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永定茶缘

2020-07-02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永定茶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永定茶缘”相关知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永定茶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闲适的周末,拿出竹制的茶盘,竹影婆娑的盖碗茶具,还有一个暗红色的弥勒佛茶宠。茶是福建永定带回来的铁观音,带一股原野的清香。烧水、润杯、置茶、冲泡,茶香在沸水的冲击下,乘着热气散发出来。我先淋给茶宠,笑哈哈的弥勒佛变得鲜红清晰,佛珠变得白润光亮。在茶香中,永定的一日忽然又浮现眼前,仿佛,就在昨日一般。

夏末秋初,天是碧蓝的,青山的远处有几朵棉絮一样的白云。太阳依然的炙热,随着大众我们涌进侨福楼。娇小可爱的女导游一脸笑容地介绍,这是一个归国华侨盖的土楼。楼主的哥哥一共生了6个子女,其中5个儿子和唯一的女儿都读了博士,5个博士儿子又都娶了博士做老婆,一家有11位博士,因此这座土楼又称“博士楼”。走进楼来,天是圆的,这是一个团结的楼,一家人围成了一个坚固的圈。一楼正对大门的一间供奉了佛,四壁贴满了照片,那是博士的照片。为了祈求小孩也能读好书,我也从楼主手里接过一支香,拜了拜,插在香笼里。一转眼,看到旁边还有一个募捐箱,正要从包里拿钱,却被拥挤的人群拥出了房间,便独自沿着走廊参观,一楼大都是商户了,商家还都保留着朴实的本色,二楼楼梯口竖着牌子,游客不能上去。

走了一圈,有点乏,午后的热气也烘得我有些口渴了。这时,一阵茶香飘来,我顺着香气看去,一个端庄朴实的姑娘正在泡茶,她边上一个少年在拣茶叶梗。看到我,她便招呼我来喝茶,我说我不买茶叶的。她笑笑,没关系啊,坐下来喝杯茶歇歇脚好了。看看导游正被我们团里的一部分人拥去中间那房间,而我已经看过了,便顺势坐下来等待。

簸箕里是清香型的铁观音,有青山的翠绿,半球形的颗粒还算紧实,夹有一些褐色的茶梗,眉清目秀的少年正认真地分拣。姑娘微笑着手法娴熟地泡茶,清香瞬即扑鼻而来,汤色清澈明亮。我接过茶,这茶竟如甘露一般清爽滋润,唇齿留香,回味甘甜。我连着喝了几杯,竟然欲罢不能,难道是因我又热又渴的缘故?姑娘始终恬淡地笑着,为我斟了一杯又一杯。她说这是她家里自己种的茶,自己做的铁观音,弟弟正放暑假,也来帮忙拣茶叶。闲聊间,我实在舍不得这么好喝的茶,便顺手将欲募捐的钱买了一包茶,带回去品尝。

我开心地拿起茶,同来的大姐见状也要买,但是包装好的已经没有,要去临时包,她不高兴等,看到导游要到下一个景点去,就拉我去追导游。这是土楼之王--承启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承启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楼可以上去观看全景,可是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因为据说国庆以后就不能登楼了。我们便去下一个四方的土楼参观。这个是导游家所在的土楼,一进去就被请进了她家喝茶。男主人很年轻,很老练地泡茶,出汤很快,汤色清绿明亮,透出兰花香,同去人的品着有滋有味,还摆了POSE拍照,人多杂乱。我自行走出观看这土楼,一楼全是商户,卖什么的都有,除了卖东西的其他都锁着门。这时,我发现了那个茶宠,暗绿的弥勒佛坐像,拳头大小,他笑呵呵地看着我。我询价,老板娘客气请我进来喝茶,浇水给我看茶宠变色。开水浇上去,弥勒佛通身变得碧绿透亮。正是我所喜欢的。朋友说,不开心时就想想弥勒佛,“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能有一个开心弥勒佛相伴,且可以时时相对饮茶,倒真是一件可宽心解郁的雅事。

