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古树茶也有黑历史

2019-12-04

在普洱茶的历史中,有一种茶和女排之命运类似,那就是咱们的古树茶。古树茶一度沉寂,甚至遭到否定,然而其品质尤坚,故而重得大家厚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树茶的那些黑历史。

随着业界对普洱茶认知的加深,古树茶受关注度与价格一路增长,近年来更是由于游资热钱的涌入导致古树茶价格暴涨成为一种经济现象。

当下喜好普洱茶的茶友,是否知道古树茶曾被官方认为无法饮用而彻底排除?沉寂多年后古树茶又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发展至今的?

何为古树茶?

普洱茶树按种植管理方式分类,可划分为台地茶、生态茶、古树茶和野生茶。

台地茶是密度种植、高度人工干预的茶园茶。

生态茶是植株密度低,生态化管理树龄偏小的茶园茶。

野生茶自然生长完全没有人工干预。

古树茶在2005年之前被称为栽培型野生茶,因其人为栽种但不加管理,树龄超过百年以上。后来因为古树茶的品质逐渐被认可,大量的人工管理,再称其为“野生茶”显然是不恰当的,故改名栽培型古树茶,简称古树茶。若是按照树龄划分,则树龄百年以上的茶树即为古树茶(大树茶),树龄百年以下的则称为小树茶。

虽然得到正名,但发展之路仍然崎岖

1985年,时任思茅地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的何仕华先生认为古树茶可以饮用。他为了证明此观点,特将古树茶茶样送交杭州质检所,经由骆少君女士检验确认,古树茶安全无毒,自此古树茶方得正名。

此举为古树茶再度回到普洱茶生产制作扫清了障碍。虽然古树茶得以正名,但在当时以外形、嫩度作为茶叶收购评审首要标准的时代,古树茶外形粗大不讨喜,收购价格低,生产效益差,不构成市场也无人重视。

但茶人们未曾遗忘古树茶在历史上的辉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已有茶人开始复原旧时茶品的制作风貌。

因此1999年后,便有了“99易昌”和“绿大树”的出现,这些茶品原料为大小树混采,茶品制作开始恢复到印级茶甚至号字茶的方式。

古树茶终于得到认可,走向辉煌

一开始了解这些茶品的人尚在少数,但在2001年10月首次品饮“99易昌”、2000年首批“绿大树”等古树茶品,发现古树茶较同期的台地小树茶茶品转化速度快、口感厚实、韵底深沉。

于是有人便在网络上开始公开预测古树茶将成为未来普洱茶市场的主流。因此从2001到2003年,古树茶的市场行情一路看涨。

至2003年,古树茶价格得以与台地茶平齐并进而超越。

现在,人们说到古树茶就两眼放光,而听到台地茶就会一脸嫌弃。古树茶真正到了它的辉煌期。

从被否定到被认可,直到如今的辉煌,古树茶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然而真金总能历经时间的考验,对于历经千百年的古树茶,这被误解的几十年,根本不算什么。

品古树茶,不仅能品出醇厚甘美,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cy316.COM编辑推荐

古树普洱的古法制作技艺古树茶怎么制作历史


远在边陲之地的云南,守着天赐的茶树资源,长期保留了制茶童年期稚拙的技艺。

唐代,闻名天下的是产于现在江南茶区江苏宜兴的阳羡贡茶,这种蒸青茶的制作技艺登峰造极。与此相较,樊绰笔下《蛮书》中记载的云南茶“散收,无采造法。”

地理造就了云南茶的制作技艺,沿着自己的道路缓慢地演进。直到明末清初,吸纳了外来紧团茶的技艺,才有了普洱生茶加工技艺的雏形。《徐霞客游记》的记述:“采摘乔木茶树鲜叶,焙而复曝,不免黝黑。”方以智《物理小识》的记载:“蒸而成团,市之西蕃。”白族进士李元阳的评价:“藏之年久,味愈胜也。”

有清一代,普洱茶的加工工艺趋向于完备成熟,并传承至今。1911年,满清覆亡,至此作古。因此称其为古法制作技艺。同理,1911年之前栽种的茶树,名为古茶树,已逾百年,名副其实。

普洱茶的古法制作技艺,以现代科学的名义一分为二。

自采摘鲜叶,历摊放、杀青、揉捻、日光干燥,名为晒青毛茶,属于初制工艺。现代茶叶分类的国家标准,列入绿茶的范畴。与蒸青、炒青、烘青的名优绿茶相较,工艺古朴稚拙,独具特色。

原料选取,注重名山。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师范的《滇系·山川》、檀萃《滇海虞衡志》、阮福《普洱茶记》等典籍,一致记述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洒这六大茶山,并有多人指称以倚邦、蛮砖味较胜。是故主张,纯料普洱生茶,原料至纯,以山为止。

原料选取,注重古树。以明末清初徐霞客所记,升梯架树采摘鲜叶为原点,当下云南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等地遗存古茶园为参照,纯料生茶,止于古树。

原料选取,注重节气。以张泓《滇南新语》等记载,采茶以雨前为佳。无论是农历谷雨以前,亦或是傣历泼水节以前,均符合春茶为优。

原料采摘,老嫩适度。清代上贡普茶珍品,采摘细嫩茶芽。粗普叶,散卖滇中。老嫩适度,最为看重。并留下夷女采摘女儿茶的珍贵记述,为所有茶中之只仅见文字记述者。

原料摊放,貌似简单,殊不知内藏乾坤。时至今日,仍有古茶园,散存于山林之中,早出晚归,采摘所得鲜叶,多有萎凋过度之虞,而近于红茶。令人叹息不已。

从古老的水煮杀青,到唐宋时期的蒸汽杀青,再到明代中期以后的锅炒杀青。晒青毛茶承继了名优绿茶中的主流锅炒杀青技艺,但又无意间造成了中低温杀青的特色。我们猜测,这是由于条件简陋所致,今时尚且有云南山寨中人以煮饭炒菜之锅,清洗干净后用来炒茶。这种以名优绿茶视之为弊病的工艺,以现代科学原理解释,恰恰留下了鲜叶中一部分酶的活性,从而为茶后期的转化留下了空间。这是古法技艺的精华所在。

古法技艺,手工揉捻。不同于名优绿茶优美动人的万千形态,揉捻成型的条索,或粗大肥壮名为抛条形;或紧结挺秀,名为紧条形。晒青毛茶的条形展现出一种抱朴守拙的自然美感,这是来自于制茶童年期技艺稚拙形态的遗存,堪称茶叶形态的活化石。

