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手工制茶和机器制茶的区别

2019-12-04

市面上的普洱茶有手工制茶和机器制茶两种,有茶友不禁疑惑:到底是手工制茶好呢?还是机器制茶优呢?

近些年关于手工制茶和机器制茶的争论从未消弭过,手工制茶方和机器制茶方各执一词。下面笔者就以普洱茶为例,从相对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手工制茶与机器制茶的区别。

1、采摘

云南地处高原山区,地势参差、江河纵横、河谷密布,茶山更是位于深山之中,机器化难度极高,就目前来说100%是人工采摘。尤其古树茶的采摘如今也没有相应的机器设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只能依赖人工采摘。

其次能够使用机器采摘的只能是地形很平缓的台地茶,目前能够做到机器采摘的大多是绿茶,并且机器采摘的茶箐中茶梗多而杂,在进行精制的时候也还需要人工剔除。

再者普洱茶有严格的鲜叶采摘指标,例如特级的茶箐要求纯芽尖和一芽一叶,机器还做不到如此智能的筛选,所以只能依靠人工。

2、萎凋(摊晾)

萎凋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鲜叶与枝梗的含水量,促进酵素产生化学变化。萎凋的方式有日晒萎凋、静置萎凋、摊晾萎凋、热风萎凋。这一环节人工和机器没有明显的差别。

3、杀青

目的:普洱茶杀青在于抑制、减缓其发酵程度,并增加其柔软程度以利于揉捻并除去青味。

普洱茶的杀青环节分为人工锅炒杀青和机器滚筒式杀青,在这一环节制茶师傅可以依靠经验和手感,更为灵活的掌控杀青程度,以便因茶制茶,以最优机制来看(最优机制即产品中最好的),手工杀青能够得到最高品质的茶箐。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人工制茶的不稳定性,就算是最好的制茶师傅也不可能保证,自己所炒制的每一批茶箐,都是在同一个品质水平,这就导致毛料不均一。制茶师傅是人,自然需要休息,不可能如机器那般高效运转,产量自然是有限的。

通俗来讲,行业内最好的制茶师傅只有那么一小批,他们手工炒制的茶高端但不可复制;而机器杀青却是可以复制的,更为稳定,更为高效。

且机器杀青,在新茶阶段,香气不如手工杀青显著,青味更重;但对于长期陈化来说,机器杀青跟手工杀青,并无本质区别。

4、揉捻

目的:借由外力破坏茶表面和内部细胞组织,使组织液附着于茶箐表面,利于冲泡时茶叶内含物质充分释出,且提升香气和品饮口感。

手工揉捻优点是更为灵活,条索多样化:大泡条、中泡条、紧条;力度多样化:轻揉、重揉。

缺点:随意性大、稳定性低、用力程度不一,条索粗细不均匀。

机器揉捻的优点在于三高:均匀程度高、稳定性高、效率高。

缺点:机器揉捻自然不能像人工揉捻那样做出许多花样,茶叶条索多样性降低。

5、晒青

①人工晒青:晒青时人工抖散揉捻过的毛茶,是极为费力的体力活和技术活,如果抖散均匀度和厚薄度不合适,也会影响晒青程度从而影响茶叶品质。如果晒青时毛茶抖散不均匀,厚薄不等,则有可能同一堆茶,一天下来,有部分不干燥,第二天还需晒干,而二次晒干的茶香气较弱、口感较薄,价格可能相差20%左右,更甚者挑剔的茶商不收二次晒干的茶。

②机器烘青:机器烘青虽然高效、便利、且不受天气影响,但不利于后期的陈化,在长期存储过程中,香气逐渐减弱,内含物质不能充分转化,品饮口感逊于晒青毛茶。

总结:其实现在大厂大产量普洱茶制做,每个环节都不是单一的人工或者机器,而是两者的合作与互补。但在比较偏远的茶山上,还是以茶农手工制做的毛茶为主。

人力有穷时,所以才出现了机器来弥补人力的穷尽。机器制茶让更多人能喝到品质稳定的普洱茶,手工制茶则让普洱茶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机器制茶让普洱茶更加平民化、更加亲民而不是所谓的“贡茶”,手工制茶能够得到趋向于奢侈品的“最优茶”,两者同时促使普洱茶更好的传播。

小编推荐

机器制茶又好又快,为何还要坚持手工制茶?


