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作为初学者,应该如何品鉴普洱茶呢?

2019-12-19

普洱茶是我国历史名茶,属后发酵茶,黑茶中的名品。普洱茶功效出众,茶性温和不伤胃,受到广大茶友的喜爱。那么作为初学者,应该如何品鉴普洱茶呢?

品鉴普洱茶,要体验五个层次的普洱茶香,即水飘香、香入水、水含香、水生香、水即香。

水飘香 初级的普洱茶香,水飘香,茶香肤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其特征是:泡茶时散发在空中的气味,以及茶汤杯盖等,嗅起来很香,但入口后,香气即大幅下降,甚至没有什么香气。

香入水

次级的普洱茶香,香入水,茶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香给人的体验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香,不过没有闻着那么香。

水含香

中级的普洱茶香,水含香,茶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样的茶香,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闭嘴,从鼻腔中缓慢深出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

水生香

高级的普洱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不香,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

水即香

顶级的普洱茶,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淳化都很优质的陈茶,其陈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茶汤流到哪里,陈香就到哪里,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

初学时,体验不同层次的普洱茶香,最主要依靠反复对比,重点是注意力的分配,体验香入水,最关键的比较泡茶时挥发出来的香气和喝茶时的香气,若喝起来比较香,则应当将注意力移到喉咙和口腔中,体验水含香的程度,若茶汤喝完后比含在嘴里还香,则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喉咙部位,体验水生香,重点关注茶汤下咽后喉咙部位的香气的散发特征、持久度和浓度。

小编推荐

普洱茶初学者掌握这八大“香事”,就再也不会不懂普洱茶了!


普洱茶香共有四大类: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陈香。成品的茶上通常都同时具有此四种香气。

工艺香:此四类香气中,唯有工艺香来源于工艺,区别于其它三种的是:凡工艺香,都是从外而内的,所以,此类香气的特征是开始时比较香,越泡越不香。

陈香:陈香主要来源于淳化,即新茶没有,老茶有,又不是工艺香的,即为陈香,陈香的特征是越泡越香。

品种香和地域香:因为制作陈茶的原料主要是群体原始种,遗传基因不稳定,形态各别,而不同的种群又受到相同地域的影响和趋于同化,相同地域的茶呈现出种别复杂,但风格相对统一的特征,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相同地方品种香和地域香是合起来进行辨别是更加科学和合理的。

品种和地域香是工艺香和陈香的基础,四者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变异性”,工艺香越浓烈,地域香和品种香就越不清晰,同样,陈香越浓郁,地域香和品种香也会越不清晰。于陈茶来说,地域和品种的差别更多的反应在人体诸如“回味”“汤感”等感官范畴,因此,一味的靠香气来判断茶的产地是不科学的。

品种香和地域香在新茶的时候容易体验,其方法和体验陈香一样,越泡到后面越显的,即是品种和地域香。

一、吊水对比识别普洱茶里的工艺香

这种方法,目的是剥离茶的工艺香,因为工艺香一直被频繁的用来假冒“山头气”,是最大的羊头。

工艺香的特征:开始香,越泡到后边越不香。工艺香的弊端:和茶汤的融合度不好。

方法:以同一泡茶,分两组对比,水,投茶量,器材保持一致,一组注水急,冲注,另一组从正中心缓慢吊水,尽量保持茶底不动,三十秒或一分钟出汤,对比饮用。

工艺香越严重,越会呈现出以下特征:

1、滋味重,吊水后苦涩味尤其重。

2、滋味融合度区别大,冲注的茶汤和滋味融合度不错,吊水的很差,苦涩味游离。

3、气味愉悦度差别大,工艺香较重的茶,挥发性降低后,其愉悦度大大降低,吊水的气味对比冲注的愉味度差别大。

一般来说,工艺香越少的茶,越利于淳化。

另,存放不当的茶,也可以此法做鉴别。

二、对比叶底和茶汤的气味辨别陈茶的仓储

茶在淳化的过程中,非常讲究“临界点”,过于干燥,香气容易挥发,质感容易下降,而过于湿热,香气容易沉闷,回味容易丧失,所以,淳化环境对于陈茶来说,是异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仓储过于跌宕起伏的,会留下很多异杂气味,环境过于极端的,也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这里提供一个小窍门,针对过于干燥和湿热的仓储的鉴别。