美中总是不足,这茶宠仅有这一件了,还有点小小的瑕疵,正犹豫不决间,同来的大姐走来,看到也很喜欢,可惜只有这一件,其它她也不满意。其时,导游已经回到承启楼排队了。她很果断地说,不要买了,我们别处看看。我很是舍不得,一步三回头,但大姐不容分说拉走我,“不行待会再回来,这种的东西很多的。”

在排队的间隙,我们又看了几件茶宠,终没有原先那个满意。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别的人一路一路挤上去,我们这一队却纹丝不动。大姐同别人挤到那一边,拥上去了,我只乖乖等着,这边群情开始激愤,我在拥挤的人群中脚不沾地地上了木制楼梯。上了来,心吓得还是“突突”跳个不停。真不知道,为了登这个土楼,吓成这样值不值得。我宁愿在一楼找个朴实的姑娘喝喝茶,聊聊天。或者继续寻找中意的茶宠。楼上的房间大都是不开的,木制的门都上了新锁,而陈旧的老锁无声地垂在一边。透过土楼厚实的土窗看外面青翠的山水,沿着木制回廊观圆形的碧蓝的天空,看团团丝丝白絮的云彩。土楼处处透着神秘。

不容我细细探究,导游已经在下面催促要返程了。下到一楼商户区,我还念着方才那茶宠,回去买已是来不及了,而我又不甘心空手而返。正好眼前一家也有很多茶宠。我却找不到那相似的,只有一个暗红色的,一手托着元宝,一手拎着酒葫芦,斜倚在布袋上,笑哈哈地看着我。也会变色。我毫不犹豫地买回来。

念及那个碧绿的茶宠,我有一丝丝的遗憾。但让我欣慰地是,我带回了博士楼里的茶,也带回了土楼之王中的茶宠。现时,这茶正散发出幽幽清香,而茶宠正笑哈哈地看着我,眼神里有无限深意。这虽不是我最中意的那一个,然而他却要长长久久地陪伴我了。正如那年轻时的爱情一般,你虽然喜欢他,可惜你不知道前面有多少更优秀的人在等待着你,于是,你放弃了自己的初恋。等走过山山水水,度过风风雨雨,安定下来的你,在某一个寂寞的午后,忽然发现,你身边的他也许并不如任何一个追求过你的人,更比不上你的初恋情人,然而你却和他幸福地生活着。

我虽然对那绿玉茶宠念念不忘,而我并不忧伤。这陪伴我的茶宠亦有他的优势,在我的茶香中,他总是笑着,笑着,容得下我任何的美丽遐思,也容得下我偶尔的思绪游离。永定啊,只因那个企望不及的茶宠,在我的心里,将长长久久留下了一丝情意。

关于本文《永定茶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道·茶缘


茶与道更多的是形似,与佛却是神合,因为茶的属性与佛理旨趣是一致的。从味上说,茶味清苦,这与佛理视人间为苦海,视涅槃为清寂是一致的,故有“茶佛一味”的说法。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和“十二因缘”,四谛的第一谛就是苦谛。佛教视人生为无边的苦难,典型的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苦。一杯苦味的清茶,在佛教徒的眼中似乎浓缩着人生的所有苦,细细品味清茶,就好比细嚼人生的种种苦。所以对佛教徒来说,饮茶有助于静虑人生、坚信佛理、追求解脱。

