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道文化 茶文化的本质

2020-01-0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道文化 茶文化的本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道文化 茶文化的本质”相关知识!

茶道文化

儒道佛教与茶 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三家思想的统一形成了今天中国茶道精神,“道”一般是指事物的来源、本质和规律。中国茶道是指饮茶过程中的技艺、美学观点以及茶礼仪中的哲理和道德原则。三教合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茶叶栽制,饮用的变革和审美观点的变化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道的内在本质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

一)、儒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中庸之道是濡家处世信条。唐代刘贞亮讲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尝滋味,以茶可道 ,以茶可修身,以茶可雅志,以茶表敬意,以茶树礼仁。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树礼仁四德就是讲发挥中庸原则,协调人际关系。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俭、清、和、敬、静。即廉俭朴实,心地纯洁,和睦相处,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这些无不与儒家思想相吻合。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已达2000多年,历来作为我国人民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这也是儒家思想贯串于茶文化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并规定影响着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道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老庄之道思想,强调自然,超凡脱俗,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和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欲求长生不死,变化飞升,不信天命,不信业界,以生为乐,在静观默察 中,清静无为,坐忘虚心,以素朴人性与诸物本性自然契合。道教戒酒戒杀生,要求静坐息心,无思无虑,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离不开茶。道教发详地在巴蜀,其形成时期,巴蜀的饮茶习俗已广为传开,因此茶成了成仙的灵药,西汉壶居士《食忌》中说“苦荼 ,久食羽化”。南朝齐梁时道家人物陶弘景在其《杂录》中说: “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启服之”。丹丘子是一位仙人。卢仝七碗茶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说明茶与道教关系,喝了七碗茶,就可飞到天上,羽化成仙了。中国人这种神仙观念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反映在茶文化中,“乐生”精神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强调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国茶道没有严谨的规范,其道理也在于此。因为自然之道乃变化之道,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法无法,有生命的无秩序。

三)、佛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由于佛教修行,强调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加上佛教要求信徒坐禅,静坐息心,无思无虑,入半睡状态,因茶有破睡之功,故有僧家提倡“以茶代酒”,以饮茶防打瞌睡。终使僧人饮茶成风,甚至达到“唯茶 是求”地步,由于佛教盛行,僧人“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至世人争相仿效,饮茶遂成风俗。发展至唐朝,饮茶已是“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了。可见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方面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德、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统一的认识。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茶艺、茶道和茶德问题。

茶艺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七十年代的台湾。当2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出现茶文化复兴浪潮之后,开1978年酝酿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的时候,接受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1982年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各种茶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和大陆。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宣读的《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为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的,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季野:《茶艺信箱》98页,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280页,台湾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蔡荣章:《现代茶艺》202页,台湾中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还认为:茶叶的冲泡过程不只是把茶叶的品质完美发挥的技艺,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借着泡茶、品茗的过程,因为必须专心一致才能将茶泡好,才可以体会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帮能表现美感与主客良好的关系,结果达到了修身养性与敦睦人伦的社教功能。(同上,197页)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王玲:《中国茶文化》87页,中国书店出版)陕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认为:茶艺是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茶艺是茶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丁文:《中国茶道》46页、49页,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浙江湖洲的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在综合各家学说之后,认为茶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艺初论》,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4期)

我们赞成按狭义的定义来理解,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童启庆:《习茶》110页,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促发展表演艺术。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福建茶文化 |茶道知识


福建茶文化 |茶道知识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历史,是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与文人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云集坦洋,“坦洋”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县,如露如泉。”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茶文化——茶道


茶对中国人来说是西方人的咖啡。在中国,茶文化不仅仅是喝茶。它实际上是制作茶,欣赏茶,闻茶,喝茶和品尝茶的组合。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的茶艺主要集中在五大要素,即茶叶,水,时间,茶具和饮用背景。对中国人来说,茶并不能满足人们口渴的欲望。这是一种为人们提供欣赏机会的艺术。中国的茶文化有一些原则可循。就像餐桌礼仪一样,我们可以称之为茶礼仪。我们对新茶,纯净水,干净的茶具,新鲜空气以及有礼貌和有共同兴趣的人说“是”。我们拒绝喝茶,不是新鲜的,肮脏的空气,可怕的茶具和礼貌不好的人。很遗憾,在与不礼貌的人交往时,喝上好茶,并没有分享同样的兴趣。

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茶道让人们有机会品尝和欣赏茶的美景。喝茶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培养人的品德和滋养自然的艺术或手段。“一般来说,中国茶道的基本四大精神是荣誉,美丽,和谐和尊重,这意味着要尊重你周围的一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追求和谐,尊重人与生命。这四种基本精神也被认为是中国人的性格。

有趣的是,它没有明确的定义。应该感受和理解茶道的精神,而不是被告知。一百个人可能对茶道有一百个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价值。俗话说月亮反映在千河之中,但反射彼此不同。

事实上,定义茶道是浪费时间。定义茶道的意义是限制茶饮者的想象力和神秘感。有人认为,茶道的意义是从忙碌的生活中休息一下,在悲伤中寻求快乐。有人认为茶道是喝茶的方法和意境。你心中的茶道是什么?