方法:泡茶的时候,不要弄破茶胆,注水不可过急,进入后水(通常指总泡数的后三分之一),边泡边体验茶汤的气味,对比嗅叶底的气味。

叶底的气味浓郁于茶汤的,通常存放环境过于沉寂,空气循环不好,叶底气味淡于茶汤的,说明存放环境过于流动。

叶底的气味闻起来比茶汤中香气更显陈的,说明存放环境过湿,叶底气味比茶汤年轻的,说明存放环境过干。

理想的淳化,在杜绝了异杂气味的前提下,叶底和茶汤的气味呈现出大概一致的特征,茶汤的气味稍稍比叶底的陈一点点。

三、体验五个层次的茶香

初级的茶香,水飘香,茶香肤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其特征是,泡茶时散发在空中的气味,以及茶汤杯盖等,嗅起来很香,但入口后,香气即大幅下降,甚至没有什么香气,光剩苦涩。

次级的茶香,香入水,茶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香给人的体验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香,不过没有闻着那么香。

中级的茶香,水含香,茶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样的茶香,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闭嘴,从鼻腔中缓慢深出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

高级的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不香,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

顶级的茶香,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淳化都很优质的陈茶,其陈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茶汤流到哪里,陈香就到哪里,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

初学时,体验不同层次的茶香,最主要依靠反复的对比,重点是注意力的分配,体验香入水,最关键是比较泡茶时挥发出来的香气和喝茶时的香气,若喝起来比较香,则应当将注意力移到喉咙和口腔中,体验水含香的程度,若茶汤喝完后比含在嘴里还香,则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喉咙部位,体验水生香,重点关注茶汤下咽后喉咙部位的香气的散发特征,持久度和浓度。

四、香气的融合度,饱满度,以及挥发度之间的关系

融合度:指香气和茶汤的融合程度,融合度越高,越具水生香的特性。

挥发度:指香气的挥发程度,挥发性越高的茶,越让人觉得香气浓郁,飘扬。

饱满度:指香气的总和。在不走水的前提下,一道茶所有泡数加在一起,挥发出来的和融合在茶汤中的香气总和。

饱满度很高的茶,会呈现出香气不但融合度好,而且挥发度也高,喝起来甚至会产生“水既是香”的美妙感觉,常见于醇化比较好的号级茶。

香气融合度很高的茶,方具备饱满度高的特性。原因是一个未经醇化的香气挥发性教高的新茶,其香气挥发性会随着醇化而递减。虽然后期的醇化也许会增加其陈香的浓度,但前期的损耗会影响到其香气的总量和品质,就如同一个从小拉小提琴,后来改学钢琴的乐手,其钢琴演奏技能会赶不上同资质的一直在学钢琴的乐手,而改学钢琴后,自己的小提琴演奏水平也会下降。

理论上,在相同原料的前提下,以香气的饱满程度来说,陈茶要优于任何一种工艺的新茶。

而一泡新茶中香气的融合度,是醇化后饱满程度最大化的最关键指标。

五、陈香和谈恋爱一样,越沉越幽越迷人

陈香由内而外,幽沉不扬,淡而久远。

越沉的香,越不显,越考人功夫,早年我喝茶,茶汤刚入口就夸夸其谈,数年来品茶无数,却仅得表面飘香和汤中浅香而已,一叶障目,一香封鼻,终不识庐山真面目,暴敛天物无数,惭愧。

后来常喝同一泡茶,经过茶山和城市中的反复对比体验后,发现,同一个茶,在茶山总是更快容易体验得到香气,越在茶山住的时间长,体验到香气的速度越快,在城市中会慢很多,住得越长越慢,始知,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乃不虚真言。

再做仔细体验后发现,原料工艺自然的茶,静静吊水一两泡后(开始一两泡总会有些氧化导致的甜香),入口将不会体验到太多的香气,但会有一种茶气,将鼻腔中,甚至蝶窦额窦中的杂霾之气一扫而光,若干秒钟后,清香袅袅,自喉咙回出,整个鼻腔中变得越来越清透,大脑随之清醒,有类似吸氧的感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身体状况良好且足够敏感,则连肺部以及整个胸腔都有润泽通透感,实在是妙不可言啊。