机器制茶确实比人工效率高,一致性比较好,那为什么现在还坚持手工制茶呢?我们以普洱茶为例来说明,制作普洱茶机器介入的工序大概有杀青、揉捻和解块,这是前端,生产毛茶的时候。后端机器介入就比较多了,比如风选、分色、过静电、拣梗(就是要把茶梗拣出来)、压饼、干燥,这六道工序都基本是用机器完成的。

先说前端,我们说手工制茶,多半是前端的三个工序和后端的一个压饼,我们就这四个工序来分开说明。杀青用的机器就是滚筒,理论上说,只要把温度控制好,时间控制好,杀出来的茶一致性是比较好的。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每一批鲜叶中的含水率有所不同,机器杀青,你把程序定好以后,机器只会按程序来做,而叶片当中含水率随时在变,比如小区域下雨、茶叶的生长地不同,茶叶的含水率是不一样的,而茶农在采摘时不可能把不同含水率的鲜叶分开,如果用一个标准的程序去杀青,含水率不一样,杀青的熟度就会有所差异,这对普洱茶的滋味会有比较大的影响。手工杀青,杀青师傅可以根据每一锅茶,鲜叶的含水率不一样,及时调整杀青时间的长短,和杀青温度的高低,包括翻炒的速度他也在随时调整整,保证了普洱茶杀青出来基本一样。

揉捻也存在一个问题,机器揉捻不分茶叶嫩一点还是老一点,它都是一样的揉,打个比方说普洱茶大部分是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有的时候鲜叶一芽三叶会多一些,有的时候一芽二叶会多一些,这也是一个随时在变的参数,那么这就需要揉茶的师傅根据杀青出来后的茶叶情况来判断需要揉捻多长时间,揉捻的力道,才能揉出条形符合要求茶叶。机器每一次揉茶的量都比较大,它不像人工揉捻,是一把一把的揉,可以大致的把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挑一挑,一芽三叶挑和一芽二叶的分别揉,它们揉的时间和力道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人工揉捻会更能把普洱茶的特性体现出来,保证了普洱茶的品质。

解块,如果是人工揉捻,就不存在解块这个工序,师傅顺手就把茶抖顺了,可以直接晒干。机器揉出来会成一坨一坨的,就必须要有个解块的工序。

机器和石磨压的饼是有一定区别的,机器是用压力机来压,通常压力机压力都会比较的高,当然也可以调整,饼的松紧度是可以调整的。这就有一个问题,机器的上下模之间的间隙是茶饼松紧度关键,你不可能压几饼就调整一次,而散茶的条形常会有一些变化,如果用相同的上下模的间隙压制,散茶条型比较紧,比较短时,压出来的饼就会比较松,条形比较粗的、比较长压出来的饼可能就比较紧。

普洱茶压得过紧的话,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可能对它的后期转化不是很好。压得过松也不行,存放时间稍长容易散开。用人工石磨压,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茶饼的松紧度是比较是适宜的,人工压饼的茶,后期转换会相对来说更好一些。因此,现在很多人依然保持传统,用手工在制作普洱茶。

普洱茶的制茶用手工饼纸文化


云南西双版纳特有的一种植物,当地人称之为“马三”。使用过程中,得先把外面的皮剥净(只留中间白白那一层)、晒干,然后经2-3小时沸水煮,再用榔头把煮好的树皮捣碎,做成纸浆,再经过加工,印上各大品牌的印章、标志后,就成为我们包茶叶的饼纸了。

普洱茶的制茶用手工饼纸,大体可分为3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38年以前为私人制茶时期(称为“古董茶”时期),因为纸质不流行加上茶区购纸不易,所以1938年以前茶农只在自己生产的茶品上放一张长宽约6-8厘米的纸,作为该号生产的证明,后来就叫“内飞”。每筒茶有7张小内飞,分别放在茶饼的正表面;而每筒又会放置一张长宽约10-13厘米的“说明书”,后来叫“大票”。1938年以前的茶很少有外包纸的装潢。

第二阶段:中茶公司成立后,1938年范和钧奉命成立佛海茶厂(今勐海茶厂),并开始生产普洱圆茶,直到1967年为止。约30年的时间内断断续续生产的中茶牌圆茶,称为“印级茶“。现存留世有著名的中茶红印、蓝印、黄印。所有的“印级茶”外包纸一律采用手工纸;1967年以后开始把“印级圆茶”改为“云南七子饼茶”。

第三阶段:也就是“七子系列”茶品(这是最复杂也最让人头疼的混乱时代),此类茶品的外包纸有数万种之多。

普洱茶知识:传统工艺手工制茶法


好原料配好工艺,福缘道秉承祖传全手工工艺制作普洱茶,确保上乘原料,不受任何伤害,从而造出高品质的普洱茶。

01.古树茶鲜叶采摘

自家采摘严格以一芽两叶为主,因为此時的鲜叶在成熟度、内含物上均达到最佳状态,为普洱茶成品的後期陈化打好基础,這样的普洱茶就会“越陈越香”!

