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黑毒蛾

2019-11-13

茶黑毒蛾一般分布在安徽、浙江、贵州飞台湾等省均有发生。 1、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15—20毫米,翅展32—40毫米,雄体长12— 14毫米,翅展27—30毫米。体翅栗黑色。触角双栉齿状。前翅近顶角处有3、4个颜色深浅不一的纵纹,翅中部近前缘有1个灰白色斑块,其下方还有1个黑褐色斑块,斑块的外下方常有1个白色斑;点。翅中部银灰色,基部黑褐色。腹背有3、4束黑毛丛,纵列成行。卵c球形,灰白色,直径约0.8毫米,顶部凹陷。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6— 30毫米,黑褐色。腹部背面1—4节各有1对棕褐色毛束耸立,第五节 有1对黄白色毛束,第八节有1对黑褐色毛柬,向后上方斜向伸出。胸、腹部常各有2对白色长毛。蛹:长11—17毫米,黑褐色,背部有许多棕色毛,腹末有1枚臀棘。茧丝质松软,棕褐色。 2、为害作物 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等。 3、为害症状 幼虫咬食叶片,大发生时连嫩梢也可咬光。 4、发病特点 安徽、浙江一年发生4代。以卵在叶背越冬,在杭州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孵化。第二至四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6月上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 成虫有趋光性,羽化1—2天后在老叶背面产卵,卵粒排列整齐呈块状。各虫态历期:卵期7—10天(越冬卵170多天),幼虫期20—27天,蛹期10—14天,成虫期5—12天。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叶背取食叶肉,多在黄昏至清晨为害,喜食幼嫩叶片,虫口密度大时,可将老叶和嫩梢全部食尽。4、5龄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后卷缩坠落。老熟幼虫爬至茶丛基部枝桠、落叶下或土隙间结茧化蛹。 5、防治方法 (1)结合中耕、除草、施肥消灭虫蛹,结合采茶摘除虫叶,亦可利用幼虫假死性振落捕杀。 (2)在幼龄幼虫期,每亩喷洒80%敌敌畏或50%辛硫磷或90%敌百虫1.5—2两(合1500倍液),或10%除虫精或2.5%溴氰菊酯或20%杀灭菊酯0.25—0.4两(合6000— 8000倍液)。如幼虫有假死坠地,树冠下表土也应喷布。(3)灯光诱杀或雌虫活体性诱杀成虫。<CY316.COm/p>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毒蛾


形态特征:雌蛾体长约18毫米,翅展约30~40毫米;雄蛾体略小,体翅暗褐色至板栗黑色,前翅基部色深,外横线细黑弯曲,内烟有一较大远圆形的黄白色斑,翅尖有3条短黑斜纹,靠近中横线隐现有2条相互靠近的细黑曲线。后翅色稍浅,无线纹。腹部纵列有3~4个黑色毛丛。卵黄白色。近球形,顶部凹陷、成块状。成熟的幼虫体长23~36毫米,黑褐色,较细长多毛,腹部第一至第四节背面各有一对荤褐色毛束,第五节有一对白色较短的毛束,第八节背面有一对灰色毛束,向后斜伸。背中及体卿有红色纵线。蛹外有丝茧,棕褐色。 茶毒蛾的发生规律:多数茶区一年发生4代,以卵块附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第一代在3月下旬~4月上旬,第二代在6月上旬~6月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8月中旬,第四代在8月下旬~10月上旬初孵出的幼虫群集性强,2龄后逐渐分散为害。 防治方法: 1、发生严重的茶园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卵块,逐园逐丛检查,发现叶背有黄色绒毛状的卵块,将其叶片摘除,在幼虫孵化前集中堆放在一个小盆中,小盆外再放一个大盆,大盆内放一些水并加入农药,放在茶园胎近,待茶毛虫及茶毒蛾孵化后爬出来,掉在药水中,即可将其杀死,而寄生蜂羽化后可飞回茶园消灭此类害虫。 2、人工摘除各代初孵化出的幼虫,集中杀死,同时利用幼虫的假死性,将其震落捕杀。 3、于成虫羽化初期在夜晚7~11时点灯诱杀即用100瓦电灯泡或汽油灯高悬于茶丛上,下面放一大盆水,滴入少量煤油,使成虫扑灯掉水而死。 4、结合拼作深埋结茧虫蛹。 5、生物农药防治,用天力II号(0.12%的灭虫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稀释液,或每667平方米用白僵茵(每毫升含0.1亿~2亿个孢子)l千克兑水l00千克,或每667平方米用BT100亿孢子/克的菌粉50克兑水稀释2000倍喷洒。 6、化学防治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用90%的敌百虫、35%的赛丹、25%的亚胺硫磷、50%的马拉硫磷、二溴磷、50%的杀螟松、50%的辛硫磷、80%的敌敌畏等l000~2000倍稀释液、2.5%的鱼藤精300倍稀释液、lO%的二氯苯醚菊酯、天皇星4000倍稀释液、20%的杀灭菊酯防治