唯需静下来十多秒钟,对比喝茶前的状态,可得其妙。

茶中真味,非淡定者不能得之。

六、品香切忌过度联想

人的嗅觉比较敏感,思维反应速度快,容易体验到最初发生的香气,并马上会产生联想,大脑会根据记忆内容对嗅觉进行指示,继而令嗅觉不再准确,意淫和分析令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思维上,从而忽略了过程中香气的凝聚,变幻,发散,以及呼吸通道在整个过程中状态的改变,让人体验到浅表的一部分香气,而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

一个茶汤中的气味往往由多种气味组成,之所以人们能够对其进行辨别和区分,是因为不同的气味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挥发特性和节奏,譬如挥发性高的气味会在最初出现,而融合度好的气味会持久存在,因此,要辨别一个茶的香气特征,需要的是全过程的体验。

人脑,是人体产生意识的主体器官,当人们的大脑在分析和运算时,其嗅觉就会停止工作,从而令品茶者体验不到整个过程中的多种香气。

品茶过程中联想的作用,是为了形容香气,以交流让别人共鸣,品茶在先,交流在后,因此,合理的状态是先体验,后动脑经,最后再交流。

喝一口茶所产生的香气,会在至少十多秒钟内持续存在,好的茶香可持续更长时间,而我们却很难做到在那么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在嗅觉上。原因就是我们的大脑喜好思考和分析联想。

品香,也是需要锻炼的,重点不在于锻练呼吸的敏锐,而是锻炼放松思维的能力,尽量不去跟随大脑的联想和意淫。

锻炼呼吸的敏锐可以让人具有快速的辨析某种香气的能力,而放松思维,则可以让人体验到更全面和真切的香气。

七、体会茶香,要由,不要逐

“由”的甲骨文,像一盏油灯,灯中油随火燃,由者,随顺也。

人的主观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大脑指挥一切,通常状态下,我们常常会在一口茶汤刚一入口,就捕捉到一个香气,继而引发猜测,判断,回忆,归类,甚至大量的联想行为。

如同马路上过去二十辆车,第一辆红色的法拉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我们的目光一直盯着这辆车,当二十辆车过去后,其余的十九辆统统被我们忽略,此谓逐。

茶中香气性状复杂,博大精深,逐者得其表,由者得其里,逐者得其专,由者得其全。

由香:放松身体和相关感官,跟随品茶过程中的茶香。从嗅知,到发散,渗透,弥散,回觉,渐逝等完整体验。。。。

由香三要决:由动不由静,由根不由表,由全不由专。

八、由香过程的整体性异常重要

每泡茶汤中,都有很多种香气,人的感官有限,所以缉毒需要靠狗,刨松露需要靠母猪。

虽然如此,但善于品茶者,往往还是能够把很多中香气区辨开,这个并不是因为高手的嗅觉更加发达,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方法。

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一个茶中的多种香气,会有着不一样的挥发性和散发节奏,因此会在不同的阶段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假设一个茶中有三种香气,若都遵循同样的散发节奏和稳定强弱规律,绝对整齐的呈现出来,那我们就区别不出来了,若是第一种挥发得快,第二种很平稳,第三种后出现,这样,我们就能够有条不紊的把它们一一区辨出来。

比较困难的是,人体的机构导致了大脑过度灵活,因此很多人在茶汤一入口就开始跟着最开始的气味去联想和分析比较了,也有的人会长一点,茶汤入口后数秒钟,才开始分析运算。

但有的更加自然的香气,其挥发性很低,往往在饮茶后数秒钟才开始隐隐出现,十多秒甚至几十秒之后才达到挥发性的高峰,茶汤入口就开始联想对应者,往往就失去了体验的机会了。

由香过程中的整体感,指两方面:其一,一口茶汤从开始喝到喝完后的回味结束。其二,一泡茶从第一泡到最后一泡。

初学者若坚持这样做些时日,香气的鉴别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如何识别品鉴普洱茶?