02.“萎凋”和“摊晾”

很多人认为“萎凋”和“摊晾”是没有区别的,但对于传统手工制茶來說,這是一种不合理的說法。

“摊晾”:保留了茶叶中原生内含物质、为後期存放创造了转化的条件。

“萎凋”做出來的茶叶香氣很高,叶底暗红,所以对于香氣高的普洱茶來說,萎凋更有利于“提香”。

03.杀青

杀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普洱茶的品质。

福缘道坚持采用碳火、铁锅、手工炒制來杀青,手工杀青要求制茶师有丰富的制茶经验,能够很好的掌握火候,翻炒频率也必须均匀有序。

04.揉捻

手工揉捻,即用手使茶菁成条,同時破坏茶鲜叶细胞组织,使茶叶内含物质附着于茶菁表面的过程。

05.日晒干燥

日晒干燥是纯手工普洱茶独特风味形成的关键。晾晒時天氣一定要晴朗,温度高低影响日晒的時间,這些都要根据经验來决定。

06.压饼

福缘道传统制茶工艺采用手工石磨压制,使普洱茶香气、韵味更好,更利于后期转化。

07.晾干

将成型茶叶至于阴凉通风处,待茶叶干燥后即可成型。

08.手工包装

普洱茶包装采用纯手工制作的棉纸,手工包装,手工棉纸透气性强,利于长时间存放。

细谈机器普洱茶与手工普洱茶的不同


机器普洱茶与手工普洱茶的不同:手工茶和机器茶的选择是任何人都迈不过的一个坎,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手工茶的品质是高于机器茶的,但从生产实践中,认为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手工茶确实可以出极品,但大多数的情况品质不如机器茶。

首先一泡茶的品质是由树种、山场、种植采摘和制作加工四个方面决定的,特别在绿茶方面,我们传统上更多是在追求某种茶类,而忽视了树种、山场这方面的因素,当然片面追求某一点都是不可取的,非常有趣的是本人前几天的一次经历再次验证了偶的这一观点。

总的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点:

一、做茶师傅对茶的理解:做茶实际上最能体现师傅的个性,即一个做茶师傅将茶做成什么风格,完全取决于这个师傅对茶的理解,看茶做茶是手工茶核心,比如师傅如果喜欢香气比较高的茶,在杀青和炒制过程中可能就会采用比较高的温度。

二、做茶师傅的经验:由于手工制作,要求做茶师傅的经验非常丰富,每个环节都能把握的十分到位,以蒙顶甘露为例,在杀青阶段,锅温过高,做出的茶香气较高,不够优雅幽长;锅温过低,做出的茶就会带有青味。在揉捻阶段,揉捻过重,则叶底破碎,水好香差。因此每个环节上这种度的把握都是相当困难的。

三、对于机器茶:厂里一般都会安排经验最丰富的师傅进行关键环节的操作,大规模生产,老板最怕生产出垃圾茶来,再者机器茶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参数(主要是温度、时间的掌握),师傅做茶时也会尽量往中庸的方面去靠。

另外就目前国内的绿茶来看,不同的工艺下制作出的茶口感差距甚大,比如扁炒青,工艺相对简单,茶口感直接反应茶青的品质;再如曲卷型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序,做出的茶要醇的多,茶汤厚滑,使茶融入了更多的风味元素。所以在茶叶的审评标准里,扁炒青茶的滋味常用鲜、甘、爽等字眼;而曲卷型的茶常用鲜、醇、厚、爽等字眼。

【制作】手工制茶与机械制茶有何不同?


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机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一隅。普洱茶的制作也不例外,茶叶的生产量随着人们的需求量不断递增。传统的手工制茶在茶品产量上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于是制茶人开始寻找一种既能保持普洱茶的本味又能提高产量的新办法,那就是机械制茶。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碰撞,会擦出何种火花?亦或是共生?