适时防治二代茶黑毒蛾


茶黑毒蛾是我县主要茶树害虫,各茶区均有分布。该虫以幼虫取食茶树成叶和嫩叶,严重时可食尽叶片,对茶树生长及产量影响极大。且茶黑毒蛾幼虫由于虫体上长有毒毛,触及人体皮肤后,产生奇痒,严重妨碍茶叶采摘及茶园管理工作。生产上常因防治失时,农药不对口而影响防效。 茶黑毒蛾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卵成块或散产于茶树中下部叶背、枯枝及杂草茎叶上。喜在杂草丛生、高茶蓬及较荫蔽茶园中产卵。幼虫共5至6龄,高龄幼虫体长24-32毫米,体黑褐色,体背及体侧有红色纵线,各体节瘤突上长有白、黑簇长毒毛。3龄前幼虫群集性强,常十至数十头集中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危害,1、2 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及叶肉,被害叶呈黄褐色网膜枯斑,3龄幼虫残食叶片后留下叶脉;3龄后开始分散危害,常食尽全叶。黑毒蛾幼虫有假死特性,3龄前幼虫受惊后常叶丝下垂或坠地后卷缩,3龄后则大多卷缩坠落地面。 茶黑毒蛾一年发生4代,以第2代虫量最大,以夏茶受害最重。气象因素对茶黑毒蛾发生程度影响较大,气温20-28。C,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茶黑毒蛾繁殖。山区气温适宜、湿度大是茶黑毒蛾成为我县常发性茶树害虫的一大主要原因。 去年7、8月阴雨天气偏多,加之我县部分山区茶园气温低、湿度大,茶黑毒蛾越冬基数较高,缫舍、西亩等地1代茶黑毒蛾发生量较大,我县2代茶黑毒蛾将中偏重发生,个别茶园将重发生。县植保站预测2代茶黑毒蛾2、3龄幼虫高峰期在6月13日前后。为此要及时做好防治工作。1、做好查定工作。确定防治茶园和时间。特别是往年和上代黑毒蛾发生量大的茶园应列为重点调查防治茶园。每亩虫量达4500头的茶园均应全园防治。防治时间6月11-15日。 2、药剂防治。药剂采用1.8%海正阿维菌素每亩16-20毫升加80%敌敌畏60-80毫升或2.5%天王星15毫升加80%敌敌畏50毫升冲水30公斤侧位喷雾。上述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均为7天。 有机茶园防治茶黑毒蛾可采用2.5%鱼藤酮300-500倍、Bt制剂500-1000倍液侧位喷雾防治。

山茶黄毒蛾


又名茶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国内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国外分布于日本。山茶黄毒蛾是山茶的重要食叶害虫,除危害山茶外,还危害樱桃、枇杷、柿、乌桕、柑桔、油桐、油茶、茶等。