中国茶道-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的起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营销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茶道与茶文化的完美结合


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明张源《茶录》)这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以茶载道”,“道”寓于茗饮之中。修炼身心是茶道的第一目的。陆羽在《茶经》中倡导“精行俭德”,概括了茶道的精蕴,体现了陆羽茶道的精神。

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证明:发扬茶道精神,实践茶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育德长智、修心养性,提高精神素质的心灵养生术。茶道源于中国,它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何谓“茶道”?“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明张源《茶录》)这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以茶载道”,“道”寓于茗饮之中。修炼身心是茶道的第一目的。陆羽在《茶经》中倡导“精行俭德”,概括了茶道的精蕴,体现了陆羽茶道的精神。

陆羽把饮茶这一物质生活,导向重视入文精神及心灵升华的新境界,把人生理想和价值评判贯彻于茶事的过程。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中,提出了“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发扬了陆羽的茶道精神。此后一千多年间,历代都对“唐茶道”作了补充和完善。中国茶道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精髓为指导思想,根植于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并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古人为了修德悟道,把茶道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容,用精炼的哲学语言概括成“五德”、“八德”乃至“十德”,使人易于理解和践行。如前贤把“清、和、俭、怡、健”五字浓缩于茶道中,以茶修德,以茶表德,陶冶人们的淡泊、博爱、谦和、善美和刚强的襟怀。概言之,中国茶道就是饮茶之道(品茗的艺术)和饮茶修道(怡情养性,熏陶德化)的统一,是茶事与文化、修养与教化的统一。

中国茶文化:茶道(茶道茶岛)


纯洁和崇高,不为普通人所知-精制学者茶文士茶

自古以来,茶与精致的学者有着不解之缘。喝茶的光环与精致的学者欣赏自然景观的生活方式和对名誉和财富无关的宁静生活有关。用茶精炼倾向和培养美德,体现了中国学者的内在道德实践。这套精制学者茶来自中国最伟大的中国学者朱熹的故乡-江西省婺源县,它反映的是下游地区精炼学者饮茶的一般风格和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长江流域。

乐器和茶的魅力-西湖茶礼西湖茶礼

西湖茶道表演是根据杭州人民的饮茶习俗和杭州当地文化共同设计和创造的。它充分展现了温柔典雅的东方风格。

自古以来,龙井茶区的老百姓不仅种植和制作茶叶,而且还欣赏和喝茶。杭州人非常讲究用于制茶的水。用虎泉水制作西湖龙井茶不仅可以使茶水清澈明亮,而且可以充分展现茶叶的香气,提高茶叶中物质的扩散速度。因此,“龙井茶和虎泉”被称为“西湖地区的两宝”。

从一碗磨茶中喝出人性-磨茶擂茶

研磨茶在湖南,江西和福建省很受欢迎。作为一种古老的茶叶习俗,它不仅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也是一个重要的问候和友谊仪式。

中国茶文化的主流是人们的主流。研磨茶是一种民间茶的习俗,开朗,简洁,简洁,清晰。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它已经代代相传。与优雅深厚的上层茶文化不同,它反映了普通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精神品质。参与这种茶的习俗,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茶的芬芳,还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和兄弟情谊。

功夫茶和茶水-功夫茶工夫茶

在福建,广东和台湾,乌龙茶也被称为“功夫茶”。茶具精致,制茶工艺独特,茶饮工艺特别。它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俗,也是人际交往中的礼貌。泉水和首先进行半发酵再烤成铁观音茶是制作功夫茶的最佳选择。泡茶时,茶壶和茶杯先用开水清洗。然后将茶叶倒入茶壶中,并加入70%的茶壶。此外,应掌握“高水平,低水平喷洒”,“去泡沫”,“浇注盖”,“加热杯和茶壶用开水”和“清茶”等要点。

俗话说,整个东南部最美味的食物是潮州菜;更有意思的是功夫茶。

禅与茶道一样的原则-禅茶仪式禅茶

禅宗在茶道上为茶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茶叶种植,饮茶技巧,茶叶传播和茶道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在中国有一对着名的对联。“僧侣居住在中国各地的许多名山。最好的茶叶自古以来就是从高山顶上生产出来的。“(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高山出名茶)对于禅宗大师和佛教徒而言,喝茶比其他人更重要。”去喝茶“这是关于赵周禅师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佛陀只是在你自己的心里。你不需要从外部寻求它。任何理解这一原则的人都能掌握禅宗的意图。所以不难发现为什么中国人说“禅宗与茶道一样”。

在茶文化中,应遵循一些原则。例如,宋代人在茶品尝中遵循“三个是”和“三个”的规则。“三是使茶适合饮用:茶是新鲜的,茶水是甜的和纯净的,茶具是干净的;天气应该没问题;有礼貌和分享相同兴趣的人。虽然“三个不是指:茶不是新的,茶水不甜而纯;风景不美;人们没有礼貌,也很粗鲁。在这些情况下,最好不要品尝和饮用茶。

中国茶文化茶道的理念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

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更多普洱茶知识请访问

网普洱茶爱好者交流平台

漫话茶、茶文化与茶道


想了解《漫话茶、茶文化与茶道》知识吗,丰富的《漫话茶、茶文化与茶道》内容等你来看!