一、传统手工制茶

勤劳的劳动人民用双手采茶制茶。

1、鲜叶采摘

将一芽一或一芽两叶的茶叶从茶树上采摘到箩筐里。

2、摊晾

将采摘好的鲜叶放在干净的地方,摊开,尽量摊得薄,避免茶叶堆积,导致萎凋不均匀。

3、杀青

传统手工制茶采用铁锅柴火杀青。这就要求,制茶人有丰富的杀青经验,包括对铁锅温度、火的大小、茶叶量的掌握等。不同的制茶人在杀青这一环节的区分度很大,而杀青这一环节对普洱茶后续的转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杀青重了,茶叶中的微生物和活性物质减少,后期转化空间小;杀青程度太轻,揉捻时不能造成破壁,影响茶的品饮口感。2012年《高山韵》古树春茶,采用传统手工制作而成。在杀青环节,掌握的恰到好处,茶叶中的微生物和活性物质被大量保存,经过四年的时间陈化,茶质饱满,茶性温和。因其是传统手工制成,故从叶底能够看出杀青时的痕迹。

4、揉捻

揉捻茶叶要根据茶叶的老嫩灵活掌握力度和时间。嫩叶,轻柔时短;老叶重揉时长,揉到基本成条即可。茶叶在制茶人的手里,经过轻重适宜的力量揉捻,使得茶质在冲泡的时候,茶质能够适度溢出。

5、晒青

传统自然晒青,保留了茶叶的原味。

6、蒸压

将晒干的茶箐蒸软,而后用石磨压成饼、沱或砖。

7、晾干

蒸压成形后,将茶品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自然干燥。

8、成品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制作过程后,再以绵纸包装成茶品。

传统手工制茶的优势:第一是茶叶中丰富茶质被保留;第二是使得所制成的茶品具有人文情怀;第三是茶品量少,茶的品质较优质;第四是制成的茶品在口感上有比较丰富的层次变化。

传统手工制茶的劣势:第一是由于制茶人的不同,所做茶品也参差不齐;第二是杀青过程中火候掌握不当,会出现有的茶叶被炒糊的情况影响茶品口感;第三是无法大批量生产;第四是天气等因素对手工制茶限制较大。

杀青和揉捻是传统制茶中的重要环节,要做出一款优质的普洱茶实属不易,故每一杯端上茶桌的茶都应该被珍惜。

二、机械制茶

随着茶制品需求量的递增,传统手工制茶的产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机械制茶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供求的平衡。任何一种科技的使用所带来的变革有利有弊,机械制茶也不例外。

1、鲜叶采摘

以人工采摘为主。

2、摊晾

将采摘好的鲜叶放在干净的地方,摊开,尽量摊得薄,避免茶叶堆积,导致萎凋不均匀。

3、杀青

机械杀青有专门的设备,并且是大批量的杀青。以传送带的方式,通常是在同一批茶叶杀青后才进行清洁机器,再进行下一批的杀青。此时茶叶有一部分会卡在杀青机器上,经过反复杀青再与其它茶叶混合,制成茶品后影响品饮口感。

温度靠智能化控制,使得杀青过程趋于平衡状态,同一批次的茶口感变化不大。

4、揉捻

机器揉捻,灵活性较差,但均匀程度比较好。

5、晒青

晒青分为自然晒青和机器烘青。机器烘青对普洱茶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逆转的。如采用烘青工艺制作的茶,后期转化空间非常小,几乎不具备存储价值。而传统的自然晒青工艺,则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普洱茶的后期转化空间,具有非常大的陈化价值。

6、蒸压

将晒干的茶箐用机器蒸压制成。

7、晾干

蒸压成形后,经过低温烘干。这样的茶也会在烘干过程中流失掉一部分内含物质,现喝香气较好,但长远存储考虑还是提倡使用自然晒干的方式。

8、成品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制作过程后,人工以绵纸包装成茶品。

机器制茶的优势:第一是可大批量生产;第二是可以明显减少天气等因素对制茶的限制;第三是可保证同一批次的茶品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

机器制茶的劣势:第一机器杀青,茶叶数量庞大,可能存在杀青不均的现象,影响品饮口感;第二是大批量的生产忽略了许多细节;第三是不具备人文情怀。

不论是传统手工制茶还是机器制茶,都有其优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二者也从一些方面进行改进,开始人机结合使得普洱茶的制作技艺更上一层楼。

普洱茶初制加工流程详解普洱茶初制流程


何为普洱茶的初制?

