选、炒制,最后包装成品客人可以带走,从新鲜茶叶到制成成品茶叶大概是5:1的比例。

桃溪谷茶室的负责人简辉告诉我们,桃溪谷5年前就因为这片茶园发展起来,最初的茶园有车间可以生产和制作茶叶,几个爱好自然的朋友承包下茶园,每年来打理和休息一段时间,亲近自然也保护好这片环境,最近几年才慢慢发展成了山庄,为的是让更多爱好自然的人来分享大理的天然美景。现在桃溪谷最多能接待60个人的住宿,因为不是大面积地经营,目前桃溪谷仍处于贴钱状态。但未来在桃溪谷内的建筑面也不会再扩大,而是以恢复生态为目的增加花草树木,对每天进入桃溪谷的人数有一个限制,防止过多人进入对环境造成破坏。

5年前,公关公司的白领简辉从北京辞职,一个人开始游走半个中国的计划,从北京出发到了贵州,再到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在大理爬苍山误打误撞走进了桃溪谷的茶园,被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打动了,游完香格里拉后就留在了桃溪谷。“在桃溪谷有很多像我这样从城市生活中逃出来的人,虽然工资跟从前的工作肯定没法比,但享受自然,又放松自己,很快乐。”在桃溪谷有来自广州、北京、四川等地的员工,曾经在一、二线城市从事广告、园林、网站建设等各行各业,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在桃溪谷的生活简单却不寂寞。”他们从山中采下新鲜的花椒制作成天然花椒油,用玫瑰花做出可以喝也可以敷脸的玫瑰花蒸馏水,用溪水和葡萄酿制口感纯正的葡萄酒,或者用野草编成手链,就连河里的石头都可以用水粉做出画来,做出的小批量产品,大家背起背篓结伴从小路步行或者是搭顺风车下山,到古城摆个小地摊,超低价出售,让更多的人分享到自然的美好。

来自广州的前台小伙苏远翰最近正忙着做桃溪谷的网站,他说网站很快就对外开放了,更多的人能通过网站欣赏到这里的美景,了解这里的情况。苏远翰三月份从厦门辞了网络游戏开发的工作来到桃溪谷,他觉得在桃溪谷做前台,最大的乐趣就是不会觉得这是工作,每天带着客人满山谷跑,本身就很快乐。

桃溪谷的美因为有着许多喜欢并爱护她的人变得更加真实,和大理很多地方一样,这样的美景不适合那些行色匆匆的游客,眼睛看到的美远不如心感受到的美。在生活、工作中疲乏的人可以住在这山林中,推窗看清晨茶树上眨着眼睛的露珠,远处是洱海上第一缕阳光,身后是苍翠的山脉,泡上一杯桃溪谷自产的绿茶或是普洱茶,在自然的怀抱里放空自己。

cy316.com编辑推荐

湖南桃源的喝擂茶风俗探究


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就更离不开擂茶了。无论是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这里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饭,而是摆上一桌擂茶。家里来了贵客,更要摆上一桌擂茶。位于桃源县境内的桃花源素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这里不仅自然风光让人叫绝,这里的擂茶,更是桃源擂茶中的极品。笔者生长在常德,数次饮用擂茶,熟知其制作过程,并了解其功能用途,现介绍如下。

一、有关"擂茶"一词的历史记载和桃源擂茶的缘起

擂茶实际上是一种饮料,由于"脚子"(方言,即擂制后形成的糊状物)是擂制而成,所以取名擂茶。擂茶源远流长,考"擂茶"一名,文献出现甚早。早在宋代就盛行此茶,宋朝耐得翁《都城纪胜》及吴自牧《梦粱录》中就有"擂茶"、"七宝擂茶"的记载,可惜七宝擂茶制法已经失传。袁文撰的《瓮牖闲评》中也提到"余生汉东,最喜啜田田田茶、闲时常过一、二。北人知余啜此,则煮以相饷,其法以茶芽盏许,入少脂麻沙盆中研烂,量人多少煮之,其味极甘腴可爱……茶,古不闻食,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号茗粥,则知田田田茶者,自晋盖有之矣。"①