到了唐代,浙江吴兴(今湖州)一位世称皎然的和尚传承了陈隋智者大师“以茶供佛”、“茶禅一味”之说,他在把佛门茶事推崇到极致的同时,也推动了茶礼的世俗化。

皎然性情随和旷达,结交广泛,常以诗、茶会友当时的许多文人学者,如颜真卿、韦应物、皇甫冉等都过从甚密。作为佛门中人,皎然还大力提倡“以茶代酒”,使茶礼逐渐从佛礼慢慢渗透到了世俗社会的日常礼节中,既赋予了茶文化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又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茶灵瑞事件的出现,实际上是山寺僧所擅长的茶道“分茶”艺术:“下汤运匕水脉,别施妙绝,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是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当时的国清寺僧人处谦还把这种“茶百戏”带到杭州表演,众人观后,赞叹不已。唐朝著名诗人苏轼观后谈惊为:“点茶三昧手”和“天台乳花世不见”。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论做茶也好,品茶也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多的结果,就在于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达到善化人心,美化环境,净化世界的目的。

安溪与台湾的“茶缘”


有中国茶都之美誉的福建安溪是著名的铁观音故乡,它与台湾有着一脉相承的茶缘。几年来,茶缘成为两地乡情联系、经贸往来的纽带。

百万人口的安溪县现有90%以上的人以茶为生或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它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现有旅外安溪乡亲100多万,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台安溪籍同胞200多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超过安溪本土人口的一倍多。安溪现有茶园30万亩,年产3万吨,产值3亿多元。目前,台商在安溪投资创办的台资企业有75家,其中,涉及茶叶的企业达29家。

追溯两地的茶缘历史,我们发现,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安溪乡民就开始入垦台湾,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量的安溪人移民台湾,带去了茶苗,也带去了安溪的茶俗。清咸丰五年,安溪人林凤池率先把乌龙茶引入台湾,种植在台湾冻顶山,相传这就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起源。如今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60%以上的台湾同胞有饮茶的习惯,并且以乌龙茶为主。随着茶树和茶叶的传入,制茶技术和一些茶俗也慢慢传入岛内,至今,台湾仍保持着以茶代酒的待客习俗,在大陆流行的茶王赛、茶艺、茶歌茶舞等茶俗也仍在台湾不断地演绎和发展。

在茶叶的制作上,安溪西坪人王义程在台湾对从家乡传到台湾的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加以改进,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并在台北县茶区大力倡导和传授。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安溪福美村张尔妙、张尔乾兄弟将家乡的铁观音茶苗引入台湾,在木栅区樟湖山种植成功,从此,木栅铁观音声名远扬,逐步发展成为台湾铁观音的主要产区。

关于木栅铁观音的源流,陈文怀先生在《港台茶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台湾木栅铁观音,系木栅人张尔妙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自祖籍安溪引入的。第一次引种大约在19世纪末,张氏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尝到一啜三日夸的铁观音茶,十分赞赏,遂向亲友索求了12株铁观音纯正茶苗,携回台湾的居住地台北木栅,在屋后石崖缝间的土台上种植。第二次引种大约在20世纪初,张尔妙以当时茶师身份受政府委派,到安溪正式购买铁观音茶苗1000株,种植于木栅樟湖山(即今指南山),经张氏多年的推广,逐步发展成木栅铁观音茶区。

海峡两岸同宗本源。台湾茶商联合会会长、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主任委员杨山虎对此是感慨万千,他不停地呼吁:茶应该成为两岸的和平使者。

谈起杨山虎,有一段两岸茗缘。早在1995年,杨山虎先生就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参加了在安溪举办的福建省茶叶机械学术研讨会,此后,他连续3年前来参加研讨会,1998年还以台湾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茶文化展。几年的接触,杨先生发现祖国大陆的茶叶技术和茶叶机械水平比台湾有一定差距,便决心到福建投资兴业。他一举在安溪投资开发了5000亩的茶山,种植茶叶、果树等,还于2001年春季举办台湾乌龙茶(安溪)茶王邀请赛,并获得茶王。

难能可贵的是,在大陆举办各类茶王赛、茶文化交流会期间,杨山虎先生积极传播台湾茶文化,并将台湾茶叶推广到大陆,同时也将祖国大陆的茶叶、茶文化推广到台湾,受到了两岸茶叶界人士的推崇。2002年,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举行的中国海峡两岸2002茶文化交流会上,他带领200多名台湾的茶商、茶农进京,将台湾的茶文化带进了首都。