云南晒青毛茶的加工制作过程我们称之为初制,到厂加工称之为精制。初制与精制有何不同呢?

从茶树上采摘鲜叶到摊晾到杀青、揉捻、日晒的这个干燥过程,我们称之为初制加工,以上流程加工的场所称为初制所;到厂之后的加工包括挑拣、蒸压、干燥、包装、上市,这些流程我们称为精制加工。

普洱茶初制加工的详细流程

采摘-摊晾-杀青-摊晾-揉捻-日晒

采摘

初制的第一道流程就是采摘,采摘可以按照我们所需的标准分为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或者一芽三叶。

摊晾

采摘完成之后进行摊晾,摊晾有一种说法叫做“摊晾、失水、不发酵”,如果长时间摊晾就会造成茶叶过度失水发酵产生茶红素,在后期品饮中会有红茶的味道。

杀青

第三项是杀青,杀青分为铁锅杀青和滚筒机器杀青,以铁锅杀青为例,铁锅杀青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是高温杀青,高温杀青锅壁的温度会达到300多度,鲜叶在杀青过程中温度也很高,因此不能快速抖水,如果抖水太多就会导致茶叶发干、焦边,产生糊片,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高温焖炒的方式,让茶叶中的水分通过起温“闷捂”的方式散失出去,这种不是很理想的杀青方式。第二种是低温杀青,锅壁温度一般控制在250~260℃之间,这样我们可以采用抖水的方式散失水分。

揉捻

在杀青完成之后要进行揉捻,杀青和揉捻之间还有一道程序:摊凉,这样揉捻出来的茶汤色泽才会比较清。为什么热揉的茶叶容易浑浊呢?因为茶叶即使杀青完成后,里面还有很多水分,在热胀冷缩的原理下,细胞壁破的比较快,内含物质溶出较多,这样汤水就容易浑浊,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晾凉后再进行揉捻。

揉捻又分手工揉捻和机器揉捻,两种揉捻方式各有利弊,手工揉捻的均匀度不够,机器揉捻较为均匀,但是容易出现芽头和叶梗分离的状况。

热捂(不属于标准滇青工艺范畴)

杀青完成后还有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叫做热捂,热捂并不是普洱茶毛茶的一种制作方式,但是现在市场上很多企业都采用这种方式来做茶,杀青完成后不及时摊开晾,而是把茶叶堆在一起,捂上30分钟到一个小时,这属于黄茶的制作工艺,可以让茶叶产生更多的茶黄素,茶叶泡出来后汤色油亮,甜度很高,后期存放中口感表现不如不经过热捂的茶叶。

日晒

日晒干燥分室外直接日晒和在晾棚内日晒,这两种干燥方式因人而异,有些人喜欢在室外晾干,有些人喜欢在晾棚内晾干,在晾棚内晾干的卫生条件相对更高一些。

制普洱茶膏的方法


制普洱茶膏的方法!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是什么?在普洱茶深加工中,采用“大锅熬膏法”的方法不仅可生产出品质好于“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还可生产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下面介绍普洱茶膏的制作过程。

步骤/方法:

第1、备料:普洱熟茶,原料为特级或一级。

第2、提取:中药提取罐,为水提,茶与水比例为1:10,一次投料可反复提取4~6次,提取温度为90℃以上,每次提取为60分钟。

第3、过滤:100~200目过滤网,将过滤完的茶汁泵入储液罐。

第4、浓缩:浓缩有两种方式

一是采用中药三效浓缩蒸发器,也可二效浓缩,达到波美度(溶液浓度)1.12~1.14即可。

二是采用膜浓缩,最好采用超滤+反渗透(UF+RO),效果较为理想。

第5、喷雾干燥:高速离心干燥机,可将浸膏去水制成粉状。

第6、回水压型:将茶粉按一定比例加水,一般为1:0.25~0.30。使茶粉复原为稠膏状,加压制成型或切割小块。

第7、将压制成型或切割的小块放置阴凉处风干。

第8、最后是包装。

普洱饼茶手工压制和机器压制各有什么规格要求


普洱茶压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自动化机器,另一种是手工压制。它们的压制方法不一样,规格要求也不同。我们来学习它们各自有什么规格要求。

手工压制茶饼规格要求:

1、饼型周正方圆;

2、饼圆直径达到18.5cm到19cm;