茶,从日光晒干、炭火烘干到锅炒炒干,不断演进。唯有晒青茶,感念上天的恩惠,固执的保留了这种最为原始的干燥技艺。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茶学院校的教科书中,仍然鄙薄有日晒味的晒青茶,以为最差。孰不知,正是阳光日晒,赋予了茶以新的生命。

古树倚邦茶与古树麻黑熟茶的对比


古树倚邦与古树麻黑熟茶的对比:

倚邦属小叶种,压制后,茶饼较为松散。

古树倚邦的香气与麻黑的香气不同,此为最大的区别。小叶种茶出水快,出水应稍快;麻黑大叶种茶,出水可稍慢。

茶质:古树熟茶茶质厚,茶气足,内涵丰富,口腔饱满度高,有很明显的胶质感;普通熟茶水薄且淡,喝到的只有熟茶味,没有茶气、茶味。

汤色:古树熟茶刚开始的一年,透明度不如普通熟茶,因为其发酵后,茶叶组织里的物质渗出,茶汤不会非常透明,但是一年后,汤色转换为透彻、明亮;普通熟茶从一开始至以后都没有较大的变化,汤色透红,而且,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红亮色变淡得很快,这是反映出其水薄的一个特征。

茶香:古树熟茶其本身带着比较明显的香气,发酵后香气转换为淡雅的兰香、梅香、奶油香;普洱熟茶没有什么变化,始终都是熟茶的一种熟香。

如果是从品饮的角度看:古树做的熟茶,在口感层次、回甘、生津、茶香上,都有着台地或小乔木熟茶无法比拟的优势,完全就是两种概念;

如果从经济角度上看:花比普通熟茶贵一倍多的价格买古树熟茶,是否划算,这是每个人的消费观问题,不能作统一评判。就像我们买件衬衫,地摊上的纯棉衬衫质地也可以,国内雅戈尔的不错,国际品牌阿玛尼的也有人喜欢。这不是值不值得、也不是必不必要的问题。

什么是古树茶?古树茶的品质如何?


从古茶树上采摘的鲜叶,经过初制成毛茶,毛茶再经精制成型,或饼茶、或沱茶、或砖茶等形态不一的茶品,我们称之为:古树茶。

对于古茶树的界定范围,有着不同的见解,比如,对树龄的界定,有的认为古茶树的树龄应达到100年以上,有的认为古茶树的树龄应达到300年以上,实则是茶友们对古树茶的一种认可,也是一种期望。

古茶树顾名思义,就是栽培年代久远有些树龄甚至已经无法考证的茶树,这样的茶树,我们定义,至少具备三个特征,

百年以上的茶树;

属有性繁殖乔木类植物;

具有有明显主干、主根的茶树;

我们认为,这样的古茶树上所采摘的鲜叶所制作的毛茶称作为古树茶。

古树茶的品质不需要树龄来证明

对于多年制茶的大拙茶人,亲眼见证了古树茶品质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市场的对于多年制茶的大拙茶人,亲眼见证了古树茶品质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需求的刺激和舆论的导向把古树茶的价格越炒越高,从原来山头茶细分到了各个寨子茶,古树茶从原来的小众茶品逐渐走向了大众茶品,原本对古树茶不屑一顾的也开始重视了古树茶“越陈越香”的品质。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价值的理论基础,古树茶的在贮藏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陈化品质,从感官上能最直接的体现出来,茶汤入口后汤感的丰富程度,香气与茶汤融为一体后,留在口腔里的韵味,甚至是品茶后的体感,相较于浅薄且单一汤感的生态茶树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这近十年的过程里,古树茶的品质得到了最有力的论证,便是时间的检验。刺激和舆论的导向把古树茶的价格越炒越高,从原来山头茶细分到了各个寨子茶,到现在的古树单株,古树茶从原来的小众茶品逐渐走向了大众茶品,原本对古树茶不屑一顾的也开始重视了古树茶“越陈越香”的品质。

过度的追求和价格炒作,带来往往是现实的迷茫

品质被过度追求时,市场往往也变得急功近利,当知名山头,寨子的古树茶被炒作成了天价,便宜到几块钱的古树茶跟风似的出现时,古树茶就变得极其鱼龙混杂了,当不明真相的茶友们,只为了喝到纯正的冰岛,喝到纯正的老班章的时候,无形中也让自己陷入到了迷失中。

虽然这些年上茶山已经变得非常方便,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对古树茶认知的根本问题,常年待在茶山上的茶农可以很快的辨识出哪棵茶树的树龄较大,哪棵茶树被人为破坏过,而走马观花似的茶友们很难做到见一叶知深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适口为珍,是以品质为基础的

大拙茶人始终认为,只要是优质的古茶树,它的品质是无法欺骗口腔的,古树茶的品质优越性是生态茶树无法做到的,当然,古茶树的品质,也有高低之分,这也是为什么像老班章、冰岛、易武、倚邦等这些山头和寨子的知名度很高,而在勐海、临沧茶区一些寨子的古茶树知名度并不大,我们做茶的这些年,时常发现很多优质古茶树被埋没在人们的视野中,大拙茶人认为古树茶除了极致的追求,也应该有日常的品饮,好的品质当然有它的品饮价值。让古树茶变成茶友们日常能喝到的茶品,正是大拙所提倡的,也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古树茶品质的基本条件是生态环境

古茶树的资源是有限的,分布也是极其分散的,甚至一些古茶树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后已经不具备品饮价值,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对于古树茶的认知,我们需要一些共鸣,能被认可和接受的古树茶,至少茶树的生态环境是完整的,茶树是自然的生长且没有人为过度破坏的,把鲜叶放在嘴里嚼的滋味是丰富的,这是具备好喝的基本条件。

普洱古树茶


一般品质较好的普洱茶都采自古树茶,古茶树就是树龄较大的野生型乔木科古树茶,古树茶一般均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古茶山之上,海拔较高,无人为因素,环境可称得上原生原态的自然环境;就像易武刮风寨是易武七寨中海拔最高的,深处原始森林中,而且此地自然风光极其优美,清晨云雾缭绕,日出时,犹如梦境般色彩斑斓,奇幻悠悠;古树茶:均无人为管理,纯属天生天养之物,比如:西双版纳勐腊县的那卡古茶区的800年古茶树,由勐海县茶科所06年鉴定,树高11米左右,根系深入土壤的深度即为11米,此时它能吸收得到的矿物质养分是非常丰富饱满的,所以此种茶树不但喝起来口感饱满,变化丰富,具备较高的养生功效及作用,还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风貌特征,也就是常说的山头特点,如:易武密香,细腻,犹如少女般的阴柔之美;景迈山独特的王者之香:密兰香韵,老班章的茶性刚劲有力,独具英雄之气概等等,每个茶山均有各自独特特点,不但带给您极大的养生功效及作用,还具备较高的品饮价值和收藏价值。