茶香袅袅,茶情依依,大陆与台湾茶情一脉相承。大批台湾茶商、茶农的加入,给安溪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为安溪这一传统的产业增加了新的活力,又进一步丰富了悠久的安溪茶文化内涵。

台湾与漳州的茶缘历史


在漳州,谈起台湾茶,似乎熟悉的人并不多。其实,台湾乌龙茶,最初也是来源于福建。台湾从福建引入茶源,至今虽然只有200年的历史,但经过多年改良,台湾包种茶及乌龙茶的产制技术则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大陆乌龙茶截然不同。已形成独特的产茶、制茶技术。台湾各茶区亦因其产制环境的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如文山包种茶、南投冻顶乌龙茶、新竹东方美人茶以及各种高山茶等,皆各有其特殊风味。

随着直航、台湾开放陆资入台、大陆扶助台湾农产品登陆等各种利好措施不断,台湾茶也开始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漳州市已成为全国台商投资最典型、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漳州市外商投资创办的茶叶企业中,90%是台商投资。祖籍漳州漳浦的台商李瑞河,1993年越过了台湾海峡到祖籍地投资兴业,如今在全球拥有千余家连锁店;2001年,台湾金壶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和相中南靖县书洋镇高溪村,投资800万元注册漳州御品茶叶有限公司,引进了台湾乌龙茶、四季春、金萱等品种;2008年平和籍台胞吴松柏投资1000万美元在漳州平和县大溪镇兴建了生态茶园观光项目

蔡襄的茶缘


乌龙茶汤显现的茶百戏图:连年有余

蔡襄出生于兴化仙游,字君谟。童年受到外祖父卢仁的严格教育,15岁参加乡试,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第十名,时年19岁。天圣九年,20岁的蔡襄任漳州军事判官,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起用范仲淹为辅相,施行新政,蔡襄成为新政阵营中的一员。但新政仅仅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便宣告失败,主张革新的官员相继被逐出朝廷。

乌龙茶显现的茶百戏图:月曲

宋代盛行点茶法,所用原料为团饼茶。蔡襄极力向皇帝推荐点茶用闽北的建茶和建盏,受到皇帝认可。任职期间改易大团茶制作工艺,造小片龙茶,质量精绝,得到了宋仁宗的称赏,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惟郊礼致斋之夕,两府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贴其上,八人分蓄之,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嘉宾出而传玩。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该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可见龙凤团茶之珍贵。

各地学员学习茶百戏

蔡襄的另一个杰出之作,是撰写了《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茶史上第二部茶学专著。其文虽不长,但自成系统,对点茶的原料、器皿和方法都有系统论述。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上篇中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在下篇中,对制茶和点茶用具均有独到的见解。文中对闽北的斗茶文化也展开论述。

苏东坡在《荔枝叹》中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蔡襄于庆历七年(1047)自知福州府事改福建路转运使之职,从此,他与闽北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茶史多了一位杰出人物。

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应该感谢蔡襄有了好茶才产生出千古名句。蔡襄的督办不仅推动了闽北茶叶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闽北点茶、斗茶文化的推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应功归于蔡襄。蔡襄不愧是一位茶学家。

闽南人的茶缘


茶是闽南人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自己喝,也是用以待客的重要礼数。古语有云,寒夜客来茶当酒。在闽南人家,客人一进门即立刻烧火煮水,添换茶叶,泡茶品茗,这是闽南人的待客之道。

闽南人好饮茶,尤以铁观音为甚。主客围着茶桌坐定,选茶煮水,然后依着工序一一展开,贵妃淋浴、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主人把手一挥,“喏,请饮茶!”客人各自认杯,端起,浅浅地细抿一口,在口中稍作留歇,再缓缓咽下。一时间,唇齿留香,口舌生津,之前的疲乏也随之顿逝。

鲁迅说过,“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之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远。”这话对极了。俗话说八山一水一分田,闽越之地自古贫瘠。在农耕时期闽南人生活的窘迫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闲暇时刻泡上一壶茶,恬然稍歇,那绝对算得上是一种苦中作乐!

