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包括哪些内容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包括哪些内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包括哪些内容”相关知识!

中国茶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是要研究中国的茶艺。所谓茶艺,不仅仅指是点茶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式,而包含着艺术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引起人美的想象。

一芽为“莲蕊’’,二芽称“旗枪”,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有自然科学的道理,又有人们对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学的意境。水,讲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称“无根水”,同样要求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一致。茶具,不仅工艺化,而且包含有许多文化含义。烹茶的过程也被艺术化了,人们观其色,嗅其味,从水火相济,物质变换中体味五行协调,相互转化的微妙玄机。至于品饮过程,便更有讲究,如何点茶,行何礼仪,宾主之情,茶朋之谊,要尽在其中玩味。因此,对饮茶环境,是十分注意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等,不同坏境饮茶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茶艺”。也就是说,要从美学观点上来对待饮茶。

中国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入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群体,人类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的大道,这便是中国人所说的“茶道”了。中国人不轻易言道,饮茶而称之为“道”,这就是说,已悟到它的机理、真谛。读至此,也许人们会说: “你把茶说玄了,哪有这样高深的东西?”但如果你能认真读下这本书去,真正领会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会感到笔者此论并不为过。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于是产生宫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间各种茶的礼俗、习惯。表现形式尽管不同,但都包括着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又与其他文化相结合,派生出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茶的交易中出现茶法、茶榷、茶马互市,既包括法律,又涉及经济。文人饮茶,吟诗、作画;民间采茶出现茶歌、茶舞;茶的故事、传说也应运而出。于是茶又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出现茶文学、茶艺术。随着各种茶肆、茶坊、茶楼、茶馆的出现,茶建筑也成为一门特殊的学问。而在各种茶仪、茶礼中,又与礼制,甚至政治相联系。茶,成为中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你又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去看待饮茶。茶走向世界,又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内容。

综合以上各种内容,这才是中国茶文化。它包括茶艺、茶道、茶的礼仪、精神以及在各阶层人民中的表现和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的现象。

小编推荐

茶艺的内容是什么?


茶艺的内容是什么?

目前对的内容组成,有不同的看法。谷川彻三认为包含艺术、礼仪、礼交、艺能四个因素[7]。范增平认为狭义的实际内容包括了技艺、礼法和道三部分,技艺指的技巧和工艺,礼法指礼仪和规范;道是指一种修行,是一种生活的道路、方向,是人生哲学;前二者属于形式部分,后者属于精神部分[5]。

姜爱芹认为包括艺茶、制茶、品茶、论水、择器、意境等内容[9]。而王存礼等人认为大致体现在泡茶和品茶两个方面,同时还必须讲究品茶的环境、氛围以及品茶的程序、内容、礼仪等[10]。寇丹认为包含七方面的内容:各种本身的色香味及外形欣赏、过程、、修身养性的课程、人际关系的触媒、品茶的环境、建立宁静与反省的心灵[6]。周洁琳认为当代内涵讲究六个层面:茶的欣赏、过程、茶器应用、养性修身、人际交流、品茗环境[11]。综合以上可知,多认为的整个过程均为其内容组成。但我们应注意防止扩大的内容组成,应注意防止将的内容不分主次、不分轻重,同时又应有利于对的理解与建设。

为此,我们认为的内容可分为赏茶、泡饮技艺及其演示、礼仪、环境和精神五部分。赏茶包括欣赏干茶的外形、色泽和后的茶舞,主要以观赏者为主体、演示者为辅。泡饮技艺及其演示包括择器、鉴水、择茶、技艺及其演示,这是以演示者为主的,但观赏者可参与其中。品饮技艺及其演示,可由演示者辅助,观赏者品饮为主。礼仪就是中的礼仪,包括迎客礼、礼、奉茶礼、送客礼等。环境分心境和品饮环境,心境是指演示者和观赏者的心境,品饮环境包括场所环境、背景音乐、服装等。精神就是演示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也是所要展现的精神理念,包含茶德,是属于的一部分。

茶艺定义|茶艺的内容


茶艺定义|茶艺的内容

目前对茶艺的内容组成,有不同的看法。谷川彻三认为包含艺术、礼仪、礼交、艺能四个因素[7]。范增平认为狭义茶艺的实际内容包括了技艺、礼法和道三部分,技艺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礼法指礼仪和规范;道是指一种修行,是一种生活的道路、方向,是人生哲学;前二者属于形式部分,后者属于精神部分[5]。姜爱芹认为茶艺包括艺茶、制茶、品茶、论水、择器、意境等内容[9]。而王存礼等人认为茶艺大致体现在泡茶和品茶两个方面,同时还必须讲究品茶的环境、氛围以及品茶的程序、内容、礼仪等[10]。寇丹认为茶艺包含七方面的内容:各种本身的色香味及外形欣赏、过程、、修身养性的课程、人际关系的触媒、品茶的环境、建立宁静与反省的心灵[6]。周洁琳认为当代茶艺内涵讲究六个层面:茶的欣赏、过程、茶器应用、养性修身、人际交流、品茗环境[11]。综合以上可知,多认为茶艺的整个过程均为其内容组成。但我们应注意防止扩大茶艺的内容组成,应注意防止将茶艺的内容不分主次、不分轻重,同时又应有利于对茶艺的理解与建设。