如何识别普洱茶

1、从香气辨别

普洱熟茶因为是经过渥堆,所以会产生一股熟味。一般只有十年陈期以内的干仓熟茶(依传统说法,未曾霉变过的茶品为干仓茶),可以从型茶表面闻出一股熟茶味。约在十年至二十年左右,那股表面熟茶味已经消失,则可从茶汤中感觉出熟味香。一九七三年间由紧茶的材料改做成的第一批熟砖茶,称之为「73厚砖茶」,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无论从型茶或茶汤,都再也没有熟味感觉,却有一股「沉香」。沉香是由熟味,经过长期干仓陈化而转变过来最好的熟茶茶香。熟茶味、熟味和沉香是最直接而有效分辨生茶和熟茶的方法之一。

2、从汤色辨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茶汤是栗红色,接近重火乌龙茶汤色,即使是陈年的生茶,比如已经有八、九十历史的龙马牌同庆老号普洱茶,它的茶汤颜色只略比五十年的红印普洱圆茶的茶汤深一些。而熟茶的茶汤颜色是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所以在现代的茶种分类中,将普洱茶列为黑茶类,是因普洱熟茶的汤色有关的。

3、从叶底辨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叶底呈栗色至深栗色,和台湾的东方美人茶叶底颜色很相似。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新鲜感。一泡同庆老普洱茶的叶底,可以显现出百年前那种新鲜活力。普洱熟茶的叶底多半呈现暗栗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如果是发酵较重的,会有明显炭化,像被烈火烧烤过。有些较老的叶子,叶面破裂,叶脉一根根分离,有如将干叶子长期泡在水中那种碎烂的样子。但是,有些熟茶若渥堆时间不长,发酵程度不重,叶底也会非常接近生茶叶底。反之,也有些生茶在制作程序中,譬如茶菁揉捻后,无法立即干燥,延误了较长时间,叶底也会呈现深褐色,汤色也会比较浓而暗,跟只是轻度发酵汇堆过的熟茶是一样的。

购买一些普洱茶应该如何贮存呢?


尽管普洱茶对于存储环境无特别要求,只需干净、通风、无异味的空间即可,但是由于普洱茶具有较强的吸味能力,所以普洱茶要避免存储于味道很重或有杂味的空间里。

1. 保证空气流通

普洱茶存在一个后期陈化的过程,由于普洱茶在后期陈化(后发酵)过程中,需要借助氧气的作用,以促成其茶质变化。若将之置于密封环境下保存,则普洱茶不仅会被闷坏,而且还易致普洱茶吸收密闭环境中之杂味。

2. 保持温度恒定

普洱茶应置于室温环境中存储,常年温度范围以在20℃-30℃之间较为适宜。否则,若温度过高,普洱茶会因发酵加速而变酸。此外,普洱茶茶叶要避免阳光直射,以置于阴凉处存储为好。

3. 确保湿度适宜

由于普洱茶发酵主要取决于水分、温度和氧气三个要素,因此存储的普洱茶需要一定的环境湿度,否则发酵过程无法正常进行。若环境过于干燥,可通过人工设置增湿物(例如在存储普洱茶的处所放上一小杯水)以增加空气湿度。

此外,不同款的普洱茶置于一起存放需带包装,并要一两月翻动一次;留着喝的普洱茶,可带包装绵纸存放于随手可取之处,随时取饮,取存茶饮用时,最好先醒茶(拆开包装,用宣纸或无味、干净的纸包好茶叶置于小型茶罐中存放一段时间后再行取饮)。

如何品鉴普洱茶韵味?


韵是普洱茶品鉴中较“气”在品饮实践中的最直观体验就是“生津”,各种不同的上品之茶,有的生津在舌尖,有的在舌面,最佳者连喉部都生津,所谓的喉韵就是指这一点。饮茶生津,有如听音乐的“余音绕梁”,看好风景的“山色有无”,与德高学深的长者相处的“如沐春风”之感。当然,生津不能完全概括普洱茶“韵”的感觉。老茶之韵与新茶之韵不同,新茶之韵较直接,老茶则显含蓄——当然,有些品饮者把“湿仓味”当成普洱茶的韵,其实是把缺点当成了特点甚至优点了。

“越沉越香”是普洱茶区别于其它茶类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普洱茶的重要魅力。“越沉越香”的关键因素是存放方式与存放条件。沉香是老普洱茶的魅力所在,也是衡量一款老普洱茶好坏的重要指标。由于沉香的形成与原料、制作方式、存放方式都有关系,因此沉香的强度、香型都会不同。好的老茶应该是饼、汤都有明显的纯正的沉香,饮之口腔、鼻腔也有明显纯正的沉香。因此在体验沉香时只要香气明显、舒服、纯正就是好香。如果一定要去划分清楚是什么香型很容易误入歧途。好的沉香明显、舒服、纯正。自然存放,基本没有受潮的老茶也会有舒服、纯正的沉香,只是“明显”程度会差很多。

轻度发酵茶保存得当也会有沉香,人仓茶只要湿度不过大也会有沉香,只是会比较弱。因此沉香只是追寻老普洱茶舒服感的要素,而不是鉴别是否受潮变质、是否入过湿仓、是否轻度发酵的重要指标,关键指标是口感滋味和叶底。

品饮普洱茶只要不断的实践、比较,尤其是跟茶友多交流,慢慢就自然而然领略普洱茶的好处。

教你如何品鉴冰岛普洱茶?