高杆古树


近期,有茶友在分享品饮高杆古树的感受,溢美之词,出现频率颇高,今天我们来简单的讲解一下有关普洱茶的高杆古树。

高杆古树,顾名思义,树干很高,把它和一般古树放一起,就像是“鹤立鸡群”的“一枝独秀”。我们把未经过矮化的,树干笔直,高度超过5米的古树茶,叫高杆古树。主要分布在易武的铜箐河,弯弓,落水洞,麻黑,薄荷糖等地区,高杆古树被称为普洱茶古树中的长劲鹿。

成因

高杆古树的成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众所周知,许多普洱茶树是长在森林之中,为了争取阳光,树需要不断的向上生长,这是高杆古树形成的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为,清末,古茶园茶树被大面积矮化以达到增收的效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砍头”——将茶树的上部分砍掉,留下一人或者两人高的茶树。被“砍头”矮化后的古树,我们称为「砍头茶」,而有一些古树逃过此「劫」。

高杆古树未被人为矮化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有些茶树生长在深山老林中,年代久远,被人遗忘。

2、有些茶树生长在森林深处,不便采摘和运输,因此茶农直接放弃。

3、部分古树深藏在原始森林中,未被人发现。

高杆古树受欢迎的原因?

高杆古树大都生长在生态环境极佳的密林之中,保障了茶叶原材料的天然。再者高杆古树经过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生长,内含物质丰富,制成成茶后,口感醇厚,香气丰富。

高杆古树茶特征

干茶:条索紧秀,粗壮硕长,茶毫丰富,呈墨绿色,油润光亮。

茶汤金黄清透,汤质细腻饱满,香气馥郁,高扬,苦涩感低,山野韵足,甜柔润滑,回甘生津含蓄持久,茶气足,喉韵含蓄幽深。耐泡度高。

叶底鲜嫩,肥硕,柔韧性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高杆古树的产量非常少,能喝到真正的高杆古树好茶是福气。并非所有的高杆古树茶就是好茶,成茶的品质是由原料和工艺决定的,而树的生长地域决定了原料品质的好坏,部分高杆古树生长的地域过于蛮荒,口感未必好,也并不适合饮用。

古树茶之辨(二)古树小树之辨


古树茶缘何广受市场与茶友的追捧?

除去稀缺性、炒作这些与茶之本质无关的因素,普洱古树茶确有其过人之处。

首先,古树茶的生长环境与管理方式无疑是优于茶园茶的。因生态原因和历史原因,古茶树必然是种生苗种植,非密植管理,不使用农药、化肥,同时古茶树与茶园中的其它动植物构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如此生长环境之下可以确保对于食品而言最为基本也最为关键的安全问题。

近年来由于古树茶价格的非理性涨幅,云南某些茶区的茶农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增加产量,在古茶园中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并认为除草剂不是“农药”故而安全。甚至一些宣称从事古树茶经营的业者亦宣称支持此种做法,实在令人扼腕。)

古茶树的先天优势是可以通过品饮很直观的被我们认识的。基本上,同一产区、同一树种,树龄越低口感越涩,舌尖刺激感越重,喉韵越短甚至没有,而古树茶则会有更加协调的口感、更为丰富的内质与更低的口腔刺激性,古树茶的喉韵随其树龄可下探甚至直至喉底。古树茶体感和气感上的愉悦感更是小树茶所不可比拟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切对比的前提是同一产区、同一树种,同种工艺制作的茶品,以相同的冲泡手法冲泡的茶汤对比得出。从鲜叶到茶汤中间有许多变量可以影响茶品最终呈现的结果,只有尽量排除其它变量方可讨论单一变量对品质的影响。在实际的品饮中,确实可以发现一些优质的生态小树茶更胜劣质的古树茶这类“田忌赛马”式的结果。

而当我们考量如何提升小树茶品质之时,则要进行逆向思考。在茶区、茶种不变,茶树的生长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唯一可以改善茶品品质的,就只有从工艺制程上着手了。

由于古树茶茶菁叶片较小树茶肥厚,当使用相同的工艺(杀青温度、揉捻力度)加诸于不同原料(古树茶、小树茶)时,就会产生差异。古树茶肥厚的叶片使得其在同样的杀青温度和揉捻力度下可以保留更多的活性物质,造成其后续仓储转化的速度较小树茶更快。同理,如果根据不同树龄茶菁的情况调整工艺细节,比如适当降低小树茶杀青温度和揉捻力度,那么两者之间的差异会有所缩小。现在的问题是相同的工艺,不同的茶菁内质,导致茶品的口感以及陈化速度上的差异。一般我们会通过喉韵深浅作为判断茶树树龄的依据之一,但前提依旧是“相同的制程工艺”。若小树茶经过一定的发酵,喉韵依旧可以下探,喉韵的深浅应是结合树龄和工艺综合加成的结果。当以其作为树龄判断依据时,前提是加工工艺的相对趋同。

由此可见,云南普洱茶制茶工艺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且未产生根据茶菁的差异对制茶工艺进行调节的精细加工工艺。相信这也是普洱茶发展的必由之路。

普洱古树茶之奥秘:山地古树之美


云南省现在是全世界拥有百年以上老茶树资源最丰富地区。不过,即使是好的山地古茶树,要做出好茶,还是需要识茶人的掌控。

看守千年古茶树的拉祜族茶农

从喝茶到找茶:南糯茶山行

2010年,老班章的春茶被炒到每公斤1200元,每4公斤鲜叶可以做1斤毛茶,差点让众人以为又要回到的疯狂时期。老班章属于澜沧江畔的深山老林地区,大片古茶园属于中国茶叶的种源基地,班章是一个山地里的小村庄,与明代开始种植茶树的冰岛村一样,荒废已久,最初被现在的茶界发现的时候,要在雪山脚下徒步走上半天时间的山路才能到,即使是现在,也需要开上拖拉机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很长时间。

那里的居民都是拉祜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常年生活简朴贫困,基本不使用化肥,保证了当地山林中的这些老茶树的生长环境,进入2000年之后,当古树茶被云南省一些茶叶专家发现价值并投入到流通市场之后,这些区域迅速被控制在一些茶叶商人手里,作为稀缺资源而价格猛升。

诸葛春光与马克

在过去所存储的老茶越来越稀少的情况之下,古树茶正成为爱茶者和喝茶者新的噱头,谁都能以喝到一棵真正古树茶叶制成的普洱为自豪。茶界传说,更厉害的喝茶者能喝出大致的树龄,喝出茶树是否打过农药,喝出茶树的山头。也因为古树茶的热,云南协会组织了《致正之韵》品鉴会,专门饮用近年的普洱古树茶。