3、茶窝在茶饼正中心;

4、茶饼中心厚为2.5cm;

5、茶饼边厚为1.5cm;

6、内飞不能放反,不能起褶子,不能跑边;

7、茶饼不能起层掉边。

机器自动化压制茶饼规格要求:

1、饼型周正方圆;

2、饼圆直径达到18.5cm到19cm;

3、茶窝在茶饼正中心;

4、茶饼中心厚为2cm;

5、边厚为1cm;

6、内飞不能放反,不能起褶子,不能跑边;

7、茶饼不能起层掉边。

在压制过程中,普洱茶饼不能压得过紧,压制太紧,透气性差,不能更好的和空气接触,不能更好的陈化发酵。消费者使用时,也难撬开;普洱茶饼也不能压制过松,太松的话普洱茶容易起层掉边,不利后期发酵。

怎么区分是手工压制还是机器压制:机器压制的普洱茶饼厚薄度一致,和手工压制的普洱茶饼相比较,有重实感,放手里感觉更沉,普洱茶饼表面更加光洁平滑更加紧凑。

熬制普洱茶膏的过程


(一)熬制茶膏的制作步聚

1.选料

三级普洱熟茶(按现行普洱熟茶等级划分标准),其发酵度较充分的,且最好是陈化五年以上的熟茶。也可选用陈化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生茶),这种茶当然比三级普洱熟茶好,但存在成本太高的问题。

2.工具

锅(最好是不锈钢锅,铁锅也可),滤布(白布、多层纱布皆可),容器(最好大一点,可存茶汤)。

3.洗茶

用40~50℃温水浸泡茶叶,其茶叶与水的比例为1:10,即茶叶为1千克,温水为10千克。使茶叶在水中缓慢舒展,浸泡4小时后,用筷子轻轻搅动,使茶叶表面的浮尘与杂质洗下,这道工序还有一个好处,可将部分农药洗下,因为某些农药是可以水解的,有了这个过程,增加了一层安全性。漂洗完成后,可轻轻地将茶叶捞起,放置到锅里。

4.熬茶

熬茶只需两遍。第一次加水10千克,按投茶量比是1:10。所加的水必须是未加热的水,即凉水。因为茶叶内含的很多物质是在不同温度析出,因此熬茶刚开始的时候不能加热水,否则影响茶膏的品质。加水之后,用大火加热,直至煮沸。煮沸后,将火调至中火,熬茶20~30分钟即可。用滤布将茶汤滤出,放置到容器里,第一次熬茶结束。第二次加水5千克,过程与第一次相同。第二次蒸煮完后,可将茶渣倒掉。需要说明的是,熬茶只需两遍,而不是五遍,甚至七遍,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遍就已将茶叶的内含物质提取了近70%,第二遍把剩余可提取的物质基本提出,无须再多次提取,费时费力,没有实际意义。

5.蒸发水分

将两次滤出的茶汤进行大火煮沸,使茶汤持续沸腾并蒸发水分,达到浓缩效果。这个时间较长,直至大量水分蒸发,锅里的茶汤开始出现鱼眼泡,即接近稠状,将火关至温火慢慢熬炼,待锅内的茶汤开始出现流动性慢,用筷子搅拌出现明显划痕时,即关闭火源,将锅取下炉灶,迅速将稠状茶汁倒入小容器里,或想使其成型的模具里,然后将其放入冰箱冷冻,停一小时后取后,茶膏即成。其成品率可达到250克以上,即25%~30%之间。

(二)这样操作的好处

①从选料到漂洗、熬茶,所有工序都在自己掌控中。因为是自己操作,食品的安全性完全由自己把关。不可能像市场上一些不法商人为了卖相好看,去随意添加色素、香精等违禁的添加剂,造成汤色与口感及香气极佳的一种假象。

②成本低廉。

③可尝试多种配料方法。如可加人参、枸杞、姜片、橘皮等,调制自己喜欢的茶膏。

(三)这种方法的不足

①持续的高温过程,破坏了茶叶中的很多营养物质。

②保存期太短,刚熬制出来的茶膏品质尚可,但存放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霉变。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酶在温度升高到60℃后,就失去活性,何况熬膏的过程何止60℃。没有酶的存在,普洱茶膏失去了“活的”动能,变成一个“死的”物质,保质期短与这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③汤色混浊或偏暗。这与大锅熬膏有关,在高温的情况下,它提取的物质是混合物质,持续的高温过程已使很多物质“变性”,茶叶中的化学组分出现重合或交叉现象,必然造成混浊。需要提醒的是,采用这种工艺如果汤色是通透的,那可能与添加澄清剂有关,不是一个好的做法。因此,采用大锅熬膏法出现的汤色混浊,倒是正常的,是这种工艺的必然。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宁肯汤色混浊,也不用添加澄清剂作假,倒是一种诚信的态度。