有幸看过几本茶事方面的书籍,读过一些学者研究茶文化、茶道的文章。自觉茶本平常之物,甚至可纳入寻常百姓的日用(油盐酱醋茶),但一旦论及茶、茶文化、茶道来,不是谈禅论道,就是某某如是说……令读的人也正襟危坐,似乎不如此就难以体会其中的“道”来。果真如此,悟道也就容易了。

前人有“嗜酒见天真”之语,笔者不近酒,对茶也谈不上嗜,只是闲来品品,自得其乐,自然离“天真”尚远。但毕竟有几年吃茶的经历,来客会友,亦有几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生活情趣。无论是闲来独品,还是高朋欢坐,品来品去,却一直没有品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来。

谈到茶文化,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喝茶的人多了,渐渐生出一些规矩,喝得时间久了,慢慢体会出些味来。无论是规矩还是体味,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王公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和以平民百姓为主的下层民众,本身就是高低悬殊的两个消费群体,自然也就代表着不同风格的文化审美形态。这一说法,是单纯以茶和身份(贵族、平民)这一组概念来谈茶事形成的文化品质。如果茶与参与茶事者的人文背景联系起来,茶的质味也就改变了。

作为平民茶的风俗规矩,由于平民百姓平易、豁达的品性,其规矩虽有,但不可能太多,或者说形成不了一定的程式。一切随境随性,符合先民们崇尚谦和、自足、随遇而安的哲学宗旨。人不分贵贱,茶不讲精粗,茶棚酒肆、野店村居,偶然相遇,哪怕是一杯清水、一瓯米浆,也可传达浓浓乡情,拳拳深意。这种境界不是任何形式的茶宴、茶会所能达到的。元代诗人虞集有《水仙神》一诗云:钱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缨花。”从这首短短的小诗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江水、茅屋、马缨花,还有美丽的少女在倚门相望,频频叮咛“若闲时来吃茶”,以此来表达美好纯真的心意,显得朴实无华,如一掬淡淡清泉,情真意切。古茶人以“真”为贵,茶真何如味真,味真不如情真。日本茶道崇尚“静”清”寂”,“和”““在这之前是否应冠以“真”字以标境界呢?

作为贵族茶的饮用就不同了,对茶品茶具的要求以及茶会茶宴的规模、样式等也都非常讲究。根据《茶经》《大观茶论》《南窗纪谈》等历史典籍记载,唐代有名茶50余种,到了宋代,名茶则不下100种,且茶的制作工序精细完备,饮茶方式丰富有序,而茶的价格更是价高离奇。对茶具的讲究更不必说,因为国人向来有“美味不如美器”的习俗。六朝之前,对茶具的要求尚不严格,流行的酒具和茶具多为福建南朝瓷器中的托碗、托杯和五盅,后来在魏晋六朝古墓中出土的茶具酒具以青瓷为多,再后来,金银玉器为茶具也属平常。

文人茶应该属于另一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文人也是跨度相当大的群体,有平民、达官贵人,也有僧道俗流,这里均统一使用“文人”这个称谓。在中国,茶与酒就如孪生兄弟一般,举酒高会、佳客满座固然豪情万丈,对茶浅斟细品,偶发轻吟曼曲又平添些许儒雅之气。都说文人好酒,以笔者看来,说“文人好茶”似乎更为中肯。宋徽宗赵佶就说过,“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文人茶自有文人的一番道理,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文人既是发起者又是倡导者和力行者。

谈到“茶道”,很容易让人想到日本。实际上,“茶道”一词早在我国唐代就已见于各类典籍了。陆羽的忘年交、诗僧皎然的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首先提到了“茶道”,诗云“……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虽然我们不清楚此诗作于何年,但皎然逝于唐顺宗永贞初年(公元805年),故“茶道”一词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八世纪末。

日本茶道虽然学自中国,但显然与中国的茶道精神有了很大区别,且强化了茶事的形式,并将其程式化、仪式化。

笔者认同周作人先生的看法,“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说到底,茶就是茶。《五灯会元》第十七卷载有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的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茶、茶文化、茶道,无不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风俗、审美传统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事物一旦上升至艺术的层面,就会给精神活动留下极大空间,并非一定要做出一个至高无上的“道”来。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越是具备本民族特征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这是最普通的道理。

关于本文《漫话茶、茶文化与茶道》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50807.html

上一篇:茶叶店经营方案推介

下一篇:女性养颜茶配方大全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