本来对古树茶毫无概念,第一次喝到,只觉得香气刚猛,茶汤黄亮,不由得心生疑惑,哪里有那么多玄机?是不是又是一轮的营销方式?见过太多半神秘、半吹嘘自己茶叶的云南商人,对各种宣传方法都不太在意了。

近年来诸葛春光因做古树茶而出名

近年来做古树茶很出名的诸葛春光先生被介绍给我,原来这次品鉴会的各种茶都是他所制作的。他是北京人,满头白发,可是人年纪却不大。他是真正的爱茶人,上世纪80年代末就离开北京,到处寻找好的茶叶。在各个茶叶产地之间,最终选择了普洱,开始另辟蹊径在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区域做过茶园,可是后来发现,还是传统的云南六大古茶山的品质更好,最终他选择了西双版纳做自己的茶叶基地。

他告诉我,古树茶的资源并不像想象的稀缺,像冰岛、老班章都只是因为品质独特,加上现在这些乡村出产被某些资金所彻底垄断,当然能抬高其价格。他邀请我来西双版纳时去当地一些茶山看看。喝了一肚子的古树茶,只觉得茶叶很刚性,香气也很凶猛,都比一般的茶厉害,茶汤黄亮得异常,尤其是其中一种,有明亮的琥珀光。我并没有爱上这种茶,只是随意答应了诸葛春光的邀请。他另有一个别号叫"茶翁"。

没有想到,一个月后就真的有机会去西双版纳出差,被茶翁带上了南糯古茶山。这是传说中的六大古茶山之一,因为距离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很近,所以现在去一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困难,这也是其在名声上被后起的勐库等地盖住的原因。人们总是喜欢传奇的。可是,走进去,迅速发现,这里的古茶山真不是浪得虚名。参天大树中,各个寨子的发了财的茶农把自己家的新楼房选址在山坡上,茶翁说,都是这两年靠古树茶发家的结果。

南糯山是六大古茶山,也许就是因为发现得早。这里的茶田分成了多种形态,有开垦出来的茶园,有古树被农家照料生长的,也有完全野放状态的,也就是完全不施化肥,靠茶树自己自生自灭的,产量是前者最高,质量却是后者最好。问茶翁,做成茶之后如何分辨?他一笑:"不用成茶就能分辨,施不施化肥,一尝就知道了。"

怎么可能一尝就知道?茶翁笑着不说话,沿路采摘各个茶园的叶子给我尝,山脚下是现代化的茶园,农民管理得很好,他甚至都不屑于去采摘这种茶叶让我尝。南糯山不是一座高山,可是却分成了多个寨子,茶田分成各个寨子管理,寨子成立了合作社,各个田都有招牌。茶翁也不看招牌,他告诉我,谁家茶不施化肥,谁家茶树有上千年的历史的招牌,都不能光是靠看,"茶一定是靠嘴巴尝出来的"。

他摘了一片古树上的茶叶,那片茶园在斜坡之上,上面写着某大型集团的名字,号称全是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茶树,茶树很粗。可是他说粗细不是评判树龄的唯一标准,摘下了顶尖的叶子,这是标准的云南大叶种茶,叶片肥厚,上面的白毫在透过大树林的阳光下很显眼,一尝,舌尖就觉得芳香,微带苦涩。茶翁也尝,评价说,施过肥料,而且不少。我们向山间小路进发,沿途他爬上爬下,不时摘一片叶子给我,有的平淡无味,有的却清香异常,可是他一直觉得不是他心目中的好茶叶标准。"基本都施过化肥,前两年古树茶热,寨子为了增加产量,就开始拼命催肥,最可惜的是一大片300多年的茶田的主人,现在也算是南糯山的茶王一类的人物,我尝过他们的鲜叶,施肥太多,茶质明显下降。"正说着,这位拉祜族的山民出现,得意洋洋地和茶翁招呼,并且动员今年茶翁收他的茶叶,说他今年没打化肥,茶翁客气地笑着说:"你得到时候拿来让我尝。"

走到一片林地小路,他眼前一亮,爬上小坡,摘了一棵不太高的古树上的茶叶,让我含在嘴里尝尝。这棵树扭成一团,比起前面那些树龄300年左右的茶树看上去还小,可是他从根系一看,就觉得肯定是有300年左右的树龄。这片茶叶入嘴,一股清冽的茶气就在嘴里蔓延开来,最奇怪的是,10分钟后,整个嗓子都是清甜的。他得意地告诉我:"这才是真正没有施过化肥的古树,而且正逢茶树这两年生长恢复了旺盛期,所以质量十分好--原来判断施化肥与否并不困难,舌尖和舌底绝对不能有微麻的涩感。否则就是施过肥的,不过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尝很多种,让自己的整个感官灵敏起来。"

南糯山深处,有棵茶王,根据中国农科院专家的研究,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凤庆等地3000多年的深山古茶树没有发现之前,这棵树是闻名的古茶王。拉祜族的女主人在旁边设了棚子专门看守,可是喝了一口,未见得很甜美,甚至不如刚刚尝试的鲜叶的回甘。茶翁偷偷告诉我,老茶王现在已经衰老,出产的茶叶要看年份,有时候好,可是多数时候已经不太好了。原来茶树树龄并不是越老越好,可是具体多少年的好,现在农业专家也没有准确说法。

这时候才开始佩服茶翁的尝茶能力。他告诉我,他也是喝了多年,并且和茶农们一起种茶做茶才弄明白其中的奥妙,现在他自己并不承包或者垄断茶园,因为"资源丰富,你只要自己能把握质量关,就能保证收到好茶".在南糯山的山腰他自己的山居坐着的时候,周围都是古茶树,高低起伏,而这座完全用木头搭建的房子很高大,墙上糊满了一个画家醉酒后给他画的各种人物图,心里顿时安静。突然对茶翁的话明白过来:好茶资源霸占为己有是件荒诞的事情,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各种资源,光有好茶不够,得做好茶,明白好茶。

品鉴古树普洱

在昆明的品茶会上,我没有喝出古树茶的好滋味,此次古茶山之行,才明白,古树茶所制作的普洱,实在有其好处:茶树树龄长,滋味自然丰厚,如果是照顾好的不施化肥的古树,则在丰厚滋味外嗓子中会带有回甘。这些资源就是云南省独一无二的宝藏,据说云南古茶树资源至少有几十万棵之多。这也是老班章的古树春茶虽然昂贵,可是也并没有带动普遍的价格的缘故。界正在恢复理性。