④几乎无味,与普洱茶的“味薄”不是一个意思,应当说水气味较多。

茶叶常识:普洱茶的泡制


冲泡普洱茶首先要选好茶具,紫砂壶或陶壶为宜。品茗杯建议选择瓷质或玻璃的,即可观其汤色,又清秀风雅。盖碗茶具宜选用景德镇出产的瓷器,以瓷具胎壁略薄者为上。云南建水的中国四大名陶“紫陶壶”冲泡的普洱茶滋味尤香浓。飘逸杯是专为更加方便快捷地品饮普洱茶而设计的茶具,适宜生活节奏快的茶友。茶刀是冲泡普洱紧压茶的专用工具,用茶刀顺茶饼、茶砖等紧压茶的纹理慢慢将其撬拨成薄片,既方便茶叶冲泡出汤,也能较好保持茶叶的完好形态。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

茶具准备好以后,就需要择水。古人将宜之水分为天水和地水两大类,天水亦称”无根水”,即雨、雪、霜、露、雹,地水限泉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依次为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泡茶用水原则上应选择软水,如纯净水、矿泉水等。

温润得道,涛声依旧

泡茶的水温对普洱茶汤的香气、滋味都有很大影响。“火煮山泉”,古人以煮水时发出松涛般的响声来确定适宜的泡茶水温。为了使香味更加醇正,有必要先行洗茶,即第一次冲下去的沸水要立即倒出。倒出水后可以闻其叶底的香气,如果香气不够醇正,可以重复温茶一次。洗茶不仅可以去其杂味,清洁茶叶,还能起到温茶、醒茶的作用。但洗茶的速度一定要快,以免影响茶汤滋味。

浓淡相宜,张驰有度

投茶量的多少可以视壶的容积大小和个人口味而定,若爱喝浓茶的可以适当多投一些。两人用小壶,一般以5至7克茶叶、150毫升的水为宜,茶与水的比例在1比50至1比30。

首次冲泡时间在1分钟左右即可将茶汤倒入杯中,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冲泡时间可以慢慢延长,但具体冲泡时间还是要视茶荡的浓淡度灵活把握,有的普洱茶出汤慢,需泡2至3泡后才见馥郁芳香的茶汤。

清宫御制普洱茶膏


清宫御制普洱茶膏!清宫御制普洱茶膏时至今日,价格高的离谱,那究竟为何普洱茶膏会出现如此高昂的价格呢?其实这与古代有着一定的联系。

1、超贵族身份

从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沿着贡品的这条线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这就使它从一诞生到后来的发展,极少被世人所了解。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封建社会的皇权意识,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绝不允许在民间流通,显示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等级观念。就如清朝皇帝使用的瓷器,一旦打碎了,也在宫墙内掩埋,就连碎片也不允许流入宫外。二是因为它的出产量极少造成,平民百姓极难得到。同样,普洱茶膏的制作也成了对外保密的品种,特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后,除了宫廷御茶房,没有发现第二个生产普洱茶膏的地方。在清朝,能够得到它的唯一途径,是皇帝每年拿出极少部分赏赐身边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饮用,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体不适时,才拿出来饮用,以达到驱病和强身之功效。这种作法实际上已经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价值,赋予更多的等级色彩,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因此,如果说传统的贡茶在向朝廷进献后,而使其茶品在民间流通时具有“贵族身份”的话,那么,普洱茶膏则属于贡茶中的贡茶,享有“超贵族身份”,非一般贵族及王公大臣所得,更是普通百姓难得一见的珍品。