为害状:发生严重时能将山茶等的叶片食光,并可食害嫩枝皮层和花蕾。幼虫体上有毒毛,人体触及,会引起皮肤奇痒和红肿。

形态特征:成虫,雄蛾体长6-8毫米,翅展20-28毫米。雌蛾体长9-13毫米,翅展26-35毫米。雄蛾前、后翅棕褐色,稀布黑色鳞片。前翅前缘橙黄色,顶角和臀角各有1块橙黄色斑,顶角黄斑内有2个黑色圆点。翅中部有2条黄白色横带,两端弯。卵 扁圆形,淡黄色。直径约0.8毫米。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褐色绒毛。幼虫 体长10-25毫米。头部黄棕色,有光泽,具褐色小点。体黄棕色,圆筒形。各体节背、侧面多具黑瘤数枚,瘤上族生黄色毒毛。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2-4代。江苏等2代地区,以卵在植株中、下部叶片的背面越冬。成虫有趋光性,白天伏于叶背或隐蔽处,夜间交尾、产卵。每头雌成虫产卵100-200粒。卵产于植株中、下层老叶背面,亦有产于枝干、枯叶或杂草上。未交尾的雌成虫也能产卵,但卵块小,或散产,卵不能孵化。卵的孵化盛期,一般在最早的卵块孵化后5天左右出现。同一卵块卵,常在一天内孵化完。幼虫1-3龄时,有群集性,常10-100头集取食叶肉,3龄以后开始分散危害。

防治方法:幼虫群集时,可摘除虫叶。摘时不要触及毒毛。

幼虫发生初期,用90%敌百原药、50%马拉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中任一种杀虫剂的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肾毒蛾


学名Cifuna 1ocuples Walker 鳞翅目,毒蛾科。别名肾纹毒蛾、大豆毒蛾。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 寄主 茶树、大豆、绿豆、苜蓿、蚕豆、柿、柳等多种农作物。 为害特点 幼虫咬食茶树叶片,发生严重时把茶叶取食一光。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雄34—40mm,雌45—50mm。触角干褐黄色,栉齿褐色;下唇须、头、胸和足深黄褐色;腹部褐色;后胸和第2、3腹节背面各有一黑色短毛束;前翅内区前半褐色,布白色鳞片,后半黄褐色,内线为一褐色宽带,内侧衬白色细线,横脉纹肾形,褐黄色,深褐色边,外线深褐色,微向外弯曲,中区前半褐黄色,后半褐色布白鳞,亚端线深褐色,在R5 脉与Cu1 脉处外突,外线与亚端线间黄褐色,前端色浅,端线深褐色衬白色,在臀角处内突,缘毛深褐色与褐黄色相间;后翅淡黄色带褐色;前、后翅反面黄褐色;横脉纹、外线、亚端线和缘毛黑褐色。雌蛾比雄蛾色暗。幼虫体长40mm左右,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具褐色次生刚毛,体黑褐色,亚背线和气门下线为橙褐色间断的线。前胸背板黑色,有黑色毛;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黑色大瘤,上生向前伸的长毛束,其余各瘤褐色,上生白褐色毛,II瘤上并有白色羽状毛(除前胸及第1—4腹节外)。第1—4腹节背面有暗黄褐色短毛刷,第8腹节背面有黑褐色毛束;胸足黑褐色,每节上方白色,跗节有褐色长毛;腹足暗褐色。 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茶区年生3代,贵州湄潭2代,均以幼虫在茶树中下部叶片背面越冬,翌年4月开始为害。贵州一代成虫于5月中旬一6月下旬发生,第二代于8月上旬一9月中旬发生。卵期ll天,幼虫期35天左右,蛹期10一13天。卵多产在叶背。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叶肉。成长幼虫分散为害,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仅留主脉。老熟幼虫在叶背结丝茧化蛹。 防治方法 (1)清除在茶树叶片背面的越冬幼虫,减少虫源。(2)掌握在各代幼虫分散为害之前,及时摘除群集为害虫叶,清除低龄幼虫。(3)药剂防治 掌握在3龄前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25%亚胺硫磷、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50%二溴磷1000一1500倍液。(5)也可用98%巴丹可湿性粉剂或10%多来宝乳油2000倍液、95%乙酰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10%二氯苯醚菊酯、10%天王星乳油4000—6000倍液、35%赛丹乳油2500—3000倍液喷雾。