云南茶界的高级工程师何仕华曾经在云南普洱地区的外贸部门工作过多年,一直是中国大宗出口的商品,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大量山地种植茶叶,结果现在云南省所有的从生长环境分为了"山地茶"和"台地茶"。

最早的台地茶生产是为了供应大宗出口,管理很严格,当时云南省的茶叶出口产量占据了全国1/10;可是当外贸体系开放之后,台地茶的管理出现了滑坡,对化肥、农药的控制不再像以往那样要求严格,只能靠农民各施其法。这时候,山地不容易栽种的老树,或者古树的质量就受到了重视。他因为做外贸,所以特别在意茶叶的质量,曾经去过许多地方寻找好茶,并且发现过中国从野生到驯化的茶树过渡阶段的最早标本,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茶树。

古茶树现在云南省澜沧江中段,这里是云南茶的发源地区,有许多野生型和栽培型的茶叶,凤庆的香竹篁古茶树,被中国农业博物馆认定为有3700年历史,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邦崴古茶树则是经过驯化的活化石,能证实人类在研究茶树起源、演变和驯化传播方面的功绩。

除了这些发现,他还去了很多人迹罕见的古茶山,例如攸乐古茶山。这里的酸性红沙土壤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当地的基诺族、拉祜族虽然信鬼神,可是对茶叶的了解却很丰富。这里茶树并不高大,和我在南糯山看见的很相像,不知道什么时候种下来的,当地村民除了制茶,还凉拌茶叶,加水、茴香、姜捣碎,然后用盐和辣椒搅拌食用,非常生津开胃。

勐库大叶种茶条索肥厚,上面有很多白毫,被称呼为茶中的味精。1997年当地农民在雪山上发现了上万亩,近10万株的原始野生古茶树,它的规模给发现者很多不解之谜:若是原始生成,不会这么成规模,如果是自然创造,那么和现在的联系也难以清晰化。

这些资源,长期以来白白浪费。何仕华解释,古树茶产量很少,非常不好看,做成茶叶又黑又粗,显得很劣质。加上采摘经济利益上不去,所以1997年在他将古树茶工业化之前,古树茶在很多乡村之是当地寨子里的乡民的日常饮用茶,用陶土罐子去烤制,会非常好喝。"滋味很舒服,香气比起一般的台地种植的茶叶高很多倍。"道理其实很简单,与野生植物滋味醇厚是同样道理。何仕华说:"我看这些茶叶是作为低档原料使用的,觉得特别可惜,想把它们分离出来。"

在刚开始生产古树茶的时候,资源丰富到了可以随便使用。何仕华回忆,1997年的古树茶每公斤毛茶收购价格也就12元左右,而且,几大茶山的原料随便使用,无论是版纳还是勐海地区,做出来的茶叶甜熟,不苦涩,就是口感烈,许多喝惯了茶园茶的老茶客都会被震一下。现在古树茶毛茶收购价节节攀升,2002年已经到了100元左右,2007年,景迈的古树茶是500多元/公斤,一直到今天班章、冰岛茶的天价。

与茶翁一样,何仕华也不赞成古树茶的稀少理论,他认为,云南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林太多,那里气候微寒,病虫害少,加上当地栽培历史久,清代以前这些茶树都不修剪,所以许多山头都有自己的资源。他也不认为古树茶应该卖这么高的价格。"云南古茶树资源丰富,各个山头都有各自的好处,因为十里不同天,生产环境区别很大,比如我就不太喜欢班章,我喜欢老曼娥村的古树,那里的茶叶不苦涩,回甘足足十几分钟长。"

也就是因为各个山头的茶叶风格不同,许多茶叶作坊,特别是爱茶人的作坊就蓄意把山头的茶叶分开来做。茶翁告诉我,大型工厂没有这种条件,因为他们要保证产量,可是小工厂就可以,哪座山头的茶叶就按照哪座山头来做,单独加工,这样独特性很强,他自己就是这样。

去帮助他加工茶叶的工厂参观,那些压饼的工人们对他都很尊敬,因为知道他要求严格,甚至挑剔,也就不蒙他,不管一批茶产量多少都很认真加工。

可是,在他所制作的茶饼上并不打上哪座山头的名称,而是根据茶性起名字,喝到一款被他起名为"心跃"的茶,喝起来有苹果的味道,入口特别顺滑。他笑着说,是不是身心愉悦?又有一款叫"空山新雨"的茶,又新鲜又爽利,他解释说,这款茶的滋味持续很久,而且有股清新感,所以起了这个名字。"为什么不叫山头名字?是因为各个山头出产太复杂,而且山头茶叶不能持续保持质量。比如这两年好,可是采摘过度后,再几年就不好了,很多古茶树几年采摘之后就进入休眠期,香味会大减。所以我给他们按照茶叶的口感香气起了新名字。"

茶翁做茶有个基本特征:追求爽滑和适口,不强调某一方面,他说自己实在是喝了这么多年茶,能够把各个特征表现得均衡的才是好茶,有些茶叶特别香,但是苦涩,他不觉得好;有些特别醇,可是刺激,他也不觉得好。"茶性还是平和的,所以我追求均衡。"这种做茶的方法在界不多见,尤其是在别人都在制造产量稀少的神话的时候。

老茶与古树茶的差别

在古树茶之前,普洱流行的是老茶的神话,总有人说老茶如何好,如何神奇,最夸张的年代,许多人将发霉的普洱的霉味也视为神奇的味道。

昆明茶文化促进会会长王树文很喜欢普洱陈茶。他告诉我,陈茶是指多年的茶,陈化好的茶,又好闻又好喝,有兰香、荷香和人参香,这些香味来源其实一点不神秘,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从清香到沉香是一个自然变化过程,茶汤的颜色也会呈现褐红色,感觉很好。

他解释说,普洱最早就是外销茶,价格并不昂贵,当时别的茶叶需要小心保护,需要密封袋,遮光设施,包括低温装置,可是普洱就很简单,什么都不需要,这种暴露在外的运输往往刺激了普洱的陈化,比如是放在船舱里被湿润空气所浸润的普洱,陈化中不断发酵。香港一批酒楼的普洱尤其好,绿黄色变成红黄色,自然而然生出了藿香、樟香等天然香。"他们储存条件好,一般在山地上的仓库里,不发霉又通透。广州储存的就差很多,因为广州通风条件不好,结果汤色深,不好喝。"这也是香港、台湾等地老普洱值钱的原因,他喝过最古老的是宋聘号的,大概有80年历史,从台湾回流,陈香中带有当归的味道,又有点蜜香。