闽南人饮茶还有一个习惯,那便是聊天,呷茶配话。三五好友,围桌而坐,天南海北地信口闲聊。“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以茶水为依托,问题在这里得到集思广益,决策在这里得到反复论证,信息在这里得到交流传播,当然,谣言也在这里滋生蔓长。有时候想想,面对山岭阻隔、偏居东南,信息极为闭塞的闽南,饮茶聊天确是一个天然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一个人在茶桌上把信息传播给了他的三五好友,而这三五好友又在下一次的饮茶交谈中分别把信息传播给另外的三五人,随着几何级数的累加,信息传播的范围是巨大的。这大概也就是闽南地理闭塞,人的心智却极早开化的原因之一吧!

更为有趣的是,茶也是乡邻之间调解争端的有效法宝。在闽南的村落之间,通常由村里威望较高的长者召集双方当事人到自己家中,泡一壶好茶,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协商,通过长者的从中斡旋,巧妙地化解积怨,还乡邻一个和谐邻里关系。这一方式甚至被闽南某地的法院所采用,成功地用在法院的民事调解之中。据说由于方式独特,效果奇佳。看来,茶的功劳无量啊!

身为闽南人,我与茶也算是渊源深厚。虽长久蜗居南京,饮铁观音茶的习惯却并没有改变。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那天我刚好去开会,路遇我市建设局的小颜在国展中心名城会泉州展台上泡功夫茶,于是心有欣欣然,顾不得开会,跑上前去蹲坐于根雕茶桌前,与小颜一同向南京市民推介我们闽南的茶文化。

明太祖与灵山茶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当过和尚,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视。当上皇帝后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曾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可是独对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看,亲临降香,拨巨款进行修缮,亲封陈大同为金碧禅寺并任主持僧,赐半副辇驾,亲笔题写圣寿禅寺横匾这当中的奥妙是什么?在灵山方圆几百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朱元璋三上灵山寺赞美灵山茶的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又分离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见问得不耐烦,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理擦洗伤口。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点从马放沟到天花板桥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治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保存没有,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待: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主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过来找麻烦,赶快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又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像龙泉冲牛一样。说完也题诗一首交给使者:

御笔题诗岂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故施法水轻抹去,至今龙泉冲斗牛。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

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他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只带几个心腹秘密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闽南人的不解茶缘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闽南人的不解茶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闽南人来说,茶是居家必备的消遣之物。一壶香气高扬的铁观音,一份悠闲自得的心情,这是闽南人会独遐自拥的生活追求。

闽南人好茶也好客,无茶不成礼这是闽南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在闽南地区,“来吃茶”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家家户户都有一副白瓷茶器,人人都泡得一手好茶。待客也多用闽南盛产的铁观音、毛蟹、梅占、黄旦、水仙等乌龙茶佳茗。客人一进门即立刻烧火煮水,添换茶叶,泡茶品茗。茶具的一起一落,茶香的一传一递,茶水的一点一滴之间,无不饱含着闽南人浓浓的情意。

在闽南人的生意场上,酒可有可无,但茶是必不可少的。闽南人谈生意,走到哪儿都少不了茶。茶慢慢泡,细细饮,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生意谈起来自然也就顺畅多了。

闽南人喜欢饮茶是全国了出名的风俗习惯,到了闽南来旅游的您一定不难发现,茶叶店四处皆是,不论是繁华的大道还是偏僻小巷里。更有个别的闽南人,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若是得了一泡好茶,那恨不得将所有的茶友通通叫上,一起品饮。