为此,我们认为茶艺的内容可分为赏茶、泡饮技艺及其演示、茶艺礼仪、茶艺环境和茶艺精神五部分。赏茶包括欣赏干茶的外形、色泽和后的茶舞,主要以茶艺观赏者为主体、茶艺演示者为辅。泡饮技艺及其演示包括择器、鉴水、择茶、技艺及其演示,这是以茶艺演示者为主的,但茶艺观赏者可参与其中。品饮技艺及其演示,可由茶艺演示者辅助,茶艺观赏者品饮为主。茶艺礼仪就是茶艺中的礼仪,包括迎客礼、礼、奉茶礼、送客礼等。茶艺环境分心境和品饮环境,心境是指茶艺演示者和观赏者的心境,品饮环境包括茶艺场所环境、背景音乐、服装等。茶艺精神就是茶艺演示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也是茶艺所要展现的精神理念,包含茶德,是属于的一部分。

学习茶艺的具体内容介绍


茶艺包括以下内容:

(1)茶叶基础知识。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茶叶的基本知识,掌握茶叶的分类、常见茶的制作工艺、品质特点以及茶叶品质鉴别、保管等内容。

(2)茶艺技巧。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

(3)茶艺的礼仪。这是指服务过程中体现的应有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礼节、仪容体态、接待等方面。

(4)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作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5)悟道。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通过泡茶与品茶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体会到廉、美、和、敬的真谛,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茶艺术书法中关于茶的内容


书法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它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对人们的修身有帮助,柳公权就曾说过“心正则笔正”,而茶恰恰也兼具这两方面的作用,因此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所喜爱的两项活动,而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代时,书法艺术盛行,而茶饮逐渐普及,这时书法中关于茶的内容也逐渐多了起来。比较著名的是唐代狂草大师怀索和尚的《苦笋帖》,其中书有“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此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宋代无论书法史还是茶史上,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茶人迭出,书家群起。书法“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本身就是一个茶道大师,他的茶学著作《茶录》本身也是一件书法杰作之一的蔡襄本身就是一个茶道大师,他的茶学著作《茶录》本身也是一件书法杰作,抄本、拓本很多。此外,他的《精茶贴》、《思咏帖》除了书法价值外,也有茶学价值。其余“宋四家”也有很多和茶有关的帖子,苏轼有《啜茶帖》、《一夜帖》和《新岁展庆帖》,米芾有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的感叹,可见非内行人不能写出。此外,他还书过《述茶》一轴等。郑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郑板桥,他关于茶的诗书画及轶事是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有《湓江江口是奴家》题名是诗的首句,全文为:“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此为行书的杰作。此外,还有行书对联“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行书条幅:“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道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等很多。

清代书画大家吴昌硕有篆书横披《角茶轩》,其笔法气势源自石鼓文,另有很长的行草落款,对“角茶”的典故、“茶”字的字形作了记述。 苏东坡巧题茶联 苏轼在出任杭州通判时,时常微服出访,体察民情。这日,苏轼来到一寺院游玩,方丈没有见过苏轼,见他穿着普通,看也不看苏轼一眼说道:“坐”。又吩咐小沙弥:“茶”。不多时,小和尚端上一碗极普通的茶。 苏轼不作回答,只是自顾欣赏墙上的一幅禅机画作。方丈见他能欣赏此画,定非等闲之辈,便急忙又跟苏轼说道“请坐”。重新吩咐小沙弥:“泡茶”。

临别之时,方丈才知道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便赶忙起身恭敬地道:“请上座!”随即转身高喊小沙弥:“泡好茶!”苏轼也不推辞,又稍作片刻。

素闻苏轼书法精湛,临别时,方丈请求苏轼题联留念。只见上联为“坐请坐请上座”。下联为 ”茶泡茶泡好茶”。也有记载说这个精彩的小故事的主人公是郑板桥。

茶艺术绘画以茶为内容的画作是的重要的体现


绘嘶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茶为内容的画作是茶文化的重要的体现,它对于一定时期社会上人们的饮茶风尚的反映除了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唐代是一个文明昌盛的朝代,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文学艺术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唐代的大画家很多,他们的画作中不乏体现茶事的内容之作,主要有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周昉《琴啜茗图》和作者不详的《官乐图》。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是一幅历史故事画,讲述的是,受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前往会稽将和尚辨才所珍藏的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骗到手的故事。画图中除了主角辨才和萧翼外,左下还画有两人煮茶的情形。一个老仆人守在风炉