茶毒蛾的防治


形态特征:雌蛾体长约18毫米,翅展约30~40毫米;雄蛾体略小,体翅暗褐色至板栗黑色,前翅基部色深,外横线细黑弯曲,内烟有一较大远圆形的黄白色斑,翅尖有3条短黑斜纹,靠近中横线隐现有2条相互靠近的细黑曲线。后翅色稍浅,无线纹。腹部纵列有3~4个黑色毛丛。卵黄白色。近球形,顶部凹陷、成块状。成熟的幼虫体长23~36毫米,黑褐色,较细长多毛,腹部第一至第四节背面各有一对荤褐色毛束,第五节有一对白色较短的毛束,第八节背面有一对灰色毛束,向后斜伸。背中及体卿有红色纵线。蛹外有丝茧,棕褐色。 防治方法: 1.发生严重的茶园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卵块,逐园逐丛检查,发现叶背有黄色绒毛状的卵块,将其叶片摘除,在幼虫孵化前集中堆放在一个小盆中,小盆外再放一个大盆,大盆内放一些水并加入农药,放在茶园胎近,待茶毛虫及茶毒蛾孵化后爬出来,掉在药水中,即可将其杀死,而寄生蜂羽化后可飞回茶园消灭此类害虫。2.人工摘除各代初孵化出的幼虫,集中杀死,同时利用幼虫的假死性,将其震落捕杀。3.于成虫羽化初期在夜晚7~11时点灯诱杀即用100瓦电灯泡或汽油灯高悬于茶丛上,下面放一大盆水,滴入少量煤油,使成虫扑灯掉水而死。4.结合拼作深埋结茧虫蛹。5.生物农药防治,用天力II号(0.12%的灭虫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稀释液,或每667平方米用白僵茵(每毫升含0.1亿~2亿个孢子)l千克兑水l00千克,或每667平方米用BT100亿孢子/克的菌粉50克兑水稀释2000倍喷洒。 6.化学防治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用90%的敌百虫、35%的赛丹、25%的亚胺硫磷、50%的马拉硫磷、二溴磷、50%的杀螟松、50%的辛硫磷、80%的敌敌畏等l000~2000倍稀释液、2.5%的鱼藤精300倍稀释液、lO%的二氯苯醚菊酯、天皇星4000倍稀释液、20%的杀灭菊酯防治。

茶白毒蛾


分布区域:全国大部分产茶省(区)均有分布。形态特征:成虫:体长工2—15毫米,翅展34—44毫米。体、翅均白色,前翅稍带绿色,具丝缎样光泽,翅中央有一小黑点。触角羽毛状。腹部末端有白色毛丛。卵:扁鼓形,淡绿色,直径1毫米左右,高0.5毫米左右。幼虫:头红褐色,体黄褐色,每节有8个瘤状突起,上生黑褐色长毛及黑色和白色短毛。虫体腹面紫色或紫褐色。成长后体长30毫米左右。蛹:长12一15毫米,浅鲜绿色,圆锥形,较粗短,背中部微隆起,体背有2条白色纵线。尾端有1对黑色钩刺。 茶白毒蛾为害作物: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柞树、榛子等。 为害症状:幼虫咬食叶片。 发病特点:江苏一年发生6代。以幼虫在茶丛下部向阳避风的叶片上越冬。第二年3月上旬开始活动为害, 3月下旬开始化蛹, 4月中旬成虫羽化产卵。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 6月中旬至7月上旬飞 7月中旬至8月上旬、 8月中旬至9月下旬、 9月下旬至10月下旬、11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全年以5飞—6月份为害较重。 成虫停息时翅平展叶面,受惊后即飞翔。雌蛾多在叶片正面产卵,一般5—15粒产在一起,少数散产。幼虫孵化后多爬至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呈枯黄色半透明不规则的斑块,少数在叶面取食上表皮和叶肉。幼虫稍成长即分散为害,在叶正面取食皮层和主脉。 中龄后咬食叶片成缺口。幼虫行动迟缓,受惊后即迅速弹跳逃避。幼虫老熟时,吐少量丝,缀结2飞 3叶,以腹末钩刺倒挂化蛹于其中流行动态: 防治方法:(1)结合采茶,摘除幼虫、卵叶和蛹。 (2)药剂 防治参照茶毛虫。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501.html

上一篇:茶蓑蛾

下一篇:茶丽纹象岬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