可是,这种优质的老茶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在号称储存了60年、70年的老茶很多,可是专家们一喝就知道是假的。"很多是熟茶,可是熟茶的发明很晚,怎么会是真的。"

因为古树茶的稀少,所以茶翁一开始并不愿意加入到这个局中。"古树茶一般都纯正,而纯正的东西最有力量,比如有种巴马的古树茶,特别持久,刚做新鲜茶,味道就绵里藏针,能比得上存了几年的茶叶,还有那卡山的茶叶,味道也特别悠远,我觉得比一般陈茶好很多。"

他说自己是个喜欢简单的人。"我做的茶叶,都不搞虚头的东西,保留茶本身的香味。"帮助他做茶的英国人马克也告诉我,他走过中国很多地方,结果发现,云南的古树茶是一种很简单,却很有杀伤力的茶叶,"因为本身质地好,所以那种花果香、蜜香,还有甘甜味道都能清晰分辨出来,这反而符合好茶的标准".马克生长在英国,强调的是茶叶本身的性格,他爱茶,可是受到英国式口感的训练,不太相信中国茶人编的故事。"那些告诉我喝茶可以参禅之类的话我都不相信。"他告诉我,喝过无数的坏茶叶,包括吹得神话一般的普洱老茶,现在他的感觉是:与其玩玄虚,不如简单地做茶,只要原料能保证,做茶工艺能保证,好茶自然就能保证。"重复出现的东西最有力量。"

茶翁爱做古树新茶的另一个原因是:储存时间不长的古树茶,就能有储存时间很长的普通的效果。汤色会呈现琥珀色,回甘会更醇。"但是永远不会呈现出人工发酵的那种深红色。"这句话实际上很重要,说明古树茶基本上是按照自然方式发酵制造而成,属于生茶,可是由于其原料好、软滑的口感,打破了生茶刚性的传说,完全使人不觉得这是一种不柔美的茶叶。

古树茶是不是现代人提出来的概念?历史上有没有古树茶?


今天我们探讨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历史上的古树茶。我们在经历古树茶升温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会问,古树茶是不是现代人提出来的概念?历史上有没有古树茶或者说大树茶?

按道理应该是有的,因为茶史至少一两千年,两三百年就算古树,那古时候,应该也有古树茶啊。那为什么好像没那么热,是什么原因?

第一个问题好回答,有,而且一直都有。第二个问题涉及的东西多一些,我们一点点来分析,会很有启发。

茶这种植物,在陆羽《茶经》之前,只有零星的记载。我们先从陆羽《茶经》开始考察。

《茶经》第一句话: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从形态来说,一尺二尺是灌木,数十尺肯定是大树了。唐尺大概相当于今天30厘米左右,十尺已经不小了,那数十尺放到今天来说,也是单株甚至茶树王的级别。

两人合抱是什么概念呢?干围在3米多,这个在今天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古树,数量稀少,一个茶区能有几棵这么大的就不错了。

这些树出在哪里呢?巴山峡川,重庆到湖北西部这一代,离陆羽老家天门也不太远,应该说这些说法是靠谱的。这也说明,这一带是唐代古树茶分布的区域之一。

但是后面这四个字就比较触目惊心了:“伐而掇之”,砍了采。真有这么干的吗?有,前些年云南也有这么干的,现在没有了,但像缅甸一些偏僻地区偶尔也有。为什么?因为野生茶是无主的,今年采了,明年不一定是你的,十几二十几米的大树爬树危险费力,那如果短视一点,就可能砍了采。

如果都这么干,可以想象,这一带的古树资源支持不了多长时间。

其他地方有没有这么大的树呢?我们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茶树大不大,不仅仅和树龄有关系,和树种,和自然条件都有关系。有的茶树就是长不了那么大,而且,长着长着就老了。

唐代现存的资料看,这种大茶树应该还是少数。我们看另外一个传说。《神异记》里面讲余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到了一位自称丹丘子的仙人,这位仙人觉得虞洪做茶做的比较到位,于是特点指点他找到“大茗”,于是这个仙茶就被发掘出来了。

这个记载也被收录在《茶经》里面,不过这个“大茗”究竟是什么呢?是说茶树大,还是叶子大呢?我们也无从知晓。如果从仙气儿的角度看,大叶茶似乎没大树茶更震撼。如果是指大茶树的话,那倒是很有意思,因为在唐代,余姚所在的浙东、包括浙西,似乎很少有大茶树。这个故事说的是西晋时候的事,会不会有时代变迁的因素在里面?

这些只能猜测,但是在茶文化发达的宋代,古树茶就不是猜测了。我们都知道宋代茶最好的就是建茶。这个不光是名气,而是有真正的内涵作保证。建茶好到什么程度呢?别的地方的茶在加工的时候,生怕流膏导致茶味淡薄,而建茶加工的时候,还怕膏流的不够多。这就是茶质非常好,内涵物质非常丰厚。

建茶为什么这么好呢?除了环境,其实更重要的是茶树本身。我们看沈括《梦溪笔谈》:

“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

什么意思?建茶是乔木,其他地方都是小灌木。这个很有意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宋代的巴蜀一带,也已经不清楚有多少大树茶了。

梅尧臣也说:“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

这里面讲的差不多,建茶多大树,而在茶叶传统产区的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大茶树了。

建茶的树有多大呢?庄绰《鸡肋编》:

“韩岜知刚,福州长乐人,尝监建溪茶场,云茶树高丈余者极难得……”

丈余也就是3米多,这个和唐代巴山峡川的比,不算很大。我们拿到现在云南古树茶的范围来说,也是比较常见,不算很突出。为什么呢?

因为唐代巴山峡川的茶是野生古树,现在云南普洱临沧一带森林里的野生大茶树,高达十几米很正常,甚至二十几米都是有的,树形也往往是高挑的。但是栽培型的古树,相对来说没那么高,树形也往往更舒展一些。

宋代最好的茶是大树茶,这个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今天说古树茶受到重视,有多方面的原因。最简单的来说,就是两个方面。

第一个,更干净,这个主要不是食品卫生,而是食品安全。台地茶密集种植、品种单一,必然容易有病虫害,而古树茶相对来说好得多。我们这些年监测的经验,很多生态好的古树茶,即便用最严格的标准,农残检测结果仍然是零,因为本来就没有嘛。有些生态不那么好的,可能受到周围环境干扰,会有一点点,但是远远低于欧盟标准,更不要说国内标准了。

