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武夷山景区见识采茶女田间劳作之美

2019-11-30

导语:看多了艺术照,相信很多人脑海里的采茶姑娘都是美艳动人的,她们在美丽的山峦间,在湛蓝的天空下,穿梭于茶园,跟天使和精灵一样灵动,纤纤玉指在翠绿的芽叶间翻飞舞动,其实,在田间风吹日晒的采茶女工哪有那么多娇艳欲滴的美女!

你脑海里的采茶女工是怎样?这样?

还是这样?

又或者这样??

这不科学,真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个二个皮肤都这么白?

对不起,真实的生活是残酷的,真正的采茶女工是这样的:

这才是真正的采茶女

耕种、采摘等农活,基本已经看不到年轻劳动力。在整个闽北地区,45岁以下的采茶工就已经算是“年轻人”。

和新近火热的武夷岩茶制茶世家“孝文家茶”一样,武夷山的茶工大多来自100多公里外的上饶,她们平时耕作着家中的几亩田地,养着自家的几头牲口;一到茶季,便由“有组织”的来到武夷山。每天,曙光初现,或鸡刚打鸣时,采茶工就要开始上山采茶。这样的日子要持续近1个月。

天晴时,顶着烈日,戴着草帽;起雾时,披着蓑衣;突然下雨,只能暂时躲避山间的陋舍。谷雨过后,有时气温会达到30多度,尽管热,却仍要穿长袖长裤护身,防止蚊虫叮咬。

采茶是个技术活儿,不同的茶、不同的采法、对芽、叶、梗有着不同的区别对待。不能留指甲,因为茶叶采摘讲究提采。不能够用指甲掐断,需要轻捻茶芽,升上拔起。护手霜是不能涂的,手满老茧是必然的。鲜茶叶里含有碱性物质,常年采茶不仅食指容易变形,手指皮肤更是被腐蚀成黑色。

孝文家茶的正岩山场有许多,大多分布在路途崎岖的半山、山坳里,难以抵达。茶工们上山是要带上午饭的,很多时候是老板娘上午做好送上山的。每天午饭的时间,是短暂的欢乐时光。

吃完午饭,继续采茶。下午5点左右,就该下山了。新摘下的茶青,要分批尽早的运回茶厂摊晾。

回到茶厂,要费些工夫才能将粘在手上的茶碱洗掉。

晚餐过后,一天的劳作才算结束。部分很“拼”的茶工,还会参与到武夷岩茶晚上制作的一些工序中去。

这是武夷山采茶女工一天的生活。并没有欢快的采茶歌,更没有矫柔造作的摆拍,虽然山间和风作伴,但她们并无暇欣赏原始森林的诗画山水。打动人的部分,是她们朴素的笑意,涵括了劳作之美与收获的喜悦。

精选阅读

到武夷山景点看大红袍母树 加深理解茶文化


母树大红袍作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位于武夷山景区九龙窠,是游客来到武夷山必到的地方。多年来,由于缺乏茶叶方面的知识,一些导游又没有讲解到位,造成了许多游客参观母树大红袍之后,多少有点“趁兴而去,败兴而归”的遗憾。事实上,六株母树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典型代表,正确看待它们,不仅能领略到武夷岩茶的独特魅力,而且还能加深对武夷山茶文化的理解。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母树大红袍呢?

一看生长环境。所谓岩茶,就是生长在武夷山景区方圆七八十公里范围内,种植在红色沙粒岩地貌中,采摘之后,以乌龙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武夷茶。也就是说,离开了武夷山独特的地理环境,武夷茶就不具备成为岩茶的资格了。母树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位于武夷山最核心部位,这里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合茶叶生长。首先,小气候特点明显,光、热、水、肥资源丰富,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其次,此处土壤介于烂石和砾壤之间,富含有机物质,是典型的红色沙砾岩地貌,对茶叶形成岩韵有很大帮助;再次,这里的漫射光条件非常好,茶叶在漫射光中形成大量的氨基酸,冲泡饮之,既清且甘,回味无穷。可以这么说,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武夷岩茶卓越的品质。

二看品种名丛。武夷山有中国茶树品种王国美誉,有性繁殖的中小叶奇种资源相当丰富。大红袍的六株母树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拥有优秀的基因,具备防病耐旱、免疫力强、馥郁芬芳、品味醇正等特点。与母树大红袍一样,武夷山的众多名丛奇种也具备这种基因上的优势。千百年来,武夷茶之所以能够风靡于世、屹立不倒,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人们的口感需求,正是这种优秀基因在起作用的结果。