清·同治《兴国县志》曾记载:"平时宾客偶至,必呼酒留饮,佐以果盒,曰把盏。……把盏之后,继以擂茶。捣叶为末,加芝麻、油盐及姜,瀹而羹之,陈列果品,再三劝进。女客至,尤尚此。农工力作,午间亦设以相劳,皆习俗之近厚者。"②

在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称"桃源擂茶"是世界茶道中的上乘之作,并一致认定湖南省的桃源是我国正宗擂茶的发祥地,其它擂茶亦本源如此。中国擂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调饮式饮茶方法。

擂茶的历史是有史籍可作考证的。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上,有用茶、姜、米等原料制作的茶饮并成为宫廷贡品的记载,据说那就是擂茶。公元前280年,秦大将司马错屯兵沅水之南,在与桃源毗邻的长茅岭一带筑城,当时民间流传"古羹",这就是擂茶的老祖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阳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当时叫乌头村。关于擂茶的传说有的涉及到刘备,有的涉及到诸葛亮、张飞,但更多的却是提到马援。刘备和诸葛亮到没到过乌头村,无可稽考。张飞取武陵虽到过乌头村,但没留下瘟病流行的记载,唯有马援一说可见于历史的记载。

马援到乌头村(即今桃花源)的具体时间已无史可考,但据史料推测,当在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到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之间的一盛夏,《桃源县志·凡例》(康熙版)载③:"马援征五溪蛮……将兵行有纪,鸡犬不惊","凿石室以安民(马援当年和将士们开凿的石室,近似于陕北的窑洞,经两千年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民间献擂茶以报德",誉为千古绝唱。《桃源县志》(道光版)记载:"擂茶合茶、姜、芝麻、盐、茱萸,以阴阳水和饮之,一名五味汤,相传马援制以避瘟。"相传马援率军驻守桃花源,不料许多将士纷纷病到,当地居民便献擂茶以治病。被病魔缠身的伏波将信将疑地喝了一碗,只觉一股芳香沁入心脾,嘴里立刻有了滋味,遂连喝三大碗,随之他大汗淋漓,似乎淤积多日的病痛也随汗水流走。他忙问:"是何神物?"一老妪回禀:"此乃神传秘方五味汤。"于是,马伏波忙命三军服用,军中疫病全除,士气大振,举旗征蛮大捷。桃花源有马石(室)、伏波洞、马王庙、马王溪等历史遗迹和纪念性山水名称可作佐证,擂茶的来源已久。

二、桃源擂茶的制作及饮用

桃源擂茶的配方遵循古制,以桃源产大叶茶珍品"野茶王"的生茶叶为原料。擂茶的工具主要就是擂茶钵和擂棍。擂茶钵通常是陶钵,一般约20㎝高,25㎝至30㎝宽(还有大小不等规格)。一般的陶钵要内外过釉光滑,而擂茶钵是特制的,钵内有一道道像草席纹一样的钵牙,这样才能把茶擂成沫。(擂钵曾在长沙窑、白居易故居、黄堡镇窑、富滩东吴墓等出土过。)另外还有配套的擂茶棍。此棍是一根约50㎝至70㎝长,手电筒一般大的木棍。选料多用上等油茶树,这些树料既无毒素又不会散发其它杂味。擂茶的料是比较讲究的,茶叶一般采用清明至立夏前后的鲜叶,经蒸烫去其青涩味,然后烘干或炒干贮藏备用,用武陵溪(在常德境内)的溪水浸泡。下钵把生茶叶、生米、生姜(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汤")与食盐、黄豆、芝麻、蒜仁、胡椒、花生米、陈皮、甘草及山泉水(或深井水、矿泉水、凉开水)等,放在钵内。

《事林广记》中还载有相关类似擂茶的制作过程:"将茶芽汤浸软,同去皮炒熟芝麻擂极细,入川椒末盐酥糖饼再擂匀细,如干,旋添浸茶汤。如无糖饼,斟酌以干面代之。入锅煎熟,随意加生粟子片、松子仁、胡桃或酥油,同擂细,煎熟尤妙。如无草茶,只用末茶亦可。与芝麻同擂亦妙。"④