小小的一片茶叶,已成为闽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凝聚着闽南浓郁的风土人情,也映衬着闽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关于本文《闽南人的不解茶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刘峻周和宁波茶缘


刘峻周1870年生于广州,出身于清朝军人家庭。他少年时代就随舅父在杭州、宁波一带经营茶叶生意,几年间学会了茶叶种、采、制的全套技术,19岁就在宁波与人合伙开办茶厂。宁波茶叶主要产自四明山,由于茶叶品质优良,制作技艺考究,刘峻周的茶厂生意颇为兴隆。可以想见,作为大清帝国的臣民,在风气未开的晚清,刘峻周肯放下经营得很好的茶厂而远赴格鲁吉亚,他是抱有在异国开创一番事业的雄心的。

经双方协议,1893年夏,刘峻周带领10位茶农、茶叶技师,运载着几千公斤的茶籽和数万株茶树从宁波江北岸轮船码头启程,踏上了前往格鲁吉亚的漫漫长途。他们历经中国的东海、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越印度洋入红海,过苏伊士运河进地中海,一路历尽艰辛,终于在1893年11月在黑海边的巴统上岸。刘峻周带领宁波去的茶农和技师考察了适宜种茶的高加索山地,选定巴统近郊试种茶树。这一行动谱写了宁波茶叶在遥远的异国滋生繁荣的新篇章。首次试种的茶园规模就达80公顷(1200亩),同时还建起了具有实验性的制茶厂。

1896年,首期合同期满,宁波的茶农和技师们如期回国。刘峻周应波波夫之请,回宁波招聘茶技师,并采购茶树种子。次年5月,刘峻周和茶技师12人,全都率家眷来到巴统。有了首期的经验,刘峻周和技师们带领格鲁吉亚人在阿札里亚开垦荒山,三年后茶园扩大到150公顷(2250亩),还建起了上规模的制茶工厂。就这样,宁波茶叶在格鲁吉亚扎根了。

积多年在格鲁吉亚从事茶业的经验,刘峻周在1924年的著作里写道虽然当地的气候特别潮湿,却可以种出高于锡兰的中等品质的茶叶,我深信巴统地区种茶事业前途光明。为了改进种茶事业,他建议

开办专门学校,让有意从事植茶事业的格鲁吉亚人在学校里免费学习。刘峻周的学生、种茶技师拉瑞奥卡鲁柯瓦兹在七十岁时回忆说:我们的中国朋友,光荣地完成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大家完成任务的职责。他们怀着极大的热忱,教育我们为格鲁吉亚学会了重要的种茶事业。至今,在格鲁吉亚人们还习惯于把当地的茶叶称作刘茶。

刘峻周等一批宁波茶技师在格鲁吉亚种植茶叶成功,引起了热烈反响。1901年,沙俄政府农业大臣叶尔莫洛夫和皇室领地管理局农业专家克林盖尔,保荐刘峻周到皇室领地管理局任职,筹建卡柯夫皇室领地制茶厂,由刘峻周亲自担任厂长。

刘峻周在皇室领地管理局任职近十年里,按照宁波的种茶、制茶技术,育苗、培土、整技、揉研、烘干等每一道工序都亲自过问,制作的茶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1909年高加索总督沃伦佐夫等视察了卡柯夫茶园,召见了刘峻周,了解了他的工作。由于刘峻周的工作对于发展格鲁吉亚种茶事业的功劳,1910年刘峻周获得3等斯达尼斯拉夫勋章。次年在彼得堡举办的俄罗斯亚热带植物展览会上,刘峻周又因其对俄罗斯茶叶事业的贡献,获得了大会的奖状。