三看栽培管理。母树大红袍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以凹岩寄植法栽培管理,从全国各地看,这种方法非常罕见。武夷茶品质优异,但产量不高,加之茶山载土不多,为防止水土流失,茶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凹岩寄植法,也叫盆栽式。他们从数里外的地方客土,将土壤担上茶山,在悬崖砌起石岸,将土壤垒筑起来,种上茶树,使得茶树生长在花草树木之间,用这种方法种出来的茶青品质上乘,为武夷岩茶的进一步深加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看制作技艺。作为武夷岩茶的典型代表,大红袍采用的手工制作技艺可谓巧夺天工、别具一格。事实上,武夷岩茶手工制作技艺早在2006年就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技艺工序繁复,做法讲究,在做青的基础上发明了摇青,在发酵的原理上采用了半发酵,既炒又焙,炒焙兼施展,是茶叶制作工艺的集大成者。对此,著名茶人陈椽先生曾说:“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五看岩骨花香。母树大红袍目前已经停采留养,即便在过去,其每年产量也仅为7两而已,因此被视为国宝。特殊的栽培管理加上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母树大红袍成为岩骨花香的代表,喝上一口,“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去”之感便从心底油然升起!武夷岩茶的第一要素是“骨”,概而言之,即岩韵,岩韵是岩茶内含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武夷岩茶讲究岩骨花香,不是不要茶的香气,而是在香气之上首重滋味,因为茶汤中的营养物质才是人们首先需要的。

武夷山茶园建设之茶园形式


唐宋至今,武夷山种植茶树大都利用高山斜坡地、岗陵缓冲地或平坦洲地。采用这些方式所开辟茶园的特点是面积较大,且连接成片,大多由专营茶叶者的各个朝代的官办茶场,民国的茶叶示范茶场和解放以来的国营茶场、集体茶场管理。此外,武夷茶区农户皆以植茶为家庭副业,茶叶栽培区域的分布范围较广。农家的宅旁、菜圃、山塝、田垅都可随意种茶,不受限制。此外,还有倚山傍岩垒砌石壁,筑成梯状田园,然后挑土填充,始成大型盆栽型的茶园和寄植石缝路边的“寄植岩凹式”茶园。

规则阶段梯园

此类茶园面积稍大,大部属地势稍平整的缓斜山坡,或谷中底层缓斜地,将地分切成或大或小之阶段、沿边砌筑石岸的茶园,俗称“茶山”。

不规则阶段梯园

此类茶园面积大小不一,阶段大小高低视形式视地形而设置。也称为“茶山”。

斜坡园

此类茶园利用土层稍深,斜度较小之山坡地垦辟成园,也属“茶山”之列。

平地洲园

沿溪边平地、沙洲地可利用植茶。利用山头平坡地,或坑中之盆地,因地势较平,开辟茶园。

石座植园

此类茶园以武夷山风景区境内为多,系茶树盆栽式,通常利用岩凹或石隙之处,依地势砌石座,培土植茶,在武夷山随处可见,无处不栽,植株多是名丛。此种栽培方式工程浩大,所费甚巨。据民国24年(1935)调查,筑成一立方丈之石梯壁需费银圆10元左右,常年必须修梯壁和添土壤,费用亦属可观。且山地起伏跌宕,茶园零散分布,管理尤感不便。故在昔日茶市旺盛,茶商获利优厚之时,茶园经营管理尚无问题,但至茶市衰落,茶商自亦力所不及,遂不免日趋荒芜。

寄植茶园

利用天然的石缝,如复石之下,道路之旁,把茶树寄株其间,听其自然成长。

现代茶园

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山、水、园、路的综合治理,采用近代科学建园。具体实施为:近山缓坡,等高梯层,缓路横沟,深耕普垦,表土回沟,施好基肥,良种壮苗,合理密植,精心培育,快速建园,高产稳产等一系列的措施。武夷山市现代茶园建设始于民国29年。当时,茶叶专家张天福到崇安县创建福建示范茶厂,并建立茶树品种园面积390亩,结合生产进行扦插、茶子播种期以及茶苗种植期等试验。品种园创造高标准的良性生态环境,亩产比老式茶园平均增产2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辟国营崇安茶场新茶园和茶叶科学研究所品种园等,都是严格按照高标准的坡园和平地园的规范建设的,注重周围道路、水沟、水池的合理安排,提倡环山缓坡路面种草,路旁上向设沟,路边栽树,以达到高产的目的。1987年崇安县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红土壤项目,安排试验红土壤改造种植茶园1200亩,主要措施为高标准挖定植沟,重施基肥、密植,以达茶树速生、丰产、高龄的目的。

90年代初提倡开发山地种植茶叶,1992年12月市政府提出力争在5~7年内新开发茶园10万亩,建设有特色、上规模的“武夷茶城”的战略目标。新增加的茶园大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开辟。技术规范可概括为40个字:规划连片、劈草炼山、全垦除杂、测量划线、缓路横沟、表土回沟、等高梯田、适量基肥、推广良种、合理密植。在山地开发中,新开垦的茶园以及改造低产茶园后达到的新标准为:(1)茶树生长健旺,覆盖率达85%以上,无杂草,病虫少;(2)没有断行和缺丛,土壤疏松无裸露;(3)山地茶园排灌设施较完善,能排能蓄防旱涝;梯壁内侧有横沟蓄水或竹节沟;(4)隔年、隔行深翻改土。坚持年年修剪,树冠和采摘面大;(5)能保肥、保水、保土,单产每年显著提高,亩产超百斤以上。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81067.html

上一篇:中国茶文化是如何传到世界各地的

下一篇:围观千年古茶树:树高20米腰围近3米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