具体来说,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擂钵,握擂棍,频频舂捣、旋转。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越细越溶越好。同时还根据不同用途、不同季节加入不同的配料,如滋润肌肤、美丽容颜等加入黑芝麻、黑豆等,防暑清热加入鱼腥草、绿豆、陈皮、藿香、白芍、甘草、金银花等;又如春季加入薄荷、茉莉花,夏季加入金银花、白菊花,秋季加入甘草、白扁豆、八角,冬季加入花椒、肉桂、茴香。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

冲服擂茶的方法十分考究。首先,必须待宾客入席之后才放上茶碗。其次,在碗里放进半汤匙"擂茶脚子"和少许食盐(爱甜食者可放入糖),再用少量开水倒入碗内将"脚子"及盐(或糖)化淡。接着壶高提,水快冲,让水在碗里冲成漩涡,使"脚子"在漩转的水中自然冲匀。擂茶必须趁热而喝,然后,细品慢咽,香、辣、咸(甜)、涩四味俱全,异香绵长。

另外,喝擂茶时还要辅以"压桌"(又称"搭菜"),少则十几种,多则达四十八种,通常有辣藕、韭菜、荷叶豆、豆角、小白菜、炸薯片、炸蚕豆、油炸锅粑、豆豉、米泡、苞谷、荞饼、蒿叶粑粑、腌坛菜等等,用以配茶,吃时任人选择。现在的"压桌"增加到饼干、糖果、蜜饯、瓜子、水果。这些配茶,酸甜咸辣,五味俱全,别有风味,人们边喝擂茶,边吃"搭茶",谈笑风声,饶有兴趣,当地有首民谣歌曰:"走东家,跑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桃源一带的回族同胞招待客人,常将"压桌"摆成一字,客人入席喝擂茶,就要懂规矩,如主人摆的是"福"宇,客人就要将字拆开,另摆成"寿"字或"喜"字或其他字,喝茶也像饮酒一样,相劝饮茶。喝擂茶成了常德人民交朋结友,待人接物的一个重要方式。

桃源人招待客人喝擂茶,除了有一整套茶道外,主人每劝客人喝一碗擂茶的理由都令人无法拒绝---开碗大吉、好事成双、三生有幸、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相会、八八大发、天长地久、十全十美。还有"三碗不下席,六碗不出源"的规矩,如果你客气推辞,主人会显得很不高兴,假如你撇开肚皮牛饮,主人会感到十分愉快,说不定还会再给你敬上一大碗香飘三湘的秦人腊酒(也产于桃源)。来桃源第一次喝这种茶的人,一定要喝完三碗,喝完三碗才算领了主人的情,喝第一碗是"贼",喝完第二碗是客人,喝了第三碗才是朋友,喝得越多才越是领了主人的情。由此看来,在桃源如果没有喝上三大碗热气腾腾的擂茶,你可就错过了体会当地人那一份热情好客的机会。而且读过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都会知道,现代桃源人这种待客之道正是当地桃花源古朴民风的延续,对他们而言,通过喝擂茶体会这种民风,也算是对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的一种缅怀。

三、桃源擂茶长盛不衰的原因

擂茶在桃源为什么世代相传,长盛不衰呢?究其原因,从文化上,作为中国茶文化之一的擂茶是扎根于中华大文化基础之上。在其历史的长河中,虽然茶的制作及茗饮方法曾有过多次变革,但每次变革都是茶文化自身的不断超越和完善。而以茶养性、联谊、示礼、传情、祭祖、育德,及至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这个根本上,始终未发生过脱胎换骨或替代性的嬗变。这是擂茶得以形成并长期延续下来的基本前提。