旁手拿“茶夹子”正要搅动“茶汤”,旁边的童子手拿茶托盘,弯腰,准备“分茶”。茶几上,摆着茶碗、茶罐等茶具。此图反映了唐代僧人以茶待客的情形,对于研究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器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有史料价值。 宋辽夏金元时期,是茶风大盛的时代,这一时期反映茶事的画作主要有北宋宋徽宗的《文会图》、辽墓壁画《茶道图》、南宋刘松年的《撵茶图》和《茗园赌市图》、南宋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元代作者不详的《茶道图》、元代赵盂颊的《斗茶图》、元代赵原的《陆羽烹茶图》等等。其中,宋徽宗的《文会图》反映的是文人集会的盛况,其中有温酒备茶的场面。刘松年的《撵茶图》反映了宋代从从磨茶到烹点的全过程,以及用具、点茶场面等。赵孟颊《斗茶图》反映的是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的情景。总之这些罔画各具特色,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茶人茶事。

明代是中国古代茶丈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反映茶事的作品主要有文微明的《惠山茶会图》、《品茶图》,唐寅的《事茗图》、《品茶图》和《烹茶图》,仇英的《松问煮茗图》,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煮茶图》,陈洪绶的《停琴品茗图》等。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反映的是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徽明与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情景,观此图可领略明代文人茶会的情趣。唐寅的《事茗网》反映的是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品茶图》与《烹茶图》则展示了唐寅闲居生活巾的茶缘。

的层级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层次


茶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构成文化体系内部结构的四个层次。茶文化也有这样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物态文化,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在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

第二个层次为制度文化,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硕果累累。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有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内容,主要包括贡茶、茶税、榷茶等内容。茶叶作为全国的一种社会经济,除其具有的商品性内容外,主要反映在茶税的课征上。贡茶是指一种无偿征用或定额实物税。茶税又称茶课,是一种以实物或货币纳税的制度。榷茶是指一种官营专卖制。

第三个层次为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我国由来已久的客来敬茶、民间行聘时的茶礼、以茶敬佛、以茶祭祀和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所呈现的各种饮茶方法与茶艺程式均属于此。

第四个层次为心态文化,指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如在茶艺操作过程中生发的审美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茶诗、茶花、茶音乐、茶戏曲等文艺作品,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理论高度即茶德、茶道等。

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是茶文化学研究的重点。

【文化】从“茶马互市”到“茶马古道”,一种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今日我们所称的“茶马古道”,实为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宋代我国内地茶叶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叫“茶马祠”。“茶马互市”也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贸易,政府明文规定以茶易马。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同西部的藏族搞好关系,对两宋政权的防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茶马互市”除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茶马贸易,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

藏族百姓对饮茶爱好是任何其他的爱好都无法比拟的,有人形容藏族百姓爱茶“倚为性命”,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无论何时,藏族百姓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出外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在藏族牧区,用煮过的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民平时食用肉、乳,汗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的藏族百姓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的东西,但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因此,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茶马互市”成了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联系的纽带。

唐宋以来,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交流和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藏区的治理,在“茶马古道”沿线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自此“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的管理、经营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国防之道,治藏、安藏之道。“茶马古道”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汉藏交流的增加,进入茶马古道沿线的商品种类大幅增加。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同时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等商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的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有更大需求。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从此,从东部的康定开始经甘孜、德格到昌都或经理塘、巴塘、芒康到昌都,再从昌都到拉萨,由康藏地区大寺院、大土司、大商人组织的商队马帮络绎不绝。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翻开了新的一页———“茶马互市”衰落,“茶马古道”变成了驿道、差道、栈道、商道。

“茶马古道”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最后虽然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但其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增进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唐代有哪些名茶


根据李肇《唐国史补》卷之下的记载,唐代有许多著名的茶叶产地以及著名茶叶,有如下一些:

剑南:蒙顶石花

湖州:紫笋

东川:神泉、小团、昌明、兽目

峡川: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

福州:露牙

夔州:香山

江陵:南木

湖南:衡山

岳州:含膏

常州:紫笋

婺州:东日

睦州:鸠坈

洪州:白露

寿州:黄牙

蕲州:蕲门团黄

其中剑南蒙顶和湖州顾渚所产的茶叶,在唐诗里也屡见赞美之词。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茶叶的饮用方法,除了今天常见的各种方法之外,类似于日本抹茶的,也比较普遍。有诗为证:

病闻和药气,渴听碾茶声(白居易《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

正是阶前开远信,小娥旋拂碾新茶(司空图《暮春对柳二首》)。

高户闲听雪,空窗静捣茶(郑巢《送象上人还山中》)。

野色生肥芋,乡仪捣散茶(薛能《西县途中二十韵》)。

诗中的碾和捣,指的就是抹茶的制作方法:将茶叶放在臼子里碾压成粉末状。饮用之时,再以开水冲泡,用茶筅搅散。事实上,今天日本流行(又出口转内销回到我国)的抹茶饮用法,就是从我国传过去的,时间大约是在宋朝。这又是一个礼失而求诸野的实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2445.html

上一篇:径山禅传承、弘扬光大

下一篇:喝茶与品茶的区别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