古时候没有农残这个问题,即便是灌木,种植生态也比现在要好得多。那就要看第二点了。

第二个,茶质更好。古树能够呈现丰富的香气滋味,同等条件来说,口感要远远好于台地茶。为什么的大树茶的口感更好,其中一个原因是大树的根系扎得更深更广,吸收的土壤物质自然更丰富。另外还有大树机能和茶树品种本身的原因。

我们今天如果到北苑、包括整个建瓯地区去看,基本没什么大一点的茶树了,不仅现在是这样,明清时期也是这样。

《续茶经》引《随见录》就说:“《笔谈》云,‘建茶皆乔木。吴、蜀惟丛茭而已’。以余所见,武夷茶树俱系丛茭,初无乔木”。

我们再举一例,《十国春秋》里面讲:闽国皇宫里有两株茶树,称为“清人树”。每年春天嫔嫱们采茶,要搞一个活动,叫“倾筐会”。我们想象一下,这两株应该是大树。否则随便找一个宫女采一下就完了,不可能大家一起采,还搞成一个大聚会。我们现在云南有些地区的大树采茶就是这个样子,七八个人同时采一棵树,有的身影隐在茶树中,都不容易看见,很壮观,总而言之沈括应该不会搞错。

那第二个解释,茶树品种变异了,乔木变成灌木了。这个并非天方夜谭,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品种的变异是很自然的现象,这个是非常正常的。我们看在云南,有些可能是

什么是古树茶?古树茶的树龄是多大?


古树茶一般是指,古茶树上采摘的鲜叶,经过初制成毛茶。毛茶再经精制成型,或饼、或沱、或砖等形态不一的茶品。

但对古茶树的界定范围,很多茶友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比如对树龄的界定,有的认为古茶树的树龄应达到100年以上,有的认为古茶树的树龄应达到300年以上;比如对原料的界定,有的认为古树茶必须为纯料,一旦拼配则不可称之为古树茶。众说纷纭的情景下,既是茶友们对古树茶的认可,同时也是一种期望。

对于有着多年制茶经验的大拙茶人来说,亲眼见证了古树茶品质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刺激和舆论的导向把古树茶的价格越炒越高,从原来山头茶细分到了各个寨子,再到现在的古树单株,古树茶从原来的小众茶品逐渐走向了大众,许多原本对古树茶不屑一顾的大厂也开始重视起古树茶“越陈越香”的品质。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价值的理论基础。虽然目前还无法用严谨科学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论证,但古树茶的在贮藏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陈化品质,能通过茶友的感官最直接的体现出来。

茶汤入口后汤感的丰富程度,香气与茶汤融为一体后,留在口腔里的韵味,甚至是品茶后的体感,相较于浅薄且单一汤感的生态茶树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古树茶的品质得到了最有力的论证,这便是时间的检验。

当好的品质被过度追求的时候,市场往往变得有些急功近利。知名山头寨子的古树茶被炒作成了天价,而便宜到几块钱的古树茶品又跟风似的出现在茶友们周围,古树茶市场看起来已经鱼龙混杂了。而当不明真相的茶友们,一味追求纯正的冰岛,纯正的老班章的时候,无形中也让自己陷入到了迷失的境地。

古树茶之缘起


众人炒作古树普洱茶,只为其利益,却不知其缘起与核心价值。随着业界对于普洱茶认知的加深,古树茶受关注度与价格一路增长,近年来更是由于游资热钱的涌入导致古树茶价格暴涨成为一种经济现象。当下喜好普洱茶的茶友,是否知道古树茶曾被官方认为无法饮用而彻底排除?沉寂多年后古树茶又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发展至今火热?

讨论古树茶,首先一定要厘清何谓古树茶?普洱茶树按种植管理方式分类,可划分为台地茶、生态茶、古树茶和野生茶。台地茶是密度种植、高度人工干预的茶园茶。生态茶是植株密度低,生态化管理树龄偏小的茶园茶。野生茶自然生长完全没有人工干预。而古树茶在2005年之前被称为栽培型野生茶,因其人为栽种但不加管理,树龄超过百年以上。后来因为古树茶的品质逐渐被认可,大量的人工管理,再称其为“野生茶”显然是不恰当的,故改名栽培型古树茶,简称古树茶。若是按照树龄划分,则树龄百年以上的茶树即为古树茶(大树茶),树龄百年以下的则称为小树茶。

云南茶业历史上,古树茶曾广泛应用于普洱茶生产制作。古茶园中必然有自然落种育成的小树,旧时茶农采摘鲜叶并未刻意区分大小树,因此号字茶(1957年以前的私人茶号茶品)原料为大小树混采。而后,云南所有私人茶号并入国营茶厂,号字茶时代结束,印级茶时代开始。此时“红印”等印级茶原料亦是大小树混采。

建国以后,农业生产趋向于单位面积上追求最大产能,提高生产效率成为第一诉求。古树茶采摘不易,单位面积产能低,且其外观不若小树茶细嫩讨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种植茶园茶比采收古树茶要更有效率。因此新种植茶园茶逐渐取代了古树茶在普洱茶生产中的位置。

云南的野生型野生茶中,确有部分品种(如大理种)具有微毒性,若无饮用野生茶习惯,或饮用不得法,会有造成食物中毒的风险。在当时也确有发生误饮野生茶(野茶)造成中毒的案例。彼时在云南制茶业界具有区分古树茶与野茶能力,了解古树茶可以饮用的专业人士,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缘故,上世纪六0年代之后,基本都不能或不敢发声。野生茶之过被混同强加于古树茶头上,因此古树茶竟从“不用”进一步沦落至“不可用”之地步,被省茶叶公司禁止收购。在当时体制下,除了少数民族少量自制自饮,古树茶彻底退出了普洱茶的制作。

如此对待古树茶显然是不公正的。云南少数民族向有饮用古树茶的习惯,而业界此前也曾一直将古树茶作为制作普洱茶的原料,真正的茶人并未将古树茶遗忘。1985年,时任思茅地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的何仕华先生认为古树茶可以饮用。他为了证明此观点,特将古树茶茶样送交杭州质检所,经由骆少君女士检验确认,古树茶安全无毒,自此古树茶方得正名。此举为古树茶再度回到普洱茶生产制作扫清了障碍。何仕华、骆少君对于古树茶之重光可谓功不可没,现如今每个古树普洱茶的爱好者都应感谢两位前辈之功德。屡屡与二位前辈交谈过往,及现今市场崩乱,总有几许感慨!