从擂茶本身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风味独特,口感好。因为如此多种的配料擂制的茶,无味俱全,既有茶叶,还有芝麻等的芳香,还有多种配菜的可口,味道丰富,回味无穷。二是桃源擂茶属纯天然饮品,不仅鲜浓味美,而且还有药用功效。据中药学研究:擂茶中茶叶能清心明目、提神去烦;大米能润肠止火、益精强肾;生姜能理脾解表、散寒温胃。常喝擂茶还有通血脉、润肌肤、乌须发的功效。擂茶的组成部分,容易消化,可以说是清肠开胃的良方。夏天吃擂茶可消暑,冬天吃擂茶可温身,同时,还可以去油腻增食欲,常吃擂茶亦可减肥益寿。实际上也正是这样,有喝擂茶习惯的人家男女老少多数精神健旺,无病无痛。当地人还认为,如果能够坚持长年累月地喝擂茶,就可以收到祛病延年的效果,他们说:"日饮两碗擂茶,胜吃两剂补药"。桃源人都爱喝这擂茶,当地还有"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擂茶"的说法。三是擂茶,可以自采自制,价廉物美。其茗饮,既不失茶道之情趣,又不受经济的困扰,从而能在武陵人(常德古称武陵)中长期流传下来。

四、桃源擂茶在茶文化中的价值及前景展望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对社会文明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桃源擂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中的一种,具有较高的价值。

首先,桃源擂茶是茶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形成的智慧产物,并形成了一种民间艺术。中国人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桃源擂茶的发祥地桃花源地处四面环山的小山坳里,湿气比较重,桃源擂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当地人发挥智慧的产物。桃源擂茶的动作好似旋律,擂茶的人还时常哼着小调,唱着民谣。配菜从原料选用,到加工、制作,整个过程体现了桃源人民的劳动艺术。至今,桃源民间舞蹈中还保留有原始舞蹈《擂茶舞》。擂茶还与文人学士结下源远流长的茶墨之缘,留下了一些茶文艺作品。如汪曾祺书赠的擂茶诗:"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金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

其次,桃源擂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桃源当地的桃花源风景区最大的两个特色就是桃花和擂茶,每年的"中国湖南常德桃花源游园会",更是吸引的大批中外游客前往,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当地很多家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再次,桃源擂茶文化反映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明状态,是一种精神享受。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忙"字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易使人们心理上、精神上产生紧张、焦虑、失落、烦燥不安等情况,需要以适当的调节。而桃源擂茶有一种本能,能把人带到悠闲静幽的境界,疲惫的身心此时也很容易得到安抚与调节。桃源擂茶反映了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我国自古就有"茶为万病之药"的记载,医学文献中茶疗秘方甚多,成为医学上的财富。现代茶食疗学的发展,更为桃源擂茶赢得了"健康饮料"的美称。中国传统文化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桃源擂茶文化完全吻合了这一特征。喝擂茶时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气氛就容易融洽起来。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多提倡以擂茶待客,以擂茶交际,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搞活当地经济,就可以继续把擂茶的地方风俗文化用来促进经济交流。即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个延伸。桃源擂茶的包装成品曾畅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现已跟不上了时代,得继续对擂茶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在对传统擂茶的制作工艺进行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擂茶的工业化生产模式,采用企业化经营,实行标准化生产经营,把桃源擂茶做成工业化产品推向市场走向世界。

漫说桃源野茶王的历史发展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据传,这南方指的就是桃源、安化、沅陵三县交界,沅资两水近乎交臂的雪峰山地。在远古时,这里就是一个神奇的茶叶王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东汉伏波将军去五强征蛮途中染病得擂茶而救的典故讲的就是这里。

西晋《荆州土地记》中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当时,武陵郡治设在沅陵县,桃源属武陵郡。而当时沅陵县并不产茶,这最好的茶自然是指来自雪峰山脉深山峡谷的桃源野茶。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容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屋香,便酌砌下金沙水。聚雨松涛入鼎来,白云满碗在徘徊,悠扬喷鼻宿程数,清峭彻骨烦禁开新芽连拳半来舒,自摘至煎俄顷余,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明崇正三年,张镜心《桃源洞六绝诗》云:八月桃花不见花,沿溪河处觅渔槎,山容淡荡惟秋水,流到人间作野茶。这既表明了野茶一词并非空穴来风,也流露出诗人的野茶之恋。