冰岛普洱茶,是天地间草木的精灵。品饮冰岛茶 滋味 极致口感 香高持久,甜滑饱满,誉为“普洱之后”

冰岛普洱茶品鉴方法如下:

1,看叶形

冰岛茶的条索肥厚、芽峰显豪,茶青的颜色油润褐黑色。临沧许多地方的茶青的外形很类似冰岛茶,比如东半山茶,大小富栅茶,忙波茶。类似不等于是。仔细看,他们的外形是有区别的,冰岛茶的采摘功夫很规范,一芽二叶,条索清晰,最为关键的是,冰岛茶茶青中几乎没有“马蹄”,即便有,所占的比例不会超过千分之五。

2,闻香气

冰岛茶的香气很柔和,与茶汤相生相随相伴,挂杯持久而不事张扬,关于冰岛茶的香型,因为各人嗅觉的差异,或者制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总体感觉,以花果香型为主,就像冰糖橙。

3,观汤色

冰岛春茶的汤色蜜黄前两开稍有浑浊,二泡后转黄。夏秋茶的汤色则淡,三泡后而后转黄亮。不过从汤色分辨,的确不易也不准,建议汤色不作为分辨的主要因子。

4,品回甘生津

产于临沧的许多茶回甘表现都不错,其苦尽甘来的口腔感觉也是人们迷恋喝茶的原因之一,冰岛茶一样具有很好的回甘。

5,感受耐泡程度

冰岛茶连泡20开,依然汤色黄亮,滋味醇浓,没有衰败的迹象。

6,鉴茶底

冰岛茶的叶底厚实、饱满、,叶形完整油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非常柔软有光润。

7,体会喉韵

冰岛茶的喉韵在品饮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知,这种感觉也是因人而异,就是喉部对茶香以及生津所产生的后续体验,如果齿颊间感到余香有韵,若有似无,未雨润生,口腔愉悦,身心愉悦。

如何轻松品鉴普洱茶香?


香是品茗中最表面性的鉴赏,品味香纯用嗅觉感官,也是最直接而且本能所及的。好的普洱茶可以具有许多细腻微妙的香气物质,品茶香其实很简单,6个小步骤就能让你充分感受普洱茶香,在泡茶的每个环节,都是品香的好时机。

一:观其色,嗅其香

拿取置茶的茶叶罐时,空气中大约就已经飘荡着一股茶香了。打开茶叶罐,罐内的密闭空间中,回荡着浓浓的茶香。取茶于手心,低头轻嗅,香气又是另一种表现。

二:亲近茶壶,感知香韵

茶叶置于茶壶中,沸水冲泡,顿时香气四溢,让人神清气爽。将壶盖置于鼻尖,深深啜吸壶盖附着的芬芳;再将茶壶置于鼻尖,感受那茶叶经高温湿润后的香气变化。

三:与味蕾相遇,与身体相融

茶汤注入茶杯,举杯闭目深吸一口茶汤表面散发的香气。茶汤入喉,杯底仍有不容错过的余香,等待与我们的嗅觉神经细胞交流。

四:轻啜细品,唇齿留香

茶汤入口,轻含于舌面,顿时香气四溢,或充满口腔唇齿间,或上扬至上颚鼻腔处。一壶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香气可能不断地变化。

五:慢下来,让回味悠长

如果我们有时间,可以稍稍放慢品茶的节奏,茶汤顺着舌面滑入身体后,让茶香包裹整个口腔,或于喉头鼻腔回荡。

六:记忆中的陈香,再现往日时光

还有一种茶香,并不是感官嗅觉的,而是大脑深层知觉的香,那是记忆中的陈香。这种茶香的苏醒,如老歌一般,唤回记忆深处那种美好经验的情境,如时光回溯岁月重现,让生命的感动重新再走一回。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18356.html

上一篇:喝茶和品茶如何理解呢?

下一篇:茶叶制作方式的沿革从蒸青到炒青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