虽然古树茶得以正名,但在当时以外形、嫩度作为茶叶收购评审首要标准的时代,古树茶外形粗大不讨喜,收购价格低,生产效益差,不构成市场也无人重视。但茶人们未曾遗忘古树茶在历史上的辉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已有茶人开始复原旧时茶品的制作风貌。因此1999年后,便有了“99易昌”和“绿大树”的出现,这些茶品原料为大小树混采,茶品制作开始恢复到印级茶甚至号字茶的方式。

一开始了解这些茶品的人尚在少数,我个人于2001年10月品饮“99易昌”、2000年首批“绿大树”等古树茶品,发现古树茶较同期的台地小树茶茶品转化速度快、口感厚实、韵底深沉。遂于网络上(台湾“茶巅话茶”)开始公开推荐古树茶将成为未来普洱茶市场的主流。因此从2001到2003年,古树茶的市场行情一路看涨。至2003年,古树茶价格得以与台地茶平齐并进而超越。古树茶真正回到了它的辉煌期。

普洱茶需要独立于绿茶等茶类的独特辨识度。内质,而不是外形,应成为选取普洱茶的第一要键。我个人最早提出古树茶优势理念,倡导拉动古树茶市场,并开始定制古树茶茶品,正是基于古树茶的优秀内质。优质普洱茶新茶好喝,正确存放后越久越醇厚之特性,也需要优质古树茶原料方可体现。

我个人虽有志于推广古树茶,但其后古树茶的疯狂暴涨则远异于我的本意,更不认可追捧村寨纯料。普洱茶因其“越陈越醇厚”的特性被投资者作为期货热炒,而古树茶又成为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绩优股”。在近年来一波波的非理性行情中,围绕着古树茶产生了无数的悲喜闹剧。但实际上,我们对于普洱茶和古树茶的真正认识,才刚刚开始。——摘自石昆牧老师专栏

昔归古树茶


昔归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这是昔归普洱茶最主要的特点。那么昔归古树茶涩吗?

昔归茶内质丰富,茶汤浓度高,香气高锐融于汤水之中,茶气强劲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可谓临沧普洱“柔中带刚”的典型,难怪又有“临沧班章”之称。

昔归位于临沧邦东乡邦东行政村,乃山区。昔归古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混生于森林中,古树茶树龄约200年,较大的茶树基围在60~110厘米。昔归茶,属邦东大叶种,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

茶以独有的香气让喜欢普洱茶友爱不释手,优点是泡出来生津持续不断。昔归茶内质丰富,香气高锐,茶气强烈,滋味厚重,强烈的回甘与生津,且口鼻留香持久,柔和甜美,清澈的冰糖韵

昔归入口能感觉到稍涩,然后在3泡左右快速化掉,回甘强烈。苦和涩并不是昔归芒麓古树茶的特性,昔归芒麓古树茶的特性是霸气(茶气足)、耐泡,高香!昔归芒麓古茶滋味厚重,微苦,苦的口感特像点豆腐常用的石膏水,这种苦与众不同.茶叶形状像柳叶,细长而尖,叶片薄,(冲泡后的叶底,叶老的会稍大一些,但很薄,绝对谈不上是肥状)因果胶质丰富易揉捻成条(紧细稍长,如只是细,但不是稍长的得小心)昔归芒麓茶因茶质丰富厚实,冲泡时应加快出汤速度,避免茶汤过浓冽!

昔归茶开汤,汤色淡黄清亮,入口即香,无杂味,味甘;三泡后回甘更明显,香气高锐,两颊与舌底生津,舌面感觉微涩,化得很快;四~六泡,香气如兰,冰糖香渐显,水质较粘稠,重手泡后苦现,较轻,易化;七泡后汤色几乎未变,淳厚,更佳,尚微涩,喉韵深,回味悠长;十泡后水渐淡,甜味稍减,回甘好,冰糖香尚存。

昔归茶,属邦东大叶种,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

特点: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普洱茶——古树


古树茶是市场的一个趋势,这是无疑的。很多顾客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叶大叶厚的就是古树茶,市场上太多用大叶厚叶的台地茶,采用轻度揉捻,制成松抛条,充当古树茶。

“六味两性”鉴茶法,鉴别的是茶内质,您只要选到了有内质的茶,那您一定就选到了古树茶,因为只有乔木型的古树茶才能拥有内质丰富特点。此方法共分两部分:一是茶树生长方式及环境区别;二是用口感的表现来鉴别茶的内质。

1.茶树生长方式及环境区别

古树茶

树种:乔木科

树龄:100年以上

环境: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海拔较高的古茶山(产量低,不易采摘)

生长方式:自然生长,无人为管理(喝起来口感饱满,变化丰富,具有山头特点)

树高:约为2.5-3米

根系:主根深厚,树干高,根系多而深,深度为2.5-3米

内质:内含物质丰富,饱满

2.六味两性鉴茶法

香韵

此为鉴别古树茶的关键之一。泡古树茶时,第一泡茶汤倒出后可闻其公道杯香韵,浓郁而下沉。台地茶是很难将此种香韵在公道杯中完美呈现的。香韵越沉稳,代表内质越足。

甜度

这里的“甜”说的是入口后在舌面上的直接表现,千万不能与回甘混为一谈。古树茶的甜味一般为高雅清甜,往往被回甘所掩盖。当您喝茶有一定年限之后,慢慢就能够将各项滋味分离品味,即可领略。新茶客会很难品出。

汤质感

古树茶的茶汤粘稠感强,厚实度显著。回甘生津既快又足,苦涩平和,化开速度快,活性足,8-12泡后茶性依然稳定,后期陈香转化速度快,收藏价值较高。

苦涩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苦涩较重的茶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茶树龄较小,吸收土壤的养分较少,其他滋味表现较弱,苦涩就体现得尤为突出。二是倒出的茶汤,冷却之后再来喝,苦涩会加重,但茶香、回甘、生津,甜度等都还在,这就是古树茶内质丰富、茶性稳定的表现。

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为茶的基本滋味,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回甘生津体现得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喉韵

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此感会使您呼吸尤为顺畅,舒爽度较高;还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最后,喉部也能感到甘甜。

持续性

简单来说就是茶的耐泡度。在品饮时,如果发现上述滋味在任意一泡发生减弱时,证明此茶的持续度到达于此。古树茶一般能持续至8-10泡以上,较好者能持续至12泡以上。

稳定性

茶的持续性决定了茶的稳定性,持续性越久,稳定性越高,证明此茶的内质丰富,后期陈香转化顺利稳定,有较高的存放价值。

“六味两性”鉴茶法,从香韵、甜度、汤质感、苦涩、回甘生津、喉韵,持续性、稳定性等全方面鉴别一款茶是否古树茶,掌握了这些,大家再也不会被忽悠了。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古树茶也有黑历史》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49374.html

上一篇:普洱茶十大“谨记”,请勿以身相试!

下一篇:中期茶的崛起历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