在民间,一首脍炙人口的采茶歌已唱了几千年,其中有一段云:家茶哪有野茶香,为你痴迷为你狂,家茶香满三间屋,野茶香过九间房。

由于地壳运动和千百年来的过度采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桃源野茶寥寥无几。

1969年,湖南茶校毕业的土生土长的卢万俊先生与品茶师廖玉兆先生在太平铺乡陆家冲野生茶群体中惊奇地发现了两株罕见的大叶茶树。其叶片肥大、叶质柔软、叶色深绿、芽头硕壮、茸毛较多、汤色翡翠、气味芳香、余味悠长。经茶叶专家鉴定,此茶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硒、锌等微量元素与500多种酚类物质,茶多酚含量高达35\%,氨基酸含量高达8.56\%,高于其他任何茶品。此茶还有抗逆性强、采摘时间长等诸多优良特征,鲜叶产量高于其他群体茶叶3倍以上。但此茶树只开花、不结果,无法实行有性繁育。

为了挽救这一濒临绝迹的珍品,桃源县委、县政府选定在太平铺乡卢家湾建立大叶茶良种繁育科研所,茶叶泰斗朱先民、唐明德、施兆鹏等亲临现场悉心指导,锲而不舍的科技攻关,无性繁育一举成功。唐明德教授还把实践中摸索出来制茶技巧手把手地传给了吉光腾、钟开琼夫妇。

1992年,时任茶庵铺区区委书记的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熊复兴等领导为加快大叶茶开发,把茶叶土专家、时任太平铺茶厂厂长的吉光腾、钟开琼夫妇抽调到区里,专门推广开发大叶茶。由于市面上野茶较多,桃源野茶品牌不响,市场不畅,从1969年大叶茶发现到1993年25年间,全县大叶茶不过2000亩。但吉光腾夫妇仍坚持认为小小一片叶子,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1994年,腾琼走上创牌之路,潜心研发出六大类野茶珍品。他们顶着冷嘲热讽,用清明前后一星期内的灵芽(鲜嫩芽头),精制成条索紧结、扁直嫩绿、油润光滑、翩若竹影、香浓味醇、余味悠长的绿茶极品,在冲泡时可见万笔书天、雨后春笋的奇妙景观。此茶一诞生,中外茶叶专家、业界朋友拍手叫绝,称其形赛龙井、香高碧螺、味斗毛峰。时任县委书记胡宗清、省乡镇企业局局长龙新平、湖南日报高级记者田正校等经过谋划,给此茶取名野茶王,于是就有了腾琼野茶王、灵芽野茶王的品牌。2002年,野茶王与芙蓉王烟、武陵王酒并称为常德特产三王。

2005年,桃源县人民政府向国家申报野茶王为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年12月获准。从此,桃源野茶王便以茶叶新贵开始享有与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国内历史名茶齐名的尊荣,成为全国茶叶界响当当的名牌,大叶茶每年以新植1000亩以上的速度发展,至今已集中连片发展到3万多亩。桃源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县、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茶如生活,生活如茶


想了解《茶如生活,生活如茶》知识吗,丰富的《茶如生活,生活如茶》内容等你来看!

桌上泡着一杯清茶,手中的键盘在敲打,我一直在忙着工作的事,甚至半天都忘了喝上一口茶。

我是一个不懂茶的人,也不懂得品味茶叶的好处,只是感觉到茶有着极好的提神作用,因为我的工作时常要加班,夜深人静时,也只有茶能够让我不打盹。近半年来,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捧着茶杯,喝着热乎乎的茶水,说实话,有时候,我感觉茶水蛮苦的。

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这样热爱茶,而且它还是中国古人最挚爱的东西,或许茶中真的蕴含着什么高深的哲理吧,因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总是富有人生意义的,我坚信这一点。

当有人问我喝茶时在想什么时,我说我头脑一片空白时,他们的表情有些愕然,我才知道我原来喝的真的是一杯苦茶,那种苦味曾浸入我的神经。这个时候,我突然间明白了,茶就如生活,虽然充满苦涩,但也带有淡淡的幽香。如果你想的很简单,甚至什么都不想,你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艰辛与痛苦,相反还可能会有一股甘甜。如果你处处介意别人怎么看,或特别在乎生活中的不顺心,你的生活就越痛苦,生活往往都是在乎的越多,失去的越多。