为了以实例指导当地农民从事茶树栽培,刘峻周在皇室任职取得成功的同时,又在巴统近郊建了苗圃和茶厂。十月革命后,外国军队武装入侵。1918年春,土耳其军队占领了巴统,企图毁坏茶厂。刘峻周率领工人拿起武器,武装保卫茶厂。刘峻周临阵镇定自若,他说,我出身军人家庭,在军队干过,能骑马使枪,敌人不可怕。他临敌大义凛然、机智勇敢,有一次坚持了两昼夜,击退了敌人,茶厂的全部财产得以保全。事后刘峻周在文章中写道: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而且引以自豪地说,国内战争时期,在苏联国土上,从开战到结束,这是唯一保持完整的工厂。

刘峻周等一批从宁波来的茶技师,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更是全力以赴,为发展格鲁吉亚植茶事业而努力工作。刘峻周在格鲁吉亚居住30年,详尽地研究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和中国、日本两地作比较,他写道巴统沿海地带的自然环境,很像中国的福州和香港,气候则像日本的长崎。刘峻周又写道:我是一个积有多年经验的种茶事业的创始人,当我听到苏维埃政权对于外高加索地方的种植茶叶事业特别关注,并且还决心认真发展这一事业的时候,我心里非常高兴。

苏维埃政府对于刘峻周这种聚精会神对待工作,孜孜不倦的劳动非常重视,认定刘峻周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茶技师是格鲁吉亚的植茶事业创始人。刘峻周和其他中国茶技师在格鲁吉亚一直工作到1924年。1924年11月13日,刘峻周获得了苏联政府的劳动红旗勋章。

同年,刘峻周和一批茶技师返回祖国。在临行之前,他把一直携带身边的一个象牙雕刻的马鞍和一个象牙球赠送给阿札里亚博物馆。苏联人民委员会曾向他表示感谢。

阿札里亚国立博物馆档案中,至今还保存着刘峻周的照片,照片的两边一边用中文写着他的自传。另一边写着关于他工作的事迹。他写道:

请允许我向新建的阿札里亚茶场表示衷心的祝贺,愿它的苏维埃建设事业发扬广大,农业丰收,工业技术获得伟大的成就,人民文化提高,安居乐业。欣欣向荣,好像朝日东升,愈来愈光明,我以诚恳的意念,预祝我所热爱的阿札里亚繁荣昌盛。这个地区自然环境富饶和壮丽,我对它的热爱,是不能以言语来形容的。

我培养出来的千百万株茶树、高大的棕榈、柑橘、竹子、杨柳和美丽的洋槐,有如我自己的幼儿。但是这一切,都不能羁绊着我,不能打消我返回祖国的乡思。

回到祖国以后,当我看到美好的河山,娇艳美丽的花果,幽静的月明之夜和澄净的海水时,在我眼前,好像又出现了美丽的阿札里亚样。

刘峻周晚年定居在哈尔滨,1941年逝世。他和宁波茶技师在格鲁吉亚种植的茶叶事业已发扬光大,据1957年资料,格鲁吉亚种茶已发展到6.3万公顷(即945万亩),它是前苏联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人们从黑海边沿岸一路走去,会看到漫山遍野修剪整齐的绿色茶叶林带,总会怀着深厚的感情,回忆刘峻周和宁波茶技师对格鲁吉亚种茶事业的贡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世界上有5个长寿之乡,其标准是每百万人中,有75位百岁以上的老人。而格鲁吉亚500万人口有百岁老人2000多个,超过规定标准五倍多。媒体探索那里人们的长寿奥秘,在于格鲁吉亚人膳食结构合理,并与爱好饮茶有关。

格鲁吉亚是19世纪后半叶才知道种茶,正式种植茶树是在1893年。这个日子是按照刘峻周等一批宁波茶技师到那里种茶开始计算的。现在刘峻周在格鲁吉亚的住所已建成了中国茶叶博物馆,以示对刘峻周为领队的宁波茶技师的敬仰。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0693.html

上一篇:7年寿眉茶的功效,药用价值比较高!

下一篇:吸引人的老茶,你爱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