2、多样性及差异化

很多人对普洱茶膏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普洱茶膏就是黑色的膏体。其实,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指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直接点出了普洱茶膏的两款产品,一个是黑膏,一个是绿膏(呈墨绿色)。就黑膏而言,普洱茶膏也不是就一款产品,而是由“黑珍珠”、“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若干个品种组成。且每款产品的品质与外观差异极大。如“黑珍珠”是膏体本身排列出有规则的蜂窝状,且每一个蜂窝眼都极为光滑,反光性极强,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射出一个个亮点,犹如镶嵌的珍珠整齐排列。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香气最足,口感、汤色最佳的茶膏。“玉龙胜雪”又称普洱茶石乳,是受宋代名茶“龙园胜雪”启发,因云南有玉龙雪山,加上此品膏体外观显出重度白霜,似雪覆青石。故名“玉龙胜雪。”此品为原云南思茅地区(现为普洱市)所产普洱茶原料制膏所得,其转化率为15%左右,汤色呈宝石红,厚重感极强,是内含天然药物最为丰富的保健佳品,其品饮药用价值极高。“红运当头”又称上投茶,其膏体极轻,可悬浮在水上端。它在冲泡中与其它茶膏不同,其它茶膏都是先放茶膏,红运当头后冲水,但“红运当头”则是先倒水,后放茶膏,使茶膏飘浮在水面上,茶膏的红颜色由上向下呈雾状弥漫,极具观赏性。

3、制作工艺严谨与考究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考查大锅熬制茶膏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他们借鉴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亇环节:①轻蒸、解块、淋洗。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②釆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与分解;③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④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⑤收膏、压模。将分层析出的茶汁经低温干燥,获得稠密度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绝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块,放入高档瓷瓶中。

这种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它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提取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这种工艺的好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清宫御制普洱茶膏的特征


1、制作工艺的严谨与考究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考查大锅熬制茶膏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他们借鉴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个环节:

①轻蒸、解块、淋洗。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

②釆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与分解;

③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④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⑤收膏、压模。将分层析出的茶汁经低温干燥,获得稠密度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绝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块,放入高档瓷瓶中。

这种工艺的好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这种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它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提取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2、超贵族身份

从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沿着贡品的这条线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这就使它从一诞生到后来的发展,极少被世人所了解。

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的出产量极少造成,平民百姓极难得到;二是封建社会的皇权意识,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绝不允许在民间流通,显示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等级观念。就如清朝皇帝使用的瓷器,一旦打碎了,也在宫墙内掩埋,就连碎片也不允许流入宫外。同样,普洱茶膏的制作也成了对外保密的品种,特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后,除了宫廷御茶房,没有发现第二个生产普洱茶膏的地方。在清朝,能够得到它的唯一途径,是皇帝每年拿出极少部分赏赐身边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饮用,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体不适时,才拿出来饮用,以达到驱病和强身之功效。这种作法实际上已经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价值,赋予更多的等级色彩,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因此,如果说传统的贡茶在向朝廷进献后,而使其茶品在民间流通时具有“贵族身份”的话,那么,普洱茶膏则属于贡茶中的贡茶,享有“超贵族身份”,非一般贵族及王公大臣所得,更是普通百姓难得一见的珍品。

3、差异化及多样性

很多人对普洱茶膏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普洱茶膏就是黑色的膏体。

其实,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指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直接点出了普洱茶膏的两款产品,一个是黑膏,一个是绿膏(呈墨绿色)。

就黑膏而言,普洱茶膏也不是就一款产品,而是由“黑珍珠”、“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若干个品种组成。且每款产品的品质与外观差异极大。

如“黑珍珠”是膏体本身排列出有规则的蜂窝状,且每一个蜂窝眼都极为光滑,反光性极强,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射出一个个亮点,犹如镶嵌的珍珠整齐排列。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香气最足,口感、汤色最佳的茶膏。

“玉龙胜雪”又称普洱茶石乳,是受宋代名茶“龙园胜雪”启发,因云南有玉龙雪山,加上此品膏体外观显出重度白霜,似雪覆青石。故名“玉龙胜雪。”此品为原云南思茅地区(现为普洱市)所产普洱茶原料制膏所得,其转化率为15%左右,汤色呈宝石红,厚重感极强,是内含天然药物最为丰富的保健佳品,其品饮药用价值极高。

“红运当头”又称上投茶,其膏体极轻,可悬浮在水上端。它在冲泡中与其它茶膏不同,其它茶膏都是先放茶膏后冲水,但“红运当头”则是先倒水,后放茶膏,使茶膏飘浮在水面上,茶膏的红颜色由上向下呈雾状弥漫,极具观赏性。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普洱茶手工制茶和机器制茶的区别》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泡制”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48549.html

上一篇:普洱茶真的可以越陈越香吗?

下一篇:熟茶燥口有哪些原因?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