我的生活里就有很多的挫折,我也一直看不开那些事,那些令人恼火的事。甚至看到某些人的做法,忍不住想发火,这种精神的苦一直侵蚀着我。我想,我需要的正是一杯清茶,让我慢慢的去品味,让我的心情平复。我一定会好好的喝茶,好好的生活,因为茶如生活,生活如茶。

本文《茶如生活,生活如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与生活


想了解《茶与生活》知识吗,丰富的《茶与生活》内容等你来看!

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茶的组成部分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种类的茶,不同种类的茶应该如何冲泡,如何保养?所有这些内容,其实都可以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比方说有娇嫩的明前茶,在冲泡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用太沸的水,那样会破坏茶的娇嫩。这是一种呵护的心态,只有呵护,小心翼翼关爱,茶才有甜香。生活中我们需要有这种呵护的心态,若是公司前辈对新人,要注意提携。若是老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若是父母对孩子,要关怀备至。若是官员对百姓,要和善亲切,将心比心。生活中太多的场合,太多的角色,太多的细节,都需要这种心态,有这种心态,社会才和谐。

茶是天地灵气所聚而成,所以我们要珍惜,要仔细品味大自然的馈赠,不可浪费,生活中亦然,手中一杯茶要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要珍惜,亲情友情爱情,都要珍惜,因为他们都如同茶一样,是经历过太多才有所成就。

茶中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所以饮之有益,不过也需要注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茶,不是所有时间都适合喝茶,比如女性哺乳期不能饮茶,比如睡前不适合饮茶,免得精神亢奋,容易失眠,生活中不同样如此吗?不可贪,不可过,凡事注意分寸,把握好尺度,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定位才准确,才不会做错事。

只要有心,就可以在茶中得到更多属于自己的感悟,茶,绝不仅仅是饮品而已。

关于本文《茶与生活》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如红茶般的女子


古语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苟同。有时,我们听的意见多了,反而自己乱了阵脚。就像是在某宝上淘东西,款式是多了,选择是多了,可我们偏就很难买到称心如意的。处事能够坚守自己最初信念的不多,可就是有这样的女子,她们在社会上颇具争议,却仍不改初心。犹如红茶那样,红得艳丽,红得别致。

对于红茶这一茶品,有的人喜欢,有的人无法接受,而喜欢它的人却只会愈来愈喜欢。红茶是一种经过全发酵(发酵程度大于80%)制成的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内含多种维生素,叶片及汤呈红色。

这样的红色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因此,品红茶也需要一定的勇气。如红茶一般的女子亦是如此,并不是所有人都驾驭得了的。她们似红茶般受人瞩目,她们活得十分精致,清新淡抹的时刻不多,给人最多的印象即是浓妆艳抹,以及步步是自信的身姿。她们是一群特立独行的人,尽管备受争议,依然我行我素。独立自强是她们的个性。一杯红茶,即使经受如此多的考验,仍坚持自我,塑造自己。红色的叶片,红色的茶汤,即是它的独特,是它走过磨练后的本色。

如红茶般的女子,只会做好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她们不愿与堕落的人为伍,她们愿为心中的梦想付出努力,成为闪亮的自己。如红茶般独特,如红茶般亮眼。

茶:从生活中来但终究要回到生活中去


聊到茶、酒与咖啡的不同。友人说:“茶给人的感觉比较清雅,也很古老,就是过于高高在上了。

“茶向酒学营销,酒向茶学文化”这句话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能得以流传也是有道理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茶与酒内在本质的不同。

我们平时常说“茶文化”,但要是真说起“茶文化”,恐怕很多人都未必能说出一二,只知其历史长远而不知其内涵深浅,茶在世人眼中便变得越来越“高大上”而不接地气了。

古人有八大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一字一文化。

琴韵悠扬待知音,善琴者通达从容;棋定天下参谋略,善棋者睿智过人;书破万卷有才情,善书者至情至性;画笔传神千秋韵,善画者至善至美;诗礼传家诉心声,善诗者才高八斗;酒逢知己千杯少,善酒者豪爽大气;花团锦簇吐芬芳,善花者品性怡然;茶韵飘香醉满园,善茶者陶冶情操。

相对而言,又有极“俗”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事事皆必要。

若无柴,不可炊;若无米,则不得温饱;若无油盐酱醋,则食之无味;若无茶,可能就失掉了平淡生活里的仅余趣味。置于今天,这话可能说得有点过,生活中可寻乐趣之事实在太多,而不像从前,在生存以外,只可用茶来添味,不过,“开门七件事”始终未有变更就是了。

这样看来,茶亦是有两种“身份”的,就茶文化而言,本来就包含了高雅的一面和常俗的一面。私以为,茶文化非但不应该强调其“雅”,反倒更应该回归其“俗”。

茶,是用来喝的,这是最为世俗的说法,可是我们总不能说“茶是用来仰望的”。毕竟,再好的名茶、再美的茶艺,都属于被欣赏的过程,而不是茶的最终归处。

古人有诗云:“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将茶融入生活


在宋朝的时候,茶文化十分活跃,比如有人要搬家,邻居要“献茶”,订婚的时候要“下茶”,在结婚的时候“定茶”,同房时要“和茶”,甚至在民间有斗茶的风气。

当前社会,我们也有必要将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社会风气有些许不好的发展势头,世风日下,人人注重实际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趋冷漠,长此以往,人人都如坚冰一样,再难见到春的气息。

莫如让茶香融入我们的生活,品茶论道,将丝丝甘甜潜移默化融到彼此的心里,拉进一些距离,增添一些友谊,让茶不再是茶,而是拉近人们友谊的纽带。

茶的醇厚香甜,会使人们多一些感性,多一些自然天趣,一杯茶在手,首先感受到的是暖暖的温度,然后是茶香,整个人被茶香浸润过,就仿佛进行了一场洗礼,杂质尽去,剩下的是最真实的自己,会对天地有真切的敬畏,对人生有最真实的感悟,对朋友是最诚恳的谢意,对人生是最纯粹的感恩。

一茶如同一梦,我们在现实中有太多的伪装,只有在梦里,才会剥离层层防御,还原本真,我们需要让自己在茶香中睡一会,将一些不该有的东西抛下,不再去计较利益得失,不去想是非对错,只是简单的做一回自己。

品好茶,宜人宜家,如果我们的人生中能多一些茶香,少一些铜臭,生活便会更加自在,更加充实。

人生要如白茶般淡泊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人生要如白茶般淡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比于普洱茶的厚重,我更向往白茶的淡泊。当初无意的一饮,白茶便成了我向别人推荐的首选。白茶,茶中珍品,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是微发酵茶。制作工艺最为自然,把采下的新鲜茶叶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让其自然萎凋。晾晒至七八成干时,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最为出名是产于福鼎的白茶,福鼎也是白茶的原产地,在《茶叶通史》中有记载。

白茶,茶水淡得让人错认为没有味道,如果就此放弃它,那就可惜了;当你饮一口汤水,顿时清爽醇厚的茶味在嘴里绽放;以为就这样了的时候,它的甘甜又刺激着喉头。看似淡白无味,却是茶香浓厚。让人一口爱上的原因就是这样如此简单,白茶的所有内涵都要品过才能获得。

白茶的淡泊,不仅仅是表面的波澜不惊,还体现在它有很好的药效性能。白茶含丰富多种氨基酸,其性寒凉,具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效;因其还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所以可预防夜盲症与干眼症。白茶存放时间越长,起要用价值就越高。陈年的白茶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

之前喜欢白茶,仅仅因为它的美妙滋味。现在喜欢白茶,更多的是因为,品它时,能静心,能希望自己如它般淡泊,如它般低调,如它般丰富。

关于本文《人生要如白茶般淡泊》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386.html

上一篇:关于巧喝九种心情果茶美颜养生的制作和功效

下一篇:解读岩茶焙火中的几种火功类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